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实用)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解析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解析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对于教育从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合理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进行解析和探讨。
一、教育研究方法概述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领域中用于求证、验证教育问题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它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获取可靠的研究结果,为教育决策和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支持。
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1.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描述和解释现象,以获取深入、全面的理解。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教育中复杂、涉及主观感受的问题的研究,如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学生学习动机等。
2.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数值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验证和检验假设、推断关系和预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对教育中客观、可量化的问题的研究,如学校教学环境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等。
3. 混合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结合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特点,旨在综合利用两种方法的优势,达到更全面、更准确的研究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教育中复杂问题的研究,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教育研究方法的步骤1. 确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确定是研究的基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确立合适的研究问题。
2. 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案是研究的蓝图,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变量、研究设计等。
在设计研究方案时,需要考虑研究问题的特点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3. 收集数据数据的收集是研究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收集到的数据应该有针对性、有效性,能够真实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
4. 处理和分析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是获取研究结果的关键步骤。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数据的有关指标和结论。
5. 解释和归纳研究结果解释和归纳研究结果是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需要结合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进行逻辑推理和理论解释,得出研究的结论。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实用)
各章节重点难点4个要点)1、教育研究的类型(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
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与评价阶段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一)选题的主要来源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二)选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知识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科学领域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
它旨在通过科学研究的手段,收集、分析和解释教育现象,以推动和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的明确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是研究者所希望达到的预期结果,而问题则是研究者对于某个具体问题所提出的研究方向。
研究目的和问题的明确有助于研究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研究效果。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
资料的收集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在收集到的资料中,研究者需要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
整理资料时可以借助电脑软件或手工方式,使资料整理更加有条理。
三、研究方法的选择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要。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
实证研究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问卷调查则通过问卷表格来了解受访者的意见和看法,实验研究则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验证研究假设。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分析数据可以采取统计学的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和推论统计等。
描述性统计用于对数据进行描述和总结,推论统计则用于对整体进行推断和判断。
在将结果解释时,研究者需要结合研究目的和问题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论证,以使结果更加可信和可靠。
五、研究伦理的考虑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研究者需遵守研究伦理的原则和规范。
研究伦理要求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应保证被调查对象的权益和隐私,并在研究过程中尽量不对其造成伤害。
研究者还需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得进行数据造假和论文抄袭等行为。
总结: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研究概述〔一〕教育研究的界说---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开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限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那么的开展;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开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开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根底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根底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 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根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根底;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 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局部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根本派别进步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镀,各自的开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开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着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开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开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开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增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开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洁划一、整体直观;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增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一一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五〕教育研究的根本原那么1.客观性原那么:要从客观的教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教育问题;2.创新性原那么:表达在选题、研究方法和角度和研究结论等方面;3.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表达在注意选题的生活根底及研究对象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4.伦理原那么:教育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当前的道德伦理,不能够违反法律法规,损坏他人身心健康等;这是教育研究的根本原那么,由于教育研究对象是人;①评估研究的伦理可接受性;②充分熟悉并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③研究者应承当对研究者应负的责任;〔六〕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一一1.选题2.研究设计3.搜集资料4.整理与分析资料5.撰写研究报告6.总结与评价阶段;〔七〕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类型1.含义:教育研究方法是根据某种途径,有组织、有方案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2.特点:除了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之外,独特之处在于①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② 研究的周期很长;③针对性、实践性很强;④研究参与主体广泛;3.功能:是实现教育学科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必要条件;能够提升教育研究人员的素养和研究水平;4.教育研究方法的根本类型:〔1〕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拟、分析、综合、概括〕;〔2〕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3〕实验研究方法〔前实验、真实验、准实验〕;〔4〕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一〕选题的主要来源一一1.社会变革与开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二〕选题的根本要求一一1.问题本身要新奇、有研究价值;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时机问题〕;〔三〕教育研究假设1.假设的含义: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推测性论断或假设性解释科学研究,是在进行研究之前就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理论;2.作用:假设是理论的先导,起着核心作用;①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目的,限定研究数据的收集范围;②根据假设的内容,涉及具体的方案收集数据,进一步验证假设;③有利于研究者对变量进行有效限制,防止研究的盲目性,保证研究结果的质量;3.假设的主要类型:①归纳假设、演绎假设和研究假设②描述假设、解释假设和预测假设;4.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①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是由实验者设计安排的,人为操纵限制的,有方案地变化的实验情境或条件因素;②因变量即反响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实验者需观察、测量、计算的变化因素;③无关变量即干扰变量或限制变量;5.假设表述的标准性要求:假设表述应简单明了具体明确;另外研究假设中的变量应是可以操纵和测量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是有意义的、可检测的;〔四〕教育研究方案的制定1.选择研究对象〔1〕总体、样本和抽样:总体,是特定研究对象的总和;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局部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根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称为样本容量;抽样,是遵循一定的规那么, 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2〕选择样本的根本要求:①明确规定总体〔取决于研究目的和研究的外部效度及可行性〕;②取样的随机性;③取样的代表性;④合理的样本容量:样本大小取决于研究目的、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所采取的抽样方法和统计方法;研究对象总体的同质性;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诸方面;⑤ 取样的可行性;〔3〕样本大小的参考值:①对于描述研究和调查研究,大小为总体的10% 除少数情况外不少于100;②相关研究和比拟研究,满意样本每组不少于30;③实验研究, 条件限制严格的为每组15人,条件不严格的为一个自然教学班;〔4〕取样的根本方法:① 简单随机取样〔抽签、随机数目表〕,适用条件是样本总体个数有限且数量不大;优点是方便易行,缺点是不适合大样本;②系统随机取样〔等距取样〕,适用条件是大样本,但不适用于样本分布有周期性的特点的情况;③分层随机,适用条件是总体成分复杂且各成分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优点是可有效地减少误差,缺点是必须对总体中的各层有一定的了解;④整群随机取样,适用条件是总体大、数量多且各层之间同质性较高的情况,优点是抽样方法简单,缺点是误差较大;2.确定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被试特点、研究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等选择方法,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3.制定研究方案:包括①研究题目②对研究课题目的及意义的简单说明③课题研究的根本内容④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制定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方案⑤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⑥研究成果的预计取向及使用范围;⑦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五〕课题论证的根本内容一一1.选题价值论证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的根本思路论证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三、教育文献检索〔一〕教育文献概述1.含义:教育科学文献是记载有关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2.作用:①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向②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③防止重复劳动、提升科学研究的效益;〔二〕教育文献的及主要分布1.种类:①一次文献,包括专着、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②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献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熟悉,是检索工具的重要组成局部;③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根底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陈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具有综合性、浓缩性和参考性等特点;2.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电子信息检索系统;〔三〕教育文献检索的根本过程及主要方法1.根本过程:①分析和准备阶段;②搜索阶段;③加工阶段;2.主要方法:①顺查法②逆查法③引文查找法〔跟踪法〕④综合查找法;3.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①脱机检索②联机检索,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由中央计算机、数据库、检索终端和卫星通信系统组成,其中美国的最大的;DIALOG阻目前世界上〔四〕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1.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2.确认文献的真实性:①内审法,旨在区分资料的真伪或完整性;②外审法,旨在确定资料本身的意义;3.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①根本内容,包括已有研究的历史开展和现状和综述者的评价、建议和预测;②格式和内容安排,包括绪论、历史开展状况与评价、当前研究状况和评价、趋势展望、研究改良建议和参考文献;四、教育观察研究〔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1.含义:教育观察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方案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研究;2.根本特点:①有明确的观察目的②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限制③有翔实的观察记录;3..教育观察研究的根本原那么:①目的性②客观性③自觉性;〔二〕教育观察研究的根本类型一一1.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观察;2.直接观察与问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1.教育观察的实施程序:①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②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③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④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2.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1〕描述记录:①日记描述法〔裴斯泰洛齐首先使用〕;②轶事记录法;③连续记录法;〔2〕取样记录:以行为样本;①时间取样②事件取样;〔3〕行为核对表;五、教育调查研究〔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1.含义: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熟悉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2.类型:①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②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开展调查、预测调查③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3.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①确定调查课题②选择调查对象③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④制定调查方案⑤实施调查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二〕问卷调查1.优点:①调查过程的标准化②调查形式的匿名性③调查的范围广④适用于大样本,效率高⑤结果较少地受主、被试交互作用的影响;⑥结果较易量化;2.局限:①灵活性问题②主试无法直接观察每个被试,无法记录其做题时的反响;③问卷的效度问题也应予以关注;3.问卷的结构:①指导语②问题③结束语;4.问题的设计:〔1〕问题设计的根本要求①关于问题的内容与表述;②关于问题的数量〔时间为20-30m〕;③关于题目的排列;〔2〕问题的形式:①结构型〔封闭式问卷〕②非结构型〔开放式问卷〕③综合型;〔3〕问题答案的格式:是否式;选择式〔菜单式〕、评判式〔排列式、编序式〕、等级式、等距式、划记式;〔三〕访谈调查1.优点:①灵活性强②能够使用比拟复杂的访谈提纲③能够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④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⑤容易进行深入调查;2.缺点:①样本容量有限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②无法限制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③干扰性因素、不可控因素较多④访谈结果不易量化;3.类型:①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②一次性和重复性访谈调查③个别和集体访谈调查;4.过程:①选择访谈对象②准备访谈提纲和访谈方案③正式访谈〔包括初步接触、进行提问、注意记录和结束访谈四个步骤〕〔四〕测量调查1.含义: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方法;特点是根据一定的法那么,以测试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并且进行量化分析;2.类型:①定名测量,数字仅代表事物,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量化和四那么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次数和百分数;②定序测量,数字仅代表等级或顺序位置,无绝对零点,无相等单位不能进行四那么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中位数、百分数等;③定距测量,无绝对零点,但有相对单位,能进行加减运算,其适用的统计方法有平均数、标准差等;④比率测量,最高级别的量表,有绝对零点和相对单位,可进行任何形式的运算; ⑤学业成就测量,也称教育测量,最后以学习成绩来表现;⑥智力测量,也称一般水平测量;常用的有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量表、瑞文推理测验等;⑦能力倾向测量,测被试潜在的某种水平,以了解其开展的可能性,预测个人水平开展倾向;⑧人格测量,也称个性测量,较为着名的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测验等;3.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①效度,是测量的有效性的度量,它是评价测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测量效度就是指测量的结果是否能真正反映测量的目标和意图;②信度,测量可靠性的度量,它是鉴定测量的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注意低信度的测试效度一定低,但低效度的测试信度不一定低;③难度,即受测团体中被试者在答案范围内答复题目的程度;④区分度,即题目对受测者作答反响的鉴别程度;六、教育实验研究〔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1.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合理地限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2.根本要素:①自变量和因变量〔操纵自变量,限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②实验组和限制组③前测和后测;3.特点及优缺点:〔1〕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科学实验活动的根本特点,包括①因果关系的探讨;②自变量的操作〔进行实验处理〕;③合理限制无关变量;〔2〕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表达在试验研究对象、实验物质手段、研究方法和教育实验结果上;4.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开展的两条根本线索:①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分析模式〕,即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教育学;②从一般教育活动分化开展而形成〔人文科学的方法〕;5.功能:①检验、修改和完善教育理论;②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开展;③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顺序;6.教育实验研究的根本顺序:〔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①选定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②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指导;③确定实验的自变量;④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及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⑤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限制无关因素的举措;〔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根据实施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举措〔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③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要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科学结论,最后进行重复实验或扩大实验;〔二〕教育实验的根本类型一一1.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2.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3.单因素实验与多因素实验;4.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①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和比拟,但对无关因素的干扰和混淆因素那么缺乏应有的限制,因而无法验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很难将实验结果推论到实验以外的其他情形,内外效度均低;②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实验对象,无法像真实验那样完全限制误差来源,只尽可能予以条件限制;准实验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具有推广到其他教育实际中去的可行性;教育实验大多属于准实验,是由于教育实验的情境和教育实验的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实验难以满足一般科学实验的标准要求,在许多教育实验中,实验对象是处于正常的自然状态接受实验的;③真实验;〔三〕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1.含义:在确定研究课题的根底上,研究者必须科学确实定和描述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动,论述它的内容和方法;2.步骤:①陈述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②确定实验处理;③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④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⑤判定实验需要限制的无关因素,选择限制方法,设计限制过程和预测限制程度;⑥选择适合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3.根本类型:坎贝尔和斯坦利的分类为〔1〕单因素设计,包括①前实验设计〔单组后测、单组前后测和固定组比拟设计〕②准试验设计〔不等限制组和时间序列设计〕③真实验设计〔实验组限制组前后测、实验组限制组后测和所罗门四组设计〕;〔2〕多因素设计;〔四〕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效度1.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效度是指一个教育实验研究的有效性,是衡量教育实验成败优劣的关键性质量指标;2.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内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①历史②成熟③测验④工具⑤统计回归⑥被试选择⑦被试的缺失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3.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说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外在效度分为总体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特定的研究样本推广到更大的被试群体中去的适用范围〕和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从研究设计的实验情境推广到其他教育情境中去的范围〕两类;外在效度的影响因素①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②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效应③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应〔霍桑效应〕④多重处理的干扰;〔五〕教育实验的变量限制1.内涵:①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境的限制水平,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限制;②研究对于实验所操作的自变量的限制程度;③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限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限制无关变量;2.主要方法:对无关变量的限制是教育实验研究的重点,研究者要用平衡、消除、抵消、恒定和随机等方法来限制或减少其干扰作用;〔六〕教育实验涉及的主要格式及优缺点1.单组前后测:①优点是有前测,可以在实验处理前提供被试的某些信息;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 能明显验证实验处理的效果;被试兼作限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局限是没有限制组,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可能产生练习效应;2.非随机分派限制组前后测:①优点是使用了限制组,成熟等因素受到一定限制;其它与实验处理同时发生的变量影响,那么对两组产生的影响是一致的,可以得到抵消,可以限制历史因素;②局限是被试不是随机分配,没有前测数据,判断被试的同质性是困难的,无法限制被试的差异;3.随机分派限制组后测:①优点是消除前测与后测、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以控制历史、成熟、练习与统计回归的影响②局限是不能对被试缺失加以限制;4.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①优点是随机分配,可以限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有限制组,可以限制成熟、练习、统计回归等因素;局限是前测与实验处理产生交互影响;5.所罗门四组设计:优点是将前测反复效应别离出来;可以做四组比拟;运用2X2方差分析处理结果;局限是同质的四组被试很难做到;七.教育行动研究〔一〕教育行动研究概述1.产生与开展:①柯立尔进行了最早的行动研究尝试;②勒温把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方案-行动-观察-反思-方案〕,将它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③考瑞在1953年出版的?改良学校实践的行动研究?中,第一个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研究之中;2.含义:就是教育实践工作的参与者和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共同合作,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特点:有学者把行动研究归纳为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目的〕;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总之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主;研究主题使教育实践工作者;研究应用者是行动研究者;研究过程注重协同合作;问题的解决具有及时性和立即应用性;4.优点:克服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弊端;有利于突破科学实验的种种限制,比拟简单易行,容易为广阔中小学教师所接受;有利于改良学校工作,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开展;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沟通;5.缺点:适用于小规模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利于宏观的理论的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不能对研究的外部。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知识点超全汇总
1、教育研究是用教育理论去研究教育现象,以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2、教育研究的特点:伦理性、复杂性、全员性。
3、教育研究的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推导结论。
4、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地准确解释的程度(即研究本身的真实性)5、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的程度(即研究的推广性)。
6、教育研究的信度:指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即研究的一致性)外在信度: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
(即研究的重复性)信度是效度的保证7、内在效度高的实验,外在效度也一定高。
(错误)内在效度是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能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而且内外效度有相会互相影响。
8、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
(正确)因为一个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有效度。
如果一项研究是不可靠的,我们就不可能有信心去解释结果,并将它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和条件中去。
9、教育研究的分类: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扩展知识;应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②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定量研究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用语言文字。
③实验和准实验真实验:随机抽取和分配被试,被试具有同质性;因变量、无关变量得到比较严格控制;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准实验:被试无法进行随机取样,强调对自变量进行操纵控制,对无关变量有所控制。
题目:研究教育现象及过程的基本规律,揭示青少年身心发展以及影响因素间的本质联系,探索新的领域等为基本任务的课题属于()√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定性研究 D.定量研究运用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解决教育工作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是()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定性研究D.定量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一般的特殊情境中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研究属于(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定性研究D.定量研究10、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变量:不同的个体体现出不同价值的条件和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教师招聘考试-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教师招聘考试-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1.教育观察研究法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统计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统计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统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统计则是研究与评估教育的关键工具。
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提升教育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育研究方法与教育统计的基本知识点,包括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等。
一、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它是教育研究的基础,对于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类型。
1.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从主观的角度出发,通过描述和解释现象来研究问题。
研究者通过观察、访谈、文献综述等方法收集数据,并通过归纳、总结和解释这些数据来形成结论。
定性研究适用于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教育中的复杂问题。
2.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通过收集和分析数量化的数据来研究问题。
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通过数值分析来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定量研究适用于验证性和预测性研究,可以帮助我们量化教育问题,进行统计和推理。
二、教育统计教育统计是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教育数据,提供有关学生、学校、教育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教育统计的主要目的是为教育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帮助教育机构和政府进行教育规划和调整。
1. 数据收集教育统计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的教育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测试成绩、学校档案等方式获取。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保护个人的隐私。
2. 数据整理与分析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这一过程包括数据清理、数据编码、数据转换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目的是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报告与解释数据分析完成后,需要将结果进行报告和解释,以便教育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理解和应用。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第一章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特定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揭示教育本质,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2、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研究的对象时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研究对象的教育问题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点:①问题性;②预见性;③未知性3、教育研究的功能⑴丰富教育理论;⑵描述教育事实;⑶解释教育现象;⑷预测发展趋势;⑸改进教育工作4、教育研究的意义⑴教育研究是教育实现自身变革的内在要求;⑵教育研究是提高教育行政决策的科学化的需要;⑶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⑷教育研究有益于中小学教师工作内驱力的激发;⑸教育研究有助于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第二章1、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⑴客观性原则;⑵创新性原则;⑶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⑸伦理原则2、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①选题;②查阅文献及初步调查了解;③制定研究工作计划;④搜集并整理资料;⑤分析研究;⑥撰写报告3、教育研究问题的来源⑴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⑵从过去的研究成果中寻找值得研究的问题;⑶从有关理论中演绎出研究问题;⑷从留有争议的问题中寻找研究问题;⑸从各级规划课题中选择问题4、选题的原则①需要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创新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5、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察分析;第二个阶段是提出假设;第三个假设是表述6、确定研究变量⑴选择实验变量;⑵确定因变量;⑶辨别无关变量;⑷定义研究变量第三章1、文献的定义文献包含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即把人类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和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所有资料,既包括如图书、报刊、学位论文、档案、科研报告等书面印刷品,也包括像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幻灯片等实物形态的各种资料.2、文献的类型⑴根据文献内容加工程度的不同,可分为零次文献(如个人日记、教师日志、手稿、信件、笔记、自传,还有学校、团体、学会等撰写的文件)、一次文献(如专著、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会议文献、档案资料)、二次文献(如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⑵根据文献的来源,可分为图书类文献、期刊报纸类文献、论文集类文献等;⑶根据文献的呈现形态,可分为印刷物类文献、影响类文献、电子类文献等。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 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三、研究变量的类型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产生的效应,是研究者要测定的结果变量;3、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特定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即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和测定的因变量外的一切变量,是研究者不想研究,但是会影响研究进程的,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四、定义研究变量:一般来说,先下抽象性定义,再下操作性定义;1、抽象性定义:从抽象的概念意义上对变量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词典定义;下抽象定义的方法:a、经典定义方法和差加属;b、从文献中寻找合适的定义方法;c、自行定义;2、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下操作定义的方法:a、条件描述法——通过陈述测量操作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对象特征或可能产生的现象;b、指标描述法——通过陈述测量操作标准来界定一个概念测量手段、指标;c、行为描述法——通过陈述测量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动作、结果;3、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应注意:a、对研究课题中重要的变量下操作性定义;b、根据研究目的、内容以及变量的性质来下操作性定义;c、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明确具体;d、操作性定义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是独特的,它是研究者为了研究需要而规定的特殊解释先抽象描述基本特征,操作规定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并非对变量的全面的、唯一的解释;4、抽象定义涵盖基本变量所有属性,解释范围大,具有普遍性,但太笼统无法据此测量和操作变量;操纵定义对变量界定新定义,便于操纵测量,但只涉及少数特征,具有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性;五、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了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1、分类;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的倾向性可分为:a、定向假设;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b、非定向假设;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过检验结果来解释变量间的结果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2、文献检索:就是从众多的文献中查找并获取所需文献的过程;a、一次文献: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科学论文、专着、会议文献、专利;b、二次文献:数目、索引、文摘本身不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是找一次提供线索;c、三次文献:研究动态、研究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3、研究计划的基本要求;①研究什么:a、要有合适的标题,最好涉及研究的范围、方法、对象、内容;b、要明确提出研究问题,让人了解问题的性质;c、列举研究的待答问题或研究假设,让人了解研究重点;d、界定研究的变量和关键词,让人了解研究的范围;②为什么研究:a、说明研究动机;b、揭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c、列举研究的具体目标;③如何研究:a、说明研究方法和实施程序,包括研究对象及取样,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工具选择编制,收集资料及资料分析等;b、对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员组织,进度安排,经费预算;c、对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包括人员组织,进度安排,经费预算;④有何成效:a、研究者必须在研究计划中具体说明研究的预期成效;b、要有成果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六、课堂观察的类别1、按是非借助于仪器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2、按是否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分: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3、参与观察:通过改变角色或隐藏身份完全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中进行观察;优点:可以消除或缩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便于深入了解被观察对象内部的真实情况;缺点: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易相互影响,观察结论易带有主观感情色彩;4、非参与观察:指研究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而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置身于他所研究的课堂情境之外进行的观察,适用于观察时间短内容较简单的情况;优点:观察者不易受被观察者的影响,观察结果比较客观公允;缺点:对现象的观察易带有表面性和偶然性,不易深入;5、按观察方式的结构划分: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非结构观察;七、问卷调查1、问卷研究的优缺点;优点:a、问卷不受人数限制,调查的人数可以较多;b、问卷可以由访员访问,也可以邮寄;c、问卷可以完全控制变项,找出因果;d、问卷资料适于电子计算机处理,节省分析时间,并且容易量化; 缺点:a、问卷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取得资料,研究弹性不足;b、问卷不容易找出错误或误解;d、问卷对设计要求比较高,如果在设计上出了些毛病,问卷便无法补救;2、问题形成的步骤:a、课题分析、提出假设;b、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c、确定指标;d、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编制直接与间接的问题;3、一个好的问卷,必须合理、科学、艺术地提出每一个问题;1合理:①全部问题是否都是特定研究课题及其理论假设所必须了解的;对研究课题和理论假设没有关系、可有可无的问题、多余的问题、对于以后不知如何分析的问题,仍要删除;②问题对于全部被调查者是否普遍使用;有些问题对于一部分被调查者适用,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不适用,对于这样的问题,具体做法为把普遍使用的问题列为后续问题;③提问的形式是否适合被调查者;a、表格形式的问题不宜过多;b、在一个表式问题中,实际问题的容量不宜过大;2科学:①单一:即一个问题中只包括一个调查指标,只询问一件事情;问卷中不能有双重问题;②中性:即问题不带有倾向性;带倾向性的问题,对于被调查者具有某种诱导作用,即诱使被调查者顺着提问者的观点及其倾向回答问题;对于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中性化处理,即修改剔除问题的倾向性;③明确:即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明确的含义;问卷中使用抽象概念、专业词汇及表达不当会造成问题模糊不清,造成歧义,引起误解,使回答的依据失去统一性;应科学地使用明确语言,才能准确精确表达含义;4、艺术地提问方式:a、委婉法:使用委婉的词汇来代替刺激的词汇提问;b、间接法:提出问题后,先提供其他人的回答,然后要求被调查者对其他人回答做出评价;c、消虑法:即在正式提问前加上一段关于引用权威或普遍性事实的文字,以消除顾虑;d、虚拟法:先假设一种情境,然后要求在该情境下回答问题;e、援助法:在表明调查者可以提供帮助的情况下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题;八、访谈:通过与被访者的口头交流来收集所需资料的研究方法;1、访谈优点:a、具有灵活性;访谈是双方直接交流双向沟通;有2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访谈员提问,被访者回答;另一种是双方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b、成功率较高;谈话是常用的手段,拒绝回答者较少,成功略高;c、可观察非语言行为;d、控制性较强,可以适当控制环境因素,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e、适用面较广;适用于一切有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被访者;f、可得到自发性回答;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回答较真实可靠;g、可获得深层次的信息;访谈具有适当解说,引导和追问的机会,因此可探索较为复杂的信息,获得新的深层次的信息;2、访谈缺点:a、代价较高;与问卷相比,访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b、时间长;寻找被访者和寻访路上所花时间远大于访谈时间,浪费时间精力;c、受访谈员影响大;访谈人员的特征会引起被访者心理反应,有可能影响真实性;d、缺乏隐秘性;当面回答,匿名性差,使被访者缺乏安全感,对于敏感问题会出现回避现象;e、会给被访者带来不便;f、访谈范围受限;难以进行大规模访谈,一般访谈样本较小;g、访谈记录困难;将访谈记录完整记录下来有一定困难,特别是无结构访谈;3、结构式访谈:是事先将访谈的题目设计成一份调查表或访谈问卷然后严格按拟定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的内容进行的访谈;访谈时访谈人员严格按照上面的顺序发问,不得随意改变和转述题目及答案用语,访谈人员处理问题的自由度比较小,其研究结果可做量化分析,因此称为标准化访谈;适用于:正式的、较大范围的社会调查,量的研究;4、无结构式访谈:也称自由式访谈,是一种随意的、自由的、开放的访谈方式;与结构式相反,无须事先制定统一的调查表或访谈问卷,而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谈提纲或某一个主题和问题方向,与被访谈者交谈,所得结果不宜做标准化分析,又称非标准化访谈;适用于:质的研究,心理咨询和治疗;5、半结构式访谈:有调查表或访谈问卷,但具有一定灵活性;适用于教育研究;九、访谈的程序与技巧1、访谈前的准备:①选择访谈对象:a、根据研究的目的确定访谈的总体范围,然后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b、要尽可能了解被访者的情况;②编制访谈问卷:a、首先要确定研究要测定的变量,然后根据这些变量编制问题;b、访谈问卷的问题要按研究目的和研究变量来编写,编制完成后,最好请有经验的研究者或同行一起商量,请他们提修改意见;③制定访谈计划:访谈计划通常要有时间进度或工作进度,为了使访谈规范,获得失效,须事先安排好访谈行程,并准备好访谈工具;④培训访谈人员;2、进入访谈现场:①访谈前的联系:采用书信或电话联系的方式,向对方说明访谈的目的、意义、内容,表明研究者身份和单位,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访问,约定访谈时间、地点,并告知对方访谈人员姓名;②初步接触:要注意以下几点:a、恰当的称呼;b、诚实的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c、表示访问的愿望;③获准访谈;3、提问与记录技术:①提问技术:a、维持被访者的访谈动机;b、提问要明确清楚;c、发问要自然流畅;d、要耐心听取回答;e、要耐心听取回答;f、不给予任何评价;g、注意非语言交流;②记录技术,方法有2种:纸笔记录,录音录像辅助;4、接引与追问技术:①接引:包括言语反应与非语言反应,接引的方法如下:a、重述问题;b、认可;c、停顿;d、解释;e、重述回答;f、澄清;g、转移话题;h、自我暴露;②追问技术:尽可能用被访者自己所用的语言和概念来进一步询问,方式有:a、直接询问和间接询问;b、当场追问和事后追问;5、结束访谈:①时间问题:访谈人员要掌握整个访谈时间;②行为问题:观察一些行为和言语表现来结束访谈;③结束语:被访谈者的支持与合作表示感谢,如果调查尚未完成须下次再访,要说明内容,约定好时间地点;6、访谈后的工作:每次访谈结束后,对记录的资料进行整理,看是否获得了所需的信息,是否需要重访;最后根据研究目的对加工处理后的文件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撰写研究报告;十、个案研究1、个案研究: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过程;2、个案研究的应用范围:病人对医生的诊断,心理咨询师的辅导与咨询;学校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的矫正;司法机关对刑事案件的审理;在教育研究中,个案研究往往适用于对不良问题的研究或对某些难以重复、难以预测和控制的事例进行研究;3、个案研究的特征:a、研究对象的单一性;b、研究方法的综合性;c、研究内容的深入性;4、个案研究的步骤针对学生进行的个案研究:a、确定研究对象;b、收集个人资料,包括个人资料、学校有关记录、家庭和社会背景;c、诊断和假设;d、个案分析与指导;e、实施个案指导;f、形成结论;十一、教育实验1、教育实验的局限性:其自身局限性有以下三点:a、教育实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b、研究结果不能完美重复;c、测量水平的限制;2、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P212 a、随机处理;b、统计处理;c、消除;d、平衡;e、恒定3、内在效度内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完全归因于自变量的变化或者说是否真实的反映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4、外在效度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能否适用的范围;5、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关系:a、内在效度是实验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外在效度的先决条件,没有内在效度便无所谓外在效度;b、外在效度是实现研究价值的基本途径,没有一定的外在效度,一个研究虽然内在效度较高,也无法体现其应用价值;。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总结
第一章1、科学研究的特征是什么?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客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研究的对象、过程、结果具有客观性。
系统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研究本身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科学研究结果的系统性。
创造性:内容、思维、方法2、讨论:结合实际,谈谈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伦理性:指教育研究必须符合教育的根本方向,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被教育者的良性发展。
教育研究应当符合伦理道德,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复杂性:教育研究受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
第一,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人,影响人的发展的原因很多,教育的周期长,把握困难,且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其二,教育研究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其三,难以对教育研究对象进行精确控制和操作。
全员性:所有教师都有参与教育研究的需要3、讨论:联系实际,谈谈对教育研究意义的认识和理解1、有利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开展教育研究。
通过教育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及特点,及时纠正违背教育规律的观念和行为,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措施2、有助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科学育人、科学管理的水平教育工作者通过研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运用理论了解、分析、研究各种教育现和问题,逐步探索、揭示、掌握教育规律,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和矛盾,才能促进和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
3、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学术文化,提高办学品位,形成学校特色学校通过教育研究,可以提高其科研产出,增强师生员工的科研意识,提高其科学探索的精神,使学校不断提高学术文化的水平。
4、简答: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计划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题和设计。
二、实施实施是研究工作的具体操作,使方案变为现实的行动,一般包括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资料的收集。
三、总结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
5、简答: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描述性研究与干预性研究6、讨论:你觉得有哪些教育研究难以按教材上所说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第二章1、讨论:试分析还有其他哪些教育研究的课题来源?1、教育教学实践例如:教育减负问题、小学生阅读障碍问题2、对已有教育理论的质疑例如:年龄与智力的发展问题3、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例如: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教育问题以及怎样促进其转化4、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例如: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的研究;新时期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现状与特点2、简答:如何保证研究的创新性?1、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教育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6选5,每题4′)1.定量研究(量化):将教育活动中的因素以数量化的关系表达出来,建立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法则或机制。
实验、问卷和测量等标准化方法。
(量化研究采用的是实证主义范式,即是采用标准化的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量化手段来收集和分析资料,整个研究过程都凸显科学性、规范性、精确性的特点)2.定性研究(质性):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3.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客观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是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
5.目的抽样: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通常采取机遇式抽样、滚雪球抽样、方便抽样等6.概率抽样:研究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已知的,抽样方式是随机的。
常应用于定量研究或大规模正式研究重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科学原理和事实根据对所研究的问题预先赋予的某种答案,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研究问题所涉及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
7.概念的操作化:是指在研究中,将抽象的概念和命题逐渐分解为可测量的指标与可被实际调查资料检验命题的过程8.实验研究:教育实验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具体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并试图揭示教育活动规律和某些教育内容、措施的有效性,是一种综合性研究活动。
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9.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影响的真正程度(无关变量的影响)。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总结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是指研究中小学教育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和技术。
通过研究方法的运用,可以系统、科学地进行中小学教育问题的调查、观察、实验、分析和评价,以提取出有用的教育经验和教育规律,为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实践提供科学基础。
下面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确定1.研究目的的确定要明确具体,避免含糊不清。
2.研究问题的提出要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局限性,避免范围过广,无法回答。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1.研究对象的选择要针对研究问题,具有代表性。
2.研究方法的选择要符合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可以是调查、观察、实验或文献分析等方法的组合。
3.研究计划的制定要详细,包括研究步骤、时间安排、研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
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1.调查问卷的编制要问题明确、结构合理,避免主观性和误导性。
2.记录观察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包括观察对象的行为、环境和时间等。
3.实验设计要严谨,实验结果要准确记录,避免误差的产生。
4.各类数据的整理要进行分类、编码、统计和分析,以便后续的研究和论证。
四、数据的分析和解释1.统计方法的运用要科学合理,可以使用描述统计、推论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2.数据分析的结果要与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相结合,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避免武断和主观臆断。
五、研究结果的评价和反思1.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包括重要性、实用性、有效性等方面。
2.反思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思考进一步改进和深化的方向。
六、研究成果的报告和分享1.研究成果的报告要清晰、准确、简洁,符合学术规范和要求。
2.研究成果的分享可以通过学术会议、论坛、期刊等方式,以便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共享。
综上所述,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关键知识点包括研究目的和问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评价和反思,以及研究成果的报告和分享等。
教育研究方法考研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考研知识点整理一、概述●教育研究的含义及对象1.含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科学研究,即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计划、系统地研究特定教育现象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与教育发展规律,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从研究目的看,以揭示e现象本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提高质量为目的●从方法看,为获得客观准确答案,重视方法科学性,如质性研究中的逻辑合理性、量化研究中的样本代表性等●从过程看,有目的计划系统地探索特定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活动,过程有规范性和严谨性2.对象:教育问题,即在实际e活动或工作遇到的矛盾或疑难,是实际与期望的差距或矛盾●成为对象应该有的基本属性:真实性,未知性,价值性●教育研究的特征1.基础的包容性: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涉及诸多基础科学领域,有包容性又不失独立性2.主体的多元性●高校教师、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或教育行政官员等3.对象的复杂性●人是有意识的有机体,需要积极参与与配合●既是生物人又是社会人,社会性是主要特征●心理活动有隐蔽性,难以精确控制和操控4.方法的多样性和整合性5.过程的实践性和特殊性6.研究成果的后效性●目的1.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意义和价值1.实现自身变革的内在要求2.对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改进具有重要作用:创新和改进3.描述教育事实和解释教育现象4.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水平的需要5.可以预测未来教育发展6.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二、类型与原则●类型1.基础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内涵:也称理论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新的理论或完善和发展已有,即在原有体系拓展。
通过,寻觅新事实与观点,发现新规律,阐发新或重新评价原有。
回答“为什么”●优点:完善和发展理论,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缺点:对于教学实践改革的作用时有滞后性和间接性●应用研究●内涵:指以解决当下、实际的问题为目的的研究,通常指向特定的现实问题。
主要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的价值,即评价它在处理解决实际问题所发挥的作用。
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研究方法
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
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研究方法篇1一、观察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
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
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
观察法的一般步骤是:(1)事先做好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对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的步骤、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用的仪器等;(2)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观察过程中,一般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观察时要选择最适宜的位置,集中注意力并及时作记录:(3)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试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等作为手段。
二、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考察了解,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并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
调查法常同观察法、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调查法的步骤是:(1)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和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及各种必要的安排;(2)按计划进行调查,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3)整理材料,研究情况,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报告。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背诵版
第一章教育研究方法概述第一节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1,教育研究方法的内涵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它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突出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
(1)方法与科学方法的含义所谓方法,语意学的解释是“按照某种途径”(沿自希腊文“沿着”和“道路”),指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必须遵循的调节原则的说明。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中,所谓科学的方法,主要是一种诉诸观察与实验,将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以试图结实现象背后的因果律或自然法则的方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西方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在他看来,所谓的科学方法不过就是“假设—证伪法”。
波普尔认识,客观真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的归纳推理所证实,只能通过反驳证伪的方式,逐步排除错误接近客观真理。
原因在于证实与证伪是不对称的,不论多少次证实都可以被一次证伪所推翻。
(2)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
(3)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即教育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共性是:①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②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③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资料数据。
④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⑤有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重点知识归纳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1.定义教育科学研究的效度,是指所进行的研究是否基于事实或证据,研究的结果能够被证明的程度。
2.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精确解释的程度。
3.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
二、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1.定义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前后一致性,研究的方法,条件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
2.内在信度: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3.外在信度:涉及的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近的结论,指的是重复性。
三、教育科学研究按研究的目的、功能、作用的分类1.基础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回答的是“为什么”2.应用研究——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
回答的是“是什么”3.发展研究——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
回答的是“如何改进”4.评价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回答的是“怎么样”5.预测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回答的是“将会怎么样”四、研究课题(一)好的研究课题应有的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必须有现实性、科学性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型、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二)教育研究课题分类1.基础性研究课题2.应用性研究课题(三)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2.学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3.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反映出的实际问题4.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5.不同学科交接点找出的问题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中提出的问题(四)选题的过程与方法1.要有明确、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2.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3.要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问题形成系列4.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五)课题论证要回答的问题1.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2.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本课题领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4.本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研究方法的重点知识——311必看重点讲义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特性(1)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在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它同样是一个认识过程,其结果是解释或预测、发现或发展一定的教育原理、原则和理论。
它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准则(行为方式)。
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但它也存在着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特性。
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它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研究的周期较长,针对性好实践性较强,由于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等方面。
(2)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首先,教育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
第二,要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
第三,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收集可靠的资料数据。
也就是说,要以充分的科学事实和一定的数据作为依据形成结论,防止胡乱抽取个别的典型例子下结论,作判断。
第四,强调方法的科学性。
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
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
第五,创造性。
对原有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是研究的最重要特性。
此外,教育研究方法,还有它自身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的独特特性:第一,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第二,研究的周期较长;第三,针对性、实践性强;第四,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课题论证1、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教育研究方法复习资料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涉及到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在备考教育研究方法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熟悉一些常用的研究工具和技巧。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教育研究方法进行复习总结。
一、理论篇1.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它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设计和研究的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育研究中,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并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2.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教育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大类。
定性研究主要侧重于研究对象的特征、意义和内涵,强调对事物的描述、解释和理解;而定量研究则注重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和规律,强调对事物的测量、统计和分析。
3. 教育研究方法的设计教育研究方法的设计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整体计划和安排。
研究设计应该包括研究的目的、问题、样本选择、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在设计教育研究时,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并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4. 教育研究方法的数据分析教育研究方法的数据分析是指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的过程。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对数据的描述、解释和理解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特征;而定量分析则通过对数据的测量、统计和分析来揭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和规律。
二、实践篇1. 教育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教育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包括研究的准备、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和数据的分析等环节。
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并进行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2. 教育研究方法的常用工具和技巧教育研究方法的常用工具和技巧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实验等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重点
第一章概念、层次与历史发展教育研究的若干趋势(一)研究的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趋势并存高度综合:如教育学科内部分支的综合、教育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综合、教育学科与技术学科的综合、教育研究方法的综合,等等。
高度分化:一级学科不断分化出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又不断衍化出三级学科。
(二)研究重点向现实的教学问题转移表现在:①研究场所向学校、课堂等“教育现场”转移;②研究材料直接采用实际教学中的教材、设备等;③更多地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如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环节、教学组织、教学机智等。
(三)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逐步结合(四)研究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宏观研究:宏观战略性的研究课题。
如教育体制研究、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研究、初中后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等。
微观研究: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研究课题。
如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等。
(五)研究更加关注教育成品和技术问题从关注“是什么”、“为什么”向关注“如何做”转变(六)注重研究方法的引进、移植与数学化如“三论”与教研结合、研究方法数学化等。
(七)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受到研究者重视第二章教育研究课题的设计一、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开题报告”一部分(一)确定选题的依据1、教育实践的需求(1)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把握热点(2)有待破解的困惑矛盾:探求对策(3)抓住突发的思想火花:提炼灵感2、教育理论的推演:填补空白、探讨质疑、深化发展、逆向思考(二)研究问题的特征(三)选择问题的准则1、问题必须有价值——“有益”(1)理论价值:拓展性或突破性。
(2)实践价值:解决现实问题、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教育理论付诸教育实践,等等。
2、问题必须有新意——“创新”(1)问题新鲜。
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思想、新经验、新方法、新设计当中去把握(2)选题热门。
要把握时代脉搏,从热点上选择(3)角度独特。
从独特角度,薄弱环节和空白之处挖掘3、问题必须有可行性——“可行”(1)主观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章节重点难点一、教育研究概述(4个要点)1、教育研究的类型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来划分的(6个要点)2、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4个要点)(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
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
(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1)选题阶段(2)研究设计阶段(3)搜集资料阶段(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6)总结与评价阶段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一)选题的主要来源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二)选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
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
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
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
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
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
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1、选题价值论证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一)文献的作用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方法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二)比较教育文献的种类(三)比较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四)确认教育文献的真实性外审法(外部评价):指对文献本身真伪的鉴别,包括对作者真伪的鉴别和对文献版本的鉴别内审法(内部评价):对文献所载内容是否属实的鉴别。
确定资料的准确性和价值,即文献资料本身的含义、价值。
四、教育观察研究(4个要点)(一)教育观察研究的优缺点见最后附录(二)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4点)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四)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1、描述记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不受时间和条件限制)、连续记录法(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不断地记录)2、取样记录时间取样: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Eg:每隔5分钟观察一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事件取样: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为取样标准,不受时间间隔和时段规定的限制,在自然情境中一旦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出现,便立即进行观察记录。
Eg:儿童的争执行为3、行为核对表:是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式的列表,然后通过观察,检查喝多该行为是否呈现的一种方法当出现该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
Eg:儿童的数数行为五.教育调查研究(6个要点)(一)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6点)(1)确定调查课题(2)选择调查对象(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4)制定调查计划(5)实施调查(6)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二)问卷的构成(4个)(附录一个问卷)(1)标题(2)指导语(3)问题(4)结束语问卷的指导语1、应说明进行该调查的组织或个人的身份2、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和用途3、要交代清楚回答问卷中问题的要求和回答规则4、保密性声明5、文字表达上应简明扼要、措辞恰当、笔调亲切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1)明确问题范围(2)问题的内容符合该课题研究目的和假设的需要(3)问题的数量要适度。
一份问卷的作答时间一般以30-40分钟为宜(4)问题的文字表达(5)问题的排列顺序要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和合乎逻辑(6)应避免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而导致的负面影响(三)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四)比较定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比率测量(五)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1、效度: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即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两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效度就是指测量本身所能达到目标的有效程度。
2、信度:是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是指测量多次,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
而个人在数次接受同一测验时,获得的分数近似相同。
几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越高,信度越大。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具有效度的测量具有一定信度,而有信度的测量不一定具有效度。
所以不能认为信度高就一定效度高;毫无信度可言的测量根本就谈不到效度。
提高测验信度的方法:(1)增加题目难度(2)难度适中(3)内容同质(4)程序统一(5)时间充分(6)评分客观(7)被测者身心要正常3、难度:测量项目的难易程度(一般用试题的得分率或答对率P表示)衡量的指标一般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通过试题的人数与总人数之比,多用于选择题;另一个是被测者所得分数的平均值与该题的满分之比,多用于问答题。
难度值越小,题目越南,一般认为难度在0.4—0.7之间较为适宜。
4、区分度(鉴别度):是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征(或学习成绩)的区分程度。
等于高分组在特定题目上的平均得分减去低分组在该题目上的恶平均得分的差再除以该题目的满分值。
(高、低分组人数比例各占总人数的27%)(六)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测量调查法的优缺点见最后附录六、教育实验研究(4个要点)(一)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1、陈述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2、确定实验处理,处理即教育实验中所要操纵的自变量的变化3、列举群体、样本、试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4、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5、判定需要控制的五官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方法和预测控制的程度6、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相应的统计假设(二)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1、测验的敏感性作用。
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体中2、被试取样不具代表性。
表现为取样偏差,被试取样没有代表性3、实验安排的副效应。
指实验情境措施对被试的影响,比如霍桑效应4、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
一个被试受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广到单独处理中(三)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关系概念:内在效度: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确实由自变量引起,是操作自变量的直接结果,而非其他未知加以控制的因素所致。
外在效度:涉及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
关系:1、实验效度是每一个实验必须考虑的问题、实验效度只是成都的问题,效度不会全有或全无。
2、没有内在效度便无所谓外在效度;内在效度高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外在效度。
3、二者往往难以都得到完全满足,又是却彪了一种效度,就会削弱另一种效度。
(四)教育实验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1、消除。
控制变量的最彻底的方式是不让五官变了接入到研究情境中去,完全排赤字自变量和因变量对应关系之外。
2、恒定。
有些无法排除的五官变了,可以采取使这些变量在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常不变。
3、均衡。
通常的做法是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让无关变量产生的作用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一致,都保持平衡。
4、抵消。
通过轮组设计可以抵消实验顺序的影响。
5、随机。
随机化控制是研究者最常用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方式。
随机化指被试的随机取样、随机分组、随机分配实验处理等。
6、盲法。
盲法是指采用隐蔽手段,控制实验参与者的偏差或期待的一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7、统计控制法。
七、行动教育研究八、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定性分析过程:1、按照研究课题的性质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以及反洗材料的范围。
2、对资料进行初步的检验分析。
3、选择适当的定性分析的方法和确定分析的维度。
4、对资料进行归因分析。
通过归类,排列类别层次,却分不同情况下材料的差异,分析不同分类是否具有不同的意义以及事情发生是否又先后次序,并进而鉴定个因素之间是否有相关或因果关系,寻求研究对象的特制规范。
5、对定性分析结果的信度、效度和客观度进行评价。
主要方法:1、因果分析,即按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知因测果或倒果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