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明寺的新鲜讲解词(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明寺作为扬州的一个传统景点特色不仅在它的宗教文化上,它的建筑、它丰厚的人文典故同样是它的一大看点。
首先,这个寺庙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年间,据今有154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近20个朝代的更替;遭受过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毁佛政策的清洗,清代扬州十日的劫难,太平天国烽火的蔓延和十年浩劫的悲剧。
在千年的历史中或兵燹(xian)人祸,或天灾雷火,寺塔虽屡遭毁坏,却屡屡再建,直至今日。
现在看到的寺庙建筑是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由两淮盐运使方浚颐出资重建,再现了当年“江淮化主”的香火盛况。
其次,大明寺建在海拔28米的蜀岗之上,虽然高度有限,但是对于处在里下河洼地的扬州城来说,确是制高点,有君临扬州之势,立于山头放眼四顾远山含翠、长江如练,近处绿扬城市井喧然,引来无数文人雅士、帝王将相为之放歌,为这座千年古寺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
而这文化首先就表现在大明寺的门楣之上。
这座寺庙在历史上曾经很荣幸的被皇帝赐名为“法净寺”,这件事发生在乾隆三十年,清高宗第四次巡幸扬州的时候,这个名字改的很有些耐人寻味,“法”在扬州应该是暗指史可法,“净”是干净,在文字狱搞的沸沸扬扬康熙、雍正两朝犯忌讳的“大明”没有被改掉,也没有给这个寺庙带来任何麻烦,说明了统治者对于扬州这个经济中心城市的重视程度,在政策操作上的小心翼翼,而乾隆改名则充分反映了统治者对于政权稳定性的信心,已经没有人再最思前朝,江山已经向铁桶一样的牢靠。
现在正门上嵌着“大明寺”三个字,是1980年为鉴真大师坐像回扬“省亲”而恢复的历史原名,当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扬州是文化名城,历史上名家辈出,可选一位,集其字为额。
并建议首选唐代扬州书家李邕,赵老先生对李邕非常推崇,很巧的是历史上还有一位名气更大的赵老先生对李邕的字同样推崇倍至的,他就是元代大家赵孟頫。
但是很可惜在李邕现存的字里边没有找到合适的。
后来从隋代最有名《龙藏寺碑》中集字而成。
康有为对此碑的评价是:金花遍地细碎玲珑。
的确,“大明寺”三个字古朴秀丽,和寺庙悠久的历史相得益彰。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座千年的古寺看一看它宗教之外的文化。
大明寺没有独立的山门,山门殿与天王殿合二为一,共用一堂,弥勒菩萨坐中央,四大天王站两旁。
普通的塑像,却有着不寻常的身份,它们都是清代的原物!也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文物。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破四旧”,要砸烂寺庙佛像。
当时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出于对日本宗教外交的需要,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
周恩来总理指示封闭庙宇,才使得寺庙幸免于难,成为华东地区仅有的两座未遭毁坏的寺庙。
(还有一个是杭州灵隐寺)
前面是大雄宝殿,大雄是佛祖的尊号,供奉佛主的地方便叫做大雄宝殿。
无论对于哪一座寺庙来说它都是最为重要的场所。
因此,从整个建筑构架来看,它采用了规格很高的重檐歇山顶结构。
屋顶鸱吻显方形,上端卷起圆螺旋,已失去尾之形状,是典型的清代雕饰的风格;屋面高耸,坡度极大,乍看似乎颇为险峻;而檐下斗拱、廊柱用材以及结构遵循明清建筑的风格,纤巧精致,上下对比比例很是有些失调,这是清式建筑的一大缺陷,但是这里到檐角处很自然的上翘拉出了一道非常漂亮的弧线,从而使得整个高大屋面显得飞扬灵动,调和了比例失调带来的视觉上的不协调,契合着江南追求爽快灵动的审美情趣。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佛教世界里边至高无上的三位大佛,也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横三世佛,分别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婆娑世界教主释迦摩尼佛以及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三尊佛像螺发微凸,头顶正中嵌着一枚摩尼珠。
所謂摩尼寶珠,指的是就是人的真心佛性。
大殿上方两侧开有天窗,这种做法是清代中叶以后才出现的,最早见于常州的天宁寺,如此布置的目的在于使得户外的自然光线透过天窗交叉汇集于佛陀身上,光线被佛陀金身反射整体形象显得分外光彩耀人,更显出佛陀的法相庄严。
从汉代佛教初传入中国,置佛陀于阴暗幽深的大殿来显示其神秘感,到清代中叶以后利用光线的叠加来凸显佛陀的光辉神圣,一方面说明了佛教和中土文化的完全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佛教对待世俗观念的变化,不再利用神秘难明让人感到敬畏,而是通过对佛像、对经典、对修行方法的包装或提炼,向世人提供一个可以供仰视、可以供膜拜、可以供尊崇,鲜活神圣的宗教形象。
佛的金身是采用了一种传统的贴金工艺。
佛的金身是采用了一种传统的贴金工艺。
在古代,没有强力胶,是用什么方法把金箔贴在下面的泥胎上呢?其实方法很简单,过去要让一样东西长时间的粘住,那就刷一层漆,既防水又牢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页。
相对上面的金碧辉煌来说,下面的清水座就太简陋。
我们是导游、是游客,可能就一走而过了。
如果是香客或是生活富裕的居士看见就会有恻隐之心,功德心起,这出手自然大方了。
这是寺庙一个非常成功的策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钓鱼工程”,那现在我们也就明白了,高旻寺的天中塔
为什么建了这么多年。
两厢供奉的十八罗汉相当于是佛祖身边的贴身侍卫,而最后这一尊阿逸多尊者也就是咱们非常熟悉的布袋和尚契此。
因为大明寺自宋代起改称禅寺,因此,在后面还供奉着禅宗六祖的坐像。
这组“海岛观音”的泥塑是我们所熟悉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和其它“海岛观音”图不一样的是这里面还加入了“观音救八难”的故事。
所谓八难指的就是,八难指:水灾、冤仇、恶象、野兽、毒龙、劫囚、却贼、火灾。
具体为第一难:救落水之人上岸,化险为夷而未因溺而亡。
第二难:令饮到毒酒之人一吐为快,险酿人命。
第三难:使坠崖之人脱险,保全性命。
第四难:救毒蛇欲伤之人,免遭不测。
第五难:拯吊睛白额大虫欲伤之人转危为安。
第六难:劫法场,制止滥杀无辜。
第七难:抵制凶神,伤袭良家妇孺。
第八难:驱赶恶煞纵火烧毁家宅民居)。
观音菩萨正是因为有了救八难的工作经历,被认为能力极强。
因此,佛祖交待给他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去中土大唐物色一位心志坚毅的人,来西天取经。
这就是大伙非常熟悉的西游记的故事。
您看,那不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吗。
整个泥塑群共制作了一百多尊塑像,栩栩如生,气势磅礴。
面前的这组建筑是唐代鉴真大和尚的纪念堂,这个建筑群经过26位院士级建筑大师的论证评审,被认为是代表了20世纪中国最高的建筑成就。
04年中央电视台把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山陵、上海外滩海关大楼等,共同选入了《中华百年经典建筑》。
而这组建筑设计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
眼前的纪念碑则是著名的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为了表达对梁思成先生的尊敬崇拜,而精心设计送给他的一份礼物。
设计上采用了卧碑的形制,并且打破卧碑无边的传统,创造性的设计了一个边框,表明是现代建筑,配合郭沫若题写的碑文、赵朴初的铭文象是一幅打开的卷轴,非常有书卷气,体现了鉴真对文化的贡献。
碑脚处有佛焰,说明是佛门高僧。
印度的莲花造型是正莲,这种覆莲造型是中国特有的,点出了纪念对象是中国的。
最经典的是中间的缠枝花卉,雕刻了唐代独有的卷叶草纹饰,点明朝代并暗示了鉴真在中草药方面的建树。
而碑体侧面直接就做成了烛台的形状,体现为怀念大师而进行的祭奠活动。
整块碑雕塑语言运用得很精彩是鉴真纪念堂得分的亮点。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块碑只是这个建筑群的一个点缀。
主体是对面的正殿,鉴真纪念堂的构架采用了规格最高的庑殿顶,上方正脊两端鸱尾均弯曲向内,外沿有鳍状边缘是典型的唐式风格,鸱尾用于建筑的装饰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在建筑中的体现,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易于搭建、易于修缮,且有一定的抗震性,但是却容易毁于火,而鸱尾是龙的九子之一,五行相水,水克火,鸱尾立于正脊两端也就是说水气已蔓延到屋顶,那再大的火也烧不起来了。
看到鸱尾,就是火烛小心的意思。
直到今天,全世界最先进的消防理念依然是中国唐代就有的观念:防大于救。
整个建筑采用了抬梁式的设计屋面坡度和缓、檐角平直、斗拱厚重、出檐很宽,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恢弘的气势!而整个建筑的亮点是檐口下的立柱,上面细,下面也细,中间曲线凸露显得饱满呈腰鼓形。
唐朝的中国是全世界农业科技最发达的国度,国力强盛、版图扩张,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体形都挡不住的向丰满发展。
汉代赵飞燕以瘦为美,唐代杨玉环以丰满为美,受一代美学的影响,所有廊柱都显饱满之态,放眼望去,一代唐风跃然眼前,这就叫盛唐!
这尊鉴真大师坐像是扬州的工艺师借1980年鉴真大师坐像回扬“省亲”之机,在征的森本孝顺的支持后,认真揣摩日本原像连夜赶制而成。
(…………做法略过)两边的四幅绢本画是由原颐和园主任耿牛同指导完成的。
欧阳祠里面供奉的是扬州前任的市长,只是这位市长离现在稍微远了一点。
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欧阳祠略过)欧阳修对他的弟子苏轼非常看重,曾经在给友人写的信里说:“读苏轼的文章,不觉汗出,非常痛快!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苏东坡对老师也是同样的敬重,元佑七年(1092)当苏东坡调到扬州任太守的时候,就在平山堂后建了一座谷林堂以表达对老师的追思。
苏东坡在政治上非常的刚直,因此他的仕途几经起落。
而在生活中他却颇有情趣,留下了很多的轶事。
东坡好美食,一天一顿丰盛的晚餐之后,苏东坡在屋里欣然扪腹而行。
他问家中妻妾:“你们说我这个大肚子里面究竟有什么呢?”一个说“这是一肚子墨水”;另一个说:“您是一肚子漂亮诗文。
”苏东坡都苦笑摇头。
最后,聪明的侍妾朝云说:“您啊,您这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东坡大笑:“好!”。
不合时宜、不流于俗也恰是苏东坡仕途坎坷的原因所在。
平山堂是欧阳修在庆历八年任扬州太守时建造。
象这样一位壮志满怀,经纶满腹的志士却在
四年中三次被贬而迁徙,受到这样的打击迫害,怎能不令人感慨。
可是欧公不为世俗所羁。
一到扬州,就爱上了蜀岗,于是在此建堂。
史载,每到夏天,公余之暇,他常携朋友来饮酒赋诗,他们饮酒方式颇为特别,常叫下人去不远处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插在盆里,放在客人之间,然后让歌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瓣,谁轮到最后一片则饮酒一杯,赋诗一首,往往到夜深,载月而归,这就是当年的击鼓传花,如今悬在堂上“坐花载月”的匾额正是追怀欧公的轶事(“风流宛在”匾略过)。
欧阳修最爱莲花,其后调任安徽阜阳,到任第二天,他就来到该城的西湖之滨,见湖面开阔,但杂草丛生,于是遍植莲花,使西湖顿改旧观,夏日时接天莲叶,映日荷花,于是他写诗道:“菡萏香清画舫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可见他对扬州的景观是念念不忘。
堂前朱漆红柱上的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清太守伊秉绶所作。
“放开眼界”的匾额,是由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所写。
想当年在此“堂上平看江上山,晴光千里对凭栏;海门仅可一二数,云梦犹吞八九宽。
檐外小棠阴蔽芾,壁间遗墨涕汍澜;人亡坐觉风流尽,遗构仍须仔细观”。
(苏辙吊念欧阳修而作的《平山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