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经皮给药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
整理版ppt
29
二、经皮给药贴剂的辅助材料
(一)压敏胶
压敏胶:是对压力敏感的胶黏剂,它是一类无需 借助溶剂、热或其它手段,只需施加轻度指压, 即可与被黏物牢固黏合的胶黏剂。
压敏胶的作用: ①使贴剂与皮肤紧密贴合 作为药物储存库或载体材料 调节药物的释放速度等
整理版ppt
30
常用的压敏胶
1、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 vilnylacetate copolymer,
2、体内评价
测定经皮给药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有血药法,尿药 法和血药加尿药法。
生物利用度=经皮吸收制剂给药后排泄的总放射量/ 静脉给药后排泄的总放射量
整理版ppt
39
本版权归郭枫、杨华、 刘晓京、吴青松、熊晨阳 所有,如以上内容存在雷 同纯属引用。
整理版ppt
40
整理版ppt
Skin (indifferent site)
CAN VARY VIA CURRENT MANIPULATION
16
影响离子导入有效性的因素:
(1)药物的解离性质; (2)药物的浓度; (3)介质的pH值; (4)电流; (5)离子电极。
整理版ppt
17
(二)超声波技术
超声波技术作为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 药物的经皮吸收,首先是由Fellinger和 Schmid把氢化可的松软膏用于关节炎治疗中 。
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耐酸碱和多种有机溶剂, 吸水性低,具有较高的熔点和玻璃化温度,化学性能 稳定。
整理版ppt
33
(二)系统组件材料
1、背衬材料
常用多层复合铝箔,即由铝箔、聚乙烯或聚丙 烯等膜材复合而成的双层或三层复合膜。还有PET 、高密度PE、聚苯乙烯等。
经皮给药制剂 PPT
• 6、醇类化合物 •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
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极性和 非极性药物的经皮透过。
• 7、其他吸收促进剂 •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二)物理方法
• 1、离子导入技术 (iontophoresis) • 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电流离子经电极定位导入皮肤或
粘膜、进入局部组织或血液循环的一种生物物理方法。
• 2、超声导入
• 超声波技术作为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药物的经皮吸收, 首先是由Fellinger和Schmid把氢化可的松软膏用于关 节炎治疗中。
• 3、微针
第三节 经皮给药贴剂设计与生产工艺
• 一、药物选择原则
• 1、剂量 • 2、理化性质 • 3、生物学性质
关性的研究。
(二)其他一些质量控制
• 粘性是TDDS制剂的重要性质之一。 1、粘附力(adhesive strength)的测定 • 粘附力指的是贴剂与皮肤或与基材充分接触
后产生的抵抗力。 • 通常采纳测定剥离力的方法,一般使用剥离
角度为180°,即PSTC-1法(PSTC,pressuresensitive tape council)。 • 180°剥离试验能够得到压敏胶变形和破坏的 状态,同时容易得到重现性良好的结果。
经皮给药制剂
第一节 概述
• 一、经皮传递系统(TDDS)又称经皮治疗系统(TTS) • 系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该制剂经皮肤敷贴方式给药,药
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 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 广义的经皮吸收制剂既能够起局部治疗作用也能够起全身 治疗作用。
中药药剂学:第十一章 外用膏剂
第二节 软膏剂
一、概述 1.含义: 软膏剂系指药物、药材细粉、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混合
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2.分类: 油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乳剂型基质; 3.作用: 保护皮肤、润滑皮肤和局部治疗作用,多用于慢性皮肤病,
禁用于急性皮肤疾患。少数软膏中的药物能经皮吸收,产 生全身治疗作用。 4.软膏剂的质量要求: ①均匀细腻,具有适当粘稠性; ②易涂布于皮肤或粘膜,无刺激性; ③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④用于创面的软膏应无菌。
水相
[制法] 取硬脂酸、白凡士林、硬脂醇 、液状石蜡、硬脂山梨坦-60置
容器中水浴上加热熔融,另将聚山梨酯-80、甘油、山梨酸、水溶解
混匀,两相加热至80℃左右,将油相加入水相中,边加边搅拌,直至
冷凝。
(4)聚氧乙烯醚的衍生物类:O/W型乳化剂 平平加O(peregol O)、乳化剂OP 例: [处方1]:平平加O 25-40g,十六醇50-120g,液状石蜡125g, 甘油50g,尼泊金乙酯1g,蒸馏水加至1000g。 [处方2]:硬脂酸114g,蓖麻油100g,液状石蜡114g,三乙醇胺 8g,乳化剂OP 3ml,尼泊金乙酯1g,甘油160ml,蒸馏水 500ml。
2
一、外用膏剂的含义、作用、特点与分类
4.分类 (1) 软膏剂: 根据基质组成——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软膏。 根据分散系统——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软膏。 (2) 硬膏剂: I.铅硬膏: 以高级脂肪酸铅盐为基质,如黑膏药、白膏药。 II.橡胶硬膏: 以橡胶为主要基质,如胶布,伤湿止痛膏等。 III.巴布膏剂: 以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为基质。 IV.透皮贴剂TDS: 以高分子聚合物及高分子控释材料制成,药物 可透过皮肤起局部及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 如东莨菪碱贴剂、硝酸甘油贴剂。
药剂学经皮给药制剂课件
药代动力学评价对于经皮给药制剂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 高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经皮给药制剂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方便、安全、有效
详细描述
经皮给药制剂在常见病治疗中具有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由于经皮给药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达病灶部位,避免 了口服给药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降解,同时也避免了注射给药的疼痛和感染风险。常见的经皮给药制剂包括 乳膏、贴剂和喷雾剂等,适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疼痛和炎症等症状。
经皮给药制剂在急症处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经皮给药制剂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成功案例分享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创新、突破、引领未来
近年来,随着药剂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制剂在临 床应用中取得了许多创新和突破。例如,新型的经皮给药 制剂可以通过微针技术、纳米技术等手段提高药物的渗透 性和吸收效果,从而提高疗效和降低副作用。未来,随着 科技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经皮给药制剂将会在更多 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药剂学经皮给药制剂课件
• 经皮给药制剂概述
• 经皮给药制剂的药代动力学 • 经皮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与案例
经皮给药制剂的定义
经皮给药制剂与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 相比,具有避免胃肠道降解、避免肝 脏首过效应、给药方便等优点。
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贴片类
01
涂剂类
02
贴剂类
03
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基质的选择与制备
经皮给药制剂.精选PPT
不与药物发生反应。 分子结构:与角质层类脂形成氢键
骨架:亲水性聚合物(PVA、PVP、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 由药物和适当的粘性基质混合而成。
常用:聚对二苯甲酸二乙酯、聚乙烯、聚苯乙烯、 复合铝箔膜等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狭义: 贴剂
第一节 概述
3.特点:
优点: (1)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胃肠道降解失活、药物对胃肠
道的毒副作用。 (2)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3)维持恒定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 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4)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改善病人用药的顺应 性。
第一节 概述
缺点:
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
水分、光线有较好的阻隔性能;有一定的强 、膏体、防黏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分子形状与立体结构:线性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度支撑给药系统;良好的柔软性、稳定性, 立式:贴剂、软膏、凝胶体外释放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4.控释膜: EVA 聚乙烯膜 多孔聚乙烯膜 多孔聚丙烯膜。
硬膏剂
具有粘性而供外贴的制剂。由药物和适当的 粘性基质混合而成。常均匀涂布在棉布或其 他裱背材料上,有时在裱背材料面上穿许多 小孔。贴于皮肤后,在体温下渐渐发挥药效。 常用的有胶布(即橡皮膏)和膏药(如伤膏 药)等。
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 有较久的 应用 。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 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 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由背衬 (常用无纺布、弹力布)、膏体、防黏 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经皮给药制剂【优质最全版】
水分、光线有较好的阻隔性能;有一定的强 第二节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角质层细胞→活性表皮→真皮中→毛细血管→体循环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度支撑给药系统;良好的柔软酸二乙酯、聚乙烯、聚苯乙烯、复合铝箔膜等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第一节 概述
(3)储库型:高分子材料将药物和透皮吸收促 进剂包裹,可在控释膜表面涂加一定剂量药 物缩短用药后时滞。 若控释膜损坏,造成药物大量释放,引发严 重毒副作用。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1.压敏胶(黏附、载体、控释) 要求:对皮肤无刺激、不致敏;具有
足够的黏附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和防水性能;
5.类型:
背衬层
药物黏胶层
防黏层
(1)黏胶分散型:药物分散在压敏胶(骨架、贮库、 控释材料),铺于背衬材料上。
可制成多层不同浓度的含药压敏胶
第一节 概述
背衬层
含药骨架
黏胶层
防黏层
(2)周边黏胶骨架型:药物释放受骨架组 成与药物浓度影响。
骨架:亲水性聚合物(PVA、PVP、聚丙烯 酸酯、聚丙烯酰胺)
药库材料:软膏、水凝胶(卡波姆、HPMC、PVA) (2)周边黏胶骨架型:药物释放受骨架组成与药物浓度影响。
复合铝箔膜等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防黏材料 :硅化聚酯薄膜、铝箔-硅纸复合物、 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 等高聚物
药库材料:软膏、水凝胶(卡波姆、HPMC、PVA)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2.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配系数与溶解度:油、水中均较好 分子大小:分子量<500 分子形状与立体结构:线性 pKa :表皮,调节TDDSpH 熔点:小(溶解度的对数与熔点的倒数成正比) 分子结构:与角质层类脂形成氢键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渗透泵片组成: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
活性物质、推动剂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三、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
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药 、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物利用载体被动地被 机体摄取到靶位的自 分类 然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 •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 主动靶向制剂 “导弹”,将药物定向地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可 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 发挥药效。
过滤 洗净 研磨
干燥即得 洗净 即得
研磨法
β-CYD 2~5倍量水
二、包合技术
包合物的制备
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制成包合物后易溶于水、且在干燥
过程中易分解、变色的药物。所得包合物外
形疏松,溶解性能好,可制成粉针剂。 喷雾干燥法 适用于难溶性、疏水性药物。
三、微囊和微球的制备技术
(一)概述
第一节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二节 缓释和控释制剂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物
导学情景
情景描述
某男性,60岁,在一次体检中血压血糖高于正常, 后就医确诊为中度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医生给予 药物治疗,药物多达5种,均为普通制剂(盐酸二 甲双胍、非洛地平片等),一日三餐均需用药。刚 开始患者能按医嘱按时用药,血压血糖得到控制, 几个月后一次复诊中发现血压血糖均有所升高,医 生了解,原来病人一日三餐均需服药,产生厌烦心 理,未按时服药或忘记服药。于是医生给予更换长 效缓释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 片等),服药量及服药次数减少。患者用药依从性 提高,病情重新得到控制。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经皮给药制剂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制剂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制剂是指以药物融入某种容易溶进皮肤细胞中的基质
载体来制成的药物制剂,是一种直接将药物和持久性载体融合在一起来治疗疾病的技术。
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已经有一段时间,它的最初含义是利用皮肤的渗透性将一种含有活性成份的物质植入皮肤中,使它在正确的配比下给药口服药物,从而实现有效的药物治疗。
经皮给药制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药物和载体。
载体是一种稳定的涂层,用于将药物放入皮肤中。
它可以由合成或植物材料制成,以及其他类型的可分解物质。
药物一般是通过液体或固体分散体的形式添加到载体中。
这种制剂的吸收性质取决于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以及载体的结构和类型。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治疗早期皮肤病、皮肤感染、皮肤肿瘤以及其他皮肤疾病。
经皮给药制剂的优点在于它不仅可以提高获得有效护理的可能性,而且能够减少药物的频率和剂量,从而减少其副作用,并有助于维持日常护理程序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此外,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用于加快药物的吸收速率,而且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节约存储空间,使运输变得更加容易。
经皮给药制剂对于患者治疗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新兴的药物治疗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显著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减少治疗时间和治疗间隔期。
但是,像皮肤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仍然可能发生,因此,在使用经皮给药制剂之前,应充分了解其副作用,并由专业医生提供临床指导。
总之,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治疗方法,具有高效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
它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汇报人:2023-12-19•经皮给药制剂概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种类与剂型•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领域目录•经皮给药制剂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与生产现状及趋势•经皮给药制剂的法规与监管要求概述目录01经皮给药制剂概述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通过皮肤给药的制剂形式,药物经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直接作用于皮肤局部。
经皮给药制剂具有方便、舒适、可避免胃肠道降解等优点,适用于一些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长期管理。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的硬膏剂到现代的凝胶贴剂、气雾剂等多种形式,技术不断进步,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发展历程目前,经皮给药制剂在国内外市场上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中药领域,许多传统中药通过经皮给药制剂的形式实现了现代化。
现状发展历程与现状优势经皮给药制剂具有方便、舒适、可避免胃肠道降解等优点,同时可以维持药物浓度的稳定释放,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长期管理,经皮给药制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局限性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皮肤状态、药物性质等,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同时,经皮给药制剂的价格相对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能难以承受。
优势与局限性02经皮给药制剂的种类与剂型贴片包括普通贴片、缓释贴片和脉冲贴片,通过贴敷在皮肤表面,药物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内。
涂剂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适宜的介质中,制成易于涂抹的流体,通过涂抹在皮肤表面被吸收。
气雾剂将药物溶解或悬浮在适宜的介质中,灌装在带有阀门的气雾罐中,通过阀门将药物喷洒到皮肤或黏膜表面。
将药物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制成溶液制剂,涂抹在皮肤表面。
溶液型乳剂型膏剂型将药物制成乳剂,涂抹在皮肤表面,药物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脂质层被吸收。
将药物制成膏状物,涂抹在皮肤表面,药物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角质层被吸收。
030201将药物溶解在适宜的溶剂中,制成溶液制剂,再加入适量的基质制成膏剂或乳剂。
精品医学课件-经皮给药制剂
(一)皮肤的构•白由造组死成及亡;的吸角收质特化细点胞※和纤维蛋
•是影响药物吸收的主要屏障;
皮肤的结构主要分•而对为分脂四子溶量个性大层强、次的极:药性物或屏水障溶作性用较小, 1、表皮:角质层大的药物不易通过。
生长表皮
2、真皮
•含水量约占90%,药物较易
3、皮下脂肪•巴纤组管维织、蛋•汗毛白通渗•液腺囊一组、过透循、种成毛,屏环汗脂,孔但障系腺肪其其。统、;组中皮是、织分脂脂 汗,布腺溶具有;性 、有血药 毛皮管物 孔肤、的 ,血淋
2.离子对(ion pairs)
离子型药物
相反电荷物质
离子对(分子型)
35
(二)物理方法(physical approach)
①除去角质层(striping of stratum corneum); ② 角 质 层 的 水 化 作 用 (hydration of stratum
corneum); ③离子导入法(iontophoresis); ④电致孔法(electroporesis); ⑤超声波法(phonophoresis); ⑥温热热能法(thermal energy); ⑦无针注射系统,包括无针液体注射器(liquid
ointments 、 plasters 、 cataplasms 、
liniments和aerosols等。
4
一、TDDS的发展和应用
自1979年美国上市的第一个Transderm-Scop镇 晕剂东莨菪碱和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临床 以来,相继有可乐定、雌二醇、芬太尼、烟碱、睾 酮、左炔诺酮、硝酸异山梨酯等透皮制剂。
4、皮肤附属•对器于一•多些不数脂情形溶况成性下吸较收,强不屏的成障药为。物主,要可吸能收在
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
如皮肤病患者、孕妇等,需根据他们的特殊需求和皮肤状 况,开发专用经皮给药制剂,确保药物安全有效地递送至 目标部位。
THANKS。
个性化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3D打印技术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个性化经皮给药制剂,实现药物剂量、形状 和释放速率的精确控制。
基因检测技术
结合基因检测结果,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经皮给药制剂,提高治疗效 果和降低副作用。
智能传感器技术
将智能传感器集成到经皮给药制剂中,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和 药物释放情况,实现个体化治疗。
04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市 场前景
新型经皮给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微针技术
通过微针阵列刺破皮肤角 质层,实现药物的高效渗 透,提高生物利用度。
电致孔技术
利用电脉冲暂时改变皮肤 通透性,促进药物渗透, 具有无痛、无创的优点。
纳米载体技术
利用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 体,增加药物的皮肤渗透 能力,同时实现缓释和靶 向作用。
• 芬太尼贴剂在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除了疼痛管理,芬太尼贴剂也可用于某些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如抑郁症 和焦虑症。它通过改变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平衡来缓解症状。
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贴剂等
• 雌激素贴剂:对于女性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贴剂是一种常 用的经皮给药制剂。它能够通过皮肤渗透,缓慢释放雌激素 ,缓解更年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离子导入
利用电渗析原理,通过施加外部电 场,推动带电药物分子通过皮肤。
经皮给药制剂的吸收与代谢
吸收过程
药物从制剂中释放,通过皮肤角质层、表皮层,进入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最后被毛细血管 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代谢过程
在皮肤中,药物可能会通过酶促反应进行代谢,代谢产物可能继续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或被排出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经皮吸收制剂的概念、特点、基本影响
因素。
熟悉经皮吸收制剂的常用材料和制备方法 。
第一节
一、概念: 1.概念:
概 述
经皮给药系统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DDS, TTS) 是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 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 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日本有较 久的应用历史。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 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 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由 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膏体、 防黏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第二节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一、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1. 角质层
2. 活性表皮
涂布
烘干
背衬层
包装
防黏层
冲切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二)周边黏胶骨架型
亲水胶、 药物 水、 加热 丙二醇
含 浇铸 凝 切割 圆 药 片 胶 冷却 胶
压敏胶
背衬膜 成品 包装
保护膜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三)储库型
药物
混合
混悬 介质
药 物 混 悬 液
背衬膜 定量注入 控释膜
成型
保 护 膜
包装
压 敏 胶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防黏材料 :硅化聚酯薄膜、铝箔-硅纸复合物、 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四氟乙烯 等高聚物 药库材料:软膏、水凝胶(卡波姆、HPMC、PVA)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3.骨架材料: 特点:高分子材料物理化学稳定性好, 不与药物反应;有适当的释放速率; 稳定的吸留药物;对皮肤无刺激;高 温高湿条件下能保持结构与形态的完 整。 常用:PVA、硅橡胶、丙烯酸树脂、压敏 胶
药物透过量与电流强度、电场持续时间、药物解离程 度、电极有关
2.超声导入:高能量和高穿透率的超声波,适 用范围广。 3.微针:通过机械作用在角质层上形成直径为 微米级的小洞。
三)药剂学方法 微米或纳米级药物载体,如微乳、脂质 体、纳米粒等。
五、药物经皮渗透的实验方法
(一)实验薄膜
人的皮肤;动物皮肤(去毛)
第一节
2.类型:
概述
广义:软膏剂、硬膏剂、巴布剂、贴剂、气雾剂、 喷雾剂 狭义: 贴剂
第一节 概述
3.特点:
优点: ( 1 )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胃肠道降解失活、药物对胃肠 道的毒副作用。 (2)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3)维持恒定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 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4)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改善病人用药的顺应
4. 皮肤的结合与代谢:酶含量少、血流量低,首过效应小
2.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配系数与溶解度:油、水中均较好 分子大小:分子量<500 分子形状与立体结构:线性 pKa :表皮4.2-5.6,调节TDDSpH 熔点:小(溶解度的对数与熔点的倒数成正比) 分子结构:与角质层类脂形成氢键
3.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剂型:半固体>骨架 基质:亲和力 pH:解离 药物浓度与面积:适当 透皮吸收促进剂
成品
二、举例
(一)芬太尼贴剂 储库层:芬太尼 乙醇 水 羟乙基纤维素 甲苯 背衬层:复合膜 限速膜:EVA 压敏胶:聚硅氧烷压敏胶 防黏层:硅化纸 14.7mg 30% 适量 2.0% 适量
潜溶剂
二、举例
(二)奥昔布宁贴剂 奥昔布宁游离碱 甘油三醋酸酯 (促渗剂)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
15.4% 9.00% 75.6%
速度快、面积小、药物先经此途径吸收; 适合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
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通过表皮
角质层 细胞内
通过附属器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细胞间
活性表皮
真
皮
毛细血管吸收
三、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
1. 皮肤的水合作用:水合程度高,药物渗透性增加 2. 角质层的厚度:与用药部位、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有关 3. 皮肤条件:角质层受损、某些皮肤病、皮肤温度等
四、
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方法
一)使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化学方法) 渗透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是指能加速药 物渗透穿过皮肤的物质。 应具备条件: 1.对皮肤及机体无药理作用、无毒、无刺激及无过敏反 应; 2. 应用后立即起作用,去除后皮肤能恢复正常的屏障 功能; 3. 不引起体内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皮肤损失; 4. 不与药物及其它附加剂产生物理化学作用; 5. 无色、无臭;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4.控释膜: EVA 聚乙烯膜 多孔聚乙烯膜 多孔聚丙烯膜。
硬膏剂
具有粘性而供外贴的制剂。由药物和适当的 粘性基质混合而成。常均匀涂布在棉布或其 他裱背材料上,有时在裱背材料面上穿许多 小孔。贴于皮肤后,在体温下渐渐发挥药效。 常用的有胶布(即橡皮膏)和膏药(如伤膏 药)等。
(二)实验装置 立式:贴剂、软膏、凝胶体外释放
(二)实验装置 卧式:药物渗透性试验,用于选择药物及透 皮吸收促进剂
(三)介质 扩散液:药物饱和水溶液,少量药物结晶
接受液:生理盐水、pH7.4磷酸盐缓冲液 防腐剂
第四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
一、制备 (一)黏胶分散型
原料药
压敏胶 成品 混匀
含药胶液
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 硅橡胶压敏胶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2.背衬材料、防黏材料与药库材料
背衬材料:支持药库或压敏胶,对药物、溶剂、 水分、光线有较好的阻隔性能;有一定的强 度支撑给药系统;良好的柔软性、稳定性, 不与药物发生反应。
常用:聚对二苯甲酸二乙酯、聚乙烯、聚苯乙烯、 复合铝箔膜等
第一节 概述
(3)储库型:高分子材料将药物和透皮吸收促 进剂包裹,可在控释膜表面涂加一定剂量药 物缩短用药后时滞。 若控释膜损坏,造成药物大量释放,引发 严重毒副作用。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1.压敏胶(黏附、载体、控释) 要求:对皮肤无刺激、不致敏;具有 足够的黏附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和防水性能;
表皮层
3. 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4. 皮肤附属器:毛囊、汗腺、皮脂腺等
毛细血管、淋巴、神经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1.药物→角质细胞间类脂双分子层 →活性表皮→
真皮→毛细血管→体循环 2.药物→角质层细胞→活性表皮→真皮中→毛细 血管→体循环 3.药物→皮肤附属器→毛细血管→体循环
常用促渗剂分类: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DMSO、
DCMS;
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氮酮类及其同系物: 表面活性剂: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卵磷脂 角质保湿及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酮类 贴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酸等
二)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物理方法) 1.离子导入:离子型和大分子多肽类药物
性。
第一节 概述
缺点:
(1)不适合剂量大或对皮 肤产生刺激的药物; (2)不适合起效要求快的 药物; (3)个体差异和给药部位 影响吸收;
第一节 概述
4.结构:
结构 背衬层 药物贮库 控释膜 黏附层 保护层 作用 保护:防活性成分和水透过 储存:骨架型和储库型 控释:组成、厚度、孔径 黏性:压敏胶 防黏、保护:临用前撕去
黏胶分散型
第五节 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贴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一、贴剂所用的材料及辅料应符合国家标准有关规定,无毒、无刺激性、 二、贴剂根据需要可加入表面活性剂、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或抗氧 剂等。透皮贴剂还可加入透皮促进剂。 三、贴剂外观应完整光洁,有均一的应用面积,冲切口应光滑,无锋利 的边缘。 四、药物可以溶解在溶剂中,填充入贮库,药物贮库中不应有气泡,无 泄漏。药物混悬在制剂中必须保证混悬、涂布均匀。 五、压敏胶涂布应均匀,用有害溶剂涂布应检查残留溶剂。 六、采用乙醇等溶剂应在包装中注明,宜过敏者慎用。 七、除另有规定外,贴剂应密封贮存。 八、贴剂应在标签中注明每贴所含药物剂量、总的作用时间及药物释放 的有效面积。透皮贴剂还应标明单位时间的药物释放量。 【含量均匀度】照“含量均匀度检查法”(附录Ⅹ E)测定,应符合规 定。 【释放度】照“释放度测定法”(附录Ⅹ D第三法)测定,应符合规定。 【黏附力】照“贴剂黏附力测定法”(附录Ⅹ K)测定,应符合规定。 【微生物限度】除另有规定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附录Ⅺ J) 检查,应符合规定。
第一节 概述
5.类型:
背衬层
药物黏胶层
防黏层
(1)黏胶分散型:药物分散在压敏胶(骨架、贮库、 控释材料),铺于背衬材料上。
可制成多层不同浓度的含药压敏胶
第一节 概述
背衬层
含药骨架
防黏层
黏胶层
(2)周边黏胶骨架型:药物释放受骨架组 成与药物浓度影响。 骨架:亲水性聚合物(PVA、PVP、聚丙烯酸 酯、聚丙烯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