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
道德经学习心得大全
道德经学习心得大全《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蕴含的智慧博大精深,对人生、社会、宇宙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启示。
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开篇的一句便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如果能够被轻易说清楚,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了。
这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有许多深刻的道理和真相是难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和体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难”,“易”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使我懂得,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境,要相信困境中往往蕴含着转机。
同时,在成功和顺利的时候,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了解别人是一种智慧,但了解自己才是真正的明智。
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关注他人的优缺点,却忽略了对自己的审视。
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克服自身的弱点和不足,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具有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的品质,它总是流向低处,处于人们所厌恶的地方。
这让我联想到做人的道理,我们应该像水一样,有包容和奉献的精神,不与人争功争利,默默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追求学问,知识会一天天增加;追求“道”,欲望和杂念会一天天减少。
减少再减少,直到达到“无为”的境界。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去做,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反而能够无所不为。
这让我明白,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积累知识,更要学会放下过多的欲望和杂念,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纯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18篇)
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18篇)论语和道德经篇1翟鸿森教授说:“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藏。
”而今垃圾一样的文字、俏皮话,不是废话的废话、祝福话,貌似聪明的、低级庸俗的小品、让人尴尬的相声铺天盖地涌来,没有美,没有深刻,也没有幽默,真的让人窒息!正如“语言的波浪永远覆盖着我们,但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沉静”、“树是大地写在空中的诗。
我们却把它们砍下做成纸,好来记录自己的空虚。
”所描写的那样苍白、无奈。
当前中文热风靡全球,很多外国人都在读中华经典,作为中华炎黄子孙,我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品读先祖留给我们的“宝典”吧!论语和道德经心得体会篇2在中国大概印刷最多的就是《论语》,《道德经》和《孙子兵法》了。
(当然《毛泽东语录》的印刷数量可能也很多,这本书里面也有写得很精彩的部分,但是有鉴于此书主要目的是利用毛泽东本人的智慧和威望扭曲真理。
所以不在本文之列。
不过,如果有人希望到中国大陆去从政,我觉得《毛泽东选集》是必须要读懂读透的。
)《道德经》作者老子,是道家的鼻祖。
说起来惭愧,我小时候就尝试着读这本书,可是完全读不懂,于是我就放弃了,在我记忆里是一本和我无关的书,估计大概是道家的一本经书之类的书。
三年前,我已经在英国读书生活几年了,已经很少看中国的书了。
有一次聚会,认识了一位来自意大利的女士,她是做外贸行业,是位成功的女士。
她知道我是中国人于是很有兴趣的和我聊起东方的哲学。
并且她提到了“老子”和“林语堂”。
她的中文发音完全不准,我是猜出来的,还好我知道的作家不少,要不然都猜不到她说的这两个人了。
她提到老子的时候,满脸严肃,我们几个人都很认真的听,我很惊讶她对老子道家思想的了解。
我对她说我对老子的哲学并不熟悉,我甚至没有读过《道德经》。
她笑着鼓励我读一读。
(注,林语堂是中国台湾的著名作家,也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几种欧洲主要语言,许多的中国的名著都是林语堂翻译成的西方文字。
)于是马上从网上下载了这本书,开始读。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6篇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自我鉴定、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elf-evalu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道德经心得体会6篇经常写心得对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有帮助的,写一篇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成长有着至关重大的意义,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读道德经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通用25篇)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篇1在省级机关和全厅开展的读书活动中,闲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经》,随着岁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龄的增长,过去的事情常常会历历在目。
我从乡村民办老师入伍的新兵当团政委后转业,再从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厅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这个一直为共产党效力的两个强力部门服务的人生历程中,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从无到有,再到现实的运用与感悟,实在受益匪浅!《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传世的著作,全书虽仅五千字,却被历代圣贤、帝王、朝野各界奉为处世与治国宝典。
中国各大思想流派均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也深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尔、海德格尔等所推崇。
《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
《道德经》第八篇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为人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从这里悟水之德行,老子在这里便把水之德认为是最接近于“道”的,如水,“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论语道德经读后感5篇
论语道德经读后感5篇道德经读后感一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但是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
”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
“名可名,十分名。
”说的是能够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一样的名称。
“同谓之玄”都同样能够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那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哀悼短信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十分朴素的辩证思想。
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十分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
”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公务员测试网--文秘频道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
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道德经心得体会(5篇)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1、万事万物在自然面前都是公平的,无所谓对谁好对谁坏,各自都根据自己的规律和法则生存、进化、进展,相互间即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就是在这对立统一的关系中,维持着平衡、进化、进展。
所以"顺其自然'才是"大德'。
2、老子本章的内容似乎是在说今日,建立"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自然平衡法则。
动物与动物之间严格遵守自然平衡法则,肉食动物会随着草食动物的繁盛而繁盛,抑制了草食动物的无限扩张,就爱护了大草原,草食动物得到了压制,肉食动物的数量也随之削减,这就是大草原动物世界生生不息的和谐平衡法则。
3、平衡是大自然通过亿万年进化演化而形成的,由于人类的无知,无意间打破这个平衡,同样要受到惨重的惩处。
澳大利亚的欧洲移民们,饲养兔子以满意他们的狩猎刺激,没有想到兔子在澳大利亚没有天敌,像昆虫一样成几何级数繁衍,结果大片草原消逝了。
于是人们又引进狐狸以毁灭兔子,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愚蠢的举动给澳大利亚带来了更大的惩处。
兔子没有被毁灭,狐狸却把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土著动物一网打尽了,给人类留下了千古圆满。
(来源:文章屋网)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关键词]广告道德价值主体性实践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广告道德,是伴随着广告活动的消失而逐步形成的广告市场主体(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的职业道德规范。
广告道德对于广告活动、甚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近些年,伴随我国广告产业迅猛进展,广告道德失范现象日趋严峻,甚至泛滥成灾。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日前对全国食品广告量较多的61种报纸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监测,统计显示广告违法或涉嫌违法率接近60%”。
好像,广告产业进展与广告道德失范现象相辅相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争论广告道德的价值问题,则具有特别意义。
一、广告道德的价值价值,是一个主体性的哲学范畴,指在实践基础上客体对主体产生的意义。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1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1篇)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篇1每个人都有私有欲,面对私欲,必须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虚,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
当社会需要用礼智维系的时候,虚伪巧诈也就慢慢的产生了,祸乱也跟着来了,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们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弃礼智的浮华。
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谦下,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的`,而有却是从无产生而来的,无是道之体,有是道之用,人应无为、无事、无智、无知、无欲、无我、无私才能达到道德最高境界。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人类的道德观念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其中不乏有些人冲破道德的底线,追求权力,物质,金钱,荣誉。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为人谦虚、心态平和、淡泊名利、时刻反省,尽职尽责。
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心情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
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可以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心态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不仅如此,平和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融洽。
观看《道德经》后,我觉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种愉悦,是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的滋养。
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
道德经心得感悟和体会(通用10篇)
道德经心得感悟和体会(通用10篇)道德经心得感悟和体会篇1老子真是我国辩论哲学的鼻祖,他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
世人认为《道德经》提倡无为之学,实际上他是为了有为而提出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君不为,民才有所为。
汉文帝与汉景帝尊黄老之学,实施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安居乐业,财富迅速积累起来,才有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则南征北战,把财富都耗尽。
可见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君不为,老百姓就能多为。
《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
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到今天才被大家认识。
教育也是这样,只有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其天性,因材施教,才有成效。
《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教育不是教师更多地施教于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会,收益会更大。
《道德经》以朴素的辩证方法论来审视世界,审视人生,多次强调“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
一个人要踏踏实实做事,不求华丽的辞藻;做了一点事,不能居功自恃,应该谦虚谨慎,正确对待自己。
正确对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许多人犯错误,往往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遇到一点挫折就失去信心。
《道德经》以辩证思维来审视人生的祸与福,所谓“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顺利的时候要想到会遇到的各种挑战,读后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
《道德经》还告诉人们,有一点是可以避免因犯错误而招至祸害的,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知足常乐”。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祸往往出于贪婪,现在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为贪婪吗?《道德经》最后一章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8篇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范文8篇《道德经》强调要尊重自然法则,顺势而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就是规律,规律从自然而来,只有遵循自然法则,人才能有所为。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欢迎大家参阅。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读后感篇1《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专业优秀8篇
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专业优秀8篇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篇一第一段:引言(200字)。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其中的道德经O 章更是被誉为古代哲学的参考。
道德经O章以独特的视角、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深入人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斩钉截铁的生活智慧和指导。
读完道德经O章,我深深感到它对我的启迪和影响,并对其中的几点感到较深。
第二段:淡泊与寡欲(200字)。
道德经O章中常常提到的一点就是淡泊和寡欲。
我们现代人常常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但是,道德经O章告诉我们,“建功不立,言教不行”。
“名可与之遂,身欲与之遏。
”此意表示我们并非只看外在财富和个人名誉,而是应清楚并遵守自己的内心道路,可能另有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飞黄腾达并不能使我们得到永久的普遍意义的快乐,而真正珍爱的东西,就是富有真心的朋友和内心的平静。
第三段:闲静与沉淀(200字)。
我非常喜欢道德经O章的另一种精神状态,就是闲静和沉淀。
在生活繁忙的时候,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来呼吸一下,摆脱日常的喧闹和繁琐,静下心来,寻找自己的核心。
正如道德经O章中所表达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空旷的时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回归内心的机会,还使我们深入思考核心的问题,形成持续、稳定、稳定的创作力。
第四段:缺陷和完美(200字)。
读完道德经O章,我发现它还提供了另一种有益的心态:认识自己的缺陷和接受自己的不足。
很多时候,我但是道德经O章指出,“拆之必兴;起之必毙。
”在我们接受完全的自我之后,我们才会有所开拓和发展。
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自己的缺陷,还会让人们更加宽容自己和他人,让人们走向真正的完美。
第五段:生机与死亡(200字)。
人们往往害怕死亡和老去,但道德经O章告诉我们,死亡和老去是自然的阶段,“绳绳以佁者,灌灌以糈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进入和离开的时间,但是只有目睹了死亡,才能真正的享受生命,因此,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个瞬间,努力生活,满足内心的需求,并按照每个人自己的路线走下去。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
《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1每当有老师提起后进生的转化,我都有一种莫名冲动。
是缘于自己曾经在后进生转化的困扰,还是缘于自己的情绪?我曾经以为自己永远无法说清这一切。
可当我《读道经》读明白这句时“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心中仿佛明白了什么。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圣人”,我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因为作为道学的经典,这里的圣人不是像我这样一位数学老师可以轻易讲明白的事。
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以事物发展规律来指导自己行为的人呢?其次在教学中,我曾经深受后进生的困扰,以学生学习数学来说,仅除法竖式,自己讲了又讲,学生却始终以乘法竖式的形式来计算,这不得不让我头痛——学生是怎么了?反复讲就是不明白?可当时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你让学生计算7除以2试一下。
在教学中使用了,才发现:7除以2用乘法竖式无法表示了,余数的1放在什么地方?在学生产生了知识冲突后,自然要接受新知识——除法竖式的学习水到渠成。
此时,我有一种模糊的认识——善于救人,是不是也可以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呢?时至今日,期中测试时有一学生成绩为16分,而我一直没有过多处理这学生,甚至没有任何为这学生而设立的补课活动。
而就是在昨天,有老师听课,我提问了这名学生,他居然可以顺利回答。
自然他的回答得到了我的表扬——而这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特色。
通过种种方法来设立学生可以稍加思考就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来练习,如果成功了,就加以表扬,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就适当提醒。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在数学课堂中的成功感——我也可以正确回答问题哟!也许在老师的眼中,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比较困难的,我曾经在反思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经常逃学的学生(反应给家长,家长表示孩子不到学校,自己也没有办法。
),是典型的学困生,连二年级的数学题也不会做。
就是在教学中,发现这学生居然在抢答。
原来是买文具的练习,说二十元一个书包,问八十元能买几个?(通过情景图得到的信息),这学生张口就来。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0篇)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0篇)阅读《道德经》篇1《道德经》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仅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我们学习的就就应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
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7篇
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7篇读道德经的心得体会1―――治国与治人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
《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
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
这与他所主张的治国思想“清净无为”异曲同工。
“无欲”也就是《道德经》主要的治国思想。
然而,要做到“清净无为”并非易事。
于是其下又有阐述。
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净无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
没错,若不崇尚贤能,就不会有人想去争“贤”这个名号;若不使难得之物变得昂贵,寻常家庭也可以拥有,就不会发生偷盗之事了;若百姓见了珍宝而没有占为己有的欲望,社会就能安定。
这些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商品价格过高,人民生活就会的不到保障,社会安定也就没有保障。
不过现今社会,尚贤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无贤无德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浪潮无情淘汰。
不过,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
要想社会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君主,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更需要做到“清净无为”。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战火纷飞,战乱不断的时代。
对统治阶级而言,实践“清净无为”最基本的就是不轻易挑起战争。
战争的可恶与可怖是谁都知道的。
战火一起,百姓垦种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荆棘便会丛生于野,房子也会毁于战火……最后无论谁胜谁负,流离失所、受灾受害的,到底还是那些在底层的百姓而已,统治阶级仍旧可以继续他们奢靡的生活。
由此可见,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万不得已,千万别用,而应该舍弃之,代以农耕之具。
这样,社会才会安定。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
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
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8篇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8篇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8篇展示了读者在学习《道德经》这一经典著作过程中的深刻体验和领悟。
这些感悟不仅反映了个人心灵的成长,也映射出老子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8篇。
学习道德经的感悟真实感受 1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
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
二是意识。
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
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
这种秩序就是爱。
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
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
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
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
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
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
上善若水。
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
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
典籍里的中国道德经和论语的观后感
观后感:我国道德经和论语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两部重要经典,它们凝聚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对我国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两部典籍,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对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我国道德经的观后感1. 道德经中的“道”和“德”观念我国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所著,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这句话告诉我世间万物皆有其本质,而这种本质超越了有形的现实,在道德经中,又提到了“德”这一概念,对于个体,道德经主张个体的修养、克己复礼、内省反省,通过道德实践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核心理念之一,反映了老子对于政治和社会管理的独特理解。
这种思想告诉我,在处理事务和管理社会时,并非盲目地去追求功利和利益,而是要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保持自然状态下的平衡和和谐,这种理念在今天的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3. 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思想在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这一思想对我影响深远。
道德经告诉我,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并非要通过强硬和霸道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要学会包容、退让和寻求和解,以柔克刚,才能化解矛盾,获得真正的胜利。
二、论语的观后感1. 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观念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仁、义、礼、智、信等观念。
这些观念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对于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规范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在论语中,孔子反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是成就个人和社会的基石,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这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论语中的教育观念告诉我,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和心灵的启发。
3.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在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提倡的一种行为准则,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心得体会(合集5篇)
《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心得体会(合集5篇)第一篇:《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心得体会《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心得体会这学期我选了老师开设的《论语与道德经》选修课,在课堂上,我深深地被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声情并茂的讲课方式所感染。
后3堂关于《道德经》的课,因为实习的原因,有所耽误,在此表示歉意。
以下是我结合老师的讲授,一些自己的感悟。
治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即: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你老师的人。
我们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加以学习,使自己在这方面变强,同时,当发现别人的短处时,我们要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毛病,然后对其改正。
我觉得这是一种谦虚、谨慎、求知若渴地学习态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也许我们可能在整体上看比别人能好一点,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或优秀品格,而这些正是我们要完善或者学习的地方,我们没有必要像三国时杨修一样“恃才放旷”,给别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我们要谦虚,我们要以真诚的态度学习,弥补自己所欠缺的东西。
想起一句俗语“扬长避短”,我有点不赞同这句话。
“扬长”,发扬长处;“避短”,回避缺点。
我觉得发扬长处固然正确,这样有利于一个人展现个性,培养自信;而回避自己的短处,难道因为耻于自己的缺点,这就有点没必要了吧,不断地回避只会让自己在那方面越来越不足。
所以,我更喜欢“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人才会全面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学习和思考不是相互独立的,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递进的过程,一味的学习没有时间来回忆、总结接受的新知识,我们只会形成一种“猴子掰玉米”的自我满足。
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新的知识才会积累,旧的知识才会巩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21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通用21篇)道德经心得体会篇1寒假之前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道德经的前两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学完后当时心灵很是触动,于是利用寒假时间又继续学了道德经的其它几讲,当然触动还是挺多的。
我觉得《道德经》潜藏的一个主题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的含义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理解。
事实上,宇宙万物之运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个客观规律,需要我们有联系的、全面的来认识,来理解。
但人类限于时间和空间,能全面系统地认识宇宙万物,看来是虚渺而不可能的。
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自己走过的路,要不断总结,不断思考,找出规律,逐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来世界的运行规律。
所以对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具有指导和教育意义的。
例如“功成身退”“宠辱不惊”等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为人处事的基础。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处事的哲学是拯救人们心灵的一剂灵药,让我们正确的看待得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道德经心得体会篇2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为什么这么多人读这本书,理解的方向、运用的方式、;答案只有一个:这本书太超前了!;它不仅远远超越了古人的理解程度,即使到了今天,它;这种现象,不禁使我想起了一个老印第安人的故事:;这位走运的老先生读书报告之《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
它奇在哪里呢?奇就奇在:没有人真正读懂了它,但每一个读它的人,都会受到某种影响,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庄子读它,将它变成一双承载大梦的翅膀,游戏于江海,看空前生后世,"不知蝴蝶梦我,还是我梦蝴蝶"?汉文帝读它,将它变成一件政治工具,推动大汉朝,开一代盛世。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范文3篇
1.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学习道德经是一条通向智慧和人生境界的道路,它教我们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囧境,让我们变得坚强、宽容、有爱心。
我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获得了以下几点体会:首先,修身更易达道。
道德经教导我们净化心灵,接纳一切,不偏不倚。
只有让心中的功夫做到位,才能达到顺势而行的境界。
人在修身时,应以道为前者,以身为后者,身、言、心、意都要干净铺展,否则便会违背自己的真实的意愿,变成一种伪善和虚假。
修身,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
而修身的过程,是一场舞蹈,让我们在生活的疲惫中寻求让心灵焕发出光明,自觉保护自己稚嫩的心灵。
其次,修心更易达人。
人与人之间,需要一颗宽容的心。
宽容是胸怀大志,襟怀坦荡,承受得住风雨的洗礼。
在修心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向宽容学习,做一个有容乃大的人。
宽容要从平凡的生活做起,要去探寻一些贴近生活的发掘,不要忽略身边的每一个细节。
从小事做起,对不完美的事物那些有意义的消极体验也要积极面对、浸润和感受到,它们同样是成为更完美的自己的最好的教材。
最后,修己更易达天。
道德经教导我们要像水一样平滑,静静地流淌着,去接受每一个挑战。
不要过度地追求别人的眼光和赞叹,要以自己的生活、人生为最终的判断标准。
人生就像一条乘流而下的轻舟,在艰辛的过程中能够发现生活的美妙,看到无限的可能性,那么人生路上的风景,也定准是美好的。
所以,只要你安定内心,休养精神,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会变得简单起来。
总之,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份瑰宝,其意义在于教人如何净化心灵,达成自我修正。
它的学习,让我们体味每一个细节,懂得如何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一个清醒、宽容、有爱心的心态,让我们变得更睿智、更洒脱。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够做到真正的修身、达人、至善。
2.学习道德经的体会道德经(Daodejing)是中华文化的一部瑰宝,它不但包含了中国古代优秀哲学的种子,也是人类思维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在寻找更深层次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我开始学习道德经,从中获得了以下几点收获:第一是对宇宙和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道德经的读书心得(精选8篇)
关于道德经的读书心得(精选8篇)关于道德经的读书心得篇1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
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
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
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
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
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
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
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论语》、《道德经》心得体会
2011级中医学经典班学号1110017 何子才通过阅读《论语》和《道德经》深刻体会其中的深奥学问,《论语》和《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先哲智慧的结晶,其中深奥的学问,对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养性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安身立命、治国、齐天下”的思想准则。
从小的方面来说,二者皆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君子”、如何处世的一部著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又是一部治国方略,如宋代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当然我们对于《论语》、《道德经》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有可能是我对于他们所讲的理论没有深刻的体会,有可能某些是自己的谬解,但是我们要看到他的积极意义,为我们所用,继承、创新、发展的看待问题,继承其思想精华。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政治、科学的集大成者,它的思想保罗万象,蕴藏着自然科学、人体科学等等,通过其教育使人回归自然,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安身立命、治国、齐天下。
最终解决人的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万物的本源、它无形无物,但是又真实存在,所以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出了什么是“道”,这是古代哲学对自然,对世界最根本的认识,直到今天,我们对自然本源的探究还处在老子的认识基础之上,“道”就是构成万物的本源,是物质、精神的基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等等都是暂时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没有美也就没有恶,没有善就没有不善。
所以看待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不能绝对化,认为什么是绝对的美或者不美。
《道德经》从探究万物的本源讲起,包罗万象,其内容有如何治国、如何选拔人才、如何识人、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给我们以指导。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将孔子所讲、所说加以记载而成。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讲求“父母在、不远游”
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
如何从政的问题。
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
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孔子对于礼的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表达了
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仪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
通过学习《道德经》、《论语》领略中国两千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老子、孔子的理论思想,为今天的我们,在做人、做事等方面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参悟老庄、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