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传导通路

合集下载

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神经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感觉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丘脑上辐射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中枢突
第一级N元
周围突 感受器
对 丘脑腹后外侧核 侧 内侧丘系
丘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
第三级N元
交叉
第二级N元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对 脊髓丘脑侧、前束 侧 上升1-2节段后交叉
后角固有核
丘脑
中脑
中枢突
后根
延髓
第一级N元
脊N节
周围突 感受器
脊N 躯干四肢皮肤感受器
脊髓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脊髓内脊髓丘脑束纤维的排列顺序: 由外侧向内侧、由浅入深,依次排列 骶、腰、胸、颈部
薄束核、楔束核
楔束核
薄束、楔束 后根内侧部
脊N节
脊N 躯干四肢肌、腱、关节
楔束
后根 脊N节
脊N
本体觉感受器、皮肤感受器
中脑
薄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延髓
薄束
脊髓
痛温觉和粗触觉 压觉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投射纤维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
躯干四肢痛温觉、粗略触觉、压觉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
节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视锥、杆细胞
视觉传导通路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周围突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中枢突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深部感觉传导路损伤:
1、病人闭目站立 时,表现倾斜, 摇晃并易摔倒
2、精细触觉和 震动觉消失
2.非意识性深部感觉传导通路
肌肉、肌腱 关节、骨膜
周围突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 胸核
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后束 经小脑下脚
组成脊髓小脑前束 经小脑上脚
旧小脑 皮质
后 角 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固有核 粗略触觉纤维不交叉或经白质
前连合交叉组成脊髓丘脑前束
在脑干内 组成脊髓丘系
第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 后外侧核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上部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上升2节段 后根
脊神经节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囊后肢 丘脑中央辐射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交叉
舌下神经核 疑核
上、下、内直肌 下斜肌、上睑提肌 上斜肌
咀嚼肌
外直肌
睑裂以上表情肌 睑裂以下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
副神经核
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核上瘫、核下瘫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锥体细胞锥体束
临床体征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常较广泛 痉挛性瘫痪
少部分纤维不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前束 在脊髓内逐节交叉
脊髓 前角 运动 细胞
脊神经 躯干、四肢的 骨骼肌
锥体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 前角运动细胞
中央前回中上部、中 央旁小叶前部 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大脑脚底中3/5
锥体 皮质脊髓前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侧束与躯干、四肢肌定位关系 内侧部:支配上半身纤维 外侧部:支配下半身纤维

简述神经传导通路的概念

简述神经传导通路的概念

简述神经传导通路的概念
神经传导通路是指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路径和机制。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通过神经突触传递信息,神经传导通路就是指这种信息传递的路径和过程。

神经传导通路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电化学传导和化学传导。

电化学传导是指神经元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包括神经元内的电信号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突触传递的电信号。

化学传导是指神经元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包括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之间的传递以及神经递质在神经元内部的传递。

神经传导通路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神经功能的调节。

- 1 -。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质发出指令→中间神经元梭组成 的运动(下行)传导通路→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做出相应反 应
3
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痛觉、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导通路
4
Part 1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精细触 觉传导通路
5
躯干和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
III.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
内囊后肢
视觉中枢(大脑距状沟上、下的皮质)
11
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产生的不同症状:
• 一侧视神经损伤: • 患眼全盲
• 视交叉中部的交叉纤维 损伤:
• 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
• 一侧视束、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或视觉中枢皮质 损伤:
•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 偏盲
Ps 视野:眼球固定向前平视看到的空间。 由于眼球屈光装置对光线的折射,鼻侧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 半视野的物象投射到鼻侧半。
14
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15
Part 1
锥体系
16
锥体系
• 上运动神经元:
• 下运动神经元:
•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皮质 • 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灰质的神经细 中的椎体细胞,其轴突组成锥体束。 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17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锥体细胞形成锥体束 ↓ 内囊后肢
痛觉、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7
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 觉传导通路(浅感觉)
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
↓ I.脊神经节
脊髓
↓ 上升1~2个脊髓节段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人体解剖学)

上 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后的临床表现比较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损害部位 瘫痪范围 瘫痪特点
肌萎缩 肌张力 腱反射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纤维颤动
皮质运动区 锥体系 常较广泛 全肌群瘫 痉挛性瘫(硬瘫) 早期无 晚期废用性
增高 折刀状 亢进 消失 有 无
周围神经(脑或脊髓) 较局限 单肌 几块肌
迟缓性瘫(软瘫) 明显 早期即有萎缩
减低 消失 消失 无 有
二、锥体外系
定义: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 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的总称。 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 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
结构: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 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 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 脑、网状结构及其纤维联系。
(一)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传入神经元
刺激
感受器
中枢
• 感觉传导通路
效应器 (反应)
传出神经元
中枢
运动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通路
•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 •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 四、听觉传导通路 • 五、平衡觉传导通路 • 六、内脏感觉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颞侧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第一个交叉: 视野投射交叉
第二个交叉: 视交叉
视交叉中, 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同侧视束
鼻侧半纤维交叉 对侧视束,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视区
感受器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双极细胞 第1级神经元
节细胞
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鼻侧纤维交叉
第2级神经元 颞侧不交叉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经内囊后肢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本体感觉即位置觉、运动觉和振动觉。 精细触觉即两点距离辨别觉、形体觉、质地觉等。 感受器包括深浅两种: 本体感觉器如肌梭和腱器,以及感受压觉和振动 觉的环层小体; 浅感觉包括皮肤的触压觉,痛温觉等;浅感受器 即皮肤的感受器,如真皮乳头内的触觉小体,游 离神经末梢等。
P rim a ry n e u ro n
P rim a ry n e u ro n
P e rip h e r a l p r o c e ss: C e n tr a p r o c e ss:
Its so m a in sp in a l g a n g lio n
S p in a l n e rv e → s e n s o r y r e c e p t o r s P o ste rio r ra d ix → p o s t e r i o r h o r n Ⅰ , Ⅳ , Ⅴ
丘脑能产生粗痛觉
真 实 的 大 小 , 长 短 比 例 如 何 ?
丘脑腹后外侧核
脊髓丘脑束
后角 白质前连合 脊神经节
1级神经元
2级神经元
躯干四肢 皮肤 感受器 中枢突经后根至脊髓后角 脊神经节 脊髓第Ⅰ,Ⅳ~Ⅶ 层
上升1~2个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 脊髓丘脑束
3级神经元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神经传导通路 CONDUCTING PATHWAYS
概述 Overview
1、本次课是神经系统解剖学的总结。它不仅考验
神经解剖学是否巳学懂,而且是神经病定位诊断 的基础。 2、传导通路的概念与纤维束(tract)不同,它要 涉及PNS部分。传导通路可分为感觉传导通路(上 行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下行传导通路); 换言之,感觉和运动是通过什么神经通路产生的。 3、单纯上行或下行传导通路只是大反射弧的一部 分。 4。注意三叉神经与三叉神经系统概念不同。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视交叉 视束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外侧膝状体来自双极细胞视辐射
内囊后肢
节细胞
距状沟周 围的枕叶 皮质
视神经
视野
视野是指眼球固定向前平视 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 物象:交叉投射
颞侧(外)半视野:
鼻侧半视网膜
鼻侧(内)半视野: 颞侧半视网膜
41
42
43
视觉传导通路损伤 视野缺损表现
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下运动神经元对肌肉有营养作用
骨胳肌
1、 皮质脊髓束 ①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 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脊神经
内囊后肢
锥体细胞 锥体交叉 延髓锥体
70%-90%交叉到对侧
②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损伤 视神经 视交叉
症状 患侧视野全盲 中央部损伤双眼颞侧半视野偏盲, 一侧视交叉外侧部不交叉纤维损伤, 患侧鼻侧半视野偏盲
视束 视辐射 内囊
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直接对光反射
•间接对光反射 视网膜 → 视神经 → 视交叉 → 两侧视束 → 上丘臂 →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内脏运动传导通路(见内脏神经系统)
运动传导通路
(一)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脑皮质躯 体运动中枢----脑干内躯体运动核和脊髓灰质前角的 神经元或神经元链. 下运动神经元 —— 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脑干内 躯体运动神经元和脊髓灰质前角神经元---骨胳肌
皮质核束
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锥体细胞 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第十九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神经系统是人体内部信息传导的重要系统,主要由神经元组成。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路径。

它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主要包括传入传导通路和传出传导通路两个方面。

传入传导通路是指从感受器官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的路径,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接受和传递。

常见的传入传导通路有视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传导通路、触觉传导通路等。

其中,视觉传导通路是指眼睛接受到的光信号经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听觉传导通路是指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号经过听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平衡传导通路是指通过内耳的前庭器官接收到的重力感受信号和加速度信号经过平衡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触觉传导通路是指通过皮肤、肌腱、关节等感受器官接收到的触觉信息经过感觉神经传入大脑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路径。

传出传导通路是指神经信号从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到神经肌肉接合部的路径,主要负责运动指令的传递和行动的控制。

常见的传出传导通路有运动神经传导通路和自主神经传导通路。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或脊髓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运动神经传至肌肉或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动作或分泌。

自主神经传导通路是指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神经信号经过自主神经传至器官,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物质传递来实现的。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依赖于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

离子通道的开闭状态调节了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变化,从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神经递质则承担着将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相邻神经元的重要角色。

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突触前端时,神经递质会被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结合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进而引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神经学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学 神经传导通路
感受器接受相应刺激。 感受器接受相应刺激。 级位于脊神经节, 经3级神经元传递,第1级位于脊神经节,第2级位于脊髓后角的缘核和固 级神经元传递, 传递 级位于脊神经节 级位于脊髓后角的缘核和固 有核( 级位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有核(Ⅰ、Ⅳ~Ⅵ),第3级位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Ⅵ),第 级位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整合分析产生相应感觉。 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上 、中央旁小叶后部,整合分析产生相应感觉。 级神经元中枢突在脊髓背外侧束上升 个节段后终于第 级神经元。 第1级神经元中枢突在脊髓背外侧束上升 级神经元中枢突在脊髓背外侧束上升1~2个节段后终于第 级神经元。 个节段后终于第2级神经元 由第2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白质前连合),故交叉前通路的损伤, 由第 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白质前连合),故交叉前通路的损伤, 级神经元发出的纤维交叉 ),故交叉前通路的损伤 症状在同侧的相应节段,交叉后的损伤则在对侧, 症状在同侧的相应节段,交叉后的损伤则在对侧,其中脊髓以上平面损伤 表现为对侧的全部,脊髓平面的损伤则表现为损伤平面下 表现为对侧的全部,脊髓平面的损伤则表现为损伤平面下1~2节段下的对 节段下的对 侧。
运动传导通路
上、下运动神经元和最后公路 运动传导通路
– 躯体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 内脏运动传导通路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效 应 器 ∣ 骨 骼 肌
大 脑 皮 质
脑干内 脑神经运动核 脊髓前角 传出神经元
最后公路
锥体系
锥体系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胞体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胞体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锥体束及其来源(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锥体束及其来源(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联系(单突触和多突触) 下运动神经元的联系(单突触和多突触)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路一、本体觉传导通路模型:1.意识性本体觉(1)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本体觉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突入脊髓后索上升,其中,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内侧部排列形成薄束,来自躯干上部和上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外侧部排列形成楔束。

(在第五胸节以下的后索中,薄束占据了全部位置而无楔束)。

上行至延髓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起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交叉后的纤维形成内侧丘系。

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由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和中央前回。

(2)头面部的本体觉:传导路径尚不十分清楚。

2.非意识性本体觉:为传至小脑皮质的本体感觉。

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本体觉感受器,中枢突进入脊髓,止于胸核和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第2级神经元)。

由胸核发出的第2级纤维在同侧外侧索组成脊髓小脑后束,向上经小脑下脚进入旧小脑皮质;由腰骶膨大第V-VII层外侧部发出的第2级纤维组成对侧和同侧的脊髓小脑前束,上经小脑上脚进入旧小脑皮质。

二、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模型1.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为脊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分布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终止于第2级神经元;第2级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第I、IV、V层,它们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上行1-2个节段,然后交叉在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内上行,组成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由丘脑腹后外侧核起始为第3级神经元,其轴突组成丘脑上辐射,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3、2、1区)。

2.头面部的痛、温度和触觉传导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至头面部感受器,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增高
减低
亢进
消失
减弱或消失
消失
亢进
减弱或消失
有(+)
无(-)
早期无,晚期为废用 早期即有萎缩
性萎缩
(二)锥体外系
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 的传导路径。主要机能:调节肌张力、协 调肌群活动、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
主要由三条: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2、黑质-纹状体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皮质脊髓前束 中有一部分纤维始 终不交叉而止于同 侧脊髓前角细胞, 支配躯干肌,故前 角内侧运动细胞受 双侧皮质脊髓束支 配,所以,躯干肌 是受两侧大脑皮质 支配。
皮质脊髓束 损伤:
对侧前角运 动细胞瘫痪
对侧上、下 肢瘫痪
中央前回下部的皮质 Ⅰ
后内 肢囊
束体锥
脑干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1、皮质-纹状体-皮质环路
皮质纹状体纤维
额、顶叶
新纹状体

大脑 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体
皮 质 | 纹 状 体 系 图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大脑 皮质
额、枕、颞叶 皮质脑桥纤维 脑桥核
小脑皮质
4、6区
腹前核 腹外侧核
结合臂
齿状核
苍白球丘脑纤维
红核
交叉
红核脊髓束 交叉
诊断:脊髓半截综合症。 请请你用所学解剖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受损的部位是哪里? (2)左、右的症状为什么会有不同,损伤了哪一些传 导束会出现上述症状和体征?
参考答案
(1)受损的部位是胸8或胸9脊髓节段右侧半。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视N
鼻侧半的f交叉-对侧视束 视交叉 颞侧半的f不交叉-同侧视束
外侧膝状体
● 视辐射 距状沟上、下 内囊后肢 的视区皮质
视路损伤最具诊断 价值的临床表现是 视野缺损
A单眼全盲 B B双眼鼻侧视野偏盲
A B D
C
C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D双眼同向偏盲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视网膜
视神经 上丘臂
视交叉
顶盖前区
两侧视束
前庭N核

丘脑腹后核

颞上回前方
前庭神经核的纤维联系
内侧纵束:
上升→动眼N核、滑车N核、展N核 下降→副N脊髓核、上段颈髓前角
前庭脊髓束
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入小脑 发出纤维与脑干网状结构、 迷走N背核、疑核联系
内脏感觉传导路
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 特殊内脏感觉传导路:嗅觉、味觉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分为: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
感受器→数级传入神经元→大脑皮质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大脑皮质→数级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 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
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
第19章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第一节 感觉传导通路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节后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两侧瞳孔缩小
损伤表现
患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视神经 损伤 动眼神 经损伤 丧失 ( -) 丧失 ( -) 存在 ( +) 丧失 ( -)
健侧眼 直接对 间接对 光反射 光反射
存在 ( +) 存在 ( +) 丧失 ( -) 存在 ( +)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06
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方法
生物学方法
利用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研究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功能。
物理学方法
应用计算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理论,研究神经系统的物理性质和功能。
数学方法
应用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研究神经系统的数学模型和仿真模拟。
01
02
03
神经传导通路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对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脑科学的本质和规律。
神经肌肉接头
由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神经信号。
神经元
轴突-胞体传导
轴突-树突传导
末梢神经-效应器传导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传导方式
损伤类型
包括神经断裂、神经卡压、神经炎等。
治疗方式
包括手术修复、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具体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损伤类型和程度制定。
运动神经传导通路的损伤与治疗
将神经冲动整合后上传至大脑皮质。
快速传导
刺激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后,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以电信号形式迅速上传至大脑皮质。
慢速传导
刺激作用于外周感受器后,通过初级感觉神经元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至大脑皮质。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的传导方式
感觉神经传导通路损伤可导致感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或丧失等。
损伤表现
效应器是指接受神经信号并作出相应反应的组织或器官,如肌肉、腺体等。
神经传导通路的组成
传入神经纤维
传出神经纤维
效应器
神经中枢
神经元与神经传导
02
胞体
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负责合成和储存神经递质、线粒体等重要成分。
突起
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负责接收信号并向胞体传递,轴突负责将信号从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递质的释放与摄取
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元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到突触间隙。
神经递质的摄取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通过胞吞方式被突触前神经元摄取回收,以供再次使 用。
神经元电生理活动与信号传导
静息电位
神经元在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 存在一定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
动作电位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两侧 的电位差发生变化,产生动作电位 。
04
神经传导通路的生理机制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传递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 突触完成。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 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化学性突触
化学性突触是常见的突触类型, 通过释放化学递质如乙酰胆碱、 谷氨酸、多巴胺等进行信息传递 。
电突触
电突触是通过电流直接传递信息 ,其传递速度较化学性突触更快 。
Na⁺通道与动作电位爆发
动作电位的爆发主要是由于Na⁺通 道的开放,Na⁺内流引起膜电位的 超极化。
K⁺通道与动作电位恢复
动作电位后,K⁺通道开放,K⁺外流 使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
05
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方法
电生理学方法
脑电记录
通过记录脑电活动的变化来研究神经传导通路的 活动。
神经元电生理
对单个神经元进行电生理记录,研究神经元的放 电活动。
突触病变
突触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病变可影响神经信号的 传递,从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神经传导通路与药物的作用机制
调节神经递质
药物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摄取,从而影响神经传 导通路的信号传递过程。
调节受体活性
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细胞膜上受体的数量和活性,影响神经递质与 受体的结合,进而影响神经传导通路的信号传递。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第二级神经元
躯干四 周围突变
中枢突
肢皮肤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脊髓第Ⅰ、Ⅳ~Ⅶ层
(后角边缘核、后角固有核等)
X、对侧侧索
第三级神经元
和前索上行
丘脑中央辐射 中央后回中、上部
脊髓丘脑束
经内囊后肢 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属小型和中型 假单极细胞体。其纤维较细,周围突构成脊神经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腹后外侧核 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由两级神元组成
肌骨骼 周围突
中枢突
肌腱
关节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同侧侧索上行 旧小脑
脊髓小脑后束 胸核
骨骼肌 周围突 中枢突 肌腱 关节 经脊神经 经后根
脊神经节
同侧侧索和 对侧侧索上行
第二级神经元
螺旋器
蜗神经
螺旋神经节
蜗神经核
第三级神经元 第四级神经元
大部分交叉至对侧
经下丘臂
听辐射

斜方体、外侧丘系

内囊后肢 回
下丘 内侧膝状体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螺旋神经节,其周 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中枢突组 成蜗神经,终止于蜗神经核。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蜗神经核,由此核发 出的纤维大部分左右交叉横穿脑桥形成斜方体, 交叉后的斜方体纤维和小部分不交叉的蜗神经核 纤维,在上橄榄核的外侧上行,称外侧丘系。外 侧丘系的纤维大部分止于下丘,小部分止于内侧 膝状体。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在嗅球,由嗅球发出纤维构 成嗅束,行向后,终嗅三角。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嗅三角,由嗅三角发出纤 维构成外侧嗅纹,终于海马钩、梨状前区、杏仁 周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丘脑束


新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按身体部位 的排列上行在延髓中部与脊髓丘脑前束汇 合成一束,在内侧丘系的深部继续上行至 丘脑腹后外侧核,此束称为新脊髓丘脑束。 旧脊髓丘脑束:中途加入到脊髓和脑干网 状系统的纤维称为旧脊髓丘脑束,其传导 弥散,定位不切确。
痛温觉和粗触压觉(浅感觉)传导通路
脊髓灰质核团
脊神经
经典的神经通路
脑神经
脑干灰质核团
组织器官

交叉与不交叉
灰质和白质:脑的冠状切面
灰质和白质:CT
灰质和白质:MRI T1加权
灰质和白质:MRI T2加权
反射弧


高级反射与初级反射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元(感 觉纤维)→中间神经元(高级反射具备) →传出神经元(运动纤维)→效应器 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第三级神经元)
深感觉


意识性深感觉——冲动传入大脑皮层(薄束、 楔束和内侧丘系) 非意识性深感觉——冲动传入小脑(脊髓小 脑束)
深感觉传导束负责传导人体的本体感觉,即人体所处的位置、姿势、动作改变 等,亦即对关节、肌腱、肌肉等的感觉传导,还负责人体的精细触觉(即复合 感觉,包含两点辨距觉、图形觉、实体觉)传导。
病例分析

1. 2. 3. 4.
男,55岁,进展性双下肢无力3月。诉5个月前出现 倦怠、无力、心慌、头昏、腹泻等症状,去医院检 查发现有轻度贫血。3个月前出现双下肢乏力,逐 渐加重,伴有走路不稳,双下肢踩棉花样感,并出 现四肢远端麻木、刺痛。查体:双下肢肌力4级, 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彬斯基征阳性。四肢 浅感觉正常,深感觉减退,闭目难立征阳性。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 进一步检查? 鉴别诊断?
锥体系病变的定位诊断
(二)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定位诊断 1、前角细胞病变:节段性、弛缓性瘫痪,肌 张力低、肌萎缩、腱反射减低,可有肌纤 维震颤,无感觉障碍。 2、前根病变:节段性、弛缓性瘫痪,可伴有 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常有肌纤维震颤。 3、周围神经病变: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周围神经的支配区 相一致。


位置 外侧索后部,后角前外侧,脊髓 小脑后束深面;在腰骶髓,位于脊髓 外侧索背外侧部边缘;呈椭圆形的柱 状,几乎见于脊髓全长,随着下行纤 维的逐渐终止,最后于骶髓水平消失。 定位 浅深--长 短(C、T、L、S) 功能 主要传递支配四肢肌随意运动的 命令。
皮质脊髓前束



位置 下行于前索内,靠近前正中裂, 二者之间隔以沟缘束。该束一般只 达胸髓中段 在脊髓不同平面,大部分纤维经白 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止于中间带 和前角的内侧部 主要传递支配躯干肌的命令
第三节
感觉束
感觉传导束
பைடு நூலகம்

感觉传导的标准模式是感受器-丘脑-大脑皮 层; 很多感觉纤维束保持和脑干网状系统的联 系,通过网状系统间接影响大脑活动,以 维持机体的清醒和警觉状态,必要时则保 持抑制状态(如睡眠)。
感觉传导束



视觉系统 听觉系统 体感系统 味觉系统 嗅觉系统 前庭系统
与锥体外系直接联系的脊髓束有:网状脊髓束、红核脊髓 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等。 随意运动的精确性需要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协调 完成。 人类的一些习惯性固有动作和固有反射依靠锥体外系对锥 体系的调节。 锥体外系和锥体系从大脑开始,愈走愈近,都终止于脑干 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并通过它们支配相应骨骼肌,在外周神 经全程伴行。因而,神经中枢损伤时,常同时出现锥体外 系和锥体系受损的症状。
主要的神经末梢小体
游离神经末梢:较细的有髓或 无髓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失去 髓鞘,裸露的轴突末段分成细 支,分布在表皮、角膜和毛囊 的上皮细胞间,或分布在各类 结缔组织内。其功能主要是感 受痛觉,也可感受温度、触觉、 本体感觉和振动觉。
浅感觉纤维在脊髓换元




周围感觉神经的胞体在脊神经节(假单极神经元)内, 周围神经为其周围突,另分出中枢突进入脊髓; 痛温觉纤维经后根外侧部的细纤维加入脊髓后外侧束, 上升1-2个节段进入后角,止于角周巨胞核和后角固有 核;部分先到胶状质更换神经元; 粗触觉和压觉纤维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加入后索,上 升2-3个节段进入后角,止于后角固有核; 后角细胞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侧索,组成 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少部分不交叉加入同侧脊髓丘脑侧 束。(痛温觉) 后角细胞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侧索,组成 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少部分不交叉加入同侧脊髓丘脑前 束。(粗触觉和压觉)
躯干、四肢
颈部 躯干 皮肤 四肢
周围突 随脊神经
脊神经节 (第一级神经元)
中枢突 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
脊髓后角第Ⅰ、Ⅳ~Ⅶ层 (第二级神经元)
上升1~2个节段后,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 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触压觉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膝反射
中间神经元的排列


单链状:动作精准 放射状:扩散 聚合状:整合 连环状:反馈
第二节
运动传导系
运动传导束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通过锥体系和 锥体外系相互协调来完成; 锥体外系在种系发生上比锥体系出现得早, 在高级动物锥体外系在运动功能上处于辅 助地位; 锥体系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主要调节肌张力、保持和调整姿 势、协调各肌群的运动、保持身体平衡等 等
Barne前外侧束


位于外侧索前外侧部周边,伴侧束 前外部下行。 由较细的不交叉的纤维组成 大部分止于颈髓,少部分可达腰骶 髓平面 支配脊髓的中轴肌(躯干及肢带肌) 运动神经元
其他下行纤维(运动)
红核脊髓束:兴奋屈肌 前庭脊髓束:兴奋伸肌 网状脊髓束:躯干四肢近端肌的运动控制 顶盖脊髓束: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 内侧纵束:调节眼球运动与头部姿势
有髓神经纤维
无髓神经纤维
突触

电突触 化学突触——脊椎动物大多数为化学性突触 混合型突触
神经胶质



星形胶质细胞:辅助神经元 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 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免疫反应 室管膜上皮细胞:分化出各种神经细胞 施万细胞:周围神经的髓鞘
神经束

锥体外系
内部环路
皮质-新纹状体-背 侧丘脑-皮质
下行通路
皮质-网状-脊髓束
新纹状体-黑质
皮质-红核-脊髓束
皮质-桥脑-小脑-皮 质
皮质-顶盖-脊髓束
苍白球-底丘脑
内侧纵束
皮质-苍白球-网状 结构-脊髓-网状结 构-纹状体-皮质
前庭脊髓束
橄榄脊髓束
大脑皮质
脑桥
丘脑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小脑 红核 黑质
躯体感觉传导束
痛觉
浅感觉
温觉
粗触觉 压觉 关节位置觉
深感觉
运动觉 振动觉 图形觉
复合感觉
两点辨距觉

痛觉的区分


皮肤痛(快痛):A类δ纤维(细有髓纤 维)——传导快,定位指向精确 深部痛、内脏痛(慢痛):C类无髓纤维—— 传导慢,定位指向弥散、模糊
皮肤粘膜感受器

痛觉——游离神经末梢 冷觉——Krause球 热觉——Ruffini小体

神经纤维:轴突+髓鞘 中枢神经纤维严格按功能、来源和支配区 集结成束上行或下行,周围神经束则大多 数同时含有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纤维 神经内膜有毛细血管网,神经内血供丰富, 容易发生缺血性损害
中枢神经束
周围神经束
人体神经结构的整体观

灰质和白质 皮层
中枢神经束
皮层下灰质核团
脑干神经束
脊髓神经束
思考题
1、某人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呼唤 他的名字,他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请分析 这个反应所动用的神经传导通路。 2、某人弯弓射箭,射中靶心。请分析这个动作 所动用的神经传导通路。 3、某人突然出现左上肢无力,口角偏向右侧。 请问发病部位可能在哪里?如果他伸舌偏斜, 可能向哪边?如果他双眼均不能向一侧凝视, 可能固定在哪边?如果病历记载是左下肢瘫痪, 口角偏向右侧,可能是什么原因?如果病历记 载是左上肢瘫痪,口角偏向左侧,可能是什么 原因?
神经传导通路
袁梦石
第一节
概要
神经元
轴突
有髓神经纤维:由轴突、髓鞘、神 经膜构成。髓鞘及神经膜呈鞘状包裹 在轴突的周围。髓鞘有保护和绝缘作 用,可防止神经冲动的扩散。有髓神 经纤维的神经冲动传导,是从一个郎 飞结跳到相邻郎飞结的跳跃式传导。 无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由较 细的轴突及schwann细胞构成,无髓 鞘、无ranvier结。电镜下可见一个 schwann细胞深浅不同的包裹5~15条 粗细不等的轴突。无髓神经纤维的神 经冲动传导是沿着轴突进行连续性传 导,其传导速度比有髓神经纤维慢得 多。自主神经的节后纤维和部分感觉 神经纤维属无髓神经纤维。
运动系统的结构
肌肉 锥体系 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不能 上运动神经元 小脑 纹状体 锥体外系 红核 、中脑顶盖 动作异常 黑质、脑桥核 前庭神经核
皮质脊髓束的传导



上、下运动神经元之间80%-90%存在多突 触联系; 皮质脊髓束55%止于颈髓,20%止于胸髓, 25%终于腰骶髓; 75%的椎体纤维在延髓锥体部交叉形成皮质 脊髓侧束,只有10%不交叉进入皮质脊髓侧 束,还有15%左右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不交叉的纤维主要是支配躯干部。
红核脊髓束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45-
按顺序排列
丘脑前辐射 尾状核头 额桥束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豆状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