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及相关机理探究

合集下载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雷电在下雨天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知道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雷电的科学原理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

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

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

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

气象专家还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

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

冬打雷在中国很少见,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正电荷,那么,正、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若正、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雷电的含义水滴破裂效应:云中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同时被上升气流携带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这样正负两种电荷便在云层中被分离,这也就是造成90%的云层下部带负电的原因。

吸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或其它电离作用,大气中存在正负离子,又因为空间存在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在云的上下层分别积累,从而使雷雨云带电,又称感应起电。

水滴冻冰效应:水滴在结冰过程中会产生电荷,冰晶带正电荷,水带负电荷,当上升气流把冰晶上的水分带走时,就会导致电荷的分离,而使雷雨云带电。

雷电产生机制及其防护技术研究

雷电产生机制及其防护技术研究

雷电产生机制及其防护技术研究雷电是一种令人惧怕的自然现象,它的能量极大,一旦触及人体或建筑物,往往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因此,研究雷电的产生机制和防护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雷电产生的机制是通过云内部的大气层中的离子运动而形成的,并且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通常情况下,云内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分开的,正电荷位于云的上部,负电荷位于云的下部。

当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大气中的电荷开始放电,形成雷电。

在雷电产生的过程中,大气中的离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气体中的分子受到外界热激励时,会产生电子的流动,形成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会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导致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离子。

同时,大气中的气象过程也会产生离子,如水汽的聚结反应、大气粉尘的悬浮等。

这些离子累积在云内,形成云内电荷。

当电场达到一定程度时,云内电荷与地面之间会发生放电,形成云到地的闪电。

为了防护雷电对人类和建筑物的伤害,人们研究并发展了各种雷电防护技术。

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建立避雷针系统。

避雷针系统是通过将金属导体(如金属杆、金属网等)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并与地下的接地系统相连,以将雷电引到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避雷针系统的有效性取决于建筑物的高度、形状以及避雷针的布设数量和位置。

此外,还可以利用避雷带来防护雷电。

避雷带是一种由带电金属导线构成的设施,通常埋在地下或沿地面安装。

当云与地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云与避雷带之间会发生放电,从而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除了物理防护措施外,人们还在雷电预警和监测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雷电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大气中的电势差、云层的运动和形态等指标,提前预警雷电的发生,从而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雷电监测系统则可以通过监测雷电的电磁信号、声波、粒子释放等信号,了解雷电过程中的物理参数变化,并为进一步研究雷电提供数据支持。

总的来说,雷电产生机制和防护技术的研究对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出现在雷暴天气中。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是由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运动相互作用所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神秘而壮观的自然现象。

### 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大气中存在着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

通常情况下,地面是带有正电荷的,而高空则是带有负电荷的。

这种电荷分布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冰晶、雨滴等粒子的摩擦和碰撞所导致的。

当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晶时,会释放出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分离。

### 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在雷暴云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会不断地积累和分离,形成强烈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

闪电是由云与地面之间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放电所产生的强烈光和声现象。

### 闪电的形成过程闪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云地闪电和云云闪电两种情况。

在云地闪电中,云层中的正电荷和地面的负电荷之间发生放电,形成闪电。

而在云云闪电中,不同高度的云层之间或同一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之间发生放电,也会产生闪电。

### 雷声的产生当闪电放电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使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形成激波,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

雷声的强弱取决于闪电的能量大小和距离远近。

通常情况下,当闪电距离较远时,雷声会比较轻微,而当闪电距离较近时,雷声会非常响亮。

### 雷电的运作原理雷电的运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电荷分离、电场积累和放电三个过程。

首先是电荷分离,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晶时会释放出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分离。

然后是电场积累,正电荷和负电荷在云层中不断积累,形成强烈的电场。

最后是放电,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闪电和雷声。

### 结语雷电是大自然的一种神奇现象,它的形成和运作原理虽然复杂,但却是由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运动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通过深入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壮观的自然现象。

雷电强暴雨天预防知识

雷电强暴雨天预防知识

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雷电和强暴雨天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知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1. 雷电雷电是一种产生于带电积雨云中的瞬间强放电现象。

当雷雨天气来临,云层中的水分子在气流等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碰撞摩擦,产生静电。

云层底部会带上负电,云层顶部和地面则带上正电。

当正负电荷相遇时,就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闪电产生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从而引起大气强烈的爆炸式震动,伴随有阵阵雷鸣。

2. 强暴雨强暴雨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而凝结成水滴,随着水滴数量的增加,形成降雨。

当降雨强度超过一般降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到一定量时,就形成了强暴雨。

强暴雨通常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二、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危害1. 雷电危害(1)直接雷击:建筑物或其他地表物体放电与雷云间导通,被击中处流过巨大电流,从而产生巨大的电动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破坏被击中的物体。

(2)间接雷击:雷击发生后产生的高电位沿附近的电线进入附近的建筑物,损坏与其相连的电器。

(3)雷击引发的次生灾害:雷击可能引发火灾、爆炸、触电等次生灾害。

2. 强暴雨危害(1)洪水:强暴雨可能导致河流、湖泊水位上涨,引发洪水灾害。

(2)泥石流、山体滑坡:强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3)城市内涝:强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影响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4)农作物损失:强暴雨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三、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措施1. 雷电预防措施(1)安装避雷设施:各种建筑物根据其性质、重要性安装避雷设施,是防雷电灾害的基础一环。

(2)拉电线时埋入地下:平时在建筑物间拉电线,或建立通讯、电视联系而需连接导线时,应该将导线埋入地下,防止间接雷的引入。

76-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

76-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

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自然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

雷电天气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都非常大。

例如:今年夏季重庆市开县一小学两间教室由于雷击造成当场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几十人昏迷的惨剧。

因此,普及有关雷电知识加强雷电防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雷电的形成:(一)积雨云的形成:雷电是一种剧烈的大气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积雨云当中。

这类积雨云又叫雷暴云,它是由于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水汽不断升到空中所致。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空中要有充足的水汽。

二是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空气上升绝热膨胀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容易达到饱和和过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便容易凝结成云了。

三是环境能不断提供云体增长的能量(层结不稳定)。

在夏季的午后,空气潮湿,太阳辐射增强,温度快速升高,暖湿气流迅速上升,天气闷热无风,若闷热得很厉害,淡积云快速发展成浓积云和积雨云,就会出现雷暴。

一次雷暴过程并不只是一块雷暴云,而往往是由几个或更多个处于发展阶段的雷暴单体所组成。

这些单体虽处于同一个雷暴云里,但每个单体内的环流一般是独立存在的。

在每个单体之间,一般都有空隙,这里上升气流很弱,或有下沉气流。

这些多单体的雷暴云所包含的每个单体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处于不断新生和消失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因此,尽管每个单体的生命期有限,而一个多单体的雷暴云,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却可维持好几个小时。

待到最后一个雷暴单体消失而不再出现新单体时,一次雷暴过程才告结束。

(二)雷雨的形成:上述雷暴云我们又称为雷雨云。

在雷雨云里,空气动荡不定、上下翻腾,云的上部温度低于0℃的云滴互相碰撞,在冰晶上面冻结,使冰晶变大。

当冰晶增大成大水滴。

一些大水滴再通过破裂,及与其它小云滴碰撞并增大,水滴又不断变大和变多。

于是一部分大水滴就落到地面,成为雨;另一部分随气流上长到云顶附近冻结成小冰珠,小冰珠随气流的升降,来回反复,合并增大,落到地面便是冰雹。

雷电灾害的天气学与灾害防治研究

雷电灾害的天气学与灾害防治研究

雷电灾害的天气学与灾害防治研究雷电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其严重程度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停电等社会影响。

因此,对雷电灾害的天气学与灾害防治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天气预报与监测、灾害防治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

雷电灾害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电荷的不平衡所引起的,主要是云与地面之间,云与云之间形成电流。

在大气中,云内上层带正电,下层带负电,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位差,导致雷电的产生。

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水汽、温度、风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掌握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对于预测、监测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雷电灾害的天气预报与监测。

针对雷电灾害的天气预报与监测,目前主要采用雷电探测仪、卫星监测、雷达预警等多种手段。

雷电探测仪可以实时监测到地面上空的电荷状态,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判断雷电的可能性以及其强度。

卫星监测可以实时观测大范围的云系,通过云的形态、红外辐射等信息,可以判断云系中雷电的发展情况。

雷达预警系统通过观测大气中水滴的回波信号,可以及时发出雷电预警信息。

天气预报与监测系统的完善,可以提前预警雷电灾害,降低其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

最后,雷电灾害的防治。

雷电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和减灾两个方面。

在预防方面,应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此外,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减少人造建筑物对雷电的吸引。

在减灾方面,可以采取建设避雷针、加强对电力设施的监控与维护、设置雷电报警系统等手段。

同时,对于雷电灾害频发地区,还可以在高风险区域设置避雷设施和避雷安全庇护点,及时疏散人群。

总之,对雷电灾害的天气学与灾害防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深入了解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加强天气预报与监测体系的建设,以及采取科学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降低其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确保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研究与应用,在原理、预测技术和防治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为提高社会的灾害防范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导语: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雷电灾害不仅给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的建筑和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对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并采用防雷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一、雷电灾害成因分析1.环境原因雷电灾害常常发生在夏季的多雨天气中。

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是山区或者平原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地势高低不一,容易形成地面和云层之间的静电场,产生放电现象,引发雷电灾害。

2.建筑结构原因由于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大多是砖瓦房或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的保护性能相对较差,容易受到雷电的损害。

一些农村地区的建筑物缺乏合理的接地措施,也增加了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破坏性强雷电放电的瞬间能量是非常大的,可以引起爆炸、火灾、电器烧坏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旦遭受到雷电灾害,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二、农村雷电灾害防雷技术探讨1.建筑物防雷技术针对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较为简单的特点,可以采用直接针对建筑物的防雷技术来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

一方面是要加强建筑物的密封性和保温性,以减少雷电放电时建筑物受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要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接地处理,提高建筑物的防护性能。

也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增加避雷针等设备,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性能。

2.农村电力线路防雷技术农村地区的电力线路大多是露天的,容易受到雷电的影响。

对农村电力线路进行防雷技术的改造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增加避雷针、断路器等设备,合理设置接地装置等措施,提高电力线路的防雷性能。

对已经损坏的电力线路进行及时的修复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3.农村居民个人防雷技术农村居民在雷电天气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户外高大物体周围逗留。

在室内时,要避免接触金属物质,尽量不使用电器设备。

要加强对雷电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雷意识。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从环境、建筑和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防范。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指在大气中形成并产生电弧放电的过程。

雷电是大气层中不同压强、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电离气体形成的。

雷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云间电流形成和放电路径的形成。

首先,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是雷电形成的起始阶段。

当云中的水滴和冰粒子在云内上下运动时,由于大气摩擦作用,导致电子被带电的水滴和冰粒子移动,形成电荷分离。

由于电子的质量小于带正电的离子,因此云的上部带负电荷,下部带正电荷,形成云内电荷分离和积累。

其次,云间电流形成是云间电荷差异产生电流的过程。

当云端的负电荷足够多时,空气中的电场强度会超过空气的绝缘能力,空气中的分子会发生电离,形成电离气体,即空气中的电离程度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时,正电荷开始从云底向云顶运动,形成云间的定向电流。

最后,放电路径的形成是雷电放电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产生雷电的主要原因。

当云底的正电荷足够多时,电场强度较大,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强电场的作用,与云底的正电荷产生相互作用,形成放电通道,也就是闪电。

放电通道是由空气中的离子形成的,它不仅导电,还能产生磁场,进而加强电流流过的能力。

在雷电放电过程中,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云间电流形成和放电路径的形成是相互联系的。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云间电流通过放电路径形成闪电,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雷电。

总之,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云间电流形成和放电路径形成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一过程是由大气层中不同压强、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电离气体形成的。

了解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现象,并为防范雷电灾害提供理论指导。

雷电是一种常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现象。

它的炫目和震撼,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惊叹。

而了解雷电的科学原理,能够揭示其中的奥秘,使我们对大自然的力量有更深入的认识。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电荷分离、电势差和电流形成。

首先是电荷分离。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雷减灾对策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雷减灾对策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雷减灾对策探讨一、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雷电灾害是地球自然界常见的灾害之一,其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雷电灾害更是给农作物、家畜以及农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气象条件:雷电灾害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下,而雷暴天气的形成主要受到气温、湿度、气压等气象条件的影响。

当这些条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雷云,并且在云之间发生强烈的对流,最终产生雷电。

2. 地形条件:地形对于雷电灾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地势地区和山地地区由于地势的起伏,更容易形成雷电灾害。

而低地势地区虽然不易形成雷电,但在雷暴天气下也会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

3. 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也是雷电灾害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的耕地、农田、房屋等构成了对雷电灾害的一种诱发因素。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会导致雷电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损失。

二、农村雷电灾害防雷减灾对策探讨针对农村地区雷电灾害频发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防雷减灾:1. 宣传教育:对于农村地区的农民,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帮助他们了解雷电灾害的危害和成因。

只有了解了雷电的危害和成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2. 安装避雷设施: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通过安装避雷设施来减少雷电灾害对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可以在农田和农房等地方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设施,以减少雷电灾害对农民的损失。

3. 建立应急预警系统: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建立雷电灾害的应急预警系统,及时向农民发布雷电灾害的预警信息,以便农民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4. 合理规划场地结构: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场地结构,减少雷电灾害对农民的影响。

可以避免在高地势地区建造农房、堆放农作物等,从而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5. 加强科研力量:在农村地区,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科研力量,研究雷电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以提高农民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大气层中的气候现象闪电和雷暴

大气层中的气候现象闪电和雷暴

大气层中的气候现象闪电和雷暴闪电和雷暴是大气层中常见的气候现象,它们引人注目且令人震撼。

它们是由于大气中正负电荷之间的电荷分离产生的,表现为强烈而短暂的放电,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和明亮的闪光。

本文将对闪电和雷暴的原理、分类以及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闪电的原理闪电是指大气中正负电荷发生剧烈放电的现象。

这种电荷分离主要是由于大气中水分子的碰撞和逐渐分解产生了带电的颗粒,从而导致了电场的形成。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之间的电离层崩溃,从而产生了闪电。

闪电通常由云与地面、云与云之间以及云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电荷分离引发。

最常见的闪电形式是云地闪电,即云中的正电荷与地面的负电荷之间的放电。

除此之外,还有云云闪电和云内闪电等形式。

二、雷暴的形成雷暴是大气中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冷暖气团碰撞产生的对流作用形成的。

在冬季或夏季的强烈对流气团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它们受到上升气流的推动,逐渐升高至较高的大气层,进而形成云。

云的形成伴随着水汽的凝结,释放出潜热,使云层内上升气流进一步加强。

当气流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分离云中的正负电荷,引发闪电,并伴随着雷鸣声。

此时的天气状况称为雷暴。

三、闪电和雷暴的影响1. 自然环境:由于闪电放电的高温和声响,容易引发火灾和山火。

另外,雷暴还带来了强降雨、冰雹等恶劣天气,给农作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2. 人类安全:闪电和雷暴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人们在户外活动时需要时刻关注天气状况,避免在雷暴天气下潜水、钓鱼等危险行为。

此外,由于闪电放电的强烈电磁场,还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需要保持安全距离。

3. 电力系统:雷击是电力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风险之一。

由于闪电的强电流和电磁辐射,可能导致电力设备损坏,导致电网故障,甚至造成停电等问题。

4. 通讯系统:闪电和雷暴还会对通讯系统造成严重干扰,包括电信、广播电视、无线电、卫星通信等系统。

在雷暴天气下,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或质量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雷电是一种强大的自然灾害,它在农村地区频繁发生,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雷电灾害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与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对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尽可能利用先进的防雷技术来减少农村地区的雷电灾害。

我们来分析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

雷电是在大气中产生,主要是由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分布不均引起的。

在炎热的夏季,地面温度升高,空气上升形成对流层,云层耐受对流层的影响更形成了大气中不同温度和湿度的层次结构,这就为雷电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地形地貌也是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之一。

由于农村地区的地形地貌复杂,山地、丘陵地带等地势较高,易受雷电袭击。

人类活动也会加剧雷电灾害,如农村地区的农作物灌溉、机械化操作、建筑、交通等活动都会增加雷电灾害的风险。

针对以上分析,为减少农村雷电灾害,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雷技术。

首先是预防雷电灾害,可以通过气象观测等手段提前了解雷电天气的发生,做好防范措施,如及时撤离高危区域,避免户外活动,加强建筑物的雷电防护等。

其次是利用先进的防雷设备,如在重要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接地装置等,使其成为雷电的“吸引器”,将雷电引向地下,并通过接地装置将雷电释放到地下。

还可以利用避雷带、避雷帽等设备,对农村地区的农作物、桥梁、通讯设施等重要物品进行防雷处理,以减少雷电对农区的损害。

还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开展防雷工作。

利用雷电监测系统对雷电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雷电预警信息,提醒当地居民做好防护措施。

也可以借助特种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对农村地区进行雷电巡查,及时处理潜在的雷电隐患。

还可以利用先进的雷电仿真技术,对农村地区的雷电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农村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但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其成因复杂,防护难度大。

通过预防措施、防雷设备以及科技手段的全面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村地区的雷电灾害,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

雷电知识点总结

雷电知识点总结

雷电知识点总结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它经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了解雷电的知识对于我们避免雷电伤害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的危险性、雷电的防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

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了解雷电的重要知识,避免雷电伤害的发生。

一、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在大气中发生的一种电现象,是由于大气中存在不均匀的电荷分布所引起的。

雷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阶段在大气中,由于水蒸气的凝结、大气运动、山体等地形或建筑物、沿海及岛屿等的物体的作用,大气中的气体流动会形成雷暴云。

当云层厚度增加,云顶高度达到10千米以上时,就有可能发生雷暴活动。

2. 电荷分离阶段在雷暴云内部,云层上部的颗粒呈冰晶态,云层中层则为水晶体。

在冰晶云内,因上层云与下层云的相互摩擦导致电子的剥离,使上层云带负电,下层云带正电。

这种电荷分离是电荷形成的基础。

3. 电荷积聚阶段当负电的冰晶云在乌云底下移动时,由于电场作用力,导致下层的大气中底层云的电荷大量向地面集中,也可称为“感应电荷”。

当这种感应电荷与地面电荷接触时,即电场强度超过空气的击穿电场强度而形成体电荷闪和“大地闪”,大地处于这种电荷之间,会产生地面电压。

4. 放电阶段当电场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之间会产生放电现象。

当云底因电荷过多,电荷太密而形成负电荷强度较大而引起闪电放电。

这时,云底与地面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当地面与云底间的电压梯度达到地雷击穿强度时,则会有闪电向地面放电。

二、雷电的危险性雷电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自然现象,其危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造成人员伤亡当雷电触及人体时,会造成人员严重的电击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据统计,全球每年有数千人死于雷击,很多人也因为雷击而导致永久伤残。

因此,雷电对人类的危害非常严重。

2. 引发火灾雷电放电会产生高温和高能的电弧,当电弧接触易燃材料时,容易引发火灾。

据统计,在雷电天气下引发的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不仅对城市造成了重大的破坏,对农村地区同样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在农村地区,雷电灾害可能会造成农作物受损,电力设施受损,甚至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对农村地区的雷电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防雷技术,对农村地区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1.1 天气条件雷电灾害的发生与天气条件密切相关。

在夏季,由于冷暖空气的不断对流,使得空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流层,这种不断对流的过程中,容易形成雷云和雷暴。

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开阔,地势低,地表植被较为疏松,这些因素都为雷电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农村地区的地形条件是导致雷电灾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的地形多样性较大,部分地区地势较高,山地较多,这些地点容易成为雷电灾害的发生地。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山地、丘陵等地势高地容易形成雷电灾害的重要区域。

1.3 隐患因素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相对简单,很多建筑物没有进行专门的防雷设施的建设,这为雷电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隐患。

在农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作物,雷电灾害一旦发生,将给农作物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农村地区,由于人为因素也是导致雷电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一些农村地区存在不规范的用电行为,导致电线过载、短路等情况的发生,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雷电灾害的发生。

二、防雷技术探讨2.1 建立防雷意识农村地区需要建立起防雷意识,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预防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农村地区居民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加强对雷电灾害预防的重视,以减少雷电灾害对农村地区的危害。

2.2 完善防雷制度针对农村地区的防雷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防雷制度。

在农村地区加强对建筑物、农作物等重要设施的防雷设施建设,制定相关的防雷政策法规,提高农村地区的防雷能力。

2.3 强化防雷技术2.4 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农村地区也需要完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雷电灾害的预警和监测技术。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雷减灾对策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雷减灾对策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其防雷减灾对策探讨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雷电灾害在农村地区越来越频繁,给农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不可小觑,因此加强对农村雷电灾害成因的分析,并制定合理的防雷减灾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其防雷减灾对策,希望能为农村雷电灾害的防范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1. 天气状况雷电灾害的发生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强对流天气是雷电灾害的主要天气因素。

当空气中水汽充足,气温急剧升高并形成对流不稳定时,容易产生雷暴天气,从而引发雷电灾害。

2. 地形地貌农村地区通常地势较为平坦,起伏不大,这样的地形地貌容易造成雷电灾害的发生。

平坦的地势会使雷电易于在地面上击中,从而增加雷电灾害的风险。

3. 农村建筑结构农村建筑结构大多为砖木结构,屋顶多为茅草或瓦片,这种建筑结构容易成为雷电的导体,增加了雷击的概率。

农村地区缺乏防雷设施,更容易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

4. 农田和农作物农村地区广泛种植大面积的农田和农作物,当雷电灾害发生时,农田和农作物成为了雷击的重要对象,容易引发火灾或者损坏作物,给农民带来重大损失。

二、农村雷电灾害防雷减灾对策探讨1. 加强宣传教育针对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民对雷电灾害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有效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

2. 完善农村防雷设施为农村地区的农民提供防雷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包括增设避雷针、接地装置等,提高农民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并降低雷电灾害的发生概率。

对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进行改造升级,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抗雷材质,增加屋顶的避雷功能,提高建筑的防雷能力,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

4. 提高农民自救能力加强农村地区的雷电灾害应急演练和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救能力和抗灾意识,有效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 科学种植和农事活动农村地区加强科学种植和农事活动管理,合理布局农田和农作物,减少作物在雷电灾害中的损失,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从而降低雷电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大气层的神奇力量:雷电与天气预警

大气层的神奇力量:雷电与天气预警

1.介绍大气层的神奇力量大气层是地球周围的一层气体,它在维持地球上的生命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雷电和天气预警是大气层所展现出的神奇力量之一。

雷电不仅美丽而壮观,还能对地球和人类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天气预警则帮助我们保护生命财产,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2.雷电的形成和作用雷电是大气中的静电放电现象,通常伴随着闪电、雷声和大风。

它的形成是由于不同高度上的正负电荷分离导致的。

当云和地面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就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化路径来进行放电,形成闪电。

雷电有着显著的作用。

首先,闪电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将空气中的氮氧化合物转化为可溶于水的化合物,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其次,雷电还可以清除大气中的臭氧和其他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雷电还可以使大气中的颗粒物质沉降到地面,净化了空气。

3.天气预警的重要性天气预警是指根据天气系统的演变,提前发布相关信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对于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至关重要。

例如,台风、暴雨和龙卷风等极端天气事件常常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通过提前预警,人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悲剧的发生。

现代天气预警依赖于先进的气象观测和预测技术。

卫星、雷达、气象气球等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和收集大气层的数据,利用模型和算法对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预测。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气象部门能够提前数小时甚至数天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天气情况,并及时发布警报,将信息传递给公众。

4.天气预警的应用天气预警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农业、航空、海洋、交通等。

在农业方面,天气预警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种植和收获时间,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在航空和海洋领域,天气预警可以确保飞行和航海的安全,避免因恶劣天气造成的事故。

在交通领域,天气预警可以提醒驾驶员注意道路状况,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天气预警还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灾害应对和紧急救援工作。

当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及时发布天气警报可以迅速组织人员转移,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引言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它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天气条件。

每年都有许多人因为雷电而遭受伤害甚至丧生。

尤其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防雷设施和雷电知识,雷电灾害的风险更加突出。

了解雷电灾害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防雷技术,对于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雷电成因分析雷电是由云和地面之间的静电放电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

雷电常常伴随着雷鸣和闪电。

雷电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云层内部的静电积累雷电常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当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冻结成冰晶时,云层内部会出现静电的积累。

大量的正电荷积聚在云层的顶部,而大量的负电荷积聚在云层的底部。

这种静电的积累会导致电场的形成,进而产生雷电。

2. 云与地面之间的电场当云层内部的正电荷和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场。

地面的物体也会受到云层电场的影响,使得地面上的物体带有一定的静电荷。

当云层和地面之间的电场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会引发雷电放电。

3. 闪电放电当云层的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强烈的电场,从而引发雷电放电。

雷电放电会使得空气中的分子发生电离,产生强烈的闪电。

二、农村雷电灾害的特点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雷电灾害的风险更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防雷设施农村地区的居民房屋大多是砖混结构或者木质结构,缺乏专业的防雷设施。

在雷电天气中,房屋易受到雷击,增加了人身安全的风险。

2. 居住环境广阔农村地区的居住环境广阔,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在雷暴天气中,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机会更多,遭受雷击的风险也相对增加。

3. 缺乏防雷知识农村地区的居民对雷电灾害的认识相对较低,缺乏相关的防雷知识和技能。

在雷电天气中,居民对于如何避免雷击和降低雷击风险的意识较为薄弱。

三、农村雷电防雷技术探讨针对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的特点,我们需要探讨一些有效的防雷技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雷意识和生存能力。

1. 增加防雷设施在农村地区设置专业的防雷设施是非常重要的。

雷电的现象和原理是什么

雷电的现象和原理是什么

雷电的现象和原理是什么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大气层中的正负电荷分离而产生的电荷之间的放电现象。

在大气层中,通常会发生很多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分离,当这些分离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电荷之间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闪电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它通常伴随着巨大的声音和明亮的光芒。

闪电的能量很大,当它击中地面或建筑物时,会造成严重的损坏。

因此,了解雷电的现象和原理对于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预防自然灾害都具有重要意义。

雷电的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是在大气层中形成的。

当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云时,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会摩擦产生正负电荷,形成电场。

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发生闪电放电现象。

通常,云与地面或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会形成不同类型的雷电。

雷电的形成过程中,最常见的是云与地面放电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云层中的正电荷会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与地面产生负电荷的物体之间会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闪电。

这种闪电通常是从云与地面之间产生,它可能是从云的上部向地面产生,也可能是从地面向云的上部产生。

除了云与地面放电现象,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是云与云之间的放电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两个不同高度的云层之间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云与云之间的闪电。

这种闪电的形成过程与云与地面放电现象类似,都是由于电荷之间的分离和积累导致电场强度足够大而产生的。

除了上述的两种形式,还有一种较为罕见的形式是地面与地面之间的放电现象。

这种形式通常是由于地面上的正负电荷分离而形成的电场,当电场强度足够大时,就会产生放电现象,也就是地面与地面之间的闪电。

了解雷电的现象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和应对雷电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由于雷电的能量非常巨大,当它击中地面或建筑物时,会产生火灾、爆炸等严重后果。

因此,人类需要采取措施预防雷电的危害。

首先,可以采取建造避雷设施的方式,将建筑物与地面之间形成导电路径,使得雷电能够沿着这些导电路径流到地面,从而减少对建筑物的损害。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自然界中一种壮观且复杂的现象,它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表达。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涉及多个学科,包括气象学、物理学和大气科学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雷电的形成机制、运作原理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主要来源于对流云(积雨云)内的电荷分离。

对流云的形成通常与强烈的上升气流有关,当湿润空气被强烈上升时,水蒸气会迅速冷却并凝结形成水滴或冰晶。

这一过程伴随着大量热能的释放,使得云体变得更为强大,持续产生对流。

同时,水滴与冰晶之间的摩擦现象会使得云内形成正负电荷分离。

在对流云中,高处的冰晶通常带有正电,而低处较大的水滴则带有负电。

当这种电荷分离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在云内部或云与地面之间产生强大的电场。

这个电场最终将导致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雷电。

水滴与冰晶的碰撞在对流云中,由于上升气流的存在,水滴和冰晶会不断地碰撞、合并与裂变。

在这个过程中,摩擦力使其中的电子发生转移,导致不同颗粒之间产生不同的电荷。

当这些积聚在一起并形成强大的静电势能时,便为雷电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电场强度的形成当云内及其周围产生一个足够强大的电场后,空气会被逐渐破坏掉其绝缘特性,并最终达到击穿点。

这个过程是多层次、复杂且迅速变化的。

一般来说,在一组分布较广、具有明显正负电荷分布的云中,求解该区域内各处的电场强度需要借助于一些数学模型和计算。

雷电的类型雷电并不只有一种形式,它根据不同的传播路径以及放电特性可分为几种主要类型,包括:云际闪电:这种闪电发生在一个或多个云之间,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在多个云层或同一云内不同位置之间进行放电。

闪击地面:当静电放电穿透大气到达地面称为闪击地面。

这种情况通常伴随有非常响亮的雷声,并可能对地面的生物及建筑物造成极大的破坏。

阶段性闪电:这是一种由单个导体引起多次放电的小型灰烬状光亮现象。

往往是由某一强局部性上升气流引发。

回波闪电:此类闪电是由于信号沿污浊或受冷却气体层传播,这使得光线以弯曲方式返回视野之中的现象。

雷电与天气的关系

雷电与天气的关系

雷电与天气的关系天空中的闪电和随之而来的雷鸣声常常让人惊叹。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与各种天气条件有关。

本文将探讨雷电与天气之间的关系,并解释雷电的形成原理。

1. 雷电的形成原理雷电是由大气中的强电荷分离和放电引起的。

当空气中存在电荷不平衡时,会出现强电场。

雷电通常在强电场下形成,其中正电荷会积聚在云层的上部,而负电荷则集中在云层的下部或地面上。

当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程度时,电荷会通过空气中的离子进行放电,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闪电和雷鸣。

2. 雷电与云层的关系雷电与云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类型的云层会产生不同形式和强度的雷电。

其中,积云是常见的产生雷电的云层之一。

积云通常形成于暖湿空气上升和凝结的过程中,其顶部常常能够触及较低的温度。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云层内部的强电荷分离,从而产生了雷电现象。

3. 雷电与降水的关系雷电经常伴随着强烈的降水。

这是因为云层中的水蒸气在雷电过程中被电离,形成了大量的离子。

这些离子与云中的水滴、冰晶碰撞,最终形成了雨滴和雪花。

因此,雷电往往预示着暴雨或雷暴天气的到来。

4. 雷电与风暴的关系雷电通常与风暴天气密切相关。

风暴会引起大气层中的空气湍流,导致电荷的分离和积累。

当空气流动较快时,电荷会随着气流的运动而分离。

这会导致云层内部形成更强的电势差,最终引发雷电,并伴随着强风、暴雨和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

5. 雷电与气温的关系雷电的发生与气温有一定的关联。

通常,当气温升高时,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也会增加。

这种条件下,云层中的水含量相对较高,而云层内部的湿度是雷电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较高的气温下,雷电的可能性也较大。

总结:雷电是大气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与天气条件息息相关。

它通常与云层、降水、风暴和气温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雷电与天气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现象,并提醒人们在雷电天气下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为什么会打雷?打雷背后的原理

为什么会打雷?打雷背后的原理

为什么会打雷?打雷背后的原理我们都知道,下大雨的时候就会发生闪电、打雷的现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打雷吗?打雷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打雷的原因,欢迎阅读。

为什么会打雷?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

原理:积雨云形成以后,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正电荷,那么,正、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若正、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什么时候会打雷?这个时间段并不能预测,也没有固定时间段。

一般情况是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这个时节打雷较多。

打雷的持续时间也不能估量。

打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山顶、山脊或建构筑物顶部,不宜停留在小型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车库、车棚、岗亭及附近。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树干保持至少5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5、如果在户外遭遇雷雨,来不及离开高大物体时,应马上找些干燥的绝缘物放在地上,并将双脚合拢坐在上面,切勿将脚放在绝缘物以外的地面上,因为水能导电。

6、在户外躲避雷雨时,应注意不要用手撑地,同时双手抱膝,胸口紧贴膝盖,尽量低下头,因为头部较之身体其他部位最易遭到雷击。

7、当在户外看见闪电几秒钟内就听见雷声时,说明正处于近雷暴的危险环境,此时应停止行走,两脚并拢并立即下蹲,不要与人拉在一起,最好使用塑料雨具、雨衣等。

8、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在旷野中打伞,或高举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棍、锄头等,避免增加人的有效高度成为“尖端”而遭雷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自然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

雷电天气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都非常大。

例如:今年夏季重庆市开县一小学两间教室由于雷击造成当场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几十人昏迷的惨剧。

因此,普及有关雷电知识加强雷电防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雷电的形成:(一)积雨云的形成:雷电是一种剧烈的大气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积雨云当中。

这类积雨云又叫雷暴云,它是由于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水汽不断升到空中所致。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空中要有充足的水汽。

二是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空气上升绝热膨胀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容易达到饱和和过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便容易凝结成云了。

三是环境能不断提供云体增长的能量(层结不稳定)。

在夏季的午后,空气潮湿,太阳辐射增强,温度快速升高,暖湿气流迅速上升,天气闷热无风,若闷热得很厉害,淡积云快速发展成浓积云和积雨云,就会出现雷暴。

一次雷暴过程并不只是一块雷暴云,而往往是由几个或更多个处于发展阶段的雷暴单体所组成。

这些单体虽处于同一个雷暴云里,但每个单体内的环流一般是独立存在的。

在每个单体之间,一般都有空隙,这里上升气流很弱,或有下沉气流。

这些多单体的雷暴云所包含的每个单体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处于不断新生和消失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因此,尽管每个单体的生命期有限,而一个多单体的雷暴云,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却可维持好几个小时。

待到最后一个雷暴单体消失而不再出现新单体时,一次雷暴过程才告结束。

(二)雷雨的形成:上述雷暴云我们又称为雷雨云。

在雷雨云里,空气动荡不定、上下翻腾,云的上部温度低于0℃的云滴互相碰撞,在冰晶上面冻结,使冰晶变大。

当冰晶增大成大水滴。

一些大水滴再通过破裂,及与其它小云滴碰撞并增大,水滴又不断变大和变多。

于是一部分大水滴就落到地面,成为雨;另一部分随气流上长到云顶附近冻结成小冰珠,小冰珠随气流的升降,来回反复,合并增大,落到地面便是冰雹。

一块雷雨云就好象是一架庞大的机器,它把大量的水汽“制造”成雨滴、冰雹。

同时,由于雷雨云中的微粒相互摩擦,使得一部分原子最外层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而带电。

在积雨云之间或积雨云与地面之间。

由于积雨云内空气所含的水蒸气比干燥空气多,而电荷极易吸附在水珠表面,故积雨云可积聚许多电荷,引起大规模的闪电和巨大的雷响。

(三)闪电的形成:A、实验基础:找一个小电池,从电池的正负两极各引出一根电线,然后把两根电线头互相碰一碰,就会发现线头附近冒出火花,同时还有“叭、叭”的声音。

这是因为,两个线头相距很近、没有完全接触上,电流可以从空气中通过,把线头间那一个小区域的空气灼热击穿,形成一个小爆炸,发出了光亮和响声。

这个现象名叫“火花放电”。

它和天空中发出的电闪雷鸣的道理一样。

天空中的雷电,就是在两块带电的云层之间,在云层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一块云的不同部位之间放电的结果。

B、实际分析:我们知道,雷雨云中的气流,每时每刻都在激烈地翻腾着,这样一来,温度低于0℃的云滴、冰晶或霰粒之间便发生剧烈的碰撞或摩擦,因而破裂分离,同时就帯上了正负不同的电荷。

带正电的小冰晶被气流带到云的顶部,而带负电的大冰晶较重,则下沉到云的下层,融化为带负电的水滴。

这时水滴受上长气流的冲撞,又分裂成许多带负电的小水滴或带正电的大水滴,带正电的大水滴集中到云底,带负电的小水滴又被上长气流抬高。

这样,在云的不同部位就积聚着不同的电荷,它们之间的电位差愈来愈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吐火挥鞭”——剧烈地放电。

例如线状闪电,它是由一个很暗的先导闪击开始的。

先导闪击是沿着一条路径一步一步地伸向地面的,这种情况叫做“逐级向下的先导闪电”。

但是,先导闪击有时也会毫不停留地一直向下延伸,这种情况叫做“直窜先导闪电”。

紧跟在先导闪击之后的是主闪击。

紧接着主闪击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放电,它们的数目可达到20个以上,整个放电过程可持续半分钟。

完成一次放电的时间是如此短暂,从而使每次放出的电流都十分巨大,可以达到1万安培,甚至超过10万安培。

闪电的电流一般在10微秒左右达到峰值(10~100千安),在峰值电流之前电流上升率达最大值(约10千安/微秒)。

云地电位差一般为107~108伏,一次输送约20库电荷,所以一次闪电的能量约为2×(108~109)焦。

这样强大的闪电电流在数厘米直径的通道内瞬间通过,产生了激震波,在传播一定距离之后退化为声波,即我们听到的雷声;同时这样大的电流将使直径只有十几到几十厘米的放电路径迅速增温至几万度。

炽热的高温使放电路径上的空气几乎完全电离,因而发出耀眼的光亮,这就是闪电。

C、理论依据:1、冰晶由极化冰雹上的碰撞弹回过程或云滴由极化雨滴上的碰撞弹回过程,可产生雷雨云中的起电。

2、一个极化的雨滴在有离子或带电云滴的云中降落时,如果雨滴在指向朝下的电场中降落的速度大于正离子在电场中的向下运动速度,则雨滴将会排斥正离子而俘获负离子。

3、当一块中性冰的两端维持稳定的温差时,热端将出现剩余负电荷,冷端将出现剩余正电荷,使两端有一定的电位差,这就是冰的热电效应。

4、当大水滴被气流吹裂时,碎裂后的大残块带正电,小碎沫带负电。

5、上升气流携带云底正离子向云中运动,直至上部形成正电荷区。

由于高空传导电流使大量负离子来到云的上表面并附在云滴或冰晶上,然后由云周围强烈的下沉气流带下来。

到达云下的负电荷增强了地面电场,使地面感应,产生尖端放电,从而产生更多的正离子,这种正反馈过程最终将造成雷雨云中的电荷分布。

二、雷电的基本特征:1、规律性:雷电范围虽小,维持时间也短,但它的剧烈天气变化规律,在地面监测站是有所反映的,特别是当雷暴云核心经过监测站时表现出气压猛升,风向急转,阵风立即开始,风速常可达30米/秒以上。

阵风一出现,地面气温就突然下降,降温在20——30分钟内会达到10℃左右;随后出现倾盆大雨,电闪雷鸣。

2、运动性:雷电从生成到消失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不断地移动的。

江河、山脉等自然地理条件,对雷电的移动也有很大影响。

江河湖泊地区,由于热力作用,白天常有下沉气流存在,雷暴移到这里就会减弱,甚至会消失;夜间相反,雷暴经过时就会增强。

当雷暴移近山脉时,因受阻挡,常顺着山脉移动,有时就在山区里打转,等转到有山口的地方,就从山口移出。

3、多因素性:雷电的分布与纬度、地形、地表性质等因素的关。

我国南方比北方多;山地比平原多;内陆比沿海多。

在一年中,随着气温、湿度的升高而增多,随着气温、湿度的降低而减少。

至于那些终年气温、湿度都很高的地区,则雷电的季节性变化较小。

我国雷电在一年中出现最多的是夏季,春秋次之;冬季除华南少数地区之外,极少有雷电出现。

三、闪电的基本类型:闪电通常是在有雷雨云时出现的,偶尔也在雷暴、雨层云、尘暴、火山爆发时出现。

由闪电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可将闪电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火箭闪电、片状闪电、热闪电、珠状闪电和球状闪电等不同类型。

1、自然界最常见的是线状闪电,它最主要的特征是细亮的发光光柱。

如光柱平直而不分叉,象树干一样,则称为枝状闪电;如光柱蜿蜒曲折而又分叉,则称为叉状闪电。

2、带状闪电是一种宽约十几米,看上云呈带状的云地闪电,它是由于线状闪电的通道受强风影响而移动,致使闪电中的各次闪击的空间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分开而呈带状。

3、火箭闪电是一种长路径的空气放电,肉眼可直接观测到放电象箭似地沿闪电通道缓缓移动,整个放电的持续时间约1秒。

4、片状闪电用来称呼那些使一片云或几块云所在的那一片天空发亮的闪电。

热闪电用来称呼那些远得听不到雷声只看到闪光的闪电。

片状闪电与热闪电常常较难以区分。

5、球状闪电指那种闪电通道看起来好象断裂成许多小段那样的闪电。

每段长约数十米,远看又会造成一定危害的奇异闪电,通常在有强雷暴时出现。

它外观呈球状,直径10~20厘米(也有小于1厘米甚至大到几十米的),呈红、橙或黄色,存在时间小于5秒(少数超过1分钟),水平移动速度通常为每秒数米,它们沿着弯弯曲曲的路径在天空游荡,有时随着气流慢慢飘动;有时能停在半空中不动或由空中向地面降落;有时发出白光或粉红色的光。

球状闪电有爱钻缝洞的癖性,有时从烟囱、窗户、门缝窜入屋内,在屋子里转一圈后又溜了出去。

消失时常伴有爆炸并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也有无声无息消失的,它从出现到消失,时间只有几秒钟到几分钟。

消失处常有股像臭氧或一氧化氮的气味,它的形成可能是被加热的空气球,例如,空气中的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在某些条件下闪电通道裂成几块,组成一团团含氧气和氢气的气块。

当高温气体冷却到3500℃时,氢气和氧气又化成水。

这种化学反应剧烈地发生类似一种爆炸。

也可能是极高密度的等离子体(电子浓度约为1025个/米3)。

它只所以能存在那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它吸收了闪电时产生的超短波辐射。

当它把这部分能量释放出来的时候,就发出光和爆炸。

6、在线状闪电的路径上,还偶尔会出现一种少见的闪电——链状闪电。

它好象一排发光的链球,挂在天空,在云层的衬托下,又如一条虚线在云幕上慢慢地滑行。

链球的数目大约有20~30个。

7、电晕放电:即尖端放电,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尖锐部分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物体曲率大处,电力线密集,电势梯度大,致使其附近部分气体被击穿而发生放电。

如果物体尖端在暗处或放电特别强烈,这时往往可以看到它周围有浅蓝色的光晕。

航海人员有时看到船桅附近冒出的蓝火,在一些尖屋顶上、烟囱顶部、避雷针上看到的冒烟和发光;登山运动员有时头发会冒火花,等等,都是这类的电晕现象。

这是大气中的一种无声的放电现象。

它们大都发生在雷雨时,因为这时大气有很强的电场,而地面尖端物体附近的电场更强。

当尖端邻近的电场超过每厘米3万伏时,大气里的自由电子在尖端附近飞快地运动,途中又撞击很多空气分子,使空气分子电离,最后就要导致电离空气击穿而产生放电,引起物体尖端附近的发光现象。

尖端电势相对于周围大气电势为正(负)的,称为正(负)尖端,这时与尖端符号相反的离子流入尖端,相同符号的离子远离尖端而形成离子云屏蔽层,它们造成了尖端放电的脉动性质。

尖端放电的电流强度I 与很多因素有关,对于地面附近的尖端放电,电流强度为:0(V U I -=α) (2υ+ω2)2/1 式中U 是尖端与其周围环境的电势差;ω是风速;υ是离子运动速度,等于离子迁移率和环境电场强度的乘积;α、V 0是与尖端形状、高度、环境电学特征等因子有关的常数。

在雷雨云临近时,树木、青草等自然尖端均要发生尖端放电。

8、一般闪电多为蓝色、红色或白色,但有时也有黑色闪电,它是一种最危险的闪电。

由于大气中太阳光、云的电场和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天空中会产生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这种微粒便聚集在一起,形成球状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