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检测解析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第四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类、头霉 素类等。
机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头孢抗菌效果: 对于革兰阳性球菌:一代>二代>三代 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三代>二代>一代 四代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几乎相同,并具有抗
假单胞菌作用。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
第四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1、细菌自身因素:基因突变或获得耐药基因质粒 2、经验性使用抗菌素:致使细菌形成耐药或中介 3、对于未确诊为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 4、滥用广谱抗生素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胞不能生长繁殖 2、损伤细菌的细胞膜,破坏其屏障作用 3、影响细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是细菌丧失生长 4、破坏核酸的代谢,阻碍遗传信息的复制 5、抑制细菌叶酸代谢等
效果更好。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可出现四种结果: ①无关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活性等于其单独活性 ②拮抗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显著低于单独抗菌活性 ③累加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时的活性等于两种单独抗
菌活性之和 ④协同作用:两种药物联合作用显著大于其单独作用的总

细菌耐药机制
目的:达到控制感染性疾病。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A组(首选):包括对特定菌群的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 药物
B组:包括一些临床上重要的,特别是针对医院内感染的 药物,也可用于常规试验,但只是选择性地报告
C组:包括一些替代性或补充性的抗菌药物,在A、B组过 敏或耐药时选用
U组: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抗菌药物 O组,对该组细菌有临床适应症但一般不允许常规试验并
细菌耐药监测
2、肠球菌耐药性检测: 万古霉素耐药性检测、 氨基汤苷类高水平耐药检测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必要手段之一,它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技术来分离、鉴定和检测病原微生物。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对病人的体液、分泌物、组织和血液等样本进行检验,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因此细菌耐药性的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

通过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减少抗生素的滥用,避免耐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分离方法有常规细菌培养法、快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常规细菌培养法是通过对样本进行预处理、分离和鉴定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快速培养法则是通过采用自动化、高通量系统和新型菌落计数仪等方法,加快细菌生长速度,促进菌落的形成和定量。

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是利用PCR、DNA芯片等技术来直接检测细菌的DNA或RNA,快速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除了分离鉴定外,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还需要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

目前常用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药敏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质谱技术等。

药敏试验是最常规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之一,它通过对不同抗生素在不同浓度下对细菌的影响进行观察,以确定细菌的药敏性和抗药性。

分子生物学技术则可以直接检测细菌中的耐药基因和突变基因,以确定细菌的耐药性机制。

质谱技术则是利用分子质量谱技术分析细菌培养物中分子的质量,快速检测细菌的药敏性和抗药性。

总之,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是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质谱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菌检测和耐药性检测的精度和速度也将不断提升,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1、细菌耐药表型检测:判断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根据NCCLS标准,通过测量纸片扩散法、肉汤稀释法和E试验的抑菌圈直径、MIC值和IC值获得。

也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测:(1)耐药筛选试验:以单一药物的单一浓度检测细菌的耐药性被称为耐药筛选试验,临床上常用于筛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万古霉素中介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及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的肠球菌等。

(2)折点敏感试验:仅用特定的抗菌药物浓度(敏感、中介或耐药折点MIC),而不使用测定MIC时所用的系列对倍稀释抗生素浓度测试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称为折点敏感试验. (3)双纸片协同试验:双纸片协同试验是主要用于筛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革兰阴性杆菌的纸片琼脂扩散试验。

若指示药敏纸片在朝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方向有抑菌圈扩大现象(协同),说明测试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4)药敏试验的仪器化和自动化: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如:Vitek—2、BD-Pheonix、Microscan等运用折点敏感试验的原理可半定量测定抗菌药物的MIC值。

2.β—内酰胺酶检测:主要有碘淀粉测定法(iodometric test)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nitrocefin test).临床常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β—内酰胺酶试验可快速检测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卡他莫拉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

如β—内酰胺酶阳性,表示上述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表示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包括氨基、羧基和脲基青霉素)耐药。

3.耐药基因检测:临床可检测的耐药基因主要有:葡萄球菌与甲氧西林耐药有关的MecA 基因,大肠埃希菌与β-内酰胺类耐药有关的blaTEM、blaSHV、blaOXA基因,肠球菌与万古霉素耐药有关的vanA、vanB、vanC、vanD基因.检测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方法主要有:PCR扩增、PCR-RFLP分析、PCR—SSCP 分析、PCR-线性探针分析、生物芯片技术、自动DNA测序4.特殊耐药菌检测(1)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对1цg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0㎜,或其MIC≥4цg/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对1цg苯唑西林纸片的抑菌圈直径≤17㎜,或MIC≥0。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传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药敏试验和漏斗法。

药敏试验通过将不同的抗生素与待检细菌进行共培养,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可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漏斗法又称为浓度梯度法,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抗生素加入含有细菌的琼脂平板培养基中,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来确定细菌的耐药性。

然而,传统的检测方法有一些不足之处,包括需要较长的检测时间、操作复杂、耗时耗力、存在人为误差等。

因此,近年来,分子检测方法逐渐应用于细菌耐药性的检测。

分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下一代测序技术。

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快速、高效、敏感的检测技术,通过扩增特定基因片段来判定细菌的耐药性。

该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出是否存在耐药基因,并可通过测序等方法进一步确定具体基因型。

基因芯片技术则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耐药相关基因,具有高通量、快速、精确度高的优点。

而下一代测序技术则可以对细菌的基因组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基因序列、变异信息等,对于耐药性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传统检测方法和分子检测方法在细菌耐药性检测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资源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对于临床应用而言,传统检测方法的优势在于成熟、经济、稳定,但无法提供细菌的详细基因型信息;而分子检测方法则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优势,但需要较复杂的实验设备和操作技术。

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在临床、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可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抗生素滥用,避免耐药细菌的产生和传播;在食品安全领域,可以掌握食品中耐药细菌的情况,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在环境监测领域,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的耐药菌,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的检测方法既有传统的药敏试验和漏斗法,也有分子检测的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下一代测序技术。

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实验需求和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解析

细菌的耐药性的产生及检测方法解析
上经突变而成的多种β -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广谱青霉 素、头孢菌素、单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但不能水解碳青 霉烯类、头霉素类。除了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外,经常 伴随对氨基糖苷类等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性。
准确区分ESBLs和非ESBLs菌株,不仅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以免延误病情和增加医疗费用,而且有利于对ESBL菌株的管 理,控制其传播,防止爆发流行,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控制医 院院内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LAT、ACT、ACC、MIR和DHA
D型β-内酰胺酶
D型β -内酰胺酶Bush分类属2d群,它们对
苯唑西林和氯唑西林的水解速度明显大于
苄青霉素,因此,它们又被称为“苯唑西林
酶”,其中OXA-48 在碳青霉烯类耐药中显示
出了日趋重要的碳青霉烯酶的活性。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是一大类基于TEM-1、TEM-2和 SHV-1型β 内酰胺酶基础
根据不同特性分为:
抑菌剂:速效抑菌剂 (四环素类、林可霉素 类、氯霉素与大环内酯 类)和慢效抑菌剂(磺 胺类) 杀菌剂:繁殖期杀菌剂 (青霉菌素类及头孢菌 素类)和静止期杀菌剂 (喹诺酮类、氨基糖苷 类、多粘菌素类)
抗菌药物分类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 (2) 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 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等。 (3) 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4) 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5) 大环内脂类:红霉素、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阿奇霉素等。 (6) 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7)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 星、加替沙星等。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多重耐药是指微生物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情况。

在临床上,多重耐药致使临床用药受限,难以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对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基因测序方法。

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传统培养方法:传统培养方法主要是通过培养细菌样本来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并通过有效浓度抗生素的敏感试验来检测细菌的耐药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由于某些细菌的生长速度慢,以及存在一些细菌难以培养或形成菌落的情况,导致该方法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偏差。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杂交等。

PCR方法通过扩增目标基因片段,然后通过DNA测序或比色法来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基因。

该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够快速检测细菌耐药性基因。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获取整个细菌基因组的信息。

3.基因测序方法:基因测序方法通过对细菌基因组的全面测序,来获得细菌的整个基因组信息,从而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该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细菌基因组序列,并通过比对数据库来鉴定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和耐药基因突变。

该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获得全面的基因组信息,对细菌的耐药性分析更加准确和全面。

该方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对技术要求较高。

在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中,综合以上三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通过传统培养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同时进行有效浓度抗生素的敏感试验。

然后,通过PCR或核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细菌的耐药性基因进行检测。

通过基因测序方法对细菌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以获得更准确和全面的耐药性信息。

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能够指导合理用药、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细菌的耐药性。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分析微生物室是医院检验科的重要部门,负责对临床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

微生物室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分析。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它们对临床治疗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本文将详细介绍微生物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及分析过程。

一、样本采集在进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和分析前,首先需要收集临床样本。

临床样本通常包括血液、尿液、痰液、脑脊液等。

这些样本可能携带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多重耐药菌。

在样本采集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外部细菌的污染。

采集到的样本需要迅速送至微生物室进行后续的检测分析。

二、细菌培养在微生物室中,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首先需要进行细菌培养。

培养是指将临床样本中的微生物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繁殖,从而得到足够数量的微生物以供后续的检测。

在培养过程中,需根据临床样本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比如温度、氧气浓度等。

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确保细菌有足够的时间生长繁殖。

三、药敏试验细菌培养后,接下来需要进行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通过将不同抗生素涂抹于培养基上,观察细菌在不同抗生素下的生长情况,以确定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就是要通过药敏试验来确定这些细菌对哪些抗生素存在耐药性。

通常会对常用的抗生素进行测试,比如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

通过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避免对耐药菌使用无效的抗生素。

四、分子生物学检测除了传统的培养和药敏试验外,现代的微生物室还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进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确定细菌的种类和耐药基因的存在。

比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以检测细菌在基因水平上的特征,快速确定细菌是不是多重耐药菌,以及其具体的耐药基因类型。

这种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对耐药菌的误用。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细菌耐药性监测》课件
《细菌耐药性监测》PPT 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细菌耐药性及其监测。细菌耐药性是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能力, 对公共卫生和临床治疗都具有重要影响。
细菌耐药性的定义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抵抗力,使其在治疗时无法有效消除细菌感染。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
公共卫生
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帮助制 定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预 防细菌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挑战和困境
新的耐药机制
细菌不断进化,产生新的耐药 机制,挑战现有的监测方法和 治疗策略。
数据收集和分析
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一 项复杂的任务,需要跨学科的 合作和高效的数据管理。
多样性和流动性
细菌耐药性具有多样性和流动 性,跨越国界和领域,需要全 球合作应对。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
1
基因测序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利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快速识别细菌耐药性基因,实现快速监测和定位。
2
大数据分析
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对大规模的耐药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监 测效率。
3
新型抗生素研发
加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推广,应对不断变化的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和意义
指导治疗
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
临床治疗
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指导临 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 疗细菌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药物开发
监测细菌耐药性可以为研发 新的抗生素和药物提供数据 支持,应对不断变化的细菌 耐药性。
常见的细菌耐药性监测方法
1 药敏试验
通过培养细菌和敏感试验 药物,确定细菌对抗生素 的敏感度和耐药性。

医院感染菌的耐药性检测和耐药趋势分析

医院感染菌的耐药性检测和耐药趋势分析

医院感染菌的耐药性检测和耐药趋势分析细菌药敏的试验方法已有专章介绍。

本节重点介绍医院感染有关的耐药菌和相关传播机制。

一、医院感染耐药菌的发生、传播机制细菌耐药的机制主要有细菌产生多种灭活酶或钝化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胞膜改变阻止抗菌药的进入;药物外排机制的形成;细菌形成生物膜等。

细菌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主要是细菌染色体上基因的复制遗传;耐药基因传播的移动元件(如质粒,6类整合子以及转座子等)。

在本书中已有介绍。

二、检测中应特别关注的耐药细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MDROs)这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万古霉素异质性和中度、高度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青霉素或头孢类的肺炎链球菌(DRSP);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产AmpC酶和金属酶的细菌;产碳青霉烯类酶的肠杆菌;耐多种药物的结核分枝杆菌(MDR-TB)等。

尤其是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应高度关注和认真检测MDROs,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和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他假单胞;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白色及其他念珠菌。

所谓超级细菌:指耐药性极强,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细菌。

近期,在印度新德里发现的产NDM-1的大肠埃希杆菌引起广泛关注。

在世界许多国家也相继发现产生此类酶的细菌。

我国也有报告。

卫生部迅速制定了文件,要求加强检测,及时发现与控制。

2004年发布《抗菌药物指导原则》。

200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2009年发布《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09年发布《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通知》。

2011年发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技术指南要求建立完善的对MDROs的监测和耐药模式的判定。

技术指南要求有效地控制医院MDROs的传播,包括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浅谈细菌耐药性检测

浅谈细菌耐药性检测

浅谈细菌耐药性检测1.1 β-内酰胺酶检测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水解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基本结构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灭活造成细菌耐药。

β-内酰胺酶试验主要方法有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和碘-淀粉测定法,临床常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

对于革兰阳性球菌,直接用无菌牙签挑取16~20 h的菌落或其细菌悬液涂抹头孢硝噻吩纸片;对于革兰阴性杆菌,提取细菌裂解液涂抹头孢硝噻吩纸片。

8~10 min后观察结果,纸片由黄色变为红色为阳性,表示产生β-内酰胺酶。

每次试验应设已知的产酶阳性菌和阴性菌做对照。

β-酰胺酶试验阳性预示待测菌株如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病奈瑟菌和葡萄球菌等对青霉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耐药。

1.2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是一种能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及单环类的新型β-内酰胺酶,其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初筛试验及确证试验。

1.2.1初筛试验操作方法同K-B法,并使用1种以上药物。

抑菌圈直径用R表示,按以下条件进行判断:①对于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若R(头孢泊肟)≤17 mm、R(头孢他啶)≤22 mm、R(氨曲南)≤27 mm、R(头孢噻肟)≤27 mm,则初筛为产 ESBL菌株;②对于奇异变形杆菌,若R(头孢泊肟)≤22 mm、R(头孢他啶)≤22 mm、R(头孢噻肟)≤27 mm,则初筛为产ESBL菌株。

1.2.2 确证试验操作方法同K-B法,同时使用两组四种纸片:头孢他啶(30 μg)、头孢他啶/克拉维酸(30/10 μg)及头孢噻肟(30μg);头孢噻肟/克拉维酸(30/10 μg)。

其结果为两组中任何一组药物加克拉维酸与不加克拉维酸的抑菌圈相比,抑菌圈直径增大值大于或等于5 mm时判断为产ESBL菌株。

ESBL主要由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产生。

产ESBL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不论其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如何,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曲南治疗均无效。

细菌耐药性检测

细菌耐药性检测

细菌遗传变异
产β-内酰胺酶菌株 药敏试验的特点
可水解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以及第一代、
第二代头孢菌素,多数可被酶制剂所抑制
对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以
及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均高度敏感。
细菌遗传变异
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质粒介导
的能够水解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亚
氨基β-内酰胺类及氨曲南等单环酰胺
细菌遗传变异
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药敏试验特点
产生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部 分肠杆菌科细菌 可水解各种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第 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和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等 多为泛耐药菌株,并同时对喹诺酮类和氨基 糖苷类耐药。
细菌遗传变异
肠杆菌科细菌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
细菌遗传变异
目前G+球菌的主要耐药问题
葡萄球菌中最主要的问题是MRSA,耐药性高,致 病力强,引起全身感染病死率可高达50%! MRSA应报告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常
类抗生素,并可被克拉维酸等β-内酰
胺酶抑制剂所抑制的一类β-内酰胺酶。
细菌遗传变异
产ESBLs菌株的药敏试验特点
ESBLs菌株:主要为大肠埃希氏和肺炎克雷伯 菌。 可水解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第三代的 头孢他定、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氨曲南等含 氧亚氨基侧链的头孢菌素 多数可被酶抑制剂所抑制 对碳青霉烯类高度敏感,对头霉素类、头孢哌 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复方制剂多 数呈敏感。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服药疗程不足: 用药不当: 重复用药: 剂量不足: 药物交互作用:
细菌遗传变异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现象。

生物室是对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的专用实验室,可以进行多重耐药的检测和分析。

本文将介绍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多重耐药的检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抗生素敏感性测试、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这是评估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耐药性的常用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细菌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或肉汤微量稀释法(broth microdilution method)。

细菌纸片扩散法将不同剂量的抗生素扩散到含有细菌的琼脂培养基上,通过测量抑制圆的直径来判断菌株的敏感性。

肉汤微量稀释法则是在不同浓度的抗生素中培养细菌,通过观察生长程度来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其次是耐药基因检测。

这是检测细菌是否携带耐药基因的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多重PCR、DNA测序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等。

多重PCR可以同时检测多个耐药基因,快速准确地确定细菌的耐药性。

DNA测序则可以获得耐药基因的详细序列信息。

ELISA 则是通过特异性抗体与耐药基因结合,通过检测光信号的强度来确定细菌是否携带该基因。

最后是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这是通过分析细菌耐药基因的分布和变异情况来研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常用的方法包括重复序列空间PCR(rep-PCR)、多重引物PCR和多重位点序列类型分析(MLST)等。

重复序列空间PCR通过扩增细菌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来产生特异性的DNA指纹图谱,用于鉴定和比较不同细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

多重引物PCR则是以特异性引物扩增细菌靶标基因的方法,用于分型和亚型化细菌株。

MLST则是通过分析细菌基因组中多个位点的序列变异来确定细菌株的类型。

多重耐药的检测和分析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抗生素敏感性测试、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可以准确地确定细菌的耐药性和传播途径。

细菌耐药性基因检测与筛查分子技术

细菌耐药性基因检测与筛查分子技术

细菌耐药性基因检测与筛查分子技术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能力,这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传统的抗生素已经变得无效,使得治疗感染性疾病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及早检测和筛查细菌耐药性基因对维护公共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性基因检测与筛查分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细菌耐药性基因检测与筛查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检测并分析细菌中的耐药性基因,以确定细菌是否对特定抗生素产生抗性。

这种技术通常使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它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耐药性基因。

首先,PCR技术起到了核心作用。

PCR可以在体外扩增细菌基因组中的特定片段,使其扩增成大量的复制物。

通过设计特异性的引物,可以选择性地扩增目标基因,例如与某种抗生素抗性相关的基因。

一旦目标基因扩增得到足够的数量,就可以进行后续的分析。

其次,PCR产物的测序是细菌耐药性基因检测与筛查中的关键步骤。

通过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可以获得目标基因的完整序列信息。

这有助于确定某种基因是否与耐药性相关,以及其与已知耐药性基因的相似性。

测序数据还可以用于比较不同临床样本或细菌株中的基因变异,揭示耐药性的起源和传播途径。

此外,细菌耐药性基因检测与筛查分子技术还可以运用微芯片技术,实现高通量的检测和分析。

微芯片上涂覆了大量的特异性探针,用于捕获目标基因。

细菌样本中的DNA经过PCR扩增后,可以与微芯片上的探针发生特异性的杂交反应,从而定量检测目标基因的存在与否。

细菌耐药性基因检测与筛查分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它可以用于疾病诊断和监测。

通过检测细菌中耐药性基因的存在与数量,可以判断某种细菌株是否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产生抗性,为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演变,及早发现和应对耐药性的出现。

其次,细菌耐药性基因检测与筛查分子技术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监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检验科微生物室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随着全球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成为了当今医疗领域的严重问题。

多重耐药,是指细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的现象。

这种现象已成为当前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检验科微生物室进行了多重耐药的检测及分析。

一、检测标准细菌的药敏试验是微生物室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它通过检测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来判断其耐药程度。

当前,临床上常用的药敏试验有扩散法、微量浓度梯度法、离子色谱法等。

在多重耐药细菌的检测中,微生物室多采用微量浓度梯度法,它可以更准确并且更快速地检测出多重耐药细菌。

二、检测过程(一)样本的收集和处理微生物室收到的样本主要为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

每个样本被进行标本预处理(如培养基筛选、清洗和平衡)之后被分配至不同的孔中。

每个孔位,以高浓度的药物开始浓度梯度,通过液体复合物、进料机、印刷机等进行药物加注。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通常为16至48小时),检验科会检查每种药物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二)药物抑制浓度的读取和解释MIC是指药物对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

通过检测各药物的MIC,可以判断细菌对这种药物的敏感性。

MIC小说明对该药物更为敏感,大则说明对该药物更为耐药。

多重耐药细菌具有对多种不同药物的耐药性,因此它们的每种药物的MIC都较高。

一般而言,通过药物与细菌的MIC比较,就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这种细菌的耐药性。

MIC比较时需要注意:MIC 更低的药物,可通过更低浓度抑制或杀灭菌株;反之,则需要更高的浓度。

(三)结果分析多重耐药细菌对多种药物具有耐药性,因此它们的MIC值通常都较高。

一般而言,如果一株细菌在3种或3种以上药物中的MIC值都较高,则可以判断其为多重耐药细菌。

对于多重耐药菌,医生需要选择对应的治疗方案。

多重耐药的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当前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挑战。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是指通过对患者临床样本进行微生物学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是指对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检测和分析,以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是临床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预防和控制感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临床微生物检验主要包括样本采集、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步骤。

(1)样本采集:不同的临床样本需要采用相应的采集方法,常见的包括血液、尿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

(2)培养:将样本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气氛等。

(3)鉴定:根据细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一些特异的生化试验等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4)药敏试验:通过将已分离培养的微生物与不同抗生素进行接触,观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2. 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的方法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主要通过药敏试验来进行,常见的方法有碟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

(1)碟扩散法:将已分离的细菌接种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表面上,通过浸润纸片的方法,将抗生素逐渐扩散到培养基上,形成抗生素的浓度梯度,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和抑菌圈的大小,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微量稀释法:在含有不同抗生素浓度的培养基中分别接种细菌,然后通过比较细菌在不同抗生素浓度下的生长情况,来确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常用的方法有肉汤微稀释法和E-test方法。

3.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明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通过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以确定引起感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指导合理抗生素的选择: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可以判断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进行详细介绍。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分泌物、组织和病灶等样本中的微生物,以确定是否存在感染,以及确定感染的种类和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常见的临床微生物检验包括细菌培养和鉴定、真菌培养和鉴定、病毒培养和鉴定等。

细菌培养是最常用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通过将样本涂抹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使细菌能够生长和繁殖,然后通过形态学、生化反应、免疫学方法等对细菌进行鉴定。

真菌和病毒检验相对较复杂,需要借助特殊的培养基和技术手段进行。

细菌耐药性检测分析是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细菌耐药性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细菌耐药性检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盘扩散法、最小抑菌浓度法、基因检测等。

盘扩散法是最常用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通过将不同浓度的抗生素施加到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和形态学变化,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检测分析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可以及时监测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还可以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开发和研究。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株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抗性。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基因突变,使得细菌不再对抗生素敏感;二是外源性基因的传递,使得细菌获得了耐药基因。

早期的抗生素开发方式与药物靶点有关,致使细菌研发出相关抗药性。

而抗生素的滥用也是导致耐药性问题加剧的一个主要原因。

1.细菌耐药的监测:通过采集临床标本中的细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然后进行药敏试验,测试其对多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这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耐药基因的检测:通过PCR等方法,检测细菌中存在的耐药基因,包括耐药突变基因和外源性耐药基因。

这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耐药基因的传播和演化规律,为制定抗菌药物研发和耐药性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3.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通过细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能够揭示细菌间的遗传关系、传播途径和耐药性传播的动态过程。

这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以及不同病室中的细菌耐药程度,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耐药性控制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监测分析的结果还可以用于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抗生素滥用和不必要的耐药性增加。

细菌耐药监测分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多个层面的合作。

首先,需要医疗机构和实验室参与样品采集和检测工作;其次,需要政府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加强监测分析的组织和评估,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及措施;此外,还需要学术机构和研究人员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和分析开展科学研究,为耐药性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细菌耐药监测分析对于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蔓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持续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可以及时掌握细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耐药性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

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分析细菌耐药性是临床医学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对临床微生物耐药性进行监测,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应用分析的角度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

一、检测方法目前,主流的耐药性检测方法包括药敏试验、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等。

药敏试验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方法,通过将待检细菌菌株在含有不同浓度抗生素的琼脂板上进行培养,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抑菌圈直径等指标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耐受性。

但其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实验人员经验、培养条件、药物浓度、判断标准等,容易产生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因此,近年来,基因检测和质谱检测逐渐成为耐药性检测的新方法。

基因检测是通过检测细菌的基因信息来预测其耐药性。

该技术通过提取细菌DNA样本进行PCR扩增并测序,通过分析特定基因片段的变异情况、基因数目等指标,预测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情况。

该技术具有准确性高、快速、可自动化等优点。

质谱检测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技术,能够准确鉴定各种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可同时检测多种耐药基因和药敏谱,但其设备价格较高。

二、应用场景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应用场景丰富多样,包括医院感染管理、药品研发和监管等方面。

具体应用场景如下:(一)临床药理学研究细菌耐药性监测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评估新抗生素和老抗生素的疗效,制定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减少药物滥用。

药物研发过程中,通过监测细菌耐药性,筛选具有新靶点、新机制的新药物,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和效率。

(二)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安全的重要问题,细菌耐药性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耐药性细菌的传播性强、病情危重,容易引起医疗事故,医院需要将细菌耐药性监测作为常态化管理的一部分。

通过对医院内细菌耐药性定期监测,并制定针对性策略,加强危重患者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脓杆菌
肠球菌
阴沟、产气、 费氏柠檬酸杆菌
部份假单胞菌 嗜麦芽单胞菌
奇异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沙雷菌 洋葱伯克 粘质沙雷、 斯氏普罗威登
呋喃妥因、四环素类、多粘菌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多粘菌素、头孢呋辛 头孢呋辛,氨苄西林、阿莫西林、I 代头孢菌素 氨基糖甙类、青霉素 多粘菌素、呋喃妥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I代头孢、头孢呋辛
最主要的耐药因素

对β-内酰胺抗生素造成威胁
细菌遗传变异
β-内酰胺酶的种类
A组β-内酰胺酶 (青霉素酶) [ESBLs] 丝氨酸β-内酰胺酶 D组β-内酰胺酶 (苯唑西林酶) C组β-内酰胺酶 (头孢菌素酶)[AmpC]
金属β-内酰胺酶 B组β-内酰胺酶 (碳青霉烯酶)[IMP-1] 细菌遗传变异
R质粒—耐药质粒 接合型 非接合型
接合型:耐药决定因子+耐药接合因子
非接合型:耐药决定因子
转移方式:接合型:接合转移
非接合型:转化、转导等方式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基因传播的方式
转化:耐药菌溶解后释放的DNA进入敏感菌 体内,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 新组合,使其变成耐药菌。 转导:耐药菌以噬菌体为媒介将耐药基因转 移给敏感菌的现象。 转座:耐药基因可自一个质粒转座到另一个 质粒,丛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 等的现象。
细菌遗传变异
(二)获得耐药性
由于细菌基因的突变、耐药基因片段的 转化、质粒的转移、噬菌体的转导等原因,
导致细菌产生耐药。
细菌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
耐药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随细菌分裂传至后

基因突变频率105~109
通常只对1,2种类似药物产生耐药
细菌遗传变异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质粒是位于染色体外的DNA
重要的β-内酰胺酶
广谱酶:TEM-1,2, SHV-1
超广谱酶: ESBLs (TEM-3 to TEM100;SHV-2 to SHV-36; CTX-M type ESBLs) 高产C类头孢菌素酶:AmpC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服药疗程不足: 用药不当: 重复用药: 剂量不足: 药物交互作用:
细菌遗传变异




服药疗程不足:很多病人以為症狀已經缓解就不需再服 药,令所幸存的细菌开始产生耐药性,留在病人体內,甚至 传播到他人。 用药不当:医生在某些情況下會誤用抗生素, 又或者因應病 人要求而濫用抗生素, 不是細菌引起的疾病(例如多數傷風由 病毒引起),卻使用抗生素治療,不但對症狀毫無幫助,更 促使細菌產生抗藥。 重複用藥:要時抗生素的應用廣泛,在醫學,動植物及農業 上都大量應用抗生素.若重複使用某種抗生素,細菌會慢慢學 習改造自己以產生抗藥性,就像適應環境一樣,最後就不會 被該種抗生素殺死。 劑量不足:當抗生素劑量不足,只能殺死部分細菌,存活下 來的細菌,為求生存就利用基因轉變等方法改造自己,而不 再被相同的抗生素消滅。 藥物交互作用:有些藥物若與抗生素共同服用,會在身體內 產生化學反應,而減低抗生素的效用,造成無法殺死細菌, 存活的細菌因此產生抗藥性。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三、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使抗生素不易进入菌
体,如某些杆菌的细胞外膜对青霉素等有天
然屏障作用;还有些细菌可通过细胞壁水孔
或细胞外膜通道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渗透
至细菌体内,产生耐药。
细菌遗传变异
四、主动外排功能增强
有些抗菌药物(常见的有四环素与喹 诺酮类)能诱导细菌主动外排,抗菌药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一)固有耐药性 指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决定
的,具有稳定的遗传性,可代代相传,故
有绝对耐药之说,如革兰氏阴性菌对早期
青霉素天然耐药,产气杆菌对头孢西丁天
然耐药等。
细菌遗传变异
常见细菌的天然耐药
克雷伯菌属 鲍曼不动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沙门氏菌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氨基糖苷类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I 代头孢菌素 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 头孢呋肟、I 代头孢菌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 I 、II 头孢菌素 复方新诺明、头孢菌素、克林霉素、低浓度的氨基糖苷类 头孢西丁 亚胺培南 亚胺培南、ß-内酰胺类
物难以在菌体内积累到有效浓度,造成
对抗菌药物耐药程度普遍提高。
细菌遗传变异
五、细菌菌膜形成
指细菌粘附在固体或有机腔道表面, 形成为微菌落,并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 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膜状物,可阻止 药物作用于细菌。
细菌遗传变异
4种主要耐药机制
渗透障碍 泵出
失活
X
靶位改变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β- 内酰胺酶
细菌的耐药性 与耐药细菌检测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耐药性
指细菌与抗生素多次接触后,对抗生素 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生素对耐药
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耐药的程度以最小抑
菌浓度( 細菌如何產生抗藥性?
细菌遗传变异

据国内权威医疗机构调查统计:我国每 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 0%(8万人)死于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本身无辜,问题在于人们滥用了 它。” “抗生素如同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当然有 益,使用不当就会伤害自己。”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遗传变异
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一、水解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二、靶位结构改变
三、抗生素渗透屏障作用 四、主动外排功能增强(泵出机制) 五、细菌菌膜形成
细菌遗传变异
一、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
β-内酰胺酶可以打开β-内酰胺类药物分 子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使其完全失去抗菌 活性。 氨基糖苷类药物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 酶、MLS(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菌 素类)抗菌药物钝化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 合到抗生素上,使之失活。
细菌遗传变异
二、靶位结构改变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使抗生素不易
与之结合。
如利福平作用点是RNA聚合酶的β亚基,
当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就产生了耐药性。
细菌遗传变异
主要抗菌药物作用靶位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结合蛋白(PBP) 氨基糖苷类-核糖体30S亚基 大环内酯类-核糖体50S亚基 氟喹诺酮类-DNA旋转酶(拓扑异构酶Ⅱ)、拓 扑异构酶Ⅳ 糖肽类D-丙氨酰D-丙氨酸 四环素类-核糖体50S亚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