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几种策略-文档资料
《解决问题策略--假设》评课稿 文档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评课稿众所周知,假设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的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们学会使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苏老师这节课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种导学式课堂引领活动中教学,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自主的课堂结构、全新的课堂节奏、成熟的课堂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尝试。
1.有效唤醒学生的策略意识。
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构中存有假设与替换的元素,不过这种存有是潜在的,往往是无意识地显示和使用。
苏老师这节课的任务是要把学生沉睡的这种假设、替换的思想唤醒,把潜在的方法激活。
用多种途径,让学生不但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更深层次地让学生体会到问题解决里的数学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以后解决问题能够利用的资源。
2.注重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引导和培养。
列式计算时,教者引导学生要把替换的方法尽量用算式表示出来。
局部学生可能会列算式720÷3=240(毫升),算出1个大杯的容量;列算式720÷9=80(毫升),计算1个小杯的容量。
这两个算式虽然准确,但不够完美。
教者指导学生在这两个算式的前面,应该先写出求大杯个数的式子6÷3+1=3(个),或求小杯个数的式子6+3=9(个),把自己实行的替换的思路表示出来。
教者还引导学生要即时实行检验,确认结果准确之后再写出答句。
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之一,更是严谨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3.引导学生感悟解题方法里的数学思想。
整节课我明显老师主要都在“导”,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下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复习题缺乏一个条件,是不是让孩子自己填一个,进入例题是不是更顺理成章。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五步法”-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五步法”应用题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决定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实现应用题的多元性目标,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探讨的课题。
下面就应用题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激趣为首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导学习动机,这是应用题教学的首要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是学习应用题的内因,是决定性因素。
因此,怎样调动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关键在于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认知内驱力产生的先导。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二、精选材应用题本身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实际生活服务。
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要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
真正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寻找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感到数学也有趣味,通俗易懂。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具体操作中,从例题到习题的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作为素材。
例如选择班上男女人数情况、穿校服统计情况、学生出勤情况、考试成绩统计情况、参加兴趣班人数统计情况、学生的年龄、身高统计情况、家庭住址统计情况、受表扬学生人数统计情况等等作为教学题材。
三、抓审题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
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
读题必须认真,仔细。
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
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1 解决问题的策略丨苏教版 (共15张PPT)
球的总数=80-8
例题精讲
根据假设后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80-8=72(个) 72÷(5+1) =72÷6 =12(个) 12+8=20(个)
答:每个大盒装了20个, 每个小盒装了12个
例题精讲
列方程解答
设:每个小盒可装x个
(x+8)+5x=80 6x=72 x=12
12+8=20(个)
答:每个大盒装了20个, 每个小盒装了12个
课堂小结
假设可以转化问题,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 要弄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注意假设前后总量有没有变化 在不同的假设方法中选择简单方法进行计算
大盒和小盒里装满球。每个大盒比小盒多 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共100个
+8个 +8个+8个 +8个 +8个共?个 把小盒换成大盒,全部装满球一,共可以装 多少个球?你怎样算每个小盒装多少个球呢?
情境导入
在1个大盒和5个小盒里装 满球。正好是80个,每个 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大 盒里装了多少球?每个小 盒呢?
探究新知 怎么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共装了80个球
探究新知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
+8
相等
探究新知
假设6个全是小盒,球的总 数发生什么变化?
每个大 盒比小 盒多装 8个
大盒和小盒里装满球每。个每大个盒大比盒小比盒小多盒装多 装8个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共100个
共?个 把大盒换成小盒,一共可以装多少个球? 你怎样计算每个大盒装多少个球呢?
大盒和小盒里装满球。每个大盒比小盒多 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课件20181104
练一练: 1、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 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 11:00发出铃,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 声? 13:00 14:40 15:40 16:00
11:40 12:20 13:00 13:40
14:20 15:00 15:40 16:20
订阅方法
长方形的长/米 10
9
8
7
6
长方形的宽/米 1
2
3
4
5
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米
10
18
24
28
30
10m2
10米
1米
18m2 2米
9米 24m2 3米
28m2 4米
30m2 5米
8米
7米
6米
答:长6米,宽5米时,面积最大。
长方形的长/米 10
9
8
7
6
长方形的宽/米 1
2
3
4
5
长方形的面积/ 平方米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想等吗?
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
长/米
20
10
5
宽/米
1
2
4
周长/米
42
24 5米
1
20米
周长42米
10米
1米
2米
4米
周长24米
周长18米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长与宽
越接近,周长越小。
长方形的周长22米,长与宽的和:22÷2=11
(米)
长/米
10 9 8 7 周长6 相等的
小 娟
谢谢!
只买1种 只订1本
订2本
订3本
鸡腿 鸡腿 鸡腿 牛排 牛排 牛排 牛排
最新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的问题和策略为了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义务教育方面,同样跟随新的历史进程,着眼国际范围对小学数学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要求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1、与时俱进的数学教学观念不仅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在潜意识里有“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的思想,因为这是“进步”的核心武器。
明确数学老师已经不是过去拿着教鞭教训因为算错一道混合运算题的学生的“教授者”,我们只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用别样的方式方法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计算中带领出来,继而投入到有趣的数学园地中的策划者。
努力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题地位,使小学数学的学习更富有兴趣,更贴近生活,更能为生活现实服务,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正理念,并实现数学服务于生活的真谛。
只有真正把学生从灌输的“容器”变为接受的“主体”,把教师从“教授者”变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只有把死板的抽象数学公式变为生活式的“理所当然”,数学课堂才有可能变成为师生共同积极参与的乐园,大家一起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增长数学能力,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情感满足感,实现素质教育。
2、给力的数学教学方法小学生的自制力很差,能够积极主动者很少,所以功课一般都可以说是在师长的“逼迫”下完成,那么,在学生已经是知识学习的“主体”的情况下如何“逼迫”,成为众数学老师迫切想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三点进行教学:2.1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随笔:六年级抓不变量解题策略例谈-文档资料
小学数学随笔:六年级抓不变量解题策略例谈抓不变量解题策略例谈刘健在六年级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学习中,找准单位“1”或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尤为重要,是解题的关键。
抓住不变量进行思考,可顺利解答一些典型的应用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举一组把不变量看作单位“1”和一组把不变量看作具体数字的例子。
例1:有一个书架,上层与下层书的数量比是7:8,现又拿来10本书放到上层,这时上层与下层的比是15:16,求原来上、下层各有多少本?思路点拨:这道题中,由于从外面拿10本书放到上层,上层的数量发生了变化,而下层本数不变,可把下层本数看成单位“1”,抓住部分量不变,根据原来上层与下层书的数量比是7:8,知上层本数占下层的7/8,放入10本后,上层本数占下层的15/16,也就是下层的(15/16-7/8)是10本,列式:10÷(15/16-7/8)=160本,160本为原下层的本数,上层为160/8×7=140本。
例2:有一个书架,上层与下层书的数量比是7:8,现从上层拿10本给下层,这时上层与下层的数量比是8:7,求原来上、下层各有多少本?思路点拨:这道题与例1不同,上下层都发生了变化,但总数量不变,可把总数量看作单位“1”,抓住总数量不变,根据上层与下层的数量比是7:8知上层占总数的7/15,又根据上层与下层的数量比是8:7,知上层占总数的8/15,列式:10÷(8/15-7/15)=150(本),150本为总数量,150÷(7+8)=10(本)7×10=70(本)8×10=80(本)。
例3:有一个书架,上层与下层的数量比是7:8,上、下层同时都拿走10本后,剩下上层与下层本数的比是13:15,求原来上、下层各有多少本?思路点拨:这道题与例1、例2又不同了,上下层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差不变,可把它们的差看作单位“1”,抓住相差量不变,根据上层与下层的数量比是7:8,知上层占差的7/1,又根据上层与下层的数量比是13:15,知上层占差的13/2,列式:10÷(7/1-13/2)=20本,20÷(8-7)=20本,20×8=160(本),20×7=140(本)。
探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探析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发表时间:2020-04-14T10:10:27.0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期作者:梅莹[导读] 小学教育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基础阶段,不仅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基础阶段,不仅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小学数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程,并且在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都会接触和学习的科目。
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应充分的掌握数学知识,为今后长时间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数学作业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学生通过作业,可以起到复习知识及巩固知识的目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许多变化,教学方法上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作业设计上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然而,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认真解决,一些教师比较依赖教材,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而习题难易程度不恰当,对习题设计缺乏认识,未在作业设计上多下点工夫,喜欢让学生搞题海战术,明显加重了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负担,严重制约了数学学习之灵活性,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改变过去的作业观,注重学生的个性及智力发展,用心设计数学作业,让作业富有趣味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究作业设计的综合性,发挥作业的特殊作用,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争做作业的主人,切实提升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大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及数学应用技能.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认真检查影响制约小学数学作业的问题和原因,采取对症下药的策略。
经过调查认真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一个中心为原则,独自霸占讲堂,使学生缺少自主发言的途径和机会,学生极大地缺少主观能动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类比推理及教学策略-精品文档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类比推理及教学策略类比是合情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由两个或两类思考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从而推出它们在另一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
其逻辑形式如下:因为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也可能具有属性d。
它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注重形式的推理形式。
类比是数学家G?波利亚十分推崇的一种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他认为:在我们的思维、日常谈话、一般结论以及艺术表演方法和最高科学成就中无不充满了类比。
纵观小学数学教材,类比推理有着广泛运用。
如何进行类比推理的教学,促进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呢?本文依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实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类比推理分类举隅小学数学教材关注了类比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其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好材料。
下面针对教材中类比推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说明。
1.外部形式上的类比:由外而内的发现当两类思考对象在形式上存在相似之处时,学生往往会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完成从形式到形式的类比推理,从而发现和探索出新数学对象的性质。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等式的性质”分两部分进行教学,首先是在认识了方程的意义后,通过在平衡的天平两端各加上或减去相同克数砝码的操作,让学生发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从中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性质。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学生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与“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就有一个外在形式上的类比,进而主动地形成“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也仍然是等式”这一猜想,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继续通过天平实验来证实猜想,最终得出等式的另一半性质。
再如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练习五中出现了“连减、连除的性质”的相关习题,教材首先让学生在计算中对比感悟、发现连减的规律,在学生掌握并运用连减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基础上,又引入了连除的计算,学生此时面对这样外在形式极其相似的计算,会容易与连减计算进行类比推理,大胆猜测连除也具有类似的性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类比推理猜想,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计算验证猜想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策略(苏教版)之欧阳与创编
一、倍比问题1.2.妈妈今年35岁,比爸爸小4岁,爸爸的年龄是明明的3倍,明明今年多少岁了?3.小刚有12张邮票,小花的是小刚的3倍,小强的比小刚的少8张,问他们三人一共多少张?、4.三二班的图书柜中有图画书86本,音乐书是图画书的3倍少7,问音乐书多少本?一共有多少本图书?5.一辆小客车可以乘坐17个人,一辆大卡车乘坐的人数是小客车的2倍,请问大、小卡车一共乘坐多少人?6.学校有246本科技书,故事书比科技书的3倍少20本。
学校有故事书多少本?7.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上午去了3批学生,每批169人,下午又去了213人参观,这一天一共去了多少人呢?8.金童学校的学生要参加背诵国学经典《弟子规》,背诵<入则孝>的有38人,背诵<出则悌>的人数是背诵<入则孝>人数的3倍还少8人,请问背诵<出则悌>比<入则孝>多几个人?9.图书馆购进一批书,其中成语42本,寓言比成语多18本,童话的本数是寓言的3倍,购进童话多少本?三种书一共多少本?10.电动车每分钟行驶560米,小轿车每分钟行驶的路程比电动车的3倍还多57米,小轿车每分钟行驶多少米?10.果园里有桃树106棵,梨树·比桃树的4倍少8棵。
两种树共多少棵?11.卡车有26辆,客车比卡车多18辆,轿车的辆数是卡车的3倍。
①卡车比轿车少多少辆?②客车和卡车一共有多少辆?12.(1)饲养场有多少头牛?(2)利用上面的条件,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二(周长,装裱物品,加边框,跑操场,铁丝,篱笆,)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长+宽+宽=长×2+宽×2 长+宽=周长÷2(周长的一半)正方形周长=边长×4 边长=周长÷4一面靠墙的至少=两宽+一长一面靠墙的至多=两长+一宽操场问题,跑一圈为一个周长。
半圈为周长的一半。
注意:剪切或者拼接图形时候,要先画图,然后标出数据,再计算!1.一个正方形的操场,边长为80米,小红绕着操场跑了3圈,请问小红一共跑了多少米?2.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6米,宽25米,小明沿着操场的边跑了4圈,一共跑了多少米?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5米,宽35米,杨昊然沿着操场的边跑了4圈半,他一共跑了多少米?4.从一个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正方形,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5.从一个长9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剪下一个最大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剩下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6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一个长方形后,长12厘米,宽6厘米,如果用这个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7.一块菜地是长方形,它的长8米,宽5米。
小学数学错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数学错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出现错题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在每天的学习中,总会有部分学生犯错,原因有很多,由于教师所用的策略、教学方法的不同,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同。
另外有学生的年龄决定的思维特点,也有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的后果,只要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避免错误。
我们仔细分析了学生的作业,发现错误以计算、解决问题为主。
下面我们从两方面谈谈错误的症结以及解决措施:1.计算方面错题的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1.1计算审题不认真。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低中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大纲中特别提出要使学生能"正确、迅速、灵活、合理"的进行计算。
学生在计算方面出错主要有这几类。
(1)抄错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比如:把96×5= 误写成69×5 还有时把" ×"误写成"+"。
(2)乘法口诀犯迷糊,心里想的和写出来的不一致。
(3)书写错误。
有些学生书写不规范比如:把6出头太短写成和0差不多,再往下计算时自己也弄不清了就按照0计算了。
(4)竖式计算错误率高。
该进位的不进位,该添0的不添0,有的还会出现多添0。
比如:"208×2"学生算是二八十六不会进位,中间的0还会忘乘。
(5)概念不清。
比如:等边三角形是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时能不清了会疑问等边的怎么又会是锐角三角形了。
(6)算理不清。
如去括号、加括号法则不能达到灵活应用,导致下一步的计算错误。
比如:148-(79-52)错做成:148-79-52。
(7)思维定势。
消极的思维定势具有习惯性,成见性,会严重干扰和抑制学习的顺利进行。
如在"25÷5,36÷4,56÷8"等题后夹一道"20+4",很多学生往往错算成"20÷4"。
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文档资料
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四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2、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有关信息”的策略,同时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3、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着重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来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第二段,着重让学生继续用列表的方法来解答类似求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
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习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情境图提高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文档资料
情境图提高小学数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情境图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有效整合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资源,使“声、图、文”融于一体,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数学中懂生活”。
一、借助情境图教学中注重对数量词、数学用语的理解,重视数量关系数学课是一门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直接经验较少,理解能力较差,初学解决问题前,学生就已经从具体的事物中了解到了加、减法的含义,初步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教学时应从认数起,从看图说出事物的数量起,适当培养学生多认识一些数量词,如汽车用“辆”、火车用“列”、飞机用“架”、马用“匹”、牛羊猪用“头”、鸡鸭鹅鸟用“只”等,并且适当培养学生多认识一些数学用语,如“一共”“还剩”“增加”“减少”“余下”“多出”等。
如“增加”与“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词语不能够准确区分,会造成对题意的错误判读,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率。
我们在布置练习时不可全盘照搬,要精心筛选习题,或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作适当的改编,对学生可能误解的词语要事先适当引导学生讨论,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题目中所包含的信息,通过加强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减少语文知识方面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数学问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二、借助情境图提高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做一做、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感知,建立表象,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1.改变出现的方式,发挥主题图情境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
(1)从静态转向动态。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和困惑。
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一、理解题意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一步是确保理解题意。
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出现没有正确理解题目要求的情况。
因此,在开始解答问题之前,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弄清楚题目所要求的是什么。
可以通过圈出关键词、画出图形等方式帮助理解题目,确保自己对题目要求的理解正确。
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的第二步是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问题往往可以抽象成数学模型,通过建立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在解题时,可以尝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图表或图形等形式,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从而更加清晰地掌握问题的本质。
建立数学模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小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如逆向思维、借助图形辅助分析、类比法等。
逆向思维指的是从问题的答案出发,反推出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借助图形辅助分析指的是在解题过程中绘制图形,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来解决问题;类比法指的是将问题与已解决的类似问题进行对比,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可以提高小学生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四、多做练习解决数学问题需要不断的练习和实践。
在解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应该多做练习题,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和技巧。
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多做练习也有助于巩固数学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五、寻求帮助和讨论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遇到困难或不理解的地方,小学生可以寻求老师、家长或同学的帮助和讨论。
与他人一起探讨问题可以开阔思路,拓宽解题思路。
同时,与他人交流还可以互相纠错和帮助,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课件-3 解决问题的策略(19)-苏教版
天宁塔 苏果超市
真州小学
老师的家
甲杯倒入乙杯一些
甲
乙
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200ml 200ml
甲
乙
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
甲杯倒入乙杯40毫 升
200ml
200ml
甲
乙
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甲
乙
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
原来两杯果汁各有多少毫升?
甲杯倒入乙杯40毫 升
甲
乙
倒回去
200ml 200ml
答:老师原来有58张邮票。
+5 25
+40 10
-40
42
÷7
×7
×2
30
60
-30
50
20
+30
×9
6
54
÷9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 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 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小军原有?张
送出去一半
再送出1张
还剩25张
谢谢
乙杯/ml
200 240
200 160
老师原来有一些邮票,今年又收集了24
张。送给小军30张后,还剩52张。老师原来 有多少张邮票?
原有?张 原有?张
又收集了24张
送给小军30张
去掉24张
向小军要回30张
还剩52张 还剩52张
52+30=82 (张) 82-24=58 (张) 检验: 58 +24 82 -30 52
甲
乙
现在 原来
甲杯/ml
乙杯/ml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难题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难题背景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我们常常面临一些难题。
这份文档旨在探讨一些常见的难题,并提供一些简单的策略以解决这些问题。
难题一:难度过高有时候,我们设计的数学作业可能难度过高,超出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范围。
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解决策略:- 确保作业内容符合小学数学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进度。
- 逐步增加难度,从简单的概念开始,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更复杂的数学知识。
- 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难题二:缺乏趣味性数学作业通常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这会让学生对数学感到厌倦。
缺乏趣味性的作业设计可能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动力。
解决策略:- 利用游戏化的元素来设计作业,如谜题、游戏题目等,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 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场景,让学生将数学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让他们参与到作业设计的过程中。
难题三:缺乏个性化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学习方式都不同,但常规的作业设计往往没有考虑到个性化的需求。
这可能导致某些学生无法有效地理解和完成作业。
解决策略:- 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选择,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 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根据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结论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我们需要考虑难度、趣味性和个性化等因素。
通过合理的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智慧广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智慧广场——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81-82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运用一一列举、列表等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2.经历探索、交流、反思比较、建模、应用的数学学习过程,体会解决问题不同策略的价值,培养创新意识。
3.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经历探究的过程,建立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谈话:你想外出游玩吗?教师出示课件PPT,展示停车场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图片,说一说看到的情境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停车场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构建模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认真阅读,谁来说一说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看到的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停车场里有几辆小汽车和几辆摩托车?”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问题,你想用什么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每组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简单记录学生提出的方法策略。
提醒注意符合题目中的条件。
教师参与小组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领同学先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再尝试解决。
3.展示问题,构建模型。
学生尝试探究完成后,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每小组一人汇报,说明选择的策略及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评价。
列表法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时机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初步感知数学模型。
方程法展示:当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学生展示后,教师还可以补充画图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同桌相互说一说假设法列算式解题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列算式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假设法解题的过程。
4.反思比较,建立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几种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从国际的视野来看,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了二十多年来数
学教育改革的重点,生动活泼的、思考性的、现实的解决问题活
动正在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在教学编排中没有单独的单元对解决问题进行独立的教学,而是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所谓数学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数学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
态。
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方法来处理的问题。
学生必须先寻找一个方法,才能找找出答案。
从心理过程中看到,指初始状态和目
标状态的存在冲突或差异。
所谓解决问题,是指由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移动或逼近的过程。
应用题千变万化,我们在教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除了学生要学会分析题目的解题思路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一些解题方法。
接下来我就对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即:假设法、代换法、消去法、
作图法、倒推法这五种解题方法在实际应用题中的应用进行举例
说明。
(一)假设法:假设法就是解应用题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相关问题作出某种假
设,可以假设某两种量是同一种量,选择适当数量进行假设,这
样就产生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找出不符合的原因求出一种量,
再求出另一种量。
还可以把题目中缺少的条件假设出来等这样就
可以使题目的问题顺利解决。
例: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要采10个,雨天每天只采6个。
一连几天中,它一共采了56个果子,平均每天采7个,请问这几天中有几天是晴天?有几天是雨天?
分析:根据平均每天的采集数量和采集的总蘑菇数,可以求出采集的天数,56÷7=8(天)。
假设这8天都是晴天,可采
10×8=80(个)蘑菇,这样比实际多80-56=24(个),这是因
为一共晴天比一个雨天多采10-6=4(个),这样就可以求出雨
天的天数,再求出晴天的天数。
也可以假设8天全部是雨天,应采6×8=48(个)比实际少56-48=8(个),这是因为一个雨天比一个晴天少采10-6=4(个),这样就可以求出晴天的天数,再求出雨天的天数。
解答方法一:假设都是晴天。
56÷7=8(天)(10×8-56)÷(10-6)=6(天) 8-6=2(天)
方法二:假设都是雨天。
56÷7=8(天)(56-6×8)÷(10-6)=2(天) 8-2=6(天)答:这几天中有2天是晴天,有6天是雨天。
(二)代换法:代换法就是把题目中的两种数量转换成一种
数量,从而找出解题的方法。
有时候题目中有两个相关联的数量,
但是这两个数量给解题带来不便,我们要从中找到两种数量的关系,把两种数量转换成一种数量,从而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方法。
我们在转换两个数量时,要注意把一个数量转化为另一个数量,
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去转化,这样就可以先解决一个数量,再解决另一个数量。
例:东东买了3个笔记本和6支圆珠笔,共付了10.5元,每个笔记本比每支圆珠笔贵0.5元。
每个笔记本和每支圆珠笔各多少元?
分析:3个笔记本和6支圆珠笔共花了10.5元。
题目中有笔记本和圆珠笔两个数量,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一种数量再去
解答。
把3个笔记本看成3支圆珠笔,每个笔记本比一支圆珠笔贵0.5元,共贵0.5×3=1.5(元),从10.5元里减去 1.5元,这样就把3个笔记本换成了3支圆珠笔,共有3+6=9(支)圆珠笔,求出每支圆珠笔的价钱(10.5-1.5)÷9=1(元),再求出笔记本的价钱。
也可以把6支圆珠笔看成6个笔记本,每支圆珠笔比每个笔记本便宜0.5元,共便宜0.5×6=3(元),在10.5的基础上加上3元,这样就把6支圆珠笔换成了6个笔记本,也就是(3+6)个笔记本的价钱,再求出笔记本的单价和圆珠笔的
价钱。
解答方法一:把笔记本看成圆珠笔。
(10.5-0.5×3)÷(3+6)=1(元) 1+0.5=1.5(元)
方法二:把圆珠笔看成笔记本。
(10.5+0.5×6)÷(3+6)=1.5(元) 1.5-0.5=1(元)
答:每个笔记本 1.5元,每支圆珠笔1元。
(三)消去法:消去法就是把条件排列整齐,然后找到相同
的数量,两式相减消去相同的数量,求出另外一个数量。
有些应
用题给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量以及未知量之间的关系,要求这些未知量。
在解题时可以通过比较相关条件,分析对应的未知数量的变化规律,设法消去其中的一个未知量,从而使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变成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这样题目中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容易解决了。
例:五年级买了4个篮球和5个足球,共付了550元。
四年级买了同样的篮球4个和足球8个,共付了760元。
每个篮球和足球各多少元?
分析:把题目中的条件排列起来:
4个篮球+5个足球=550元
4个篮球+8个足球=760元
从排列后的条件不难看出,四年级比五年级多付了
760-550=210(元),是因为四年级比五年级多买了3个足球,也就是说3个足球的价钱是210元,这样就可以求出每个足球的价钱。
解答:(756-550)÷(8-5)=70(元)(550-70×5)÷4=50(元)
答:每个篮球50元,每个足球70元。
(四)作图法:作图法就是用画线段图、实物图、示意图准
确、巧妙地描述题目的意思,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揭示出来,使
题意形象具体,一目了然。
根据图示,我们可以很快地找到解题
的途径。
作图法对解答条件隐蔽、复杂疑难的应用题,能起到化
难为易的作用。
解答应用题时,把作图法和其他解题方法结合起
来会有更好的效果。
例,见图1:五年级(1)班有50人订杂志,其中订《少年先锋报》的有35人,订《少年文艺》的有28人,两种杂志都订的有多少人?
分析:用画线段图来表示题意:画一线段表示全班人数50人,从左往右取一段表示订《少年先锋报》的35人,从右往左取一段表示订《少年文艺》的28人,订两种杂志的人都超过了
全班人数的一半,必然有重叠的部分,这部分就是两种都订了的人数。
可以把订两种杂志的人数合起来,这样就比全班的
实际人数多出一部分,这部分就是两种杂志都订的人数。
也可以从总人数中减去订《少年先锋报》的人数,就得到没
有订《少年先锋报》的人数,也就是只订了《少年文艺》的人数,再从订《少年先锋报》的人数中减去这部分人数,就是两种杂志
都订的人数。
如果从总人数中减去订《少年文艺》的人数,也同
样可以求出两种杂志都订的人数。
解答
方法一:35+28-50=13(人)
方法二:28-(50-35)=13(人)
方法三:35-(50-28)=13(人)
答:两种杂志都订的人有13人。
(五)倒推法:倒推法解题又叫还原问题,从结果开始一步
一步倒推回去算,原来加的倒回去就减,原来减的倒回去就加,
原来乘的就倒回去除,原来除的就倒回去乘,直到推出原数。
例,见图2:一个数加上6,再乘6,再减去6,再除以6,最后得到的数还是6,这个数是多少?
分析:最后的结果是6,我们就要从6开始往前推。
为了使推导的过程更加准确,我们可以把原来的过程列出来,然后一步一步倒推回去。
解答
①除以6之前:6×6=36
②减去6之前:36+6=42
③乘6之前:42÷6=7
④加上6之前:7-6=1
答:这个数是1。
例2:一个盒子里装着若干个珠子,东东每次拿出其中的一
半再放回一颗珠子,这样共拿了5次,盒子里还有5颗珠子,盒子里原来有的多少颗珠子?
分析:不难看出,这道题依次是除以2再加上1,连续5次,那么倒推回来就是减去1再乘2。
利用倒推法从第五次操作后往
前推。
第五次操作后有5颗珠子,那么第五次操作前就有(5-1)×2=8(颗),第四次操作前就有(8-1)×2=14(颗)……
解答第五次前:(5-1)×2=8(颗)
第四次前:(8-1)×2=14(颗)
第三次前:(14-1)×2=26(颗)
第二次前:(26-1)×2=50(颗)
第一次前:(50-1)×2=98(颗)
答:盒子中原来有98颗珠子。
应用题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难看出,以上
五种解题方法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实际情况相结合的
常用方法,一道应用题只要选择了合适的方法,可以去解决无数道类似的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