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摘要】“师生互动”是要彻底改变单一的、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研究,动手操作,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师生的相互作用,在愉快和高效中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师生互动课外课内
所谓“师生互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某一时间,就某一问题,师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每个瞬间的共同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好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外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密切的,除了和父母的相处的时间外,在校与老师的接触时间是最长的,教师是学生除父母之外最可以信赖的人,只要教师能清楚自己的特殊地位,有效地发挥自己特殊的作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互动不是神话,只是教师必须知道,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充分尊重,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才会实现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良性循环。教师的态度是否表现他的亲和力,是否能和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建立可亲友善的感情,是“师生互动”的关键。
所以,教师必须抽出时间,放下架子,多和学生接触,多和他们交心,参加学生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学生中间投放感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会喜欢你,在民主平等的关系中,你会了解很多事情,从而可以做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动”起来。
二、课内的互动
1.形式上的互动。课堂中,我们的目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自主地学习,只有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的牵引下,师生的互动才具备相应的基础,学生才能在主动中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在我们的掌控下有序地进行,否则,课堂将是一盘散沙,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把自己的教学意图有机地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以期收到最理想的结果。
“师生互动”考验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要有全局观念,要顾及全体,统筹安排,要深入内心,要了解学生特点,要控制节奏,变换方式,设计引发思考的问题,让思维跟老师同步,一旦成功,师生同步,课堂热烈,配合愉快,事
半功倍,教师的所有教学意图统统被采集、吸收、消化,甚至教师的问题还未出口,机灵的学生从习惯中已揣摩到教师的思维走向,抢先到达答案的彼岸,学得飞快,学得轻松。学得成功,互动的魅力兀显其中。
2.内容上的互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课前做了精心的准备,对教材做了透彻的钻研,对教学过程做了有序的安排,甚至把很多的细节都做出了预案假想,一到课堂,尽量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入教学活动,深怕学生不配合,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备课内容,一旦学生作出超出自己安排的状况,便束手无策,无法随机作出相应的调整,一点应变的能力都没有,打乱了教学步骤,课堂顿时失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时,不要做太多的框框,把自己囿在机械的牢笼里,只要把大的框架设计完整,不必局限与小节,放松教学,灵活掌控课堂教学节奏,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那么内容上要注意课堂的主线,课堂的重点,要有一定的代表性,问题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触动思维神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课堂应注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始终要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把学生推向教学活动的前台,不要让学生在重要的位置上闲置下来,学生就能在师生互动中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体验现实的社会生活,或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体验某种社会情感。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真实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内驱力,丰富思想情感,提高学习效果,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奠定基础。
同时,教师还要运用激励的手段,赏识的办法,在课堂中作出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地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精神状态积极饱满,才能在课堂中,充分参与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让学习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的结构”。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学生将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