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检测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脓杆菌
肠球菌Baidu Nhomakorabea
阴沟、产气、 费氏柠檬酸杆菌
部份假单胞菌 嗜麦芽单胞菌
奇异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沙雷菌 洋葱伯克 粘质沙雷、 斯氏普罗威登
呋喃妥因、四环素类、多粘菌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多粘菌素、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氨苄西林、阿莫西林、I 代头孢菌素 氨基糖甙类、青霉素 多粘菌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I代头孢、头孢呋辛
重要的β-内酰胺酶
广谱酶:TEM-1,2, SHV-1
超广谱酶: ESBLs (TEM-3 to TEM100;SHV-2 to SHV-36; CTX-M type ESBLs) 高产C类头孢菌素酶:AmpC
细菌遗传变异
(二)获得耐药性
由于细菌基因的突变、耐药基因片段的 转化、质粒的转移、噬菌体的转导等原因,
导致细菌产生耐药。
细菌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
耐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随细菌分裂传至后
代
基因突变频率105~109
通常只对1,2种类似药物产生耐药
细菌遗传变异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质粒是位于染色体外的DNA
最主要的耐药因素
对β-内酰胺抗生素造成威胁
细菌遗传变异
β-内酰胺酶的种类
A组β-内酰胺酶 (青霉素酶) [ESBLs] 丝氨酸β-内酰胺酶 D组β-内酰胺酶 (苯唑西林酶) C组β-内酰胺酶 (头孢菌素酶)[AmpC]
金属β-内酰胺酶 B组β-内酰胺酶 (碳青霉烯酶)[IMP-1] 细菌遗传变异
R质粒—耐药质粒 接合型 非接合型
接合型:耐药决定因子+耐药接合因子
非接合型:耐药决定因子
转移方式:接合型:接合转移
非接合型:转化、转导等方式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基因传播的方式
转化:耐药菌溶解后释放的DNA进入敏感菌 体内,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 新组合,使其变成耐药菌。 转导:耐药菌以噬菌体为媒介将耐药基因转 移给敏感菌的现象。 转座:耐药基因可自一个质粒转座到另一个 质粒,丛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 等的现象。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一)固有耐药性 指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决定
的,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可代代相传,故
有绝对耐药之说,如革兰氏阴性菌对早期
青霉素天然耐药,产气杆菌对头孢西丁天
然耐药等。
细菌遗传变异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
克雷伯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沙门氏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氨基糖苷类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I 代头孢菌素 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 头孢呋肟、I 代头孢菌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 I 、II 头孢菌素 复方新诺明、头孢菌素、克林霉素、低浓度的氨基糖苷类 头孢西丁 亚胺培南 亚胺培南、ß-内酰胺类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一、水解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二、靶位结构改变
三、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四、主动外排功能增强(泵出机制) 五、细菌菌膜形成
细菌遗传变异
一、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β-内酰胺酶可以打开β-内酰胺类药物分 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 活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 酶、MLS(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菌 素类)抗菌药物钝化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 合到抗生素上,使之失活。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服药疗程不足: 用药不当: 重复用药: 剂量不足: 药物交互作用:
细菌遗传变异
服药疗程不足:很多病人以為症狀已經缓解就不需再服 药,令所幸存的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留在病人体內,甚至 传播到他人。 用药不当:医生在某些情況下會誤用抗生素, 又或者因應病 人要求而濫用抗生素, 不是細菌引起的疾病(例如多數傷風由 病毒引起),卻使用抗生素治療,不但對症狀毫無幫助,更 促使細菌產生抗藥。 重複用藥:要時抗生素的應用廣泛,在醫學,動植物及農業 上都大量應用抗生素.若重複使用某種抗生素,細菌會慢慢學 習改造自己以產生抗藥性,就像適應環境一樣,最後就不會 被該種抗生素殺死。 劑量不足:當抗生素劑量不足,只能殺死部分細菌,存活下 來的細菌,為求生存就利用基因轉變等方法改造自己,而不 再被相同的抗生素消滅。 藥物交互作用:有些藥物若與抗生素共同服用,會在身體內 產生化學反應,而減低抗生素的效用,造成無法殺死細菌, 存活的細菌因此產生抗藥性。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二、靶位结构改变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使抗生素不易
与之结合。
如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亚基,
当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就产生了耐药性。
细菌遗传变异
主要抗菌药物作用靶位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氨基糖苷类-核糖体30S亚基 大环内酯类-核糖体50S亚基 氟喹诺酮类-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拓 扑异构酶Ⅳ 糖肽类D-丙氨酰D-丙氨酸 四环素类-核糖体50S亚基
细菌的耐药性 与耐药细菌检测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耐药性
指细菌与抗生素多次接触后,对抗生素 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生素对耐药
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耐药的程度以最小抑
菌浓度(MIC)表示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如何产生耐药性?
細菌如何產生抗藥性?
细菌遗传变异
据国内权威医疗机构调查统计:我国每 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 0%(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本身无辜,问题在于人们滥用了 它。” “抗生素如同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当然有 益,使用不当就会伤害自己。”
细菌遗传变异
三、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生素不易进入菌
体,如某些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等有天
然屏障作用;还有些细菌可通过细胞壁水孔
或细胞外膜通道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渗透
至细菌体内,产生耐药。
细菌遗传变异
四、主动外排功能增强
有些抗菌药物(常见的有四环素与喹 诺酮类)能诱导细菌主动外排,抗菌药
物难以在菌体内积累到有效浓度,造成
对抗菌药物耐药程度普遍提高。
细菌遗传变异
五、细菌菌膜形成
指细菌粘附在固体或有机腔道表面, 形成为微菌落,并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 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膜状物,可阻止 药物作用于细菌。
细菌遗传变异
4种主要耐药机制
渗透障碍 泵出
失活
X
靶位改变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β- 内酰胺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