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贵港市桂平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七次周考历史试卷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周测(七)

一、单选题

1.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这一布局旨在

A.加强对外开疆拓土B.促进边远地区开发

C.构筑边疆安全屏障D.防范异姓诸侯叛乱

2.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

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

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

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

3.西周春秋时期,讲究、学习礼仪,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将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这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C.巩固了分封宗法制

D.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

4.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市场秩序应得的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5.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史实是,汉代刺史

记载出处

“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列国,省察治状,

《汉书》

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

即不省”

“武帝元丰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

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谴一吏迎之界上,所

《汉旧仪》

察六条”

“孝武之末,始置刺史,监纠非法,不过六条,

《后汉书》

传车周流,匪有定镇”

A.位卑权重

B.行使监察职责

C.居无常所

D.权限不断扩大

6.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

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

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

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

7.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许荆在处理兄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8.夏代最初几个君主不称王,而称为“后”(意思是生育,亦有祖先之意)。直到少康(夏朝第六世君主)才明确称“王”(意为天地人的主宰)。这一变化源于

A.宗法观念影响消退

B.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君主权威显著增强

D.官僚体制逐渐完善

9.商代出土的甲骨文无疑已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它的美术性格也带有诗意,使书写者和观察者同一的运用某种想象力。因而上海人的沪语发音软如法语,广东人的粤语发音硬如德语,也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这表明,此种书写的方式

A.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团结B.促进了官方文字的统一

C.得益于青铜技术的进步D.符合了士的阶层的审美

10.中国夏商之际的“方国”名称来源于商朝晚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 方”的形式称呼这些诸侯部落或国家,它们与中原共主王朝夏、商构成一种政治联盟关系,而西周在广阔的疆域内授土授民,既封且分。这表明

A.夏商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统治B.方国与夏商王朝政治关系平等

C.分封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D.分封制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11.荀子言性恶”,认为“天道自然”,主张治国需“王霸兼用”,被宋代理学家普遍视为有悖于圣人,是“儒门异端”而加以抨击和贬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宋代理学家否定荀子是儒学家

B.荀子实际属诸子百家中的法家

C.荀子思想因不利于地主阶级统治而被否定

D.荀子思想体现了当时思想领域的融合状况

12.老子认为,民众的贫穷、难治,社会秩序混乱,均是君主有为的结果。无论是刑罚,还是君主的令、言,均不符合无为政治理想,不符合道不干涉、不强制万物自然发展的态度。这反映出

A.君主集权已经确立B.道家思想始终无法被统治者接受

C.儒道思想相互融合D.老子对春秋时期社会现实的批判

二、材料分析题

1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知几(661年一721年),唐代史学家。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文才颇佳,尤喜史学,年少时便博览史籍。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中进士,长期任职于史馆。因史馆监修制度使其“善恶必书”的实录理想无法得遂,故退而私撰《史通》,历九年而成,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该书较为客观地论述了唐代以前的史籍源流及前人修史的得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史学,即历史知识;史识,指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其中史识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是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他大胆“疑古惑经”,对被奉为儒家经典的《春秋》、《尚书》中的记载进行质疑,对孔子“春秋笔法”以及后世对孔子和《春秋》等书的盲目崇拜予以批判。他强调对史学的评价标准,还在于“激扬名教”;好的历史著述应有文学的映衬,文学功底是影响史学家叙述优劣的关键因素。其思想对后世经史之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赵海旺《略论刘知几史学批评的基本原则》等(1)根据材料,概括刘知几的主要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刘知几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