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资料解释》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地震资料解释
课程英文名称: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
课内学时:32 课程学分:2
课程性质:学位课开课学期:每学年第二学期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考试
大纲执笔人:王英民、黄捍东主讲教师:王英民、黄捍东
师资队伍:王英民、黄捍东
一、课程内容简介
在讲授地震层序、地震构造和地震相基本概念的同时,对其在地震资料上的反射特征进行分析,重点介绍解释方法;最后讲授典型盆地的地震解释实例。本门课程为32学时,2学分。
二、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地震资料解释是地震勘探工程的最终环节。随着现代地震勘探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资料解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深化。它包括了地层、构造、沉积以及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等多方面内容,成为油气勘探以及盆地基础地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工作技能。
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上进行层序划分;正确理解地震反射的年代地层意义;
2、掌握在复杂断裂、褶皱、侵入体等构造条件下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解释的方法,了解拉张、挤压、剪切以及底辟构造背景下的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响应模式以及地震剖面上的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3、正确理解地震相的概念,掌握主要地震相参数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能
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和划分不同地震相并进而对整个工区进行地震相分析;掌握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原则及步骤
4、了解典型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的地震特征和解释方法。
三、课程主要内容
(一)、绪论(2学时)
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及发展简史,学科的体系结构,地震资料解释的任务与意义,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主要参考书等。
教学方法:讲授。
(二)、地震层序分析(10学时)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和对比方法、地质界面的类型、地震反射界面的地质成因、各种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分、地震反射界面的年代地层学意义和地震地层单元;地震层序划分的原则、级别、方法。地震界面与地质界面的桥式对比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习题,习题课2学时,内容为不整合面的地震识别。(三)、地震构造分析(6学时)
断层解释方法和断层发育区的同相轴对比方法;拉张、挤压、剪切以及底辟构造背景下的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地震剖面上的构造活动时期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习题,习题课2学时,内容为复杂构造的地震解释。(四)、地震相分析(8学时)
地震相的概念;主要的地震相参数;反射结构的类型及地质意义;几何外形的类型及地质意义;地震相划分与编图过程。地震相模式的概念;典型沉积体的地震识别,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思路、方法、原则、步骤。
教学方法:讲授+习题,习题课1学时,内容为典型剖面的地震相分析。(六)、典型盆地的地震解释实例(6学时)
包括典型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被动大陆边缘碳酸岩、断陷湖盆、坳陷湖盆等层序地层模式的地震解释实例。
四、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编,2006,内部讲义
参考文献:
1、《勘探地震学》[美] R.E.谢里夫等1995编,初英等1999译,石油工业
出版社
2、《勘探地震学资料解释的基础与应用》[中] 杨宝俊等编,1995,地质出
版社
3、《地震勘探原理及资料解释》[中] 陆基孟等编,1991,石油工业出版社
4、《地震地层学解释基础》[中] 徐怀大等编,1990,地质大学出版社
5、《Practical Seismic Interpretation》,[美] Michael E.Badley,1985
6、《Seismic Reflection Interpretation》,[德] Malcolm K Jenyon,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