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经管实验班 郑凯斌

2014339950039

一.案列介绍

在大学校园里,旷课成为了大学生的 “必修课”。据不完全统计,没逃过课的人几乎为零。在大学里,基础课逃课率一般在25%以上,专业课的逃课率在20%左右,至于哲学、中国革命史等公共课到课率仅有50%左右。

(1)逃课率如此之高,必然有着深层次原因,我们不能过于笼统的简单评判,并盲目采取措施。目前,一般认为;学生 逃课的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责任感 不强、控制力差、态度不端正、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客观原因包 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学校管理、学分制度和考试制度、教师的个 人素养及教学水平等。

(2)既然造成逃课的原因,如此之多。那么,逃 课的行为理性么?我们又怎么能够分清本末,找出问题症结并实施真正合理有有效的措施呢?本文,便是基于这样的思索,试图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 “点名与逃课”师生模型,并进行针对性的分 析。

二.博弈论的简述

说起博弈论,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提起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基本内容为:有两个囚徒 (甲和乙)二人行窃时被捕,警察分别对二人单独审讯:可能出现四种情况:甲坦

白 (8年 )乙坦白 (8年 );甲坦白 (O 年 )乙不坦白 (1O 年 );甲不 坦白 (10年 )乙坦白 (O 年);甲不坦白 (1

年)乙不坦白 (1年 )(具 体分布如表一 )。不加分析的看

表格,我们会误以为甲与乙会选择抵 赖,但是博弈论分析结果;甲乙均选择坦白。正如,大学生上课一 般,我们总认为;老师不点名,学生不逃课应该是理想状态,但实际 上这种状态却往往难以达到。博弈论,便是研究的个人理性与集体理 性冲突下的最优选

择问题。

三、师生博弈静态模型

现实的复杂性,让我们不可能去考虑所有问题。模型的构建,需要一定的假设。首先,我们做出几个符合现实的假设;①学生是理性的,他根据 自己效用与损失的权衡做出最优选择;②老师点名的决策 是在课前决定的,即老师的决策不受学生出勤率影响。③老师和学生 虽然关系亲密无间,但是对于上课问题,二者存在利益冲突 (学生有逃课的可能,无疑浪费老师的劳动成果;老师有点名的趋向,无疑对学生产生影响 )。如此以来,老师决定点名之前,不知道学生来与 否;学生决定逃课之前,不知道老师点名与否,老师学生之间的博弈 也就建立了。

在这场博弈之中,老师有两种纯策略选择点名或是不点名;学生也有逃课还是上课的选择。下面就是对老师和学生在这场博弈中各种策略的效用进行分析。对学生来说,上课的效用设为Y;逃课的效用设为x;学生逃课,点名产生的效用设为一B(现实中,学生旷课被抓,会有一定的处罚措施,而点名对上课的学生基本没有利益所得);对教师而言,学生的上课给带来效用设为A(相反,学生旷课,其效用值则为—A);对二者共而言,点名浪费上课与学习时间,给二者带来负效应设, _c。接下来,由于二者都有两种纯策略,那么共有 (老师点名,学生上课 )、 (老师不点名,学生上课 )、 (老师点名,学生逃课 )、 (老师不点名,学生逃课 )四种策略组合。

接下来根据上述效用值设定,求出各种组合的效用值。如; (学生逃课,老师点名 )老师获得效用为学生没来上课的—A,点名成本—c,对学生没来上课的处罚的同时,会对老师心里带来些抚慰,其效用值为B;对学生而言,逃课的效用值为x。被点名的处罚为一B。其它,以此类推,具体见下表

师生静态博弈矩阵

老师/学生逃课不逃课

点名一A—C+B.X-B

A—C.Y—C

不点名一A.X+B A.Y 注:(学生逃课,老师没点名)学生获得效用为X+B,在这里逃课学生,虽然未直接获得效用B,但相对于上课的学生,他没去上课,却没获得惩罚,相对获得了B的效用。

在这里,设老师点名的概率为P,学生逃课的概率为q。那么,老师选择点名=1)和不点名=o)的收益分别为:

点名;U(1, = (-A—C+B) q+(A-C)×(1一;不点名;u(o, =

(_A) q+A×(1一q)

根据帕累托标准:令uo,q)=u(o,q),化简得:Q*B—C=0,解得逃课的均衡概率为;q=C/B。同理可得,点名的均衡概率;P=(x+B—Y)/(2Bl—C) 四、师生博弈动态模型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先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设的效用进行赋值,然后再进行动态分析。对于一名真正的旷课学生,其内在的损失当然大于收益;不妨设x_5,Y=6。点名的成本设为C=I;学生上课给老师带来的收益设为A=2,旷课的处罚设为B-4。

师生博弈支付矩阵

老师/学生逃课上课

点名(1,1 ) (1,5)

不点名(-2,9) (2,6)

带入上部分公式可得:

逃课率q=c,B=1,4(这与前言资料所给的20%左右的逃课率数据基本相符,佐证了赋值的意义性 );点名率 P=(x+B—Y)/(2B—C)=3/7。另一方面;我们观察表三,可以看出 (不点名,上课 )的策略组合应该是最有效的,但是现实中我,往往出现如囚徒困境般的状况, (点名,上课 )的情况却大量存在。如何有效地走出这个困境那?

接下来,我们利用赋值后的模型进行博弈论动态分析。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大学课程,有几十甚至更多课时。那么,实际情况下,师生博弈不是一次完成的,点名与上课的博弈往往要进行很多次。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在满足上述假设的情况下,进一步进行了合理的假设;㈠由于一门课程基本课时数都在三十节以上,那么我们假设师生博弈是无限次进行的。当然,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假设是不影响结果的。㈢老师是一位十分严厉的老师以及学生们有所耳闻,即二者信息对称,且采取了“冷酷战略” (即开始不点名,一旦老师发现学生逃

课,便会在以后的每节课上都点名 )。其次,引入

一个时间贴现因子∫(大小代表参与人的耐心;且∫

<1)。

开始,老师不点名,试图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

关系,试图达到(不点名,上课 )的均衡。

下面出现两种情况:

1.学生虽然知道老师严厉,可能点名,但是存在侥幸心理,或者不相信老师的严厉,开始便会选择逃课。此时老师采取了触发策略,以后每节课都点名。纵然,逃课对学生效用再大,老师连续的点名的惩罚,也会学生相信老师的冷酷策略,不敢逃课。而且处罚的累计使得逃课成本加大,远远大于逃课带来的效用,作为理性人,学生也会选择不去逃课。事实上,现实情况下,每个高校对旷课有着明确规定。例如,东北大学规定旷课三节以上,学生成绩就为零了。如此以来,如果一个理性的学生抓住三次逃课,就不会逃课了。此处,我们先假设,学生第二次就相信了老师的冷酷策略,回来上课。

此时;学生的效用值之和U1=9+5∫+5∫^2+···2.学生相信老师的严厉,不敢逃课,便每次都

来上课。

此时学生的效用值之和为

U2=6+6∫+6∫^2+···

若;U2>U1 ;学生相信老师的严厉,便不会逃

课。此时:9+(5∫)(1一∫)<6/(1一∫)

即∫>3/4.

∫>3/4说明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且老师采取冷酷策略,那么,就有可能达到 (不点名,上课 )理想状态。老师和学生为了自身利益,不管情愿与否,只要老师有足够的内心,二者会达到理想状态。

此外两点说明: 1)∫之所以表示耐心,可以如此理解,∫表示支付,∫越大认为现在的效用和以后某个阶段效用越接近,耐心也就意味着越大。2)虽然课时不是无限多,但是当课时大于3O的时

候,∫^30接近于O,对结果毫无影响。五、结论分析与对策制定

(一 )一方面,加大对学生逃课的处罚力度,提高逃课成本;另一方面,降低教师的点名成本。通过静态博弈论分析,我们知道学生的逃课概率为q=C/B,其大小取决于处罚力度和点名成本。现实情况下,

学校对逃课的处罚力度很小。比如,很多课程,都

设有考核成绩,一百分的成绩,考核成绩往往只有十分。可想而知,一次逃课对学生的处罚力度才有多大?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根本不关痛痒,逃

课似乎成为了更加“理性的选择”。因此,学校必须制定合理并规范逃课处罚措施,提高B的值,才能降低逃课率。另外,老师点名成本太高,也是造成逃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且看公共课的逃课率为什么会达到近50%,一堂课有几百人,一节课仅有几十分钟,点名耗费的时间成本无疑很大?这使得很多时候,老师根本无法点名。此外,高校一般制订了学生打分制度,而逃课学生不喜欢经常点名的老师,这无形中对老师点名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增加了点名成本。对于,有些课程人数比较多,我们可以固定学生位置,这样哪个位置没有人,老师一目了然,加大了逃课风险,降低了点名成本。对于,老师的评分制度,我们能否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考评机制。比如,只是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点名,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老师的点名风险。

(二 )提高老师的教课水平,增加课程吸引力。通

过静态博弈论

分析,我们知道老师点名概率为;P=(x+B—Y)『(2B—c)。当点名概率越大时,那么小于P的空

间也就越大,学生选择逃课的概率空间也就越大。

假设 B、X、c一定,那么提高Y,可以降低 P,从

而降低逃课率。现实中,我们发现有些课逃课率很高,另一些却很少。这种现象很大部分原因,源自

一些老师的讲课过于枯燥无趣,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提高老师的趣

味性。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对老师进行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