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气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及应用

程德文

(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合肥 230061)

摘要本文利用合肥市1953年至2004年共5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合肥市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平均值和月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统计结果探讨了气候平均值的变化、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对合肥市四季开始的时间和每季的长度、合肥市旱涝情况进行了应用分析。

关键词气温降水气候平均值气候变化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问题,首先要选择能够反映气候变化特点的要素,这些要素必须相对稳定,一般常用的是要素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或者总量;其次再根据要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趋势分析方法。温度和降水是反映某地气候特征的两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本文使用合肥市1953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等50多年长序列气象资料,应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所提供的统计工具,详细分析了合肥市50多年来温度、降水的统计特征及变化规律。在计算气候平均值时,按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规定[3],使用1971年~2000年作为基本统计时段。

本文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根据合肥市气温和降水的30年滑动平均值,分析气候变化的趋势。为了研究气候变化趋势是否显著,还对分析的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

2 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平均值

2.1 平均气温

合肥市各月平均气温的30年气候平均值如图1所示。

从图1的气候平均值可以看出,合肥市的平均气温7月份最高为28.1℃,1月份最低为2.6℃,全年平均气温为15.7℃,气候温和。最热的3个月是6、7、8月,最冷的3个月是12、1、2月。

2.2 极端气温

合肥市近50多年来各月曾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到,就全年而言,合肥市曾出现过-20.6℃的严寒(1955年1月6日),也曾出现过41.0℃的高温天气(1959年8月23日)。在同一个月份,极端最高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的差值变化很大,如1月份其差值超过40℃,7月份最小也超过了21℃。比较表1和图1还可以看出,虽然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8.1℃,而极端最低气温可达17.9℃,两者相差约10℃;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6℃,而极端最高气温可达20.2℃,两者相差约18℃。这些数据都反映了合肥市气温变化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

2.3 降水量

合肥市各月降水量的30年气候平均值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合肥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平均全年降水总量为995.4mm。合肥市7月份的降水量最多为162mm,12月份的降水量最少为24mm。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5%、44%、20%、11%,夏季降水量是冬季的4倍,春季降水量比秋季略多,反映了降水量在一年内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这种不均匀在一些年份表现得尤为突出,如1991年6、7月两个月的降水量就达742.8mm,差不多是当年降水总量的一半,导致合肥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洪涝;而同一年的10、11月2个月的降水不足5mm, 合肥地区又出现了较严重的干旱。

3 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趋势

3.1 平均气温

30年滑动平均值可以反映气候平均状态的长期变化情况。合肥市年平均气温30年滑动平均值趋势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图中横坐标数字为年份,纵坐标为该年以前30年的滑动平均值,如横坐标82对应的数值是平均气温1953年~1982年的30年平均值。

从图3中可以看到,平均气温的气候状态已经出现升高的趋势。该曲线前半段相对平直,虽有波动但幅度不大,后半段曲线却突然陡峭起来,大幅度地上升,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与近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速度较快有很大关系。50年来合肥市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4℃,与全国气温上升的水平相当。

图3中的粗实线为30年滑动平均值的线性趋势线。52年资料30年滑动平均的样本长度为23,在显著水平设为0.05时,如果趋势系数大于0.396,表示气候趋势是显著的。经计算,图中的趋势系数达到了0.82,充分表明平均气温的30年滑动平均值的上升趋势是显著的。

3.2 降水量

合肥市年降水总量30年滑动平均值趋势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

图4中可以看到,年降水总量30年滑动平均值的波动比较频繁,而且波动幅度也比较大,反映了降水量多年平均值的状态不稳定,年际变化比较大,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曲线呈波动式上升的特征,但50年年降水总量增加了不到10mm。图中的粗实线为30年滑动平均值的线性趋势线,经计算趋势系数为0.36,不满足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检验条件,表明年降水总量虽然具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标准。

3.3 气候变化的原因初探

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自然变化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对一个地区来讲,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是最主要的因素。50多年来合肥市的气温已经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产业发展来看,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4年合肥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36%。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会急剧增加,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都会出现同步的增长。温室气体在空中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到达地球,但是又阻挡和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向宇宙发射,象温室一样对地球表面起到保温的作用,因而会造成地面温度的升高。

其次是城市热岛效应。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和各种建筑墙面等,绿地、林木和水体等却相应减少,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同时,城市生活能源使用中的热量消耗,上百万人的生活、取暖、做饭、人体的新陈代谢等发出的热量是相当可观的,交通能源和交通尾气的排放,也是城市热岛形成的重要原因。随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热岛现象也更加明显。

4 气候分析结果的应用

4.1 四季长度的划分

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一种分季方法: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6个候。每月前5个候有5天,第6候的天数可以是3~6天。候平均气温小于等于10℃为冬季,大于等于22℃为夏季,春秋两季温度在10~22℃之间。计算出一年内72个候的候平均气温,就可得到该年春、夏、秋、冬四季的起始时间。

张宝坤的划分方法综合考虑了区域性、时间性特点,与气候、物候联系紧密,用此方法划分出的每一年四季的起始时间和长度都各不相同,但是却比较符合实际生活情况,目前气象上研究季节变化、农业上指导生产以及物候观测中,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合肥市历年各季的起始时间如表2所示。

表2中,各季开始的时间相对稳定,除个别年份外,前后差距不到1个候。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可以推算出合肥市春、夏、秋、冬四季的起始时间为3月20日、5月21日、9月22日和11月20日。其中春季长度为2个月、夏季长度为4个月、秋季长度为2个月、冬季长度为4个月。这个结论和合肥人所感受到的春、秋两季相对较短的生活经验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