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pptx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
传播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范围:暴力(4)、亲社会行为(6)、广告(7)、媒体与青少年(9 重点为音乐)、媒介中的群体形象(10 重点为男性)、媒介受众研究(11 重点为副社会互动parasocila interaction,也叫准社会交往,准社会互动,拟社会互动)、体育(13)媒介心理学:媒介内容在受众头脑中的反映,以及它所带来的个人或社会效果。
(态度、行为、公众舆论、群体行为、社会变革)Chapter4 The Effects of Media Violence媒介暴力效果研究(pptP18—38,课本P49—72)一、媒介暴力的即时效果两个特定的解释在媒介暴力争论中很有影响:一是角色模仿,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973);二是兴奋转移,是在观看娱乐节目后的认知和心理反应(Zillmann,1971)1、模仿:( P52,共要求3段内容,第1段界定)(1)媒介效果模仿模型:班杜拉,于1963年的“Bobo doll”低外部效度。
(玩偶实验:”Bobo doll”——孩子们在收看了相应的电视节目后,击打bobo doll更加频繁。
a.这些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心理学及教科书中侵略性报道的强制参照。
b.低外部效度。
)(2)Comstock(康斯托克)、schorrer,1999年确定了电视暴力和社会行为的联系。
(P52)(第2段有关体育的研究)(3)支持媒介暴力与攻击行为有关联的人更加倾向于“现实中的暴力行为与媒介使用”。
(4)Phillips,1983,验证10天刑事案件与同时直播的拳击赛有关联,杀人案件有显著提高。
但与Super bowl 比赛没有相关性。
被杀者与比赛得胜者的种族一致,表明凶手是为报复拳击赛的胜者。
但有些数据很难解释:第3、6、9天杀人案数量上升。
美国以外进行的比赛,以及通过网络新闻起作用的都有更强的效果。
(5)体育能否与其他产生相同效果的媒介暴力形式归并到一起,没有理论框架支持。
(第3段有关现实中的暴力事件研究)(6)Hennigan(亨尼根) et al.(1982)在1949-1952年,电视介入后,罪案数量上升,其中抢劫最多。
13-14年传播心理学复习
1、什么是传受者心理的实质 ?
①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 ②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主观能动的反映 ; ③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
2、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
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 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性心理 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心理过程 中得以表现;另一方面,个性一旦形成,又调节 和支配心理过程的进行。二者是构成统一心理现 象的两个不同方面。
4、什么是榜样?怎样理解榜样的力量?
榜样又可称为示范者,是指可被观察学习的 对象。既指人的行为,也包括社会事件,观念, 风气等。榜样有正负之分。好的榜样可以重塑 灵魂,坏的榜样会毁掉人生 榜样的力量在于行为 “榜样”是通过其 言语和行为来体现的。行为的劝服力大于口头 的说教,不仅对儿童,就是对成人也如此,所 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就是对群众无声的教育 榜样的力量在于可以迁移
(三)实验证明:媒介内容对青少年有深远的影响 (p61) 影响受众行为产生的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媒介内 容,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不良媒介 内容的影响更为深远。班杜拉证实了模仿在侵犯行 为习得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了电视暴力对青少年四 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四)实践证明,媒介内容对成年人也具有很大的 影响(p63例) 实践证明,媒体内容不仅对儿童,就是对成人, 甚至老年人都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媒介环境对 于受者行为的导向至关重要。
(一)减少自杀或凶杀案等负面新闻报道量,可 以减少对受害者的伤害和消弱受众的模仿。 近几年来,媒体会报道很多变态杀人、恶意伤 人和跳楼自杀等事件,铺天盖地,还有链接连篇、 后记等,大量的报道这些负面新闻,不断的挑起 受众的好奇欲和窥探欲。比如,富士康13跳事件、 福建和雷州等校园凶杀案、官员明星跳楼自杀记 等。校园凶杀案引起了很多家长的恐慌,每天都 要护送孩子上下课,很多孩子也披上的阴影。著 名歌手陈琳自杀后,媒体报道了很多负面的新闻, 给陈琳的妈妈带来很多不安和伤痛。 媒体的过度报道带来的不仅是给受害者的伤 痛,而且会让受众更加恐慌,从而影响整个社会 的和谐发展。
第10章 大众传播心理 《公关心理学》PPT课件
10.2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心理策略
10.2.2 大众传播的心理策略
2)信息传播的“单面法”与“两面法”
➢ 单面法是只讲正面观点的宣传方法。两面法是既宣传正面观点,同时也介 绍反面观点的宣传方法。实验表明,当受传者原来就与传播的观点一致时, 宜用单面法。因为正面宣传会使受传者视传播者为“自己人”,传播者的 观点是对他们的肯定、认可和赞赏,使他们原有观点得到强化和巩固。当 受传者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时亦适用此法,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受传者知 识相对少一些,一般很少了解相反的观点。这样就易于受到单面法所宣传 的观点的影响。如果对他们列举相反的观点,就会使他们迷惑不解。两面 法则适用于以下情况:一是当受传者原来观点就与传播观点不一致时,两 种观点同时介绍会使受传者感到客观公正。二是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传 者适宜用此法。
10.2 大众传播的特点和心理策略
10.2.2 大众传播的心理策略
4)传播结论的明示与暗示
➢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是否需要有明确的结果? 若需要,是让传播者提出好,还是让受传者自己得出结论好?实验 发现,有明确结论的传播比没有明确结论的传播说服力更强。因为 没有结论或结论不清会使人不知所云,难以收到应有的信息。让传 播者提出结论好,还是让受传者得出结论好,则应考虑以下因素:
10.3 五大传播媒体的心理特征 10.3.1 报纸媒体引发的心理特征
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媒体之一,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传播 的受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特征:
(1) 选择性
(2) 权威性
(3) 备忘性
10.3 五大传播媒体的心理特征
10.3.2 杂志媒体引发的心理特征
与报纸不同,杂志的保存期长、内容集中,并且有显著的专业性和 选择性,读者的类型和层次也相对集中与稳定,因而能根据特定对 象的兴趣、爱好和心态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又由于杂志可借助精 美的印刷来突出、渲染产品的形象,所以能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和说 服力。不过,杂志的读者群比较狭窄,对公众的影响面也较少,再 加之出版周期较长,因而难以满足公众快速、便捷地了解商品信息 的要求。杂志引发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传播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
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
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
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
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1)文化水平(2)社会地位(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大众传播心理学》复习要点
1、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应A. 暗示效应(suggestion effect)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黯淡效应(dimming effect)a. 黯淡效应dimming effect在光线比较暗淡的地方,交往双方因为彼此看不清对方的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的心理现象。
在新闻采访中,可以适当借助暗淡效应来减少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
B.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包装效应(packing effect)标签效应(label effect)b. 标签效应lebel effect又叫越轨者效应,指对被贴上标签的个人所造成的种种后果或影响。
标签会影响个人的自我评价。
媒体工作者要善于对自己“贴标签”,注意别人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学会放大自己对成功的感受,从而建立自信心。
C. 蔡加尼克效应、菜肴名称效应、出其不意效应、词频效应、从众效应、错误信息效应。
C(1). 菜肴名称效应cooked food name effect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如果将新闻和栏目内容类比为菜肴,则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就是菜肴名称。
读者首先对那些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标题和栏目名称予以关注,然后才去阅读相关内容。
对于网络新闻传播而言,新闻标题尤为重要。
C(2). 词频效应word frequency effect人们对高频词的识别快于对低频词的识别。
对于广播电视这种线性媒体来说,有声语言要求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尽量采用高频词,以方便受众的识别和理解。
D. 登门槛效应、第三人效应、定势效应、对比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d. 登门槛效应foot-the-step-door effect向他人由小到大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现象。
原因在于人们一旦接受一个小要求,就参与了某类事并觉得自己对这类事情负有责任,这就消除了以后从事类似活动的对抗心理。
记者在采访时有时需要采用这种技巧。
F. 反暗示效应、犯错误效应、反馈效应,反向思维效应,飞去来器效应、绯闻效应,冯·雷斯托夫效应、风俗效应、否定效应,附着信息效应。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二)
传播心理学知识点(二)引言概述:传播心理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心理过程和影响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提升有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继续介绍传播心理学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正文:1. 反驳效果:- 反驳效果是指当人们受到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时,加强了对原有观点的坚持。
造成反驳效果的原因可能是认知困惑、认知不协调以及自我保护等。
- 反驳效果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来缓解,例如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来传达信息,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等。
2. 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在信息传播中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认同的观点,拒绝与自己不认同的观点。
-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群体归属感和归因偏差对信息接受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社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倾向性信息的选择和转发中。
3. 好奇心和注意力:- 好奇心和注意力对于信息传播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吸引和保持受众的参与,增加信息接受和记忆的效果。
- 创造性和新奇性是激发好奇心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引人入胜的标题、图像和故事情节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提升受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4. 可信度和信任:- 可信度和信任是影响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来自可信源的信息,对来自不可信源的信息持怀疑态度。
- 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信任度可以通过提供证据和支持、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以及与受众建立互动和关系等方式来实现。
5. 情绪和情感效应:- 情绪和情感对于信息传播具有显著的影响,它们可以引起受众的共鸣和情感反应,进而影响信息接受和行为改变。
- 情感营销和情感故事是常用的策略,通过引发受众的情感共振,以更深层次的方式传达信息和价值观。
总结:传播心理学的知识点涵盖了反驳效果、社会认同理论、好奇心和注意力、可信度和信任以及情绪和情感效应等方面。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升传播效果。
在实际传播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以实现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
传播心理学 PPT课件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代表作有《梦 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理论 新编》、《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 理学》、《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等,1930 年弗洛伊德荣获了歌德奖金。
第二节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理 论的核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 激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 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 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
第三节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 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 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介变量,这个中介 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包括 生理内驱力、遗传因素、过去的经验或训练、 年龄等。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
㈠1913——1930年为早期行为主义或古典行为主 义时期;
㈡1930——1960年为新行为主义第一节 华生的古典行为主义
一、主要观点
华生认为心理学“纯粹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实 验分支”,心理学的任务是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联 系的规律,既能根据已知刺激预测可能发生的行 为反应,也能根据已知反应有效地判断刺激的性 质。
㈢自我效能论
他认为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 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第五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研究范式与传播效果研究
行为主义提出可以通过可观察的外部表现— 即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反应来了解人类,而且行为 主义并不否认人的思维、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 通过对人的行为的客观研究,既可以预测已知刺 激引起的反应,也可以预测引起反应的刺激,这 对观察和分析判断媒体的传播对人的影响有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传播心理学-第一讲PPT课件
.
23
(三)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法被称为对传播内容的"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
的描述"(Bernard Berelson)。它是一种分析讯息内容的系 统方法,有助于我们分析特定传播者的讯息,使研究者可 以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对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具体传播内容的系统分析,揭示传播者"说了什么" 和 "如何说"(传播技巧)来反应传播者的立场,推断传播 内容对受传者的态度和行为以及整个传播过程所产生的影 响。
内容分析通常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课题; (2)选样:即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材料; (3)分类及评分:根据一定的客观的分类标准将要分析的
对象归类,再将经过分类的内容以某种方式测量或区分, 最终被赋予一定的分数;
(4)统计及解释。
.
24
(四)控制实验
控制实验涉及到实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以及以客观 而系统的方式观察和测量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个变 量(自变量)是否或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其他变量(因变 量)。
如果把传播定义为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换,则特有现象 或特殊表现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大众媒介这个自变 量,包括它的特定的形式和特定的内容对信息交换的 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例如:从认知心理学来看,人们研究电视画面以不同 方式呈现时所引起的注意的改变,图像和声音的不同 组合对记忆、理解的影响等。
.
6
在大众传播研究领域中,只要涉及到媒体从业人员的 活动和受众的活动,都必然涉及心理问题。这些问题 可以分为五大类:
传播心理学
.
1
第一章 绪 论
.
2
第一节 传播学与心理学的缘分
一 传播学开阔的研究视野
《传播心理学》旧版大纲
传播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270307B6课程名称:《传播心理学》(Communication Psychology)课程性质:考试课学分: 2 学分总学时: 36学时理论学时: 36 学时实验(见习)学时: 0 学时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适用专业:传播学专业四年制参考教材:1.刘京林著,《大众传播心理学》(修订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2.申凡等著,《网络传播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一. 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着重介绍传播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一般规律,并讲解传播心理学所研究的传播者与受者在传播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以及在传播心理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理论流派。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传播心理学研究的概貌,学习用传播心理学的视角与原理分析. 认识调控自己,并能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把握其心理规律。
二. 课程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播心理学的理论与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2.学会灵活运用传播心理学原理,结合新闻传播实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三. 课程学时分配四、考核1.考核方式:考试(闭卷)2.成绩构成:考试(闭卷)五、教学内容第一章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1.目的要求 :(1)了解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及研究对象;(2)从宏观层面对该学科有整体认识和了解。
2.教学时数 : 2学时3.教学内容 :(1)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2)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现状;( 3)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理论问题。
4.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5.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
6.自学内容:了解传播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传受者心理的实质1.目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传受者”这一概念;(2)了解传受者的心理实质是什么以及人脑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2.教学时数 : 2 学时3.教学内容 :(1)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 2)脑是传受者心理的器官;(3)客观现实对传受者心理的影响;(4)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
传播心理学第三讲
❖ 二.传播者的任务 ❖ 1. 收集信息
❖ 传播者对信息的收集,主要是出于传播者生理、心理的需求,更主要的是出于传播目的的 要求和受传者的社会需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信息收集工作。多数时候,传 播者都是在有意识、有准备的情况下从事信息收集工作,但有时传播者也会在没有思想准 备的情况下突然或无意识中接触到有用信息。对于职业传播者来说,应该具备对有用信息 的敏感性,具有在无意之中保持有意反应的能力,于是能很快从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 变无意识的信息接触为有意识的信息收集。否则就难以抓住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第5页,本讲稿共59页
❖ 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指的是处于某种社会地位,因而具有某种社会职能的人。 ❖ 角色是角色理论从戏剧舞台表演中借用来的一个概念。
❖ 角色理论认为,任何个人在社会中都不可能是作为“纯粹”的个人而存在,他必 然要和周围环境、和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也如同出现 在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而个体在社会中产 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同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分 不开的,换句话说,个人的一切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都是由他在社会上承担的社 会角色所规定的。社会和社会上的其他人对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会有一种公认的期 望,并以这种期望来要求承担这一角色的人。
❖ 普通传播者
❖ 是指那些不专门负责进行传播的人,他们不以传播作为谋生的手段。因此,其传播活动非常自 由、灵活。在一般情况下,无论什么时候他们想传播时就可以传播,传播的内容也完全由他们 个人决定,通常多为大众日常生活内容,或群体所关心的问题。普通传播者多为人际传播的传 播者,其角色极不固定,随时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角色之间转换。
传播心理学第三讲
传播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网络恶搞心理成因分析①自娱自乐的心理动机: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的充分展现②从众的社会心理:避免陷入孤立状态eg:梨花体③追求角色认同的心理需求:获得大众认可,成功脱离弱势群体eg:胡戈④舒缓内心压力,发泄个人情绪的情绪心理2.对刻板印象的认识一、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相当普遍的现象。
刻板印象就是针对群体的概括,这种概括可能消极可能积极,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
二、其特点:①是对社会人群的一种过于简单化的分类方式。
一旦形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克服;②在同一社会文化或同一群体中,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即刻板印象有其历史传承性、民族共有性;③多与事实不符,甚至有的是错误的。
负面的刻板印象存在着突出的消极作用,可能导致各种社会偏见和社会歧视,成为媒介传播中的伦理问题、人权问题或政治问题。
三、刻板印象的形成其一,社会刻板印象有着社会真实的基础;其二,社会刻板印象,反映了大脑对巨量复杂信息进行简约化处理加工的特性;其三,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从某一群体,而不是从组成这个群体的成员个人角度去认知;其四,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那些十分突出的特征总比那些不醒目的特征更会给认知者在大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四、影响(具有两面性)①有助于简化社会认知活动,提供信息加工效率。
在低认知资源条件下,刻板印象为一致性信息提供概念流畅性、易化其理解,从而节省下认知资源;同时,不一致性信息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会自动快速吸引人的注意力,节省下来的认知资源转向不一致性信息的加工。
②一经形成变具有较高稳定性,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
易产生偏见、歧视。
3.从众心理认识例子:①初到某地旅游,有两家豆腐店,一家门前排长队,另一家门可罗雀。
出于从众心理,选择了排长队的那家;②追求时尚也是出于一种从众心理③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游行活动,有的人出于从众心理也纷纷加入。
原因:1.寻求行为参照(又称信息性动机)--准确性2.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又叫规范性影响)——归属感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与群体规范,标准及期望的程度呈正相关4.网络成瘾的心理分析(一)有网瘾的大多数是青少年,他们有着天然的、自发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倾向,对外界总有一种猎奇、追潮和喜欢寻找刺激的心态,网络世界提供丰富的、具有新奇、刺激性的游戏内容,这就会容易使缺乏自控能力的人们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思网不归上网成瘾。
新闻专业必备《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重点内容)
《传播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标主要考核学生对《传播心理学》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以及结合实例,运用所学新闻传播知识进行理性分析、阐释热点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及分值题型分值提示填空题101分/空,共10空单项选择题102分/题,共5题多项选择题204分/题,共5题名词解释205分/题,共4题简答题248分/题,共3题论述分析题16共1题三、考试范围(一)相关专业核心概念关键词1.自我意识2.约哈里之窗3.自我认识4.自我体验5.偏见6.归因7.保护性印象管理8.获得性印象管理9.开放式提问10.封闭式提问11.注意力经济12.自尊心13.自信心14.信息的加权平均15.内隐人格16.舆情监测(二)课程基础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综合运用【考试要求】主要考察学生对传播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理解、记忆并掌握其要点为主,并能够结合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时事热点。
1、“约哈里之窗”的具体含义2、自我认识的具体含义,其包括什么?如何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3、自我体验的含义。
核心内容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意思?4、传播者对自己的观察主要包括什么?5、经验对于判断的作用和局限性6、爱德华·霍尔对于空间关系研究7、偏见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8、偏见的来源,以及如何消除偏见?9、归因的具体含义。
10、信息的加权平均具体是什么意思?11、内隐人格理论的具体含义12、印象管理的原因13、保护性印象管理VS获得性印象管理的具体含义,以及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14、倾听的心理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15、无效倾听和有效倾听的形式分别是?16、倾听中沉默的类型有哪些?17、移情与同情、理解的区别和联系。
18、移情发生的心理机制19、受众注意的基本特征20、注意力经济的具体含义21、引发受众注意的方法22、感觉和知觉的具体含义、特征分别是什么?23、影响认知的陷阱有哪些?24、“马斯洛的需求层级理论”25、舆情监测的具体含义26、与舆情相关的传播学研究理论27、网络舆情的特点。
传播心理学教学课件-第一章传播心理学概述
以哲学、社会学为主导
中期 2
心理学方法开始应用
现代 3
跨学科研究不断深化 目前,传播心理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人们理解传播现象和制定有效传播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交叉学科
传播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学、传 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 识,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特点。
应用性强
传播心理学概述
传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际传播现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在传播 过程中如何接收、理解、加工和传递信息的心理机制。
传播心理学涉及范围广泛,涵盖了各种传播形式,如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 织传播等。
hd by h d
什么是传播心理学?
心理过程
传播心理学着眼于个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态度等。
跨文化传播心理学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和 规律,语言和文化差异对传播 效果的影响。
人机传播心理学
人类与计算机等媒介之间的互 动,数字技术对传播的影响。
组织传播心理学
组织内部的沟通和信息传递, 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因素的影 响。
媒介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机制,信 息传播的受众心理分析。
传播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传播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跨学科融合
传播心理学将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人工 智能、大数据分析和神经科学。
应用领域扩展
传播心理学将应用于更多领域,例如网络营销 、舆情管理和文化传播。
国际化交流
传播心理学研究将更加重视跨文化交流,促进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研究。
理论创新
传播心理学将不断发展新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 法,推动学科的进步。
从众
人们往往会受到群体压力影响,即使自己的观点与群体不一致,也 可能为了融入群体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
传播心理学 PPT课件
4.追新猎奇的新奇心理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的存在使人们不仅对新异的事物 产生注意(朝向),还促使人们进一步地去进行探究,打破沙锅问到 底。任何内容题材新颖、表现手法不落俗套的传播都能够满足受传者 新奇心理的需要,受到受传者的喜爱。有了受传者的喜爱,实现传播 目的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基本就不存在了。
Biblioteka 2.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因素(1)受传者原先的态度和立场;
人们出于认知和谐、自我确认的需要,总是更乐于注意那些支持其态 度和立场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其认知的和谐和自我确认;当 然,对相反的信息则会加以排斥和回避。
(2)信息内容同受传者的接近程度如何。
即信息内容是否同受传者有关,是否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如有关儿 童保健和教育的信息内容对正有孩子处于儿童期的母亲就比对于未婚 妇女或虽然已婚但没有孩子的妇女更为接近。而信息内容同受传者越 是接近就越有可能成为受传者选择性注意的内容。
选择性理解的存在,使得在实际的信息传播过程 中,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并不对称,所受的信息 常常并不等于所传的信息,二者可能相去甚远甚 至相反。
受传者心理活动规律
第一节 受传者的信息接收与理解
一 .受传者心理的特点
受传者心理是指影响受传者对媒介信息的接触、理 解以及评价等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 现阶段我国的受传者心理大致有以下特点:
1.突出自我的个性化心理
受传者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个性,更加注重自我需要和精 神生活的实现与满足;在对媒介信息进行接触、理解和评判时,更多 地依据自我的标准,以自我的价值观或者符合自己利益的认识态度为 准则来评判是非善恶;希望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自由地发表 自己的个人见解和主张,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喜怒哀乐,把传播活 动当成是进行自我表现的舞台。
传播心理学课件
传播心理学课件大众传播心理学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和现状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学科定位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构成的多级交叉学科,它既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归入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
二(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 一是传播渠道二是认知主体(一)内向传播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内向传播即自我传播,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渠道,其他渠道还有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1、大众传播心理学把传受者在内向传播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本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大众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很大程度反映它们是否把内向传播归入自己的研究领域。
2、大众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问题上有相通之处,但是他们研究的不是同一层面的问题,前者更注重宏观角度研究人类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在传者与受者之间传递的是信息流,属于社会层面的活动;而后者从微观视角研究传播活动中人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传递的是心里流,术语心理层面活动。
(二)研究传受者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大众传播心理学的对象具体讲就是研究因大众传播诸因素引起的传受者显在或者潜在的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发展、互动等特点和规律及传受者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三)新闻心理是主要研究对象(四)“传受者”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新概念A引入传受者概念的理由:从传者和受者是“人”的角度来理解;从传者和受者角色互换的角度来理解;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
B这个新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传者和受者作二合为一的理解。
三、传播心理学现状(一)学科构建的可能性:A在“研究人”的问题上大众传播学与心理学有交叉之处;B从心理学家在传播学先驱中的构成比例看,这两门学科源远流长;C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这两门学科彼此渗透的证明。
传播心理学复习大纲
传播心理学复习大纲信源信息受传者媒介,大众传播研究对象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内向传播:又叫自我传播,是指传媒信息借助符号系统在人脑的输入、加工、编解码、贮存、输出的全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人脑对媒介信息(刺激)的认识过程。
传受者:这个概念主要是对传者和受者作心理层面的界定,同时也是对在某些情况下的传者和受者作合二为一的理解。
媒介世界: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传受者心里特点:观念性、主观性、能动性现代心理学理论有哪些(主要流派)?神经生物论生物论,行为主义论(斯金纳)行为论,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人本主义论()来哟解释*现象论,认知论1、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并且通过社会文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合在社会生活的过程。
2、反向社会化所谓的反向社会化是指“青年的一代向年老的一代传授知识”,亦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向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传授社会变化的知识”。
也称“文化反哺”3、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调控原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他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调整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而进行学习。
4、榜样榜样又称为示范者,是指可以被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一般只被认作人的行为,其实很多有代表性的,值得被推广的社会事件(希望工程基层选举)某种观念(奉献精神环保意识)某些风气(班风校风厂风市风等)也可以被视为榜样5、学习的延迟性所谓的学习的延迟性是指对象在经过观察学习后形成的新的行为模式并不是立即外显出来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延迟在适当的时机才将之外化的。
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由班杜拉提出来的,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形成新的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对象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习者,而是通过第三者的转述,特别是大众媒体来传递学习榜样。
7、强化强化是指采用适当的强化物来增强行为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传播心理学5行为主义59页PPT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Th Nhomakorabeank you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症下药 四、打破“完型”: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完型就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一致的方式构 成 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系统。
五、以情动人:说理不通的情况下,可先从情绪上打动他。如“恐吓战术”对调皮小孩 六、行为反馈:创造一定情境与条件,使被劝说者做出某种积极的行为,并使他从自己行为
1
学海无 涯
不安全,人们都有一种保护自己的个体空间的需求,这并非表示拒绝与他人交往,而只是想 在个体空间不熟近战的情况下自然的交往。 (10)非言语交往: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例如脸部目光、表 情、身体运动与接触、姿势、衣着、以及饰品等等,来辅助说明语文的意旨。
2. 简答论述类(4 题): ① 解释最初印象的成因及作用。 最初印象的成因:其形成与我们知觉的恒常性有关。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了的
学海无涯
云、赶时髦、随大流等。 1、信息作用;从众并非只是一种消极现象,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信息不明或是模糊
的情况下,我们要通过众人的行为来获得信息。 2、人际关系的制约:当一个人在明确信息的情况下仍然可能从众,这往往是处于人际
关系的制约。 3、群体一致性:人们是否从众,还受到群体凝聚力的影响,一个群体凝聚力越强,个
这样一方面使被劝说者觉得传播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使他们能学会比较与辨别正确与错 误,对以后可能接触的相反证据产生免疫力。 对有一定只是和认识能力的对象进行劝说, 应尽可能同时提出正反两面的证据。
④ 请稍结合事例说明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现象的产生原因。 1951 年的阿西实验(阿希关于线条判断的2 从众实验) 从众现象如:入乡随俗、人云亦
时间很短,瞬息即逝,容量较小。 ⑥ 了解人际传播中的说服策略。
一、分散注意:采用迁回方法,把对象的注意力从敏感问题上引开,此方法即可避免陷入僵 局,又使他有较大的开放头脑,但是注意要回到正题上来。 二、 共同语言:当有实质性分歧时,寻找一些对方无法拒绝客观事实入手。先找一些与劝 说的观点并无关系而双方意见一致的话题。
② 集合行为是一种自发的反常现象,请解释它的产生原因。 结构性的压力,如在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 等危机状况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 触发性事件:因某些突发性事 件 或突然的信息刺激引起。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化。( 如瓮 安事件中的中学女生非正常死亡)
③ 从单面证据和两面证据简述传播内容的组织。 劝说需要证据来阐明所传播的观点。在劝说中是只提有力的证据呢还是同时提出正反两 面的证据?这要考虑到具体的情况。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在二战将要结束时进行的说服效果 实验,实验结果教育程度较低的和受过中等教育的;原先就认为战争会结束的士兵和原先 不
认为战争会结束的士兵。 结论:对于较复杂和存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劝说,应该尽可能同时提出正反两面的证据,
人对群体就越忠诚,越主动担负起群体责任,按照群体规范行事,因而群体间的意见就越 一 致。
4、个别差异:人与人之间,在从众性上是因个人的地位、知识、性格、情绪状态等具 体特征而存在差异的。
⑤ 在有关记忆生理机制的理论中,请叙述信息加工系统说。 近 20 年来心理学家把现代信息论引入记忆的研究中,认为人类的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 过程,分三个阶段: 感觉储存阶段:也称瞬时记忆,是记忆的开始阶段,当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已经消失 , 而存在留在感官中的印象并未立即消失,还会保留很短一段时间,大约为 0.25-2 秒, 例如 我们用心听一首歌曲,歌曲已经播完,在很短的时间内仍然记得歌曲的旋律。 特点: 持续
时候,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最初印象的作用: 1 当不用的信息结合在一起,我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忽视后面的信息。 2 即使人们同样也注意了后面的信息,但也会倾向于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 “偶然的”。 3 当人们接受了前面的信息后,就会按照这种信息来接受后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 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去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学海无涯
传播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熟读笔记,确保理解授课内容,能用传播心理学专有名词解释一些经典案例,此 类会有填空题型(10 个空格)。
二、在通读的基础上,重点记忆: 1. 名词解释类(4 题): 1感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个别属 性 :如颜色、形状、大小、气味、温度、轻重等等) 根据感受器所处的位置,一般可将感 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 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生理机制是多种分析器联合活动的过程。 3晕轮效应:在人际知觉时,人们常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的 有 关特征,也就是从所知觉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知觉到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 整的印象。 4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 法。 其形成过程是按照预想的类型把人分成若干类别,然后按照这些类别贴上固定特征的 标签,这种知觉模式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我们所属的传统、文化遗传给我们的。 5心理定势:指人在认识特定对象时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这种定时或心向作用,使我 们对 住对刺激的知觉反应更迅速,更有方向性,但也会使人从主观状态出发来歪曲客观信息。 我 们在对人知觉和评价时,常常离不开心理定势,所以总是顺着一定的倾向性来解释所得到 的 信息。 6模仿:指个人受到社会刺激后而引起的一种按照别人行为的相似方式行动的倾向。它 是 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人际互动现象。模仿是对显行为的模仿,而不能模仿内心模仿隐 心理。原因:人的本能。 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反射性模仿,一种是观察性模仿。 7感染:表现为个体对他人的特定情境中的情绪状态的自觉共鸣或产生相类似的情绪活 动。 感染的形式有情绪共存和情绪感染。感染有联动性和情境性的特征。 8从众现象:指个人的认知或行为且于所处媒体的无形压力,而不由自主低与多数人保 持 一直的心理现象。 9个体空间:人都有一个把自己圈住的心理上的个体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 样 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土”,一旦这个“气泡”被人触犯,就会感觉到不舒服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