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考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
业考研
一、学科概述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起源于1952年由关君蔚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北京林学院组织成立的森林改良土壤教研室,1958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在本校首创水土保持专业并组建水土保持学科。第一代学科带头人关君蔚院士和第二代学科带头人高志义教授、王礼先教授为代表的学科群体,50-70年代对我国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和野外试验,其中山区泥石流预报研究工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1980年在本校成立水土保持系,1981年建立全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硕士点,1984年建立全国唯一的水土保持博士点,1989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1992年建立国际上第一所水土保持学院,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设立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三个研究方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所提出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紧紧把握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结合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在培养出高质量科研人才的同时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从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的四年的时间内,学科建设经费及各项基金投入合计近千万元。目前本学科已形成具有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为首的学术梯队,坚持走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森林水文、土壤侵蚀、荒漠化防治、林业生态工程、流域规划设计、灾害预警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在我国大规模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科技支撑作用,其研究涉猎范围广,覆盖面大,对全国同类学科建设发展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目前国内培养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博士均出自于此,其发展状况代表着国内此研究领域的发展水平。学科多次获国家、省部级科研进步奖及国家和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奖,并成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及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在多项重大国家计划的编制工作以及国家法令的技术论证工作上起着重要的参与主导作用。
二、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紧密结合,针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需要,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并在与国内外同类学科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围绕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荒漠化防治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开展教学和科研研究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1、水土保持方向进行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建立实现流域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系统;在流域复合系统的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规律,各项技术措施的空间配置的原理、方法以及相互作用机理,流域动态监测调控的机理及途径方法,流域管理的模拟,森林生态系统对水分运动及水量转换的调节机制和森林生态系统对流域径流形成的调节机制,森林生态系统伴随水分运动和水量转换过程的主要水质要素迁移规律,降雨径流侵蚀能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林木根系层的固土力学机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特征与
调节水文功能的规律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为实现生态复合系统的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
水土保持方向面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主战场,主攻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退化地区,在森林水文、生态水文、流域水文、森林与水、森林与环境、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形成因子、资源配置与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的研究有重大突破。在继续加强水土流失基础理论的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我国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水的损失和土壤侵蚀机理,深入揭示水蚀、风蚀、重力侵蚀、混合侵蚀等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建立评估与预测各种水土流失形式的数学模型,可为全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理论突破。在研究方法上,在原有的专业技术方法的基础上,融入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功能与物质流、信息流,采用多目标规划方法建立不同类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开发经营模式,使水土流失治理与水土资源以及其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紧密结合,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整治的理论基础方面有重大突破。在灾害研究方面,注意预防措施研究,并与调节相结合,防患于未然,全面与水土流失灾害作斗争,为区域开发、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林业生态工程方向面向新形势下组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体系的配置、布局、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林业生态工程营建与经营管理、困难立地造林、森林综合效益增强的理论与技术;林业生态工程区域性改善土壤、改善小气候和森林水文等生态效益的作用机理;林业生态工程区域效益与环境评价理论方法、指标体系,开发林业生态工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动态监测网络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区域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林业生态工程的功能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预测系统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此研究方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融合生物多样性、景观生态与经济生态等理论方法,在原有构建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的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继续补充发展,以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注入新思想,填补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空白。利用现代化的仪器技术及手段,在防护林建设技术试验研究、防护林效益的综合评价研究和流域管理可持续方面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3、荒漠化防治方向面向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工程的主战场,凭借其地学与生物学的综合优势,着重研究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与综合防治措施体系,防沙治沙植物材料选育与飞封造技术体系,荒漠化地区植被演替规律及植被恢复措施,荒漠化及其防治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生物结皮固沙,荒漠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等,与国内外同类先进水平学科比较,今后应加强风蚀地貌数值模拟、风蚀胁迫下植物生理生态特性、沙漠(地)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应尽快建设沙风洞,展开土地风蚀性测定等基础性研究。
融合信息技术、基础科学理论和方法以及管理科学,并与荒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相结合建立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开发诊断与评价系统、规划决策系统、工程设计系统、技术咨询系统;为当前及未来大范围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的建设,提供现代化的管理、决策手段,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荒漠化防治新材料的研制开发以及荒漠化防治的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有较大突破项。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