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骊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骊邹勇【摘要】黄元御一生博学,治学讲究溯本求源,临证重视中气理论、扶阳抑阴,深明运气学说,用药有独到见解.黄氏著述,主论明确,阐释透彻,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至为鲜明,援经据典若符节之合,成为历代学家系统全面诠释四部经典第一人.黄氏重视中气理论的重要作用和《内经》“天人合一”的观点,以其独特的视角,阐析运气与人体发病的关系.黄元御明运气之理,以天人相应观,立法立方,切合临床.黄氏临证,尊经据典,结合实践,屡有创新.处方用药多尊仲景,做《长沙药解》四卷,取《伤寒》、《金匮》所载药物162种,每药之下,首述其气味归经,性质功用,继录《伤寒》《金匮》凡用此药之方,是方论证,以印证其功用.黄元御治内伤杂病,首在调理脾胃,顾护中气,升清降浊,顾护四维.黄氏认为,瘟疫、温病同属热病,治疗绝不能同于伤寒.宗经典,创新方是黄元御对祖国医学的贡献.对于仲景未用之药,黄元御做《玉楸药解》,除个别药物引录《本经》之论及前人论述外,均系黄氏之心得见解.【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6(014)012【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中气理论;扶阳抑阴;运气学说;临证用药;黄元御【作者】邹勇【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烟台264000【正文语种】中文黄元御为清代医学大家,其治学讲究溯本求源,临证重视中气理论、扶阳抑阴,深明运气学说,用药有独到见解。
研究其学术思想,以指导临床。
黄元御一生博学,文化功底深厚,对《易经》、《道德经》研究精深,对中医经典研究精透,尊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为四圣。
黄氏著述,主论明确,阐释透彻,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尊古崇圣之特色至为鲜明,援经据典若符节之合[1]。
黄氏认为,四部经典代远年湮,多有残缺。
尤其是经过后人的多次整理,逐致颠倒错乱,失其原貌。
因而他力主错简之说,把已凌乱不堪的经典著作,按照岐、黄、秦、张的原意,重加考订移正还其本来面目[2]。
黄元御理论阐述
·293·黄元御理论阐述李东玥摘 要:黃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
他提出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等中医理论,为一线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诊治思路。
本文从研究黄氏的相关文献书籍入手,以理、法、方、药为立足点对黄氏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全面的阐述,突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以便读者学习。
关键词:黄元御 理论 治疗方法 用药 遣方黄元御的中医理论尊古而创新,融合了“理学”“易学”等思想,独尊四圣经典著作,批判性继承后世医家,将自己的理论发展成为一个易于把握、融通性强,实践治疗中用药精准、组方严谨的独特中医理论体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有关黄氏的中医思想的研究多停留在对一个或几个理论的内容讲解上,缺少对理论、法则以及用药规律的系统总结。
所以,笔者以此为立足点,本文突出黄氏中医理论在理、法、方、药中的不同体现方式,以便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掌握其中的区别与联系。
1理论体系1.1…气化理论1.1.1…六经气化,手足同化“六经气化”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六微旨大论”篇,黄元御首部著作《伤寒悬解》(1)极为推崇该理论。
在《伤寒悬解》首篇“六气司令”中提到“人有十二经,仲景《伤寒》但立六经者,从六气也。
少阴、少阳、阳明手经司气,而足经从化者也。
厥阴、太阴、太阳足经司气,而手经从化者也。
”(2)后文中以寒水、湿土、相火、燥金、风木、君火为六气主令对应六经,同名经从化,从而形成了“足太阳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阳小肠之火从而化寒,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阳明胃之土从而化燥,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之木从而化火,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之金从而化湿,手少阴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阴肾之水从而化火,足厥阴肝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包之火从而化风”(2),确立了有形经络与无形气化的同一性。
此外,黄氏完善了《内经·脏气法时论篇》中的内容,将十天干与六经(相火对应的六经除外)相配,例如:甲乙为阳气生发之时,乙木配阴脏肝,甲木配阳腑胆为“甲乙木”,以此类推为“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3)。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
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中国古代名医之黄元御我学习的中医理论思想一气周流,就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治病思想,我们都是他的徒弟,从这一方面说,他是我们的祖师爷。
我店里供奉的就是他的画像,今天主要来介绍一下祖师黄元御。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出生于昌邑市黄家辛戈村,清代著名医学家。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他认为“四圣”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黄元御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学术精湛,极力奋进,著述宏伟,标新立异,敢创新说,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学者。
他从习医开始至去世只有二十一年的时间,除去学习阶段和临床实践外,竟能完成著作十四部之多。
纵观黄氏著作,剖析其学术思想,他推崇岐伯、黄帝、越人、仲景,并称之为四圣,称其著作“争光日月”。
他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精辟的见解,确有“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之感。
代表作品《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周易悬象》主要成就著述《黄元御著作十三种》、《四圣心源》、著述《道德悬解》、《周易悬象》乾隆御医,乾隆亲书“妙悟岐黄”、“仁道药济”,久真堂祖师爷被后人誉为“黄药师”、“医门大宗”、“一代宗师《四圣心源》内容简介:《四圣心源》,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名医第五期:黄元御——黄药师
名医第五期:黄元御——黄药师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少年及青年时期,也志存高远,希望自己读书后能考取功名,以“达济苍生”,其志向为效其先祖黄福——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可不巧的是,天妒英才,在1734年,黄元御30岁时,因用功过度,突患眼疾,延医诊治,奈何医生辨证不确,误用大黄、黄连等苦寒之药,致使黄元御中阳大虚,不数年,黄元御左目完全失明。
在清代,五官不正是不能入仕的,哀痛之余,好友兼名医的刘太吉劝其学医,自此,黄元御弃儒从医,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开始研习中医经典著作,黄元御本来天资聪慧,加之深厚的文化功底,不数年,学有所成,医名渐著,行医之余,勤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黄元御在行医、著述生活中积劳成疾,抱病回归故里,终致不起,时年54岁。
《清史稿》的记载黄元御的著作有医书11种,其中《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玉楸药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解》,称为“黄氏医书八种”。
黄元御文采斐然,辞藻清丽,在其著作《伤寒悬解》的自序里,有一段话:“丁巳仲春,此心未已,又复摊卷淫思。
日落神疲,欹枕假寐,时风静月白,夜凉如水,素影半床。
清梦一肱,华胥初回,恍然解矣。
然后知群公著述,荒浪无归,彼方且涉泽迷津,披榛罔路,何以引我于康庄也!”;在《四圣心源》自序中:“维时霖雨初晴,商飙徐发,落木飘零,黄叶满阶。
玉楸子处萧凉之虚馆,坐寂寞之闲床,起他乡之遥恨,生故国之绵思。
悲哉!清秋之气也,黯然远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润色。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 分类:医道求真|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阴虚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
黄元御伤寒学术思想浅析李玉宾张仲景《伤寒论》成书以来,注解者众,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黄元御《伤寒悬解》对仲景伤寒,剖析明了,纲举目张,观之灿若星辰,谓之悬解,名副其实也。
《伤寒悬解》详剖缕析,大而备矣,而黄氏仍感意犹未尽,乃将《伤寒悬解》之精意,抽出概而言之,著成《伤寒说意》,言其要义者也。
《悬解》读熟,则《说意》自出,黄氏反复言之者,当亦为方便后学计也。
仲景《伤寒》,详于方证而略于说理,是以后人不得门径而入。
黄元御三年研读,恍然而悟。
医理明彻,则洞若观火,条分缕析,伤寒解矣。
《伤寒悬解》明于说理,高于他人多矣。
黄元御首先在驳斥王叔和的伤寒例中,提出了本气为病的观点:“病传阳府则为热,病入阴藏则为寒,名曰病入,实里气之自病也。
”这就为《伤寒悬解》全书的结构确定了主线,传经传变规律皆以本气为主,不随外邪而改变。
《伤寒说意》所谓“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不以风寒温热而异同也”,正是此意。
对伤寒传经这一千古悬案,黄元御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从六经气化的角度指出,伤寒传经,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一定之事。
伤寒中风,不传藏府则有之,无不传经之理。
阴阳和平,藏府可以不传,经无不传之理。
六经经证,总统于太阳一经,凡中风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桂枝,伤寒在六日之内,不拘何经,皆宜麻黄。
惟入藏入府,则阴阳偏胜,愈期不齐,而法亦百变不穷矣。
黄元御从经络藏府的角度来区分传经与否,外在经络则必传有定期,解而有时,入藏入府则传无定期,解无定日。
这样整个伤寒论的篇章结构就此判然分明。
阳明篇皆言府病,其经病,皆有府证也。
三阴篇皆言藏病,并非经病也。
少阳经证,乃藏病府病之连经,而非止经病也。
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半表之阴虚,则自阳明之经而入于阳明之府,半里之阳虚,则自太阴之经而入太阴之藏。
对于伤寒传经不解而入藏入府的原因,黄元御也做了明彻的阐释。
人之本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虚之人藏阴内盛而为寒,阴虚之人经阳外盛而为热,是传府传藏之由来也。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
中医界对黄元御的评价黄元御,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中医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从事中医教育和研究工作,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被誉为“黄派”。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现代中医学得以迅速发展,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元御在中医学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医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黄元御在医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主要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上。
他认为,中医的基础理论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将人的生命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还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他提出了“人与自然一体化”的观点,强调了“五行”、“阴阳”等概念的重要性,并将其与现代科学结合,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中药学的研究与创新黄元御在中药学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主要包括对中药的药效、药物组成、药物配伍等方面的研究。
他认为,中药的药效与药物组成密切相关,只有深入研究中药的药效和药物组成,才能更好地应用中药治疗疾病。
他还提出了“四气调五味”、“同类相配,异类相斥”等中药配伍原则,对中药的使用和配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中医教育的推广与发展黄元御在中医教育方面的推广和发展主要包括对中医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他认为,中医教育应该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将中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现代化、科学化的学科。
他在中医教育方面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总的来说,黄元御在中医学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誉为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今后的中医学发展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元御疫病诊疗思想解析
黄元御是清代名医,他遵经崇古,主张扶阳培土,提倡中气学说,认为当时有关疫病的著作不能有黄元御疫病诊疗思想解析亓兴亮1,王振国2(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2.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355)[摘要] 探讨黄元御对疫病、痘病、疹病的认识,总结黄元御关于疫病的诊疗思想。
梳理寒疫、温疫、痘病、疹病的病因病机、传变预后、临床证治,以寒疫为例,详细列举了其证候、主治、用方、药物。
黄元御疫病诊疗思想的特点主要为遵仲景而行六经辨证、依临床而简疫病分类、重中气而统病机演变、明营卫而善透发治疗。
[关键词] 黄元御;疫病;六经辨证;扶阳培土;中气;发卫气;透营郁[中图分类号] R2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659X (2024)02-0172-05DOI :10.16294/ki.1007-659x.2024.02.008HUANG Yuanyu ’s Thoughts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QI Xingliang 1,WANG Zhenguo 2(1.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001,China ;2.Institute for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an 250355,China )Abstract We explored HUANG Yuanyu ’s understanding of epidemic diseases ,smallpox ,exanthema and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d HUANG Yuanyu ’s thought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We analyzed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transmission ,progno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cold epidemic ,warm epidemic ,smallpox and exanthema. Taking cold epidemic as an example ,we provided a detailed list of its syndromes ,indications ,prescriptions ,and medici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ANG Yuanyu ’s thought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diseases included four aspect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six meridians following ZHANG Zhongjing ,simplify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epidemic diseases according to clinical practice ,emphasizing on middle qi and unifying pathogenesis ,expellingpathogenic qi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utrient -defense.Keywords HUANG Yuanyu ;epidemic disease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six meridians ;supple⁃menting yang and banking up earth ;middle qi ;dis⁃persing defense qi ;expelling stagnation of nutrientaspect[收稿日期] 2023-11-23[基金项目]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编号:2022FY102001);岐黄学者支持项目(编号:2022-QHXZ -01)[作者简介] 亓兴亮(1976—),男,山东莱芜人,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黄元御医学思想研究、皮肤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研究。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
请务必收藏好!清代名医黄元御的中医理论思想!四圣心源经典语录!
一,黄元玉的中医理论思想就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人体就是一个小整体,人体也是一个小范围的一气周流!
二,黄元御的理论基础就是<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用药观点偏于温阳,反对苦寒。
三,祛邪药物,实际上取消根本在于自身正气,正气足,则能耐受药力发挥作用,选择祛邪扶正的顺序和力度,顺着仪器这边的方向找一个最好的切入点药物,才能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
四,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五,一气周流的本质,升上去变温热为阳,降下来便寒凉为阴,都是这股气而已。
六,仪器的规律是升已而降,降已而生。
循环往复,变化不已,而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子时,阳动,水气开始动开始升,七八点钟成了木气,一气周流的变化规律,适合天地万物,升降沉浮实际上也是气的变化形式,四季是中土之气的变化。
七,一气的动力是下焦的元阳,肾中之阳,后天一气,根源在中土。
八,木气不能升太过,因此要金克来降。
无论相生还是相克,其根源在于中土这股气,具体实现这个一气周流,还是要靠四象,五脏各种功能。
中士对于整个一气有无形的引力。
木火之气上升,就是脾土气上升外在表现。
戊土气降,表现出来肺金和肾水收藏之气
九,阴出阳,血变成气,阳入阴,气变成血。
一个人血虚,补血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升的力量,左脉细,虚、气虚,右部寸脉偏软,虚,也要健运中土。
十,气聚成形。
木气聚集在内脏层面就是肝,在外周,就是指甲,筋。
每天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健康生活!。
清代名医--黄元御
清代名医--黄元御展开全文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1705)九月,卒于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九月。
山东省昌邑市人,清代著名医家。
在注疏经典方面,著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在阐发经旨方面,著有《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说意》;在融汇创新方面,著有《四圣心源》;在本草方面,著有《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学理论的要点是:立中气,升降立论;重阳气,扶阳抑阴,其论“中气升降,是生阴阳”,继推“四维”以全机变;论病皆从中气升降立论,认为“百病之源,源于阳衰土湿”,故应泻水补火,扶阳以抑阴;崇尚补火建中,温阳补土。
从医经历雍正十二年甲寅( 1734)八月,正当黄元御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不幸偶染目疾。
又因庸医误治,致使左目失明。
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重大挫折,在他的著作中屡有记述。
首先见于《素灵微蕴》,此书《序意》开头便说道:“玉楸先生,宰思捐虑,气漠神融,清耳而听,明目而视。
既遭庸医之祸,乃喟然太息,仰榱而叹日:是余之罪也。
夫昔杜子夏、殷仲堪辈,祸剧折肱,而未尝游思医事,后之病者,不能遁天之刑也。
”此书的《杝元赋》里又说:¨乃偶撄末疾,见误庸医,夷然太息。
”此书卷四《目病解》中,黄元御还以自己的目病治疗过程为例,用“医案”方式,写出了这段被“庸医损目”的经过。
文中记道:‘‘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
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
三日后白睛如血,周外肿起,渐裹黑珠。
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
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
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
乃意外有风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
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
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上,如轻雾蒙笼。
伊谓恐薄翳渐长,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
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01各位读者朋友们,兔年大吉!简希医话开始新年的周更。
首先是有关中医基础的专题:黄元御学术思想探端。
让我们来看看黄元御的个人生平。
黄元御(1705-1758),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黄元御是清代著名医学家,也是尊经派的代表人物。
他曾任乾隆时期的御医,乾隆皇帝曾手书“妙悟岐黄”以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以概括其一生的成就。
黄元御出生书香门第,为明代名臣之后,家族中多有考取功名,在朝为官之辈。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
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
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其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最终令其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
黄元御遭此劫难,其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
哀痛之余,当地名医、好友刘太吉劝他学医,他发愤立志:“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走上了弃儒从医的道路。
苦读历代中医典籍。
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又得到刘太吉认真传授,黄元御苦读历代中医典籍,数年奋斗,浸淫有成,开始悬壶济世。
在行医过程中,他又不断总结经验,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之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
黄元御从医伊始,是从研读张仲景的《伤寒论》入手的,然后逐及《金匮玉函要略》,黄帝、岐伯《内经》,扁鹊《难经》等中医根本典籍。
由此,他奉仲景等四人为“医门四圣”。
黄认为除“四圣”经典之外,历代名医持论多有偏失,以至误诊死人,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四圣“之书错简零乱,兼之历代传注谬误所致。
因此黄发愿致毕生精力,对“四圣”之书,从源到流,重加考订,还其本来面目,以凭后世遵循。
不得不说,这是个宏愿。
与能粗通经典不同,古来对“四圣”经典的注释和解说,汗牛充栋,无计其数,名家辈出。
重新考订,正本清源,树立中医行业理论标杆的做法,非经年累月,皓首穷经不可得,关键还必须得站得住脚,经得起同行的推敲。
读书——黄元御理论,贵阳贱阴,补火泄水
胃,⾏于经络,⽽统于中⽓。
中⽓旺,则肝脾左升,⽽不下泄;肺胃右降,⽽不上溢。
中⽓虚败,肺胃逆升,则上流于⿐;肝脾郁陷,则下脱于便溺。
”⼜说,“下⾎之证,固缘风⽊之陷泄,⽽⽊陷之根,全由脾胃之阴湿”(见《长沙药解》卷⼆)。
⽓机升降,全在于中⽓旺盛,脾虚寒湿,则升降悖逆。
⽽且⼼肾相交,与脾升胃降,关系⾄为密切,是以“⽔⽕不交,则热⽣于上,⽽寒⽣于下,病在上下,⽽实缘于中⽓之败。
⼟者,⽔⽕之中⽓也。
戊⼟不降,故⽕不交⽔,⽽病上热;已⼟不升,则⽔不交⽕,⽽病下寒。
升降之倒⾏者,⽕衰⽔盛⽽⼟湿也”(《长沙药解》卷四)。
脾胃为什么能升能降,⽽为升降之枢?这主要是由它的特性来决定的,是因为“⼟居四象之中,得五味之和,五⽓之正,不酸不⾟,不苦不咸,其味⽈⽢。
不腥不燥,不焦不腐,其味⽈⾹。
味为阴⽽⽓为阳,阳性动⽽阴性静。
以其味⽢,则阴静⽽降;以其味⾹,则阳动⽽升。
升则⼰⼟左旋,⽽⽔⽊不陷;降则戊⼟右转,⽽⾦⽕不逆。
”⼜说:“盖中⽓者,交济⽔⽕之枢,升降⾦⽊之轴,枢轴输转,⽔⽊升⽽⾦⽕降”(见《长沙药解》卷⼀)。
中⽓⼜为经络之根本,荣卫⼜为中⽓所变化,所以说:“中⽓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中⽓之枝叶,根本既茂,枝叶⾃荣;枝叶若萎,根本必枯。
肝脾主荣,肺胃主卫,皆中⽓所变化
也”(《长沙药解》卷⼀)。
(如视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宋甲其。
治中风方:左半身不遂右半身瘫痪--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治中风方:左半身不遂右半身瘫痪--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治中风方:左半身瘫痪不灵: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右半身瘫痪不灵: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其弟子麻瑞亭称左半身瘫痪为血虚型,加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右半身瘫痪为气虚型,加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并各加入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一得集》 > 卷中医案气血两虚半身不遂治验一徽州客.年五十许.忽一日右半身如瘫痪.卧床不能转动.筋脉不拘急.亦无痛苦.召余诊之.右脉沉细如丝.虚软无力.左脉和缓无病.细审毫无风象.体肥肌丰.又非痰火.乃气血两虚.归并一偏之病也.仿王清任补阴还阳五汤法.用黄四两.当归五钱.赤芍二钱.干地龙、川芎各一钱.续断、忍冬藤各三钱.红花一钱.丹参三钱.服三剂.而右脉渐大.手足略能展动.八剂而起居如常矣.方信归并之说为不谬.后以归、芍、参、、苓、草、丹参、桂枝、木瓜、红花、川芎、牛膝、续断、狗脊等养血补气.舒经活络.嘱其浸酒常服.罗大伦:黄元御《四圣心源》中风的治疗方法为了把黄元御的这个思想给各位解释清楚,我再给各位讲个中风的患者吧。
这位叫马孝和,这位老马同志生活比较辛苦,那个年头,吃口饭不容易啊,要拼命打工赚钱,本来就“生计忧劳”,结果由于生活不顺,就情绪不好,又因为生了点儿气,结果就中风了(相当于现在的脑梗塞或者脑出血),症状是左边的手和脚卷曲着,左边的肢体冰冷,象没有血液一样,浑身的骨头都痛,左边的身体却没有任何的知觉,晚上烦躁,说胡话,无法睡觉,能吃饭,但是不能喝水,喝水就气逆,身体的皮肤发黑。
患者得了这个病以后,精神状态非常的不好,觉得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现在看病还要花钱,也没有劳保,每次上医院检查的钱都是向亲戚借的,这未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啊?当有朋友来看望的时候,老马同志就不禁潸潸落泪,心里禁不住的难过(泣下沾衣)。
黄元御的学术思想
黄元御的学术思想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就是带着问题去读的,他一直想不通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的眼睛红肿,这的确是应该算作有火啊,为什么使用清火的药,反而把自己害了呢?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伴随着黄元御的阅读过程的。
在边读边思考的过程中,黄元御发现了秘密,原来有很多火热之症是假象啊,有很多是由于气机升降失常而得,并非是真正的火啊!于是,黄元御在读《伤寒论》的过程中,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可以说,黄元御独特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他的《伤寒悬解》中,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出现了。
光说理论没用,给各位举个例子吧。
有位叫钱叔玉的人,估计是山东农村的吧,这一年的初秋,大家都开始干农活了。
在农村住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的农活儿那是相当累的,这是秋收啊,一年里面的体力全在这时候用呢。
这位钱老兄因为干活太卖力气了,结果开始咳嗽,有痰,而且最吓人的是唾血,血的颜色是紫黑色的。
在过去那个年头,人们最怕的就是吐血了,所以大家商量着赶快找大夫吧。
可那个时候,贫苦人家哪有那么多的钱请大夫啊!于是就硬挺着,结果这么吐血,一直吐了一年有余。
最后,有人说,实在不行,去请黄元御先生吧,这位是个读书人出身,而且人家不大在乎收钱的事儿,我们去试试吧。
结果去和黄元御一说,黄元御还真来了,到了农户的家里一看,黄元御可就吓了一跳。
原来,正赶上这位犯病,吐的血“一吐数碗”,来不及从嘴里冒出来,就从鼻孔里往外流。
黄元御连忙问:“都有什么感觉啊?”这位一边吐血一边说:“肌肤发麻,脑袋痛,身上还感觉忽冷忽热的,口渴,吃不下饭,出汗。
”黄元御点点头,诊了患者的脉,问:“还有什么症状呢?”患者想了想,回答:“还遗精,很容易惊恐,总是很健忘,还有晚上睡眠不好,只要一躺下,就开始喘,只能坐着睡觉,一旦身体倾斜,就会吐血,天气一凉,病就开始重,而且右脚还肿了,大便也是不成形的。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 在治疗上应“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 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莫妙 于此。”故其在临床中着眼于阳虚土湿, 多用温阳燥湿,忌用寒凉滋润,如对各 种出血性疾病,要求慎用寒凉药物,否 则“人随药损,百无一生”,主张从温 中补土着手。对遗精之病,反对用寒凉 固涩之品,败其脾阳而遏其生气,对臌 胀、反胃、中风,伤风鞬喘等诸多病证, 黄氏悉认为是由于中气衰败,土湿阳微 所致,故治疗上均以温阳补土为治疗大 法。
黄元御学术思想简介
•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 御,一字坤载,号研农, 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 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 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 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 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 远,被誉为“一代宗 师”。
•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祖运 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启,顺 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 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 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 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少年时代, 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 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 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黄元 御也“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效其先祖黄福,做出轰轰烈烈的勋业。
四、效古方,重配伍,师古而不泥古
• 黄氏学术思想源于《内》、《难》、《伤寒》,处方 用药多遵仲景,但在处方用药时非常重视药物的配伍, 认为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一药难治诸 证,必须配伍得宜,才能发挥其作用。对茯苓一味, 黄氏在临床上应用颇多,对其配伍应用多有研究,如 健脾燥湿可单用茯苓,配甘草健脾利水,配桂枝健脾 舒肝,配干姜温中燥湿,配生姜温胃降逆止呕,配砂 仁行气消郁等等。对于白术的配伍说:“白术性颇壅 滞,宜辅之以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 浊,肝脾不达加砂仁、桂枝以宣郁,令春旋补而旋行, 则美善而无弊矣。”(《长沙药解· 白术》)对润肝养血 之药,认为易助湿抑阳,如伍用桂枝则“化阴滞而阳 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化”。如何首乌“滋肝养血, 则魂神畅茂,长生延年,理有必至,但宜加以扶阳之 药,不可参以助阴之品。”(《玉楸药解· 何首乌》)只 有配伍得宜,才能相辅相成,组成良方而获妙用。
读懂黄元御,则天下无方
读懂黄元御,则天下无方大早上收到信息,祎鹏兄弟问我平时有没有用过金鼎汤治疗惊悸,效果如何。
我想了一下,感觉我们学医思路有误区,就写了这篇文章,希望能说得清楚些,至少把我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些,给喜欢中医的朋友们做个参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金鼎汤,出自《四圣心源·卷四》之“神惊”一篇。
肾藏精,肝藏血,肺藏气,心藏神。
神惊,就是心神惊悸不安。
惊悸之证,脾湿导致胃气上逆不能下行,胃逆使相火没有了下降的通道而随之上逆,相火扰心而致惊悸不安。
金鼎汤,用茯苓祛湿健脾、宁心、和胃,半夏降胃气,桂枝疏肝,芍药清热,龙骨和牡蛎收敛心火安神、收藏肾精固本。
上焦的相火能下降收藏在肾水,则上焦清凉、下焦温暖,肾精谧而心神安,惊悸就不会发作了。
读《四圣心源》,我个人是不提倡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的,所以每当有朋友问我,某某汤某某方的效果如何,我都很无奈。
因为《四圣心源》,我真不能记得每一个方剂,只能大概知道在哪一片或哪一卷吧,最熟悉的就是个“黄芽汤”,后来为了应付考试,又背下来了柴胡疏肝散、保和丸、附子理中汤、清中汤、一贯煎等一些所谓方剂。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一书中,从来没说过他的是“经方”,而且每一篇讲完了医理,分析完病因,给出了处方后,又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辩证加减,而在七窍解的“眼病”一篇中,黄师更是明确的说“略拟数方,以资参考”。
这些都说明了,他老人家怕后人读他的书后死记硬背、死搬硬套,不能灵活地辩证加减。
古人学医,从小要背汤头歌、药性赋,有了汤头歌里那些方子,遇到哪种病与之相对应了就拿来用。
有了药性赋,懂一些药性,可以在遇到相对应的病时,在套用的汤头里面做加减。
听起来很有道理,好像也应该行之有效,但这是个笨方法。
老话这样说:“学医三年,感觉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哀叹世上无可用之方”。
其实这句话已经讲明白了,死记硬背的那些东西,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死搬硬套是治不了病的,这也是当前中医院校培养不出好的医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会考试不会看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名医xx学术思想2009-02-16 22:09:16|分类:医道求真|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xx的治疗:宜降肺胃而助收藏,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方用地魄汤:甘草、半夏、麦冬、芍药、五味子、元参、牡蛎。
2、xx的治疗:不仅要温肾助阳,更要健脾升阳,方用天魂汤:甘草、xx、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五味子、茯苓、杏仁、贝母、芍药、橘皮。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方用达郁汤:桂枝、鳖甲、甘草、茯苓、干姜、砂仁。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胁下疼兼胃口疼》:治胁疼两方中皆用桂枝而不用柴胡,……柴胡能舒肝气之郁,而不能平肝木之横恣,桂枝其气温升(温升为木气),能舒肝气之郁结则胁疼可愈,其味辛辣(辛辣为金味),更能平肝木横恣则胃疼亦可愈也。
惟其性偏于温,与肝血虚损有热者不宜,故特加龙胆草以调剂之,俾其性归和平而后用之,有益无损也。
……方之要旨,不外升肝降胃,而桂枝之妙用,不但为升肝要药,实又为降胃要药。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方用破瘀血汤:甘草、茯苓、丹皮、桂枝、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清金降胃,方用仙露汤: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柏叶、甘草、芍药、杏仁。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方用玉池汤:甘草、茯苓、桂枝、芍药、龙骨、牡蛎、附子、砂仁。
木郁生热者,宜加泽泻、丹皮,以泻脾湿而清肝热,不可用知母、黄柏之苦寒伤阴。
6、神病的治疗:胃气不降则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方用金鼎汤:甘草、茯苓、半夏、桂枝、芍药、龙骨、牡蛎。
7、水病的治疗:xx抑阴,方用xxxx:人参、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补火泻水、升降中气之效,阳旺湿去,水火自调,诸病自愈。
心火上炎,心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肝血左郁,凝滞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水胀者,黄氏认为:气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气道必不通。
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
泻湿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
后世八味加减之方,地黄助脾之湿,附子益肝之热,肝脾未至极败,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则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误人也。
治用苓桂浮萍汤:茯苓、泽泻、半夏、杏仁、甘草、浮萍、桂枝,煎大半杯,热服。
覆衣,取汗。
中气虚,加人参,寒加干姜,肺热,加麦冬、贝母。
苓桂阿胶汤:茯苓、泽泻、甘草、桂枝、阿胶,煎大半杯,热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浆,热加栀子。
中虚加人参,寒加干姜。
-调理中气者,才是治疗之根本。
二、“中土回环”,气机升降的圆圈理论。
以法半夏、茯苓、甘草为三驾马车,旋转中焦,升降气机,治疗百病。
1、《四圣心源》桔梗xxxx鼻炎:桔梗9g、玄参9g、杏仁9g、橘皮9g、半夏9g、茯苓9g、甘草6g、生姜9g。
桔梗主升,开肺排脓;玄参亦升,润燥解毒;杏仁降肺;橘皮化痰降逆;半夏和胃降逆;茯苓升脾除湿;甘草补脾胃,坐镇中州;生姜散外表之寒。
中医称:“九窍不和,皆属脾胃。
”就是这个道理。
湿气特重用苓泽姜苏汤:茯苓9g、泽泻9g、生姜9g、杏仁9g、甘草6g、橘皮9g、苏叶9g。
2、治吐血案:茯苓、甘草、半夏、干姜、丹皮、牡蛎、桂枝、白芍,月余病愈。
茯苓除湿升脾;甘草补脾胃,坐镇中州,是圆圈的轴心;半夏燥湿降胃。
茯苓、甘草、半夏构成了圆圈的核心,有升有降(处方时必用之药)。
干姜暖脾升土,暖肾以助封藏;丹皮疏肝升陷;牡蛎收敛浮火,随胃气而降至下焦;桂枝亦为疏肝升陷之品。
另有一案治妇女吐血用方:茯苓、甘草、半夏、川椒、附子、干姜、桂枝、白芍、丹皮、肉苁蓉,妇女调理肝经很重要,桂枝升肝、白芍柔肝、丹皮清肝,“附子非干姜不热”,干姜引附子药性入肾经。
3、治齁喘(哮喘)方:苏叶、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钱,甘草、砂仁各二钱。
另方: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细辛对顽固性风寒头痛、咳喘有明显效果,砂仁暖肾燥湿、引气归肾。
[另]心悸咳喘方:茯苓12g、泽泻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乌12g、广橘红9g、杏仁9g、法半夏9g、广郁金9g、苏泽兰30g、柏子仁9g、北沙参12g、砂仁6g。
4、治xx方:左半身瘫痪不灵: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二钱、何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右半身瘫痪不灵:生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其弟子麻瑞亭称左半身瘫痪为血虚型,加鸡血藤五钱、丹参五钱、路路通四钱,以通血络;右半身瘫痪为气虚型,加夏枯草、茺蔚子、决明子各五钱,以疏肝气,并各加入杏仁三钱,以降肺气。
【体会】按以上法则论治,临床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治糖尿病一例,男,60岁,舌质淡嫩少津有裂纹,用益气养阴药物三十剂,无明显效果,于是参照地魄汤处方:半夏20g、玄参30g、麦冬15g、牡蛎40g、白芍30g、桂枝15g、内金20g、虎杖30g、乌梅20g、茯苓40g,水煎服,五剂空腹血糖由11、2降至7、5,继用五剂,血糖正常,又按此法调理二十余剂,半年后复查,血糖仍然正常。
由此可见,阴虚者必用半夏,概降肺胃而助收藏耳。
例2、xx,甲亢,处方:半夏20g、桂枝15g、茯苓40g、龙骨40g、牡蛎40g、白芍30g、玄参30g、麦冬15g、浮小麦30g、山萸肉30g、防风15g、白芷30g、木香10g,二日一剂,水煎服,服药十剂,诸症悉平。
三、黄元御的六气辨证学说青云山人[黄小云]仲景伤寒以六经立法。
从六气也。
六气之性情形状,明白昭揭,医必知此,而后知六经之症,六经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六气。
此义魏晋而后,绝无解者。
先圣之法,一线莫传,凌夷至于今日,不堪问矣!太阳寒水寒者,太阳水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为膀胱。
太阳以寒水主令,足太阳膀胱水也,手太阳小肠火也。
(小云:手足太阳标阳而本寒与手足之少阴为一周天也,太阳含卫阳之气而布护于表也,因表恶寒既表证而至小便不利或利者,从阳则在经之标而热证现也。
从阴则在经之本而寒证起。
两阳经之证不除则可在其小周天中干扰它经而现少阴经之证也,少阴经也有表里之分。
可据经气的阴阳而分辩之。
)火水异气,而以寒水统之。
缘水位于下而生于上,离中之阴,水之根也。
离阴降而下交坎位而化水,(小云:离之阴午时与夏至之时生才有降,如果不生则无降矣。
此为从阳求阴也,即肾水不足者补血可生精,如若不行则可降天道之气兼补其母肺金而肾水可生也。
阳中求阴之意即离之用在阳位也,此也含阴从天降之意。
)水降于火,(此水从离降也。
)是以丙火化气于壬水。
火化而为水,则热从寒化。
故太阳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寒水名也。
水性本寒,少阳三焦之火随太阳而下行,(小云:三焦应腠理毫毛,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三焦为阳气之父也。
三焦为手少阳与足少阳气相同也。
)水得此火,应当不寒。
不知水之不寒者,癸水而非壬水也。
(小云:癸水壬水一阴一阳,癸水属肾,壬水属膀胱;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才能出。
此既证明膀胱本就藏有少阳相火,不然无气化可言也。
而膀胱寄左肾含相火可使肾精不寒。
女子胞寄于右肾,女子以血养胎得右肾命门之火而血则温可养胎也。
左肾属阴,右肾属阳,一司小便,一司大便,所以五更泄从肾阳治以四神丸也。
三焦膀胱同主腠里毫毛,由此可知太阳少阳与肺之气合而护表而统称卫气也既卫阳之气也。
)盖水以蛰藏为性,火秘于内,水敛于外,是谓平人。
(小云:此理甚是,火秘于内,水敛于外。
此既余,阳用阴,阴用阳之意也。
)木火主里,自内而生长之,故里气常温。
(小云:木火主里,此理未明。
木乃水所生,但必须有少阳生生之温湿之气方可生也。
其少阳生气由命门而出太过则现湿热之气,不及则寒湿可见也,能识此则病易调也。
当然此湿气实属水气非太阴土之湿气也。
治则一除肝胆湿热,一温肾利湿。
一泻子,一补母。
然肝阴肝血亏者也从补肾阴治者而谓虚补其母也)金水主表,自外而收藏之,故表气常清。
(小云:表气常清,此理甚是,合余之意也。
)血生于木火,故血温而内发。
气化于金水,故气清而外敛。
人之经脉,厥阴在里,春气之内生也。
次则少阴,夏气之内长也,次则阳明,秋气之外收也,太阳在表,冬气之外藏也。
阳藏则外清而内温,阳泄则内寒而外热,外易寒水而为热火,内易温泉而为寒冰。
外愈热而内愈寒,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小云:生气绝根,是以死也。
此也可说是阳脱)癸水温而壬水寒则治。
癸水寒而壬水热则病。
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xx:癸水病则必寒,壬水病则多热。
此二水虽然属阴,阴者亲于下,亲于内也。
其用为阳也。
水不足则热,火不足则寒也。
)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腑,最易病热。
(小云:太阳者,标阳本寒也;伤寒论谓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发于阳者,太阳之标;发于阴者,太阳本气也。
壬水者太阳,丙火者太阳;从伤寒论看之太阳以寒论也,所以太阳经证有麻黄桂枝汤苓桂术甘越婢五苓等祛太阳之寒,太阳腑者太阳手经也,是以也从寒治之也。
如果是内伤杂病则有:壬水化于丙火,而有黄元御太阳之腑,最易热病之说也。
由此可知病可从表里脏腑求之,丹溪之言不假也,还要从手足同名之经络求之。
除此还需考虑母子关系及水火之中气的升降,而温凉燥湿则是调节升降的关键。
人止知风燥湿三字是关键,却不知木温,金凉,温湿,凉燥也;热燥为急为实,凉燥为缓为虚。
)以病寒者,独责癸水,病热者,独责壬水。
(小云:上有余谓太阳少阳合肺而护表。
此则余谓太阳少阴其气可从标从本此为一也。
其二者两太阳两少阴为一周天也,太少可互为影响,脏责腑,腑责脏也。
两太或两少又可互为影响此一辩,还一辩者每经皆有标本之说也。
)少阳相火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
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
手少阳以相火主令。
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
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委中,贯腓肠而入外踝。
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
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
故三焦独主水道。
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