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问题心得

合集下载

精神科使用约束用具护理体会

精神科使用约束用具护理体会

精神科使用约束用具护理体会【摘要】精神科使用约束用具在护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在使用约束用具时,护士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患者在使用约束用具时可能会有不适反应,护士需要及时进行护理干预。

护士在使用约束用具时也需要注意一些注意事项,如保持沟通和尊重患者的尊严。

护士在精神科使用约束用具的护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护理技能。

精神科使用约束用具的护理体会是一项需要细心和关爱的工作,希望未来能在护理技术上更加完善,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约束用具,护理体会,护理措施,患者反应,注意事项,护士,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精神科使用约束用具是指在精神病患者治疗或护理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约束设备,包括软体约束、机械约束等。

这些约束用具的使用往往是出于对患者自身安全或他人安全的考虑。

在精神科领域,患者往往因为精神疾病的特殊性而表现出攻击性、暴躁性、自伤性等行为,因此使用约束用具成为一种必要的护理手段。

使用约束用具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安全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进行正确的约束操作,以避免出现意外伤害或不良后果。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

了解患者的反应和护理体会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观察,护理人员才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病情变化,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服务。

在使用约束用具时,护理人员需要注意一些重要事项,包括约束用具的选择和安全使用等。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信任建立,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精神科护理中,护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护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约束用具,并且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护士的高效工作和细心护理,是精神科患者康复的关键之一。

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管理分析与改进医院年度总结PDF版

精神科患者保护性约束管理分析与改进医院年度总结PDF版

2020年保护性约束患者管理分析与改进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属于行为干预的一种形式,是精神科临床护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能有效限制患者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及防止患者自杀,伤人,毁物和逃逸等行为的发生,达到控制精神病患者症状的目的,为各种治疗及护理手段提供帮助。

但保护性约束同样属于躯体约束,因而对患者及家属的负面心理影响较大。

国内外很多研究也表明,保护性约束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甚至社会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为提高保护性约束的护理质量,现对2020年下半年精神科各病区保护性约束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旨在提高保护约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医疗纠纷及意外事件的发生。

一、2020年各病区保护性约束患者统计病区新入院病人数约束人数有医嘱无医嘱白班中午班小夜班大夜班使用率(%)原因自伤、自杀伤人、毁物扰乱秩序精神科一病区3059191034248533.7%4285精神科二病区2832121010263 6.8%2109精神科三病区26792920528201238.6%52067精神科五病区55011311306210261522.7%73076精神科六病区54885850449211114.3%54139精神科七病区2675252031413432.0%5344精神科八病区34525250172258.0%3517精神科九病区49692920426311318.5%192548精神科十病区7414140606218.9%0410合计31355855850298431737021.5%501403951、2020年精神科各病区约束患者例数统计由上图可见,精神科实施保护性约束患者中,精神科五病区保护性约束患者例数最多,共约束113人次;其次为精神科三病区、精神科九病区,均约束92人次;精神科一病区约束91人次。

2、2020年精神科不同班次保护性约束患者比例由上图可见,2020年白班保护性约束患者较多,占总约束人次的50.9%;其次为小夜班,占总约束人次的29.6%。

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护理体会

精神病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护理体会
研 九
F a m i I Y p s y c h o I o g i c a I d o c t o r
2 0 1 4 年1 2 月第 1 2 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神病患者实施保 护性 约束的护理体会
童建 容 ( 四川 省峨 眉 山市精 神病 医院 6 1 4 2 0 0 )
3 讨 论
2 6 ( 7 6 )
4 ( 1 2 )
m ( 2 9 )
中男 4 2 例 ,女 2 6 例 ,全都 与 C C MD 一 3的诊 断标 准相符合 。在这些患者 当中, 年龄为 l 3 — 5 1 岁 ,平均 3 1 . 2岁,病程 2 . 6 — 6 2年 , 平均 3 . 9 年 。1 1 例为情感性精 神障碍 , 4 3 例 为精神分裂症 ,5 例为癫 间所致的精神 障碍 ,9 例为其他类型的精 神障碍 。 现将这些患者分成两组 , 分别是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 、 年 龄及病程状况等方面没有很大的差异 , 不具有 统计学 意义 ( P > 0 0 5 ) , 具 有可比性 。 1 . 2 方法 先对两组患者的发病诱因 、 病史 、 个性特征 、精神症状 、 有无伤人毁物 、自 制力以及 自杀 自伤史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然后将实施保护性约束的 目 的、 意义与方法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 , 使得他们能够在心理上对治疗 有足够的了解与认识。 在治疗的过程中 , 实验组采用较 为科学 的保护性约束方式并将人性化的护理 模式提供出来 。 实施保护性约束护理时 , 要将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较为丰富临床 经验与技能的医护人员选取出来 , 并与他们一共将保护性约束措施制定出来。 在 正式实施时 , 各护理操作 规程一定要严格地遵 守,而且态度必须 和蔼可 亲, 运用 约束技巧一定要严肃认 。通常情况下都是先对其 双上肢进行约束 ,然后对其 双下肢进行约束 , 最后再对其 肩部进行 固定 , 这样不仅 可以节省大量 的力气 , 还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护理结束之后要对观察与巡视进行加强 , 最好每隔一刻钟就 观察巡视一遍 。对保护性 约束护理进行解 除时要 对约束带 的数 目 进行仔 细清点 , 并对患者进行解释与安慰。 在治疗过程 中, 对照组采用 的是传统常规的约束护理方式 。 对患者进行必要 约束时并没有先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 且没有实施保护性的约束 。 这种 方法较为简单粗暴 , 科 学性与有效性不是很强。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病人护理的几点注意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病人护理的几点注意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病人护理的几点注意在精神科工作中,为了避免患者发生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的行为,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而必须对患者采取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在约束期间,为了保证患者生理、心理最大舒适感,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何给予恰当的护理,笔者有几点拙见如下:1.首先多观察约束部位血液循环情况,保护带松紧度(以容留一指为宜,必要时加衬垫),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肩部约束时避免过紧而损伤臂丛神经等。

在患者较安静或入睡时可汇报医生后遵医嘱适当松解保护带,只保留必要的约束部位即可。

在不影响治疗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经常改变约束姿势,如背部加靠垫坐在床上,非睡眠时间约束在椅子上等。

对卧床保护时间较长的患者,予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舒适。

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的让患者下床排便;非用便器不可时,注意取放时动作轻柔,忌粗暴拖拉而损伤患者皮肤。

2.保证患者食物和水分的摄入。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选择按时进食或不定时进食。

病情允许下,在工作人员监督下,可打开保护带让患者自行进食。

进食被动者予以小口喂食,尽量让患者取坐位,防止噎食,同时予鼓励、劝说,尽量让患者多进食。

对于拒食且劝说无效者,根据医嘱予相应处理。

有些病人可根据病情及需要随时进食,以保证营养供给。

同时水分的摄入也尤为重要,每日摄入量在2500毫升左右,可根据患者需要或不定时饮水;对于较兴奋躁动的,因身体消耗较大,更应补足水分。

为了促进患者体感舒适,应协助做好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工作。

3.患者被约束期间,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言语,思维联贯程度,对周围事物感知情况等,多与患者交谈,了解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是否淡化、消失;敌视程度是否减轻等,及时反馈给医生,作为是否解除约束的判断标准。

在与患者交流时,多使用礼貌性、安慰性、鼓励性语言,不与患者争论,多运用有效沟通的技巧,取得患者信任,更好的配合治疗。

在患者情绪平静或症状有所缓解时,更应加强沟通,帮助正确认识病情,恢复自知力。

浅谈精神科病房保护性约束之-人性化-的理解

浅谈精神科病房保护性约束之-人性化-的理解

浅谈精神科病房保护性约束之”人性化”的理解探讨”人性化”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病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通过约束用具、约束方法、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形象来体现具体的”人性化”,并且科学地实施,降低打人毁物事件的发生率,保障临床护理和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人性化”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非常有效且必要的护理行为。

标签:精神病;保护性约束;人性化;约束用具;约束方法;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形象精神科保护性约束是利用约束用具针对躁动兴奋、自伤自残、毁物伤人的精神病患者采取的一项特殊护理技术,其目的在于保护精神病患者及周遭环境免受损害,它既是一种保护性护理行为,也是一种强制性护理方法。

笔者根据临床工作体会及查阅相关文献,浅谈保护性约束的”人性化”如下:1约束用具的”人性化”设计保护性约束用具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床档--传统约束带--Sesunx德国专利磁扣式约束带--约束衣、约束裤--新型改良的约束用具;传统常规约束带有皮革和布质2种,陈淑清[1]报道常规约束带在临床使用中缺点百出,若使用不当或者未及时检查约束带的安全,会增加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新型棉布制约束衣、约束裤有效制动率为100%[2],既可以防止抓扯滑脱,又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同时约束衣袖及约束衣裤脚上的开口处有助于观察输液时的局部情况,再者约束裤裆上的开口处方便护理人员进行二便的护理操作,可谓改良后的约束衣、约束裤一举多得。

但目前护理用具的研制和创新在精神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曾有报道精神科护理用具研究论文仅占精神科护理论文的0.41%[3]。

2约束方法的”人性化”改进约束形式则有床上约束、输液椅约束、约束衣约束、活动约束等的不同。

就活动约束方面兰华[4]提出单手或单脚保护法,交叉保护法,此两种方法主要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兴奋躁动、自伤自残、伤人毁物等行为,或者严重干扰其他患者活动和休息而采取的短暂性约束方法;双手双脚或加双肩保护法主要适用于精神极度兴奋及躁动的精神病患者。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问题心得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问题心得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问题陕西省榆林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寇耀时刘靖宇我国目前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年发病率约30‰[1]。

卫生部200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指出,部分城市前十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显示,精神病位列第九。

所造成的负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首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疾病,同时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1]。

精神疾病所导致的患者的非理智行为,不仅威胁着患者自身的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患者周围人群和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采用约束的方法来保护患者,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保护性约束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精神患者冲动、自杀、伤人、毁物等激烈的危险行为,是精神科的一种非常必要的护理行为[2]。

1保护性约束的概念保护性约束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它是精神科治疗护理这类特殊患者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3]。

精神科专家贾宜诚[4]强调不容许使用“紧身衣”锁链一类野蛮工具进行长期约束。

约束保护术是一项规范的精神科特殊护理操作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捆绑技术,包含着一定的医疗风险[3]。

2约束保护的作用和应用原则约束保护一直是辅助治疗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急性精神科病房中患者的不合作行为,冲动暴力、逃跑、自伤、破坏规则及拒药会造成工作人员和病员的应激和伤害,而约束保护作为急性医学干预手段,可减少不合作事件的发生,加强自身行为控制[5]。

分析表明,约束保护不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避免患者伤害他人、物品或自伤、自杀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6,10]。

谢斌等[7]建议约束保护的应用原则:(1)患者当时有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的危害性;(2)为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地治疗;(3)其他较少限制的措施在当时无法提供或使用后无效。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使用约束带的护理体会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使用约束带的护理体会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使用约束带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临床上为了防止病人因意识不清或其他原因而发生坠床、撞伤、抓伤等意外,确保病人安全,特别是神经内科病人常有躁动、谵妄等精神症状,临床上常采用普通布制约束带通过束手、束脚、束胸、束肩达到制动的目的。

控制病人危险性行为的发生(如自杀,自伤,极度兴奋冲动,有明显攻击行为),避免病人伤害他人或自伤。

防止高热、谵妄、昏迷、躁动及危重患者因虚弱、意识不清或其他原因而发生坠床、撞伤、抓伤等意外,确保患者安全。

约束性措施既是一种强制性的护理方法,也是一种保护性的护理行为,但在约束保护过程中,易对患者造成伤害,引发医疗纠纷和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举证责任倒置”也使临床工作者们如履薄冰。

如何对重症患者进行有效的保护性约束不仅仅是重症安全护理的主要内容,也是基础护理的难题之一。

确保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

探讨危重症患者使用约束带过程中的护理和注意事项。

我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对收治13例烦躁病人采用保护性约束的方法进行约束,结果13例患者在重症监护室住院期间未发生坠床、意外拔管、自伤和皮肤异常、医疗纠纷等不良事件,现将体会汇报如下。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意识障碍;约束带使用;护理安全;知情同意1.临床资料选择2015年1月在神内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需约束的13例危重症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

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58~91岁。

其中包括:脑梗死4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后遗症4例,脑膜脑炎2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13例患者均留置胃管、尿管,吸氧心电监测中,下病重,记24小时出入量。

本科收治的患者中有一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伴有脑萎缩,其行为不能自控,在治疗和护理中需要给以鼻饲流质饮食、留置导尿、胃管、持续低流量吸氧、补液等。

在使用保护性约束带前,护理人员稍有疏忽,患者就会把胃管、导尿管、氧气管等拔掉,在补液的情况下还会乱动,时不时地弄肿或拔管[1,2]。

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的护理体会

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的护理体会

青少年心理疾病患者给予保护性约束的护理体会青少年心理疾病是其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免的一种现象,如少年儿童的多动症、口吃、抑郁症,青少年的考试综合症、学习逃避症、自闭症等,有些心理疾病是轻微的容易治疗恢复的,然而有些就需要接受医院的专业治疗才行。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治疗简析,通过保护性约束的方法,观察其治疗过程,总结其护理心得。

标签:保护性约束技术;青少年心理疾病;护理保护性约束,是治疗护理特殊性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在其医疗过程中,医院医护人员就关于此类患者的特殊病情,对其展开的一系列紧急医疗保护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再受到其他意外因素的伤害,用以保护患者自身及周围人员的安全,减少或防止公共财产损害,同时暂时稳定患者情绪,促使护理顺利进行[1]。

如何做好沖动行为干预治疗保护性约束患者的护理,在保证患者安全及舒适的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位精神科护士都要重视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2013年3月~2014年3月应用保护性约束36例。

其中年龄在6~18岁,其中精神发育迟滞9例,儿童孤独症7例,品行障碍2例,精神分裂症15例,躁狂症3例。

1.2方法在严格掌握保护性约束指佂和医生的医嘱情况下实施,我院应用约束带式约束法,即用五根棉质约束带分别约束患者的双手双脚和胸部以达到约束保护患者的目的。

2 护理2.1约束前护理2.1.1对家属做好告知我院实行对每一位入院患者均进行冲动行为干预告知,有保护性约束时再次提前告知并且和患者家属签署保护性约束告知书。

所以使用约束带前需耐心向患者或家属解释使用约束带的目的,医护人员向家属充分说明约束目的和必要性,取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特别是在青少年病房,家长对孩子普遍比较溺爱,提前做好告知和解释能有效减少家属对护士的不理解。

2.1.2对患者告知对患者告知让患者认识到约束是一种护理措施,并非惩戒手段,防止发生敌对情绪,降低患者心理伤害。

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减少其本能的反抗行为,尽可能地降低约束使用对患者的身、心伤害,避免发生护患纠纷[2]。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一、引言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的人群,他们由于精神功能的障碍,往往会出现自我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异常。

在精神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保护性约束是一种常见的干预措施,旨在保护患者和周围人群的安全,防止患者因精神症状导致的冲动行为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

然而,保护性约束也可能对患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护理人员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

本文将探讨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

二、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1. 负面情绪:精神病患者在受到保护性约束时,可能会产生恐惧、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被束缚、失去自由,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和抵触情绪。

2. 生理反应:长时间的约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

此外,约束部位可能出现皮肤损伤、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

3. 行为反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试图摆脱约束,这可能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伤害。

另一些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消极退缩,对治疗和护理失去信心。

三、护理干预措施1. 充分评估:在实施保护性约束前,护理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心理状态和约束必要性。

与医生密切沟通,遵循医嘱,确保约束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2. 尊重患者: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时,护理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意愿,向患者解释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3. 人文关怀: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身心需求,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定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4. 舒适约束: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时,应确保患者处于舒适的位置,约束带松紧适宜,避免过度束缚。

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状况,防止出现压迫性损伤。

5.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关于精神病的基本知识和护理方法,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6.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生活能力和自我照顾能力。

浅谈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两面性

浅谈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两面性

浅谈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两面性保护性约束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1]。

精神疾病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出现严重的兴奋、躁动、毁物、自伤、自杀及治疗护理不合作行为时,常常会对其采取保护性约束,即约束患者的行为,目的是保护患者,防止患者对自己、对他人及对环境的伤害。

它能有效地限制患者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及防止患者伤人、自杀、自伤行为,达到控制精神病患者症状的目的,为各种治疗手段提供帮助。

其在精神科的应用一直得到政治、伦理、法律和临床的广泛关注[2],一方面是精神病病人的权益需要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是精神病病人对自身、其他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危险应该降到最低[3,4]。

尽管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的应用被认为是应对病人危害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等紧急情况后能够依赖和最低程度应用的一项临床措施,但其应用依然十分普遍[5,6]。

研究显示[7,8]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病房非常常见,住院期间42.6%的精神病患者曾被保护性约束。

保证精神病患者的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因此,如果保护性约束使用不当,不但会增加患者的对抗情绪,伤害患者的躯体,出现借助保护带自杀身亡,因行为被约束易被其他患者打伤、推倒跌伤、掐脖子等不安全现象的发生,甚至引发相关的医患纠纷。

1 保护性约束的对象和应用原则1.1 保护性约束的对象保护性约束是辅助治疗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分析表明,保护性约束不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避免患者伤害他人、物品或自伤、自杀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9]。

适应对象: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谵妄状态,一时不能用药控制其症状者。

②癫痫.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一时不能控制者。

③治疗需要时如输液、肌注或其他治疗不合作者。

④其他特殊情况如老年病人,药物副反应引起病步态不稳,防跌伤残等确需暂时保护者。

⑤极度兴奋、躁动、伴有身躯体疾患,用药一时难控制其躁动者。

保护性约束感受

保护性约束感受

保护性约束感受精神科临床工作中,约束、隔离等强制措施始终颇具争议性,也常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

一项10月16日在线发表于《斯堪的纳维亚精神病学报》的研究中,来自奥地利的一组研究者从患者的角度就此话题展开了探讨,试图了解重症患者在保护带约束过程中及之后的主观感受。

本项纵向研究共纳入了47名来自维也纳一所精神科强化治疗病房的受试者,均为非自愿入院,并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了躯体保护性约束。

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研究者对患者进行了4次访视,分别为保护带约束期间(V1)、解除约束后4-6天(V2)、出院前不久(V3)及出院后4(±1)周(V4)。

当患者可以接受询问时,研究者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进行了评估,所涉及的维度包括拒绝-接受、愤怒-平和、焦虑-不害怕、无力-控制感等;与此同时,医生也完成了完全相同的评估,作为自身对患者的预期。

47名受试者的年龄为38.8岁±18.9岁,精神科诊断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发作、神经性厌食及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等。

V1时,仅有12名受试者可进行评分;研究主要针对V2及V3进行。

结果显示:★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中位得分显示,患者报告无力感及抑郁的情况较为突出,而焦虑及攻击性的报告频率则相对较低;★V1时,患者的愤怒情绪尚较为显著,但随着病情的改善,愤怒也逐渐消散;★与医生的自我预期不同,V2时患者对强制措施的接受程度其实更高(P = 0.003),而V3时的相关记忆更少(P < 0.001);换言之,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忘记了被约束的经历;★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显示,完成V2及V3评分的34名患者中,有29.4%疑似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标准;★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对于约束的主观感受并无显著改变;★患者间的个体差异较为显著。

研究者指出,本项研究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一项试图前瞻性地探讨精神科重症患者接受约束的研究。

浅谈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科学实施保护后对患者周围人群和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保护作用,可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对133名精神科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时,对应用科学方法与应用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通过科学实施保护性约束及制定人性化护理模式,减少了自伤与他伤的发生,保证了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保护性约束是精神科的一种非常必要的护理行为。

【关键词】保护性约束;精神科;护理;应用我科自2012年起通过科学实施保护性约束及制定人性化护理模式,不仅减少了自伤及他伤发生率的增加,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住院患者133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需要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情况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4~38岁,平均28.9岁;对照组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16~40岁,平均29.7岁;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例来源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及定期召开公休座谈会,询问患者及部分陪护家属,了解他们对保护性约束的理解及认识。

1.2方法1.2.1准备阶段2012年1月我院通过公开竟聘等方式选拔了8名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带教老师和责任组长,共同探讨制定科学的、人性化的安全保护性约束。

1.2.2约束用具(1)我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宽布带约束带用白色纯棉布制成,长2.5 m,宽8 cm,厚0.5 m,使用时在中间打一活结,主要用于固定患者腕部、踝部、肩部、下肢,限制病人坐起及下肢活动。

1.2.3实施在进行保护性约束时,应遵循科学方法(即保护首先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使其理解配合,其次,要尊重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约束用具不会对患者皮肤造成损伤),为避免对其他患者造成负面影响,一般应在兴奋间或单独房间内进行。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

精神病患者对保护性约束的反应及护理干预【关键词】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心理反应;护理干预精神疾病是直接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的一种疾病,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患者常出现哭闹无常、冲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外逃等行为,且否认有病、拒绝治疗、无自知力。

在临床上,采用保护性约束来保护患者,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保护性约束在对患者身体行为控制的同时,对患者的心理也带来一定的伤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法律意识和心理学知识的增加,保护性约束带来的不良影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对132例精神病患者对约束后的反应进行调查,以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期间被约束的患者132例,其中,精神分裂症91例,情感性精神病18例,其他(反应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等)23例,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通过对使用保护性约束病人的观察和接触谈心,了解其心理问题,完成调查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约束原因、时间,约束对患者的身体影响,患者的心理感受及对约束的看法,家属对约束的理解等问题。

于解除约束后24小时至出院前评定。

2.结果2.1被调查的132例患者中,男98人,女34人,平均年龄35+-2岁。

文化程度:文盲8例,小学43例,初高中67例,大学14人。

首次住院者72人,住院2次者26人,住院3次及以上者34人。

2.2与约束相关的问题,(见表1)。

表1约束相关问题2.3患者对约束的反应,(见表2、表3)。

表2患者对约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表3患者对约束的心理反应2.4家属对约束的理解。

约束时家属不在场35人,97位家属对约束的理解:76人对保护性约束持接受态度,13人认为是对患者的惩罚,19人认为会加重患者的病情,28人担心患者会受到意外伤害,46人认为约束患者必须征得家属同意,4人对调查内容不发表意见。

浅谈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浅谈保护性约束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精神障碍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常出现严重的兴奋、躁动、毁物、自伤、自杀及治疗护理不合作行为。

保护性约束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它是精神科治疗护理这类特殊患者的方法之一[1]。

标签: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应用保护性约束是一种行为治疗,它是限制患者的行为,以保护患者本人和他人的安全,防止公共财物受到损坏,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其作为行为治疗的一种方法,是精神科临床中常用的一种保护措施。

1对象(1)兴奋躁动、伤人毁物者。

(2)严重的自杀、自伤者。

(3)对治疗不合作者。

(4)无自知力,不愿意住院的患者。

2实施2.1使用保护性约束的目的是保护患者,同时确保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2当患者出现冲动伤人毁物、自伤等情况时,应约束四肢,将约束带束缚肩部,腕部,踝部,同样垫上棉垫,以保护患者皮肤,注意约束带的松紧度。

2.3 约束期间,专人看护,保证患者的肢体处于功能位置,使患者感到安全与舒适。

同时经常观察约束部位的皮肤情况,必要时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做好约束记录及交接班工作。

3 约束期间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3.1局部皮肤的损伤:由于在约束带使用过程中没有很好掌握其松紧度,或者被约束的患者因躁动不安而使约束带越勒越紧等,同时护理人员又没有仔细观察,及时调节约束带的松紧度,造成患者局部皮肤损伤,严重者可出现肢体血运障碍。

3.2压疮形成:对于持续约束的患者,由于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在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协助患者翻身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压疮。

4实施保护性约束的潜在问题医患纠纷问题由于保护性约束是针对兴奋躁动、自杀自伤、冲动伤人毁物及对拒绝治疗的精神病患者而采取一种强制性护理措施,在未取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强制地将其约束在床上,如果在行约束保护前没有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家属就可能对保护性约束产生不满,甚至产生误解,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问题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问题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问题‎陕西省榆林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寇耀时刘靖宇我国目前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年发病率约3‎0‰[1]。

卫生部200‎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指出‎,部分城市前十‎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显示,精神病位列第‎九。

所造成的负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首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疾病,同时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1]。

精神疾病所导‎致的患者的非‎理智行为,不仅威胁着患‎者自身的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患者周围人‎群和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采用约束‎的方法来保护‎患者,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保护性约束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精神‎患者冲动、自杀、伤人、毁物等激烈的‎危险行为,是精神科的一‎种非常必要的‎护理行为[2]。

1保护性约束的‎概念保护性约束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它是精神科治‎疗护理这类特‎殊患者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3]。

精神科专家贾‎宜诚[4]强调不容许使‎用“紧身衣”锁链一类野蛮‎工具进行长期‎约束。

约束保护术是‎一项规范的精‎神科特殊护理‎操作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捆绑技术,包含着一定的‎医疗风险[3]。

2约束保护的作‎用和应用原则‎约束保护一直‎是辅助治疗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急性精神科病‎房中患者的不‎合作行为,冲动暴力、逃跑、自伤、破坏规则及拒‎药会造成工作‎人员和病员的‎应激和伤害,而约束保护作‎为急性医学干‎预手段,可减少不合作‎事件的发生,加强自身行为‎控制[5]。

分析表明,约束保护不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避免患者‎伤害他人、物品或自伤、自杀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6,10]。

浅析对躁狂发作患者的保护约束护理体会

浅析对躁狂发作患者的保护约束护理体会

浅析对躁狂发作患者的保护约束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加深对躁狂发作患者约束护理体验的认识。

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院早期干预二科对躁狂发作进行约束的患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和分析。

结果对患者约束存在以下问题: 约束方法不妥;约束时间太长;患者的尊严受到侵犯;对约束患者照顾欠缺。

结论做好对躁狂发作患者的约束护理,必须理解患者的约束体验,遵循“尽可能不约束或少约束;尽可能单肢约束;尽可能短时间约束”的原则,制定安全、舒适、人性的约束制度。

【关键词】躁狂发作;保护约束;护理体会精神科对患者进行保护约束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

特别是躁狂发作因症状所致,常可出现严重的兴奋躁动、冲动伤人毁物、不配和护理、逃走等危害行为。

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在护理过程中,经常采取约束用具的方法来保护患者,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约束保护术是一项规范的精神科特殊护理操作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捆绑技术,包含着一定的医疗风险[1]。

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由于对保护约束患者没有进行有效够通,健康教育不到位,约束技术不当等一系列的原因而导致发生不良事件,为了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及对保护约束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我科对躁狂发作患者约束进行人性化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我科室在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住院的53例躁狂发作患者的病历。

男53例,年龄20~30岁。

发作期间出现妄想症状的有38例,出现幻听症状的8例,未出现幻觉、妄想的有7例。

合并症:骨折2例。

诊断均符合CCMD-3关于情感障碍中的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对躁狂发作的患者进行约束前给予解释,约束中进行观察与记录,约束后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

2 结果对约束躁狂发作的患者进行分析,有17位患者认为再约束时护理人员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约占被约束患者的32.7%,有20位患者认为约束时间过长,约占被约束患者的37.7%,有35位患者认为约束的方法不妥,被约束时体位不舒适,约占被约束患者的66.4%,有45位患者认为尊严受到侵犯,约占被约束患者的8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病患者保护性约束问题陕西省榆林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寇耀时刘靖宇我国目前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1600万人,年发病率约30‰[1]。

卫生部200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指出,部分城市前十名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显示,精神病位列第九。

所造成的负担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首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疾病,同时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1]。

精神疾病所导致的患者的非理智行为,不仅威胁着患者自身的健康,而且严重威胁着患者周围人群和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采用约束的方法来保护患者,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

保护性约束还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精神患者冲动、自杀、伤人、毁物等激烈的危险行为,是精神科的一种非常必要的护理行为[2]。

1保护性约束的概念保护性约束是指在精神科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病情的特殊情况,对其紧急实施的一种强制性的最大限度限制其行为活动的医疗保护措施,它是精神科治疗护理这类特殊患者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3]。

精神科专家贾宜诚[4]强调不容许使用“紧身衣”锁链一类野蛮工具进行长期约束。

约束保护术是一项规范的精神科特殊护理操作技术,不是一种简单的捆绑技术,包含着一定的医疗风险[3]。

2约束保护的作用和应用原则约束保护一直是辅助治疗与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急性精神科病房中患者的不合作行为,冲动暴力、逃跑、自伤、破坏规则及拒药会造成工作人员和病员的应激和伤害,而约束保护作为急性医学干预手段,可减少不合作事件的发生,加强自身行为控制[5]。

分析表明,约束保护不仅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避免患者伤害他人、物品或自伤、自杀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其他意外因素对患者的伤害[6,10]。

谢斌等[7]建议约束保护的应用原则:(1)患者当时有伤害自身或者危害他人的危害性;(2)为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地治疗;(3)其他较少限制的措施在当时无法提供或使用后无效。

3临床约束对象调查分析发现:由精神症状导致的行为障碍者,如运动性兴奋、损物、自伤、自杀[8]、口头威胁、徒手攻击和持物攻击伤人的患者[9]。

抗癫痫类等药物的不良作用导致患者意识上的混乱,平衡能力受到影响者[6]。

在老年精神科多用于痴呆、运动灵活性欠佳或有行为问题的患者,原因是患者步态不稳以及有摔伤的危险[9]。

此外,针对有意识障碍、躁动、谵妄等症状的老年人,约束保护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防止意外的发生[10]。

4保护性约束护理的措施对于发生冲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的患者护士应及时应对,冷静思考如何控制病区秩序,保持病区稳定,并同时通知病区其他医务人员,有序疏散隔离其他患者,以免造成他人伤害和引发病区混乱。

4.1 保护性约束的形式保护性约束有两形式,分为体力控制和机械性控制;临床护理中大多是先体力控制后,再行机械性控制。

机械性控制的用具,国内目前以约束带为主(见图1)。

图1 约束带及使用方法4.2 体力控制4.2.1 措施兴奋患者大都不合作,甚至抗拒,出现攻击性行为。

接触攻击行为的患者时,要组织4~5名医务人员在场,分别站在患者四面,使患者置于工作人员之中,距离要使患者够不着,以防遭到袭击。

遇到患者手持利器自卫或攻击他人时,可由一名工作人员在面吸引患者的注意力,另外2~3人从背后及侧面抱住患者;如果患者靠墙站立,可用棉被等作为盾牌,直接上前抱住患者。

在抱住患者时,应先控制其双手,并同时防止患者用牙咬、脚踢及吐口水等伤人行为,移送患者至隔离室。

4.2.2 注意事项(1)移动不合作患者时,应将力气平稳地使用在患者全身,不可强拉一肢体或部位,以防扭伤及骨折;(2)过分躁动患者,要多安排几名工作人员,并步调要协调一致,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控制步骤或其他相关问题,预先要设计好方案;(3)控制时,要防止患者处于可能发生危险的境地,如站在床上、楼梯上等;(4)注意不要损伤患者的重要部位,如眼、耳、颈、肋骨、腹部、睾丸等;(5)移动病人时要注意尊重病人、保护病人,不可将手扭在背后。

4.3 机械性控制4.3.1 措施多是在体力控制后,紧随实施或必须卧床实施特殊治疗的。

控制时首先同时控制其双上肢,必要时同时还要控制双下肢,用约束带打成双套结分别缚于双腕关节和双踝关节,稍拉紧,使之不影响血液循环、又不能脱出为宜,然后将带子系在床缘(或床头)上,必要时再控制肩关节,主要是防止头部碰伤。

不可将病人约束在椅背上或双手约束后在病友中活动,目的在于维护病人尊严、避免对其他病人的刺激、避免受到其他病人的攻击、避免走路滑到跌伤。

4.3.2 注意事项(1)约束带的结不宜过紧或过松,以能容进两指为宜,过紧易伤及皮肤及妨碍远端血液循环,造成肢端坏死,过松不能达到控制目的,同时患者解脱后可能发生意外事故;(2)密切观察或专人看护,每2~3 h解松约束带一次,带患者如厕或给予便盆;(3)保持床铺平整、干燥,观察皮肤有无受压症状及擦伤;(4)被约束患者必须住隔离室,防止其他患者的伤害,并做好一般护理及供给充足的水分、营养,做好护理记录;(5)如患者已安静,可在密切注意下解除约束。

5保护性约束护理流程(1)首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见表1),确实符合实施约束对象。

(2)约束取下患者身上可能会损伤皮肤的物体[11]。

(3)在约束时避免对患者粗暴拉扯并向患者或患者家属充分说明约束的目的和必要性,取得其谅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见表2)[11]。

(4)约束过程中定时巡视患者,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见表3)。

尊重患者隐私,减少身体暴露部位。

及时供给食物,处理大小便,保持床单清洁[11]。

(5)在护理记录单中真实、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病情,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因、约束的时间、约束的部位、约束部位的皮肤及肢体循环状况,约束后患者的皮肤及躯体的变化情况和解除约束的时间、解除人等。

如有纠纷时可作为法律凭据[12]。

表1保护性约束评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实施约束评估:1兴奋2敌对性3不合作4定向5注意6冲动控制7愤怒8自杀行为评估护士(签字):评估时间:年月日时分------------------------------------------------------------------------------- 解除约束评估:9合作10交谈11进食12穿衣服13大小便14定向力15记忆力16注意力17关节及肢体(包括脊柱、四肢等)18臂丛神经19躯体的感觉20安静的程度21安静的时间22对自杀行为的认识23对冲动、伤人、毁物行为的认识评估护士(签字):评估时间:年月日时分------------------------------------------------------------------------------- 注:上述23项均细分为轻、中、重、极重4种程度,分别评1、2、3、4分。

如躯体的感觉,无不舒适评1分;有时自述不舒适评2分;大声喊叫不舒适,要求解除防护评3分;很不舒适,烦躁不安,强烈要求解除防护,表示配合治疗和护理评4分。

实施保护性约束时最适宜的分数为3~32,解除保护性约束的分数是1~48。

表2保护性约束知情同意书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因病情治疗护理的需要,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实施前需患者家属了解实施保护性约束的原由、目的意义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签字后方可操作。

一、原由及目的意义由于精神症状的支配,患者存在下列情况:①发作期精神病患者拒绝治疗、对静脉输液不合作。

□②存在兴奋、躁动、自伤、伤人、毁物、自杀等行为,采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一时难以控制其症状。

□③癫痫性精神障碍,一时无法控制其症状。

□④其他特殊情况,如突然冲动。

□为了保证患者和他人的安全及防止公共财产受到损坏,保证治疗、护理顺利进行,对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

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如约束过紧会引起勒伤,血液循环不良,坏死等;2、如约束过久会出现关节僵硬、压疮、臂丛神经麻痹等。

3、其他意外。

三、使用过程中请家属注意1、请不要随意调节松紧度,防止并发症;2、使用过程中,请配合我们的工作,如发现不适,及时与我们联系;3、使用过程中,护士会定时巡视。

如果您同意实施约束,请签名(家属签字):与患者关系:告知人:时间:年月日时分表3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观察单床号姓名诊断时间年月日时分□约束原因约束部位□冲动伤人毁物□双手□自杀自伤□双脚□治疗需要□双肩注:观察单的使用:①对患者进行保护性约束后,护士当即填写此观察单,悬挂在患者的床头。

眉栏内患者的情况应准确填写,约束时间准确填写到分钟。

约束原因包括:冲动伤人毁物、自杀自伤、治疗需要和其他原因(如防跌、谵妄状态等),在相应的方框内打“√”。

约束部位包括双手、双肩、双脚,在所约束的具体部位方框前写上约束带根数,有些特殊患者须在双膝或腹部使用约束带,则在其他部位填写。

②表格内观察的内容包括情绪状态、肢体血运状况、皮肤情况、体位及舒适度、生活护理内容,护士根据对患者的观察结果及进行的生活护理在对应栏内打“√”,卧位栏则应填写当时患者的实际卧位,每2-4h 必须给患者更换1次卧位。

观察单15-30min填写1次并签名。

6保护性约束的伦理问题与法律问题6.1 伦理冲突和争议在护理工作中,不知如何抉择对患者才是最好的,即出现了护理伦理冲突,如面对兴奋、躁动不安、毁物的患者时,护理人员面对是否要给予镇静药或保护性约束的抉择[13]。

反对者认为强制性措施侵犯了患者的基本人权,支持者认为强制性措施对控制患者的暴力行为、减少对患者自身及他人的危害很有必要,同时也是治疗的一个方面[9]。

虽然精神科工作人员本身对强制性措施的必要性并无异议,但在决定采取约束行动的问题上看法不一,担心受到法律追究及家属投诉是主要的原因[9]。

另外,约束保护还可能被工作人员过度使用,如Crenshaw WB等[14]发现小型精神病医院强制性约束的使用率较高,可能与这些医院工作人员及病员构成情况有关。

Sailas[15]认为尽管约束措施充满着争议,它依旧是精神病院每日实践的重要部分,临床实践中保护约束的价值受到信念和习惯的影响,目前强制措施很难改变。

6.2 与约束相关的法律问题约束保护的使用虽违背了患者的自身意愿,但其宗旨是仁慈的,对危害他人安全的患者采取强制性措施,其法律基础是保护公众安全。

对自伤、自杀行为或功能缺陷者采取强制性措施,其法律基础是为了保护患者自身的生命和安全[9]。

但如果在实施中对患者造成了损伤,由谁承担责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医务工作人员(尤其是护士)在实施了保护性约束而发生医患纠纷后,就很可能面临这些法律问题[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