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任务分工计划

合集下载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府办函〔XX〕10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要求,坚持“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责任”的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XX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到XX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标准统一、责任清晰、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一)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质量监测。

进一步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在XX主城区新建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个,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

(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气象局配合)2.水环境质量监测。

落实“河长制”有关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监测断面布设。

在渠江、长滩寺河等重点流域科学布设水质监控断面,及时掌控水质变化情况;在县城集中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8个。

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适时扩大水质监测网络。

(县环境保护局牵头,县水务局及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管委会配合)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在耕地、林地、工业园区、工业企业、固废集中处理场及周边、饮用水源地、天然气开采、交通干线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号)精神,加快推进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切实提高全省生态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制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一)总体目标。

到X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资源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及预警潜在生态环境风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二)基本要求。

1.点位布设全覆盖。

建成覆盖全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空气、水体、土壤监测点位100%覆盖全省县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100%覆盖全省县区和重点乡镇,噪声监测点位覆盖所有地级市和重点县区,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全覆盖。

2.数据可靠能共享。

建成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大数据平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整合并完善各部门数据,实现各级各部门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联网共享与统一发布。

构建省级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业务化运行体系,实现全省重点排污企业自行监测(在线监测)与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采集与及时发布。

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3.预报预警成体系。

完善环境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建成省级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各市州X年底前建成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子系统,基本具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精确预报能力。

逐步实施水体、土壤重污染与风险预警,实现主要水体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初步掌握重点区域土壤污染变化趋势和潜在风险。

开展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预警。

关于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最新)

关于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最新)

关于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最新)为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管,逐步建立起监管到位、执法规范、高效运转、责任到人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现就我市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消除环境监管盲区、提升监管效能为目标,以整合环境管理资源、落实监管责任为重点,以“属地管理、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负责”为基本要求,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的环境监管责任,推进监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形成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环保部门统一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环境监管大格局,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XX)经济带的XX样板提供基础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分级分类管理原则监管平台分为辖区综合监管平台和行业监管平台。

辖区综合监管平台共分三级,一级综合平台为市级平台,二级综合平台为县区、XX 经开区平台,三级综合平台为乡镇(社区)平台,按照属地将监管对象、监控装置分到各级平台内分级监管。

行业监管平台分为市级行业监管平台和县(区)级行业监管平台,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业内污染源实行统一监管。

(二)监控点全覆盖原则综合监管平台和行业监管平台数据来源包括空气质量在线监测数据、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视频监控数据等,县区、XX经开区要本着应纳尽纳的原则将辖区内污染源监控信息接入平台,实现污染源监管全覆盖。

(三)线上线下联动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平台监控与现场检查的工作联动体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做到线上受理、线下办理。

线上发现问题后,线下执法人员24小时内要到现场进行调查,72小时内要上报处理结果,确保平台发现的问题及时查处、及时整改。

三、监管职责及对象监管平台建设实行分级、分类负责制。

数据从企业上传至二级综合平台,二级综合平台将数据传至一级综合平台及县(区)级行业监管平台,一级综合平台与市级行业监管平台按需对数据分类后互传。

生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范文(必备4篇)

生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范文(必备4篇)

生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xxx 第1篇一、工作目标为了提高全员环境保护意识,全面推进高速公路的环境管理工作,创建一个文明、卫生、健康的良好环境,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高速公路企业应以“环保、安全”为核心,把仁新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一条“理念新、质量优、环境美、特色强”的一流高速公路,实现“规范化管理、新理念设计、环保型施工、xxx品质”的典型示范工程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落实“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思想,促使项目部高度重视影响环保和质量的施工环境。

二、工作重点从抓基础入手,具体工作做到“四到位”,确保各项措施具体落实。

1、是组织领导到位。

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详细制定工作计划。

分工细致,目标明确,将各项指标分解到个人,落实到具体实处,确保环保工作有组织、有目标、有检查、有成效。

2、是创建制度到位。

各分部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纳入施工人员个人月度考核。

通过制定一系列奖惩制度,有效地促进和推动环保工作顺利开展。

3、是教育培训到位。

根据环保施工的实际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大家相关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各分部制定并落实详细的员工学习教育计划。

全面提高员工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利用班组会、月度工作总结会等集中时间,及时给员工宣传环保知识和高速公路企业创建方针、措施,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真正使全员投入到“环保”活动中。

4、通过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全面与专项等一系列的监督检查和持续改进的制度,确保环保施工不断完善、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三、具体工作(1)、临时工程与设施临时工程与设施是永久性工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永久性工程完工后应移去、拆除,其所占用的区域应进行清理或恢复原貌。

从以往工程实例看,由于临时工程多数位于路线范围以外,工程完工后承包人匆忙撤场,对所占用区域的清理不够彻底,恢复原貌较难,因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是比较明显的,必须从严控制。

1、我部按不同的类型和需要,对临时工程与设施进行设计,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9.15•【字号】郑政办〔2023〕36号•【施行日期】2023.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郑州市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郑政办〔2023〕36号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郑州市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9月15日郑州市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2〕7号)及《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22〕100号),加快提升我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部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提高我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运行效率,统筹城乡绿色发展,努力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强市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城镇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加快补齐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短板弱项,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2024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四篇)

2024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四篇)

2024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标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制定2024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至关重要。

2024年环境保护工作计划的目标是: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建设美丽中国。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大气环境保护1. 制定并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控制重点污染源的排放,特别是工业企业和车辆尾气的排放控制。

2. 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实时监测和预测大气污染,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突发污染事件。

3. 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继续强化对煤炭清洁利用和燃煤电厂的监管,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三、水环境保护1. 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改善地下水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供水安全。

2.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水平的提升,使农民饮用水和农村环境卫生达到国家标准。

3.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排水管网的建设,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环境。

四、土壤环境保护1. 继续推进土壤环境调查工作,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2. 严格控制土壤污染源的排放,加强对土壤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

3. 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农田质量。

五、生态环境保护1. 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

2. 推动绿化工作,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3. 加强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六、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1. 加强环境科技创新研究,推动环境保护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和应用。

2.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借助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全球环境治理进程。

七、加强宣传和教育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认识。

生态保护实施方案

生态保护实施方案
(3)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权益。
4.生态保护法治建设
(1)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水平。
(2)加强生态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效能。
(3)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法治意识。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完善政策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生态保护技术水平。
2.生物多样性保护
(1)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
(2)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
(3)推进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库。
(4)加强生物多样性监管,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
3.生态环境监管
(1)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提高监测能力。
(2)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监督评估
-建立生态保护绩效评估体系,定期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强化责任追究,对生态保护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信息公开
-定期发布生态保护工作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生态保护信息平台,提高信息透明度。
六、结语
生态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本实施方案旨在为我国生态保护工作提供行动指南,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切实履行职责,确保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绿水青山的美好家园。
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2.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3.综合治理,系统修复。
4.政策引导,社会参与。
三、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
到2030年,显著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全力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中国建设,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总要求,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目标,以科学客观权威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宗旨,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加速监测技术数智化转型,筑牢高质量监测数据根基,强化高效能监测管理,实现高水平业务支撑,更好发挥生态环境监测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支撑、引领和服务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监测力量。

(二)建设目标未来五年,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加速推进,监测数据质量持续改善,应用支撑更加高效,先行示范取得实效,监测管理体制机制更加顺畅,监测基础能力全面加强,现代化监测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在数智化转型方面,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技术充分应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智能化改造基本完成,与数字化相适应的新一代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建立,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及应用支撑基本实现全链条流程化、智能化,智慧监测全面推进。

在数据质量方面,覆盖全部监测活动的“人机料法环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国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真、准、全得到有效保障,新拓展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步建立,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造假得到有效遏制。

在基础能力方面,实施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监测科技创新、强基层补短板、监测人才培养等四大能力建设工程,用5年左右时间,在重点区域建成若干一体化监测示范区,推出100个左右监测现代化市县优秀案例,完成监测技术人员轮训。

展望2035年,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4年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工作方案(2篇)

2024年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工作方案(2篇)

2024年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工作方案____年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____年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工作方案制定如下。

主要目标: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2.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力量和能力建设;3.提高环境保护监管效能和水平;4.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5.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工作内容和措施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1)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制度, 明确职责分工、权责要求等;(2)建立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的信息化平台, 包括环境数据采集、分析和共享等功能;(3)按照城市和乡村特点, 划定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区域, 确保全覆盖;(4)建立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工作机制, 包括定期会议、工作考核、信息通报等。

2.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力量和能力建设(1)增加环境保护监管人员数量, 完善队伍结构, 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2)加强环境保护监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监管技能;(3)优化环境保护监管人员招聘和激励机制, 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4)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 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3.提高环境保护监管效能和水平(1)制定环境监管年度工作计划和重点任务, 确保工作落地和取得实效;(2)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和排查, 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3)完善环境监测网络, 提高数据质量和实时性,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和预警;(4)推动环境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4.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1)加强环境执法力量的建设, 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2)加强执法装备的更新和管理, 提高执法效能和水平;(3)落实环境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和刑事打击, 形成高压态势;(4)建立健全环境违法行为的信用监管制度, 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为贯彻落实《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办函〔X〕14号)、《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X府办发〔X〕125号)文件精神,加快X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准确掌握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基本要求,以“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负责”为工作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X区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美丽X、生态强区”提供生态环境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到X年,基本建成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在全区范围内有效互联共享,数据有效对接上级平台。

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责任边界清晰、天地一体、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X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三、主要任务满足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需要,解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和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由区环境保护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统一监测规划、统一基础站点、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评价方法和统一信息发布的要求,制定全区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制度,以规范化的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河南省生态廊道治理实施方案

河南省生态廊道治理实施方案

河南省生态廊道治理实施方案一、背景和意义自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廊道的建设越来越被重视。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重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需要加强生态廊道治理,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提高生态保护能力。

二、治理目标1. 构建完善的生态廊道网络,提高生态系统连通性。

2. 保护和恢复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3.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河南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4. 促进农村和城市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治理内容1. 生态廊道规划和布局- 制定生态廊道规划方案,确定生态廊道的位置、长度、宽度等基本要求。

- 根据生态廊道规划方案,进行具体的布局设计,确保生态廊道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和恢复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 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

3. 生态景观建设- 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修复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景观品质。

- 建设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绿道等生态景观,提供人们休闲和观赏的场所。

4. 生态农业发展-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 培育生态农业特色产品,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开展生态环境评估,评估生态廊道治理的效果和成效。

四、实施步骤1. 制定生态廊道治理实施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时间表。

2. 开展生态廊道的勘察和调查工作,确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3. 依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

4. 组织实施治理方案,落实相应的措施和工作任务。

5. 定期检查和评估治理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和优化治理方案。

五、预期效果1. 生态廊道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连通性提高。

2. 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和提升。

解读《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解读《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解读《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国务院近日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

到2020年,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方案》的印发,意味着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将大刀阔斧展开。

为深入了解《方案》出台的背景、亮点及下一步工作,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背景加快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势在必行“《方案》的印发,是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监测工作一贯重视的新举措。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所言,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相关法律也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工作有着明确规定。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对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就建设大气和水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等作出重要批示。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

”《环境保护法》要求:“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的部署,正是基于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经过40年的发展建设,环境监测工作实现了从手工到自动、从粗放到精准、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最新)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最新)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一、主要目标(一)总体目标。

到xx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各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基本要求1.点位布设全覆盖。

建成覆盖全县、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空气、水体、土壤监测点位100%覆盖,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100%覆盖;噪声监测点位覆盖城区、辐射环境监测点位覆盖城区;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企业全覆盖。

2.数据可靠能共享。

建成全县生态环境各部门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数据联网共享与统一发布机制。

构建县级生态环境状况监测业务运行体系,实现全县重点排污企业自行监测(在线监测)与环保部门监督性监测数据采集联网并及时发布。

3.测管联动可追责。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环境执法协同机制,使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结果有效支撑环保督察、环境执法、领导干部环境损害责任追究以及生态补偿等工作。

二、工作任务(一)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1.建立全县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1)建立空气环境监测网。

xx年县城城区内建成2个以上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形成覆盖县城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责任单位:县环保局)(2)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

在县城河段、重要湖库、河流出入境处各增设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覆盖全县主要河流,开展跨县界水质联合监测;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主要河流水质监测,实现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位全覆盖。

2015年我县环境监测机构已具备水质基本项目分析能力并开展监测,xx年县域省级水功能区监测覆盖率达到100%、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建成1个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第1篇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一、前言生态环境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旨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总体目标1. 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 到2030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全面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主要任务1.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1)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政策,加强生态空间管控。

(2)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生态工程。

(3)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

2. 治理环境污染(1)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水、土、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实施重点行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3)提高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处理。

3. 推进绿色发展(1)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推进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3)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保障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1)修订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2. 加强执法监管(1)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2)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

3. 创新政策机制(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体系。

(2)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等政策创新。

4. 强化宣传教育(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五、组织实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

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

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

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生态环境保护分工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分工方案

定期自查自纠和专项督查行动开展
制定详细的自查自纠方案
明确自查自纠的时间节点、责任主体、检查内容和整改要求,确保 工作有序推进。
加强专项督查力度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定期开展专项督查行动 ,推动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建立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自查 自纠和专项督查的效果。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
将环保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 众环保意识和素养。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 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习惯。
信息公开和透明度提升举措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制度,明确 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和程序。
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 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 等林业重点工程。
推广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 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 绿色产业。
水利部门职责
01 负责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工作,保障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02
组织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加强河湖管理保 护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03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防治水土流失和水土 污染。
源污染控制等。
加强区域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治理效果
03 。
流域综合整治与水资源保护
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 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严格控制流域内污染物排放, 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确保 饮用水安全。
推广节水技术和水资源循环利 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明确企业环保责任
制定企业环保责任清单,明确企 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责任 和任务。

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X〕56号)、《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X办函〔X〕14号)和《X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市府办函〔X〕90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准确掌握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基本要求,以“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负责”为工作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X市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和谐X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到X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责任边界清晰、天地一体、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三、主要任务(一)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由市环保局牵头,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规范、数据互补、资源共享、科学高效且涵盖大气、水、土壤、森林、生态、噪声、辐射等要素的X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监测。

X市目前已建成省控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1个(X职中监测点位)。

将积极完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建设,提升空气自动监测的成果运用,按照X市府办函〔X〕90号文件以及我市环境控制需要,拟在X镇辖区新建市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1个,约需要资金150万元。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建设方案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建设方案

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建设方案第一章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概述 (2)1.1 系统建设背景 (2)1.2 系统建设目标 (2)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3)2.1 监测技术概述 (3)2.2 监测设备选型 (3)2.3 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 (4)第三章环境监测网络布局 (4)3.1 网络布局原则 (4)3.2 网络架构设计 (5)3.3 网络运维管理 (5)第四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6)4.1 数据管理策略 (6)4.2 数据分析技术 (6)4.3 数据可视化展示 (6)第五章环境治理技术体系 (7)5.1 治理技术概述 (7)5.2 治理设备选型 (7)5.2.1 水污染治理设备选型 (7)5.2.2 大气污染治理设备选型 (7)5.2.3 固废处理设备选型 (7)5.2.4 噪声污染控制设备选型 (8)5.3 治理效果评估 (8)第六章环境治理工程实施与管理 (8)6.1 工程实施流程 (8)6.1.1 项目启动 (8)6.1.2 设计阶段 (8)6.1.3 施工阶段 (9)6.1.4 系统集成与调试 (9)6.2 工程项目管理 (9)6.2.1 项目管理体系 (9)6.2.2 项目进度管理 (9)6.2.3 项目成本管理 (9)6.2.4 项目质量管理 (10)6.3 工程验收与评价 (10)6.3.1 工程验收 (10)6.3.2 工程评价 (10)第七章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集成 (10)7.1 系统集成策略 (10)7.1.1 设计原则 (10)7.1.2 系统集成框架 (10)7.2 系统集成实施 (11)7.2.1 硬件集成 (11)7.2.2 软件集成 (11)7.3 系统运行维护 (11)7.3.1 运行监控 (11)7.3.2 故障处理 (11)7.3.3 系统升级与优化 (12)第八章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平台建设 (12)8.1 平台架构设计 (12)8.2 平台功能模块 (12)8.3 平台运行与维护 (13)第九章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安全与风险管理 (13)9.1 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13)9.1.1 风险识别与评估 (13)9.1.2 风险防范与控制 (13)9.1.3 风险监测与预警 (14)9.2 系统安全防护措施 (14)9.2.1 网络安全防护 (14)9.2.2 数据安全防护 (14)9.2.3 设备安全防护 (14)9.3 系统应急预案 (14)9.3.1 应急预案制定 (14)9.3.2 应急预案演练 (14)9.3.3 应急响应与处置 (14)第十章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0.1 行业发展趋势 (15)10.2 技术创新方向 (15)10.3 发展前景与建议 (15)第一章环保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系统概述1.1 系统建设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高效、智能、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精准分析、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环境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实现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全方位、动态监测。

2、整合和共享环境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

3、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提升公众对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参与度,增强环保意识。

二、建设内容1、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大气、水、土壤、噪声等环境监测站点的布局,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如传感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实现对环境质量的实时、连续监测。

同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环境数据中心建设搭建统一的环境数据中心,整合来自各个监测站点、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环境数据,包括污染源排放数据、环境质量数据、生态状况数据等。

建立数据标准和规范,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和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3、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环境审批、执法监督、应急管理、污染防治等业务模块。

实现环境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流程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系统的信息化手段,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4、环境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技术,构建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通过对环境数据的分析和模拟,预测环境变化趋势,评估环保政策和措施的效果,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建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可以预测不同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扩散范围和浓度,为制定应急减排措施提供参考。

5、公众参与平台建设搭建公众参与环保的信息化平台,如环保网站、移动应用等。

通过平台向公众发布环境信息,包括环境质量状况、环保政策法规、企业环境行为等。

同时,提供公众举报、投诉和建议的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
步开展养殖和农业面源、机动车污染源
网络
17
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源监测。
18
19
依托国家生态遥感监测系统及大气环
3.加强 境监测卫星监测资料,开展遥感监测解 20
9
生态遥 译工作,实现对省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
省环保厅
在林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重要
湿地等区域开林地保有量、森林覆 省林业厅 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有量等
方面监测
在草地、林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
重要湿地、农村地区、县级及以上 城市建成区等区域开展水土流失面
省水利厅
积监测
在农村地区开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省环保厅
监测
省农业厅
在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开展声环 境监测
附件 2
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任务分工计划
序 主要任务

工作 内容
主要工作
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 1
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省
1
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环境质
量评价体系,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环 2 境质量状况。
在县级及以上城市、全省主要大气输送
-
2018 年
(一) 1.建设 主要河流布设水质监测点位 60 个;各省
要河流布设水质监测点位 60 个;各
二、 重点 任务
健全 点
位、 完善
科学全 面的环 境质量 监测网
辖市在本辖区布设完善市控地表水水 质监测断面(点位),Βιβλιοθήκη 本形成我省地表 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省辖市在本辖区布设完善市控地表 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基本形成我 省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省环保厅
配合单位
完成 期限
-
2020 年
2018 年 3 -

省环保厅 省农业厅 省林业厅
2020 年
-
2019 年
-
2020 年
序 主要任务

工作 内容
主要工作
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及信
息公开制度,国家、省、省辖市、县(市)
重点监控排污单位建成稳定运行的污
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并分别实现与 15
网络

7 优化完善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位。 优化完善地下水、重点流域、重要湖泊
省国土资 源厅
-
2018 年 6 月
4
水库、重点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点位。
8
优化完善河南省水功能区及浅层地 省水利厅
下水水质监测点位。
2018 年 6
-

在耕地、林草地、敏感区域、污染典型
场地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
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规划
2. 明 确
国家、省、省辖市、县(市)污染源监测 平台联网,对重点污染物排放实施实时
重点污
8
监控与监管预警。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 ( 一 ) 染源监 相关监测技术规范对国家、省、省辖市、
健全 测责任
二、
县(市)重点监控排污单位开展监督性监

重点
测,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与执法联
位、 任务
动机制。省直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逐 16
建设全省气象要素监测网络
省气象局
优化全省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在县 级及以上城市、全省主要大气输送 通道等区域布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 点位)
省环保厅
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
省气象局
配合单位 指标涉 及单位
省水利厅 -
-
-
完成 期限 2020 年 2020 年 2017 年
2017 年
序 主要任务

工作 内容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每个县建成 3 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其中 2 4
个在县城建制区、1 个在大气污染防治
重点区域),基本形成我省环境空气质量 监测网络,并积极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
测点位。
细化任务
牵头单位
规划整合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立 全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完善 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省环保厅
主要工作
细化任务
牵头单位 配合单位
完成 期限
在全省主要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重要湖泊水库、重要城市内河、重点水 5 源保护区、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布设水
根据《河南水功能区划》布设水功 能区水质监测点位,对全省浅层地 省水利厅 下水布设水质监测点位
-
2018 年
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在 82 条河流上布
成区等区域,开展草地覆盖率、林地保有
7
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 12
有量、水土流失面积、农村生态环境质
量、声环境等方面监测。 13
14
细化任务
牵头单位
健全辐射质量监测网络(在各省辖 市和省直管县(市)城市建成区、重点 流域、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区 域开展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和电磁 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在 82 条河流上布设省控地表水水
设省控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228
质监测断面(点位)228 个,其中水质
个,其中水质自动监测站 95 个;在集中
自动监测站 95 个;在集中式饮用水
3
式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 72
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 72 个,其
个,其中水质自动监测站 14 个;在城市 6 中水质自动监测站 14 个;在城市主 省环保厅
( 一 ) 1. 建 设 通道等区域布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
二、 健全 科学全 位。建成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3
重点
点 位、
面的环 境质量
140 个,主要大气输送通道监测点位 6 个,大气灰霾站 1 个;省辖市所有建制区
任务 完善 监测网 均建有能够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
网络 络
(GB3095—2012)》六项因子监测的环境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以下简称环境
5
位。全省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9 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合理 省环保厅
-
2020 年
1413 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省土壤环
确定监测指标。
境质量的监测网络
序 主要任务

工作 内容
主要工作
在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城市建成区、 重点流域、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等区
域开展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和电磁辐射
(一) 健全 点 位、 完善
1. 建 设 科学全 面的环 境质量
式饮用水源地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 30 个、干湿沉降物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 28 个。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布设市、县 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基本形成我 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监测网
网络 络
11
在草地、林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重
要湿地、农村地区、县级及以上城市建
环境质量监测。省级建成电离辐射自动
监测站 54 座(其中超级站 3 座),电磁辐射
自动监测站 48 座;布设重点流域(区域)
河流地表水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断面 30
6
个、水库(湖泊)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 20 10
个、地下水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 30 个、
土壤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40 个、集中
二、 重点 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