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

合集下载

[非遗]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

[非遗]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

[非遗]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 、“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 、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 、“趋步辗转” 、“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

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分罕见。

其曲调分“吆” 、“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

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

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

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咼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11、锅庄舞(即圆圈舞)是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

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

锅庄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弦子舞,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

3、踢踏舞,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改进完善,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

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

4、热巴舞,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将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

5、还有西藏的宫廷歌舞、后藏的大鼓舞和前藏的腰鼓舞等。

藏族舞蹈服装有什么特征最早的藏族舞蹈很原始,主要反映劳动和宗教,随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舞蹈加上了音乐并运用化妆、装饰、服装、道具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服装起着装饰和烘托舞蹈表现的作用,并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染力,我们可以从岩画、壁画、唐卡、彩陶、国画等资料上看到舞蹈艺术和服装的发展情况。

早在公元八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在桑耶寺开创了“跳神舞”活动,随着“跳神舞”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西藏舞蹈服饰艺术。

时代发展至今,舞蹈的服装,是以舞蹈为主进行设计的,是为舞蹈表演服务的。

因此,服装的式样、色彩、装饰,都由舞蹈本身的内容决定的。

舞蹈表现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服装来表现,因此舞蹈服装设计在主动性上受到了舞蹈主体的约束,舞蹈服装设计者在设计前需要与编导密切的配合。

要了解编导的意图和舞蹈反映的主体和内容,使服装与舞蹈和谐一致,只有协调一致才能产生完美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效果。

有着歌舞海洋之称的西藏,不但各地区、市、县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而且服饰也有较大的区别。

有些舞蹈热情奔放、豪爽、强烈、粗旷,像康巴、藏北的男子舞蹈。

有些舞蹈抒情、柔曼、沉静、欢快、活泼,像藏族弦子舞。

锅庄舞教学

锅庄舞教学

锅庄舞教学1. 简介锅庄舞,又称锅盖舞,是一种源于中国的民间舞蹈,属于传统的农民舞蹈。

锅庄舞活泼欢快,节奏明快,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活力。

本文将介绍锅庄舞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教学步骤和技巧。

2. 起源与发展锅庄舞起源于中国河南省南阳地区,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最初,锅庄舞是农民在耕地休息时,在锅炉旁跳舞娱乐的一种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锅庄舞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特色的传统舞蹈,被广泛传承和演绎。

3. 教学步骤3.1 准备工作在进行锅庄舞教学之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确定教学场地,保证空间宽敞且舞蹈者可以自由移动。

•准备音乐设备,选择适合的锅庄舞音乐。

•确保舞蹈者身体状况良好,可以适应锅庄舞的强度和要求。

3.2 基础动作教学锅庄舞的基础动作包括:•扭腰:双手放在腰间,上下扭动腰部。

•跳步:双脚交替向前跳跃,保持节奏感。

•摆臂:双臂伸直,左右摆动。

3.3 教学练习在教学练习阶段,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舞蹈者先进行热身运动,预防受伤。

2.教学者示范基础动作,并与舞蹈者一起练习。

3.逐步增加动作难度,引导舞蹈者进行更复杂的组合动作。

4.根据音乐节奏进行编排,形成完整的锅庄舞表演。

5.常规训练,提高舞蹈者的技巧和协调性。

4. 技巧要点在锅庄舞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技巧要点:•身体协调:锅庄舞要求舞蹈者全身协调,并能够灵活运用各个身体部位。

•节奏感:舞蹈者需要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并将舞蹈动作与之配合。

•姿势准确:锅庄舞强调舞姿的准确性,舞蹈者需要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展现出舞蹈的美感。

5. 总结锅庄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农民舞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活泼欢快的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活力。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锅庄舞的起源和发展,并掌握了锅庄舞的教学步骤和技巧要点。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锅庄舞的传承和演绎中,感受这种独特的舞蹈魅力。

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海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多个民间文学、音乐和舞蹈项目。

以下是部分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民间文学:
- 格萨尔
- 拉仁布与吉门索
- 财宝神
2. 民间音乐:
- 老爷山花儿会
- 丹麻土族花儿会
- 七里寺花儿会
- 瞿昙寺花儿会
- 门源回族宴席曲
- 海西蒙古族民歌
- 藏族拉伊
3. 民间舞蹈:
- 锅庄舞(玉树卓舞)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下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对于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维护民族文化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确保它们能够被未来的世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南方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作者:张伟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3期【摘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巴蜀大地是古代丝绸之路贸易往来要道,学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巴蜀文化与欧亚文明紧密联系,乐舞作为巴蜀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中外文化的相互碰撞与冲击,相互影响,巴蜀乐舞从古至今逐步地发展与变迁,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与文化的成就。

本文阐述了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及范围;传统巴蜀乐舞文化的特色;历史古丝绸之路上的中外乐舞文化交流状况等,论证了南方丝绸之路对巴蜀乐舞发展与变迁的影响。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巴蜀乐舞;中外文化;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011-03从80年代开始,四川、云南两省的专家和学者(历史、考古、人类学)共同提出对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开展研究,通过专家和学者的不懈努力,研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例如在考古发掘被誉为对古巴蜀文明有着重大影响力的三星堆时,发现了许多来自不属于巴蜀之地的印度洋海洋生物贝壳类物品,这些发现让人们不得不深刻地认识到古巴蜀先民在千百年前早已开始与遥远的异邦国家进行商贸往来,反映出古巴蜀在早期的中外关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南方丝绸之路的通道群山环绕的四川盆地在秦汉以来已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里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种桑养蚕的技术在这里发源,史记嫘祖为养蚕丝质的创始人,蜀人是黄帝与嫘祖的后裔。

在四川省盐亭县有着大量的关于嫘祖桑蚕丝织相关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青铜器物上也有着大量的采桑及蚕形的图案,“蜀”字后来经专家和学者一致认定为是像蚕形的象形文字。

张骞出塞时期,其在大夏(阿富汗)发现蜀锦的故事可以证明由成都出发经过云南,再经过缅甸到达南亚和西亚存在一条商业贸易的通道,这条蜀身毒道就是如今的南方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通线路,最早是从四川、云南经过缅甸北部通往东印度、北印度和今巴基斯坦的蜀身毒道。

锅庄舞蹈

锅庄舞蹈

锅庄舞第一章历史渊源“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

“卓”是藏语的译音。

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

《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

赵尔丰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加十字”。

这种对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

《卫藏通志》认为“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

《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

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空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锅庄舞·玉树卓舞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第二章风格特色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

锅庄舞有许多舞蹈名称,亦即曲牌和词牌,叨唠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牧羊曲等。

锅庄舞的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

锅庄边舞边唱,多为问答对唱比赛。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一)锅庄舞的分类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论村落共同体视域下迪庆藏族锅庄舞蹈的保护路径

论村落共同体视域下迪庆藏族锅庄舞蹈的保护路径

论村落共同体视域下迪庆藏族锅庄舞蹈的保护路径摘要:文章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迪庆藏族“锅庄”舞蹈的起源传说进行分析,指出锅庄来源于人们的劳动,它并非是藏族群众单纯的娱乐,而是迪庆特殊社会结构产生的一种互助行为,为前市场经济时代原子化社会劳作的个体增强抵御生活中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了保障,它与市场经济要求的个体主义存在一定张力。

关键词:迪庆;锅庄舞;村落共同体;自由主义一、迪庆锅庄舞与村落共同体藏族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在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说渗透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舞蹈大体上可以分为用于大型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

有关藏族锅庄舞的起源,在藏区民间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远古的时候,在一个叫达折多的地方,有一个富裕的土司,他有两个聪明的奴隶,一个叫弦子,一个叫锅庄。

有一天,他俩结伴外出,也不知走了多少路,忽然发现一片美丽的湖泊,弦子十分高兴,随着水波的荡漾跳起舞来,锅庄也跟着手舞足蹈。

从此以后,每当疲劳难耐、心中烦闷时,他们俩就会用舞蹈来摆脱烦恼。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锅庄舞蹈的起源包含着劳动者团结协作的思想,而通过这种团结协作,劳动者获得了欢乐。

从今日锅庄舞的动作来看,这一点也非常明显——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在跳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成一个大圆圈。

“圈”,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一般被视为完整的象征。

根据艺术功能学派的观点,舞蹈是社会事实(结构)的投射。

藏族民间舞蹈作品

藏族民间舞蹈作品

藏族民间舞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介绍一些藏族民间舞蹈作品。

首先,《锅庄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代表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藏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是一种集体舞蹈。

舞者们手拉手,围成一圈,随着音乐的节奏,踏步、转身、跳跃,展现出一种粗犷、豪放、热烈的氛围。

锅庄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其次,《弦子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它以弦子乐器伴奏,舞者们手持弦子,边弹边舞,展现出一种柔美、抒情、细腻的风格。

弦子舞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舞姿优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此外,《热巴舞》也是藏族民间舞蹈的一种。

它是一种以铃鼓舞为主体的舞蹈,舞者们手持铃鼓,边敲边舞,展现出一种热烈、欢快、奔放的氛围。

热巴舞的节奏强烈,动作粗犷,给人一种豪放、热烈的感觉。

最后,《果卓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另一种形式。

它是一种以藏族古老的祭祀仪式为基础的舞蹈,舞者们手持法器,边唱边舞,展现出一种神秘、庄重、神圣的氛围。

果卓舞的节奏缓慢,动作细腻,给人一种庄重、神圣的感觉。

总之,藏族民间舞蹈作品丰富多彩,每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是藏族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锅庄舞的发展

锅庄舞的发展

锅庄舞的发展锅庄舞又称为“卓”,由于各个藏区方言的差异,也有称为“刺啦冬”、“果卓”等,但是大多数藏区都称为“卓”,有些地区即使不用卓的称谓,也能明白其含义。

从舞蹈发展史的角度看,“卓”最开始是对舞蹈的总称,主要是在祭祀仪式上进行表演,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舞蹈的风格各异,种类越来越多,才有了现在这种舞蹈专用名称。

藏族人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歌舞,在西藏昌都卓舞中有这样的唱词:第一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上面天界来,拉青仓巴嘎博也驾临。

第二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中间人界来,念青格拉也驾临。

第三个卓从何而来?是从下面的海界来,祖纳仁青也驾临。

玉树省寨曲卓舞中这样唱到:宇宙形成之初,是在上界佛界形成。

拉青仓巴嘎博喜爱卓,今天献上卓舞。

宇宙形成之初,是在中界人间形成,念青拉格喜爱桌,今天献上卓舞。

宇宙形成之初,是在下界海中形成。

祖纳仁青喜爱桌,今天献上卓舞。

现在,锅庄舞以成了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字眼,特别是在藏区,锅庄舞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藏族锅庄舞现在是藏族主要的民间舞蹈之一,只是根据各个藏区的地理位置、民俗民风等,各藏区的锅庄舞又都具有当地特色,但它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淳朴、热情与奔放。

锅庄舞内涵丰富,有鲜明的藏族地区特色,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时它又有深厚的人民群众基础,藏族锅庄舞作为宝贵民间艺术被保护和传承下来。

现今,藏族锅庄舞已被例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各个藏区的锅庄舞中,其中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锅庄舞、西藏自治区的昌都锅庄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卓舞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III-20);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甘孜锅庄—真达锅庄、木雅锅庄、新龙锅庄、德格卓且,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的马奈锅庄,青海省称多县的称多白龙卓舞,青海省囊谦县的囊谦卓干玛于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编号III-20)。

锅庄舞的起源

锅庄舞的起源

锅庄舞的起源锅庄舞,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藏族地区既古老又广泛的民间歌舞艺术,但是由于各个藏区的地理、方言、风俗等差异,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由此对锅庄舞也有不同的称谓,有称为“卓”、“果卓”、“卓舞”、“刺啦冬”等。

藏族人认为,锅庄舞是藏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耗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从相关史料记载方面对关锅庄舞的起源有以下说法:一种是锅庄原本是一种炊具,即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藏族人们围着这三块石头跳舞,便有了锅庄舞之称;第二种是相传藏族锅庄舞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当时西藏修建第一座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修建完工庆典上,工匠和群众欢呼雀跃,情不自禁的相互拉手跳起了“圆圈舞”(藏语称为“卓”),即锅庄舞,在当时,此锅庄舞带有宗教色彩,内含祈祷之意。

关于锅庄舞的起源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人们只知道整天劳动,生活没有任何生气,不知道什么叫舞蹈,更不知道用舞蹈来解乏,在一个叫达折多的地方,有一个富裕的土司,他有两个聪明的奴隶,分别叫锅庄和弦子,有一天,他俩结伴外出,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弦子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跟着水波手舞足蹈,突然,雷声大作,雨水将至,锅庄也随着翻滚的乌云跳起舞来,从这之后,每当锅庄和弦子遇到烦恼,疲惫不安的时候便会舞蹈的形式来消除不悦,不久后,土司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命令他俩将此消除不悦的方法画下来,然后把他俩杀了,但是这种用舞蹈消除不悦的方式己在各地广泛传播,人们为了纪念锅庄和弦子,便把锅庄跳的舞取名为“锅庄舞”,把弦子跳的舞取名为“弦子舞”。

以上的只是传说,可信度还有待考究。

现根据藏学家的推论以及相关的史料记载,锅庄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前,早期的锅庄舞与西藏奴隶社会时期的盟誓活动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锅庄舞逐渐从仪式中演变成为民间歌舞的一种,是一种以歌伴舞、有舞必歌的圆圈歌舞形式。

名胜古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胜古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一、民间文学 (共计3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 苗族古歌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2 Ⅰ—2 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云南省梁河县4 Ⅰ—4 牡帕密帕云南省思茅市5 Ⅰ—5 刻道贵州省施秉县6 Ⅰ—6 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7 Ⅰ—7 梁祝传说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8 Ⅰ—8 孟姜女传说山东省淄博市9 Ⅰ—9 董永传说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10 Ⅰ—10 西施传说浙江省诸暨市11 Ⅰ—11 济公传说浙江省天台县12 Ⅰ—12 满族说部吉林省13 Ⅰ—13 河西宝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14 Ⅰ—14 耿村民间故事河北省藁城市15 Ⅰ—15 伍家沟民间故事湖北省丹江口市16 Ⅰ—16 下堡坪民间故事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17 Ⅰ—17 走马镇民间故事重庆市九龙坡区18 Ⅰ—18 古渔雁民间故事辽宁省大洼县19 Ⅰ—19 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20 Ⅰ—20 谭振山民间故事辽宁省新民市21 Ⅰ—21 河间歌诗河北省河间市22 Ⅰ—22 吴歌江苏省苏州市23 Ⅰ—23 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24 Ⅰ—24 四季生产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5 Ⅰ—25 玛纳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6 Ⅰ—26 江格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27 Ⅰ—27 格萨(斯)尔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社会科学院《格萨(斯)尔》办公室28 Ⅰ—28 阿诗玛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29 Ⅰ—29 拉仁布与吉门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30 Ⅰ—30 畲族小说歌福建省霞浦县31 Ⅰ—31 青林寺谜语湖北省宜都市二、民间音乐(共计7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 Ⅱ—1 左权开花调山西省左权县33 Ⅱ—2 河曲民歌山西省河曲县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自治区35 Ⅱ—4 蒙古族呼麦内蒙古自治区36 Ⅱ—5 当涂民歌安徽省马鞍山市37 Ⅱ—6 巢湖民歌安徽省巢湖市38 Ⅱ—7 畲族民歌福建省宁德市39 Ⅱ—8 兴国山歌江西省兴国县40 Ⅱ—9 兴山民歌湖北省兴山县41 Ⅱ—10 桑植民歌湖南省桑植县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广东省梅州市43 Ⅱ—12 中山咸水歌广东省中山市44 Ⅱ—13 崖州民歌海南省三亚市45 Ⅱ—14 儋州调声海南省儋州市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儿调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47 Ⅱ—16 巴山背二歌四川省巴中市48 Ⅱ—17 傈僳族民歌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49 Ⅱ—18 紫阳民歌陕西省紫阳县50 Ⅱ—19 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51 Ⅱ—20 花儿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儿会、二郎山花儿会、老爷山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花儿会、丹麻土族花儿会、七宁夏回族自治区里寺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宁夏回族山花儿)52 Ⅱ—21 藏族拉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53 Ⅱ—22 聊斋俚曲山东省淄博市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55 Ⅱ—24 川江号子重庆市四川省56 Ⅱ—25 南溪号子重庆市黔江区57 Ⅱ—26 木洞山歌重庆市巴南区58 Ⅱ—27 川北薅草锣鼓四川省青川县59 Ⅱ—28 侗族大歌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60 Ⅱ—29 侗族琵琶歌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61 Ⅱ—30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2 Ⅱ—31 彝族海菜腔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63 Ⅱ—32 那坡壮族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64 Ⅱ—33 澧水船工号子湖南省澧县65 Ⅱ—34 古琴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内蒙古自治区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68 Ⅱ—37 唢呐艺术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69 Ⅱ—38 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四川省茂县70 Ⅱ—39 辽宁鼓乐辽宁省、辽阳市71 Ⅱ—40 江南丝竹江苏省太仓市上海市72 Ⅱ—41 海州五大宫调江苏省连云港市73 Ⅱ—42 嵊州吹打浙江省嵊州市74 Ⅱ—43 舟山锣鼓浙江省舟山市75 Ⅱ—44 十番音乐福建省龙岩市、福州市(闽西客家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山东省嘉祥县77 Ⅱ—46 板头曲河南省南阳市78 Ⅱ—47 宜昌丝竹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79 Ⅱ—48 枝江民间吹打乐湖北省枝江市80 Ⅱ—49 广东音乐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81 Ⅱ—50 潮州音乐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82 Ⅱ—51 广东汉乐广东省大埔县83 Ⅱ—52 吹打重庆市巴南区、万盛区(接龙吹打、金桥吹打)84 Ⅱ—53 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梁平县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86 Ⅱ—55 河北鼓吹乐河北省永年县、抚宁县87 Ⅱ—56 晋南威风锣鼓山西省临汾市88 Ⅱ—57 绛州鼓乐山西省新绛县89 Ⅱ—58 上党八音会山西省晋城市90 Ⅱ—59 冀中笙管乐河北省固安县、涞水县、霸州市(屈家营音乐会、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91 Ⅱ—60 铜鼓十二调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92 Ⅱ—61 西安鼓乐陕西省93 Ⅱ—62 蓝田普化水会音乐陕西省蓝田县94 Ⅱ—63 回族民间器乐宁夏回族自治区95 Ⅱ—64 文水鈲子山西省文水县96 Ⅱ—65 智化寺京音乐北京市97 Ⅱ—66 五台山佛乐山西省五台县98 Ⅱ—67 千山寺庙音乐辽宁省鞍山市99 Ⅱ—68 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江苏省苏州市100 Ⅱ—69 武当山宫观道乐湖北省十堰市101 Ⅱ—70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哈密(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地区、麦盖提县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102 Ⅱ—71 南音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103 Ⅱ—72 泉州北管福建省泉州市三、民间舞蹈(共计4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04 Ⅲ—1 京西太平鼓北京市门头沟区105 Ⅲ—2 秧歌河北省昌黎县(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胶山东省商河县、胶州市、海阳市州秧歌、海阳大秧歌、陕北秧陕西省绥德县歌、抚顺地秧歌) 辽宁省抚顺市106 Ⅲ—3 井陉拉花河北省井陉县107 Ⅲ—4 龙舞重庆市(铜梁龙舞、湛江人龙舞、汕广东省湛江市、汕尾市尾滚地金龙、浦江板凳龙、长浙江省浦江县、长兴县奉化市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泸州雨四川省泸县坛彩龙)108 Ⅲ—5 狮舞河北省徐水县(徐水舞狮、天塔狮舞、黄沙山西省襄汾县狮子、广东醒狮) 浙江省临海市广东省佛山市、遂溪县、广州市 109 Ⅲ—6 花鼓灯安徽省蚌埠市、凤台县、颍上县(蚌埠花鼓灯、凤台花鼓灯、颍上花鼓灯)110 Ⅲ—7 傩舞江西省南丰县、婺源县、乐安县 (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111 Ⅲ—8 英歌广东省揭阳市、汕头市(普宁英歌、潮阳英歌)112 Ⅲ—9 高跷山西省稷山县(高跷走兽、海城高跷、辽西高辽宁省海城市、锦州市跷、苦水高高跷) 甘肃省永登县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江西省永新县114 Ⅲ—11 翼城花鼓山西省翼城县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福建省泉州市116 Ⅲ—13 安塞腰鼓陕西省安塞县117 Ⅲ—14 洛川蹩鼓陕西省洛川县118 Ⅲ—15 兰州太平鼓甘肃省兰州市119 Ⅲ—16 余杭滚灯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叶儿嗬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22 Ⅲ—19 弦子舞西藏自治区(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县123 Ⅲ—20 锅庄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西藏自治区树卓舞)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124 Ⅲ—21 热巴舞西藏自治区(丁青热巴、那曲比如丁嘎热巴)125 Ⅲ—2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西藏自治区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象帽舞、乞粒舞) 辽宁省本溪市128 Ⅲ—25 木鼓舞贵州省台江县(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129 Ⅲ—26 铜鼓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云南省瑞丽市131 Ⅲ—28 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海南省三亚市136 Ⅲ—33 卡斯达温舞四川省黑水县137 Ⅲ—34 舞四川省九寨沟县138 Ⅲ—35 傈僳族阿尺木刮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139 Ⅲ—36 彝族葫芦笙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40 Ⅲ—37 彝族烟盒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41 Ⅲ—38 基诺大鼓舞云南省景洪市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西藏自治区143 Ⅲ—40 土族於菟青海省同仁县144 Ⅲ—41 塔吉克族鹰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四、传统戏剧(共计9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5 Ⅳ—1 昆曲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湖南省146 Ⅳ—2 梨园戏福建省泉州市147 Ⅳ—3 莆仙戏福建省莆田市148 Ⅳ—4 潮剧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149 Ⅳ—5 弋阳腔江西省弋阳县150 Ⅳ—6 青阳腔安徽省青阳县江西省湖口县151 Ⅳ—7 高腔浙江省衢州市、松阳县(西安高腔、松阳高腔、岳西高安徽省岳西县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常德市152 Ⅳ—8 新昌调腔浙江省新昌县153 Ⅳ—9 宁海平调浙江省宁海县154 Ⅳ—10 永安大腔戏福建省永安市155 Ⅳ—11 四平戏福建省屏南县、政和县 156 Ⅳ—12 川剧四川省重庆市 157 Ⅳ—13 湘剧湖南省衡阳市158 Ⅳ—14 广昌孟戏江西省广昌县159 Ⅳ—15 正字戏广东省陆丰市160 Ⅳ—16 秦腔陕西省161 Ⅳ—17 汉调桄桄陕西省汉中市162 Ⅳ—18 晋剧山西省163 Ⅳ—19 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164 Ⅳ—20 北路梆子山西省忻州市165 Ⅳ—21 上党梆子山西省晋城市166 Ⅳ—22 河北梆子河北省167 Ⅳ—23 豫剧河南省168 Ⅳ—24 宛梆河南省内乡县169 Ⅳ—25 怀梆河南省沁阳市170 Ⅳ—26 大平调河南省濮阳县、滑县、延津县171 Ⅳ—27 越调河南省周口市172 Ⅳ—28 京剧中国京剧院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上海市173 Ⅳ—29 徽剧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174 Ⅳ—30 汉剧湖北省武汉市175 Ⅳ—31 汉调二簧陕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宁梅林戏福建省泰宁县 177 Ⅳ—33 闽西汉剧福建省龙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戏湖南省岳阳市179 Ⅳ—35 荆河戏湖南省澧县180 Ⅳ—36 粤剧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别行政区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181 Ⅳ—37 桂剧广西壮族自治区182 Ⅳ—38 宜黄戏江西省宜黄县183 Ⅳ—39 乱弹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 184 Ⅳ—40 石家庄丝弦河北省石家庄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儿山西省大同市186 Ⅳ—42 灵丘罗罗腔山西省灵丘县187 Ⅳ—43 柳子戏山东省188 Ⅳ—44 大弦戏河南省滑县、濮阳县 189 Ⅳ—45 闽剧福建省福州市190 Ⅳ—46 寿宁北路戏福建省寿宁县191 Ⅳ—47 西秦戏广东省海丰县192 Ⅳ—48 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 193 Ⅳ—49 碗碗腔山西省孝义市(孝义碗碗腔)194 Ⅳ—50 四平调河南省商丘市、濮阳市 195 Ⅳ—51 评剧天津市宝坻区河北省滦南县辽宁省沈阳市196 Ⅳ—52 武安平调落子河北省武安市197 Ⅳ—53 越剧浙江省上海市198 Ⅳ—54 沪剧上海市199 Ⅳ—55 苏剧江苏省苏州市 200 Ⅳ—56 扬剧江苏省扬州市201 Ⅳ—57 庐剧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202 Ⅳ—58 楚剧湖北省203 Ⅳ—59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潜江市204 Ⅳ—60 黄梅戏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205 Ⅳ—61 商洛花鼓陕西省商洛市206 Ⅳ—62 泗州戏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207 Ⅳ—63 柳琴戏山东省枣庄市208 Ⅳ—64 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209 Ⅳ—65 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赣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210 Ⅳ—66 五音戏山东省淄博市211 Ⅳ—67 茂腔山东省高密市、胶州市212 Ⅳ—68 曲剧河南省213 Ⅳ—69 曲子戏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214 Ⅳ—70 秧歌戏河北省隆尧县、定州市(隆尧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朔州山西省朔州市、繁峙县秧歌戏、繁峙秧歌戏)215 Ⅳ—71 道情戏山西省右玉县、临县(晋北道情戏、临县道情戏、太康道河南省太康县情戏、蓝关戏、陇剧) 山东省莱州市甘肃省216 Ⅳ—72 哈哈腔河北省清苑县、青县217 Ⅳ—73 二人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山西省河曲县河北省康保县218 Ⅳ—74 白字戏广东省海丰县219 Ⅳ—75 花朝戏广东省紫金县220 Ⅳ—76 彩调广西壮族自治区221 Ⅳ—77 灯戏重庆市梁平县(梁山灯戏、川北灯戏) 四川省南充市222 Ⅳ—78 花灯戏贵州省思南县(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云南省玉溪市223 Ⅳ—79 一勾勾山东省临邑县224 Ⅳ—80 藏戏西藏自治区(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南木林湘巴、日喀则仁布江嘎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黄南藏戏)225 Ⅳ—81 山南门巴戏西藏自治区226 Ⅳ—82 壮剧广西壮族自治区227 Ⅳ—83 侗戏贵州省黎平县228 Ⅳ—84 布依戏贵州省册亨县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30 Ⅳ—86 傣剧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31 Ⅳ—87 目连戏安徽省祁门县(徽州目连戏、辰河目连戏、南乐目湖南省溆浦县连戏) 河南省南乐县232 Ⅳ—88 锣鼓杂戏山西省临猗县233 Ⅳ—89 傩戏河北省武安市(武安傩戏、池州傩戏、侗族傩戏、安徽省池州市沅陵辰州傩戏、德江傩堂戏)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沅陵县贵州省德江县 234 Ⅳ—90 安顺地戏贵州省安顺市235 Ⅳ—91 皮影戏河北省唐山市、邯郸市(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孝义皮山西省孝义市影戏、复州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辽宁省瓦房店市江汉平原皮影戏、陆丰皮影戏、华县浙江省海宁市皮影戏、华阴老腔、阿宫腔、弦板腔、湖北省潜江市环县道情皮影戏、凌源皮影戏) 广东省汕尾市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富平县、乾县甘肃省环县辽宁省凌源市236 Ⅳ—92 木偶戏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漳州市(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辽宁省锦州市漳州布袋木偶戏、辽西木偶戏、邵阳湖南省邵阳县布袋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广东省高州市、潮州市戏、临高人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海南省临高县阡木偶戏、郃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四川省发木偶戏) 贵州省石阡县陕西省浙江省泰顺县五、曲艺(共计4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37 Ⅴ—1 苏州评弹江苏省苏州市(苏州评话、苏州弹词)238 Ⅴ—2 扬州评话江苏省扬州市239 Ⅴ—3 福州评话福建省福州市240 Ⅴ—4 山东大鼓山东省241 Ⅴ—5 西河大鼓河北省河间市242 Ⅴ—6 东北大鼓辽宁省沈阳市黑龙江省243 Ⅴ—7 木板大鼓河北省沧县244 Ⅴ—8 乐亭大鼓河北省乐亭县245 Ⅴ—9 潞安大鼓山西省长治市246 Ⅴ—10 京东大鼓天津市宝坻区247 Ⅴ—11 胶东大鼓山东省烟台市248 Ⅴ—12 河洛大鼓河南省洛阳市249 Ⅴ—13 温州鼓词浙江省瑞安市250 Ⅴ—14 陕北说书陕西省延安市251 Ⅴ—15 福州伬艺福建省福州市252 Ⅴ—16 南平南词福建省南平市253 Ⅴ—17 绍兴平湖调浙江省绍兴市254 Ⅴ—18 兰溪摊簧浙江省兰溪市255 Ⅴ—19 贤孝甘肃省武威市、临夏市 (凉州贤孝、河州贤孝)256 Ⅴ—20 河南坠子河南省257 Ⅴ—21 山东琴书山东省258 Ⅴ—22 锣鼓书上海市南汇区259 Ⅴ—23 绍兴莲花落浙江省绍兴县260 Ⅴ—24 兰州鼓子甘肃省兰州市261 Ⅴ—25 扬州清曲江苏省扬州市262 Ⅴ—26 锦歌福建省漳州市263 Ⅴ—27 常德丝弦湖南省常德市264 Ⅴ—28 榆林小曲陕西省榆林市265 Ⅴ—29 天津时调天津市266 Ⅴ—30 新疆曲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267 Ⅴ—31 龙舟说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68 Ⅴ—32 鼓盆歌湖北省荆州市269 Ⅴ—33 汉川善书湖北省汉川市270 Ⅴ—34 歌册福建省东山县(东山歌册)271 Ⅴ—35 东北二人转辽宁省黑山县、铁岭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海伦市272 Ⅴ—36 凤阳花鼓安徽省凤阳县273 Ⅴ—37 答嘴鼓福建省厦门市274 Ⅴ—38 小热昏浙江省杭州市275 Ⅴ—39 山东快书山东省276 Ⅴ—40 乌力格尔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科尔沁右翼中旗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277 Ⅴ—41 达斡尔族乌钦黑龙江省278 Ⅴ—42 赫哲族伊玛堪黑龙江省279 Ⅴ—43 鄂伦春族摩苏昆黑龙江省280 Ⅴ—44 傣族章哈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81 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82 Ⅴ—46 布依族八音坐唱贵州省兴义市六、杂技与竞技(共计1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283 Ⅵ—1 吴桥杂技河北省吴桥县284 Ⅵ—2 聊城杂技山东省聊城市285 Ⅵ—3 天桥中幡北京市286 Ⅵ—4 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区287 Ⅵ—5 维吾尔族达瓦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88 Ⅵ—6 宁德霍童线狮福建省宁德市289 Ⅵ—7 少林功夫河南省登封市290 Ⅵ—8 武当武术湖北省十堰市291 Ⅵ—9 回族重刀武术天津市292 Ⅵ—10 沧州武术河北省沧州市293 Ⅵ—11 太极拳河北省永年县(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河南省焦作市294 Ⅵ—12 邢台梅花拳河北省邢台市295 Ⅵ—13 沙河藤牌阵河北省沙河市296 Ⅵ—14 朝鲜族跳板、秋千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297 Ⅵ—15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298 Ⅵ—16 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299 Ⅵ—17 蹴鞠山东省淄博市七、民间美术(共计5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00 Ⅶ—1 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市301 Ⅶ—2 武强木版年画河北省武强县302 Ⅶ—3 桃花坞木版年画江苏省苏州市303 Ⅶ—4 漳州木版年画福建省漳州市304 Ⅶ—5 杨家埠木版年画山东省潍坊市305 Ⅶ—6 高密扑灰年画山东省高密市306 Ⅶ—7 朱仙镇木版年画河南省开封市307 Ⅶ—8 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省隆回县308 Ⅶ—9 佛山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309 Ⅶ—10 梁平木版年画重庆市梁平县310 Ⅶ—11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311 Ⅶ—12 凤翔木版年画陕西省凤翔县312 Ⅶ—13 纳西族东巴画云南省丽江市313 Ⅶ—14 藏族唐卡西藏自治区(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画派) 314 Ⅶ—15 衡水内画河北省衡水市315 Ⅶ—16 剪纸河北省蔚县、丰宁满族自治县(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山西省中阳县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辽宁省锦州市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江苏省扬州市傣族剪纸、安塞剪纸) 浙江省乐清市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云南省潞西市陕西省安塞县316 Ⅶ—17 顾绣上海市松江区317 Ⅶ—18 苏绣江苏省苏州市318 Ⅶ—19 湘绣湖南省长沙市319 Ⅶ—20 粤绣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广绣、潮绣)320 Ⅶ—21 蜀绣四川省成都市321 Ⅶ—22 苗绣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 (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县322 Ⅶ—23 水族马尾绣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 323 Ⅶ—24 土族盘绣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324 Ⅶ—25 挑花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挑花、花瑶挑花) 湖南省隆回县325 Ⅶ—26 庆阳香包绣制甘肃省庆阳市326 Ⅶ—27 象牙雕刻北京市崇文区广东省广州市327 Ⅶ—28 扬州玉雕江苏省扬州市328 Ⅶ—29 岫岩玉雕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 329 Ⅶ—30 阜新玛瑙雕辽宁省阜新市330 Ⅶ—31 夜光杯雕甘肃省酒泉市331 Ⅶ—32 金石篆刻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332 Ⅶ—33 青田石雕浙江省青田县333 Ⅶ—34 曲阳石雕河北省曲阳县334 Ⅶ—35 寿山石雕福建省福州市335 Ⅶ—36 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336 Ⅶ—37 徽州三雕安徽省黄山市(婺源三雕) 江西省婺源县337 Ⅶ—38 临夏砖雕甘肃省临夏县338 Ⅶ—39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四川省色达县 339 Ⅶ—40 潮州木雕广东省潮州市340 Ⅶ—41 宁波朱金漆木雕浙江省宁波市341 Ⅶ—42 乐清黄杨木雕浙江省乐清市342 Ⅶ—43 东阳木雕浙江省东阳市343 Ⅶ—44 漳州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漳州市344 Ⅶ—45 萍乡湘东傩面具江西省萍乡市345 Ⅶ—46 竹刻上海市嘉定区(嘉定竹刻、宝庆竹刻) 湖南省邵阳市346 Ⅶ—47 泥塑天津市(天津泥人张、惠山泥人、凤翔泥江苏省无锡市塑、浚县泥咕咕) 陕西省凤翔县河南省浚县347 Ⅶ—48 塔尔寺酥油花青海省湟中县348 Ⅶ—49 热贡艺术青海省同仁县349 Ⅶ—50 灯彩浙江省仙居县、海宁市(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福建省泉州市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 广东省东莞市青海省湟源县350 Ⅶ—51 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8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351 Ⅷ—1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江苏省宜兴市352 Ⅷ—2 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安徽省界首市353 Ⅷ—3 石湾陶塑技艺广东省佛山市354 Ⅷ—4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355 Ⅷ—5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356 Ⅷ—6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英吉沙县、喀什市、吐鲁番地区357 Ⅷ—7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江西省景德镇市358 Ⅷ—8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铜川市359 Ⅷ—9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360 Ⅷ—10 磁州窑烧制技艺河北省峰峰矿区361 Ⅷ—11 德化瓷烧制技艺福建省德化县362 Ⅷ—12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陕西省澄城县363 Ⅷ—13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江苏省南京市364 Ⅷ—14 宋锦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65 Ⅷ—15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66 Ⅷ—16 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367 Ⅷ—17 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上海市徐汇区368 Ⅷ—18 土家族织锦技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369 Ⅷ—19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市370 Ⅷ—20 壮族织锦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371 Ⅷ—21 藏族邦典、卡垫织造技艺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日喀则地区372 Ⅷ—22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373 Ⅷ—23 维吾尔族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 374 Ⅷ—24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江苏省南通市375 Ⅷ—25 苗族蜡染技艺贵州省丹寨县376 Ⅷ—26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377 Ⅷ—27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78 Ⅷ—28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福建省龙岩市379 Ⅷ—29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江西省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381 Ⅷ—31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贵州省雷山县382 Ⅷ—32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83 Ⅷ—33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384 Ⅷ—34 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385 Ⅷ—35 阳城生铁冶铸技艺山西省阳城县386 Ⅷ—36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江苏省南京市387 Ⅷ—37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浙江省龙泉市388 Ⅷ—38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浙江省杭州市389 Ⅷ—39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安徽省芜湖市390 Ⅷ—40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391 Ⅷ—41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云南省陇川县392 Ⅷ—42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393 Ⅷ—43 景泰蓝制作技艺北京市崇文区394 Ⅷ—44 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北京市朝阳区395 Ⅷ—45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江苏省苏州市396 Ⅷ—46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397 Ⅷ—47 拉萨甲米水磨坊制作技艺西藏自治区398 Ⅷ—48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甘肃省兰州市399 Ⅷ—49 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安徽省休宁县400 Ⅷ—50 雕漆技艺北京市崇文区401 Ⅷ—51 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山西省平遥县402 Ⅷ—52 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江苏省扬州市403 Ⅷ—53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浙江省天台县404 Ⅷ—54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福建省福州市405 Ⅷ—55 厦门漆线雕技艺福建省厦门市406 Ⅷ—56 成都漆艺四川省成都市407 Ⅷ—57 茅台酒酿制技艺贵州省408 Ⅷ—58 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四川省泸州市409 Ⅷ—59 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山西省汾阳市410 Ⅷ—60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浙江省绍兴市411 Ⅷ—61 清徐老陈醋酿制技艺山西省清徐县412 Ⅷ—62 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江苏省镇江市413 Ⅷ—63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福建省武夷山市414 Ⅷ—64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四川省自贡市、大英县415 Ⅷ—65 宣纸制作技艺安徽省泾县416 Ⅷ—66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江西省铅山县417 Ⅷ—67 皮纸制作技艺贵州省贵阳市、贞丰县、丹寨县 418 Ⅷ—68 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云南省临沧市、香格里拉县419 Ⅷ—69 藏族造纸技艺西藏自治区420 Ⅷ—70 维吾尔族桑皮纸制作技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 421 Ⅷ—71 竹纸制作技艺四川省夹江县。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省+ 市+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6年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苗族古歌等。

信息简介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省+ 市+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在中央政府门户网上发出通知,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录国发〔2006〕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浅谈群众舞蹈之锅庄舞

浅谈群众舞蹈之锅庄舞

浅谈群众舞蹈之锅庄舞作者:格茸培楚来源:《大观》2017年第05期摘要:云南迪庆建塘锅庄舞和青海玉树锅庄舞是各地藏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

传承着本地方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及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同样是无音乐、无乐器伴奏、边唱边跳的锅庄舞受不同的地域环境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藏族锅庄舞。

从而对藏区各地的文化艺术所产生的各抒己见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群众舞蹈;建塘锅庄;玉树锅庄一、引言作为藏区的锅庄舞云南迪庆建塘锅庄舞和青海玉树锅庄舞它们艺术风格,个性鲜明、形式多样。

为藏区锅庄舞的两大独特舞蹈。

建塘锅庄舞受高原山川和平坝相结合的地理环境及从尚自由、和谐的人们造就了种类繁多、独具风格的迪庆建塘锅庄舞。

玉树锅庄舞为藏区最有名的牧区锅庄舞。

它以藏族人民原始游牧生活所写照,表达了牧民对辽阔草原的热爱及祈求平安、吉祥所渗透的民俗思想等产生玉树锅庄舞的人为魅力和个性所在。

二、云南迪庆建塘锅庄舞“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

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

“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成了。

《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锅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

《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

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唱歌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的环境。

云南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小中甸镇的最有代表性,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藏语直译:玩艺)。

迪庆藏族各地区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迪庆建塘锅庄舞则为其中最具特点和代表性,根据年代可分“擦尼”(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

迪庆锅庄舞现状及其艺术魅力评述

迪庆锅庄舞现状及其艺术魅力评述

氏 被 青 枣 ■■
Nat i 《 i l i al f . 1 I k mu s i c
随着 时代 演进 ,根据现实 生活状 况和每 个历史 时期 的情感 表达需要 随性 陆续新
编 的 。新 锅 庄 的 歌 词 内容 已 经 从 有 特 定
同。这种现象 在迪 庆是相 当普遍 的 ,一
容相对丰 富 ,在 民间的普及程度 最高 的

语称 “ 擦尼 ” ,相传 ,在吐蕃祖孙 法王
种舞蹈形 式 了。不 然也不会 在如此盛
时就 已流传 于迪庆 ,其 内涵丰 富 ,彤式
也特 别完整 和 多样 。无论 从 歌词 内容 、
大 、庄重 的庆 典场 合 进 行 表 演 ,可 见
“ 卓 ”舞 的影 响力 、感 召 力 、亲 和 力 以及
力范 围 , “ 卓 ”舞 以西藏 为中心 的藏 文
化发祥地慢慢流传到迪 庆是理所 当然 的, 据 《 滇藏文 载 ,锅庄舞 的产生 与西
藏 奴隶社会 的盟誓活动有 关 ,后来 才慢
形式有着 天然 的一 致 ,与 民族信仰 、价
值 追求 和精神 寄托 不无 关 系 。 “ 擦尼”
进 行 丰 富 和 发展 ,根 据进 行 必 要 的 冈 地 制 宜 的 改 变 。 最 后
形成 了具有迪 庆 本土 文化 气息 的舞 蹈 。 《 清 史稿 乐 志》 锅 庄 音 泽 为 “ 郭 庄” 。 《 卫藏通 说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
的意思 , 《 两藏舞蹈 概说》 载 :很早 以

足 j 枣
Na t i o l l a l f ol k l i l t l c
迪庆锅庄舞现状及其艺术魅力评述
一苟 克 美( 迪 庆 州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中心 )

对锅庄舞的认识

对锅庄舞的认识

对锅庄舞的认识锅庄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源自中国河南省信阳市的锅庄村。

锅庄舞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锅庄舞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中国舞蹈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锅庄舞是一种集集体舞、戏剧、音乐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舞蹈的基本形式是一排排舞者手拉手、肩并肩排成一列,沿着锅庄舞的舞台来回演绎。

舞者们身着锦衣,头戴蓬松的彩帽,身上装饰着华丽的彩带,舞动的身姿配合上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形成一种独特的视听盛宴。

锅庄舞的舞蹈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充满了欢乐和热情。

舞者们的动作多以跳、蹦、踢、走等为主,舞姿矫健有力,展现出锅庄舞的独特魅力。

舞蹈的动作设计源自农民生活和劳动场景,如扇谷舞、背篓舞、抓稻穗舞等,以及一些富有戏剧性的动作,如抓老鼠、捞鱼、扇火等,都展现出了锅庄舞的独特韵味。

锅庄舞的音乐节奏明快,以锣鼓为主要乐器。

锣鼓声激昂有力,能够带动观众的情绪,使舞蹈更具有热烈的氛围。

舞蹈中的音乐还配以唢呐、笛子等乐器,使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锅庄舞的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的配合十分紧密,舞者们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以舞动的身姿和欢快的节奏给观众带来愉悦的感受。

锅庄舞的演出场合多为庆祝喜庆的节日和活动,如春节、中秋节、婚礼等。

锅庄舞作为一种富有民间特色的表演形式,不仅能够展示当地人民的乐观豪爽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通过锅庄舞的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锅庄舞的认识不仅仅是对一种舞蹈形式的了解,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锅庄舞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展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乐观豪爽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锅庄舞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完美配合,给观众带来了愉悦的感受,同时也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

锅庄舞的认识,不仅需要欣赏和了解,更需要我们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锅庄舞的表演形式

锅庄舞的表演形式

锅庄舞的表演形式锅庄舞,是藏区流行的一种圆圈歌舞,根据我国藏族的分布地域不同,每个藏区的锅庄舞又各具特色。

藏区按照方言,可划分为康巴、卫藏、安多三大块。

康巴藏区位于安多藏区和卫藏地区之间,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现在的行政区域为:西藏的昌都地区、四川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卫藏藏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现在的行政区域为:除去西藏昌都以外的大部分地区,这里是藏族先民的发祥地,古代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安多藏区介于青海、甘肃、四川与西藏接壤的高山狭谷地带,现在的行政区域为:四川省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

另外还有根据我国现在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说法,分为五个藏区,分别是:西藏藏区、四川藏区、青海藏区、甘肃藏区以及云南藏区。

锅庄舞在各藏区的形式不一,但又有许多类似之处,其基木形式是:男女围成圈跳舞,通常是男在前,女在后,一边轮唱一边舞蹈,是一种集体舞蹈,少则十几人,多则上百人都可以同时参与,常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善歌者手摇响铃在队伍前引歌领舞。

总体来说,锅庄舞可以分为三段式:序舞,舞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运步,步法不重,节奏也不强,序舞过后,就进入慢板卓舞;慢板卓舞,平稳缓慢,注重造型,几乎每个卓舞动作都有瞬间的舞姿造型控制,这种舞姿造型是形成慢板舞姿韵律的主要因素,慢板的速度随着情绪的高涨逐渐加快,并进入到快板卓舞;快板卓舞,这是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的壮观场面,舞者时而围成一团,时而撒开腾旋,犹如雄鹰在蓝天翱翔,无拘无束,时而奔腾快速,时而挥起衣袖,犹如群马奔腾、豪放不羁。

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一种群体的美。

无论是脚步的悠、拖、踏、点,还是手的拉、甩、挥,都必须要做到稳、准、柔、健。

也就是说卓舞的动作要稳重,不要矫揉造作;要准确,不要大起大落;要刚柔相济,不要漂浮柔媚;要健壮有力,不要无精打采在不同的藏族这种舞蹈形式也会存在一些差异。

锅庄舞[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锅庄舞[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锅庄舞[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其他百科词条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中文名锅庄舞别名果卓分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综合概述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

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

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

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萌芽时期锅庄舞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

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

这种宗教信仰渗透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也融合到了民间歌舞艺术里。

远古西藏的六大氏族均为崇拜图腾的氏族。

《西藏王臣记》中写道:“上部阿里部分是大象和野兽区;中部卫藏部分是野兽和猿猴区;下部多康部分是猿猴和罗刹区”。

图腾偶像的树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神合一的思想。

源于这种思想方法的基础,模仿图腾形态动作的舞蹈便产生了。

摹拟飞禽走兽而舞,是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渗的思想方法再现。

锅庄舞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锅庄、火塘是神灵集聚之地,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所在。

原生态舞蹈的前世与今生策划

原生态舞蹈的前世与今生策划

原生态舞蹈的前世与今生节目构想:一、舞蹈是人类精神的名片,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群体文化的身份表象和其整个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

而今却多不为人知,可是一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用歌舞,传说,节日,不绝如缕地将自己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下来,顽强边沿生活的保留着自己的历史秘密二.传播中华民族舞蹈精神,普及舞蹈文化知识,解析原生态舞蹈所深深隐含的民族文化气质,以及挖掘舞蹈背后的故事。

三、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的舞蹈有哪些?又有哪些是被人们熟知的?已经失传或正在遗失的的舞蹈有哪些?民俗文化与舞蹈文化以及历史有什么联系?从舞蹈的研究能够反映什么信仰,能够折射出什么道理。

四、结合当前电视节目中人们熟知的舞蹈,剖析解读这类舞蹈。

节目对象:适合广大社会人群,一般是舞蹈爱好者,文艺喜爱者节目名称:巫—舞—道原生态舞蹈探究中华舞蹈第一章:濒临遗失的原生态舞蹈第一讲:无法忘却的最初记忆1.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原始舞蹈“傩舞”濒临消失2.黎族打柴舞传习场传授濒临消亡的古老舞蹈第二讲:同一个舞蹈,同一个梦想1.傩舞(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2.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3.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第三讲:消失在寻觅中的律动1.铠甲舞既是卡斯达温舞2.花倮人的葫芦笙舞第四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那些事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是什么)。

2.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现状,发展,问题。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3.如果没有非物质遗产保护,我们该怎么办(创新性的方案有没有)第二章:揭开现今流行舞蹈的历史秘密(古今结合的奇人异事的)第一讲:舞蹈发展的历史规律1、舞蹈发展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

2、政治和经济对舞蹈发展的影响。

3、大民族的舞蹈特点。

舞蹈的社会功能,包括古代的社会功能和现代的社会功能。

第二讲:受人推崇的那些舞蹈1、南戎北狄东夷西戎的来源,民间舞蹈与封建迷信的关系2、傣族“泼水节”与《孔雀舞》3、水族“端节”4、黎族“火把节”第三讲:少数民族中的爱情舞蹈1、羌族“爱情舞蹈”2、侗族《芦笙舞—论堂》、《抹黑脸》3、彝族“追求繁衍的舞蹈 u追求的的”4、苗族“芦笙舞”第四讲:最具特点的民族舞蹈(本节内容您认为不合理可自行修改)1、《板凳龙》汉族2、黎族《烟盒舞》3、《牛斗舞》汉族4、羌族《情歌》5、面具舞--朝鲜族传统民间舞蹈的朝鲜族花倮人的葫芦笙舞第五讲:当代舞蹈与民族舞蹈的关系1、秧歌队、舞龙、舞狮子等——春节的习俗(根据各地的特征举例说明)2、《百面锣鼓》和《撞神钟》——正月十五“上元节”“灯节”“元宵节”的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锅庄舞(迪庆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玉树卓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 、“歌庄”、“卓”等,藏语意为
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 、用于民间传
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
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

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 、“趋步辗转” 、“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
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

奔子栏在
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
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
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
分罕见。

其曲调分“吆” 、“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

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

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

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
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咼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锅庄舞•昌都锅庄舞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
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

根据昌都县锅
示欢庆和祈福。

迪庆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
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

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
边舞。

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

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
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
颤踏步”沿圈走动。

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 (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
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

男性动作幅度很
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
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

舞圈
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
舞蹈热烈奔放。

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

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 、“野兽戏耍”等,其表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
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

2001 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锅庄舞•玉树卓舞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

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

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
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

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

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

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
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

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

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
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

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