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简单从历史起源、竞技性、动静养生观、体育人文精神四个角度对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中西道德价值观核心理念的不同决定了中西体育的不同存在方式。
关键词:中国;世界;体育文化;差异;分析;理念
1 前言
在世界所有的古代文明中,都有着不同形式的体育。在非洲尼罗河下游的古代埃及,在中东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在爱琴海、地中海地区,每一个古代文明都有着自己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体育活动,都为后来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的体育形式因受地域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其I生发展始终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主要形态在不断地丰富着。“西方”主要以古希腊体育为代表,而“东方”则以中国的古代体育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两个主要类型,受大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产生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在其发展过程和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也各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
2 古代中西体育文化历史起源认知差异
2.1 古代中国体育文化历史起源的认知
中国体育文化是指在中华民族整个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身体实践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等物质、精神产品的总和。“体育”一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个词。当世界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混沌、蒙昧状态的时期,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东方体育文化就已经从公元前5000年起开始了向文明社会的过渡。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以体育为主的崇武教育,而且由于军事上的需要,更加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发展和提高。先秦时期,老子、孑L子、孟子、庄子等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大思想家的诞生,为养生体育的萌芽的孕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老子认为“恬淡寡欲”、“致虚”、“宁静”是人们复归生命本源虚静状态的根本原则。这些思想成为了后世“以静养生”的理论基础。孑L子的养生思想是其倡导的“中庸”、“仁德”理念在修身上的派生。他以弓弩的张弛有度为喻指出:“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这体现了他的劳逸结合的养生思想。庄子的“清净无为”及“顺其自然”的养生观,于片面之外仍有合理之处。苟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观点以及“动养结合”和“贵生”的思想无不体现着他的养生观。两汉时期的中国医学亦与养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华佗创编了著名的“五禽系”,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形态来“动以养生”。唐代的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不但提倡身体运动与精神修养相结合,还十分注重按摩养生,例如:他提出饭后行步和按摩有助于祛病延年的观点。宋代时期,国力孱弱,始终未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但都市商业、文化、科技都比以前发达了许多,因此,这一时期的体育以都市体育和宫廷体育为代表,推动了蹴鞠、击鞠、相扑等体育项目的发展,同时,宋代的军事体育也比较盛行。明清时期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武艺发展为武术,并得到蓬勃的发展。
2.2 古代西方体育文化历史起源认知
西方的体育文化是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经历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等,逐步形成了以宗教为核心、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个人奋斗为特色的海洋型文化。中世纪以前的西方体育文化是以古希腊体育文化为代表的。希腊社会的世俗化与人格化,同雅典民主制所孕育的崇尚个人成熟、纵欲、享受的社会文化,发展了古希腊独有的人体审美意识及娱乐意识。到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和教会支配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为宗教所控制,人的世俗价值为宗教所否定,体育被禁,体育文化唯一剩下的东西只有骑士体育和游侠体育。近代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宗
教改革运动,确认了“灵肉”统一的关系,从而扫清了体育发展的思想障碍,确立了身心发展的全面原则,为现代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西方体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以海洋贸易为本的、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商品经济,因此,这使得欧洲文化自形成时就有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其民族的冒险性格和竞争意识,使得倡导个体的自由、竞争、挖掘个体潜能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从而注定了西方体育具有竞技『生的特点。
3 从竞技性的角度对比古代中西方体育
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及人文背景的不同,使得古代中西方体育的竞技观有所不同。西方体育强调的竞技性比较浓厚,而中国古代体育强调的则是娱乐性,最终走向艺术化和伦理化。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融进了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技的发展,然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
西方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在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追求“强与险”,以“斗争”和“战争”为本位,这就促进了西方体育竞技性的发展。赫拉克里特曾说“斗争是万物之父,战争是万物之争”。还有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在《权利哲学》一书中指出曾指出“每个国家的主权在其外交活动中是绝对不受约束的,不能用协商来处理国家的争端,只能靠战争以解决”。所以,早期斯巴达人由于受斗争和战争思想的影响,非常重视通过各种锻炼来培养青少年的顽强、坚韧和机智敏捷的意志品质,他们白天大部分时间进行角力、作战游戏和音乐舞蹈训练,还有跑、跳、拳击、摔跤、掷铁饼和游泳等。
4 从“静”、“动”养生观侧重点的不同对比古代中西方体育文化
很长时间以来,“生命在于静止”和“生命在于运动”两种哲学思潮一直是很多大家争议的焦点,这两种观点虽然都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且不谈它们科学与否,它们的借鉴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动静养生观上,西方人多以动为美,以进取为生活本真,追求力量和速度,表现的是阳刚的雄健之姿;而中国人以静为美,以谦让为美德,追求沉稳与坚韧,崇尚似水柔情,围棋即是一例。老子认为:“水因其至柔而至强”,以柔克刚、水滴石穿和绳锯木断说的即是这个道理。老子还说万物“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既然柔静是万物之根本,故中国人要“至虚极,守静笃”。西方人把世界看作跳动的活火,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间万物因运动而存在。
其实,中西对动静的不同理解源于对时空观的不同看法。比起空间,中国人较注重时间的存在,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教修行炼丹求长生不老;释迦牟尼求涅磐成佛等等。而西方人多注重空间存在,他们划分物质世界的标准是空间尺度的大小,因此有宇观、宏观、中观和微观世界之分。西方人注重身体的空间存在,对于能提高身体存在质量的体育、军事、舞蹈情有独钟。古奥运会对获胜者奖以桂冠,并由艺术家为其塑像,得到国人的尊敬和爱戴,且西方人认为身体的健康程度体现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因此体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西方人追求因动而生的阳刚之美,中国人追求以静映衬的阴柔之美,并且过分关注用以传宗接代的身体的时间存在,而忽略其空间存在的意义,更不可能关注其存在质量,也就不会产生以健身为本质目的的西方意义的体育,就产生了具有东方特的体育形式,如以祛病养生为目的的康氏“消肿舞”、华佗“五禽戏”、太极拳等。
5 从体育人文精神的不同对比中西方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