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评述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成就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成就
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可以追溯到1986年,经过30年的努力,取得了以下成就:
1. 实现住房分配社会化:1986年,国家出台了《住房分配改革的决定》,宣布实行住房分配社会化改革,将住房分配从社会福利事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国家的一项公共服务。
2. 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4年,国家出台了《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为居民购房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3. 解决住房紧张问题: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我国逐渐解决了住房
紧张问题。
1986年至2007年,全国累计改造住房4.5亿平方米,竣工住房1.7亿平方米,帮助大量居民解决了住房问题。
4. 推广住房分配货币化:1998年开始,我国逐渐将住房分配货币化作为改革目标,通过降低房价、提高租金等方式,鼓励居民购买住房。
5. 推动城市住房建设:我国城市的住房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一
批重点城市推出了一批高楼大厦和大型住房项目,提高了城市住房建
设水平。
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为居民提供了更
加公平、公正的购房环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我国目前的住房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初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都曾经出现过各种形式的住房制度。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住房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针对现实的情况,我国正不断加强住房制度的改革,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本文就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展开阐述。
一、住房制度的改革历程我国的住房制度可追溯到建国初期,那时候的住房制度主要是由国家集中统一安排和分配。
196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住房制度发生了许多变化,国家逐渐放开了住房分配的管制,转向了市场化的方向。
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了城市住房保障,其中包括了低价保障房等各种形式的住房保障措施。
而到了2016年,我国发布了《城镇房地产发展和管理条例》,加强了对于住房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可以看出,我国住房制度的变化经历了不断的更新和完善,使得人民的住房保障得到了更好的实现。
二、住房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挑战虽然我国住房制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住房价格过高,房子成为了不少人投资的标的,这使得人民的住房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其次,住房保障的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对于低收入人群的保障不够。
同时,地方政府在发展住房市场的过程中,往往将其视为经济的拉动点,这使得住房市场的波动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最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土地的供应和规划设计等问题逐渐凸显,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规范。
三、住房制度改革的路径在解决住房制度改革难点和挑战之前,我国需要对其路径进行一番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坚持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应该继续出台有关住房市场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完善的市场监测网络。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保障,尤其是针对青年人群等“夹心层”人群的保障问题。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住房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的住房制度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将回顾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住房制度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的是“户口制”住房制度。
这种制度以单位为基本单位,住房归单位所有。
单位根据成员户口和职务、资历等因素,分配住房。
相对来说,这种制度保证了城市的住房供给,而且住房很便宜,有一定的公平性。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有住房分配的不公、随着城市发展住房供给不足等问题。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住房制度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把住房保障政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分配转为政府投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1988年,我国推出了住宅商品化销售试点,提出了“住房按人分”的基本方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住房的市场化。
1998年,我国开始试行住房制度的“住宅分权”,即对住房进行产权分离,住房的产权和使用权被分开。
这种制度的推行,使得住宅在实现市场化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效率。
三、新世纪以来的住房制度2007年,住房保障法颁布实施,成为我国住房制度法律保障的基础。
2010年,我国提出了“租购并举”战略,通过租赁市场的建立,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的推广,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定》,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主体责任,促进住房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从“住房按人分”到“租购并举”,再到现在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国住房制度的演进历程,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房地产市场改革的决心。
四、未来的住房制度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迁移和婚姻家庭状况等都将影响住房需求格局的变化。
未来的住房制度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基本需求为核心,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政府的责任和担当,提升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住房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住房制度改革,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
一、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中国的住房问题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城市化进程,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住房资源的短缺,大量的居民被迫居住在拥挤的条件下,低品质的住房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住房贫困、房价上涨、住房空置等问题也成为了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住房制度改革。
1. 建立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住房保障政策,建立了公租房、廉租房、安居工程等多种住房保障体系,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
政府还加大了对住房保障项目的投入和支持,以确保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
2. 推进房地产税改革3. 完善住房金融体系在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中,住房金融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了住房金融体系,提高了个人购房和住房贷款的便利性和灵活性,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购房和贷款选择。
4. 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推动住房制度改革离不开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支持。
中国政府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控制了土地供应和城市规划,保障了城市建设和住房资源的合理利用。
5. 促进住房产业创新和发展为了推动住房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房地产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住房产业的健康发展。
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很多挑战和问题。
1. 成效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城市公租房、农村宅基地制度等住房保障项目的建立和完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住房安全感和获得感。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回顾与反思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强政策执行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城镇住房制度的政策执行力度, 确保政策落地生效。
2、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通过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房地 产市场秩序,防止市场失序。
3、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加大政府投入,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以满足 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的住房需求。
参考内容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面临着越来越 多的挑战。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当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一。然而,现行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和改进措施,为完善我国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未来发展方向上,我们应更加注重多元化住房供应体系的构建、金融和土地 政策的协调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城镇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 今后的改革中,我们需要加强政策执行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增加保障性 住房供应等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应深入探讨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历史反思等方 面的内容,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为了解决中 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我国政府逐步建立了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然而,在实践 中,这一制度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次演示将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进行 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国内外学者对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定义、分类和政策制 定等方面。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一系列政 策和措施,包括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保障性住房分 为租赁型和出售型两种,租赁型包括公共租赁房和社会租赁房,出售型包括经济 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政策制定需要结合国内外经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 住房供需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制度与政策辅导: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经历了三个阶段: 1、城镇住房制度改⾰的探索和试点阶段 1978年邓⼩平同志提出了关于房改的问题。
1979年开始实⾏向居民全价售房的试点。
1982年开始实⾏补贴出售住房的试点,即政府、单位、个⼈各负担房价的1/3。
截⾄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实⾏了补贴售房,共出售住房1093万平⽅⽶。
⾃1986年以后,城镇住房制度改⾰取得了重⼤突破,掀起了第⼀轮房改热潮。
1986年2⽉,成⽴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国的房改⼯作。
1988年1⽉国务院召开了“第⼀次全国住房制度改⾰⼯作会议”,同年2⽉国务院批准印发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领导⼩组《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住房制度改⾰的实施⽅案》,标志着住房制度改⾰进⼊了整体⽅案设计和全⾯试点阶段。
⾃1986年以后,城镇住房制度改⾰取得了重⼤突破,掀起了第⼀轮房改热潮。
2、城镇住房制度改⾰的全⾯推进和配套改⾰阶段 1991年城镇住房制度改⾰取得了重⼤突破和实质性进展,结束了⼀段时期以来的徘徊局⾯,进⼊了全⾯推进和综合配套改⾰的新阶段。
1991年11⽉,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的意见》,这是城镇住房制度改⾰的⼀个纲领性⽂件,明确了城镇住房制度改⾰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的,这标志着城镇住房制度改⾰已从探索和试点阶段,进⼊全⾯推进和综合配套改⾰的新阶段。
3、城镇住房制度改⾰的深化和全⾯实施阶段 1994年7⽉18⽇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的是: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房改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改四建”。
“三改”即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的旧体制,包括:改变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为国家、单位、个⼈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改变各单位建房、分房和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为社会化、专业化运⾏的体制;改变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式为以按劳分配的货币⼯资分配为主的⽅式。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后,住房制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了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此时住房供应仍然严重不足。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采取了集中分配的方式,建立了公有住房制度。
此时的住房分配以工作单位为主,单位为职工提供了住房,帮助他们解决了住房问题。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推进,住房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政府取消了集中分配制度,实行了市场化的住房供应。
这一变革给予了个人更多的住房选择权,同时也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然而,这一时期的住房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住房价格上涨、居住环境恶劣等。
开放后的80年代,我国进一步推进了住房制度的。
政府引入了商品房供应的概念,开发商开始兴建商品房,并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出售给购房者。
此时的住房制度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刺激了住房市场的繁荣。
然而,与住房供应形势相比,住房购买需求迅速增长,住房价格大幅上涨,使许多人面临无法购买适宜住房的困境。
到了9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关注到住房制度所带来的不平衡和不公平问题。
199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城市住房制度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提出住房制度,以实现城市住房供应的公平和效益。
该继续推动了住房市场的发展,鼓励了房地产行业的壮大。
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继续加强住房制度。
2003年,中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住房制度的决定》,这一决定促使住房制度进一步深化。
政府开始注重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加大了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
同时,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通过限购、限贷等措施控制住房价格的过快上涨。
目前,中国住房制度仍在不断进行中。
政府继续加大对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力度,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
政府也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通过完善住房市场调控机制,以及推出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努力解决住房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从集中分配到市场化供应的转变,从而给予了个人更多的住房选择权。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快速城市化的国家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住房问题越来越关注。
中国的住房制度已经经历了多次改革,以下是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解放前至改革开放前自解放前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住房制度基本是由国家主导,党委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分配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
这个时期的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住房分配是由国家主导的,住房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个人没有产权;2.住房供应主要由国家通过计划和分配来实现;3.对于分配到住房的居民,房租相对较低,但购房难度极大;4.城市卫生状况较为落后,城市居民人口密度较大。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住房制度逐渐发生变化。
在8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鼓励个人购买住房,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
这一时期的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住房供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2.对于分配到住房的居民,房租相对较低;3.个人购房逐步成为主流,住房市场起步,但是价格较为高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在9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住房改革政策。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为了改善住房市场的供需状况,并为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以来,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市场导向和法制化,促进了住房市场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住房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住房市场逐渐成为主渠道,政府提供相对少量的公共住房;2.个人购房和按揭购房已成为主流,住房市场的价格也相应下降;3.政府对住房市场进行规范,加强住房市场的监管。
现状和展望当前,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使住房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的住房改革还将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例如,如何摆脱高房价的困扰、如何改变房地产业的发展模式、如何满足新型城镇化的需求等等。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2023-11-05CATALOGUE目录•住房制度改革背景•住房制度改革的起步•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创新•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效与影响•住房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与挑战01住房制度改革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住房政策住房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投资和建设,分配给单位或个人居住。
住房分配原则是按照职务等级、家庭人口、居住条件等因素进行,实行低租金制度。
住房产权归国家所有,个人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住房问题的积累与矛盾的凸显住房严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居住条件差,生活质量低。
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住房建设资金不足,建设周期长,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住房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住房商品化,减轻政府负担。
促进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决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02住房制度改革的起步第一次房改:1980年代初住房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01在第一次房改期间,中国开始尝试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逐步取消了传统的福利分房制度,并开始探索市场化的住房分配模式。
分配制度的调整02在第一次房改期间,政府开始对住房分配制度进行改革,逐步推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同时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购买商品房来解决住房问题。
房地产市场的初步发展03在第一次房改期间,政府开始逐步放开对房地产市场的限制,鼓励个人和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住房问题。
同时,政府也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
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第二次房改期间,政府进一步深化了住房制度改革,开始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并逐步完善了市场化的住房分配模式。
第二次房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推行在第二次房改期间,政府开始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方式,为职工提供购房资金支持。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回顾与启示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回顾与启示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回顾自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肆虐周边各国,我国股市也陷入低迷,消费市场更是一派萧条,我国经济陷入了空前的内需不足的困境之中。
到1997年中期,全国的工业库存产品总值超过了3万亿元,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现象。
朱镕基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表示,我国百分之九十五的工业品都是供大于求,“东西多了,没有不多的”。
尤其是当时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总数达到了创记录的1275万人,其中只有少数找到新工作,失业率高涨。
进入1998年的6月,我国长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洪水,29个省市受灾,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在金融危机和天灾的双重打压下,我国出现自1988年之后的又一次大萧条。
为预防有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朱镕基总理宣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2001年间,我国政府发行长期建设国债5100亿元,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放同等额度的“配套资金”,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交通、发电和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人民银行先后七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
同时,中央也采取一系列可以刺激内需的政策,以维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
自1994 年税制改革后,财政收入开始向中央集中,地方政府也迫切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摆脱“手头拮据”的窘境。
房地产市场经过20 多年的培育已经初具规模,城镇居民购房支付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相对强烈。
因此,拓展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成为新时期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战略之一。
显然,住房实物分配是阻碍当时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最大限制。
1998 年7 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1](国发[1998] 23 号,以下简称《房改通知》),明确指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房改通知》要求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
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方面。
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种种住房问题,自2016年以来,中国加快推进住房制度改革进程,试图通过政策、制度和法律的变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住房居住水平。
一、住房制度改革的背景在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全民所有制”思想下的住房制度,即住房归国家所有,人民的住房只能从国家租赁或者购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这种制度不再适应我国实际情况,人民对于住房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于是住房制度改革的声音逐渐高涨。
然而,由于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房价上涨过快等种种问题,住房制度改革进程也一直陷入瓶颈。
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国有土地出让制度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房地产注册制度改革、网签制度改革等几个方面。
1.国有土地出让制度改革:2017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新一轮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改革,取消了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的财政收入的“一级官员占一成”,推进了多元化的土地出让方式。
此举旨在通过改革制度、规范市场,有效打击土地谋租现象,从而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机会,降低住房居住成本。
2.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在住房制度改革中,住房公积金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目前,住房公积金制度针对城市职工、公务员等特定人群进行提供服务,而对于私营企业或个体工作者来说则尚且不能有效提供服务。
因此,在住房制度改革中,住房公积金制度也得到了改革。
未来,政府将通过多种途径拓宽住房公积金的服务范围,使住房公积金制度服务全体市民,满足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
3.房地产注册制度改革:房地产是住房制度改革中的重点,而房地产注册制度改革,则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房地产注册制度改革将实现不动产权证和财产抵押法等制度完善,有利于推进房地产信息化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
4.网签制度改革:在之前的住房交易中,住房交易所需材料繁琐、手续不顺畅等问题一度困扰着广大市民。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回顾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住房制度。
随着企业的深入推进,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的增大,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1988年,我国开始试行公租房制度,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
此后,我国也相继引入了住房补贴政策,通过财政资金对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以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住房制度进一步加快。
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城市保障性住房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提出在抓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同时,推进建设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
2024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住房与农田分配关系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住房制度。
此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各自的住房制度政策。
2024年,我国召开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市场为主导的住房制度方向,并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
此后,我国相继出台了限购、限贷、限售等一系列调控政策,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
同时,我国也大力推进了公租房制度,加大了公租房建设力度,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更多的住房选择。
202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完善租赁住房市场体系。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住房制度进入了新的阶段。
此后,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政策,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从公租房制度到住房补贴政策,再到限购、限贷、限售政策的演变,同时也推动了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
我国住房制度在解决住房问题、促进居民消费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住房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新中国60年城镇住房保障发展的历程及启示
新中国60年城镇住房保障发展的历程及启示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以改革作为转折点,大体可分为传统住房保障阶段和住房保障的改革与发展阶段。
中间经历了低租金、实物配给式、具有福利性质的住房分配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后的补贴出售、优惠出售、提租补贴、公积金制度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的演变过程。
回顾60年来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更好地解决住房问题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住房保障;中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2-0029-04作者简介:汪洁(1979-),女,河南信阳人,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一、引言住房保障是由政府和社会负担起给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居住条件的责任而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是由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以解决国民住房困难和改善住房条件为目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居住保障系统。
[1]新中国成立后,保障公民享有一定的住房条件就成了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在城镇住房领域主要实行的是福利制度,由国家(单位)保障职工享有基本的居住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住房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我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建立起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
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后至今,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传统住房保障阶段和住房保障的改革与发展阶段。
这一曲折的历程对今后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二、我国城镇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一)传统住房保障阶段(1949~1978年)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根据《共同纲领》,国家对属于地主、官僚资本家、反革命、战犯、汉奸及国民党政府的房产分别执行了接管、没收、征收、征用的政策,这些房产形成了建国后我国最初的公有住房。
住房制度改革,实物分房
住房制度改革,实物分房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住房制度改革,实物分房篇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1958到1978年前的租房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
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
住房建好后,单位以低租金分配给职工居住,住房成为一种福利。
应该说,这种制度模式在当时较低水平的消费层次上,较好地满足了职工的基本住房需求。
实行住房分配与工资制度挂钩。
国家在职工的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成后,国家授权工作单位将住宅作为福利和实物工资分给职工。
1958年到1977年的20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这一住房制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国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978年—1993年住房实物分配制度改革阶段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的问题以及住房供给不足矛盾的突出,促使我国政府必须寻求解决途径。
1978年9月,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传达了复出一年多的邓小平的一次谈话。
邓小平说,“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钱动员出来,国家解决材料,这方面潜力不小。
”1978年—1993年的15年是我国福利分房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福利分房制度改革探索阶段(1978-1985年)。
在这一阶段里,我国政府进行了公房出售和补贴出售住房试点,为住房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和创新,积累有益的经验。
1980年邓小平再一次说,“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10年、15年付清。
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们考虑到买房合算,对低工资的职工要给予补贴。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历程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发展历程作者:李丹阳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20年第02期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住房制度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制度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
进入新时代之后,住房保障制度由“保基本”向“促发展”转变,养老社区、租赁服务业、环保智能人才公寓将成为新时代住房制度体系中的强劲的增长热点。
关键词:住房制度;历史演变;发展趋势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打破了传统的福利分房体系,实现了住房供应和保障制度的重大转变,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形成了以居民自有产权为主、多种产权形式并存的住房保障格局,基本建立了满足不同人群住房需求的多渠道供应、多层次保障的住房供应及保障体系。
我国住房市场已从“总量供不应求”转向“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结构性、区域性矛盾突出”的新阶段。
一、中国住房制度的历史演变(一)福利住房实物分配制度阶段(1949—1978)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公房公产统一管理的决定》,该决定赋予了城镇房屋公有的性质,并规定对其进行统一管理。
在住房供给方面,国家统一拨款建设。
住房开发建设的投资资金基本上来自政府的财政划拨以及企事业单位的福利基金。
在公房分配方面,采取等级制,不同级别的职工享受不同标准住房。
1成效在住房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国家统包统分的福利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优势非常明显,政策效率高,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了无房居民的住房问题。
2问题公房运营的恶性循环日益压迫国家财政;住房分配效率低,无法有效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缺乏立法支撑,不仅容易引发住房分配不公,还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的问题;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二)近市场化住房制度改革阶段(1979-1997)1978年8月中央召開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在会上传达了《邓小平有关解决住房问题的指示》,指出解决住房问题可以路子宽些,譬如允许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演进与成效
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演进与成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住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住房制度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住房资源分配不公、住房价格过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不断地进行住房制度改革,使得住房问题得到了不少的改善。
一、住房制度改革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住房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实施了“商品房”政策。
在这个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房屋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分配的公房,另一种是自留房。
这些房屋由于价格较低,被广大居民视为“福利房”,而且分配也存在一定的政治色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鼓励开发商建设商品房,以满足市场需求。
1992年,中国实施了新的住房制度改革,建立了商品房市场。
在此基础上,2003年,中国又出台了《房地产法》,规范了商品房市场的运作。
此后,中国的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政策,为住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手段。
二、住房制度改革的成效住房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住房的需求,使得居民居住更加舒适、安全、便利。
中国政府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也获得了不少的成就。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住房资源得到了更好的调配随着商品房市场的发展,住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在过去,由于房屋只有公房和自留房两种选择,往往会存在资源浪费和住房拥挤的情况。
而在商品房市场的发展下,居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房屋类型和位置,住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2、住房价格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随着商品房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住房价格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住房开发商也开始出售价格适中的“经济适用房”等商品房,帮助居民解决住房问题。
3、住房保障得到了加强近年来,中国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等。
这些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让他们享受到更好的住房保障。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内容
一
( 一 ) 我 国城 镇 住 房 保 障 制 度 的 历 史 发 展 主 要 分 为 三 个 时期 , 即 第 次住 房制度改革之前和 之后 ,第二次住 房制度 改革之后 三个阶段 。
方 面给予补 贴或 以实物住房进行分配 的方式 ,向符合城镇居 民最低生活 保 障标准 ,并且存在住房 困难 的家庭用较低 的租金提供具有保 障性 的住 房的制度。廉租住 房制度 主要是针对城镇低收入家庭或低 收入居 民,解
决 其 住房 困难 问题 。 2 .廉租住房制度 的有关 内容 。廉租 住房 的申请 者是指 符合城 镇最
( 1 )第一次住房 制度 改革之前 我 国的城镇 住房保 障制 度。在住 房 制度改革之前 ,我 国的城镇住房制度 由最初 的住房所有权 归全 民所有 和 住房所有权公 私共存 的状 况发展 到 2 O世纪 7 0年代末 的福利住 房制 度。 在福利住房 时期 ,城镇居 民的住 房主要 以国家统 一建设 和统一分配 的方 式提供 ,形成 了住 房的实物 分配体 制。但 是 ,长期 以往 造成 了住房 资源 分配 的不合理 ,并且公房 的低房租 助长 了公房分 配中的腐败 问题 ,甚 至 产生 了企业或 政府 中个别 人凭借 特殊 身份 ,滥用权力 私 占多 占住房 的现 象 。 由此 ,住 房 制度 的市 场 化改 革 就受 到 了越 来 越 多 的关 注 。 ( 2) 第 一 次 住 房 制 度 改 革 后 我 国 的 城 镇 住 房 保 障 制 度 。 自 2 O世 纪 末 期 开 始 ,我 国的城镇 住 房制 度 开 始 由福 利 分 房 为主 的 国家 分 配形 式 发 展 到住房商品化为主的市场分配形式,先后建立并完善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经 济适用住房制度 ,廉租住房制度。此后,我国逐渐建立起多层次的住房保障 体系,基本形成 了以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 ,廉租住房 ,公共租赁房 ,住 房公积金为主的城镇住房制度,并积极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 ,经济适用住 房制度 ,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建设。 ( 3 )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后我l 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第二次住房制度 改革 , 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公租房等统一合并为公租房,进行保障房的 整合探索。但是在城镇范围内,廉租住房 , 经济适用住房还 占主要比例。 ( 二 ) 我 国住 房保 障 制度 的发展 现状 及住 房保 障 制度建 设 与 完善 的 意义 1 .我 国住房保 障制度 的发展 现状。截 止到 目前 ,我国 的保障性 住 房建设 已经全面开展 ,关 于保障性住房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 ,我国保障 性住房 改革 已经在农 村范围内 ,危房改建 和建设 公寓式住房 ,建设 社区 化住房 的住房 发展模 式也 已经在实施 和探 索中。我国的住房保 障制 度虽 并未 发展成熟 ,但 是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框 架 ,并且关 于我国住房保 障制 度 改革 的探 索仍将 继续。根据我国的发展计划 ,在十二五规划 期间 ,我 国将 建 立基 本 住 房 保 障 制 度 。 目前 ,我国的住 房保 障制度仍 然存 在许多不 完善 的方面 ,如保 障房 房源不足 ,住房公积金资金贬值等问题 ,这仍将是我国住房保 障制度完 善过程 中需 要完善的方面。 2 .我国住 房保障制度建设 与完善 的意义。住房保 障制度 的建设 和 完善是切实保障 “ 居者有 其屋 ” 的重 要措施 ,是推 动社 会政 策的 主要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与实践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与实践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住房问题愈加突出。
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已成为政府、学者、企业和居民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改革的历程、发展特点、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探讨,力图阐述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发展与实践。
一、改革历程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国有住房制度改革。
由于国家过度干预,住房资源分配效率低下,民生保障不足,社会各界呼声高涨,于是国家开始探索放开价格,加强市场引导,促进住房保障等改革措施,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化解住房危机。
随后,于2007年推出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进一步加大了住房保障力度。
二、发展特点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多元化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在“市场化、市场调节、政府服务、多元主体”四大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公共、社会、市场等多元供应方式。
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对住房需求和能力的差异,我们需要不同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以增加供给、解决住房困难。
(二)依托金融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引入金融机构成为住房保障的一个重要方式。
这种模式下,人们可以通过存款、贷款、投资和资产转换等金融服务方式积累购房资金,并且还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三)强调可持续性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强调住房保障与城市可持续性的统一。
以往住房保障仅关注住房分配,如今逐渐转向住房有效利用和升级改造等方向,强调保障房屋的居住条件与环境质量,满足人民对于住房环境品质的要求,而保留自然和文化遗产,从而保证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三、实践经验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多重供应,依托金融,保障多元住房需求的策略。
杭州是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
2019年,杭州市发布了《关于推进住房租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购租并举住房制度,引导租赁市场合规发展,加快土地供应,优化房屋存量利用等重大举措,形成供需平衡,促进市场平稳遍历的市场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及基本经验评述
摘要:住房保障制度,简单说,就是在社会发展中,买不起房子的人也得保障他们有房子住,这是一个文明社会起码的目标。
因为住房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
这个制度就叫住房保障制度。
经过近20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我国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近几年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又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并在不同时期出台相关政策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住房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当前住房保障体系的状况,探讨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治本之策,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是其重要保证。
关键词:保障,保障性住房,制度
1、前言
在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以及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住房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如何能让“百姓居者有其屋” 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住房制度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制度变革为以货币工资分配方,另一方面,大力促进住房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行住房的市场化,建立完善住房市场。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保障住房制度的演变,为构建一种可持续、管长久的住房保障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演变历程
2.1福利性公房配租时期的演变
2.1.1福利性公房配租时期(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并实行低租金国家统建、公房配租、福利分配的制度。
国家(包括国家机关、国企事业单位、国营企事业单位)出资修建公住房(包括没收),按职位、工龄等条件分配给符合条件公职人员居住,租金仅相当于现在的物业管理费。
这种住房制度是一个以供给制为核心,以实物分配为特征的住房制度属于典型的福利分配。
同时,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公有住房建设速度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自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近30年,全国多数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不仅没有改善,而且严重恶
化。
城镇居民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城市住房供应一度严重短缺,能否解决住房曾是衡量一个单位经济实力的标杆。
2.1.2福利性公房时期的问题
福利房制度的特点是统包统分、低房租、高暗贴、福利制、实物分配,其优点是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住房完全依靠所在单位供给单位人,住单位房,可以说这种低工资、低房租住房制度是一种低标准高保障率,相对公平的住房制度。
其缺陷是,一方面住房建设资金完全依靠国家或单位,资金投入严重匮乏而不公平,尤其不掌握资金物资分配权力的国有单位或者是经济效益差的企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很难解决,另一方面,住房分配难以做到公平,住宅投资严重不足加之住房分配中的严重不公,导致住房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2.2双轨制时期演变
2.2.1双轨制时期——住房制度改革探索和试点阶段(1978年-1988年)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最先提出关于住房制度改革的问题。
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宣布将实行住宅商品化的政策主张。
从1979年开始,中央分别拨款给西安、柳州、南宁等市,开始试行向城市居民全价售房的试点。
到1981年,试点扩展到了60多个城市和县镇。
1982年开始试行补贴出售现自住公房的试点,即政府、单位、个人各负担房价的1/3的“三三制”售房。
“三三制”售房政策先在郑州、常州、四平、沙市四市试点,后来又扩大到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
截止1985年底,全国共有160个城市和300个城镇试行国家补贴出售自住公房。
1986年2月,国务院成立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全国的住房制度改革工作并明确提出以调整公房租金、适当给职工发放住房补贴、逐步推动出售公有住房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的基本思路。
2.2.2双轨时期的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982年,中央开始进行由国家、地方和企业共同负担的试点。
但前后试行的“政府拨款建房出售”(1978年)和“新建住宅补贴出售”(1982年)都因单位和居民支付能力十分有限、房价较高而未能持续进行下去。
从1988年开始,随着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开始允许个人通过购买和租赁取得自住公房所有权或使用权,
住房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
不过这一时期福利性公房制度仍然是城镇居民主要的住房来源,大部分住房还是由单位出资或部分出资购买,分配给个人使用,住房仍然是单位福利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多数居民的住房不具有商品属性。
2.3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阶段的演变
2.3.1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阶段(1988-1998年)
199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1]30号),重申了房改的有关政策,提出了部分产权理论,要求实行新房新制度。
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全面进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见》,制定房改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提出了房改的四项基本原则,规定了房改的十二大政策,要求近期在全国全面实施住房制度改革。
1992年2月,国务院批复了上海市的房改方案,包括推行住房公积金、提租发补贴、配房买债券、买房给优惠、建立房委会五项主要措施。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4]43号)。
《决定》是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要求,是在总结全国各地已有房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其基本内容包括:把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国有独资体制改为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多元投资体制;把各单位建房、分房和维修、管理的体制改变为社会化、专业化的开放式市场化体制;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货币化为主的方式;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体系和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化体系;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与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房屋维修、管理市场。
2.3.2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阶段问题
1998年,全国全面推行住房商品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可以说国家住房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然而,2001年以来的住宅价格攀升,使得城镇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显现。
将住房全面推向市场是影响国家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虽然在国发[1998]23号文件中提出要建立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然而截至2006年4月(建设部统计),全国仍有13个省(自治区),70个地级以上市未建立相应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这一时期的城镇居民住房实际处以保障体系不健全的依赖住房商品化时期。
2.4房改全面实施阶段的演变
2.4.1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形成阶段(1998—2005年)
国务院1998年6月召开了全国城镇住宅制度改革和住宅建设工作会议,并于同年7月3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以下简称“98房改原则” ),全面部署住房制度改革和建设政策。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停止实物分房、福利分房制度,确立城镇住宅商品化、住宅分配货币化制度,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宅供应体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