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
论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贡献
论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贡献作者:郭祯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1期郭祯(黔西南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兴义 562400)摘要: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段,它对于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在中国近代,大量外来翻译小说的涌入,大大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为其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文在分析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贡献时,主要从思想转变、小说体裁地位的提升以及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上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解到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翻译小说中国近代文学转型贡献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a)-0255-02中国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特殊过渡时期,此时的文学创作深受西方外来文学的影响,尤其是翻译小说对我国近代文学的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1 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想的转型在我国近代时期,尤其是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开始了对西方文学的大量翻译和引进,渐渐的形成“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其中林纾作为近代第一个自觉从事西方文学翻译的代表,他开始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杰出的作品引入中国,以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引导[1]。
而西方翻译小说在中国的传播,首先影响了我国文学创作的思想观念,开始借鉴西方一些先进的思想,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来进行新的文学创作。
林纾与王寿昌合作翻译的法国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面世,迅速出现“不胫走万本”的局面。
小说所讲解的西方男女感情生活,完全有别于我国传统的一夫多妻制度,体现出了男女感情的唯一性、专注性、排他性,是男女在婚姻关系上平等的重要体现。
这样的西方翻译小说,打破了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局限,带来了新的思想上的洗礼。
为此,我国的近代文学也逐渐走上了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的道路。
例如:巴金所创作的《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探讨封建家庭制度的腐朽、罪恶,极力赞扬了青年人对理想、信仰的追求,是个性解放、自由、爱情、婚姻的探讨与追求的作品。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摘要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价值观的影响,晚清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分析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十分有益。
关键词:晚清语境翻译小说现代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晚清期间,翻译小说达到上千种之多,翻译小说的繁荣成为不争事实。
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翻译活动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与目的语文化规范,目的语社会文化全方位地制约着翻译过程的各个方面。
受晚清时期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体现出了特定时期的文本特征与独特的时代特征,为中国小说创作现代性转型做出了重大影响,架设起中国文学古典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桥梁。
晚清翻译小说所折射出的启蒙思想和叙事模式、语言表达、人物刻画方面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现代性的萌芽。
一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1 翻译小说种数繁多,国别涉及面广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小说原本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译语国家的文化影响。
我国翻译小说在晚清时期迎来了空前的盛况。
根据马祖毅的统计,截至1911年共有400种翻译小说;而阿英先生的《晚清戏曲小说目》中,则收录了从1875年直1911年间的翻译小说608种。
从1840年到1919年,翻译小说竟达到2567种。
据郭延礼的统计,在当时可查明国别的翻译小说中,英美小说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达到61%;法国小说居第二,占18.9%;俄国小说位列第三,为7.6%;之后为日本小说(6%)和德国小说(2%);其他国家的小说占4%。
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翻译小说的数量蔚为可观。
另外,欧美国家的强势文化成为晚清翻译的小说的主要原语文本来源,一些弱小民族国家也有涉及。
2 翻译小说主题类型丰富小说主题类型的不同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晚清白话小说对社会改革的影响
晚清白话小说对社会改革的影响晚清白话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步,它不仅在文学形式上带来了一场变革,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而白话小说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倾诉心声、批评现实的平台。
本文将探讨晚清白话小说对社会改革的影响,并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1. 突破文言文的桎梏在晚清时期,文言文被视为唯一的正统文体,白话文一直被当作低劣的语言。
然而,晚清白话小说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
白话的日益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文学的滋养,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人们通过白话小说了解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同时也为普通人的声音提供了一个传播的渠道。
这种突破文言文的桎梏为社会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2. 揭露社会问题与不公正晚清社会充满了各种问题和不公正,白话小说成为了揭露这些问题的利器。
许多优秀的白话小说作品以写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晚清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家们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农民的苦难、官僚的腐败、女性的束缚等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反思。
通过小说,人们对社会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催生了对社会改革的呼声。
3. 倡导平等与自由晚清白话小说不仅着重揭露社会问题,还倡导平等与自由的理念。
许多作品通过塑造积极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展现了思想开明、反抗不平等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这些小说深深影响了读者,激发了人们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和努力。
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这种倡导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4. 历史意识的觉醒晚清白话小说的出现让人们对历史意识有了新的觉醒。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许多人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白话小说通过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式,引起了人们对过去的反思与思考。
这种历史意识的觉醒为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促进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审视和反思。
5. 倡导知识和启蒙晚清白话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倡导知识和启蒙的媒介。
梁启超的小说翻译与中国近代小说的转型
小说要么写的是效忠君父的忠孝节义的故事,要么
写的是携手投水、殉情自刃的蜷蜷恋情。而像《佳人
奇遇》借主人公游历世界的经历大谈政治和国家前
途命运的政治小说,对于当时的中国青年来说是前
所未闻的事情。
梁启超之所以认同政治小说,其中一个内在的
原因是政治小说功利性特征与中国传统功利主义
版,其中有些中译本还被改编成剧本。影响所及,
政治小说的创作在清末也一时兴盛。除了最早出现
的((新中国未来记》外,其他如陈天华的《狮子吼》、
张肇桐的《自由结婚》、罗普的《东欧女豪杰》、怀仁
的《卢梭魂》、春帆的《未来世界》等政治小说也纷
纷问世。
除了“政治小说”外,梁启超在完善近代小说类
史”,所以一直地位低微,难登文学的殿堂。但是到
了20世纪初,小说从边缘走向中心,被推到“文学之
最上乘”的位置。这一变化的起点尽管可推至“小说
界革命”被正式提出的1902年,但事实上从1898年
底就已拉开了序幕。具体地说,是以戊戌变法后梁
启超提倡和翻译政治小说为鲜明的标志和开端的。
梁启超在《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从后改题为《译
译实践作了初步的梳理与分析[(11o
梁启超一生译介了大量的西方、日本的哲学家
和思想家的著述。在小说翻译方面,梁启超不仅是其
中最早的理论倡导者,而且也是积极的实践者。除
了《佳人奇遇》外,梁启超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
发表了自己的译作《十五小豪杰》,同年又在《新小
说))上刊登了他翻译的((世界末日记》((俄皇宫中之
转而专论政治小说神话般的魔力:
5.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发布单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本站原创提交日期:2007-2-9 20:19:10 阅读次数:86摘要:清末民初翻译小说是中国第一次文学翻译浪潮(1840-1949)的前奏曲,翻译小说又是这次浪潮的中坚力量,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小说翻译对目的语小说的刺激度和革新度是空前的,深远的。
本文欲在伊塔玛·伊万·祖哈的假设(Itamar Even-Zohar’s hypothesis)基础上论证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关键词:翻译小说;地位;多元系统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2027/YC-(2006)02-0050-04在中国翻译历史上,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隶属于翻译文学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各类文学体裁翻译中,小说翻译最为活跃,数量最多,达2567种,类型最全,影响最广,在整个翻译文学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翻译对于中国近现代小说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何种条件下翻译小说积极促进了目的语文学的改革?翻译小说的主要功绩和地位在哪里?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参考伊塔玛·伊万·祖哈的假设(Itamar Even-Zoha r‟s hypothesis)。
伊塔玛·伊万·祖哈的假设为描述翻译文学在特定文学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石。
伊塔玛·伊万·祖哈的假设是多元系统论的一部分,旨在全面构筑翻译文学参与接受文学变革的模式。
这种理论来源于以尤里·特里亚洛夫(Yuri Tynjanov)为代表的俄国后形式主义者创建的综合文学理论(the general literary theory)。
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为系统,“这个系统并不是所有元素平等作用的系统,而是有些元素位置重要,有些元素位置不重要。
”(the system is not equal … interplay of all elements, but presupposes a prominent position (…dominanta‟) and deformation of the rest.)布里思·思克洛夫斯基(Borice Shklovsky)强调这个系统不是静止而是随着变化而变化的,“边缘线(younger line)”向中心线移动,取代“中心线(old line)”。
从林纾的翻译探析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
■文学从林纾的翻译探析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谢柳春(1.福州大学 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2.淡江大学 英文系,台湾 新北 25137)摘 要:“民族主义”是晚清“救国保种”背景下的根本性话语架构,而翻译话语在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晚清翻译家林纾的影响巨大,其与魏易合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正出版于晚清民族主义巨型话语兴起之际,在多个修辞层面呼应了这一时代主题。
译者在翻译文本中倡导尚武爱国的民族精神,植入国族共同体想象,与时代话语场呼应和互动,帮助开启晚清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新民思想,参与民族主义话语建构,再现晚清社会的时代追求。
译本体现了晚清译介对社会意识的建构作用。
关键词:翻译话语;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国族共同体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23)03-0087-09收稿日期:2022-12-14基金项目:福州市社科基金项目(2019FZC42);国家留学基金委2020年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202039);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JSZW22007)。
作者简介:谢柳春(1974-),女,福建上杭人,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及跨文化研究。
引言:晚清民族主义话语与小说翻译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正如有学者观察:“从其广度、韧性、变化来说,民族现象主宰了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1],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中国近代史也不例外。
晚清社会内忧外患,封建的统治秩序与传统的价值体系受到“现代”殖民西方的巨大冲击,处于崩溃瓦解的边缘。
如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扶大厦之将倾,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艰苦的思想探索和话语实践。
他们探寻自我的身份,掀起“民族”论述的热潮,敏感地意识到建立民族国家在抵御外侮中的迫切性。
正如梁启超所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作者:王慕雪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20年第2期王慕雪(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现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指1917年到1949年,这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很多学者迫切希望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文学形式已再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
于是,人们力求革新,中国文学开始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翻译文学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2-0035-020引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中说:“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语言上表现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文学形式上百花齐放,既有小说、诗歌和散文,还有中国传统文学中没有的话剧形式。
这样的情形,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当时的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戊戌政变失败等一系列事件后,开始了文学革命。
作家们普遍参考域外文学体系,对传统文学进行有意识的“否定”和“决裂”,以及在“理论、格式、方法、技巧等环节上的现代化”,所以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翻译文学翻译文学,是从跨国界、跨文化的角度划分出来的一种文学概念。
中国的翻译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
东汉开始的佛经翻译,例如《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堪称佛教翻译文学的代表作。
五四时期新文化启蒙运动兴起,新闻出版业与新式教育迅速发展,翻译文学作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载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因为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文学被列入文学史框架。
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文学不等同于外国文学,因为翻译中译者除了需要忠实地传达原著的基本信息之外,还要在其艺术性、审美性等方面下功夫。
可以说翻译文学是一种“文学创造”。
论晚清小说翻译的文学现代性
纷 纭 议 论 。晚 清 的 现 代 性 与 五 四 的 现代 性 是 有 阶段 性 区别 的 , 它更 多 地 与 传 统 结 合 在 一 起 , 导 致 了
晚清的现代性被“ 压抑” 。在 王 德 威 的著 作 中 , 他 系统 讨 论 了“ 晚 清 四种 流行 的小 说 文 类 — — 狎 邪 小 说、 侠 义公 案小 说 、 丑怪 谴 责 小说 、 科 幻 奇谈 ” , 以此 “ 观 照 中 国 文 学 如 何 又 回 到 了 一 项 未 竞 的 志 业——发 明‘ 现代 , , ’ E 1 ] 。 。问 题 在 于 , 这 四种 晚 清 的小 说 原 创 文 类 , 是 否 具 有 如 王 德 威 所 说 的那 样 重 要 的“ 现代 性 ” 的 发 生 学 意 义 ? 王德 威 在 此 是 否 具 有 矫 枉 过 正 的夸 饰 之 嫌 ?
在 长 期 以来 受 到 政 治话 语 明显 影 响 的文 学 史 叙 述 中 , 西 方 线 性 发 展 史 观 成 为 中 国 近 现 代 文 学
时 间 叙 述 的主 流语 境 , 新 民主 主 义 文 学 史 观 大 多 将 中 国文学 现代 性 的发 生 置 于 “ 五 四起 源 ” , 并 通 过 反 复 强 化 将 其 合 法 化 。直 到 1 9 9 0年 代 , 王 德 威 明 确 提 出“ 没有 晚清 , 何 来 五 四” l 1 j 1 , 才 将 中 国文 学 的现 代 性 起 点 前 移 至 民 国以前 , 然而 , 晚清 的 现 代 性 是 受 到 高 度 压 抑 的 。王 德 威 此 论 一 出 , 引 起 了
负 责人 : 骆萍 。
1 2 5
文人 共 同 的历 史 性 选择 最 终 促 成 了 中国文 学 现 代 性 的 发 生 。 ” [ 3 本 文拟 从 文 学 体 裁 、 文学主题 、 文 学 语 言 三个 方 面 再 度 申论 晚清 翻 译 小说 的现 代 性 。 作 为 本 文 立 论 的理 论 基 点 , 需要廓清的是 , “ 现代性” ( mo d e r n i t y ) 是一个 “ 后” 学 语 境 中 的概 念 ,
《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小说的现代性研究
《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小说的现代性研究【摘要】:现代性是一个跨越时空界限的世界性现象和一个跨越各门学科的综合性课题。
从现代性的视角来审视上个世纪20年代大型中国现代文学刊物《小说月报》的翻译小说,是翻译研究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一种新尝试。
在这个理论框架里,本文关注的焦点不是语言层面的翻译,即翻译不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上个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而译本则是以沈雁冰、郑振铎等新式文人为代表的译者在译入语社会中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在译入语社会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新文学的发展中起着“现代性”的标识作用。
翻译文本所体现的先进性、进化性、异质性、时代性以及在当时社会文化文学语言转型时期,所担负的“风向标”的功能正是翻译小说现代性之所在,也是本项研究欲探索的核心问题。
立足于翻译的现代性这个基点上,我们选择了《小说月报》翻译的语符、形态、题材选择、翻译行为主体的译者、叙述模式的异化策略,从微观到客观、进行尽可能贴近其本质的描述与探究。
论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第一章为绪论,首先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点及阐释原点“现代性”进行简明扼要的意义厘定,提出变革、创新、进步、发展是现代性理论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小说“现代性”的命题,并对《小说月报》翻译小说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说明选题的缘由;最后阐明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先对革新前翻译小说的主题、翻译策略、“林译”现象进行概述与分析,指出,对前期翻译小说经纬的评述旨在强调翻译“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联。
正是前期《小说月报》翻译的前现代性才催生了上个世纪初沈雁冰、郑振铎时代翻译小说现代性的发生,而这种翻译现代性的发端,就是以沈雁冰为代表的这个特殊文化群体的翻译行为对“新”(新的翻译语符、翻译策略、强调翻译的社会功利性等)的极大热情和追求。
这种“新”,来自编者、译者所倡导的翻译的表现形式所导致的译介整体性变化。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摘要: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译小说”对我国很多文学家和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言文的表达和白话文的词汇。
本文以林纾翻译的背景和特点为主要分析对象,最后总结了“林译小说”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晚清翻译;贡献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纾所翻译的多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和中篇小说,且数量巨大,达180余种,涉及11 个国家的98 位作家,其中不乏名家名著,而且很多名著还是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因而林纾所翻译的外国小说曾风靡一时,使得无人问津的小说书籍一时“洛阳纸贵”,故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时代现象,成为一个特有事物,除了以上原因,还在于林纾特有的翻译过程和备受争议的翻译方法。
林纾翻译的过程是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因为他本人不懂外文,所以他是在别人口述的基础上,经过第二次加工再译成文言文的。
这样做就不免会有误译、漏译甚至是歪曲原文的情况发生。
故而,林纾的翻译曾受到过后人强烈的抨击,尽管如此,“林译小说”仍然备受晚清读者的厚爱,并对中国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林纾翻译目的和晚清翻译状况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存亡的危难时刻,内忧外患激起了不少爱国志士的救国之心。
严复希望通过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来拯救国家,而林纾则选择西方文学来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尽管林纾在选材上会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但其中也有不少是政治小说,“急于翻译能够开通民智、激励民气的政治小说或英雄传记”(朱安博,2009:66)。
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译《黑奴吁天录》),他在译本的《序》中强调了自己译书的政治目的:“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
亦就原书以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生其悲怀耳! 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喻譬,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
从操控理论看我国晚清小说翻译盛行的原因
从操控理论看我国晚清小说翻译盛行的原因摘要:本文简要介绍晚清小说翻译的时代背景、兴盛状况和影响力,并运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从译语文化的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三方面分析晚清小说翻译盛行的原因。
关键词:晚清小说翻译;操控理论;盛行;原因一、晚清小说翻译的盛况中国晚清翻译史(有学者也将之称为清末民初或近代翻译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19年“五四运动”。
翻译文学在此期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据粗略统计,约250人译者共翻译小说2545种、诗歌近百篇、戏剧20余部,另有散文、寓言、童话若干。
其中,小说翻译成就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多(其数量大约等于这一时期其它西书翻译的总和),而且类型全(社会、爱情、历史、政治、教育、科学、侦探,各路题材皆有包括,且后四种为中国传统小说所未有)。
二、“操纵理论”概述“操控理论”最早由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 lefevere)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写”,也是对文本的操纵,翻译活动是文本之间语言层面的互换,更折射出译语社会中政治、文化、文学等各种文本之外因素的作用。
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文化体系、翻译策略、中心文本与中心文化、翻译与语言发展以及教育等因素都参与操控翻译过程,并制约翻译文本的生产。
操控理论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意识形态(ideology)、赞助者(patronage)和诗学(poetics),它们对翻译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文将从这三个方面阐释晚清小说翻译盛行的主要原因。
三、晚清小说翻译盛行的主要原因(一)意识形态本文所指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观念或世界观。
根据操控理论,翻译的目的、选材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历史时期译语文化的意识形态和译者自身意识形态。
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朝廷的衰败,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
闭关锁国了几百年的中国人终于意识到: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科技、社会体制,不进行改革,必将亡国。
翻译小说对中国晚清小说发展的影响
夏曾佑 ,特别是梁瞢超 封小税 的地 位和作用造行 了全新的 惯 。在 先後提 出 “ 祷界革命 ”和 “ 文界革命 ” 之後 ,梁瞢超在 《 输小 税和群治之 网系 》( 92) 10 一文 中又提出 了 “ 小税界 革命 ” 的 口虢 。在遣篇文章 中 ,
他突出强羽 了小税在 富睛 的政 治 、思想 、文化 、道德 、凰 尚 、召惯 等方面 的微 底改革之 中所起 到的重要作 用 。他 勰届 ,小说之所 以能够起到 逭麽 大 的作用 ,是 因局同 中国傅统莳 孥中 的主流 文髓— —莳歌相 比,小
税具储许多馒势 。首先 ,因届小 税的牾言形式 比较平 易通俗 ,所 以 ,同其 它文孥作 品不同 ,小税有着最赓
泛的演者群 。其次 ,由于小税 封社 含生活 的描 窝 比别的文孥作 品更 局全面 、更 局群细 、更 届生勤 ,因此小 说具有特殊 的婪 衍感 染力 。
“ 日维新 ”失败 之後 ,梁瞢超逃到 了 日本 ,缝 绩届 自己的政 治主碾而 蕾同 。因此 ,在晚清 睛期 ,他 百
覆接受文化 中现行 的槽力架 耩和意裁形 憋 , 又能 帮助在接受 文化 中建立新 的社含秩序 及架耩 , 绽而封政治 、
社含 、文化甚 至是文孥 系统 等方面造 成巨大的衡 擎。
中国近代小 说在骚展 的遇 程 中受 到雨方面 的影 罄 , 方面是柬 自傅统 小说 , 一方面是柬 自外柬小税 。 一 另 在翻挥小 税的影罄下 ,中圆傅统 的文孥靓 念起 了燮化 。在 中国的傅统觏念 中 ,小 税雁柬被祝 属小道 ,不入
大量的 外因翻译 作品粪疑 封 中国蒋型期 的 燮革起到 了推 波助 溯的作用 。追些翻译 作品徒主题 思想、创作手
法、文擎流派等 方面都 影窨 了中 Nhomakorabea文 擎的餮展 。本 文以小说 的翻译和创 作属例 ,探讨 了适埸 燮革座 生的原 因以及封 中固古代 文擎傅 统所带 来的影窖。
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和影响
二:论述:谈谈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梁启超是晚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的领袖,又是晚清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在文学上致力于文学革新,倡导文学革新运动,为中国文学逐渐摆脱封建文学的羁绊,促使中国文学近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下面我就梁启超在近代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史学上的价值予以论述。
(一)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梁启超(1873 —1929 )在中国传统文学向新文学过渡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方面,梁启超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1898 年,梁启超著有一篇关于翻译的万言文章《论译书》,被徐志啸认为是“近代文坛上第一篇提倡翻译、专论翻译的专门文章” ,为中国的翻译理论、近代的中外文学关系做出了贡献。
他的翻译观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经济的目的性两方面。
1、意识形态的创新性a 以政治小说作为文学的翻译题材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取政治小说为文学翻译的题材,主张一种宜教启蒙的翻译观。
戊戌变法后,他在亡命日本的军舰上,随阅随译了《佳人奇遇》。
作为近代第一部译出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是梁启超翻译译印政治小说理论的第一次具体实践,拉开了晚清政治小说翻译的序幕。
1902 年,他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卷,第一期),文中将他的翻译外国小说, 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的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梁氏小说翻译理论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如林纾在1899 年翻译出版了(巴黎茶花女遗事),1901 年又翻译了(黑奴吁天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随后又有周桂笙、徐念慈、、包天笑、陈鸿壁等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
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梁氏小说翻译理论影响之大!b 以日文转译作为文学翻译的策略甲午以后的中国形势日趋危急,梁启超认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必须振兴中国翻译事业。
晚清文学的现代性呈现
54晚清文学的现代性呈现顾雯丽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摘要:晚清文学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当是晚清小说之现代性呈现。
笔者梳理了王德威、陈平原、米列娜、胡缨等中外学者对晚清小说现代性探究的理论成果,试图从跳出“五四视角”看晚清文学、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女性视角下的现代性建构这三个方面来归纳、重估晚清小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及其发挥的价值。
关键词:晚清小说;现代性;结构主义一、跳出“五四视角”看晚清文学从前谈及“现代文学”的起源是从“五四”开始,相对地,“晚清”往往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前奏,或是西学东渐的过渡阶段被提及,但倘若跳出五四新文化人的视野,我们或许能对此阶段文学拥有更大的阐释空间。
不少学者已经尝试着将晚清小说研究纳入现代化的脉络之间重新谈论,另外,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来看,晚清是一个“华洋夹杂、雅俗不分”的时期,该阶段文人大规模的创造热潮使得文学界呈现出众声喧哗的多重可能性。
再者,王德威又围绕着“晚清小说中的现代性意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他不再将“五四视角”奉为圭臬,而是返回小说文本本身加以观照,对晚清文学进行重新估价。
这种有别于过去的叙写视角对晚清文学的现代性萌芽进行了有效揭示。
如果说王德威是从小说文本出发去发掘其现代性,那么学者陈平原则是以史料作为出发点,发现新问题后再将这些新问题逐渐理论化。
他认为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是无法割裂的,这两者之间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前后传承关系,其中更是纳入了政治话语、西学东渐的刺激等纠结并陈的因素。
二、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新历史主义实际上,陈平原教授也受到了米列娜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其最大突破便是从社会历史批评的传统中走了出来,率先采用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力图发掘晚清中国小说潜在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历史主义者所理解的“共时性观照装置”,而是历时性的。
部分现代文学研究者认为晚清小说缺乏结构上的完整性,多是以一些片段性的故事随意组成的插曲式小说,因而晚清小说相较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诚无多少空前的创造力,这一判断实际上是以西方的novel 结构作为标准的,在此标准下,晚清小说的价值自然会被低估和谬判。
试论晚清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性
试论晚清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性中国古典文言小说与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在各自自成系统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立自足的结构形式特点。
但有一个特征却是这两大小说系统所共同的,这就是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结构模式。
古典白话小说最初起源于唐宋时期的书场说书,当天能够全部讲完的短书逐渐演变成短篇的平话小说;需要连续多日才能表演完毕的长书,逐渐形成长篇讲史小说,便是后来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的滥觞。
书场说书尽管说书艺人各有流派、风格的不同,但依靠曲折起伏、跌宕有致的情节调动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则是各家各派的共同规律,说书而没有情节或者情节意识淡薄是无法想象的。
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每回末尾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一说书形式的遗留物,客观上加剧了其追求情节曲折的写作动机。
而短篇白话小说,篇幅再短也依然以叙述一个首尾俱足而情节曲折的故事为职志,凌潆初编辑的短篇小说集取名为《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其书名本身就提示我们,古人看待这些小说的眼光:其写作目标是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合上书本以手拍打桌案为小说而感叹惊奇。
惊奇什么呢?主要是为小说超越日常平淡生活的内容和构思新颖、曲折起伏的情节而惊奇和感叹。
文言小说自魏晋时期发源,便分为志怪与逸事两大主要门类。
魏晋的“志怪”到唐宋演变为“传奇”,一直到清朝中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乃是这一路小说的集大成和最高成就。
何为“志怪”?当是指记录非常可怪之人之事;何为“传奇”?当是指记述奇人奇事而使之广为流传。
“志怪”和“传奇”的名称本身就提示我们,这一路小说必然关注稀奇之人、古怪之事,因此也必然以情节为小说最大的结穴之处。
逸事小说的情况稍有不同,以《世说新语》开创的这一路记录著名人物逸事言行的小说。
倒并不都是以故事情节为结构中心的。
《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大量文言逸事小说所关注的已不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情节故事,而是对一种情操、一种情绪、一种气氛的描述和渲染。
然而这一路记载名人逸事的笔记小说尽管代有传人至民国尚绵延不绝,但终因篇幅过于短小精悍。
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探究
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探究摘要:在清朝末年,随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危机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
而与此同时,伴随着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启蒙宣传的加强、西学输入的推向高潮,近代后期成为了中国小说转型嬗替的重要时期适应求新求变的时代洪流,“小说界革命”勃然兴起,小说则成为了晚清思想启蒙和文学革新运动中成绩显著的领域。
作为抉发时弊、开启民智的利器,新小说以其干预现实、踔厉风发的思想锋芒而震撼文坛。
而其中尤以被鲁迅先生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最为著名。
本文以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追溯谴责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来对于晚清谴责小说兴起之原因进行全面而综合地探究。
关键词:谴责小说,时代背景,反映现象,兴起原因这里我们先解释一下“谴责小说”:所谓“谴责小说”,这一名词由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命定,并一直沿用至今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写道“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
其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匡世,似与讽剌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在《中国小说史略:〈清末之谴责小说〉》中,鲁迅提及了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四部小说。
这一说法则被后人引申为文学史上的“四大谴责小说”。
根据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那么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自然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本文将具体的来分析研究一下晚清谴责小说所反映的内容与社会之联系,并探讨一下其出现的内在原因和社会背景。
谴责小说兴起原因: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中华民族就不断经受着深重的苦难,历经民族生存与死亡的重重危机:封建末世满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传统儒家文化受到西学的猛烈冲击。
浅论晚清翻译小说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关系
浅论晚清翻译小说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关系作者:杜家怡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摘要:晚清是中国文学的转型期,晚清的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由传统迈向现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由翻译小说起步,经历晚清的萌芽、五四的成长而逐步发展起来。
文章着重分析了晚清翻译小说及“新小说”的特点,及其对五四文学的影响,和晚清翻译小说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晚清;翻译小说;中国文学晚清既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社会动荡时期,又是一个充满思想变革和创新、衔接传统和现代的过渡阶段。
在这样一个历史特殊时期,翻译小说的作用正如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中描述的一样,对于文学创新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创作型文学。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作用:一、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区别和联系;二、晚清翻译小说的概况及“新小说”的产生;三、晚清与五四的关系;四、晚清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谈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和现代化是否是同一个概念。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杨联芬在《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一书中(2003:5)指出“现代化”(modernization)倾向于社会实体层面,主要指社会经济和组织形式的工业化、都市化、自动化,以及社会组织模式、上层建筑的高效率、民主化等;而“现代性”(modernity),则更偏重于精神层面,指现代化社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的取向与特征。
而胡翠娥博士(2007:247-248)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则更侧重于两者的密切联系。
所谓现代性,“主要是指启蒙运动所开启的近代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即以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处于主流地位的现代西方文化观念”。
所谓现代化,具体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性生长和构成的过程。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它的生长、推演和铺陈就形成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具体实现、现实展示;现代性代表着与“传统性”不同的理念和因素,现代化代表着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崭新时代和社会形态。
浅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
浅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作者:黄海浪来源:《西江月·上旬》2012年第04期【摘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众生喧哗、富有生命力的晚清小说局面,并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由“五四”提至晚清。
本文试图从现代性的标准、“五四”文学的真实面貌以及历史的复杂性等方面,提出几点质疑。
【关键词】现代性;晚清小说;“五四”文学《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最早用英文于1977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后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史研究丛书”又于2005年翻译、出版了此书,王德威先生“晚清文学现代性”的观点,为更多的研究者所熟知。
时至今日,关于这本书的谈论,以及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研究,仍在学界中继续着。
王德威先生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切入,提出了晚清在现代中国文学上是“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的”,此时“推陈出新、千奇百怪的实验冲动,较诸‘五四’,毫不逊色” [1]。
但是,作者认为由此产生的现代性的种种可能,最终都成了“五四”精英文学“摒除——或压抑——其他已然成形的实验”了[2]。
作者把这些被压抑的现代性直陈为三个方面:(一)它代表一个文学传统内部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二)指“五四”以来的文学及文学史写作的自我检查及压抑现象;(三)泛指晚清、“五四”及30年代以来,种种不入流的文艺实验。
一正如作者在导言中所追问的一样,“究竟是什么使得晚清小说堪称现代,并以之与‘五四’传统所构造的现代话语相对应?” [3]。
我们也不禁要问,作者判定晚清小说具有现代性的标准是什么呢?作者认为晚清小说最引人注目、且较诸“五四”毫不逊色的部分,就是那些“推陈出新、千奇百怪的实验冲动”。
从这里,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嗅到一些端倪,作者将晚清小说的现代性有意识的引上了“新”、“奇”、“怪”的路子。
“别的不说,单就多少学说创作、书籍刊物,竞以‘新’字为标榜,即是一例” [4]。
不仅如此,在科幻奇谭类小说中,晚清作家最为热衷的题材正是那些“科技狂想,乌托邦或恶托帮的历险,月届或太阳旅行,星际迷航,以及地心或海底探险等等”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期
陆 国飞: 晚清 翻译 小说对 中国小 说 现代 性转 型 的影响 试论
2 1
东瀛 , 其开化之时 , 往往得小说之助 。 p2 ” l开始强调小说“ 民开化” 1 使 的作用。 康有为在其《 本书 目志 ・ 日 识语》 中, 也明确表明小说 的教育作用 , 他认为小说“ 易逮于民治 , 善入于愚俗 ”并指出,仅字之人 , 不读 ‘ ’ , “ 有 经 , 无有不读小说者 。 ‘ 故 六经 ’ 不能教 , 当以小说教之; 正史不能人 , 当以小说人之 ; 语录不能喻 , 当以小说喻之 ; 律例不能治, 当以小说治之” [ 梁启超对西方小说更是推崇备至 , 19 ) 译印政治小说序》 。] 4 ” 他( 88在《 一文 中说 , “ 彼美 、 、 、 、 日本各 国政界之 日进 , 英 德 法 意、 则政治小说为功最高焉” 阳 极力主张小说的社会功能。为进一 。 步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 , 他进而在 10 年写的《 92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 系》 开篇就说 ,欲新一 国之民, “ 不可不新 国之小说 。欲新道德 , 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 , 必新小说。欲新政治 , 必新小说。欲新风俗 , 必新小说。欲新
量 。”D- [ 5% I 4 9
一
、
翻译 小说 转 变 了旧文 学观 念
中国封建政治家睁眼看世界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 林则徐 主持编译 的《 四洲志》 和魏源编撰 的《 国 海 图志 》 可为 之作证 。之后 有严 复 的八 大社 科哲 学的译著 以及 大量 的西 方科 学文献 的译介 , 这些 都没 能改变 但 中国小说家传统的文学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 晚清小说家的睁眼看世界要足足晚了半个世纪。 小说 并非 舶 来 品 , 国古 就有 之 , 我 但是 历来 只被 视 为 “ 茶余 饭 后 ” 的消遣 品 , 登不 上 文学 的大 雅 之堂 , 是 无学术价值 、 无多大意义的“ 小道”“ 、末流”“ 、虞初”“ 、雕虫小技” 然而 , 。 到了晚清时期 ,大量外国小说的输 “ 入, 在知识 分子 的传统 的文学 观念 中, 说 的价值 改变 了 。 ”]早 在光 绪二 十三 年 (87年 )严 复等 人在 天 小 [3 2 2 19 , 津《 国文报》 上刊登的《 本馆附印小说缘起》 一文 , 初次 阐述 了小说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价值。该文指出 ,夫说 “ 部 之兴 , 其人人 之深 , 行世 之 远 , 几几 出于 经史上 , 而天 下 之人 心风 俗 , 遂不 免为 说部 之所 持 。”且 闻 欧 、 、 “ 美
一
多, 速度 最快 , 这在 “ 四” 五 以前 是从 未有 过 的。正如 郭延 礼所 言 :翻译文 学 的 出现 , “ 在文学 观念 上 , 至少有 两
个主要的变化 : 一是动摇 了中国士人在文学方面的自我优越感 , 感悟到了西方文学也有不少如《 红楼梦》 一 样 的杰作 ; 是 翻译小 说 的大量 存 在 , 二 对扭转 中 国士 人轻 视 小说 的观念 产 生 了积极 的影 响 , 而且 梁启 超 、 夏 曾佑等人把小说作为思想启蒙和宣传变革的载体的观点也首先受到外国小说的启示。在文学思想层面上 , 翻译文 学也 给近代 文学 以新 的启 迪 : 如外 国文 学作 品 的对 民主 、 自由 、 学 的向往 和礼赞 , 人格 独立 、 性 科 对 个 解放 、 精神 自由的追求 , 对封建观念 和I%教的批判 , 尚武精神的倡导 , E I 对 也给近代文学增添 了新 的精神力
试论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
陆 国 飞
( 江海 洋学 院 外 国语 学院 , 浙 浙江 舟 山 3 6 0 ) 10 4
[ 摘要】 晚清时期 , 翻译小说对 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 响是多方 面的。 翻译小说影响 , 受 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了对小说
的文学观念 , 提高了小说在文学 中的地位 , 在创作小说的思想 内容、 主题 类型、 形象塑造 、 人物刻 画、 事模式 以及汉 叙 语 白话语言等方面显现了文学 的现代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晚清翻译小说催生 了中国小说创作 的现代性转 型。
第2卷第3 7 期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V17N. o2 o . 3
Sp,00 e. 1 2
2 1 年 9 J R A FZ JA C A NI E S T ( MAN T E C E C ) 00 月 OU N LO HE I NGO E NU V R I Y HU IISS IN E
梁 。 管 晚清译者 运用 了归 化 的手法译 介西 方小说 , 翻译 小 说 中所折 射 出的 民主 、 尽 但 自由 、 人格 独立 、 个性解
放和科学精神等启蒙思想 , 西方小说艺术形象和人物刻画的现代性 、 叙事模式 的现代性以及语言文字 的现 代 性等要 素 , 不深 刻地影 响 着 中 国小 说创作 现代性 的发 生 。 无 如果把古典性文学视为中国文学 的旧传统 , 那么 , 晚清翻译小说所折射 的文学现代性则是对其反叛的 种新传统。当我们谈及 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时 , 不能不把晚清翻译小说造成的刺激与启迪作为中国小说 嬗变的主要原 因, 并将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 在中国文学近代性进程中, 小说的发展数量最
【 稿 日期】 0 0 0 — 2 收 2 1— 5 1
【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教育科研“ 晚清社会语境下 的翻译小说研究 ”编号 : 2 0 o 9 9 系列论文之一。 ( Y 0 84 6 )
【 简 介] 国 飞 (9 9 , , 江 舟 山人 , 授 。 作者 陆 1 5 一)男 浙 教
【 关键词】 ; 晚清 翻译小说 ; 代性 ; 现 转型
[ 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类号] 274 I0 .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8 1 (0 0 0 — 0 0 0 10 — 3 82 1 )3 0 2 — 5
晚清时期 , 翻译小说对 中国小说创作现代性转型的影响是不可讳避的事实。近代中国, 文学在继古典性 衰 败后 而新 的现代性 形态 尚未发 生 的这 个断层 间 , 翻译小 说 架起 了连 接 中国文学 古典性 与 现代性 之 间 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