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张利茹;张建云;刘九夫;王国庆【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1(037)010【摘要】应用近50年中国4个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重点控制站的降雨、径流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和M-K检验法分别分析了各个流域的降雨、径流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方湿润气候区石角站以上流域的降雨、径流量均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而处于其他气候区典型流域的降雨及径流量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处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的邢家窝棚站以上流域的降雨、径流下降趋势明显,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总页数】4页(P14-17)【作者】张利茹;张建云;刘九夫;王国庆【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水利部气候变化中心,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水利部气候变化中心,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水利部气候变化中心,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水利部气候变化中心,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相关文献】1.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的水文变化特性 [J], 管晓祥;刘悦;金君良;刘翠善;刘艳丽;王国庆2.近60年黄泽江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J], 秦琳琳;过寒超3.近50年澄碧河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J], 莫崇勋; 朱新荣; 刘朋; 杨庆; 阮俞理; 孙桂凯4.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J], 张建云;章四龙;王金星;李岩5.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趋势 [J], 王金星;张建云;李岩;章四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其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基于小波分析的方法,本文对华北地区近61年(1961-2020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首先,对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变化进行小波分解,得到了4个尺度分量,分别为近似分量A1、细节分量D1、细节分量D2和细节分量D3。

其中,近似分量A1表征了年降水量的整体趋势,而细节分量D1-D3则反映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波动特征。

通过对华北地区的近似分量A1进行趋势分析,可以发现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但在近20年来趋势呈现出逐渐加强的趋势。

同时,在细节分量D1-D3上也分别检测到了不同的周期信号。

细节分量D1表现出了明显的10年周期变化,D2表现出了3-4年的周期变化,而D3则表现出了2年以下的周期变化。

接着,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年际变化,通过对每个年份的降水量与过去10个年份平均降水量的差值进行小波分解,可以发现华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年际波动主要集中在3-4年和10年左右的周期上,与细节分量D2和D1的周期相对应。

而对于季节变化,本文选取了华北地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将每个季节的降水年际变化分别进行小波分解。

结果显示,春季的降水年际变化主要集中在10年左右的周期上,夏季和冬季则集中在3-4年以及10年左右的周期上,而秋季的降水年际变化则主要在2-3年周期上。

这表明,华北地区不同季节的降水年际变化存在着不同的周期特征。

最后,本文对华北地区1961-2020年间的细节分量D1-D3的主周期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果显示,华北地区的降水变化主要呈现出10年、3-4年和2年以下3种主周期特征。

其中,10年为最明显的特征周期,可能与太平洋海温的多年际变化有关。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近61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在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上均存在明显的周期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规律和特征。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人们对气候数据的关注。

如何准确地分析和预测气候变化,成为了科学家们的研究焦点。

而华北地区作为我国人口和经济密集地区,其降水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研究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特征对于了解当地气候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将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近61年的降水数据进行处理。

该数据包括华北地区各个站点从1960年至2020年的年降水量数据,共计61个年份。

我们将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将其分解成不同尺度上的降水变化成分,然后对每个尺度上的变化成分进行分析,揭示其变化规律。

通过这种分解和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华北地区降水的变化特征,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规律。

本文将对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我们将分析华北地区各个站点的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发现各个站点降水变化的共性和个性。

我们将采用小波相关分析方法,对降水变化和其他气象要素(如气温、风速、湿度等)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为进一步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本文将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对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我们将利用小波变换的反演方法,对华北地区未来降水量的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

我们还将结合气候模型的预测结果,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华北地区降水的可能影响进行评估,为当地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可以对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规律和未来趋势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为当地的气候变化适应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山东省近54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旱涝灾害响应分析

山东省近54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旱涝灾害响应分析

山东省近54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旱涝灾害响应分析燕玉超;张福平;刘筱;雷声剑【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5(000)005【摘要】根据山东省33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趋势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Z指数法、马尔可夫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的气候时空变化及旱涝灾害响应特征。

结果表明:(1)山东省的气温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季都有增温趋势,冬季最为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升温显著,气温突变点是1991年,1991年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在空间上,年均温呈现出从东向西递增的变化规律,气温倾向率空间变化相反。

(2)山东省的降水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夏季降雨量减少幅度最大,春冬季有增湿现象。

在空间上,年降水量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降水倾向率空间变化相反。

(3)气温突变后,极端旱涝事件减少,正常和偏旱事件增加,山东省的状况由以涝灾为主转变为以正常和旱灾为主。

旱灾在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加重,涝灾相反。

运用马尔可夫模型预测,近时期2014—2022年,山东省的旱涝状况以正常状态概率最大,在较远的未来年份预测中,正常状态概率也大于旱灾和涝灾状态概率。

【总页数】8页(P245-252)【作者】燕玉超;张福平;刘筱;雷声剑【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5+.2【相关文献】1.刍议山西省气候变化特征与旱涝灾害趋势判断 [J], 刘宏业2.1970年以来湖北省气候变化与旱涝灾害响应分析 [J], 陈前江;延军平3.西藏尼木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及主要气象灾害 [J], 杨媚4.山东省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 [J], 廉丽姝;李为华;朱平盛5.甘肃中部近66a气候变化特征与旱涝等级响应 [J], 贺红梅;韩通;高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二沟地区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特征变化分析

小二沟地区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特征变化分析

小二沟地区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特征变化分析作者:赵岳冀来源:《山西农经》2020年第18期摘要:利用小二沟1957—2010年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小二沟地区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二沟地区初霜日平均为9月9日,终霜日平均为5月26日,无霜期平均为104 d。

小二沟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变化不明显。

无霜期延长主要是该地区温度升高引起的,其中月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地面温度的贡献较其他温度项大。

研究霜期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农牧业生产和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异常分析;绝对变率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8-0098-02;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S425 ; ; ; ; 文献标志码:A霜冻是指在植物生长季节中,因土壤表面和植株温度降至0 ℃或以下引起的植物冻害。

霜冻多发生在春秋季节,是非常普遍的农业气象灾害。

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冻称初霜冻,其发生越早,对作物危害越大。

春季最后1次出现的霜冻称终霜冻,其发生越晚,作物抗寒能力越弱,对作物危害越大。

终霜冻至初霜冻之间的日期为无霜期。

当温度低于0 ℃时,大多数作物就会遭受霜冻,若初霜日提前或终霜日推迟,农作物遭受霜冻危害,将不能正常发育,影响作物产量。

因此,分析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对农牧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分析了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为农牧业生产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及方法利用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资料,用统计、线性倾向估计法、5 a 滑动平均法(气候波动是造成霜期变化的重要因素,为了显示霜期的气候波动,用5 a滑动平均法滤去时间尺度较短的变化趋势),分析小二沟近53 a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趋势。

小二沟初霜日平均出现在9月9日,最早可提前到8月21日,会造成晚播种作物减产;终霜日平均出现在5月26日,最晚可推迟至6月8日,可造成喜温类作物受冻。

新疆近54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新疆近54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新疆近54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热孜宛古丽.麦麦提依明;杨建军;刘永强;郭玉川;何学敏【期刊名称】《水土保持研究》【年(卷),期】2016(23)2【摘要】利用新疆50个气象站1960—2013年的月、年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新疆近54a来的气候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利用反距离插值法分析新疆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近54a来,新疆年平均气温变化在6.2~9.0℃,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逐渐上升,气候倾向率0.32℃/10a,其突变发生在1965年和1977年。

新疆各站点多年平均气温为0.95~14℃,整体上表现为由南向北降低的趋势,南疆的气温最高,依次为天山山区,北疆的气温最低。

新疆年降水量变化在93.20~205.80mm,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8.23mm/10a,新疆年降水量突变发生在1963年、1975年、1978年和1980年。

新疆各站点多年降水量为34.20~261.00mm,整体上表现为由南向北增多的趋势,北疆的降水量最多,其次为天山山区,南疆的降水量最少。

【总页数】6页(P128-133)【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新疆【作者】热孜宛古丽.麦麦提依明;杨建军;刘永强;郭玉川;何学敏【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部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近56年衡南县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J], 文艺;李涵茂;陈忠;戴平;戴鹏飞;刘文武2.近60年武穴市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李心豪3.安顺市近57年四季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 [J], 肖媚;李启芬;杨芗;胡秋红;周文钰4.近45年来新疆≥10℃期间积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J], 李兰;杜军;宋玉玲;李元鹏5.近40年融安县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变化趋势分析 [J], 黄灿娇;郑红;覃丽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50年宿州市夏季降水变化及预测

近50年宿州市夏季降水变化及预测
(I n t e r g o v e r n m e n t a l P a n e l o n C 1 i m a t e C h a n g e)
和联合 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 F o o d a n d A g r i c u l t u r e 0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f t h e U n i t e d N a t i o n s )都将农 业列 为最易遭受气候 变化影响、最脆弱的产业之一 。 夏季天气变化剧 烈、气象灾害频繁,而夏季又是农 作物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季节,也是决定全年作物 产量的关键季节之一 。宿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南 端 ,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农业 生产发展潜力大,平原面积广阔,是安徽省重要的 粮 食和 能源 生产 基地 。农 业 生产 条件 在 中国 自然 区 划中属亚热带与暖温带季风气候 过渡地带,气候具 有 明显的过渡性与不稳定性 ( 或变异性 ),汛期降 水具有较强的年际变化,夏季降水量变化必将会影 响农业生态需水量,从而影响粮食生产安全。本文 根据 1 9 5 8 ~ 2 0 0 7年宿州市地面站夏季降水资料, 分析其夏季降水 变化趋势,并进行预测,以期对宿 州市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 一 )宿 州市夏季 降 水量 变化 1 . 时序 变 化 表1 宿州市整数1 0年的平均降水量/ m m
另外,根据 1 9 5 8 ~ 2 0 0 8年降水资料计算历年降 水量平均值为 4 5 6 . 9 9 8 I 1 l I n ,标准差 S = 1 4 5 . 1 5 0 m i i l , 利用中心极 限理论将宿州市夏季降水分为干旱、偏 旱、正常、偏涝和涝 5个等级分析宿州市 5 1年来 旱涝分布状况 ( 表 2 ) 。进而得到宿州市降水量旱涝 分布情况 ( 表 3 ) 。从表 3可 以看 出,宿州市不 同

东北地区近52年极端降水变化分析

东北地区近52年极端降水变化分析

[收稿日期]2019-06-15 [作者简介]李非(1985-),男,吉林辽源人,工程师,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方面研究。
— 16—
2019年 第 7期 (第 47卷)
黑 龙 江 水 利 科 技 HeilongjiangHydraulicScienceandTechnology
No72019 (TotalNo47)
AnalysisofExtremePrecipitationChangesinNortheast ChinainRecent52Years
LIFei
(LiaoningWaterResourcesManagementGroupCo.,Ltd.,Shenyang110000,China)
Abstract:Inthispaper,thetemporaland spatialdistribution of12 ETCCDIextremeprecipitation indexesisanalyzedbyusingthemeasureddailyprecipitationobservedby71meteorologicalstationsin northeastChinafrom1960to2011.TheresultsshowthatCDDshowsadecreasingtrendinconsecutive droughtdays,withasignificantdecreaseatthelevelof0.05,whileotherprecipitationindexesdonot showasignificantdecreasingtrend.Theincreaseanddecreaseofextremeprecipitationeventsshow greatdifferencesinspace.Theextremeprecipitationindexhassignificantperiodicchangeswithperiods of7years,14yearsand17years.Duringtheperiodof1960to2011,thecontributionofextreme precipitationtothetotalprecipitationdecreased.ExceptfortheconsecutivedroughtdaysCDD,tonbetweentheannualtotalprecipitationandextremeprecipitation. Keywords:extremeprecipitation;temporalandspatialdistribution;periodicity;correlation

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第25卷 第2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ol 125No 12 2010年2月JOURNAL OF NAT URAL RES OURCES Feb .,2010 收稿日期:2008-06-24;修订日期:2009-10-0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C03A02);科技专项(2007FY120100);上海市气象局启明星专项(QM200801)。

第一作者简介:张皓(1982-),男,天津市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作物生长模拟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研究。

E 2mail:zhangh@cli m ate .sh .cn3通信作者简介:冯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系统模拟、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E 2mail:fen 2gl p@cau .edu .cn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张 皓1,2,冯利平13(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2.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摘要:利用华北地区(京、津、晋、冀、鲁、豫)92个气象台站近5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小网格法分析华北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GI S 工具实现空间分异表达。

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年均降水量为614mm 。

年均降水量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春季降水纬向分布明显,而夏季降水经向分布更为突出,秋冬季降水与年降水分布相似。

随着年降水量由多到少变化,多雨区由东部沿海向南部地区移动,少雨区呈由中西部地区向中北部地区移动的趋势。

该区降水年际变异性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春季降水略呈升高趋势,冬季降水升高趋势更为明显。

1980年为由多雨期向少雨期的转折点,降水量存在8~10a 的显著振荡周期。

20世纪60年代为月降水正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而80年代和90年代为月降水负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

华北地区降水量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降水集中,全年65%~85%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

1957—2012年呼伦贝尔市小二沟镇雾的气候特征分析

1957—2012年呼伦贝尔市小二沟镇雾的气候特征分析

小 二沟 镇雾 目的 出现 有 明 显 的季 节变 化 , 根据 1 9 5 7 —
2 0 1 2年 观 测 资 料 统 计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夏季 ( 6 ~ 8月 ) 为 最 多, 占全年 总 日数 的 7 0 %, 春季 4 %, 秋季 2 2 %, 冬季 0 . 2 %。 季 节分 布 的 不均 匀性在 月际 间 表现 更加 明 显 , 1 2月至 翌年 2月 5 6年累计 出现 4次 雾 。
月份

表 1 小 二 沟镇 1 9 5 7 -2 0 1 2年历 年逐 月平均 雾 日
及 占 年 平 均 雾 日百 分 比
雾日/ / a 占全年百分比∥% 月份
0 . 0 4 0 . 1 7
雾 日/ / d 占全年白分比∥%
7- 3 0 2 4. 5
论季 节和 天空状 况如 何 , 雾的发 生时段 多在最 低温度 出现 的 范 围附 近 , 在 湿度 条件 具 备 的情况 下 , 辐 射降 温 是雾 的主 要 原因, 即辐 射雾 在雾 日中比例 最高 。
雾 日均 高于 年 平均 值 3 0 d , 进入9 0年 代后 , 低 于 历 年平 均
雾 曰。
能见 度 降低  ̄ j l < l 0 0 0 m, 因 而造 成 视程 障 碍 , 是 一种 灾 害 性
天气 现象 。
1 . 2 雾 的 季 节 变 化 特 征
选取 1 9 5 7 -2 0 1 2年 的小 二 沟 镇 地 面 气 象 观 测 资 料 进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3期19572012年呼伦贝尔市小二沟镇雾的气候特征分析曹丽静内蒙古自治区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呼伦贝尔165474摘要通过对小二沟镇19572012年56年雾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小二沟年平均雾日为30d雾日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辽宁省近44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

辽宁省近44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

辽宁省近44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
赵春雨;张运福;王颖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2008(31)1
【摘要】利用辽宁省3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4年夏季(6—8月)的降水资料,通过趋势系数、REOF、滑动均方差等方法,对辽宁省近44年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辽宁夏季降水长期变化呈微弱的减少趋势,以14mm/10a的速率减少。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降水以偏多为主,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降水偏少,80年代中期降水偏多,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降水偏少,90年代中期降水偏多,90年代后期至今降水一直持续偏少。

辽宁夏季降水分为中北部地区及盘锦、抚顺、营口地区、辽河以西部地区、东南部地区3个不同的区域,3个区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都为减少趋势,其中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趋势明显大于其他两个区。

【总页数】6页(P56-61)
【关键词】辽宁省;夏季降水;趋势分析;区域特征
【作者】赵春雨;张运福;王颖
【作者单位】沈阳区域气候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1
【相关文献】
1.1961-2013年辽宁省夏季降水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分析 [J], 戴廷仁;王小桃;栾健;王帅
2.近40a河南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J], 王新伟;平凡;姬兴杰;李梦夏;刘晓迎
3.基于逐小时数据的辽宁省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J], 李晓婷;刘利民;李雪洋;王婷婷;肇同斌
4.辽宁省夏季降水量和极端雨量日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曹永强;张亮亮;王学凤;高璐
5.近40年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J], 张义;严晓强;赖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7—2012年呼伦贝尔市小二沟镇雾的气候特征分析

1957—2012年呼伦贝尔市小二沟镇雾的气候特征分析

1957—2012年呼伦贝尔市小二沟镇雾的气候特征分析作者:曹丽静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23期摘要通过对小二沟镇1957—2012年56年雾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小二沟年平均雾日为30 d,雾日的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

夏季最多,占全年总日数的70%,春季4%,秋季22%,冬季0.2%,雾在一天中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夜间;出现的雾以辐射雾和上坡雾为主。

关键词雾;气候特征;内蒙古呼伦贝尔;小二沟镇;1957—2012年中图分类号 P4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260-02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层空气中水汽凝结(凝华)的产物,其直径一般不超过50 μm,平均在10 μm左右。

这些水滴对可见光有强烈的散射作用,严重降低空气的透明度,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到选取1957—2012年的小二沟镇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一天中只要有雾的现象记录则定义为1个雾日,根据统计分析,年平均雾日为30 d,最多年份达50 d,最少年份为12 d[1-5]。

1 雾的变化特征分析1.1 雾的年际变化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小二沟镇雾日的年际变化趋势较大,1971年雾日达到50 d,而2004年仅为12 d,多雾年与少雾年相差4倍以上。

小二沟镇雾日的的总体变化趋势呈下降趋势,根据年代划分统计1957—1960年年平均雾日为35 d,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平均雾日分别为35、33、33、28、24 d。

这说明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平均雾日均高于年平均值30 d,进入90年代后,低于历年平均雾日。

1.2 雾的季节变化特征小二沟镇雾日的出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根据1957—2012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夏季(6—8月)为最多,占全年总日数的70%,春季4%,秋季22%,冬季0.2%。

华北地区近55年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环流特征

华北地区近55年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环流特征

华北地区近55年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环流特征摘要:随着气候的变暖,人们越来越重视气候方面的研究,其中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水资源平衡、工农业生产、水利开发和江河防洪等方面影响很大。

本文利用1961~2015年夏季华北地区51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和 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日平均高度场和气温场数据,对华北地区近55年来 6~8月的降水规律及其对应的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流特征;华北地区;时空分布;旱涝变化引言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都关心的重要全球性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当代人类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而必须为之的任务。

而降水作为气象要素中的重要一员,其时空变化规律对水资源均衡,工农业生产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知道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和变化格局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故分区域研究降水量很有必要。

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华北干旱严重,水资源不断变化,严重地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首先要研究华北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其中夏季降水影响最大,其次还要分析相关的环流特征,这样有利于合理调配和开发利用华北地区的水资源。

近百年来,我国降水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年代际振荡[3]。

张庆云[4]分析华北地区降水变化时指出,华北降水在时间上展现出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点,1883~1898年和1949~1964年降水较丰沛,1899~1920年和1965~1997年是降水表现为偏少现象,其中1980~1993年的降水表现为持续偏少,干旱严重。

王绍武[5]研究华北地区发现, 20世纪50年代,夏季表现为多雨;60年代,降水略多;70年代,华北的北部地区降水略多;80年代,华北干旱;90年代,华北持续干旱。

近年来华北干旱更加严重,水资源严重不足,严重地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关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特征和旱涝变化的成因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通过研究近55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在时间上的趋势变化、突变点、周期变化,空间分布以及环流变化,从而明确其降水变化特征和降水异常的成因。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
华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降水变化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
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近61年(1956年-2016年)的降水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了华北地区的6个降水站点的逐年降水数据,包括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太原和呼和浩特。

通过对这些站点的降水数据进行小波分析,得到了降水变化的时空
特征。

结果显示,华北地区的降水变化呈现明显的多尺度特征。

在大尺度上,降水变化呈现
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

在年际尺度上,降水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表现为2-3年的波动。

在年代际尺度上,降水变化呈现出显著的增多和减少阶段。

在小尺度上,降水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月度变化。

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季降水
较多,冬季降水较少的特征。

而月度变化则表现为在夏季和冬季之间的过渡期,降水呈现
出较大的波动性。

进一步分析发现,华北地区的降水变化与气候系统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在年际尺度上,降水变化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出现有着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

而在年代际尺度上,降水变化则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和北极涛动事件的出现有关。

华北地区的降水变化呈现出多尺度的特征,既受到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又受到地球
气候系统和太阳活动的共同作用。

这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需要进一步研究降水变化的机理和预测方法,以提高华北地区的气候适应能力和水资源利
用效率。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

基于小波分析的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华北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产区之一,其降水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近61年的降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背景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北方,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总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

在华北地区的自然环境中,降水是极为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对其农业生产、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华北地区降水变化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波分析是一种有效的信号处理方法,它既可以分析时域特征,又能分析频域特征,因此在时间序列分析中应用广泛。

本文将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近61年的降水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华北地区的气候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数据来源和处理本文选取了华北地区近61年(1960年至2020年)的降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为中国气象局的相关气象站点观测数据。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质量控制和筛选,剔除了存在较大缺失和异常值的数据,然后进行了年降水量的累积计算,得到了近61年的年降水量序列。

接下来,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得到的年降水量序列进行了分析。

小波分析是一种能够同时观察时间和频率特征的信号分析方法,它可以将信号分解成不同尺度的频率成分,从而揭示出信号的时间-频率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序列进行了分解,得到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降水变化特征。

三、华北地区近61年降水变化特征通过小波分析方法,我们得到了华北地区近61年的降水变化特征。

在时间尺度上,我们观察到了不同频率成分上的降水变化规律。

在较长时间尺度上(如10年、20年),我们发现降水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表明华北地区降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长期变化规律。

小二沟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小二沟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小二沟地区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孙晓慧;张胜利;郑洪玉;李慧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2012年7月9日小二沟地区出现了一次较强的降水天气,6h降水量64.8mm,达到大到暴雨.此次降水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形成的前期过程中,西来槽,低层切变和地面气旋东移共同影响所造成的局地强降水天气.文章利用天气图、物理量场、雷达图、单站气象要素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孙晓慧;张胜利;郑洪玉;李慧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诺敏镇 165474;呼伦贝尔市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诺敏镇 165474;呼伦贝尔市气象局,内蒙古海拉尔 021008;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气象局,内蒙古阿穆古郎镇 0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1.6
【相关文献】
1.2017年8月16—17日营口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J], 张运芝;林敏;陈海涛;杨明;赵晓川;于文洋;常远
2.青海省贵南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J], 马玉芳;白金莲;祁彩虹;孙瑛
3.夏邑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J], 张艳玲; 朱蒙
4.2019年7月豫东地区一次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J], 李辰
5.2015年6月28日甘南地区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J], 王成福;敖泽建;罗王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957—2010年小二沟地区雷暴日特征分析

1957—2010年小二沟地区雷暴日特征分析

1957—2010年小二沟地区雷暴日特征分析作者:曹丽静,常志刚,宋宇岐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12期曹丽静1,常志刚1,宋宇岐2(1.内蒙古自治区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2.依安县中心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依安 161500)摘要:利用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初终日等。

结果表明:小二沟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4.2天,雷暴集中在5~9月,3月下旬开始出现雷暴,10月中旬雷暴结束。

11月至次年2月下旬未出现过雷暴。

雷暴日数在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

一日中午后和傍晚雷暴出现次数呈明显上升趋势,15~16时和20时前后达到最大峰值和次大峰值;前半夜出现次数较后半夜多,后半夜至凌晨呈下降趋势。

雷暴初、终日和初终间日数年际差异较大。

关健词:小二沟;雷暴日;特征分析雷暴是指积雨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常发生在大气层结极不稳定,天空有积雨云存在的天气条件下,它出现时常伴有大风、暴雨、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

雷暴灾害是一种破坏性严重的气象灾害,它不仅干扰通讯、输电、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有时还击毁建筑、击毙人畜、引发火灾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对雷暴天气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析了小二沟地区近54年雷暴气候特征,以期为预防雷电灾害、提高雷暴预报能力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本文资料取自小二沟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0年54年雷暴观测资料。

1.2 统计方法利用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54年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来分析小二沟地区雷暴整体变化趋势。

研究了年雷暴日数、月平均雷暴日数、雷暴的日变化、雷暴初、终日等特征。

在资料统计日数时,地面观测记录簿上记录闪电未记录雷暴的不做雷暴日统计;一日中无论打一声雷还是打一整天雷,均计为一个雷暴日;若某一次雷暴跨越20:00,按2个雷暴日计算;春、夏、秋、冬四季划分为3~5月、6~8月、9~10月、11月至次年2月。

小二沟地区1971~2010年积雪的特征分析

小二沟地区1971~2010年积雪的特征分析

小二沟地区1971~2010年积雪的特征分析郝占宇【摘要】文章利用1971~2010年小二沟积雪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小二沟积雪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40.7d,年积雪日数以4.73 d/10a的趋势在减少;积雪初日以3.36d/10a的速度推迟,积雪终日以3.82d/10a的速度提前.【期刊名称】《现代农业》【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2页(P106-107)【关键词】积雪日数;积雪深度;变化特征【作者】郝占宇【作者单位】阿荣旗气象局,内蒙古呼伦贝尔 162750【正文语种】中文积雪以其高反射率、高相变潜热和低热传导等属性影响地表能量平衡,从而对气候系统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积雪虽然是大气环流的产物,同时也受气候影响,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积雪日数也正经历着明显的变化。

积雪的保温保墒作用有利于农作物春季生长,但也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百姓的生命安全和生活造成威胁。

因此分析当地积雪的变化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极为重要。

1 资料来源与方法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雪(包括霰、米雪、冰粒)覆盖地面达到气象站四周能见面积一半以上称为积雪。

当日天气现象中记载有积雪为一积雪日。

利用1971~2010年小二沟年积雪日数及其相关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积距平等方法,对小二沟地区积雪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2 积雪日数的变化特征分析40年来小二沟年平均积雪日数为140.7d,年最多积雪日是169d,出现在1979年,最少积雪日是115d,出现在2007年。

2.1 积雪日数年变化特征。

由图1可见,近40年小二沟积雪日数呈下降趋势,年积雪日数以4.73 d/10a的趋势在减少。

由年积雪日数逐年距平变化和累积距平曲线(见图2)可知,小二沟年积雪日数20世纪70年代初期~70年代中期呈现下降的态势,波动很大,表现为70年代最大负距平,从70年代中后期之后持续增加,直至80年代中期,表现为正距平占大多数,且上下变化幅度不大,这期间出现最大正距平,出现年积雪日数历史最大值。

小二沟地区近50年干旱特征分析

小二沟地区近50年干旱特征分析

小二沟地区近50年干旱特征分析郝占宇【摘要】文章依据小二沟地区1961~2010年降水量资料分析年份湿润度以及历年、各季、逐月的干旱气象灾情,发现小二沟春、秋季出现干旱的频率最大,旱情也最重,其次为冬旱,夏旱发生频率最小.【期刊名称】《现代农业》【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干旱;气象灾害;特征【作者】郝占宇【作者单位】阿荣旗气象局,内蒙古呼伦贝尔 162750【正文语种】中文干旱是因久晴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造成水分严重不平衡、作物枯萎、河流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和土壤水分枯竭、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

1 资料和方法利用小二沟国家基本气象站建站以来1961~2010年各月降水资料,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4、5 月为春季;6、7、8 月为夏季;9、10 月为秋季;11、12、1、2、3月为冬季。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和降水距平百分率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小二沟地区近50年来的干旱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 分析讨论2.1 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标准化降水指数是1993年Mckee等研究建立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标准化降水指数充分的考虑到降水不足对于地表水、库容水、土壤湿度、积雪量以及地表径流等存在着不同的影响作用,设计用于度量多种时间尺度上的降水不足。

这些不同时间尺度反应了降水量对于多种可用水资源的影响。

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结合国家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制作下表1。

表1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与旱涝等级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旱涝等级<-1.96 极端干旱-1.96~-1.48 严重干旱-1.48~-1.0 中等干旱-1.0~-0.5 轻微干旱-0.5~0.5 正常根据标准化降水指数计算公式,对1961年到2010年的降水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小二沟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等级年份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10-22
1
小二沟地区地理自然概况
小二沟地区(现名诺敏镇)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林地区,辖区面积7825km 2,其中林地面积3167km 2,草场面积2650km 2,耕地面积134km 2,平均海拔高度为286.1m ,气候属于寒温带温凉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面环山,具有寒冷、风大、干旱等典型山地气候特点。

近年来,随着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多,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小二沟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对本地农业生产、森林草原防火具有重要意义。

2统计资料及方法
利用小二沟建站以来1957-2010年降水资料,求出年降水
的距平,再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求各季的降水距平:3月、4月、5月为春季;6月、7月、8月为夏季;9月、10月为秋季;11月、12月、1月、2月为冬季。

计算年降水距平及各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值,系统分析了小二沟地区近54年的降水变化情况。

3降水的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年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8年,为
998.6mm ,年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76年,为290.9mm 。

从图1中
年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年降水趋于减少,而从80年代至2000年降水量增加。

进入
2000年以后,降水的年变化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表现为负距平。

4降水的季节变化4.1
春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春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8年,为
149.9mm ,最少降水量出现在2003年,为10.9mm 。

从图2中春
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春季降水始终是波
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张胜利,
孙晓慧,
郝占宇
(呼伦贝尔市小二沟气象局,内蒙古诺敏镇
165474)

要:水分条件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限制性因素,降水量的多少且年内分配均匀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当地的种植结
构以及农业类型。

文章通过对小二沟地区1957-2010年54年来降水量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小二沟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小二沟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中图分类号:S161.6
文献标识码:A
10.3969/j.jssn.1007-0907.2012.06.049文章编号:1007-0907(2012)06-0092-02
The Small Ditch Region Nearly 54Years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Z HANG Sheng -li
(Hulunbuir Small Ditch Meteorological Bureau,Hulunbuir
165474,China)
Abstract :the water condition is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terial base and restrictive factors,rainfall and annual distribution of uniform or not,to a certain extent will affect the local planting structure and the types of agriculture.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mall ditch area 1957-2010year 54years precipitation statistical analysis,discusses the small ditch precipitation change trend.
Key words :Small ditch region;Precipitation;Change trend 图1
年降水变化趋势
图2
春季降水变化趋势
距平值(m m )
距平值(m m )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6):92~93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动地增加或减少,除了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增加或减少的幅度偏大,上下变化幅度不是很大,接近平均值。

在2004年以
后,春季降水的年变化呈上升趋势,表现为正距平。

4.2夏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夏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8年,为
787.8mm ,最少降水量出现在2007年,为137.5mm 。

从图3中降
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夏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且同样是进入2000年以后,夏季降水的年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表现为负距平。

4.3秋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秋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4年,为
201.8mm ,年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73年,为10.2mm 。

从图4中
秋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60年代、70年代秋季降水普遍减少,80年代至2000年降水增加,进入2000年以后,同降水的年变化一样,呈下降趋势,表现为负距平。

4.4冬季降水变化
小二沟地区54年来的冬季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96
年,为30.2mm ,最少降水量出现在1969年,为4.7mm 。

从图
5中冬季降水距平的3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从60年
代到80年代末期,冬季降水量皆低于历年平均值,即距平为负,80年代末至今,冬季降水的年变化呈明显增加趋势,表现为正距平。

5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各个年代在不同季节的降水量也有不同的变化,由表1可
以看出,1957-1959年,只有夏季降水的平均距平为负值,说明夏季降水明显偏少,其它季节乃至全年降水量较多。

60年代夏、冬两季降水量正常,春秋季及全年的降水量偏少。

70年代,小二沟地区降水急剧减少,四季及全年的平均降水距平皆为负值,降水量明显减少,且夏冬两季和全年的平均距平值为各个年代统计值中的最低值。

80年代和90年代降水量明显增多,全年和夏季的降水量平均距平值为各个年代统计值中的最大值和次大
值。

2000年后的11年中,年降水量明显减少,四季中春冬季降水量增加,夏秋季降水减少,且减少的幅度远大于增加的幅度。

6结论
小二沟地区历年降水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近年来年降水量
呈下降趋势。

本地区的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夏季(6-8月)降水量在全年降水中占主体,平均为全年降水量的68%,且夏季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

从长期趋势来看,小二沟地区降水量的均匀度在时间上波动依然会很大。

参考文献:
[1]段晋芳,王青杵,王改玲,等.基于GIS 的山西永定河流域降水空间插值方法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3):44-47.
[2]
王晓红,吴宏伟,纪秀艳,等.博克图地区40年降水量变化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15379-15380.[3]王涛,朱敏嘉,崔爱萍,等.山西近45年降水变化对旱涝的影响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61-63.[4]张
瑞,彭
月.1951-2010年湖南省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22,27.[5]张春辉,刘
春,古亚丽.内江市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
农业科技,2009,(21):244,250.
[6]吴亚楠,李鸿雁,王玉新.第二松花江流域近75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257-2259,2263.
[7]
袁立新.自贡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9):5546-5549.(责任编辑吴云霞)
图3
夏季降水变化趋势
图4
秋季降水变化趋势
图5冬季降水变化趋势
表1小二沟地区年、季降水的年代平均距平变化(mm )年代
全年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1957-1959 2.2 6.4-19.710.1 5.41960-1969-10.4-3.90.4-4.9-0.21970-1979-65.0-9.0-49.1-3.7-3.21980-198960.08.147.4 6.4-2.41990-199957.8-13.044.724.5 1.52000-2010-38.914.3-34.0-23.1 3.9
距平值(m m )
距平值(m m )
距平值(m m )
6期张胜利等:小二沟地区近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