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复习湘教版必修1 (共192张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g:大西洋 eg:东非大裂谷
生长边界
②、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Ⅰ.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上:深海沟
eg:马里亚纳海沟
海陆交界处:岛弧或弧形列岛
eg: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 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陆地:海岸山脉 eg:落基山脉(北美)、
安第斯山脉(南美)
Ⅱ.两个大陆板块相撞-- 巨大的山脉
eg: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自转平面---赤道面
黄赤交角:23.5° 公转平面---黄道面
66.5°
地球轨道面(黄道面)
23.5°
自转 旋转中心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
转动一周 一天、 所需时间 24小时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365天
昼夜更替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产生现象 地方时 昼夜长短变化 地转偏向力 季节更替
小行星带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有 生命存在的天体
日地距离适中 适宜的温度 液体水
原 因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大气
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 地球根本的能量来源
太阳活动
标志——黑子、耀斑
周期——11年 对气候
影响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极光、磁暴
太阳—地球 什么是太阳辐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 向四周放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铁路、公路、桥梁、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
水库等的回避处
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外力 侵蚀地形
沉积地形
主要分布地区
风力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
沙丘、沙漠、 黄土沉积等
干旱、半干旱 地区
黄土沟壑 冲积扇、冲积 湿润、半湿润 流水 河床加宽加深 平原、三角洲 地区
瀑布、峡谷、 石钟乳、石笋、 沟谷(V型谷) 石柱等 喀斯特地形等
断层面 断层线
➢ 地表形态?
地垒 :
庐山、华山、峨眉山等
地堑 : 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1 2 3
向斜
褶皱形成初期 ,由于岩层受侵蚀 很小,背斜形成 山,向斜形成谷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力侵
蚀的过程中,背 斜顶部因受到张 力的影响,岩性 疏松,容易被侵 蚀;而向斜槽部因 受挤压力,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 因而侵蚀程度较 小,反而成为山岭。
66°34′S
900N 北寒带 北极圈
北温带
北回归线
赤热 带道
南回归线
南温带
南极圈 南寒带 900S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地核
内部圈层 地幔 地壳
岩石圈:地壳和上 地幔顶部(软流层 以上的地幔)
大气圈 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是自然地理环境 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北 极 圈 内 极 昼 )
昼 夜 等 长
昼北 最极 短圈 夜内 最极 长夜
)
昼 夜 等 长
昼长>夜长,纬度
昼长<夜长,纬度
俞高,昼俞长
俞高,昼俞短
时区的划分
东早西晚 东加西减
时区和区时
时区: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 为24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 统一时间(又称标准时)。
(太阳活动极大年,地球上反常气候出现的概率 明显增大)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影响短波通讯
●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 象
●作用于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自转
1、昼夜交替现象 2、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3、地方时
公转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形成四季和五带
核聚变反应
什么是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
一些明显现象
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光球、色球、日冕
主要类型: 黑子:太阳光球出现的暗黑的斑点
(周期:11年)。
耀斑:太阳色球出现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何影响?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影响农业收成
地理学考必修1 复习专用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
其他恒星系
银河系
太阳
总 星
太阳系 行星及其卫星 矮行星
系
小行星
流星
河外星系
彗星 行星际物质
太阳系概况:
中心天体:太阳 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与结构特征: 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结构特征: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O3
CO2、水汽
地
高 层 大 气
平
吸收紫外线 流
层
吸收红外线 对
流
面
层
•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 流;
• 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等压面: 上凸为高压, 下凹为低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北半球高空)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
9.23
北回 从北回归 北回归线
夏至 6.22 归线 线向南北 及以北地 南半球
递减
区
冬至 9.22
南回 归线
从南回归 线向南北 递减
南回归线 及以Biblioteka Baidu地 区
北半球
日 期 北半球各地昼 南半球各地昼 赤道上的 夜变化情况 夜变化情况 昼夜情况
3月21日— 6月22日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昼渐长夜渐短 昼渐短夜渐长
66°34´N
夏 赤道低压带 至
赤道低压带
春 秋 分
23°26´N
赤道低压带
冬 至
0° 23°26´S
66°34´S
2.3.4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
冰岛低压
亚洲 高压 阿留申低压
1月北半球气压中心
2.3.4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
第三节 大气环
大气层境
氮
低层 大气 组成
干洁空气
氧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保温作用
水汽 固体杂质
臭氧 ——吸收紫外线 ——成云致雨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 大气
低纬:
高
高度 范围
17~18千米 中纬: 10~12千米 高纬:
从对流层顶 从平流层
到50~55千 顶到3000
米
千米
层 大 气
8~9千米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长夜短, 北极圈内极昼
夏至日 6月22日
冬至日 12月22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圈内极夜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至 •
(北半球)
23.5°
春分 •
秋分 •
春分 • 0º
冬至
•
23.5°
昼渐长 昼(渐短 昼渐短 ( 昼渐长
昼 夜 等 长
昼 最 长 夜 最 短
要点:落实准确位置,并说出各位于什么板块之间?
褶皱
❖ 形成原因?
地球内力作用使岩层挤压 弯曲形成
❖ 基本形态? 背斜 (中间向上拱起) 向斜(中间向下凹陷)
❖ 背斜成谷,向斜 成山的原因?
外力作用
相对上升,多形成山峰:地垒
断层线
断层
➢ 形成原因?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 发生断裂
相对下降,多形成盆地或谷地:地堑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时区数的计算 经度/15°=a 余数≤7.5,时区数=a 余数﹥7.5,时区数=a+1 (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区时的计算 ①、求时区之差
②、所求时间=已知时间+时区之差(东+西-)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间
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 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
•该层上热下•距地面
冷
远,受到
高 层 大 气
及成
引力小
因
与人 类的 关系
•出现极
•天气现象复杂 多变。 •人类就生活在 对流层底部,
•人类生存环 境的天然屏 障; •利于高空飞
光; •宇宙火 箭、人造 卫星等运 行于此;
与人类关系最 行。
•电离层
密切。
能反射无
线电波。
反射
散射
大气的 削弱作用
太
阳
指向宇宙空间
三圈环流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 气流方向
90°S 60°S 30°S
0° 30°N 60°N 90°N
风带移动.swf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 水圈: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岩 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侵入岩:花岗岩 喷出岩:流纹岩 玄武岩
地球外部 的太阳辐 射和重力
主要表现 内外力 形式 关系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地震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内力使 地表变 得高低 不平, 外来使 地表趋 于平坦
内力作用:
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
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 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向斜
断层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隧洞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地下水储藏区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 压力
泉水、湖泊分布地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 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 表水汇集
• 对地面直接起保温作用的是什么? 大气逆辐射
• 反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云层和较大尘埃 特点:无选择性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 散射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特点:有选择性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 吸收作用 参与的大气成分: O3、CO2、水汽 特点:有选择性 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吸收红外线。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纬度差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两地纬度之差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纬度变化: 同一天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 纬线(90º)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
日期
一年最大值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
•气温随高度的
气温
增加而递减。 •气温随高度 •每上升100米,的增加而递 气温随高
特点 气温下降约 增。
度的增加
及成 0.6℃。
•该层中的臭 先降低后
因
•地面是对流层 氧吸收太阳 升高。 大气的直接热 紫外线。
源。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 大气
气流 运动 特点
•对流运动 •该层上冷下 热
•大气密
•平流运动 度极小
外力作用:
风化:风化壳 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 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 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
峡谷、科斯特地貌 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六大板块示意图
①、板块张裂--
海上:海洋 陆上:裂谷
砾岩 砂岩 页岩 石灰岩 花岗岩-------片麻岩 石灰岩-------大理岩 砂岩----------石英岩 页岩----------板岩
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
①冷却凝结
②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地质作用
分类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能量 来源
地球内能
昼夜 等长
6月22日— 9月23日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昼渐短夜渐长 昼渐长夜渐短
昼夜 等长
9月23日— 12月22日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昼渐短夜渐长 昼渐长夜渐短
昼夜 等长
12月22日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昼夜
—3月21日 昼渐长夜渐短 昼渐短夜渐长 等长
春分日 3月21日 秋分日 9月23日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6月22日) 以北地区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 (12月22日) 以南地区
一年最小值 南半球 北半球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移
①偏移原因: 地转偏向力
②偏移规律: 南左北右赤道无, 纬度越高越显著。
下图虚线表示原始方向,在图上用实线画出偏转方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五
66 °34′N
带 23°26′N
的 00 划 分 23°26′S
辐
大
射
气
大气吸收
太
辐 射
阳 辐
地面吸收
大 气
大 气 吸
射
指向地面
逆 辐
收
射
地面 大气的 保温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上界
•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什么是近地面大气(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 地面辐射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
太阳辐射
• 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什阳么辐射?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夏至(6.22)
230 26/N
秋分(9.23)
春分(3.21)
00
春分(3.21)
230 26/S
冬至(12.22)
节气
日期
太阳直 射纬线
正午太阳高 度纬度分布
正午太阳高 度达一年中 最大值地区
正午太阳 高度达一 年中最小 值地区
春分 秋分
3.21
赤道
从赤道向 南北递减
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