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笔记-国关院国际关系史考研重点和资料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版)知识点梳理
第五章一八七O年以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 第三节资本主义列强奴役中国的开始和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四节列强侵略日本和日本国际地位的变化 第五节列强在非洲的侵略活动 第二编近代国际关系(一八七一——九一八年)
第一章一八七一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普法战争后的欧洲局势 第二节近东问题和柏林会议 第三节三国同盟的形成 第四节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和法俄同盟的订立 第二章十九世纪七十——九十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 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 第二节列强对中国和东南亚的侵略 第三节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第三章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帝国主义的最终形成 第二节美西战争和美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 第三节英布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义和团运日俄战争 第一章十七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的形成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 第四节北方大战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第二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围绕美国独立战争的国际斗争 第二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法国对外侵略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四节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考研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攻略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考研笔记战后国际关系史部分七十年代国际关系一、美苏在缓和中的争夺1. 美苏对外战略的调整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上台后,内忧外患。
提出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
其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它们共同面对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其具体措施如下:加强同北约成员国和日本的伙伴关系;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缓和政策,改善同苏联和中国的关系;退出越战。
尼克松推行现实主义外交,并且取得一定成效。
这是美国战后外交的一次重大调整,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苏联的全球攻势战略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明显加强。
在外交上采取进攻态势,展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角逐。
勃列日涅夫执政以来,苏联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国内局势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局势力量发展,尤其是核武;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勃列日涅夫主义。
苏联把缓和当作外交政策的战略,在缓和的掩护下积极推行进攻战略,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
同美国进行缓和,谋求大国地位;施行南下战略,同美国争夺第三世界,加强同古巴联系,在美国后院培植反美势力。
加强对南亚地区的渗透与扩张,支持印度支那的存在。
积极介入非洲内部争端,查收安哥拉内战和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之间的冲突,在南部非洲扩大了影响,1979年出兵阿富汗。
2. 东西方关系的缓和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苏及北约和华约进入缓和时期。
欧洲处于缓和状态。
西德推行“新东方政策”以西方合作为基础,积极发展同东欧国家关系;承认战后边界现状,承认两个德国存在的现实;发展同苏东各国关系,解决战后遗留问题。
国际关系史 笔记整理
第一节 古希腊(公元前一千年——公元元年)绪论:古风时代,古希腊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除王权的运动。
之后由贵族组成的长老会议掌握国家大权。
并选任执政官(国家最高领导人)。
之后的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与伯里克利的改革逐渐减小贵族执政的权利,真正使得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推行直接民主。
一、 雅典民主政治的三次改革 1、梭伦改革奠定基础:“解负令”与取消债务奴隶制。
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
设立公民大会和四百人议事会。
首创陪审法庭。
2、克利斯提尼改革:设立十个区域性部落,取代传统的四个血缘部落。
设立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
吸收全体公民参政议政。
“陶片放逐法”作为民主政治的保障。
雅典民主政治由此进入成熟阶段。
3、伯里克利改革: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一年召开十次。
一切官职向所有等级的公民开放,执政官通过抽签方法产生。
颁发观剧津贴二、雅典民主政治本质 1、主权在民2、人人平等(在法律面前,抽签决定官职)3、法律至上(坚决否定人治,崇尚法治)三、3次重要战争希波战争(公元前492-449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 亚历山大东征(公元前334~324年)Figure 1伯里克利时期第二节古罗马(公元前753年到公元476年)一、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实施王政二、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开始贵族共和(执政官、军事紧急独裁官、元老院共同统治)贵族与平民之间的斗争产物:保民官(否决权,否定执政官和元老院的决议)《十二铜表法》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原因:1、平民被排斥于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不能与贵族分享国家权力,尤其是不能担任高级官职和进入元老院。
2、无权参与公地的分配和使用。
3、债务奴役的威胁。
三、从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过渡的历史进程,包括以下环节:苏拉的个人独裁→前三头同盟即庞培、恺撒、克拉苏的权力分割→恺撒的个人独裁→后三头同盟即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的权力分割→屋大维的个人独裁和元首政治的建立。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普法战争笔记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普法战争笔记第五节德意志的统一与普法战争1、普丹战争:1864年,起因原于易北河畔两公国—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之争,丹败绩。
2、普奥战争(七周战争)和布拉格和约:俾斯麦积极进行孤立奥地利的外交活动,和拿破仑三世会晤,又竭力拉拢意大利3、普法战争和法兰克福和约:1870年拿破仑三世对普宣战,在色当战役中,法国惨败;1871年签订法兰克福和约,确认勒凡尔赛预备和约的条款: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分三年支付,赔款付清后,驻在法国的军队开始撤退。
4、德意志统一和普法战争的影响:A、普法战争后签订的和约是一掠夺性的和约,使两国成为死敌;B、法俄边界上出现一个强大的,富有侵略性的军国主义国家--德意志帝国,这就使得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播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种。
第五章1870年以英国前欧洲国家对亚非的侵略和亚非各国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第一节英国吞并印度和印度人民的反抗1、英法在印度的争夺和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法国殖民者也在1664年建立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
2、英国对印度的掠夺:赋税掠夺是东印度公司最大的财源之一;手工业是英国榨取的主要对象。
3、1857—1859年印度的民族起义:A、目的:驱逐殖民者,恢复民族独立。
B、失败原因:①、封建主的叛卖是主要原因②、印度的分裂局面和印度人民在人种,种姓和宗教上的差别,被英国殖民者利用来瓦解,镇压起义的力量。
C、意义:1857—1859年的起义是一个被奴役的民族争取独立的英勇斗争,是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巨大的推动力量。
起义打乱了英国在亚洲的侵略部署,间接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反英斗争。
第二节荷兰侵占印尼和印尼人民的反抗1、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印尼的侵略和殖民掠夺:A、东印度公司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权以后,利用旧的封建官僚机构,对农民实行农奴制剥削,征收苛重的实物赋税。
B、红溪事件:1740年,荷兰殖民者害怕华侨参加反荷斗争,大肆搜捕华侨,强制遣送到锡兰种植园当苦工。
国关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复习笔记,复习资料
第十三讲两极体系的瓦解和世界走向多极化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世界两极格局逐渐发生瓦解,走向多极化。
在这一时期中,美苏关系经历了两次缓和。
发生于70年代的第二次缓和主要是美国战略收缩引起的,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第三次缓和则产生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两次缓和之间,美苏关系又出现了一次冷战的高潮。
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8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正常化,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同一时期,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运动以及政治防务合作有了重要发展。
他们在国际事务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逐步成为经济巨人的日本一方面积极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军事继续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1美苏关系的第二次缓和(1)美苏对外政策的调整背景:首先,国际环境的变化:大国力量和相互关系的改变:尽管从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考虑美苏仍是超级大国,但西欧、日本和中国的经济力量及军事力量都又有了新的重要发展;另一方面,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同盟关系实际已经破裂;同时,西欧、日本在外交政策中的自主性进一步加强。
这说明冷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两大阵营发生重大的分化和重新组合。
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
其次,到70年代初,美苏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形成了大体的均势,美国丧失了多年来一直拥有的优势。
美苏战略核力量的结构和水平决定了美苏之间相互确保毁灭关系的形成。
第三、到了70年代初,美苏都面临严重的困难。
美国方面,美国的目标和能力,欲望和力量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极为尖锐。
越战的消耗了美国的国力,国内出现反战运动,外交陷入空前孤立;苏联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军费开支超出经济承载能力,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改善,苏联为发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先进技术也需要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国际环境和美苏国内形势的改变为美苏战略调整奠定了基础。
(2)美国战略的调整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等三原则作为自己的支柱。
国际关系史(王绳祖)笔记
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①、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
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B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①、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②、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③、约文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④、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⑤、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
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
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①、。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考研重点-笔记
1948年4月,苏联以柏林属于苏占区为由开始对进入柏林的人员和物资进行检查,此举引起了美军的强烈反应。
6月,美英法在德国西占区实行新的货币政策,随后不久苏联也在苏占区和柏林实施货币改革,并全面切断了柏林和西区的水陆交通,使柏林局势骤然升级。
但美苏双方行动均有所克制,后经双方秘密协商,苏联于1949年5月取消了柏林与德国东西占领区间的一切限制,柏林危机方告结束。
此次危机是美苏在中欧地区的一次较量,对德国的分裂起了推动作用,危机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个德国的出现对欧洲乃至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北约:1949年4月,美、加、英、法、比、荷、卢、意、挪、丹、冰、葡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采取共同防务政策,加强各国军事政治合作与协调以对抗苏联的威胁,同年8月北约组织正式成立。
北约的实质是美国在军事政治上控制西欧各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巴黎协定》:1954年九月到十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西德、意大利在伦敦召开会议,就欧洲防务问题达成协议并通过了12个文件,统称《巴黎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西德恢复主权,可以建立50万人的国防军,但美英法部队继续留驻;接纳西德加入北约;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更名为西欧联盟,删除原条约中有关“防止德国侵略复活”的条款并接纳西德和意大利参加;西欧联盟在军事上纳入北约体系。
美国通过该协定不仅达到了重新武装西德的目的,而且也使西欧联盟在军事上完全成为北约的附庸,达到了控制其西欧盟国的目的。
华约:冷战开始后,为了对抗美国和西欧各国建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确保自身国家利益,苏联与于1955年5月联合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在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6月4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该组织加强了苏联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合作关系和联系,其实质是苏联控制东欧,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英俄笔记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英俄笔记第二章19世纪70—90年代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第一节英俄在中亚的争夺1、英俄对伊朗的侵略:A、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逐渐向垄断阶段过渡,即向金融资本过渡。
B、赫拉特事件:1838年,伊朗统治集团试图占领赫拉特,以弥补失去外高加索山的损失,并使叛乱的呼罗珊诸汗失去凭借的支援。
赫拉特是阿富汗西部的一个汗国,地处战略要冲,被当时报刊称作通往印度的大门。
俄国支持伊朗的行动,并劝使在喀布尔的阿富汗艾米尔多斯特。
穆罕默德不干涉伊朗对赫拉特的进攻。
对此,英国立即作出反应,英国公使声明,伊朗占领赫拉特将被看作是敌对行动。
东印度公司的军队也侵入伊朗南部,占领波斯湾的哈格岛。
赫拉特事件实际上是英俄在这个地区的一次较量。
在伊朗国王的兵营里有俄国代表,而赫拉特要塞保卫战则是由改装潜入的英国军官指挥。
C、1863年赫1870年,英国获得伊朗向英国公司提供经过伊朗铺设电报线路的租让权。
这是资本主义列强在伊朗获得的第一批租让权。
此后英俄两国在伊朗为争夺租让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伊朗北部成为沙皇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
2、英俄在中亚的争夺:A、1839年—1842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了第一次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但以惨败告终。
B、1878--1880年,英国借口艾米尔坚决拒绝英国使节来喀布尔发动了第二次阿富汗战争。
3、1885年英俄在阿富汗的冲突:A、班吉事件:1885年3月,俄阿两军发生了接触。
阿富汗军队为俄军击溃,俄军侵占了属于阿富汗的班吉。
事件几乎引起英俄之间的战争。
1885年5月,俄英签订了《伦敦议定书》,规定了划分俄阿边界的原则。
B、1885年4月,英国海军占领朝鲜的巨文岛,准备一旦发生战争就由此北攻俄国的远东地区,但最后由中国的交涉,才不得不放弃。
4、俄阿边界的划定:1893年英印政府派遣外务秘书杜朗与阿富汗艾米尔阿卜都拉曼汗在喀布尔签订一项协定。
王绳祖先生与十卷本《国际关系史》
王绳祖先生与十卷本《国际关系史》作者:陆一歌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31期摘要:王绳祖先生(1905-1990)是我国著名的世界史学家,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奠基人。
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不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他撰写的《欧洲近代史》打破了中国高等院校世界史教学由外国课本垄断大学讲坛的情况。
先生晚年主持编写的十卷本《国际关系史》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版的一套最为完备的国际关系史学术著作,它标志着我国学者在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学术思想体系。
关键词:王绳祖;历史学家;《国际关系史》一、王绳祖先生的求学之路王绳祖先生1905年12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城焦家巷的一个书香门第。
高邮王氏世家人才辈出,祖父王铭卿在福建任知事,伯父王荫之、叔父王陶民均为清末民初书画家。
他五岁入私塾,七岁入高邮县立第一小学,成绩优异。
1919年,他考入省城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金大附中是一所美国教会所办学校,对英文教学非常重视。
世界历史、地理等课程都用外国课本。
在金大附中的四年学习,给他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1923年,王绳祖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金陵大学。
不过,受当时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先生最初选读的是化学专业。
不料入学以后染病休学,回家乡修养了一年后于次年9月转入金陵大学历史系。
他以历史为主系、政治为辅系。
主系课有欧洲近代史、断代史、国别史等,辅修政治学通论、法学通论。
国际法和宪法学。
有两门课使他受益最大,一是世界历史综合课,课本为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世界史纲》,它以总的人类发展为内容,把低年级所学的东西综合提炼,使学生对世界史有个明确的总构想,并明了历史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另一门课是史学方法,课本为法国史学家朗格诺瓦和塞努博斯的《史学原理》,主讲人是美国人贝德士(M·S·Bates)教授。
这门课使王绳祖初步掌握了历史研究方法。
因所学原本是自己兴趣所在,他很快显露出历史研究方面的天赋,尤其得到时任系主任的美国教授贝德士的欣赏。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两大军事集团笔记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两大军事集团笔记第四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争危机的加深第一节三国协议的形成1、1904年英法协定:A、英国开始把德国作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看待,接着英国调整了战略部署:①、一方面在远东与日本结成同盟,以阻止沙俄在远东的扩张;②、另一方面在欧洲开始与法国接近,以期共同对付德国咄咄逼人之势。
B、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定》,谈判的目的是解决促使两国对立的主要根源即殖民地方面的问题,因而签订的协定是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定。
2、德国联俄计划的失败:A、1904年,多格尔沙州事件,德企图与俄结成同盟关系,对抗英国遭失败。
B、1905年,俄战败后,德皇企图签署一项类似1904年讨论国的结盟文件,遭失败。
3、第一此摩洛哥危机:发生在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原是德国为了动摇英法合作而发动的,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危机期间,英国始终站在法国的一边,而且,英法两国开始进行谈判,谋求建立军事合作对付德国。
英法协议加强了。
4、英俄协定:A、德意志促使俄国产生了德国是最危险的潜在敌人的想法,终于1907年缔结了《英俄协定》。
这个协定和《英法协定》一样,也是分割殖民地的协定。
B、协定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波斯的决定。
波斯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北面一带为俄国势力,中部为缓冲地带。
在中立地带,彼此保有取得租借权的权力。
东南一带为英国势力范围。
第二个部分是关于阿富汗的协定,俄国承认了英国在阿富汗的势力,放弃了自己与阿的直接外交关系。
第三个部分是关于西藏的协定,双方约定不干涉西藏内政,不破坏其领土完整,只通过拥有宗主权的中国与它发生关系。
C、英俄协定的签订,标志着19世纪末以来欧洲国家重新组合的过程告一结束。
在这大约十年的时间里,由于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交叉重叠,敌我友关系极不明朗:是英德结盟以制俄,是德国组成大陆同盟以反英,还是英法俄捐弃旧嫌联袂抗德。
当时各主要国家德外交就是围绕着这三个不同目标展开的。
国际关系复习经验
王逸舟老师的《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是一本好书,写的并不是那么难懂,而且滤掉了很多无足轻重的东西,适合让我们对国关的理论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时殷弘老师的作品。
其历史的脉络梳理堪称精辟,直至复试对此书还是眷恋有佳。
由于贯穿了相当长的岁月,而书本身又不厚,所以需要大家在读次数的基础上好好补些历史知识。
如果你需要一个国关史的主线的话,非此书莫属了。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的书。
定义详细,组织分明,很少有似似而非的结论。
往年考的很多,今年考的也不少,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此书是必看的。
《中国当代外交史》,嗯,简明的看吧,梳理出中美中日中俄中欧的具体情况,中国与联合国,中国与第三世界,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几次大的转型,都是一个过关考生必须知道的。
《比较政治制度》,曹沛霖老师的。
今年考了一道题,对比中美制度上的异同,其书写的并不难懂,看起来也很容易上手,所以请大家不要忽略。
《西方政治思想史》,北大唐老师的作品,概述了自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那个时代的政治一直到现在的制度,思想的变迁,书写的恢弘壮阔,但是由于我比较懒,所以只集中涉猎了书中希腊城邦至罗马帝国的部分,请大家不要学我,呵呵。
《西方政治思想史》里面关于 马基雅维利、布丹、霍布斯、洛克、卢梭的内容我觉得有必要看下,事关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源头,还是有可能考到的。
另外也购买了部分国关书籍,包括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方连庆的国际关系史五本卷,红宝书,卡伦明斯特的国际关系精要等,还有两本英文的,但事实求是的讲,对考试的帮助有限,所以建议大家还是立足于基础的参考书目,另外涉猎些讲述国际新闻的杂志,如环球,国际观察是上外出的,但不容易买到,除非你能提前订阅,其书写的是非常专业的。
当然啦,无聊的时候看看三联生活周刊,萌芽也是蛮好的上外国关硕士考试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国际关系历史、国际关系概论、政治学(以政治思想史和比较政治制度为主)、新中国外交和当代国际关系几个部分。
国际关系史笔记~~二战前国际关系史(词条21-40)
笔者推荐书目、网站、报纸、主流期刊:1、战后国际关系史顾关福著时事版2、(1)国际关系名词解释白鹤著现代教育版(2)国际关系实用手册3、环球时报/环球网4、现代国际关系(登陆中国知网CNKI)使用说明:笔者公布笔记意在降低备考考试搜索信息的成本,但不愿束缚考生思想,请谨记仅供参考,请“取之精华,去其糟粕”送给考生的话:望努力,勿投机,祝成功!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研究生考试初试业务课1(国际关系史)笔记一、二战前国际关系二、了解更多,请转至笔者新浪博客:纳什纳丽斯的博客(/s/articlelist_2658669854_16_1.html)词条20-4021、神圣同盟(1815)为防止拿破仑东山再起,在俄皇的倡议下,亚历山大一世与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于1815年9月签订了《神圣同盟条约》,盟约并没有为签字国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不是一个具有的严格法律意义的载明缔约国权利和义务的同盟条约,倒是像一篇宣传基督教仁慈、友爱、互助精神的宣言书。
它提倡以基督教教义作为处理君主与上帝、君主与君主和君主与臣民三种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它实际上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现状,特别是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这个大环境的产物。
它是欧洲专制君主特别是东方三大专制君主的互助同盟,它从精神上把各君主国联合起来,为镇压革命提供了一个纽带。
22、四国同盟鉴于拿破仑再次崛起的教训,为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四国在签订第二次巴黎条约的同一天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1)拥护1815年的《巴黎条约》2)如任何一方受到法国的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
3)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有效期为20年。
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
条约确定的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的财富。
23、欧洲协调(会议外交)1818年,法国加入四国同盟条约后,五大国定期开会,处理共同事务,试图取得一致意见,这种形式叫做欧洲大国的协调或者欧洲协调、会议外交、它是一种定期的多边外交协商的安排,大国通过这种安排,能及时就影响各国的共同利益的事务或突发事件,进行沟通并采取相应举措;也有助于各大国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形成暂时的一致或多数的一致的意见。
育明考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历年真题,考研复习全套资料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攻略北京大学国关院考研基本情况北大国关院国际关系考研参考书目统考科目:政治学概论(加粗为重点)1、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罗斯金等:《政治科学》(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海伍德:《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版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5、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6、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三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9、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10、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或者陈岳版1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2、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3、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关键资料:许振洲《政治学原理》潘维《世界政治经济体制比较》宋伟(王联)《国际政治学概论》补充书籍: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第10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美]劳伦斯·迈耶,约翰·伯内特,苏珊·奥格登著:《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1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商务印书馆,1996(考博用书)育明教育建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燕继荣老师的《政治学十五讲》编写的非常的系统,建议在复习的时候以此为主线。
国际关系史1、《国际关系史》上册王绳祖武汉大学出版社(可参考法律版)2、《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3、《国际关系史》(战后卷)方连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方连庆、王炳元主编4、《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宫少朋等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宫少朋、朱立群、周启朋主编5、《国际关系史》袁明北京大学出版社6、《国际关系史纲》何春超、张志、张季良编著法律出版社7、《国际关系史》刘德斌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细则(2013年3月2日)根据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关于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与录取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经本院党政办公会讨论决定,特制定本细则如下。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
《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第一篇:《国际关系史》参考书目阅读书目[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0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2].(英)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求实出版社,1998[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尤来寅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7].(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8].(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9].(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信强、何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10].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1].刘金质.冷战史(上、中、下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12].(美)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13].(美)约翰·伊肯伯里主编.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4].(美)罗伯特·吉尔平.杨宇光等译.全球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5].(美)托马斯·弗里德曼.黄其祥等译.直面全球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16].(美)戴维·赫尔德等.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7].陶文钊.中美关系史(全三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人民出版社,1972年[19].列宁.列宁选集(1-2).人民出版社,1972年[20].胡莹.地理空间与全球霸权.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1].(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22].(加)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阅读期刊《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欧洲研究》、《日本学刊》、《德国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学习网站第二篇:国际关系史专题国际关系史专题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类综合》&《政治学原理》考研资料
二、出题老师简介(研究方向、著作和论文等)时殷弘老师。
时老师是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很有分量的老师,他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国际关系史、战略理论、当今国际政治、中美两国对外政策和战略、东亚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授的课程为:国际关系理论思想、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思想史、国际政治经典文献导读、当代世界和中国研究方法、现代战略思想: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战略原理与中国对外战略等。
时老师在《国际关系综合》科目中出题是国际关系史方面的内容,但并不是每年都出题,时老出题很有特色,例如关于体系比较、体系演变的题目,大战略等,如2012年考试中关于德国的世界政策的论述就颇有时老出题的色彩。
吴征宇老师。
吴老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思想与理论、战略思想与理论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他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很有研究。
对于国际关系理论中均势、安全困境等经典概念有深入理解,而且其研究对于主要国际关系思想流派均有涉猎。
如从《霍布斯到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思想的古典与当今形态》。
吴征宇老师出题涉及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关系史。
时间充裕的考生在梳理IR理论流派的时候,可以阅读吴老师的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的相关论文,这是十分重要的参考。
房乐宪老师。
房老师研究方向包括国际关系理论;欧洲一体化、欧盟外交安全政策与中欧关系;中国外交政策与对外战略等。
房老师出题涉及国际关系理论。
金灿荣老师。
金老师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金老师的研究方向包括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等。
主要著作:《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等;已发表论文和评论数百篇。
金老师出题涉及中国外交的内容。
黄大慧老师。
1999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毕业,获法学(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
国际关系史·笔记整理《国际关系史》(近代卷)笔记一.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1.起因: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诸侯意欲削弱对方力量,借新教与天主教之争而发起战争2. 导火线:斐迪南二世任波西米亚国王,遭民众反对。
布拉格议会中的新教徒代表将国家派来的官员抛出窗外(史称“抛出窗外事件”),次日发动布拉格起义。
3. 过程:(1)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4年)波西米亚和巴拉丁联军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作战。
斐迪南二世联合天主教联盟和西班牙击败联军,波西米亚成为奥地利的一个省,西班牙占领巴拉丁。
(2)丹麦战争阶段(1625~1629年)英国、荷兰、丹麦为了打击斐迪南二世结成同盟,由丹麦派兵德意志北部,被皇帝击败。
斐迪南二世控制北部德意志。
皇帝颁布归还教产敕令,规定新教诸侯将1552年之前夺取的土地归还天主教诸侯。
(3)瑞典战争阶段(1630~1635年)瑞典为在波罗的海争霸,入侵德意志北部,取得法国和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
战争初期,瑞典作战顺利,占领了德意志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以及慕尼黑。
但在吕岑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二世阵亡,瑞典军队逐步退至波罗的海沿岸。
斐迪南二世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缔结《布拉格和约》,同意不在该地区实施《教产归还敕令》。
斐迪南二世再次获胜。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年)法国与瑞典、荷兰结盟对斐迪南二世宣战,斐迪南二世得到西班牙、巴伐利亚、勃兰登堡和萨克森的支持。
法国在战争初期战绩一般,但瑞典占领了北部和中部德意志。
1637年,斐迪南二世去世,其子费迪南三世即位,在军事上败给瑞典。
西班牙因国内反西班牙革命以及对法作战的失利,丧失了在欧洲的军事优势。
费迪南三世被迫求和。
4. 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瑞典占有西波美拉尼亚和部分东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以及不莱梅和维尔登,控制奥得河、易北河以及威悉河口(2)法国获得阿尔萨斯(3)重申教随国定原则(4)承认德意志各邦诸侯享有内政外交自主权(5)确认瑞士退出神圣罗马帝国。
国际关系史总结[基本脉络和知识点](王绳祖版)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标志。
基础:欧洲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商品货币关系得到普遍的加强,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扩展。
资产阶级通过工商业渠道,加速了资本的积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贸易的乏味不断扩大,工商业利润击虚增长,导致了欧洲国家以及后来的美国、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
、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加剧。
由于列强的海外斗争的激化和亚非拉美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的加强,各州之间,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和复杂,改变了古代、中世纪那种地区性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了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以三十年战争为契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是国际关系转入近代。
既其形成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此其形成的标志是相对模糊的,因为没有历史上的那一个点和事件能够准确地标志其产生,。
但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确定一个起点又是必要的,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中所形成的一些国际关系惯例、原则对后世影响甚大,有的至今仍然在沿用。
为后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原则。
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体系特征:【1】国际关系的行为体由宗教国家转变为民族君主国尽管这只是发展到近代民族国家的一个过渡形态,但毕竟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已经发生了变化,主权成为了是人所认可的最高国家权力。
【2】欧洲成为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
甚至这个中心位置,在此后的三百年间没有转移过。
或许有人说威体系只是欧洲的国际关系体系,事实确实如此,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战争不尽在欧洲本土展开,而且还在海上进行,这正说明了资本扩张性所带来的对海外贸易的需求和国际关系全球化时期的真正到来。
【3】国家权力和财富成为战争的。
这证明了国际关系中的无政府状态。
【4】大国对均势格局的追求和维护。
【5】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6】民族君主国以及后来的民族国家相继登上了国际舞台。
威体系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欧洲各国的均势和平。
从国际关系稳定发展方面我们可以将威体系作为一段时期的静态。
【免费下载】考研国际关系专业国际关系史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1)苏联对外战略调整及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较重点:苏共 20 大,三和路线(因为这一 时期美苏缓和,苏联一方就是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 重点:艾森豪威尔的冷战政策(解放战 略、大规模报复战略、“新面貌”安全政策) 肯尼迪的“灵活反应战略” 对这一时期美苏 缓和的表现要有宏观的概念:包括重点整理《奥地利国家条约》,了解四国首脑的日内瓦 会议,重点:苏联与联邦德国建交,尤其是“哈尔斯坦主义”,苏联日本恢复邦交。对这 一时期的美苏危机也要有宏观把握,其中第二次柏林危机、U2 飞机事件、古巴导弹危机都 要做重点整理,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对后来美苏战略的改变,对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影响要 有整理,这也是曾经的考点。对其中几次会谈的内容要有了解。重点:《部分禁止核试验 条约》,今年奥巴马提出“无核世界观”,纽约核安全峰会的召开,所以所有关于核试验 的条约都是重点。了解越南战争的始末,关于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势力影响很大,所以要重 点关注前因后果,以及几任总统对越南政策的一个转变。重点格拉斯保罗会谈,《不扩散 核武器条约》,这一条约的影响力至今还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作为了解,特别是波兹 兰事件、匈牙利事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中苏分裂,因为事件比较敏感,所以考的几 率不大,但是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还是要了解的,重点是“勃列日涅夫主义” (2)西方阵 营的变化 这一章节处处是重点战后西欧一体化的原因,舒曼计划、《巴黎条约》、煤钢联 营、《罗马条约》、欧共体,这里涉及的概念都要做重点整理,还有欧共体的扩大过程 重 点:戴高乐主义(法国在这一时期的外交战略,具体采取的措施都必须了然于胸) 重点:凯 程教育政策(其中几个条约《东方条约》、《四大国协定》、两德《基础条约》都很重要) 重点:《新日美安全条约》(3)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万隆精神” 、“不结盟运动”、77 国集团自然很重要,因为中国向来凸显在第三世界的作用了解“北 部湾事件” 重点:东盟(考过太多次)重点:苏伊士运河事件、第二次中东战争、艾森豪威 尔主义,第三次中东战争,242 号决议是重点中的重点,第四次中东战争,重点中的重点 《戴维营协议》,主义对萨达特这个人做些总结。非洲:这一地区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就 了解了解,注意“刚果事件”以及卢蒙巴、非洲统一组织到后来的非盟也很重要,恩克鲁 玛、曼德拉、穆加贝这些人还是要总结的。拉丁美洲:重点在巴拿马运河的问题,拉丁美 洲的一体化之路,孔塔多拉集团到后来的“里约集团”。对第三世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 秩序的问题做宏观把握。(3)美国对外战略调整和东西方关系缓和重点:关岛主义、尼克松 主义、“现实威慑战略” 勃列日涅夫缓和的纲领,以及他的缓和与美国缓和的不同。美苏 首脑会谈中涉及到的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以及得到的几个条约《反导条约》,《限制战 略武器条约》都是重点,因为今年的核裁军很热。欧安会是重点,中欧裁军做了解。 (4) 美苏争霸新态势卡特的人权外交是重点,苏联的战略转变的思想指导以及具体的扩张浪潮 要做宏观把握。卡特主义和里根的新遏制战略是绝对的重点美苏军控结合前面的军事谈判 看, “星球大战计划”(绝对重点)对美国在第三世界的反击做宏观把握,注意总结一下团 结工会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战后两极体系的瓦解 (1)走向多极世界中国:了解欧共体:重点。这一时期欧共体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 技上的深化发展,得到几个重要成果《单一欧洲法案》、西欧联盟的复活、“尤里卡计划” 、建立统一大市场都是重点。日本:寻求政治大国的举措、“三根支柱论”、中日关系 “四原则”比较重要。第三世界:两伊战争重点(598 号决议),了解黎巴嫩战争,重点是 “低烈度战争”、孔塔多拉集团、利马集团、马尔维纳斯海战;拉美债务危机(2)苏联外交政
国关院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讲义,国关史复习重点章节
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脉络·重点第三讲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战争危机的加深引入部分1815年维也纳会议至一战前(1914年)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欧洲本土除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以外没有爆发大的战争,一直维持着和平局面。
但是,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中,旧的“均势”结构不断受到冲击。
主要表现:各种秘密外交、秘密结盟正在加紧进行,主要是以德国为首的德、奥匈、意大利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首的英法俄协约国的形成;危机和局部战争不断出现:即下文所讲的三次危机、三次战争;美国和日本已经崛起成为世界性的强国,它们的参与使原有的国际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德国加紧推行“世界政策”向老牌帝国主义英国公开挑战。
总之,旧的国际政治均势结构已在世界的剧烈动荡中趋于削弱,新的国际政治结构必将取而代之。
一、德国实力增强、英国趋于衰落,英德矛盾加深:1871年德国统一,在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迅速发展,国力显著增强。
英国经济增长缓慢,实力日渐衰落。
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要求按国力重新瓜分世界,向英国的霸主地位和国家利益发起挑战。
为了改变英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的孤立地位(光辉孤立,英国对欧洲大陆的传统的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避免欧洲大陆出现强权挑战英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英国采取不与任何一个欧洲大陆国家结盟的政策。
)应对德国的挑战,英国的外交政策在20世纪初开始做大幅度调整,一方面在远东与日本结盟,阻止沙俄在远东的扩张。
另一方面在欧洲与法国接近,以共同应对德国。
此形势下,英德矛盾迅速加剧。
在1901年英德最后一次结盟尝试破裂之后,英德开始互相视各自为重要对手,英德矛盾成为了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二、三国协约形成英法协约:1904年英法为联手对抗德国而签订的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定。
1901年英德最后一次结盟努力失败之后,英国将德国视为最危险的对手,转而向法国接近。
1898年的法绍达事件中,法国的让步解决了两国间的主要矛盾,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笔记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国际关系史》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笔记六、亚洲各国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1.越南和朝鲜革命的胜利越南八月革命胜利,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建立起人民革命政权。
胡志明发表独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脱离与法国殖民关系,废除法国一切特权。
粉碎了封建制度和殖民统治,解开越南历史的新篇章。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
8月15日日本投降,朝鲜获得解放。
9月建国。
后因美国操纵联合国军进驻,导致朝鲜分裂。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对内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东南亚和南亚民族独立运动高涨战后初期,印尼人民发动八月革命,开展了一场抗击英、荷殖民主义侵略,捍卫民族独立的斗争。
1945年8月17日苏加诺宣布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成立。
在菲律宾人民不断斗争下,1946年7月4日菲律宾共和国成立。
该国人民为争取独立和民主政治进行了坚决斗争。
推翻亲美独裁政治,建立民主政权。
3.1945年3月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联盟发动全面大起义,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
英俊借此机会占领缅甸主要阵地,企图恢复殖民统治。
此举激起缅甸人民反抗浪潮。
在缅共领导下,爆发战后历史上最大全国性总罢工。
英国迫于压力,同意谈判。
1948年1月4日缅甸联邦成立,正式脱离英联邦。
标志缅甸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最终胜利,开始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期。
4.战后初期,鉴于世界民运高涨和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英国为继续保持殖民利益,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通过蒙巴顿方案,印巴独立建国。
基本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加速了英国的衰落和殖民体系的瓦解。
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5.西亚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斗争蓬勃发展战后,叙利亚和黎巴嫩两国依然处于英法军事占领下。
严重威胁两国的民族以利和国家主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明教育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全套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考研攻略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考研笔记第一编近代国际关系(十七世纪中叶—--一八七一年)第一章17世纪中叶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第一节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形势①法国经济得到发展,发展海外贸易,为对付西班牙的反法政策,法国和新教国家英、荷以及德国新教诸侯结成反哈布斯堡同盟②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海上力量受到削弱,尼德兰等省份的独立,使其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打击③英国资本主义相当发达,积极干预欧洲大陆政治。
三十年战争期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④荷兰站在法国一遍,反对天主教同盟国家;瑞典与德国北部诸侯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所以也站在法国一边;俄国忙于对波兰的战争,无意干预三十年战争。
时间:1618年—1648年导火线:哈布斯王室压迫捷克新教徒,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激起了捷克人民起义。
参战对象:一方以法国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在宗教改革中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另一方则以神圣罗马皇帝为首,包括了奥地利,西班牙以及在宗教改革中失去了疆土与削弱了实力的德意志诸侯。
矛盾对象: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捷克人和日耳曼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德意志诸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A内容:①、欧洲大陆的疆界变更法国,瑞典和德意志的新教诸侯得到了大片领土。
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并肯定了它早先取得的三个主教区---梅斯,土耳其和凡尔登归它所有。
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
②、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各诸侯有独立的外交权,从政治上分裂了帝国。
③、瑞士和荷兰的独立获得缔约国的承认。
④、卡尔文教派可享受与路德教派同样的权利;在帝国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的人数相等。
法国获得了大量领土,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了基础,瑞典成为北欧强国,德意志经济受到重创,政治上被分裂。
B和会与和约为近代国际法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①、会议本身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②、和约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的主权,承认了荷兰,瑞士为独立国,在实践上肯定了格老秀斯所提出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是国际关系中应该遵守的准则;③条约规定,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的条款,创立了对违约国家可施与集体制裁的案例;④、和约承认,新旧两教享有同等的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际法脱离神权的束缚;⑤、和约缔结后,各国逐渐建立了常驻使节,这有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邦交。
这些成就说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二者互相为用,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海上实力都得到了加强。
当时制定和执行英国对外政策的代表人物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利益的克伦威尔,因而探讨这个时期的国际关系,有必要阐述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1、克伦威尔的对外政策①海洋政策是建立世界贸易霸权②陆上政策是组成英国为首的新教同盟2、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7)①1650年制定航海条约:规定非经英国政府允许,外国商人不得与英属殖民地通商。
②1651年宣布,在欧洲以外地方的商品,必须用英国船只运入;欧洲的货物须用英国商船,或者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入英国港口和英属殖民地;运入英国的鱼类须为英国渔船所捕,只有英国船只才能运鱼出口。
③迫使荷兰于1654年6月缔结了威斯敏斯特和约,压制荷兰承认《航海条例》。
3、利用法西矛盾,干预欧陆政治1655年,英国利用海盗之助,以海军进攻牙买加,挑起了与西班牙的战争;1656年,英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牙买加;1657年,英法签定了贸易协定与同盟条约,共同反对西班牙,一方面加深了法西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英国在对西战争中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国做帮手;1658年,丢恩斯战役,法国取得对西班牙的决定性胜利。
第三节法国扩张与西欧列国的反法斗争1、比利牛斯和约:法西1659年缔结,是三十年战争之后的又一次胜利。
因此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比利牛斯和约的缔结,为法国争霸欧洲奠定了基础。
(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
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
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
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而西班牙衰落了。
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2、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①“天然疆界”:亨利四世提出的扩疆拓土的政策,即“宏伟的规划”;路易十四则具体化为“天然疆界”政策,企图把法国的边疆扩展到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地中海,大西洋,北海以及莱茵河等处的天然疆界。
为此他发动了多次战争。
②166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死亡,路易十四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战争由此而起。
1667年,战争开始。
1668年,迫使西班牙媾和,缔结了亚琛和约。
1672年—1678年对荷兰战争。
于1678年签定奈梅根和约。
1681武力占领斯特拉斯堡。
1684年,夺取了卢森堡与另外几个德国城市。
1688年,法军入侵莱茵河畔的巴拉丁纳特。
1697年,在海战与爱尔兰被打败,接受了立兹威克和约。
总之路易十四通过一系列的战争,使法国在领土扩张方面的确收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法国同许多国家的关系趋于紧张与敌对了。
3、奥土战争(1683年—1699年),奥土缔结卡洛威次和约。
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继承战争的由来:1700年11月,西班牙查理二世死后无嗣,法国与奥地利争夺西班牙王位,引起战争。
英国荷兰惧怕法国独吞这份富饶的遗产,也起而与法国作战。
这份遗产具有诱惑力,它除了西班牙本土外,还有西班牙在意大利,尼德兰以及美洲的许多领地和菲律宾。
神圣罗马皇帝乘机打击法国,同时还鼓动德意志诸邦以及北欧的丹麦,瑞典竭诚反法同盟。
这场战争把法国拖得筋疲力尽,法国开始走下坡路。
由于联盟内部发生分歧和法王路易十四之孙—登上西班牙王位的菲利普五世站稳了脚;同时法国在战争后期军事上有了起色,导致了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和拉斯塔特和约的签定,结束了战争。
(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
和约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十八世纪西欧国家疆界的基础。
对于英国来说,保持了海上优势,为进一步扩张海上势力扫除了障碍,对法国来说,基本上保持了欧洲大陆头等强国的地位,但丢失了大量殖民地,海上势力受到削弱。
第四节北方大战北方大战:1、时间(1700—1721)2、目的:彼得一世为争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发动对瑞典作战所引起的一场欧洲国际战争。
3、结果:《尼斯塔得和约》的缔结。
俄国争夺黑海出海口的斗争:从彼得一世开始,有计划有部署,并且组织了反土同盟来为争夺黑海出海口的。
第五节十八世纪争夺欧洲和殖民地霸权的斗争1、奥地利继承战争(1740—1748):1740年查理六世死。
普鲁士,法国,巴划利亚,西班牙,撒丁等国,根据种种理由,拒绝承认查理六世的长女玛丽亚。
特利萨的合法继承权,起而要求哈不斯堡王室的土地。
普鲁士要求她用富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换取此种承认,遭到拒绝。
于是,普鲁士首先发难,占领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因而引起奥地利继承战争。
1748年,战争后缔结了《亚琛条约》。
2、七年战争时间1756年8月—1763年2月10日“外交大改组”奥地利想要收复西里西亚,加强与俄英的关系。
此时英国在海外已经和法国就殖民地争夺处于战争状态。
英国为防止英王属地遭法国进攻,与普鲁士缔结条约,引起法国不满。
欧洲大国的敌对关系发生变化:敌对的法国和奥地利转为盟国,与法国有结盟关系的普鲁士转而与法国为敌,与英国结盟。
这就是历史上的外交大改组。
原因: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
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
战争的实质:一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二是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
俄国参战是想将其势力扩展到中欧,所以其立场并不一致,由助奥转而助普。
全局性的战争在欧洲大陆打,局部性战争在海外,英法之间打。
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
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奥地利承认西里西亚为普鲁士所有。
(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
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法国丧失了大量的海外属地,英国扩张了自己的海上霸权,七年战争是普鲁士未来称霸德意志的第一步,是俄国起重要作用的开端,奥地利的作用下降。
3、俄普奥第一次瓜分波兰(1)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可能性普鲁士在与奥地利的争夺领导权的过程中占据上风,俄国通过对外战争成为东北欧最强大国家,普鲁士的竞争对手由奥地利变为俄国。
双方都难以独占.(2)时间:1772年(3)瓜分的结果4、两次俄土战争(1)第一次:1768—1774缔结《库楚克。
开纳吉和约》(2)第二次:1789—1792 缔结《雅西和约》育明教育·2014年考研复习宏观规划·仅供参考育明教育官网北大、人大、中财、北外、中传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