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实践与展望_余文畴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585a1d6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3.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命脉。
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发、污染排放等原因,导致长江中下游水质恶化严重,河道淤积严重,洪水易发,水资源亏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成为了一项关键性的工程。
首先,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目标是整体提升河道的治理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如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污染防治,加强河道监测和管理,加强生态修复等。
其次,在实践中,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必须采取科学地规划和建设方案。
根据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需要,需要采取科学地规划和建设方案。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当地生态环境、地形地势、生物多样性、洪水等因素;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控制工程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最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还需要加强对于河流的管理和监测。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涉及到的范围很广,需要加强对于河流的管理和监测。
其中,监测水变化和流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如便携式水质监测仪、遥测水位、流量文化等。
通过增强对河流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整治工程的有效实施。
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在实践中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规划和管理,以提高整治效果,全面保护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66cd43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8.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长期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淤积、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等,严重影响了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对长江中下游河道进行整治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目标是保持河道的通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风险、提高水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需要进行淤积治理。
长期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淤积问题日益严重,导致河道断流、水位下降等问题。
需要对淤积情况进行详细的调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如疏浚、挖掘等。
还需要加强对冲沙、泥沙的管理,减少泥沙的入河量,防止淤积问题再次发生。
需要进行水位管理。
由于河道的淤积,长江中下游的水位下降,导致了洪水灾害的风险增加。
需要加强对水位的管理和调控,采取措施使水位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提高河道的通航能力和安全性。
需要改善水质。
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但由于工业和农业活动的污染,水质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需要进行水质治理,净化长江的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需要加强生态保护。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长期以来的开发活动对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其珍稀的濒危物种。
为了实施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研究和实践,需要政府、学术界、企业等各方的合作。
政府应加大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术界应加强科研,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企业应积极参与整治工作,改善自身的环境行为,减少对长江的污染。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对于保护长江的资源、增加生态价值以及促进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长江的未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长江中下游河段护岸工程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
![长江中下游河段护岸工程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6423e2d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fa.png)
在长江中下游河道综合治理措施中,护岸工程是一项最基本的整治工程,这是因为护岸工程不仅涉及长达1800多km 河道内江岸提防,而且还是裁湾和堵汊必不可少的河势控制工程。
在航道整治工程中,也是以护岸工程作为稳定河势的基础。
长江中下游最常用的护岸结构为斜坡式平顺护岸,这种护岸形式优点是顺应河岸形态,整体结构稳定可靠、施工便利、维护方便、对水流的干扰较小。
在长江中下游已竣工的153处航道整治工程中,护岸工程有16处。
这些工程对于稳定和改善河道航道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
1护岸工程保护工作现状分析(1)现有技术规范难以适应新形势下航道工程维护工作根据《内河航道维护技术规范》(JTJ 287—2005)中对护岸建筑物的检查工作相关规定,护岸工程除应检查建筑物陆上部分有无沉陷和损坏外,还应检查水下坡脚有无淘刷和变形、排水是否正常、护脚和上下游岸坡有无变化。
每年至少在汛后和流冰后进行一次定期检查,对于新建整治建筑物,建成初期3年内宜在枯水期增加一次检查。
临时检查应在山洪暴发、崩崖、滑坡和出现大量流木等情况下进行。
《内河航道维护技术规范》(JTJ 287—2005)中针对护岸工程检查工作周期太长,检查内容不够全面,在长江沿江港口码头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护岸工程保护工作。
(2)工程保护相关管理办法执行不到位长江航道局及各区域局相继制定了《长江航道整治建筑物维护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整治工程日常维护和检查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了相关责任和分工,增加了工程维护和检查周期的相关规定。
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现场维护单位和相关部门对这些规定认识不足,没有做到严格执行,或是应付工作,导致整治建筑物维护管理质量不高。
长江中下游河段护岸工程保护工作现状及对策探讨DOI 编码:10.19412/ki.42-1395/u.2020.01.006【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建设力度,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经济优势不断凸显。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规划与治理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规划与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21357a950066f5335b8121a2.png)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规划与治理罗晓峰;李令长【摘要】河道治理是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主要问题,结合<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叙述了河道治理规划要点,分析了河道治理与防洪的关系,阐述了河道治理工程对防洪的作用.根据目前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关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工作的建议.【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06(037)009【总页数】3页(P29-30,34)【关键词】河道治理;防洪规划;规划要点;长江中下游【作者】罗晓峰;李令长【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湖北,武汉,43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工业技术第 37 卷第 9 期 2006 年 9 月人民长江Yangt.zeRiverVol.37 ,No.9 Sep.'2(脱文章编号: 1001 -4179(2悦)()() - 0029 - 0'2 长江申下游平流河道规划与治理罗咙哈 l季令在 2( I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 430010; 2.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湖北武汉 430010) 摘要:河道治理是解决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主要问题,结合《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长江中下游千流河道治理规划报告》,叙述了河道治理规划妥点,分析了河道治理与防洪的关系,阐述了河道治理工程对防洪的作用。
根据目前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关于长江中下游千流河道治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河道治理;防洪规划;规划妥点;长江中下游中图分类号: TV212.4文献标识码: A1河道治理规划概述1.1河道概况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上起宜昌,下迄长江河口,全长约l 893kmo 干流流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 6省(直辖市)。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447f61c25a8102d277a22f0f.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项目由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大学共同完成。
项目主要完成人为卢金友、余文畴、侯卫国、夏军强等。
1990年以来。
项目团队针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中涉及的复杂水沙运动与河床演变、整治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持续了近30年联合攻关,在河道水沙运动基本理论、河道演变规律和河道整治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项目研究成果出版专著10部。
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0余篇,编写国家标准2部、行业规程5部,制定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设计规范性文件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项,培养国家及省部级高级人才7人与一批高级治江科技骨干人才。
该项目获2018年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一等奖。
(1)系统研究了长江中下游河道宽级配床沙输移和分汊河道水沙运动规律。
通过试验与理论研究揭示了不连续宽级配床沙输移具有不同于连续宽级配床沙的间断性和跳跃性的规律。
构建了不连续宽级配泥沙起动与输沙率计算公式。
系统揭示了顺直、弯曲及鹅头形分汊河道的水沙运动规律,确定了分流区冲淤基本平衡的临界流量;揭示了汊道冲淤对来水来沙变化的响应机理并建立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解决了分汊河道主支汉演变定量预测的技术难题。
(2)深入揭示了水沙变化条件下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河道演变规律。
提出了表征河道平面形态的特征参数以及区分单一河段、分汉河段不同亚类的河型判据;通过试验研究和原型观测揭示了三峡水库运用后中下游不同类型河道演变新特征;揭示了不同类型(上部粘性土层较厚、上部粘性土层较薄)二元结构河岸崩塌机理;建立了考虑近岸水沙运动、岸坡土体力学特性等主要因素的二元结构河岸崩塌过程模拟方法。
实现了河床冲淤与二元结构河岸崩退过程的同步模拟。
(3)全面攻克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系列关键技术。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护岸工程试验研究及稳定性分析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护岸工程试验研究及稳定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4e49e1b0b4e767f5acfceb2.png)
效重力G。这些力对物体运动的贡献不仅与自身 的形状有关,而且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对于混凝土正四面体,其菱长为:
m3/s)洪水情况下,其右岸坡脚
的流速(表面流速)在3.22—4.20m/s,坡面流 速一般为2.58—4.05 m/s,明渠段坡脚最大表 面流速为8.04m/s,坡面最大表面流速为
7.68m/s。明渠出口段坡脚流速明显大于明渠进
体呈中间直,两端弯的形状。右岸边线长4 m。明渠左侧为纵向围堰,轴线全长1
图
例
E盈四面体巴刁混凝土护庇、混凝土护坡
四混凝土柔性捧囝块石护坡
图1导流明渠护岸工程平面布置图
长江护岸及堤防防渗工程论文选集
2模型设计、选沙及护岸材料的模拟
2.1试验内容、条件及方法
根据导流明渠河岸、河底的特点,试验采用 定床与局部动床动岸相结合的模拟方式。主要研 究遭遇不同频率洪水情况下,岸线及防护结构的 稳定性。模型模拟上起灯滩石,下至白庙子,全 长共6km。模型制作过程中,将混凝土护底护坡 部位、混凝土纵向围堰、基岩顶板及明渠范围以 外部位做成定床;对于石渣、堆石块体、混凝土 柔性排、混凝土四面体等护底护坡结构,粉细 砂、砂壤土、砂卵石以及全、强风化层等河床均 采用动床动岸方式模拟。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0e04cb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1.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一直是中国水利工作的重要领域。
长江是我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都与长江密切相关。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水污染、河道漫岸、洪水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开始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的工作。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文、水质、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整治目标逐渐明确,措施也得到了相应的制定和实施。
整治工程包括河道清淤、生态恢复、防洪治理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资金投入、技术手段、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不足。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解决。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在整治完成后,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整治工作必须持续进行,才能实现长江中下游河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正文2.1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背景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但长期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岸线退缩、河床淤积等问题,给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受长江生态环境破坏和水资源利用过度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水质恶化、水量变少、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呈现出水土流失加剧、河岸土地退化、水资源供应不足等问题。
人类的工业活动、居住环境和农业生产等活动对长江中下游河道造成了严重影响,诸如污染物排放、围垦河滩、超载航运等现象频现,加剧了河道整治的紧迫性和复杂性。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背景必须要充分认识到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只有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河道的现状和问题,有选择地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方能有效改善长江中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51a8240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5.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摘要】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是中国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进行研究与实践,探讨其历史沿革、现状分析、关键技术、经验教训和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在保障水利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总结成果、启示和展望,可以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本研究旨在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不断完善工程技术,促进河道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历史沿革、现状分析、关键技术、经验教训、未来发展方向、成果、启示、展望1. 引言1.1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流域涵盖了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任务逐渐凸显出来。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频发水灾、水患,河道岸线塌陷、滑坡、泥石流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加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
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实践,才能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有效减少水灾灾害的发生,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背景的形成,既有地理环境和经济地位的影响,也受到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背景,才能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工作迈上新台阶。
1.2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意义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的意义在于保护和提升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承载着重要的经济、交通和生活功能,河道整治可以改善水质、减少洪涝灾害,提高河道生态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研究
![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3f428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00.png)
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研究【摘要】本文围绕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展开研究。
在我们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了介绍。
在我们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崩岸问题,并提出了崩岸治理工程技术方案和水生态保护对策。
我们还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并总结了水生态保护研究成果。
最后在结论部分强调了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的重要性和水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同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将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技术方案、对策、效果评估、研究成果、重要性、必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河道冲刷和水流剧烈变化等原因,崩岸问题尤为突出。
崩岸不仅影响了河岸线的稳定,也会导致河流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人口众多,对水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因此崩岸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大量崩岸问题,崩岸治理工程亟待加强。
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和水生态保护对策,可以有效地减少崩岸造成的损失,提升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江中下游崩岸问题的根源,研究崩岸治理工程的技术方案,提出水生态保护的对策,并对工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生态环境的质量,保护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对水生态保护的影响,旨在通过分析崩岸问题的现状与原因,提出有效的治理技术方案,探讨水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评估工程实施效果,总结水生态保护研究成果,为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水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探讨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的重要性,加强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为未来长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基础和决策支持。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实践与展望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实践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78b36f8fb9d528ea80c77901.png)
1 长 江 中 下游 河 道基 本 情 况及 整 治 任务
长 江 在 穿 过 著 名 的 三 峡 峡 谷 后 , 着 450亿 的 巨 大 径 带 0
流量 和 5亿多 吨 的巨 大 泥沙 量 , 磅礴 的气 势 进 入 广 阔 的 中下 以
游 平 原 ; 汇 聚 洞 庭 湖 水 系 、 江 、 阳湖 水 系 等 众 多 支 流 后 , 在 汉 鄱 以 平 均 每 年 1 0 000亿 米 , 世界 第 3 河 。 是 长 长 江 中下 游 干 流 河 道 自宜 昌至 枝 城 河 段 长 约 6 m, 山 区 1k 是 河 流 进 入 平 原 河 流 的 过 渡 段 , 道 平 面 形 态 和 洲 滩 格 局 长 期 以 河 来 保持 基本 不 变 , 势 相对 稳定 。枝 城至 藕池 口的上荆 江 , 约 河 长 的 水 量 注 入 东 海 。 长 江 全 长 63 0多 千 0
2 建 国 以来 长 江 中下 游 河 道整 治
2 1 长 江 中下 游 护 岸 工 程 .
在 长 江 中 下 游 干 流 河 道 综 合 治 理 工 程 措 施 中 , 岸 工 程 是 工 程 不 仅涉 及 中下游 护
长达 1 0 0多 千 米 河 道 内 的 江 岸 防 护 , 且 还 是 裁 弯 和 堵 汊 整 8 而 治 中 必 不 可 少 的 河 势 控 制 工 程 。 在 航 道 整 治 中 , 是 以 稳 定 河 也 势 的 护 岸 工 程 为 基 础 的 。 因 此 , 施 长 江 中 下 游 护 岸 工 程 是 长 实
湖水 系 、 湖水 系 , 湖水 系入 汇 , 巢 太 经过 长期 的造 床 过程 , 成 藕 形 节状 宽 窄相 间的分 汉 型 河段 。其 演 变 的 主要 特 点 是 , 岸 频 繁 崩 发生 , 道 冲淤 兴衰 呈周 期性 变化 规律 。 汉 从 以上河 道演 变基 本 特 点 可 以看 出 , 江 中下 游 河 道 存 在 长 的主 要 问题 是 : 江岸 崩坍 严重 , 胁 防洪 大堤 安全 和两 岸工 农业 威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62d5ec7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e.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在中国中下游经过的地区面积广阔,河道状况复杂多变,受到了许多问题的困扰。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河道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本文将重点介绍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研究与实践情况,并探讨其中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农业区和工业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
由于长期以来的开发和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问题日益突出,包括江河水系的错综复杂、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积严重、水质恶化等问题。
对长江中下游河道进行整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可以保护和修复长江的生态环境,提高长江的水资源利用效益,保障长江流域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抗旱能力,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实践措施(一)研究方法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实验研究、数值模拟、遥感监测、人工仿生等多种手段,以综合分析和评价河道的地貌、水文、水质、生态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为河道整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野外调查方面,通过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地形测量等手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进行全面的地貌测量和水文勘测,获取水文数据和地形数据,为河道整治提供详细的基础资料。
在实验研究方面,采用物理模型、数值模型等手段,模拟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运动过程、泥沙淤积规律、河流演变机理等,揭示河道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为河道整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人工仿生方面,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机制,设计和建造人工湿地、人工岛屿、人工堤坝等工程,修复和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河道的水质和生态效益,为河道整治提供经验和指导。
(二)实践措施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实践措施包括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防洪抗旱、污染治理等多方面内容,围绕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和管理措施,保障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73ad21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6.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在中下游地区的流动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但长江的河道污染、水位下降和洪水频发等问题较为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研究成果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了长江中下游河道生态修复与安全保障技术等研究项目,为中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中,水资源保护与恢复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长江流域内水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了许多地方地下水资源的流失和水质的恶化问题,提出了中下游地区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恢复的重要性。
同时,长江水位下降也是一大问题,科学家提出该地区需要增加水源的补给和加强水资源的保护,防止长江水位过低。
二、实践成果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针对长江河道的环境问题,中央对整治过程进行了大力推行,通过重大工程的推进,河道治理的设施建设全面提高。
其中,三峡工程、长江枢纽工程、长江岸线工程等工程实施不仅有效地保障了长江的生态,还改善了当地环境和人民的生活。
此外,各个城市建设了大量的污水处理厂,大量减少了污水排放,并加强了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体而言,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的成功成果为中国的中下游地区注入了新的希望。
同时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沉淀,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社会成本,从而达到长效发展的目的。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e06c02b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6b.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紧缺和河道漫滩等问题,尤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和水资源问题,我国政府开展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作。
该工作主要包括河岸整治、泥沙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岸得到了有效的整治。
通过在河岸设置护堤和隔离带等设施,有效地保护了河岸,避免了漫滩和洪水的危害。
此外,针对已经产生的漫滩问题,政府进行了抢险和治理,有效地减轻了洪涝灾害的影响。
其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泥沙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政府通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长江中游水利枢纽等,有效地控制了泥沙的数量和质量,避免了泥沙对水质的污染。
除此之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政府在沿江地区建设了湿地公园和生态屏障,有效地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加强了抗洪减灾能力。
最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设施也得到了全面的升级。
政府增加了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修建了更加先进、更加完善的水利设施,为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水资源保障。
综上所述,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作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继续加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作,从而保障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河道治理及保护的实践分析
![长江河道治理及保护的实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1cd438910ef12d2bf9e760.png)
长江河道治理及保护的实践分析摘要:由于近年来我国各个行业盲目追求经济发展,为工业企业的大量出现创造了条件,而工业设施数量的飞速增长使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越来越严重,长江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为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我国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开始重视对长江河道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治理及保护工作。
本文将围绕长江河道的治理及保护以及相关实践内容展开分析。
关键词:长江河道;治理及保护;实践引言:河道治理是实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能够维护河道生态环境,对推动当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资源因过往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破坏,而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河道治理工作对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在针对长江的河道治理工作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同时也收获了一些成果。
1.长江河道治理及保护工作的意义长江是我国境内的第一大河,也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大河。
数千年来,长江以其径流滋润、哺育了流经范围内的无数生命。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部分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致使长江河道两岸工厂数量飞速增长,严重影响了长江的河道生态系统,使长江的水质迅速下降。
长江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得到落实,改善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开展长江河道治理及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2.长江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尽管长江河道治理工作已经开展了一些时日,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依然还存在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河势未完全稳固、堤防达标程度不足、管理不全面等问题。
2.1河势未稳长江河势未稳主要体现在河床冲深扩大、窝崩、部分河段地质条件差及江安稳定程度遭到破坏等四个方面。
以镇江市长江河段为例,镇江长江河段在世业洲左汊进口段河床的冲深存在明显扩大现象,该区域河床扩大致使洲体北部边缘区域遭受冲刷,出现变陡与后退的情况,这就造成世业洲两汊在河流之后对龙门口下段形成更强的冲刷作用,给城市取水口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长江某些水流条件复杂的河段尽管已建立护岸工程,但工程建立时间较早,其能效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弱,河道内的水流流速较快,且同时受长江潮汐活动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冲刷力度,再加上某些船只在长江河段内频繁试航,造成部分河段发生窝崩现象[1];长江沿岸部分土层以上部的淤质土、粉细砂及总部的中细砂构成,这种土质在抗冲刷能力上的表现较差,经受水流冲刷后极易失去稳定性,产生崩塌现象;最后,部分施工单位或个人为牟取利益,在长江河段采砂过程中存在非法操作,这也是导致长江局部河势失稳的诱因之一。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b72d477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0.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江中下游河道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河道整治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就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必要性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和农业区域,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人口。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输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质严重受到污染。
河道淤积、水质下降、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刻不容缓。
1. 河道生态修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破坏,水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物资源减少。
河道生态修复是河道整治的首要任务。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水生植物种植等措施,改善河道生态环境,恢复水生物多样性,提高水质。
2. 水污染治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污水排放量巨大,严重污染河道水质。
加强水污染治理是河道整治的关键。
采取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污水排放标准管理力度等手段,控制和治理水质污染。
3. 河道治理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河道淤积和河床塌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河道的通航能力和生态环境。
进行河道治理工程是河道整治的重要内容。
通过疏浚河道、修复河床、加固河岸等手段,恢复河道的正常功能。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湿地和生态系统面临丧失或退化的风险。
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是河道整治的基础。
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恢复湿地、修复植被等手段,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多年的努力,河道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污染物排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
通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管理,长江中下游城市的污水处理率明显提高,污染排放量有所减少;通过疏浚工程和河道治理工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通航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e4c0f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0.png)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承载着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长江河道长期以来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泥沙淤积、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实际实践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长江资源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泥沙淤积问题长江是一个泥沙丰富的河流,但由于水库的拦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泥沙淤积严重。
相关研究表明,泥沙淤积不仅影响了航道的通行能力,还导致了下游地区的水患。
如何有效地处理泥沙淤积问题成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重点之一。
2. 水资源利用问题长江流域人口密集,而且经济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非常大。
长期以来对长江水资源的滥用和浪费导致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
如何合理利用长江水资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3. 生态环境问题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水质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的水质一直处于较差的状态,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存在的问题1. 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长江河道整治涉及范围广泛、涉及利益复杂,长期以来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
这导致了一些治理措施的片面性和局部性,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治理效果。
2. 缺乏跨部门协作长江流域涉及的行政区域多,相关的管理部门也较为分散,因此在实际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跨部门协作,难以形成合力效果。
3. 技术手段滞后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需要涉及到水利、环保、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技术手段,但目前相关技术手段滞后,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
三、实际实践1. 水库管理目前长江流域拦河的水库数量众多,因此对水库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水库进行合理的蓄水和排水,可以有效地减轻泥沙淤积的问题,同时保证下游的洪水安全。
2. 河道治理针对长江河道的治理情况,目前主要采取的是疏浚和固床等措施,通过清淤和加固河道底部,提高河床的稳定性,以减轻泥沙淤积和改善通航条件。
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研究
![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3f866d8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7.png)
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承载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功能。
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崩岸现象较为普遍。
崩岸不仅直接威胁沿岸居民和基础设施的安全,还会引发河流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为了保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的崩岸治理工程。
这些工程旨在修复和加固受崩岸影响的河岸,提高河道的稳定性,减少崩岸灾害的发生频率。
水生态保护在近年来的环保意识提升和政策支持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保护水生态系统是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而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与水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崩岸治理工程的实施往往会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如何在崩岸治理过程中兼顾水生态保护的需求,成为现阶段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对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水生态保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对水生态保护的影响和作用,以实现长江水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其对水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2.研究水生态保护现状,了解长江水域生物多样性、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3.探讨水生态保护与崩岸治理工程的相互关系,分析水生态因素对崩岸治理工程的影响和制约因素;4.提出针对长江中下游水生态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水生态系统提供参考和借鉴;5.对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与水生态保护的协同效应进行评估,为未来的水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方案。
通过此研究,旨在为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概况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工程是为了防止长江河岸因水流侵蚀、泥沙沉积不均等因素导致的岸坡崩塌、滑坡等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长江防洪中的河道整治问题
![长江防洪中的河道整治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ba8add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c.png)
长江防洪中的河道整治问题
余文畴
【期刊名称】《人民长江》
【年(卷),期】1999(030)002
【摘要】在"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和"上蓄下疏,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方针指导下,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作为防洪工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多年以来做了4个方面的工作.①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两岸兴建了规模宏大的护岸工程;②在下荆江实施了系统裁弯工程;③进行了中下游14个重点河段整治工作;④研究和审批长江干流河道上桥梁、沿江、电厂码头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在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1998年洪水,就长江防洪规划中有关河道整治方面的4个问题,即洪水河槽河势控制规划、中游局部河段裁弯、分汊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应在规划工作中加强分析研究,在防洪工程体系中的河道整治方面考虑得更全面、更合理,使河道整治工程落到实处,为长江防洪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余文畴
【作者单位】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
【相关文献】
1.对城区河道整治中防洪安全等几个问题的认识 [J], 陈宝中
2.长江干流河道整治及其防洪效益 [J], 王灿
3.河道整治排洪减灾——浅议提孜那甫河下游河道的防洪问题 [J], 高峰
4.长江南京新济洲河道整治工程与沿岸堤防防洪安全的实践与思考 [J], 王义坤; 王晓娟; 朱春光
5.长江中游的防洪问题和对策——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的启示 [J], 李长安;殷鸿福;陈德兴;王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5-30作者简介:余文畴,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2)08-0015-03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护岸工程实践与展望余文畴 卢金友(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10)摘要:在简述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情况和整治任务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建国50a 来河道整治工程的实践,包括规模宏大的护岸工程,蜿蜒河道裁弯工程,分汊河道稳定和堵汊工程以及重点河段综合整治;介绍了护岸工程的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的发展;对新世纪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再经过50a 的奋斗,长江一定会成为堤防稳固、河势稳定、水环境优良,永远造福于人类的河道。
关 键 词:护岸工程;裁湾工程;堵汊工程;综合整治;长江中下游中图分类号:TV86 文献标识码:A1 长江中下游河道基本情况及整治任务长江在穿过著名的三峡峡谷后,带着4500亿m 3的巨大径流量和5亿多吨的巨大泥沙量,以磅礴的气势进入广阔的中下游平原;在汇聚洞庭湖水系、汉江、鄱阳湖水系等众多支流后,以平均每年10000亿m 3的水量注入东海。
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是世界第3长河。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自宜昌至枝城河段长约61km ,是山区河流进入平原河流的过渡段,河道平面形态和洲滩格局长期以来保持基本不变,河势相对稳定。
枝城至藕池口的上荆江,长约172km ,为弯曲分汊性河道。
该河段北岸为荆江大堤,深泓逼岸,防洪形势险要。
河道演变的特点是弯道凹岸崩坍,江心洲的弯道内主支汊冲淤变化,兴衰交替。
藕池口至城陵矶的下荆江,约175k m ,属典型的蜿蜒性河道。
河道平面形态蜿蜒曲折,泄洪不畅;演变的特点是凹岸崩坍,凸岸边滩淤长,并可能发生撇弯切滩或自然裁弯。
上荆江和下荆江右岸共有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分流入洞庭湖,经洞庭湖调节后并汇集湘、资、沅、澧等支流,于城陵矶处汇入长江,构成复杂的江湖关系。
城陵矶以下1485km 的河道属分汊型河道,两岸有汉江等支流以及鄱阳湖水系、巢湖水系,太湖水系入汇,经过长期的造床过程,形成藕节状宽窄相间的分汊型河段。
其演变的主要特点是,崩岸频繁发生,汊道冲淤兴衰呈周期性变化规律。
从以上河道演变基本特点可以看出,长江中下游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江岸崩坍严重,威胁防洪大堤安全和两岸工农业及港口设施的正常运行;部分河段河道泄洪不畅;局部河段河势还很不稳定;有些河段主流摆动,浅滩变化频繁,碍航现象严重;有些河段淤积严重,影响港口、码头和泵站正常运行。
因此,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规划确定的整治任务是,通过综合治理,控制和稳定有利河势,调整改善不利河势为有利河势,稳定岸线,扩大泄洪能力,改善航运条件,使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成为一条河势和岸线稳定、堤防体系稳固、泄洪通畅、航道与港域条件良好和水环境优良的河道,为沿江地区经济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 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2.1 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在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中,护岸工程是一项最基本的整治工程。
这是因为,护岸工程不仅涉及中下游长达1800多千米河道内的江岸防护,而且还是裁弯和堵汊整治中必不可少的河势控制工程。
在航道整治中,也是以稳定河势的护岸工程为基础的。
因此,实施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中下游各省市50a 来为之奋斗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长江中下游修建护岸工程,最早可追溯至1465年荆江大堤抛石矶头护岸,至20世纪初,整个中下游仍只有荆江大堤矶头群和其它几处零星可数的矶头和桩石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建设蓬勃发展,修建了荆江大堤和无为大堤护岸加固工程,武汉市龙王庙等险工加固工程,南京市下关、浦口护岸工程,同马大堤、黄广大堤、九江江堤、临湘江堤护岸工程,下荆江河势控制工程以及长江中下游各分汊河段河势控制工程。
在长江口地区,大力兴建了以丁坝群为主的海塘护滩工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满足防洪和综合治理日益增长的要求,中下游河道河势控制力度不断加大,重点河段的整治不断加强,护岸工程逐步发展到稳定分汊河道和控制其分流比的整治。
1998年洪水是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又一次大洪水,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经受住了考验。
在抵御1998年洪水中各段护岸工程基本没有受到破坏,但也存在不少险情。
同时,1998年洪水对河道的冲淤作用使一些河段的河势发生变化,对防洪安全和河势稳定都产生不利影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1999年以来在长江中下游掀起了空前的治理长江、实施护岸工程建设的新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0a 来,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抛石总量达8959.7万m 3,建第33卷第8期人 民 长 江Vol .33,No .82002年8月Yangtze River Aug ., 2002成丁坝700余条,柴排408.9万m2,混凝土铰链排117.1万m2,护岸总长度达1525km。
50a来实施的护岸工程,是防洪工程的组成部分,增强了堤岸的抗洪能力。
护岸工程使长江中下游河势基本得以稳定,兼顾了两岸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要求,稳定和改善了长江这一黄金水道,促进了沿江各工矿企业经济发展,发挥了护岸工程控制河势的综合效益。
2.2 下荆江系统裁弯工程在下荆江九曲回肠的蜿蜒型河段,为扩大河道泄量,于1967年和1969年分别实施了中洲子和上车湾裁弯工程。
1972年又发生沙滩子自然裁弯。
由此3处裁弯,实现了荆江防洪规划中南线系统裁弯方案,沙市洪水位可降低0.5m,缩短航程78km,对防洪和航运带来显著的工程效益。
在系统裁弯工程中有两点必须指出:①裁弯引河开挖断面只占河道全断面的117~130,与国外裁弯全断面开挖相比,大大节省了工程量;②在中洲子新河崩岸剧烈发展,崩速达每月150m的情况下,取得了抛石护岸稳定岸线的成功经验。
2.3 分汊河道整治及堵汊工程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的治理,摒弃了昔日江心洲应当“自生自灭”,整治也应当“保岸不保洲”的观点,首先按河势控制要求稳定两岸岸线,继而实施以稳定江心洲头为重点的河势控制工程。
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控制、改善分流比的整治。
张家洲、官洲、鹅眉洲、小黄洲、梅子洲、八卦洲及和畅洲都是沿上述途径进行整治的。
堵汊工程是对分汊河道实施的一种根本性整治。
堵汊工程的整治方向符合分汊河道江心洲不断并洲并岸的历史演变趋势,特别是对多汊河段中平面变化较大、影响汊内河势稳定、其崩岸影响堤防安全的小支汊,实施堵汊工程是必要的。
长江中下游20世纪70~90年代,先后实施了官洲西江、扁担洲右汊、玉板洲右汊、兴隆洲左汊和太阳洲左汊以及崇明岛与团结沙之间的堵汊工程。
实践证明,上述堵汊工程的实施,对于促使河势稳定、改善航道、消除崩岸、开发江心洲及消灭钉螺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堵塞较大支汊应取慎重态度,应对上游水位和上下游河势的调整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2.4 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重点河段的综合治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经国家计委审批的南京、镇扬河段一期综合治理工程已于1993年完成,均取得初步稳定河势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二期整治工程。
由水利部、交通部共同投资的界牌河段整治工程基本完成,较好地解决了该河段防洪和航运之间的矛盾。
马鞍山河段、安庆河段正在实施一期整治工程。
其它重点河段均结合防洪护岸工程,对河势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控制。
这些重点河段一般都有重点堤防和重要城市,都分布着许多大中型工矿企业。
在整治工程布置方面,考虑了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近期和远景的要求。
经过建国50a来的河道整治及护岸工程实施,荆江大堤、无为大堤等重要堤防的护岸工程得到进一步加固;长江干堤二级堤防护岸工程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实施;下荆江河势控制工程已全面实施;武汉、南京等大多数重点河段河势逐步稳定,并进一步实施稳定汊道的整治工程;其它重点河段和二类河段,也通过护岸工程控制河势入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治。
这样,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基本上达到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中关于河道整治的目标,即:“至本世纪末或稍后,达到基本控制河势,稳定大部分重点河段岸线,增强防洪能力,改善航道条件,促进沿江城镇、港口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的整治目标。
3 长江护岸工程技术发展(1)抛石护岸历史悠久,具有就地取材,施工方法简单,可分期施工、逐年加固,维修方便,造价低廉等优点。
以往在各种水流、边界条件下均使用过,护岸效果较好。
在崩速极大的剧烈崩坍条件下,采用抛石护岸能很好地适应河床变形。
正因为抛石护岸具有上述优点,所以在长江中下游应用最为广泛,积累经验也较多。
为了摸清抛石护岸的机理,自20世纪60~70年代,长江科学院进行过块石在河床冲刷时的位移特性、平顺抛石护岸破坏过程、抛石加固方案和施工方法等试验;进行了丁坝水流结构和局部冲刷以及不同护岸形式的对比试验;在水槽中对抛石进行数万次抛投试验,求得落距概率分布特性,并结合实地抛投试验,获得抛石落距迄今仍采用的经验公式。
此外,还采用日本制SP-2浅地层剖面仪和长江委物探队自制C K-1型水声勘探仪,取得了荆江大堤块石分布资料。
这些成果对抛石工程实践均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2)铰链混凝土板沉排,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武汉河段天兴洲首次采用并取得成功。
1998年洪水后,在武汉龙王庙险工段和黄冈、同马、无为大堤护岸工程中也开始采用。
实践表明,在河床剧烈变形导致崩岸的地段,前沿若设置一定数量的抛石以适应较大的变形将更为合理。
铰链沉排护岸具有整体性好,取材容易,能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质量易控制等优点,但造价较高,并需防止抛锚破坏。
(3)模袋混凝土护岸,近几年在江阴、九江、扬州及无为等地均有实施,取得了初步效果。
模袋混凝土护岸具有整体性强,抗冲能力强,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抗风浪冲击能力强,施工质量容易控制等优点,但对河道平整度要求高,水下岸坡整修量大且定位较困难,造价高,适应河床变形的能力较差。
当河床有较大的冲深,刚性的模袋混凝土排前沿将悬在水流中极易折断破坏。
如能在模袋混凝土排前沿抛一定数量的块石将会很好地适应河床变形。
(4)土工织物砂枕(排)护岸具有取材容易,体积和重量大,稳定性好,工程数量与质量容易控制,造价较低及施工方便等优点。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先后在长江中游田家口、天星阁、上车湾新河、七弓岭、后洲、寡妇夹段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抗冲效果。
在界牌河段实施的在排上均匀分布压小的沙袋,适应河床变形的性能较好。
土工编物砂枕(排)护岸以往多用于崩岸强度小,水流顶冲不强烈的地段。
最为突出的缺点是,防止抛锚破坏的能力差。
(5)梢料(柴枕、柴排、柴帘、沉树、沉梢坝等)护岸多用于滩岸抗冲能力差、发生大型窝崩的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