从科学发展观看高校教师服务社会职能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拓展医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
星思想 ”提出了高校应该利用 自身优势为社会发展 拓 展社会 服务功 能。2 0 年6 0 8 月中共 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 表重要讲话强调 :要努 力参加社会实践 ,把 ‘ 万卷 “ 读 书 ’ ‘ 万里路 ’ 与 行 结合起 来 , 自觉 向实践学 习 , 向人 民
群众学 习 , 实践 中汲 取丰 富营养 、 在 提高综 合素质 , 真 正成为既学识 广博 又能干实事 的新一代建设人才”_ _ 1 。 科 学发展观 的核 心是 以人为本 ,高等教 育就是要 坚持 以学生为本 。不 同高校承担 的社会 职能是各所侧 重、 不尽相 同的。作 为地方医药高等 院校 , 我们在科学 发展观指 引下 以大学生社会实践 活动为抓手 ,将社会
社会 实践活动为抓 手 , 将社会 实践与培养 高素质 医学人才相结合 , 创新“ 内涵对接 ” 外延扩充”进行 了拓展社 和“ ,
会 服 务 功 能 的新 探 索 , 得 了 良好 的社 会 效益 和 人 才 培 养 效益 。 取 关键 词 : 学 发展 观 ; 科 社会 服 务 ; 医药 院校 中 图 分类 号 : 6 R7 文 献标 志 码 : A 文 章编 号 :64 92 (02 1— 0 6 0 17 — 3 42 1 )0 09 — 2
【 课题成果】
科学发展 观视 野下拓展 医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王 伟, 曹德英 , 赵兴茹 , 何义芳 , 于树宏 , 倪志宇 ( 河北 医科 大学 , 河北 石家庄 00 1) 5 0 7
摘要 : 社会服务是新世 纪高等 学校的重要职能 , 为地 方 医药高等院校 , 们在 科学发展 观指引下 以大学 生 作 我
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三结合社会服务基地 高校 “ 社会 服务 ” 内涵是 为社会 提供 人才 、 的 知识
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一、高校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肇始于美国,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一般认为美国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产生于19世纪中后期,例如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 1911—)认为“公共服务的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的报告也曾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学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源于美国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
”二、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历史探析发展历史一、赠地学院1862年7月,具有民主思想和远见卓识的总统林肯总统正式签署批准了《赠予土地设立学院以促进农业和机械工艺在各州和准州发展的法案》,史称《抹泪二徒弟赠予法》,简称《莫雷尔法案》。
《莫雷尔法案》规定:联邦向各州和准州赠与一定数量的公地以资助各州开设重视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促进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发展。
各州需将所赠土地出售,用所得经费建立一个永久性基金,以支持和维持起码一所专门学校,这所学院的主要目标是教授与农业和工艺相关的学科,从而促进生活中各行业的工业阶级的文理和实用教育,但也不排斥其他学科和古典学科以及军事战术学科的教授。
《莫雷尔法案》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法案,该法案的颁布直接推动了继美国州立大学运动之后兴起的赠地学院运动的蓬勃开展。
据统计,自1862年《莫雷尔法案》开始实施到1992年阿拉斯加大学创立为止,美国共创立了69所赠地农工学院,或资助了一些大学推行农业机械工艺教育,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向世俗化、大众化、多元化发展。
通过《莫雷尔法案》的实施和赠地学院的发展,美国培养出了大批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技人才。
从此,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从被动走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象牙塔”开始向社会服务的方向倾斜。
但我国有些学者并不认为《莫雷尔法案》的成功实施并不意味着美国学校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
因为《莫雷尔法案》中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条文,而众多的赠地学院也没有广泛开展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赠地学院服务于社会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课程专业的改革,开设各种使用课程和专业。
论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论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地方公立高校是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高等教育机构。
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部分,地方公立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使命,还应当承担着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责。
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其在教育教学以外,为地方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活动。
这些服务活动包括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社区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就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进行详细的探讨。
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术研究,地方公立高校应当在学术研究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创新,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作为科研机构,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积极投入到地方的学术研究中,为解决当地的科技难题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案。
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当地学术研究的发展。
人才培养,地方公立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其社会服务职能也体现在了人才的培养上。
高校的教学机构和师资力量都非常雄厚,可以通过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各类人才。
高校还可以开设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为社会各层次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当地的人才储备和整体素质。
科技创新,地方公立高校还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高校可以依托自身的科研优势,为地方企业和政府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支持。
通过产学研合作,将高校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和技术,从而促进当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高校还可以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开展科技项目,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社区服务,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还包括了社区服务。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参与到地方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中。
浅谈从历史的演进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
浅谈从历史的演进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任何时代的大学,都是操作和控制高深知识的社会机构,其中,教学和研究这两种基本的知识操作活动承担着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发展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功能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服务社会的功能正日渐凸显。
培养人才(即学校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已成为公认的高等学校的社会功能,三者构成了现代高等学校的功能体系。
其中,教学与科研应该是最基本的功能,社会服务实际上是教学与科研这两项功能的扩展和延伸,在现代显得更为重要,彰显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确立其在高校功能体系中核心的地位是时代的要求。
由于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知识操作活动的目的、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其社会职能经历了历史的演化和变迁。
真正的社会服务功能确立的标志则是美国威斯康星思想的产生。
一、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历史演进1、威斯康星思想产生之前的高校社会服务功能(1)中世纪大学及其功能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至文艺复兴的1000年间是西欧的中古时期,通称中世纪。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实现了高等教育的体制化,作为社会所公认的古典知识的贮藏、传播中心和政府、教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它如同沙漠中的片片绿洲,为中世纪西欧学术文化和理性思维的复苏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直接促进了新兴的职业知识分子阶层的发展壮大。
中世纪大学是学者的共同体和国际性的教学机构,作为大学的教师,必须是对某门学科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专家,而评注和辩论式的教学方式也自然地需要研究的保证,离开了这种保证去讲授在当时来说十分深奥且有时是残缺的古代知识典籍是无法想象的。
(2)现代大学及其功能16-18世纪,自然科学的异军突起是人类知识体系和精神文明的重大进步,但它却基本没有直接受益于作为社会知识中心的大学,也没有在这些传统大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宗教信仰的蒙昧和经院哲学的繁琐、迷信、保守的根深蒂固的作用以外,近代科学的早期发展特征和大学的学术活动的传统模式也是重要的原因。
教育学-第十一讲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第十一讲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一、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概述(一)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威斯康星思想赠地运动、赠地学院、莫雷尔法案、威斯康星大学我国的高等教育史上,东南大学最早明确将社会服务是做高等教育职能之一的国立大学。
(二)大学社会服务的职能:内涵、特点、形式1.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社会服务职能是大学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的一种外适功能,是指大学在遵循自身特性与规律的前提下,以自身的学术优势为基础,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大学的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提供的学术型服务。
2.大学服务职能的特点社会服务的学术型;社会服务的层次性;社会服务的伦理性;社会服务的有限性3.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形式①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②根据地方需要开设科学研究、推广科技成果或技术转化;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规划,提供咨询;④与地方政府写作建立科技园区;⑤创办科技产业,直接为地方经济服务;⑥直接参与贫困地区的领导管理工作,开展对口服务;⑦利用学校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为本地区各种社会团体服务。
(三)高校的功能体系:社会服务与教学、科研的关系现代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功能体系。
高校的教学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以及培养人才的各种素质;科研功能是创造知识;社会服务功能则是应用知识和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
总之,搞笑的教学功能与科研功能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科研的发展。
二、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1.文化政治服务:基于其文化智力中心、社会良心与国家机器的角色与优势,对社会政治文明的推动和鼓吹,对先进文化的指导和引领。
它通过不同方式推动政府善治、公民城战和社会进步;2.社会经济服务:社会经济服务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建立硅谷);建立高科技产业孵化期;兴办合资企业;3.教育培训服务:各种层次与类型的培训班、函授班和短期班是大学教育培训的基本形式;大学的教育培训的另一种途径是与企业合作办学,统统培养人才,包括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和短期的各类委托培训。
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普遍受欢迎的学科,其社会服务职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拟从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分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一、教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教育方面拥有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能。
从课程设置来看,哲学社会科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传授学生基本的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经济学等知识。
这一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应该能够理解需要哪些能力和知识来服务社会,并在个人教学计划中加入社会服务组织。
从教育实践来看,社会服务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高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实践课程等,能够培养其拥有自我控制、社会合作、领导能力等软实力。
二、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也可以通过研究实现。
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需要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类社会问题包括,环保、国际关系、城市发展、家庭关系等。
研究成果的回报与价值体现在其实际应用能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和工具。
三、社会服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服务职能也包括直接面对社会,为公众提供服务。
在这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研究机构、图书馆和教育培训机构。
首先,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可以承担政府和公民团体委托的专业研究项目,为社会问题提供咨询和解决方案。
其次,图书馆也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人员、学生和大众提供相关资料和图书。
最后,针对社会需求,高校还可组织针对不同层面的教育培训服务,为各个社会群体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和教学资源。
总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广泛受欢迎的学科,不仅提供了人们在课堂和研究领域所需要的知识,也承担着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使命。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都需要深入发掘自身的社会服务职能,并不断为社会做出贡献。
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
生 伤 害 , 闷 而痛 苦 , 以体 会 到 “ 展 ” 我 们 带 来 的 成 就 2 1 处 理好 教 学 与 科 研 的 关 系 郁 难 发 给 .
感 和 快 乐 , 种 发 展 观 不 能 说 是 “ 学 ” 。 所 以 每 个 人 要 这 科 的
教师在发展 过程 中要处 理 好教 学 与科 研 的协调关 系 , 偏 重 于 哪 个 方 面 都 不 能 说 是 可 持 续 的 科 学 发 展 。 教 学 能力
高 校教 师 的 全 面 发 展 涵 盖 了 多 个 层 面 、 个 领 域 的 内 多
容 , 包 括 了知 识 的积 累 、 能 的 娴 熟 、 力 的 提 高 , 涵 盖 过 的课 程 、 风 学 气 怎 样 等 , 样 才 能 在 教 学 中 采 取 灵 活 多 既 技 能 也 班 这 了 态度 的 转 变 、 意 的 发 展 。 教 师 个 人 是 否 发 展 表 面 上 是 变 的方 式 去 教 学 , 终 目 的是 让 学 生 听 懂 、 会 并 且 会 用 于 情 最 学
关 键 词 : 学发 展 观 ; 校 教 师 ; 面 发展 科 高 全 中 图分 类 号 : 4 G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23 9 (0 9 1—2 40 1 7 —1 8 2 0 ) 90 0 —2 讲 课 中 教 师要 了 解 所 授 班 级 学 生 的情 况 , 生 的 来 源 、 开 考 已
科学发展 , 不但 要 掌握 外 界 的 环 境 条 件 , 要 充 分 的 了解 自 还
己 。表 面 上 看 这 是 一 个 很 简 单 的 问 题 , 实 际 上 是 最 难 把 强 科 研 能 力 弱 , 明教 师 对 自 己 专 业 领 域 深 入 思 考 不 够 , 而 说 研
论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论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地方公立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
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才培养地方公立高校通过开展各类培训班、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形式,为社会提供各类专业技能人才。
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成立职业培训学院或技术学院,培养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工人。
高校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专业职称培训班,帮助员工提升专业素质。
二、科研服务地方公立高校作为科研机构,具备丰富的科研力量和技术资源。
高校可以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
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持,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
高校还可以开展技术合作与转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三、社会实践与实习地方公立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实习机会,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社会经验积累。
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高校还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四、文化传承与推广地方公立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现代文化。
高校可以举办文化艺术节、学术讲座、文化论坛等活动,邀请知名学者、艺术家等人士来校演讲和交流,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
高校还可以开设人文科学课程、艺术类课程等,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
五、社会公益活动地方公立高校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回报社会。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残疾人等,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高校还可以联合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开展扶贫攻坚、环保行动等公益活动,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谈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教师的新要求
转 变传 统教育观念 , 立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 树 是实 现 教学对象主体性和教育改革现实性的必然要求 。 1以人为本 的教育人 文精神要 求树立 以人 为本 的教 育 .
l8 9
以学生为主体是实现以人 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前提 。 确
I e r e e r h Th o y R s a c
I掌 — — — 一 埕 m m m 论 m a
牢 固桶 立以人 为本帕教 胄理 惹
谈科 学发展 观 对 高校教 师的新要 求
王 洪 梅
( 州学 院 德 社 科部 , 山东 德州 23 2 5 0 3)
摘
要: 坚持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对 高等 学校 的发展至关重要 。全 面贯彻 落实 以人为本 的科 学发展观 , 要求高校教
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本文首先正确理解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的科学 内涵 , 然后分析树 立以人为本教育理
念的必要性, 最后, 实现 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的有效途径展开论述。 对
关键词 : 科学发展观 ; 以人为本; 育理念 教
中图分 类号 :6 1 G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02 28 (09 2— 0 9一O 10- 59 20 )5 1 8 2
生 的学 习兴趣 ,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 究其原因 , 主要是因
为没有革新教学理念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参与者 , 我们 的 教育对 象 已经是 2 0世纪 8 O年代 末—9 0年代初长 。在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
人 、 响人 。 影
批年轻人 , 他们在成 长过程中接收到更广 泛的信息 和更 平
论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论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地方公立高校作为地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教学科研之外,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围绕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展开论述,探讨其在社会服务领域中的作用与意义。
地方公立高校作为地方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其社会服务职能主要包括教学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作为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地方公立高校在提供教学服务的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地方公立高校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通过教学实践和实习实训等方式,为地方培养输送各类专业人才。
地方公立高校还开展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如技术咨询、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助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地方公立高校还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传统,丰富地方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社会和谐稳定。
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公立高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可以更好地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地方公立高校通过社会服务活动,可以为地方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人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地方经济社会的精准对接。
地方公立高校通过丰富校园文化和传承地方文化,可以为地方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一些地方公立高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和科研水平等方面与国内一流高校仍存在一定差距,其对地方社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影响有所限制。
地方公立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如融资难、人才引进难等,使得其社会服务活动受到一定的制约。
地方公立高校在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方面,也需要更多地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事业的深入发展。
为了更好地发挥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推进。
本科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一体化初探
1.2 科 研 是 教 学 的 发 展 和 提 高 自19 世 纪 初 柏 林 大 学倡 导“通 过 科 学
研 究 进行 教 学”和“ 教 学 与 科 学 研 究 相 统 一”开 始,引领 世 界 科 学 研 究 热 点 方 向 就 成 为高 等 教 育 的 一 个基 本 职 能 [3]。科 研 不仅 能 够 提 升教 师 教 学 修 养,而且 以高层 次 科 研 带 动 实 际 教 学是 提 高 本 科 院 校 教 学质量 的 重要方 法。就 淮 北 师 范 大 学 对 本 科 生 的 培 养 来讲,不只向学 生传 授 基 础 专业 知 识, 更 要 在 教 学 内 容上引入 反 映 现代 科 学 研 究 的 最 新成 果,引导 学 生 接 近 科 学发 展前 沿。 尤 其是 拥 有 博士 学 位 的 中青 年 教 师,只有 在 高 水平 科 学 研 究 支 撑条 件下,才 能 对 学 科发 展 的 前 沿、动态 有及 时 和 深 入 的掌 握, 能 够 给 予 学 生 以前 瞻 性 的引导,将 科 研与 教 学 有 机 地 结合 起 来,把 科 研成 果 带入课 堂,把 最 新 的 知 识 和 信息传 递 给 学 生,将 教 师发 表与 课 程 有关 的 研 究论 文作为 课 外 阅读资 料,使学生通 过实实在在的项目、研 究 内 容、研 究 方 法,加 深 对 新 知 识 点 的 理 解,也使得讲述更为生动而富 有启发性,增 强 学 生 的 学习兴 趣 和自主学习能 力。 1.3 教 学 和 科 研目标 都 是 为社 会服 务
来,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该文分析了淮北师范大学教师现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淮北师范大
学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最终达到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目的。
论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论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地方公立高校是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其社会服务职能是指以自身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中的资源和专业优势为依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能。
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既是地方高校的社会责任所在,也是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产业、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着重探讨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实施的意义、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路径。
地方公立高校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地方公立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地方公立高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资源,可以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地方公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导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
3、提升地方公立高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通过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地方公立高校可以提升自身在地方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社会声誉,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学生,增加社会支持和资源投入。
4、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地方公立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度合作,可以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高校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影响地方公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实施的因素地方公立高校要实施社会服务职能,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政策、资源、人才等方面的因素。
1、政策导向因素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导向对地方公立高校实施社会服务职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对高校的社会服务进行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支持,是实施社会服务职能的前提和保障。
2、资源优势因素地方公立高校的资源优势主要包括师资力量、科研设施、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
资源的充分利用是高校实施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条件。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的服务效能
正确认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关系的思考
正确认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关系的思考李宗林通过两天的关于“高等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实践专题”的集中学习,辅之以专家精彩的讲解,感到受益匪浅,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深入思考。
我们都知道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大学的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如果能有机结合,既可以提高了教学水平,又可以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而使教学、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但是,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忽视学生未来发展的现象却不容乐观。
表现在科研成果不少,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多;教学工作天天在做,但教学质量却在滑坡;服务社会长挂在嘴边,但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因此我认为各高校应树立正确高等教育理念并结合各地实际对所在学校正确定位,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关系,更好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教学,是大学的重要职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一)教学是高校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教学艺术、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决定是否能有效的服务于社会。
教学不仅为科研和服务于社会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技术路线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我国,经济建设急需大量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满足了人们求学深造的愿望以及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而教学是最主要、最有效的方式。
通过教学,将既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获得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通过教学,可以把科学最前沿的成果及正在进行的探索活动告诉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研究的兴趣;通过教学,还可以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培养新一代的研究者;通过教学,还可以为社会培养实用人才。
要达到上述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学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的基础、保障,要进一步确立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学是基础,教师要将已有知识和学科前沿发展状况不断地传授给学生,必须下大力气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心得体会
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心得体会一、引言高校教师作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创新科技的重要使命。
在当前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职责与使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同时分享我自己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体悟与心得。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责1. 培养人才作为高校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培养人才。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加综合、高效。
高校教师需要从课堂教学到实践环节,设计和开展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需要高校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注重学科前沿的研究与掌握,并善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普及知识高校教师的职责还包括普及知识。
身为学院的学者,我们需要舍弃学术的封闭性和孤立性,将研究成果和知识分享给广大学生和社会大众。
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公益讲座、社区教育等活动,扩大知识的普及范围,提升教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3. 传承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高校教师的职责也包括传承文明。
我们要用自己坚实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道德底线。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当代文化变革,教育学生具备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视野,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开展科学研究高校教师的使命还包括开展科学研究。
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研究成果能够借鉴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需要关注国家战略需求,融入国家和地方的创新体系,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
5. 服务社会高校教师还需要服务社会。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发声并参与解决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等方式,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1. 建构知识分子形象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是建构知识分子形象。
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高校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识和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论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摘要】: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关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当前,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工作,使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教学管理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其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则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前,高校的教学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管理的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式中走出来,转换教学管理观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校的教学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1、“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不仅是管理的客体,也是管理的主体,他们都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管理①。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管理的核心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2、确立“以师生为本”教学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集权政治和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往往被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作为被管理的对象,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其结果必然造成教学管理中缺乏对教师和学生个性的尊重,缺乏师生有效参与管理的机制,缺乏“服务”的理念。
因此,教学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必须实须“以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要真正做到关爱学生进步,关心学生困难,关注学生就业,最广泛地调动师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师生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营造宽松、愉悦、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教学管理的目的,通过优化制度环境,树立人本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处处体现尊重教师关心学生的服务意识。
高校教师的职能
高校教师的职能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授知识和开展科学研究等多重职能。
下面将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高校教师的职能。
教学是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需要准备教案、讲授课程、组织实验、批改作业等,确保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另一个重要职能。
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提高教学水平。
他们可以申请科研项目,进行实验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会议等。
科研工作可以促进教师的学术成长,扩展教师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指导。
社会服务也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
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回馈社会,服务国家。
他们可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开展教育培训,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
同时,教师还可以参与学术评审、专家咨询、社会调研等工作,为社会发展和决策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总结起来,高校教师的职能主要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他们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通过科研工作,推动学科发展和创新,提高教学水平;通过社会服务,回馈社会,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支持高校教师的工作,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正确认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关系的思考
正确认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关系的思考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的三项重要职责。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互为支撑,为实现教师的综合素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通过教学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核心环节。
优质的教学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育情怀。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的融汇贯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科研是高校教师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科研是教师的精神寄托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支撑教学的重要基础。
教师通过科研能够深入研究学科领域,深化对学科的理解,积累学科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同时,科研成果也能为教学工作提供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因此,在开展科研工作时,教师应该注重科研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者之间,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职业心态,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互相促进和提高。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要以此为中心,将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学提供支持和依据。
科研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科研的实际应用,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服务社会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同时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回馈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职业心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高校教师的职责和定位
高校教师的职责和定位
高校教师的职责和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进行教学工作。
他们负责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
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准备教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并对学生进行评估和指导。
2.科研:高校教师通常也承担科学研究的任务。
他们参与学术研究项目,进行学术探索和创新。
通过科研工作,教师可以拓展自己的学术影响力,提升学术水平,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知识。
3.指导和辅导:除了教学和科研,高校教师还肩负着指导和辅导学生的责任。
他们在学术和职业发展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规划未来、发展技能和实现个人目标。
4.学术服务和社会服务:高校教师也承担着学术服务和社会服务的职责。
他们参与学术组织、学术评审、学术交流等活动,为学术界和社会做出贡献。
教师还可以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行业合作等活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总体而言,高校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教学、科研、指导和学术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推动学术进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他们在学术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科学发展观看高校教师服务社会职能摘要:教师一直以来以其身份的独特性、工作的专业性而备受社会关注。
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的职业角色同他的个人角色一样,都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质疑和反思。
面对新课程改革、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建构主义这个当代重要的理念关照之下来探讨教师的角色形象。
教师对固有形象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对引导者、对话者、合作者等新形象的本质性把握才是建构主义理念的核心追求,很大程度上,教师角色转变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师角色;教师发展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所带来的反思也日益浓重起来。
放眼国际,凡是课程改革归根结底失败与成功的原因都在于教师。
因此,我们便不自觉的反思,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到底是以何种形象存在的?其应然与必然的形象应该怎样等一系列的问题。
然而,在这个探寻、反思甚而批判的过程中,我们却都忽视了最为基本的问题:教师的形象角色必然是以教师的社会个体角色为存在前提的。
因此,在这一问题上呈现出两种较为极端的观点,其一是把教师的个体存在角色与社会职业角色混为一谈,有意无意地忽视个体存在角色的价值,淡化其特点和标准;其二是认为二者的关系必定是个体存在角色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职业角色。
这两种认识都不够客观化,前者导致的是教师自己认识的模糊,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自我认识不足,个性难以得到发展和解放;后者导致的是对教师的职业评价过高,教师很难达到社会所赋予他过高评价和期望。
面对诸多矛盾,我们不得不把眼光投入到理论当中来寻求答案,“教师是谁?”这个问题的提出不仅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身份,强调了教师身份的工具理性,还应关注到作为教师职业身份存在的前提基础,教师自身的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是价值理性的思考。
而建构主义理论则从根本上为我们找到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师观建构主义或译做结构主义,其观点可追溯到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的思想和研究。
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建构主义就是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发展起来的教育心理学的新观念。
我们发现无论是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都会运用“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来强调作为个体存在的学习者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那么,到底何为建构主义?“建构是英文constructivism的翻译,本来用于建筑或木器加工中,指为了某种目的而把已有的零件、材料制成某种结构。
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指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交互作用主动地形成与调整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结构。
”[1]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印原理,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是会对所学知识给予某种反映、调整甚至改造的,并且是在其个人所拥有的基础和经验之上的。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样一位教师在同样的时间、地点、情境的条件下,传授同样的知识而不同的学生却理解和收获的各不相同。
建构主义教师观也强调,学生并不是大脑一片空白地来进行学习的,他们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定积淀的社会、文化、经济等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即便是碰到了一些前所未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会从自己原有的经验背景出发来进行合乎其思维逻辑的假设和预想。
同时,由于个体经验背景的不同,每位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是赋予个性而各不相同的,然而在作为一个群体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差异本身便建构成为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氛围。
那么到底“教师是谁”。
陈向明对传统教师角色隐喻进行过分析研究,认为“‘教师蜡烛论’片面肯定了教师的奉献与给予,而忽视了教师的继续学习与成长,淡漠了教师的内在尊严和劳动的欢乐。
‘教师是园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隐喻着强制、统一、塑造、灌输等行为倾向,指出了这些角色隐喻反映了传统教师角色期待的片面性——强调社会责任,忽视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教师权威,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
”[2]因此,在建构主义理念指引下教师的这些传统角色必须加以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在“育人”的同时实现“育己”,得到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关注下的教师角色形象在这里,未避免认识的绝对化倾向,我们所说的转变并不是极端的否定、批判或颠覆,而是对原有形象的改造,或者说是侧重点的迁移,应当是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是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对传统角色批判的丰富、继承与发展。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早在《师说》当中就对教师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进行了定位。
建构主义理念告诉我们,教师要主动的帮助学生认识、发现、理解进而创新知识,可见,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传授知识是必要且必然的。
但不同的是传授的方式和目的。
传统的传授者角色使得教师眼中只有知识,没有学生,学生就像容器一般被老师灌输着各类知识,装满这个死的容器便是教学的目标。
而建构主义理念则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至于首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灌输容器的过程,而是在学生的要求和驱使之下共同参与和发现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着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与方法。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行为主义指导下将学生视为知识存储器的灌输教学行为,加强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对此也做了很好的表述:“现在的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位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3]那么,教学从机械式的传授转向积极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其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必将发生转变。
首先,教师要从关注知识的灌输转化为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发展;教师的培养目标由统一的规格化教育转化为有差异的个性化教育;教师从关注一节课的授课结果到检验一堂课的授课过程等等。
要实现以上转变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合作者。
引导即是“授人以渔”,我们传授知识的目的应该是让他们习得方法、发现规律从而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
为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用方法来引起兴趣,导出知识。
在传统的教师角色中,教师由于其职责中的监护任务而被堂而皇之地冠以“监督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正是因为这种角色的认识不断得到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强化,从而逐渐成为观念当中的基本定位,教师的权威感也由此浓重起来。
这种权威不再是知识层面的,而是无限制的扩大到了各个层面,如师生关系、教学方式等。
我们应当认识到,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在人格尊严绝对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帮助关系,因此,合作就显得极其重要。
合作(collaboration)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
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
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
”[4]教师作为合作者,其合作的对象是多元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师生合作”,这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讲台走人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交流、排除他们的困扰、协助他们完成理想、为他们的学习创设一切力所能及的氛围和条件。
此外,还有师师合作、生生合作、教师和家长合作及教师与科研人员合作等。
这从本质上是一种对教师情商的考量方式和对师生关系的认定标准。
未来课堂的知识至少包含四方面内容:课本知识、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学生的知识、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
这就说明教师单纯的照本宣科不再能完成知识的积累和教授,而必须以一个引导合作者的角色形象区发掘学生的知识、去创造互动的知识,以个人魅力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目前,“对话”似乎已经相关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
“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
人类社会似乎正步入一个对话的时代”[5]。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了教学应在对话的过程中展开。
那么,什么是“对话”,从教学的角度看,对话是师生之间一种交往和沟通的方式,对话的真实意义和价值正是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不断被丰富,进而生动起来的。
真正的对话应当发生在两个完全忘掉自我身份、完全平等和客观的情形之下。
对话的双方完全敞开心扉、无所顾忌的互诉真情,达到心灵的融通和视域的融合。
因此,为了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必须把握几个原则:首先,对话的目的不是取得绝对的服从和一致。
只要对话双方达到真正的交流,都有所认识,即便观点相左也是有意义的对话。
其次,对话的形式并非越多越好。
教师要避免频繁的进行没有实质意义的对话,否则会增加学生的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总之,建构主义的理念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实现相应角色的转变,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新课程的理念明显是共通的。
教学从被动的接受式认识活动走向主动的发现式习得过程,师生之间打破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而成为双主体。
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重新定位,积极转变自身的角色和行为,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学成人。
参考文献:[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5.[2]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4]夏征农.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98.[5]刘庆昌.对话教学初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