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对一道高考历史试题的反思

今年四川历史高考题第13题“瓷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有两段材料,第一段介绍江西景德镇瓷器业发展的概况,第二段材料介绍德国梅森瓷业发展。第(1)题“据材料一概括景德镇成为‘瓷都’的主要因素。(8分)。大部分学生都能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2)题“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分)。命题人的意图在于考察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既坚守传统,又锐意创新,重视人才培养。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劳动者素质普遍较高,因此德国新产品质量上乘,闻名世界,销路极广。这道题有明显区分度,死记硬背、缺少能力者得分较低,思路灵活、视野开阔、知识面较广的学生占有显著优势。

第(3)题是最大亮点、命题最出彩之处:“综上,任举四川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案例,就其如何传承并发扬光大,阐述你的见解。”(5分,要求:见解应与所举案例形成合理联系。)我的同事去参加高考阅卷,回来后听他说这道题有许多人得“零分”。笔者在高一年级上课时,问学生“四川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居然有答“麻将、大熊猫”的,令人啼笑皆非、大跌眼镜。为什么得零分?这道题目暴露出教学的薄弱环节。说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所知甚少乃至一无所知,一线教师必须深刻反思。

2006年四川自主命题推出一道开放性题目:针对经济全球化自拟小论文标题,虽只有2分,但迈出了探索的可贵第一步。沉寂八年之后,命题人再次重磅出击,今年推出这道令人耳目一新的开放题。告诫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必然陷入“读书死”的困境。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家乡的发展,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迫在眉睫。

所谓人文素养,它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为外显出来。人文知识是指具体人文学科的知识,它主要包括语言、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美学等知识。人文知识是人们对人类文化的一种掌握和了解。人文精神是人们在掌握人文知识过程中,对人类文化内在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升华,它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格情感、思维品质、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等精神层面的东西。人文精神是要借助于人文知识的掌握,通过个体内化过程形成的,它使人体验及领悟到人文知识深层次的内涵,明确了自身的人生道路,因此也可以是一种人的智慧。当一个人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时,他必然会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出来,那他这种外显的素质就是一种人文素养。

历史教学要培养的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一观两情三感四态”。“一观”: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价值观。“两情”: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三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尊重、理解多元文明成果的海纳百川的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明确了人文素养的具体含义之后,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素养呢?

首先,应让学生了解祖国尤其是四川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川菜、川剧、川江号子、彝族藏族羌族的主要节日、川酒酿造工艺、竹编工艺等等。有一些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一些传统工艺的继承人在世者越来越少,更需要采取措施重点保护。512大地震毁掉了一些珍贵的文化遗址,实在可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度引入地方史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了解这些遗产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吸引更多外地人

和外国人来川旅游,做大做强民族品牌,引导山区人民脱离贫困,这样才能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在学习过程中,关心家乡发展,提升人文情怀。

其次,帮助学生确立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科学态度。青年人往往喜欢新奇、新鲜、新颖的东西,对于祖辈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习惯,总爱冠以“老掉牙,老封建、老土”,过时的老黄历该翻过去了,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因为追逐时髦、追求时尚而将古老传统置诸脑后,对外来文化却盲目追捧,全盘肯定,哈日、哈韩,热衷于过洋节,打扮要“洋气”等等,不一而足。对于这些不良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警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区分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尤其在当今浮躁喧嚣的转型社会,更应珍视传统中的精神财富,为学生们开辟出一方心灵的净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历史本身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一点在新教材中更加突出。倘若不注意发掘,那么教学就极易落入旧模式。例如,在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而忽视体现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精神;过于强调历史知识的体系,而忽视散落于其中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性的闪光点;过于强调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忽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不同,而盲目排斥在人类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过于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悠久灿烂,而忽视了世界其他民族对人类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那就很难培养学生形成民主、平等、宽容、责任感等为核心的人文素养,所以我们必须以教材为依托,树立大历史课程观,充分发掘历史知识本身的人文内涵,才能真正把人文精神传授给学生。

在教学中还应为学生介绍世代相传的民情风俗,弄清传统节日的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特别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更需要现代人的细心呵护。“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和自身特色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再次,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和上进动力。例如:历史《必修三》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类创造的精神文明,第一专题《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教师授课时应作适当的拓展、补充,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观点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此外,宋明理学强调做人的气节、宁折不弯的处世原则,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责任感,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学生无疑是雪里送炭,古人先贤的处世智慧,与命运不屈抗争的高尚人格,为青年人提供了仿效的楷模、人生的榜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前几年在“百家讲坛”走红的于丹教授,她将古人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结合,对孔孟老庄的深奥理论予以通俗解读,给成长中的年轻人端上美味的心灵鸡汤。她的探索是极为有益的,但愿老师们都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014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但反思仍在继续。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关注家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四川的腾飞奉献自身的聪明才智。同时,将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这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眉山中学历史组

管莉鸿

2014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