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作品看中国人的爱情婚恋观
从《诗集传》看朱熹的婚恋观
故个人的婚姻恋爱应该遵守一定的秩序 ,因为它不仅关乎个人身体健康、道德完善 ,更是家庭、国家 稳定 的前 提条件 。 在理学的影响下 ,南宋从思想观念上开始了对婚恋秩序的严格控制。这种对婚恋秩序的控制集中 体现在女性的身上。而对女性的限制 ,又以贞节为核心。在 《 陈氏遗书》 中 , 有这样・段记载 : 问:孀 妇 于理似 不 可取 。如 何 ? 日:然 。凡 取 , 以配身也 。若取 失 节者 以配 身 ,是 己失节也 。又 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 ,可再嫁 否?日:只是后世怕寒饿死 ,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 小,失节事极
宋承唐而来 ,而唐是一个思想文化 比较 自由的时代 ,在婚恋领域 ,更有一种开放的氛围。在唐史 中不乏关于皇室公公强占儿媳 、兄长纳弟媳 、儿子娶父亲才人 、公主改嫁之类的记载 ,民间改嫁 、私 奔现象也十分普遍。五代时期 ,“ 三纲五常之道绝 ” 。 “ …墙,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 1,封建 的 J
原始时代和封建时代的男人存在一种对女性的本能的恐惧和厌恶对她们既不可抑制地迷恋却又严加提防和压制认为一旦放纵她们或迷恋她们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家庭和谐及国家稳定的更多是女子主动或某些男性显然会破坏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诗经中指成反面教材希望通过讽诵和批判它们达到就朱熹15批评爱情诗的不同情形我们可以窥知朱熹持有如下之婚恋观婚姻以时l可知家庭国家稳定的基础婚恋常的婚姻秩序314如果是因为也是合乎礼义在朱熹看来对婚恋活动中的女子最根本的要求是贞节
4- [ 1o 231
/ 、 o - .
在陈颐看来 ,寡妇的贞节比她 的生命更重要。再嫁 的寡妇是失节 ,娶寡妇的男子也会 因之而失 节 。这 是釜底 抽薪 之法 , 目的在于 彻底 断绝寡 妇再 嫁之 可能 ,维持 已婚 女子从 属 于丈夫 哪怕 丈夫 已死 这一男权社会统治秩序。司马光在 《 居家杂议》 中也规定 :男女七岁不 同席 ,女子八岁不 出中门。 这种从小将女子幽闭起来 的做法,也是为了隔绝她可能有的与男子的 自由接触 ,保证她的贞节属于她 未来的丈夫 ,以维护她未来家庭的性别统治秩序。始于宋代的郑 氏大家族 的家范 《 郑氏规 范》 更明 确声称 :“ 家之和不和,皆系妇人之贤否。……何谓不贤?淫狎妒忌 ,恃强凌弱,摇鼓是非 ,纵意徇 私 ,如此之类是 已。 ∞ ” 女人可能犯 的破坏家庭稳定秩序 的第一大罪就是 “ 淫狎妒忌” 。也就是说 ,女
现代中国小说中的恋爱与婚姻观念
现代中国小说中的恋爱与婚姻观念恋爱与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话题,也是中国文学作品中常常涉及的主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中国小说中的恋爱与婚姻观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变化。
首先,现代中国小说中的恋爱观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传统观念中,婚姻往往是由父母或长辈安排,强调门当户对、财富地位等因素。
而在现代小说中,越来越多的作品呈现出了恋爱自由、个人选择的特点。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的女主角小福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追求自由、追求真爱,最终选择了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嫁给一个富有的人。
这种个人选择的恋爱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认同和追求。
其次,现代中国小说中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观念中,婚姻往往是一种责任、一种家族的延续。
然而,在现代小说中,婚姻的意义逐渐从传统的责任转变为个人幸福的追求。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的女主角陈清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在追求自己的事业和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追求着自己的婚姻幸福。
她选择了离婚,因为她觉得婚姻不再给她带来幸福。
这种个人幸福至上的婚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此外,现代中国小说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恋爱与婚姻观念。
例如,王朔的《黄金时代》中的男主角李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他对婚姻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认为婚姻不应该束缚个人的自由。
他与多个女性有着不同形式的关系,但却没有与任何一个女性结婚。
这种开放的恋爱与婚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也逐渐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
总的来说,现代中国小说中的恋爱与婚姻观念呈现出多元化、个人化的特点。
传统的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然而,这种变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恋爱观念的多元化使得人们更加追求个人的感受和满足,而忽略了婚姻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个人主义的观念可能会导致婚姻的不稳定和家庭的破裂。
因此,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在婚姻中承担起责任和义务,为家庭的稳定和幸福做出贡献。
论老舍小说中所体现的婚恋观zz
论老舍小说中所体现的婚恋观zz作者:王卫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相当多的作家曾用小说形式描绘和评判过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婚恋生活。
其中,老舍无疑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一位。
老舍对于婚恋问题的思考是全面的和深刻的,他对于婚恋生活的反映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然而他也曾经说过:“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恋爱作为副笔,而把另一些东西摆在正面。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把我从三角四角恋爱小说中救出来,它的坏处是使我者不敢放胆写这个人生最大的问题——两性间的问题”。
(1)由于这一原因,婚恋生活题材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居于较为次要的地位,他对婚恋生活的深切关注和精辟见解也往往被许多研究者所忽视。
以往研究者大都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宗教层面、风俗层面等去研究老舍小说的思想内涵,而对其婚恋层面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鉴于此,本文拟从经济对婚恋的制约、人们的婚恋误区和作者的婚恋理想三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一下老舍小说中所体现的婚恋观。
一.揭示经济对婚恋的制约五四运动以后,追求爱情幸福、主张婚姻自主的新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婚姻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这一新观念是在以人为本、肯定现世幸福、男女平等、个性意识觉醒的人道主义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这无疑给追求爱情幸福的中国人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然而,婚恋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制约。
即使婚恋当事人在法律上拥有了平等的自主权利,他们在实际的婚恋生活中很可能仍然是不自主的。
因为他们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们所无法选择的、无法自主的经济状况和在这种经济状况下所产生的关于人生幸福观念的支配。
也就是说,只要家庭与家庭、男人与女人之间还存在着经济地位上的重大差异,以两性互爱为基础的婚恋就难以完全实现,卖淫和变相卖淫的社会现象就难以根除。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曾经说过的那样:“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实现。
文学作品中的恋爱与婚姻
文学作品中的恋爱与婚姻恋爱和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话题,也是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和重要的主题之一。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我们可以观察和思考恋爱和婚姻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首先,文学作品中对于恋爱的描绘往往情感丰富而复杂。
有些作品展现了炽热的爱情,如爱情小说《红楼梦》中的宝黛之恋,他们的爱情充满了浓烈的情感和激烈的矛盾。
而在其他一些作品中,恋爱的描写呈现出深沉的哀伤,如文艺作品《悲惨世界》中的尚峰与科赛特之间的不幸恋情。
这些作品中的恋爱描写,既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展示了爱情中的挣扎和痛苦。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体味到爱情所带来的喜悦和忧伤,进一步认识到爱情带给人们的复杂和多样。
然而,文学作品中的婚姻描写又往往与恋爱不同,更多地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和家庭现实。
婚姻通常意味着两个人的共同生活和彼此间的责任和承诺。
文学作品中的婚姻描写,常常探讨人与人之间在婚姻关系中的不同角色和相互关系。
有些作品中婚姻的描写表现出夫妻之间的默契和支持,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中、雨果的《悲惨世界》中,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中等,这些作品中展现的婚姻关系充满温馨和幸福。
然而,也有许多作品中描写了婚姻中的矛盾和不幸,如凯特·肖文的《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与伊丽莎白之间的误解和分歧,以及安妮·勃朗特的《简爱》中爱德华·罗彻斯特与贾娜·爱莉的不幸婚姻。
这些作品通过展现婚姻关系中的问题和挑战,引发读者对于婚姻的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恋爱和婚姻描写也经常涉及到社会议题和性别角色的讨论。
恋爱和婚姻的权力关系、家庭争端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等议题常常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反映。
在一些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作者通过恋爱和婚姻关系的描写,寄托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例如,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讨论了婚姻中的欺骗与背叛,呈现了现代人对于爱、性和生命意义的追求与困惑。
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探究
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爱情观的变迁在传统观念中,爱情被认为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两个人之间的默契与契合。
然而,在现代中国小说中,爱情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人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表达和自由选择,爱情不再被束缚于传统的道德和家族观念。
首先,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例如,某些小说中的男主角会通过写信、写日记等方式来表达对女主角的深情。
这种个体化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也更能够理解和感受到小说中的爱情。
其次,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更加强调自由选择。
传统观念中,爱情往往与家族观念和社会地位紧密相连。
然而,在现代中国小说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选择权。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会为了追求真爱而与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进行斗争。
这种自由选择的爱情观使得小说中的爱情更加真实和可信。
二、婚姻观的变迁与爱情观相伴而生的是婚姻观的变迁。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往往被视为一种家族的联姻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然而,在现代中国小说中,婚姻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现代中国小说中的婚姻观更加注重个体的幸福感。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会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选择离婚或者重新开始。
他们不再被传统的婚姻观念所束缚,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选择来追求真正的幸福。
这种注重个体幸福感的婚姻观使得小说中的婚姻更加真实和可信。
其次,现代中国小说中的婚姻观更加强调平等和尊重。
传统观念中,婚姻往往是男尊女卑的,女性在婚姻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然而,在现代中国小说中,婚姻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小说中的女性往往会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独立,不再依赖于男性。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婚姻观使得小说中的婚姻更加平衡和和谐。
三、背后的原因现代中国小说中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变迁背后有很多原因。
从《围城》看中国女性婚恋观
从《围城》看中国女性婚恋观摘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写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各种看法,各种评论,可说是五花八门。
本文就《围城》中与方鸿渐有重要关系的四个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婚恋观,与其悲剧的婚姻作探讨,着重从她们的婚恋描写来揭露现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和无奈,以及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
关键词:婚姻围城女性爱情从《围城》看中国女性婚恋观目录一、摘要 (1)二、引言 (3)三、本论…………………………………………………………………3-10 (一)把婚姻当交易的鲍小姐(二)囚禁在传统婚姻中的新女性苏文纨(三)爱情完美主义者唐晓芙(四)把婚姻当做事业来经营的小女人孙柔嘉四、结语…………………………………………………………………10-11五、参考文献 (11)引言《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于1947年写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自重版以来,一直备受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尤其是90年代以来,国内《围城》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各种看法,各种评论,可说是五花八门。
但主要呈现出三个较为显著的特点:一是多种批评视角的灵活运用;二是对于《围城》的创作缺陷作出了更加合理的解释,或开掘了研究的深度,或触及了研究的盲点;三是关于作品的主题意蕴及人物形象的研究更为深入。
从许多《围城》的研究论文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深者见其深,浅者见其浅”,但研究者们都能自觉地站在时代的高度,或向文化里追根溯源,或从哲学上寻找理论支撑,从而将《围城》主题意蕴和人物形象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
而作为《围城》的忠实读者的我,从第一次看《围城》给我留下巨大的震撼,到多次重读每读一次便感动一次,特别是《围城》中女性的婚恋描写更是令我触动不小,因此,我在论文中就《围城》中与方鸿渐有重要关系的四个女性: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婚恋观,与其悲剧的婚姻作探讨,着重从她们的婚恋描写来揭露现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和无奈,以及对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的向往。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爱情表达是人类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而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更是独具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以丰富的情感描写、独具特色的婚姻制度和特殊的爱情观念,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追求和理解。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一、婚姻观的变迁在古代文学中,婚姻观存在着不同的表达和呈现。
早期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婚姻观往往被视为一种社会约束和权力之间的妥协,女性要屈从于男性的选择和意愿。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并非基于真正的爱情,而是出于家族的考虑和社会地位的相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婚姻观念逐渐演变。
在唐宋时期,婚姻观念开始注重个人感情的发展和真爱的追求,如《牡丹亭》中柳如是与张丽华通过爱情的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
二、爱情观的多样性在古代文学中,不同的作品展现了多种多样的爱情观。
一方面,有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观让人们对爱情充满憧憬和向往。
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深情表达,以及《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白骨精之间的爱情纠葛,都展现出古代文学中浪漫爱情的一面。
另一方面,也有着现实主义主题的爱情观,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
例如《红楼梦》中大观园中各个女子与贾宝玉的情感关系,以及《水浒传》中林冲与文秀的爱情悲剧,都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婚姻的束缚和爱情的复杂。
这种多样性的爱情观体现了古代文学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丰富性。
三、爱情与婚姻的冲突在古代文学中,爱情与婚姻之间往往存在着冲突和挣扎。
一方面,婚姻往往是社会和家族的一种约束,对于爱情的追求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这在《红楼梦》中尤为明显,众多女子对于贾宝玉的爱情,往往受制于婚姻制度和社会规范。
另一方面,爱情与婚姻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磨合。
许多作品描绘了夫妻之间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如《牡丹亭》中柳如是与张丽华的爱情,最终反抗了家族的安排,表达了对于个人幸福的追求。
四、爱情与婚姻的价值观古代文学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研究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与婚姻观研究在文学作品中,爱情和婚姻一直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探索,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爱情与婚姻观。
首先,不同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呈现出多样性。
有的作品中,爱情被描绘得美好而浪漫,令人陶醉。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中经常描写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情感,他们彼此倾心、相互执着,即使面临困难和磨难,依然坚持相爱。
这种爱情观体现了对纯真、美好爱情的向往。
另一方面,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爱情观有时可能更加现实和复杂。
作家们更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复杂的感情,他们不再期望爱情能够完美,而是更加注重现实中情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其次,婚姻观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独特的呈现。
在传统文学中,婚姻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家庭的合法形式和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这些作品中,婚姻往往与责任、义务和传统价值观相关联。
例如,文学经典《红楼梦》中,封建家庭的婚姻安排、嫁娶之礼等都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婚姻观。
而在现代文学中,婚姻观则越来越多样化。
作家们开始关注婚姻中的问题和挑战,描写了婚姻中的不幸和痛苦,同时也给予人们一些关于婚姻与自由选择之间的思考。
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很多作家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爱情关系,来反映和探讨社会以及个人的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许多作品描述了不能实现的爱情、背叛和失望的婚姻,这些情节凸显了社会的不公、道德的崩坏和内心的痛苦。
同时,文学也提供了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呼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空间。
人们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来审视自己的情感和婚姻观,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生活中的爱与婚姻。
此外,文学作品也在塑造和传播爱情和婚姻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作家们传达了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认识和看法。
这些观念和思想被读者接受和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大众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
例如,现代女性文学对于婚姻的态度经常关注女性自主权和平等,并且强调婚姻中的忠诚和沟通。
中国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中国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中国文学古老而丰富,其中蕴含着丰富多样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这些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至今,展现出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思考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并提供一些经典作品来支持这些观点。
爱情在中国文学中一直被看作是一种美好而神圣的感情。
中国文学中的爱情观念强调情感的纯洁、忠诚与执着,婚姻被视为爱情的结晶。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被描述得既悲伤又美好。
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坚守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爱情的追求。
然而,在中国文学中,爱情并不总是如意的。
婚姻被视为父母之命,媒人之言,往往忽略了个人的感情和选择权。
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这种安排婚姻的观念常常被描绘出来。
例如《红楼梦》中王熙凤与薛宝钗的婚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他们的婚姻是通过家族安排的,但他们的故事依然展现了相濡以沫、互相支持的婚姻价值。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化,中国文学中对婚姻观念的描绘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现代文学作品中,更多强调个人的感情和自由选择。
例如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中,虽然存在亲密的关系和爱恨情仇,但是主要角色们却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和生活方式。
这种转变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对于婚姻的态度的变化。
爱情与婚姻观念在中国文学中的反思还体现在一些独立作家的作品中。
他们通过描写人们遇到的困境和挣扎,呼吁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多元化的婚姻观念。
例如苏童的《妻妾成群》中,他通过描写一个男子与多个妻妾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以及性别关系中的权力和角色的重要性。
此外,中国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还可以从地区和民族的角度来研究。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不同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例如,《西游记》中描述了唐僧和白骨精之间的爱情,这个故事展现了对于婚姻信仰与独特的看法。
而且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不同民族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传统,爱情及婚姻观念也各有特色。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在不同时期和背景下呈现出多样性。
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
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的悲惨命运。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婚恋题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
通过对鲁迅婚恋题材小说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所蕴含的婚恋观。
首先,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
尽管他的小说中婚姻经常被描绘得黯淡无光,但在这种冷漠的婚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真爱的向往。
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描绘阿Q与青年女子祥子的爱情,展现了对真挚感情的追求。
这种渴望与现实生活中冷漠和虚伪的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中暴露了社会对婚姻的压力和约束。
他的作品中通常揭示了父母、亲戚和社会对婚姻的干涉和期望。
在《药》中,主人公小茂的母亲一直希望他早日结婚,但小茂却因为对现实生活的失望而拒绝了这种安排。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表达了对于父母和社会给予个人婚姻的种种束缚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还探讨了家庭关系对婚姻的影响。
在他的作品中,家庭关系通常是冷酷和不和谐的,给婚姻带来了困扰和痛苦。
例如,在《孔乙己》中,孔乙己的家庭关系被描绘得十分冷漠。
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孔乙己无法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家庭,也反映了鲁迅对于家庭关系的忧虑。
最后,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中揭示了婚姻的现实和不完美。
他通过描绘婚姻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婚姻世界。
在《狂人日记》中,作者通过自身的婚姻经历来探讨了婚姻的现实和局限性。
通过这种写作手法,鲁迅似乎在告诉读者婚姻并非完美,需要我们看到其中的问题和局限,并对婚姻有更为理性的认识。
总的来说,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是非常深刻而真实的。
他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对真爱的渴望,揭示了社会对婚姻的压力和约束,探讨了家庭关系对婚姻的影响,以及揭示了婚姻的现实和不完美。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现状,也为我们当代人提供了一种深入思考婚姻的角度。
通过阅读鲁迅的婚恋题材小说,我们可以对婚姻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门当户对的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这种观念也可能导致个人情感和自由选择的限制
才子佳人的结合
才子佳人的爱情观对现代婚姻的影响
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观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才子佳人形象
爱情与家族利益的关系
古代文学作品中,家族利益往往高于个人爱情
个人爱情往往受到家族利益的制约和影响
家族利益和个人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主题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强调忠贞不渝,反对背叛和欺骗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婚姻观:注重门当户对,强调家庭和睦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理想爱情:追求纯洁无暇,反对功利主义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理想婚姻:追求白头偕老,反对轻易离婚
对才子佳人结合的向往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才子佳人形象
才子佳人结合的理想追求
才子佳人结合的典型故事
家庭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关心
子女教育:重视子女教育,培养子女成才
社会地位:追求社会地位和荣誉,提高家庭声望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的影响与启示
章节副标题
5
对现代爱情观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还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也提醒现代人要珍惜爱情、尊重婚姻,不要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和短期利益。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忠诚:夫妻之间应保持忠诚,不背叛对方
尊重:夫妻之间应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选择
责任:夫妻之间应承担家庭责任,共同维护家庭和谐
孝道:夫妻之间应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传承家庭美德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与婚姻的冲突与矛盾
章节副标题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主题,也是文学作品中常常探讨的内容。
通过描绘爱情和婚姻的发展与演变,文学作品展示了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这两个话题的不同看法与认知。
本文将通过对几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中所体现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爱情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爱情呈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婚姻观念与爱情观念。
宝黛之间的爱情纠葛,既受制于封建礼教的桎梏,又在内心追求个体情感的自由。
封建家族制度下的婚姻更多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考虑,而非个人感情的选择。
爱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脆弱而不可靠。
然而,作者通过对宝黛的描绘,表达了对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爱情的无奈与痛苦,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对于婚姻制度的思考与反思。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描绘也随之改变。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爱情和婚姻观念被置于对社会背景的批判之下。
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之一,《阿Q正传》运用幽默与讽刺的手法,暗示了婚姻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
阿Q的婚姻观念是受到经济利益、封建观念和个人利己主义综合作用的产物。
这一观念凸显了封建社会中的婚姻制度的陈旧和虚伪,并嘲讽了社会中盲目的爱情追逐。
当然,现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理性思考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例如,韩寒的《后嗣》中,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对于婚姻的追求与对爱情的思考。
他通过这部作品,试图突破传统的爱情观念,表达了对于婚姻与爱情的理性思索。
主人公的思绪充满矛盾,他对传统的“一夫一妻制”提出了质疑,对如何找到真正的爱情有着自己的思考。
这部作品展示了现代社会中婚姻观念多元化的现象,并对爱情生成与婚姻制度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通过对几部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变迁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文学作品作为观察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对于爱情和婚姻观念深入思考的契机。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与家庭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与家庭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婚姻的复杂,还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爱情、婚姻和家庭的主题,并分析其中的深度和内涵。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爱情主题常常以复杂而真实的方式呈现。
这些故事中的爱情并非简单的浪漫,而是充满挫折和矛盾。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中,女主角祥子的爱情经历了战争、革命和家庭的考验。
她的爱情并非只是对一个人的情感倾注,而是与社会和历史紧密相连的。
这种复杂的爱情揭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在其中的挣扎。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婚姻主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探讨对象。
传统的婚姻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婚姻的定义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女主角陈清扬对婚姻抱有怀疑和反抗的态度。
她不愿意将自己束缚在传统的婚姻框架中,而是追求自由和独立。
这种对婚姻的思考和质疑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婚姻观念的转变和女性权益的关注。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家庭主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然而,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变化。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和重建。
他的家庭经历了战争、饥荒和个人命运的起伏,最终通过亲情和爱的力量重新凝聚。
这个故事揭示了家庭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主题展现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社会。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和历史的反思。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爱情、婚姻和家庭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我们的人生和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论_聊斋志异_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注释 [1]康晓蕴.《什么是真爱——试评电影〈画皮〉中的凄美爱情》,见 《电影评介》2009年第15期,第38页。
作者简介 赵艳香,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
78
一、主动追求自由快乐的爱情 向往和追求自由快乐的爱情是人类共有的理想愿望,这在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聊斋志异》婚恋 小说中的女性敢于冲破一切封建礼教的藩篱,热烈地追求自由快 乐的爱情。特别是那些有着非人类身份的女性,她们借助异类身 份的掩护,勇敢的毫无顾忌的追求自由快乐的爱情,她们在两性 相爱的过程中是主动、大胆、开放和自由的。这样的女子在《聊 斋》里面不胜枚举。《绿衣女》中的蜂精在于璟醴泉寺夜读时, 飘忽而至,在窗外发出“于相公勤读哉!”的赞语,又推扉笑 入,主动结识于璟,并用赞语笑颜愉悦于璟,后“于心好之,遂 与寝处”。《红玉》中的红玉“自墙上来窥”,先“微笑”后 “梯而过,遂共寝处”。《伍秋月》中伍秋月值书生王鼎夜梦时近 之。《林四娘》的林四娘在陈宝钥夜里独坐时“搴帏而入”探问寂 寥。《莲香》中的莲香、李氏都是主动叩开桑郎之斋以求桑郎之眷 顾。《翩翩》中的翩翩也是主动与背生疮瘠的罗子浮双宿双飞。这 些女子都是先男子而动情,不顾妇道闺范的约束,主动追求自由快 乐的爱情。在她们身上所反映出的爱情观是超世俗和叛逆的。 二、对爱不计付出不求回报 《聊斋志异》中的许多女性对她们的所爱,没有任何附加的 世俗条件,不计付出不求回报,不追求婚姻形式,也不一定要长 相厮守,她们晨去夜来,飘然而至,悠悠而去,无须迎送。她们 与人相亲,替人着想,为人分忧解难,助人度过难关。或助他们 科场扬眉吐气,或助他们子嗣接续,家庭幸福美满,或解救性命 于危难时刻。 如《林四娘》中的林四娘与男主人公相交三年,共同歌饮 赏诗,颇有雅趣,最终赠诗而别,绝无它求。《红玉》中的红玉 对书生冯相如一无所求,并三助之,一是在其落寞之时,予其欢 乐,临别重金相赠,助其娶得佳妇;二是在其遭受父死妻亡的灾 祸时,为之报仇雪恨和抚养幼子;三是在其父子劫后余生之时, 助其重振家业,科场得意。
【课外阅读】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
【课外阅读】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我国20世纪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伤逝》是鲁迅的唯一的婚恋题材小说。
”随着对鲁迅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把《祝福》《离婚》《伤逝》都看成是婚恋小说。
笔者认为《祝福》虽然涉及祥林嫂的婚姻,也体现了鲁迅对封建婚姻问题的关注,但作品表现的主旨是整个封建文化对祥林嫂的钳制;而《离婚》则主要叙写爱姑的不想离婚却不得不离婚的悲剧。
《奔月》是鲁迅根据我国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改编成的“新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一出“英雄美人”的婚姻悲剧。
《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描写了他和子君恋爱、同居以至爱情破灭的全过程。
本文论及的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指的是《伤逝》《奔月》《离婚》。
关于鲁迅婚恋题材小说中所蕴含的婚恋观,学者们大多以《伤逝》这篇小说为基点进行探究。
关于《伤逝》蕴含的婚恋观念,以往的读者一般将视点落在女性的经济基础与婚恋的关系上,近年有论者从鲁迅的思想特质即“怀疑论者”入手分析《伤逝》中的涓生后来不爱子君是因为子君“从新走向旧”。
笔者以为对《伤逝》蕴含的婚恋观念的分析不能将视点集中于子君一个人身上。
事实上,鲁迅叙写的是涓生与子君两个人的婚恋故事,是故事整体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而对《奔月》和《离婚》的婚恋观念,关注较少。
本文将对这几篇小说进行剖析,对其中蕴含的婚恋观念进行概括,并对这些观念的形成原因及其价值进行论述。
一、鲁迅婚恋题材小说中所蕴含的婚恋观1.盲目的爱难以持久《伤逝》中,“盲目的爱”其实是文眼。
作者用许多细节暗示涓生与子君的爱是盲目的。
一开始涓生迫切期待子君的到来,希望子君坐在身旁聆听自己谈话,子君“总是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此处的“稚气”可谓暗藏玄机,它预示着涓生与子君的交流绝非深度的心灵的交融。
接下来写到的子君看到“雪莱半身像”的反应。
在涓生“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之后,子君以为对涓生完全了解了,终于骄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冲破传统束缚,追求婚姻自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当然难能可贵。
《诗经》中爱情诗体现的婚恋观及对当代女性的影响
《诗经》中爱情诗体现的婚恋观及对当代女性的影响辛志凤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的爱情诗是我国第一批婚恋文学作品,反映了古代先民在恋爱婚姻方面的观念。
《诗经》中爱情诗的婚恋观,不论是追求恋爱自由的恋爱观、对爱情执着专一的爱情观,还是理智守规的婚姻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代社会女性的婚恋观念,包括追求自由恋爱向往专一爱情、渴望美满婚姻等。
社会、家庭、学校需共同努力,加大教育力度,更新引导理念,营造文化氛围,使当代女性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婚恋观;当代女性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7-0142-0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类,大体上是民间乐歌、宫廷乐歌、宗庙乐歌和舞歌。
《诗经》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从阶级关系、兵役徭役、爱情婚姻、伦理道德、礼仪习尚等多个方面反映出当时的祭祀、劳动、恋爱、婚姻等方面的内容[1]。
其对之后各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及风俗习惯。
经研究发现,《诗经》中和爱情婚恋有关的诗歌在百首左右,占全部诗歌的三分之一,这些爱情诗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人对于婚姻、爱情的观念以及和婚姻嫁娶有关的礼仪制度,直接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婚姻观念。
现代社会的婚恋观既是我国古代婚恋观的延续,又是在其基础之上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产物。
不论是表达哪一婚恋主题的诗歌,在千年传承之中,都不断地影响着后人,尤其是对当代女性的婚恋观有着深刻影响。
一、《诗经》中爱情诗体现的婚恋观《诗经》中的爱情诗浪漫纯粹、情感奔放,年轻男女敢于开口表达自己的恋爱意愿,是当时民风开放的产物。
《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周代年轻男女交往的社会风尚,表现出人们对于爱情的强烈追求,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男女形象。
《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的婚恋观如下:(一)追求自由的恋爱观《诗经》描绘了礼制完善之初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其中的爱情诗真实地反映了先民对于恋爱、婚姻的原本观念[2]。
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
文學中的愛情與婚姻觀念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爱情就是一首诗。
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是文明的精华,是人性的真实写照。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爱情与婚姻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来。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文学中的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奥妙。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它不仅在言语中流淌,更存在于篇章之间。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红楼梦》是代表作之一,它展示了世俗化的婚姻观念与禁锢的爱情观。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那段悲欢离合,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他们的爱情被拆散,最后只能以“情非得已”的方式实现。
在《红楼梦》中,爱情深如海,但却有局限。
这将爱情与婚姻观念牢牢捆绑在一起,让人们逐渐认同:婚姻不仅仅是爱情,更多的是社会、利益和道德的束缚。
爱情与婚姻观念表现在另一部不朽之作《傲慢与偏见》中。
在这个小说中,我们认识了伊丽莎白·班内特和达西先生这对经典的爱情搭档。
它们表现出的婚姻观念是真实与奋斗的结晶。
班内特家五个女儿的婚姻观念较为实际,追求幸福生活是她们的第一目标,而非攀附财富地位。
虽然社会对财富与地位有极高的要求,但班内特姐妹们仍然坚持自己真实的内心需求。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先进的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当时的婚姻观念。
爱情与婚姻观念也延伸至近代文学中,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与玛利。
他们的相识、相知与相爱,挡不住战争带来的世俗与现实。
即使在生离死别的时刻,爱情依然沉淀在他们的内心深处。
在这个小说中,我们再次看到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冲击和碰撞。
保尔和玛利的婚姻并非出于家族联姻,也不是因为互相利用。
他们的爱情是纯粹的,是对彼此心灵和灵魂的追求。
当代文学中也涌现出许多有关爱情与婚姻观念的作品。
比如,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呈现了婚姻的现实困境和情感的内心独白。
小说中的红玫瑰和白玫瑰都有自己的婚姻观念和爱情观点。
红玫瑰追求婚姻的物质保障和社会地位,而白玫瑰则追求爱情的纯粹和灵魂的契合。
她们彼此争夺同一个男人,并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个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
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在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与婚姻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与传统观念相比,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和情感的真实表达,而婚姻观则更加强调平等和尊重。
在现代中国小说中,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多样性。
过去,婚姻往往是家庭和社会的安排,个人的感情往往被忽视。
而在现代中国小说中,爱情被看作是两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共同成长的过程。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自由选择并且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价值观来决定自己的爱情关系。
这种自由选择的爱情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个体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与此同时,现代中国小说中的爱情观也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
过去,爱情往往被理想化和浪漫化,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完美的形象,他们的爱情也是美好而完美的。
而在现代中国小说中,爱情被更加真实地描绘出来。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不再是完美的人物,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不足,他们的爱情也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这种真实的爱情观使得现代中国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现代中国小说中,婚姻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婚姻往往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女性在婚姻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而在现代中国小说中,婚姻被看作是两个人之间的平等合作和共同成长的过程。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平等的伴侣,他们在婚姻中互相尊重和支持。
这种平等的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性别平等和尊重的追求。
与此同时,现代中国小说中的婚姻观也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选择。
过去,婚姻往往是家庭和社会的安排,个人的意愿往往被忽视。
而在现代中国小说中,婚姻被看作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
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自由选择并且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婚姻关系。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和社会压力的束缚,而是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价值观来决定自己的婚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作品看中国人的爱情婚恋观
[摘要]人人都可以拥有爱情,但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建立在爱情上的婚姻。
作为人类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爱情历来就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散文小说,在中国的历史上,讴歌爱情赞美爱情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但讴歌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作品却寥若晨星。
文学作品总能若隐若现地展示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也会或多或少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来观察中国人爱情观与婚恋观的细微变化。
[关键词]爱情观;婚恋观;中国;婚姻;曲线
统观中国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中国文学中的爱情观呈曲线发展趋势。
根据历代文人对爱情的刻画,可以把中国文学中的爱情观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爱情的早熟期、爱情的禁锢期、爱情的复苏期。
当然,随着对爱情含义理解的变化,人们对处于爱情延续阶段的婚姻的看法也逐渐变化。
以下我们将依据文学作品,对中国人爱情观的几个时期以及各个时期相应的婚恋观做简单的分析。
一、爱情的早熟期以及这个时期人们的婚恋观
在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人们追求至纯至真、质朴热烈的爱情。
在这个时代,关于爱情的大多数作品是变现自由恋爱、男欢女悦的诗篇。
《诗经》就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
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描写爱情的作品。
《诗经》中的“国风”是周代的民歌,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在“国风”中,爱情诗歌占了大约三分之一。
这些爱情诗歌热烈地表达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奔放的爱情。
在那样的奴隶社会时代,劳动人民的爱情仍然产生于淳朴的劳动生活当中;当时的青年男女之间并没有太多礼数的约束,而更多的是感情的纯朴流露和人性的返璞归真。
当时的人们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地表露和勇敢的行动,这在诗篇《诗经·关雎》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虽然在先秦时期,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爱情是质朴美丽的,但是她们爱情的归宿却逃离不了悲惨的命运。
在当时的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在婚姻生活中,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一般处于不利地位。
那时,大多数女性追求美好的婚姻,并能在结婚之后用心经营婚姻;而男性却容易喜新厌旧,总是在另寻新欢后休弃前妻。
在《诗经》中,出现了许多叙说“痴心女子负心汉”的诗篇,例如:《诗
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爱情禁锢期以及这个时期人们的婚恋观
在封建王朝时代,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得到宣扬、儒家地位得到巩固之后,社会上自由的爱情遭到扼杀,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代替了自由恋爱,这个时期被称作“爱情禁锢期”。
在封建时代,人们因深受儒家思想中“礼”的影响,在抒发情感(包括爱情)上,变得非常含蓄。
较先秦时期自由纯真的爱情观和现代热烈奔放的爱情观而言,这种含蓄的爱情显得越发的忠贞与内敛。
正因为“礼”的约束以及人们羞于直白表达爱情的形势,加重了爱情不自主不自由的态势,开始出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开始出现未曾谋面就订下婚约的情况。
也正是这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当时的婚姻与爱情无关,并且深受门第等级观念的影响。
三、爱情复苏期以及这个时期的婚恋观
清朝政府的没落不仅是一个王朝的没落,也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那些落后思想的殒没。
旧思想的没落必然催发人们寻求新思想的欲望,这就使得多年经受“闭关锁国”和“自给自足”洗礼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俯瞰世界。
从西方流入中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猛烈地撞击了封建礼教思想,这加速了后者的没落,也带来了新思想的萌芽。
被禁锢多年的爱情开始得到复苏,中国人开始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在解放初期,包括后来的文革阶段,虽然人们在内心向往热烈奔放的爱情,但迫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们都羞于,或者说怯于,甚至可以说是不屑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那个年代,谈场恋爱都有可能被指与资本主义挂钩,甚至恋人之间在公共场合牵手和拥抱会被视为触犯道德底线。
即使心中有爱,也只能不言不语,那个时代的恋爱属于柏拉图式的爱情。
鉴于此,那个年代的爱情可以被看作是爱情禁锢期的小延续。
作品《山楂树之恋》中静秋和老三的恋爱就是当时爱情
的一个真实写照。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中国人的思想之门也被同步打开。
也许是因为在禁锢期被压抑了太久,今天中国人对于爱情的认识,就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人,充满了叛逆。
这个时期的爱情就像七彩的肥皂泡;绚丽的时候,人们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爱,可以为爱情奋不顾身,可以为爱痴狂;只可惜最终却难以逃脱要破灭的宿命,一旦累了,人们就会像当初奋不顾身地走进爱情一样头也不回地跳出爱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爱情注定是短暂的,也注定被加上“物质化”的标签,而作为爱情之延续的婚姻,已经被很多女性作为嫁入豪门改变命运的工具。
婚姻中,爱情的成分已经很少,而房子、车子、票子却成了关键的考虑因素。
爱情成本的增加给生活在这个“工资不涨,房价猛涨”的社会中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大多数年轻人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纯真爱情,于是“相亲”与“闪婚”成为年轻人中的潮流和时尚。
在这种爱情成分不多的速配型婚姻中,夫妻双方大多通过结婚之后的共同生活来了解对方。
如果双方志趣相投,并能相互包容和理解,生活不乏幸福。
但是,也有很多夫妻在相处之后发现双方志趣难投,在出现问题时双方又互不商量互不相让,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婚姻的破裂。
文学来自生活,高于生活。
一个时代的文学总是能深刻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学也不例外。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向的伦理文化,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决定了中国人的内敛,也决定
了中国爱情的含蓄。
在中国文学所反映的爱情的三个阶段中,先秦时期的自由奔放的爱情能与现代人的爱情观相媲美,而封建时代的人们深受封建“礼”文化的熏陶,信奉纲常,羞于言表,最终造成爱情走向禁锢期。
总之,每个时代的爱情都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文环境而独立开来;反之,爱情,作为每个人心驰神往的风景线,也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前进与个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桂玲. 从婚变影视剧看当代中国人婚姻观念的变化[J].电影文学,2010(10).
[2]李公文. 张爱玲小说中婚恋观的文化透视[J].山花,2010(12).
[3]许丹成. 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J].名作欣赏,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