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及其相关进展_沈珍瑶

合集下载

人工湿地去除非点源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去除非点源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去除非点源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于召洋
【期刊名称】《水污染及处理》
【年(卷),期】2024(12)1
【摘要】近年来,非点源(NPS)污染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全球性重
大问题。

由于各种人为活动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导致有机化合物(如药物化合物和农药)和无机养分(如Cu、Pb、Zn等重金属)过量排入到地表水和土壤中,从而改变水
质和土壤环境,影响土壤和水生生态系统,破坏食物链和生态链网。

因此有效减少非
点源污染物负荷的方法或处理工艺越来越受到重视。

采用模拟自然且环境友好的人工湿地(CWs)对非点源(NPS)污染进行生态修复近年来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


关于处理不同来源的非点源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的资料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总结,所以本文重点介绍了人工湿地技术去除非点源重金属污染的最新进展,重点概述
和回顾了非点源污染中重金属污染来源、迁移、转化及其生态毒理学效应。

结果表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能通过各种可能的机制去除重金属污染物,其他因素(如微生物、基质)也起到了协同的作用。

【总页数】9页(P1-9)
【作者】于召洋
【作者单位】青岛多得利节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
【相关文献】
1.人工湿地去除污废水中特殊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2.潜流人工湿地填料及其去除污染物机理研究进展
3.人工湿地对微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研究进展
4.人工湿地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去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5.人工湿地中植物对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2 1 00—3— 5
作者简介:葛永 学,男 ,汉族 ,18 9 6年 1 2月生 ,安徽阜 阳人 ,中山大 学地理科 学与规划 学院
水 资源 与 环 境 系 20 级 水利 工 程 专 业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水 资 源 与 水 环 09
境 研 究 与规 划 ; - a :eg 2 0 6 8 @ l e c E m i al 0 96 8 i .n l e v
中山大学研究 生学刊 ( 自然科学 、医学版) 第 3 卷第 1期 J U N LO H R D A E V L 3 № 1 1 O R A FT EG A U T S O 1
2 1 S N Y T S N U I E ST ( A U A C E C S 0 0 U A —E N V R I Y N T R L S I N E 、ME I I E) 2 1 D CN 0 0
城 市 非 点 源 污 染 研 究 进 展
葛永 学
( 地理科 学与规 划 学院 水 资源与环境 系 广 州 507 ) 125
【 摘 要 】伴随着 城市 化的快速推进, 非点源污染已 成为城市污染的又一重
大污染 源,对其进行研 究有 着重要 意义 。文章通过 对 国 内外城 市非长以及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大 ,可以预见,城市非点源污染问题将 日益突出。因此 ,研
究城市非点源污染相关机理 、模型及其控制技术对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保护水资源环境
具 有重 要意 义 。
1 国外 研 究进 展
在发 达 国家 ,城 市非点 源污染 研究起 始于 2 0世纪 7 0年代 ,早期 的模 型研 究集 中以 土 地利用 对河流水 质产 生影 响的认识 为基础 ,对 降水径 流污染 特征 、影 响 因子 、单 场暴 雨 和长期 平均污染 负荷输 出等 方面进 行 了研 究 ,以统计模 型 为主 ,建 立污 染负 荷 与流域 土地 利用或 径流量 之 间的统计关 系 ,著 名模 型 有城 市水 管 理模 型 (WMM) S 、城 市地 表 径流数 学模 型 (T R S O M)等 。到 2 0世 纪 8 代 ,美 国农 业 部研 究 所 开发 的化 学污 染 0年 物径 流负荷 和流失模 型 ( R A ,采用 了美 国农业 部水土 保持局 开发 的 S S 文模 型 C E M) C 水 来计算 暴雨径 流 ,充分考 虑 了污染 物在 土壤 中的物 理 、化学 形态 和分 布状况 ,为城市 径 流污染 模 型的发展 提供 了很好 的经验 。2 0世纪 9 代后 ,在 对过 去 城市 径 流非 点源 污 0年 染模 型多年应 用经验 进行 总结 的基 础上 ,不 断地完 善 已建立 的模 型 ,推 出新 的模 型 。同 时 ,与非点源 污染负 荷估算 相关 的流域 开发方 向 、非点源污 染管理 模型 和风 险评 价成 为 本 时期 应用 模 型研 究 的最新 突破 点 。随着 计算 机技 术 的飞 速发 展 以及 3 术 的广泛 应 5技 用 ,一些 功能强 大 的基 于流 域尺 度 的具 有 空 间数 据信 息处 理 、数 据库 技术 、数 学计 算 、 可数化表 达等功 能 的超 大 型模 型被 开发 出来 。

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与思考

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与思考

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与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生产、交通、城市化等各种活动不断增加,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污染压力,其中非点源污染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非点源污染是指由分散于大面积、不是明显出现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与点源污染相比缺乏可操作性和易管理的性质,因此,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主要是针对土壤侵蚀、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等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

在现有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中,主要包括植被恢复和防治、生态水文工程、人工湿地、土地利用变更等技术措施。

经过实践应用并不断发展完善,这些技术措施已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了非点源污染。

其中,植被恢复和防治技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手段,它可以通过增强地表土壤的抗蚀能力和保持水土,减少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流失,从而减少非点源污染。

这种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种植盖草、增加树木和隔离带等形式实现的。

在城市建设中,通过增加园林绿化和城市绿带的建设,不仅能够美化城市环境,还能有效地减少非点源污染。

比如上海浦东新区采取绿地“五化”战略,加强做好市区内部的道路、空地、绿地及自然财产的保护,开展森林、草地、湿地、水域等绿化行动,使城市环境大为改善,为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生态水文工程是另一种有效的非点源污染治理技术,通过建设水源涵养地、水土保持林等,调控水流、平衡水文化等手段,有效地控制非点源污染。

这种技术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山区和河流流域的水土保持、环境重建和水资源保护等领域,如在长江流域采取自然保育、人工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治理,成功地减轻了长江流域的非点源污染压力。

人工湿地是一种十分新兴且前景广阔的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它是通过搭建适合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复杂生态平衡体系,促进生物降解和吸附作用,有效地清除非点源污染物,如农村厕所农田废水等。

人工湿地除了可以起到净化水体污染的作用外,还能保持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填补城市污水处理的空白领域。

基于文献计量的非点源污染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非点源污染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非点源污染研究趋势及热点分析王国波;陈磊;肖月晨;沈珍瑶【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年(卷),期】2015(31)23【摘要】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客观地掌握国内外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工具Histcite对非点源污染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地计量学分析与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研究最早于1973年开展且文献数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国际上在该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单位主要集中于美国和英国等,国内实力较强的有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贡献的高影响力论文较多,而国内原创性成果与重要发现偏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少,核心作者数量少;细菌污染、气候变化、非点源污染控制以及重金属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总页数】10页(P251-260)【关键词】非点源;文献计量;科学引文索引;发展趋势【作者】王国波;陈磊;肖月晨;沈珍瑶【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01【相关文献】1.近20年来我国空气污染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J], 曹永强;朱明明2.近20年来我国空气污染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 [J], 曹永强;朱明明;3.基于CNKI和WOS的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J], 荆延德;樊蕊4.我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计量研究 [J], 李孝诚;涂冬雪;李福华5.有机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生物修复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J], 王晴;杨宗帅;尹立普;宋昕;魏昌龙;李燕丽;翟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三十年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近三十年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近三十年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欧阳威;刘迎春;冷思文;刘宏斌;王依滴【期刊名称】《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年(卷),期】2018(037)010【摘要】分析近三十年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趋势特征,旨在为下一阶段非点源污染研究提供技术参考.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得到1990—2016年所有非点源污染研究文献,然后进行聚焦分析,确定主要文献来源,对比中外学者H指数.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和文献共被引网络分析功能,识别了1990—2016年间三个主要阶段的核心关键词(作者关键词与扩展关键词)的变化,梳理了主要的共被引参考文献,得到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发展趋势和知识基础特征.国外和国内非点源污染的最早文献分别在1975年和1992年,1990年后全球范围内非点源相关研究快速发展,中国学者的研究在2005年后发展迅速.中外学者的H指数差距有减小趋势,中国学者在全球非点源污染研究领域的相对影响力不断提升.关键词分布中"流域"与"管理"逐渐凸显,"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中国"、"气候变化"词频进入前30位.研究内容方面,非点源污染研究从点位尺度的观测过渡到流域尺度水质变化、氮磷污染输出规律、模型应用,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空间分析的水文模型在流域尺度的模拟、优化和运用,是非点源污染控制与评估的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流域尺度的精细管理、非点源污染模型开发与耦合、气候变化效应近期受到更多关注.对1990—2016年间高被引文献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可知,高被引文献涉及主题广泛,其中中国学者也有明显贡献,表明中国学者逐步成为非点源污染研究的主力.【总页数】8页(P2234-2241)【作者】欧阳威;刘迎春;冷思文;刘宏斌;王依滴【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 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92【相关文献】1.城镇化进程非点源污染变化趋势分析 [J], 刘东润;2.城镇化进程非点源污染变化趋势分析 [J], 刘东润3.基于CNKI和WOS的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J], 荆延德;樊蕊4.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J], 樊娟;刘春光;石静;王春生;赵乐军5.非点源污染研究发展演化与前沿分析 [J], 涂小强;傅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攻坚污染防治,共建美丽中国——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沈珍瑶教授

攻坚污染防治,共建美丽中国——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沈珍瑶教授

2014年,沈珍瑶(右)在爱尔兰参观农场2008年,在国家基金委双清论坛发言具有随机性、分散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及排放途径有很大不确定性,污染负荷时空差异大,污染的滞后性和潜在威胁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防治困难等特点。

这些都决定了,针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治理与防治更加困难。

多年来,沈珍瑶所专注的,正是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和流域水环境效应研究,且在两方面均有颇多建树。

控污,点线面相结合做科研,是一个需要长期坚守的过程,一如水污染治理与控制。

多年来,沈珍瑶带领团队以“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水”为核心,瞄准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

他们不仅在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控制、流域水质模拟与水环境效应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更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在流域整体高度系统研究流域水环境问题的思路,并通过各大科研项目的支持予以实施,使得流域水污染控制落到了实处、见到了实效。

● 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战胜的前提,是了解。

“在流域非点源污染方面,我们首先开展了非点源污染模拟方面的研究,力图准确获得非点源污染的量。

只有将非点源污染的量搞清楚了,非点源污染控制才能有的放矢。

”沈珍瑶介绍。

为了搞清楚这个量,沈珍瑶和他的伙伴们无数次涉足长江、黄河等流域,进行实地考察、样品采集、试验研究、小区观测,收集到了客观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他们提出了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和小流域精细计算推广法,结合已有的方法,形成了适应不同尺度流域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确定方法,利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法核算了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负荷,精度较传统方法提高10%~30%。

为了保证模拟精度,他们进一步系统开展了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的不确定性研究,识别并量化非点源污染模拟不确定性的来源,提出了基于区间距离的模型率定新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展了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评述

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评述

中国非点源污染研究评述
黄虹;邹长伟;陈新庚
【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
【年(卷),期】2004(013)002
【摘要】提出非点源污染较全面、准确的概念,总结归纳出非点源污染9个方面的来源,综述了国内非点源污染模型及其控制管理的研究情况,并针对目前国内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及其控制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未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文章认为,在模型方面,应把微观机理模型推广到宏观尺度,与大型流域管理模型相结合,而污染物风险分析功能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专家系统软件等是研究重点;在控制管理方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人工模拟与野外实验相结合、应用经济手段等是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3页(P255-257)
【作者】黄虹;邹长伟;陈新庚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南昌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29;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01
【相关文献】
1.AnnAGNPS和SWAT模型对非点源污染的适用性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生态试验站为例 [J], 高扬;朱波;周培;支月娥;唐家良
2.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J], 范力;张丹;段慧;杨洪霞;杨朋;罗彬
3.RS和GIS支持下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评述 [J], 高龙华;张行南
4.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及研究概况 [J], 李辉耀;周建红
5.中国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J], 刘庄;晁建颖;张丽;解宇锋;庄巍;何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

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非点源污染是指多个散布点组成的污染源,如农田、城市排水、道路和建筑施工等。

在不加以控制和治理的情况下,非点源污染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点源污染的类型和特点1. 农田污染农田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作物种植和农药施用会导致农田水体受到污染,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

这种污染的特点是点源不明确、排放不稳定、污染物浓度和日变化范围大。

2. 城市污水城市排水系统中的雨水和废水也是非点源污染的来源之一。

在雨季,雨水冲刷道路和建筑物表面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中。

而市区排水系统中的废水也常常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如有机物、重金属和营养物等。

3. 建筑施工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弃物,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些废弃物有可能被雨水冲刷入水体中,引起水体污染。

二、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针对非点源污染,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控制与治理技术,以减少污染物输入和改善水质。

1. 农田污染控制(1)合理施肥: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减少农田对水体的污染(2)水土保持措施: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田坡耕等,减少土壤侵蚀和暴雨冲刷2. 城市污水处理(1)污水回用: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实现回用,减少排放(2)雨水收集:在城市中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合理利用3. 建筑施工污染控制(1)封闭施工:采用封闭施工方式,减少建筑施工时的粉尘扬散(2)建立施工废弃物管理制度:建立施工废弃物管理制度,鼓励废弃物的分类和回收利用三、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挑战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面临一些挑战,包括技术难题和管理问题。

1. 技术难题(1)非点源污染来源广泛,涉及的工程领域多,技术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

(2)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资源。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oc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doc

论文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申请人:学科(专业):环境工程指导教师:2019年1月论文题目: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学科(专业):环境工程申请人:指导教师: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不透水面不断增加,雨水大量排放,地下水无法按自然规律就地渗透和补给,造成“无雨旱、有雨涝”的尴尬局面。

在大多数城市,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低影响开发技术的载体。

其网络开发模式为海绵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如何将我国城市雨水管理与城市生态建设相结合,是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的新思路。

本文在低影响开发技术基础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理论的基础上,以西安市为例,实现有效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模型,系统地解决了城市雨水问题。

通过对城市道路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河流绿化和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的探讨,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保护网络,实现绿化带廊道等不同廊道类型的具体应用,雨水回用效率和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缓解城市水危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生态保护;排水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impervious surface of cities is increasing, rainwater is discharged in large quantities, and groundwater can not be infiltrated and recharged in situ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law, resulting in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f "no rain, drought and waterlogging". In most citie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s the carrier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ts network development mode provides a feasibl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ecological city. How to combine urban rainwater management with urb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a new idea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low-impac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and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is paper takes Xi'an as an example, realizes an effective model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systematical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urban rainwater. By discussing the technology of urban roa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urban river greening and urban low-impact development, a perfect urb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network is constructed to realize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rridors such as greenbelt corridors, double promotion of rainwater reuse 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lleviating urban water crisi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living environment and restoring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Key words:low impact development; sponge city; ecological protect ion; drainage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内容 (2)2 基本理论概述 (3)2.1相关概念 (3)2.1.1 海绵城市 (3)2.1.2 低影响开发 (3)2.1.3 生态环境保护 (3)2.2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关系 (3)2.3 海绵城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4)3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5)3.1 海绵城市新区规划原则 (5)3.2 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 (5)3.3 规划控制目标落实思路 (5)3.4 海绵城市新区规划方法 (6)3.4.1 场地评估 (6)3.4.2 水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7)3.4.3 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空间结构 (7)3.4.4 完善绿地功能 (8)3.5 低影响开发场地规划设计方法 (8)3.5.1 低影响开发场地规划设计理念 (8)3.5.2 低影响开发场地规划设计方法 (9)4 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手段 (10)4.1 低影响开发主要技术手段 (10)4.1.1 植被浅沟 (10)4.1.2 雨水收集池 (10)4.1.3 透水铺装 (10)4.1.4 生态树池 (10)4.1.5 下沉式绿地 (11)4.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1)4.2.1 河道生态保护 (11)4.2.2 道路生态保护 (11)4.2.3 绿带生态保护 (12)5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西安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13)5.1 西安城市雨水利用研究 (13)5.1.1 雨水利用现状 (13)5.1.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西安地区应用可行性 (13)5.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条件 (14)5.2.1 选址 (14)5.2.2 土壤条件 (14)5.2.3 后期维护 (15)5.3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西安洋西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5)5.3.1 西安地区低影响开发技术基本技术措施 (15)5.3.2 低影响开发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16)6 研究结论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19)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工业的发展和传统的粗放式城市开发建设,粗旷性的城市开发建设,使资源浪费更加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

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

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

非点源污染具有来源广泛、过程复杂、难以监测等特点,因此,如何有效调查评估非点源污染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以期为非点源污染的防治和水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本文首先介绍了非点源污染的概念、特点和危害,分析了当前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的难点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并详细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和技术要点。

该方法以流域或区域为单元,通过收集和分析单元内的土地利用、气象、水文、环境管理等相关信息,构建非点源污染评估模型,实现对非点源污染的定量评估。

本文还通过案例研究,验证了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案例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流域或区域,运用该方法进行了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结果,为当地的环保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总结了基于单元分析的非点源污染调查评估方法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该方法,有望为非点源污染的防治和水环境的改善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与影响非点源污染,也被称为面源污染,是一种由降水或融雪等自然过程引发的,通过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渗流等途径,将土壤、大气、水体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和近海水域)而造成的污染。

与点源污染相比,非点源污染具有时空上的随机性、分散性、隐蔽性、不易监测和难以量化等特点。

其主要来源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农业活动:农业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在雨水冲刷下容易流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

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如过度耕作、水土流失等,也会导致土壤侵蚀,增加水体中的悬浮物和营养盐含量。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初步探讨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初步探讨

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初步探讨
王敏尔;董志勇
【期刊名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3(031)005
【摘要】非点源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和径流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的水体污染,是相应于点源的重要污染源类型.非点源污染的危害与严重性随着点源污染控制能力的提高而逐渐表现出来.介绍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比较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方法.通过实地采集水样与实验室化验,分析了由城市降雨径流造成水环境污染的程度、污染物类型和各污染物浓度随径流时间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规律性结论.
【总页数】5页(P575-579)
【作者】王敏尔;董志勇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2;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31
【相关文献】
1.城市非点源污染治理技术探讨 [J], 张迎珍
2.城市公路路面雨后积水非点源污染初步研究——以扬州市江阳中路为例 [J], 严
长安;陈满荣;王建;钱胜
3.我国城市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模型应用探讨 [J], 秦攀;雷坤;KHU Soon-Thiam;乔飞
4.厦门城市降雨径流氮磷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布探讨 [J], 王吉苹;朱木兰
5.城市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探讨 [J], 李佳;魏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风险的济南市水生态安全评价

基于风险的济南市水生态安全评价

基于风险的济南市水生态安全评价陈磊;吴悦菡;王培;沈珍瑶【摘要】为更准确全面地评价区域水生态安全,在传统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风险因素,探讨了基于风险的水生态安全的含义、特点和内容.以济南市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从风险、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建立了区域水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综合指数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价结果,最终给出各区域的安全状态.结果表明,济南市安全度居中,改变区域生态现状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演变趋势,对区域水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所提出的基于风险的水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切实可行,可为其他区域水生态安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水资源保护》【年(卷),期】2016(032)001【总页数】7页(P29-35)【关键词】风险;水生态安全;安全评价;综合指数法;等级划分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优势因子;限制因子;济南市【作者】陈磊;吴悦菡;王培;沈珍瑶【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820.4随着全球对水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水生态安全已成为关系人类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1]。

水生态系统安全是一个整合的新概念,目前国内外关于水生态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提出及安全评价[2]。

从概念上看,国内流域水生态安全研究尚不成熟,相关理论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概念界定上依然存在争议;从方法上看,国内对水生态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指标体系构建,具体方法包括模糊物元分析法、模糊优选模型法、水贫穷指数法等[3],但受“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局限,少有从流域水环境整体角度出发,考虑多风险源和多胁迫因子及其整体相互关系的研究。

虽有研究在考虑风险影响的基础上,应用三角模糊数原理开展区域水安全状况评价[1],但未考虑各区域差异性及风险滞后性。

城镇建成区内涝和非点源污染联合风险评价方法 

城镇建成区内涝和非点源污染联合风险评价方法 

第34卷第1期2023年1月㊀㊀水科学进展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34,No.1Jan.2023DOI:10.14042/ki.32.1309.2023.01.008城镇建成区内涝和非点源污染联合风险评价方法陈㊀磊1,周雪辉1,余㊀宇1,郭晨茜1,张潇月1,2,沈珍瑶1(1.北京师范大学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㊀100875;2.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㊀100084)摘要:城镇建成区普遍面临内涝和非点源污染的问题,且二者均与降雨径流过程关系密切,形成风险叠加㊂为系统评价城镇建成区的内涝和非点源污染风险,基于建立的水量-水质联合风险评价指标㊁Copula 联合分布函数和SWMM-InfoWorks ICM 耦合模型,提出水量-水质联合风险评价方法,以北京某高校为研究区,对2种灰绿情境进行对比分析㊂结果表明:与基准情境相比,建成区在改造情境下内涝控制弹性㊁径流控制弹性和水质控制弹性平均值分别从0.55㊁0.90和0.76提升到0.63㊁0.95和0.80,风险程度下降但仍存在内涝和水质超标情况;两情境下水质弹性值概率密度分布均存在极值点,造成这一极值点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悬浮物控制能力的降低;多场次降雨事件中,水量和水质高-低风险边界事件重现期分别由2.21a 和1.60a 提升至4.59a 和1.81a,风险概率降低;灰绿改造后水量控制能力升高而水质控制能力下降,表明水量-水质联合调控至关重要㊂关键词:水量;水质;风险评价;非点源污染;城市内涝;弹性指标中图分类号:TV121.7;X824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6791(2023)01-0076-12收稿日期:2022-09-05;网络出版日期:2023-01-31网络出版地址:https :ʊ /kcms /detailʊ32.1309.P.20230130.1616.002.htm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52221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277044)作者简介:陈磊(1982 ),男,河北唐山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控制㊁水环境模拟与修复㊁海绵城市机理及设计方面研究㊂E-mail:chenlei1982bnu@通信作者:沈珍瑶,E-mail:zyshen@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不透水下垫面增加,内涝和非点源污染问题逐渐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1-2]㊂近年极端降雨事件频繁出现,引发的城市内涝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㊂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造成了79人死亡和116亿元经济损失[1],2021年7月20日郑州特大暴雨造成409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3]㊂另一方面,降雨事件还给城市带来了严峻的非点源污染问题[4-5],降雨径流污染的负荷量通常与降雨强度等降雨特征明显相关[6],污染物组成复杂,包括重金属㊁抗生素等毒性物质[7-8],浓度在降雨前后可增加数十倍[9-10]㊂对城市内涝和水质超标风险进行合理评估,是城市管理决策㊁维护城市水安全的有效手段[11]㊂ 风险 一词通常以不良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造成不良后果程度的总和表示[1,12]㊂徐宗学等[1]对城市洪涝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将国内外常用的评估方法分为历史灾情评估法㊁指标体系评估法㊁遥感影像评估法和情境模拟评估法㊂内涝风险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一项指标应用于城市流域雨水管理措施的效益评价中,李江云等[13]结合积水时间和深度划分子汇水区内涝风险等级,作为灰绿基础设施耦合多目标优化的罚函数;Alves 等[14]借助降雨重现期估算洪涝带来的损失风险,以评价和优化绿-蓝-灰措施效益㊂评价城市面源污染风险,常用的方法有基于概率并结合水文水质模型的方法和风险指数方法㊂Qin 等[15]使用IHA-CRES 模型进行长期连续模拟,基于降雨事件的径流水质和污染物负荷的频率分布评价城市径流水质风险;Liao 等[12]将降雨进行分类,利用云模型建立暴雨污染指数,识别城市流域暴雨造成的高风险污染区间,该指数体现了暴雨污染的严重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㊂以往对于城市降雨风险的评价㊁管理准则多针对于内涝或非点源污染单个问题,导致城市管理中存在为快速排干径流而忽视管理伴随的化学品污染的情况,而二者均由降雨驱动,并与降雨径流关联密切㊂Sakai 等[16]认识到这一问题,并总结了内涝风险和污染风险的异同,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控制方案,但未形成相关评价方法㊂因此,有必要综合考虑水量和水质,系统评㊀第1期陈磊,等:城镇建成区内涝和非点源污染联合风险评价方法77㊀估区域的降雨径流水量-水质控制能力和面临的风险㊂本研究针对城镇建成区所面临的内涝和非点源污染问题,基于设计的水量-水质联合弹性指标和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系统(InfoWorks ICM)耦合模型(以下简称SWMM-ICM耦合模型),提出一套水量-水质联合风险评价方法,评价内涝㊁径流和水质控制能力,构建双变量Copula降雨联合分布函数并进行风险评估㊂1㊀研究区与研究方法1.1㊀研究区与数据选择北京某高校作为研究区,占地面积约58.3万m2㊂研究区下垫面类型和管网布设情况常年较为固定,如图1所示,下垫面分为道路㊁人行道㊁屋顶㊁绿地㊁混合用地㊁人造草坪运动场㊁天然草坪运动场㊁透水铺面与沥青路面九类;研究区为雨污分流排水系统,雨水管网有5个出口,其中出口3的汇水区域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80%以上㊂研究区地势平坦,高程范围约为47.5~52.9m㊂近年来,研究区在传统雨水排放的模式上,引入了透水铺装㊁雨水管断接等低影响开发措施,但由于管网按较低的标准(约为5年一遇)设计,研究区在强降雨事件下易发生内涝,例如研究区内辅仁路及教工食堂在2014年8月31日的暴雨事件中积水深度高于0.4m㊂屋顶和路面下垫面是研究区非点源污染主要来源,主要受交通活动㊁生活垃圾㊁建筑施工等人为活动因素及干湿沉降影响㊂用于模型率定和验证的数据来自于2014年7 9月8场降雨中雨水管网3号总排口的流量与水质监测数据㊂降雨时间序列数据通过位于研究区环境学院屋顶的HOBO气象站监测获得;水文数据由流量仪(HACH, FL900)自动监测,按照5min时间间隔记录径流流速㊁流量等数据;水质数据通过对降雨过程径流样品采集分析获取㊂上述8场次降雨涵盖了小雨㊁大雨㊁暴雨㊁单峰及多峰几种北京地区常见雨型,其年监测数据用于模型率定㊁验证可使最终获取的模型参数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推广性㊂用于模型模拟的数据为国家基本气象站北京南郊观象台(54511)在2010 2019年逐小时的降雨数据,以超过10h未降雨为下一场次降雨的划分准则,共得到631场降雨事件,其中608场次降雨量超过0.1mm㊂本研究为评估建成区改造前后的水量-水质联合风险,设置基准情境和改造情境进行对比㊂基准情境基于研究区目前下垫面和雨水管道条件进行模拟;改造情境是针对研究区节点溢流问题而设计的最佳情形,首先在溢流节点及其相邻节点具备改造条件的汇水区设计绿色基础设施,面积共3.30万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5.52%;其次分析溢流节点,合理扩大排水能力不足的管道管径;最后在倒流严重的节点处设计调蓄池,共设计5个管网中部调蓄池,容积分别为1000㊁1600㊁1200㊁1000和800m3,具体改造位置如图1所示㊂图1㊀研究区下垫面分布及改造情境中绿色基础设施㊁调蓄池设计位置Fig.1Distribution of the underlying surface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design location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storage tanks in the reconstruction situation78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1.2㊀水量-水质联合风险评价方法本研究中,水量-水质风险指在考虑内涝和水质超标事件发生概率与事件所能达到的危害程度的总和[1,17],以弹性值表征风险事件危害程度,以降雨事件重现期表征风险事件概率㊂首先,从水量(径流量和内涝)控制与水质控制(化学需氧量(COD)㊁悬浮物(SS)和总氮(TN))两方面设计弹性指标,分别概化降雨事件中降雨径流㊁内涝面积和水质的变化过程;其次,构建SWMM-ICM耦合模型,模拟多场次降雨事件下研究区内涝面积㊁径流和水质变化,形成研究区的降雨事件水量㊁水质弹性值分布;以降雨量和降雨历时为水量风险分布变量,以对水质影响明显的前期干燥天数[18]和降雨强度为水质风险分布变量,分别构建双变量Copula降雨联合分布函数;最终依据弹性值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依据联合分布函数计算风险边界事件重现期㊂水量-水质联合风险评价方法框架见图2㊂图2㊀城镇建成区水量-水质联合风险评价方法框架Fig.2Framework of the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joint risk of water quantity and water quality in urban built-up areas1.2.1㊀模型构建本研究使用城市暴雨污水及流域雨洪管理建模软件PCSWMM进行研究区径流模拟㊂根据下垫面类型将研究区分为748个汇水区㊂8场降雨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㊂在率定过程中,首先使用软件自带的SRTC工具进行校准,再使用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AANSGAII进行更加精确的参数率定㊂率定效果以纳什效率系数(E NS)与相关性系数(R2)评价,模型的率定参数如表2所示,模型的率定和验证结果如图3㊁表3所示,模拟效果良好㊂表1㊀2014年各监测场次降雨下水质及径流控制现状分析Table1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runoff control under rainfall in each monitoring field场次降雨等级降雨历时/min降水量/mm径流控制率c(COD)/(mg㊃L-1)c(SS)/(mg㊃L-1)c(TN)/(mg㊃L-1) 0831暴雨17070.560.6863.0531.05 5.76 0729大雨64035.740.6564.1033.41 3.73 0830大雨11529.000.6762.0629.97 3.37 0901大雨188533.600.7076.0636.67 3.54 0823中雨5010.400.6939.6323.47 1.36 0926小雨257.800.7135.0821.14 1.10 0804小雨266 5.660.79 5.06 2.670.28 0809小雨125 5.640.767.96 4.470.36注:c(COD)㊁c(SS)㊁c(TN)分别为次降雨径流中COD㊁SS和TN的平均质量浓度㊂㊀第1期陈磊,等:城镇建成区内涝和非点源污染联合风险评价方法79㊀表2㊀研究区SWMM 模型主要参数率定结果Table 2Calibration results of main parameters of SWMM model in the study area图3㊀研究区SWMM 模型水量模拟率定和验证结果Fig.3Water quantity simulation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SWMM model in the study area表3㊀研究区SWMM 模型水质E NS 模拟率定和验证结果Table 3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results of SWMM model in the study area模型参数确定降雨事件COD NH 4-N TP 率定07290.6130.6250.59408300.483-5.4200.54209260.5070.5230.341验证08040.5460.487-0.344㊀08310.6690.3730.477㊀㊀为对城市内涝进行模拟,将已经率定验证完成的SWMM 模型导入Infoworks ICM 软件中,在ArcGIS 软件中采用反距离权重(IDW)方法插值,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以创建地面不规则三角网(TIN)模型㊂在TIN 模型范围内创建2-D 模拟多边形,并将建筑区域设置为空白区域使得在模拟中径流无法流入,对多边80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形进行网格化并进行二维内涝演算,获得内涝面积 时间曲线图㊂选择与研究区管网设计标准对应的0831场次降雨模拟,计算内涝控制综合弹性指标㊂对631场降雨事件进行模拟,分别计算径流㊁水质控制综合指标并将所有场次降雨下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水量㊁水质控制指标,评估水量-水质联合风险㊂1.2.2㊀联合弹性指标设计内涝㊁径流和水质控制综合弹性值分别为建成区对于内涝㊁径流和水质控制的可靠程度㊁承载能力㊁恢复速度和复原能力的总和㊂其中,可靠程度(r1)为评价对象面对降雨干扰时系统性能保持正常的能力,以降雨下不发生内涝㊁控制降雨径流形成和控制污染物浓度不超标的时长占比表示;承载能力(r2)为评价对象遭遇降雨干扰后降低损害的能力,以最大内涝面积㊁径流峰值和最高污染负荷表示;恢复能力(r3)为评价对象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通过内涝面积降低速度㊁吸收雨水总量和污染物浓度降低速度来体现;复原能力(r4)指评价对象能否恢复到无影响状态的能力,考虑到在降雨结束后一段时间内便不会有降雨径流和径流污染排放,故将其值设定为1㊂内涝控制㊁径流控制和水质控制综合弹性值及各分指标计算方式见表4㊂表4㊀各分指标及综合指标计算方法Table4Calculation method of each sub-indicator and comprehensive index 降雨事件r1r2r3r4R内涝控制T1/G11-W1/A tan-1(ΔW/ΔT)/90ʎ1-W2/A径流控制1-T2/G11-F/G2(P-V/A)/P1R=r1i1r2i2r3i3r4i4水质控制1-T3/G1S/C1tan-1(ΔC/ΔT)/90ʎ1注:T1㊁T2㊁T3分别为无内涝时长㊁有径流产生时长和水质超标时长;G1为时长标准值,为使各场次降雨分析结果具对比性,研究中取值为降雨事件中最大时长值,min;G2为流量标准值,研究中取作为对比标准的设计降雨事件的径流流量最大值,m3/s;W1㊁W2分别为最大内涝面积和稳定时内涝面积;A为研究区的总面积,m2;F为径流峰值;S为水质标准;P为总降水量;V为径流总量;ΔT为恢复时长;C1为COD质量浓度峰值; i1 i4为各指标权重,本研究中,在内涝综合弹性值计算中分别取0.3㊁0.3㊁0.3和0.1,在径流和水质综合弹性值的计算中均取0.25;R为综合弹性值;其余公式符号含义如图4所示㊂图4㊀指标中各符号的含义Fig.4Meaning of each symbol in the index㊀㊀水质控制指标的对比标准值选用北京市地方标准‘水污染综合排放标准:DB11/307 2013“中排入地表水体的B排放限值,本研究在监测和评价中涉及的污染物类型包括COD㊁SS㊁TN对应标准限值分别为30mg/L㊁10mg/L㊁15mg/L,3种污染物分别计算综合弹性值后取平均值为最终的水质综合弹性值㊂综合弹性值的取值范围为0~1,值越接近1表明系统弹性越高㊂当径流控制弹性值R=1时,无水量风险,1> Rȡ0.9时,为低水量风险,R<0.9时,为高水量风险;当水质控制弹性值R=1时,无水质风险,1>Rȡ0.7时,为低水质风险,R<0.7时,为高水质风险㊂㊀第1期陈磊,等:城镇建成区内涝和非点源污染联合风险评价方法81㊀1.2.3㊀联合风险分布与评估Copula函数是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常用的构造多变量联合分布的有效工具[19-21],应用基本流程包括确定随机变量及其边缘分布㊁拟合与优选㊁联合概率分布推导[21]㊂在本研究中,首先针对水量控制和水质控制,分别选取气象数据中的降雨量 降雨历时㊁降雨前期干燥天数 降雨强度为随机变量,以核密度估计方法对于选取的变量进行各自的边缘分布函数拟合;其次,计算变量的偏度以及峰度,并绘制二元分布函数频数/频率直方图,发现变量各自边缘分布尾部明显不对称,故选择Archimedean型Copula函数进行拟合;最后以欧氏距离为指标对3种Archimedean型Copula函数的拟合优度进行比较,选择平方欧氏距离值最小的Clayton Copula进行拟合,其基本形式如式(1)所示,参数θ通过极大似然法计算,得到降雨联合分布函数如式(2)和式(3)所示㊂C Cl(u,v;θ)=max[(uθ+vθ-1)1/θ]㊀㊀θɪ[1,ɕ](1)C Cl(u,v;θ)ADD+INT=max[(u ADD1.7998+v INT1.7998-1)1/1.7998](2)C Cl(u,v;θ)PRE+DUR=max[(u PRE4.3858+v DUR4.3858-1)1/4.3858](3)式中:u㊁v分别代表两变量的边缘分布函数;C Cl(u,v;θ)为u和v的联合概率分布,下标ADD代表降雨前期干燥天数㊁INT代表降雨强度㊁PRE代表降雨量㊁DUR代表降雨历时;u ADD㊁u PRE分别为降雨前期干燥天数与降雨量的边缘分布函数;v INT㊁v DUR分别为降雨强度与降雨历时的边缘分布函数㊂对于多场次降雨事件的分布,依据弹性值划分无风险段㊁低风险段和高风险段,并拟合水量和水质风险边界线,计算出风险边界事件的重现期(P R),作为建成区水量-水质风险概率指标,计算方式如下:P ADD,INT=1-C Cl(u,v;θ)ADD+INT(4)P PRE,DUR=1-C Cl(u,v;θ)PRE+DUR(5)P R=1/P ADD,INT或P R=1/P PRE,DUR(6)在高于风险边界事件重现期的降雨事件下,建成区面临更高的水量或水质风险概率,因此,风险边界对应的重现期越大,说明建成区应对降雨径流及非点源污染干扰的能力越强㊂2㊀结果与讨论2.1㊀联合弹性指标评价结果计算两情境下弹性指标结果,与基准情境相比,改造情境的内涝控制㊁径流控制和水质控制弹性指标均得到提升㊂其中,内涝控制弹性平均值由0.55提高至0.63,内涝控制弹性平均值提高了12.70%㊂改造前后,径流控制弹性平均值和水质控制弹性平均值分别由0.90和0.76提升到0.95和0.80,径流㊁水质控制整体效果分别提升6.03%和5.59%,二者虽平均提升幅度相近,但对于不同降雨事件的提升效果差异明显㊂两情境中的水量㊁水质控制弹性值的概率分布如图5所示㊂在不同情境下,水质控制弹性的概率密度分布均存在2个明显的峰值,基准情境下两峰值分别在弹性值为0.57和1.00处,而对于改造情境,概率密度分布整体向弹性值更高的方向移动,两峰值分别在0.68和1.00处㊂双峰形状说明研究区在小雨情况下水质控制明显,而降雨事件特征超过某一特征值后,水质控制效果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此特征值降雨事件下水质控制弹性值为0.87;整个概率曲线左峰峰度降低但极值点的位置变化较小,说明经过改造之后这一特定值并没有明显提高㊂无论是基准情景还是改造情景,COD㊁SS2类污染物控制弹性均存在弹性指标不为1.00,即水质超标情况,且弹性值变化规律不同㊂建成区的TN控制弹性值始终为1.00;在基准情境中,大多数小雨(每小时降雨量小于2.50mm)场次下,建成区对于SS和COD控制弹性值为1.00,但随着降雨强度和前期干燥天数的增大,系统不能完全控制SS,SS控制弹性值由1.00骤减为0.62,对应综合弹性值为0.87,为概率曲线极低值点;随着降雨条件进一步恶化,系统对于COD控制能力下降,COD控制弹性由1.00骤减为0.64,82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此时SS 控制弹性值已降低至0.36,综合弹性值为0.66㊂而经过改造后,SS 超标出现在综合弹性值为0.94时,COD 超标出现在弹性值为0.83时,概率密度分布极值点在两值之间㊂可以看出,由于系统首先对于SS 失去控制并且弹性值变化剧烈,所以水质控制弹性概率密度分布的极值点与SS 控制弹性最为相关,控制SS 污染物的前期积累,可能是提高研究区综合水质控制能力的关键㊂而从不同情境下的径流控制弹性概率密度分布来看,改造后峰形由双峰改变为单峰㊂改造前的双峰说明在径流控制上也存在这样一个出现断层的降雨特征值;改造后的单峰说明通过改造径流控制能力显著下降,改变为弹性越小其概率密度也越小的单一趋势㊂整个概率密度曲线出现了明显的右移,弹性值绝大部分都在0.90以上,体现出了集水区改造对于径流控制能力的显著提升㊂图5㊀改造前后情境水质控制弹性与水量径流控制弹性概率密度Fig.5Probability density diagram of water quality elasticity and water volume and runoff control elasticity before and after reconstruction 蓄水池对于内涝和径流的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0831场次暴雨事件模拟中(表5),5个蓄水池总入流量为9100m 3,经蓄水池拦截后,最大径流流量下降18.46%~72.97%,相对于基准情景,改造情景中蓄水设施1㊁蓄水设施3㊁蓄水设施4分别将其下游管道最大流量出现时的时间延后了69㊁55和8min,蓄水池在暴雨事件中起到了削减径流峰值和延迟径流峰值出现时间的作用㊂表5㊀各蓄水设施在暴雨场次中的水量交换数据Table 5Water volume exchange data of each water storage facility in rainstorm events蓄水池最大测压管水头/m 最大总入流/(m 3㊃s -1)总入流/103m 3流量误差/%平均盈满率/%最大已满百分比/%最大出流量/(m 3㊃s -1)蓄水设施149.120.65 2.89-0.2712980.53蓄水设施248.540.55 2.82-0.0422900.27蓄水设施348.520.37 1.410.4131900.10蓄水设施448.490.27 1.040.0127900.09蓄水设施548.060.320.940.0527920.15㊀㊀改造情境下,径流控制效果提升比水质控制效果更明显,但二者平均值提升程度相近,这可能是由于基准情境下的径流控制弹性本就明显高于水质控制弹性㊂次降雨事件尺度上2类弹性提升效果差异明显,可能是因为灰绿基础设施设计中,2种基础设施改造程度存在差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水质控制的重要措施,受限于研究区的下垫面条件而无法大面积改造,而灰色基础设施作为径流控制的重要措施得到了充分改造,关键节点设计的蓄水池对水量控制也起到了作用㊂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改造提高了研究区整体的水量和水质控制能力,但共有86场降雨事件水量控制弹性值提升而水质控制弹性值下降,最多下降了0.29㊂而造成水质控制弹性值下降的主要污染物也不同,其㊀第1期陈磊,等:城镇建成区内涝和非点源污染联合风险评价方法83㊀中19场改造前综合水质控制弹性为1.00的降雨事件,其SS控制弹性值(平均下降0.46)较于COD(平均下降0.04)降低更显著,而在改造前弹性值较小的事件中,其SS控制弹性值普遍下降更多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改造对于水量控制能力提升更加显著,导致承载相同污染负荷的水量骤减,降低了稀释能力从而致使水质反而恶化㊂这表明将控制水量作为海绵城市的核心指标,却很可能导致水质失控现象的发生,而本文提出的水量-水质联合评价方法弥补了这一劣势,可通过多场次模拟评价,实现降雨事件尺度上水量㊁水质协同控制能力变化的分析㊂2.2㊀联合风险概率评估结果对比不同情境的水量-水质风险分布及风险边界事件,改造情境相较于基准情境风险边界事件重现期均有所提升,但提升程度区别明显,见图6㊂针对水质风险,水质高㊁低风险划分边界的事件重现期由基准情境的1.60a提升至改造情境的1.81a,而有-无水质风险边界的事件重现期由基准情境的1.45a提升至改造情境的1.49a,改造情境对于水质风险的应对能力略有提升㊂改造情境下部分降雨事件水质风险属性由高风险变为低风险,但没有和高风险事件形成明显边界,这说明水质控制弹性并非和前期干燥天数及降雨强度成简单线性关系㊂从水量风险评估来看,高-低风险边界的事件重现期由基准情境的2.21a提升至改造情境的4.59a,改造后水量风险显著降低㊂在降雨特征为降雨量5~25mm㊁降雨历时5~35h范围内的事件,经过改造水量风险属性均由高风险变为低风险,说明研究区已经能够完全控制该范围内降雨带来的水量变化,并且水量控制弹性与降雨量和降雨历时两变量相关关系较明显㊂图6㊀研究区各情境下风险等级划分及风险边界识别Fig.6Risk level classification and risk boundary identification in each context of the study area 对比水量㊁水质的风险边界提升来看,改造模式对于水量控制的提升效果明显优于水质控制㊂不同于改造后降雨事件的水量风险属性大幅改变,水质风险属性改变并无明显规律,相同降雨前期干燥天数情况下,水质控制风险并非随降雨强度线性相关变化,降雨强度大小对于水质风险变化并非单向的影响㊂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水质管理时,仅依靠降雨前期干燥天数和降雨强度2个变量可能难以全面分析水质风险变化规律,应结合降雨历时和降雨量2个变量探求相关关系,而改造情境中分布在低水质风险事件间的高水质风险84㊀水科学进展第34卷㊀事件,可能是探究降雨特征对水质风险影响的关键㊂2.3㊀方法先进性分析在进行城市洪涝风险评估时,前人的研究多选择讨论实测历史降雨和少量不同降雨重现期的设计降雨情境下对应的研究区内涝分布,再以内涝面积㊁深度等指标量化内涝程度或进行风险区划[1,22-23]㊂这种评估方式简单直观,但仅依靠少量代表性降雨场次难以对城镇建成区水量-水质控制能力和面临的风险做出整体性评价㊂因此,本研究针对近10a的631场降雨事件逐场进行了水质和水量的弹性评价,形成概率密度分布,实现了基于次降雨事件的水质和水量控制效果差异分析㊂根据弹性指标对城镇建成区整体进行风险划分时,多场次降雨事件形成的降雨量 降雨历时 水量风险分布和降雨前期干燥天数 降雨强度 水质风险分布,为水量-水质联合风险评估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撑㊂本方法耦合了SWMM模型和ICM模型进行内涝模拟,SWMM模型虽在小流域的模拟上方便且高效,但不包含河道及二维地面洪水模型,无法计算管网溢流后造成的溢流过程[24-25],而ICM模型拥有功能强大且演算准确的二维内涝模拟能力㊂以往研究针对不同目标曾对两模型进行了耦合,寇殿良等[26]使用ICM模型进行水文模拟,SWMM模型只用于求解LID带来的径流系数变化;叶陈雷等[27]以检查井溢流作为连接节点,计算最大内涝面积㊂本研究使用SWMM模型模拟降雨径流和管道流动,ICM模型模拟溢流节点水量交换造成的溢流过程㊂黄国如等[28]将SWMM模型和自行构建的二维水动力模型进行耦合,在溢流的基础上考虑了回水过程㊂本研究以节点水量垂向传递为纽带,既考虑了溢流过程,也考虑了节点排水压力降低后的回退过程,模拟出在基准情景和改造情景下,达到最大内涝面积68407m2和323m2的时间分别为90min和88min,内涝面积稳定为4964m2和0m2的时间分别为525min和100min㊂另外,ICM模型兼容SWMM模型网络,将完成率定的SWMM模型导入ICM模型中,弥补了ICM难以实现自动调参的劣势㊂3㊀结㊀㊀论本研究针对城市城镇建成区面临的内涝㊁非点源污染风险,提出了基于水量-水质联合弹性指标和Copu-la联合分布函数的水量-水质联合风险评估方法,以北京某高校为目标研究区,设计基准情境和改造情境进行对比分析㊂主要结论如下:(1)改造情境下城镇建成区应对降雨的水量㊁水质控制能力均有提升㊂改造情境中内涝㊁径流和水质控制弹性平均值相对于基准情境分别增加12.70%㊁6.03%和5.59%㊂(2)改造对水量控制能力的提升更加充分㊂基准情境下和改造情境中,水质弹性值概率密度分布均存在极小值点,改造并没有改变其整体分布趋势;而改造情境相比于基准情境,已不存在水量弹性值密度分布的极小值点㊂(3)在次降雨事件尺度下,改造情境对比于基准情境,存在系统水量控制能力提升而水质控制能力降低的情况㊂这种情况在单独的水量或水质风险评价中易被忽略,而造成片面的雨水管理决策,体现了研究设计的水量-水质联合评价的必要性和多场次降雨事件模拟的优势㊂(4)改造后城镇建成区水量风险降低程度明显大于水质风险㊂水质高-低风险边界㊁有-无风险边界的事件重现期分别由1.60a和1.45a提升至1.81a和1.49a,水量高-低风险边界的事件重现期由2.21a提升至4.59a㊂改造后大量降雨事件水量风险等级降低,但是水质风险等级变化并没有明显规律㊂目前,研究提出的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未来还需进一步从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等出发,对方法中风险阈值的确定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更加科学地评价研究区水量-水质联合风险,并将此方法应用于其他功能类型的城市集水区中,以不断提供方法通用性㊂参考文献:[1]徐宗学,陈浩,任梅芳,等.中国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20,31(5):713-724.。

加强非点源污染治理 实现辽河水质达标

加强非点源污染治理  实现辽河水质达标

加强非点源污染治理实现辽河水质达标
宋吉明
【期刊名称】《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年(卷),期】2000(020)005
【摘要】非点源排放是辽河流域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为实现辽河的水质目标,必须加强非点源污染的治理。

非点源污染具有复杂性、模糊性、潜伏性等特点,危害规模大,防治困难。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以水土流失方程、城市径流模型为基础,对辽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产生、污染负荷进行研究。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宋吉明
【作者单位】辽宁省环境信息中心,沈阳1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J], 徐瑞璇
2.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J], 曾清华
3.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J], 蒋泽江
4.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J], 赵朔
5.加强农业污染治理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J], 曾清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是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近 年 来 ,城 市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剧 烈 调 整 ,不 透 水 面 积 不 断 增 加 ,由 此 一 定 程 度 上 加 剧 了 城 市 水 资 源 短 缺 、城 市 雨洪灾害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 [1] 随着国内外 工 业 污染和城市生活污 染 控 制 水 平 的 提 高,非 点 源 污 染 对城市水环境质量 的 影 响 日 益 彰 显,已 成 为 城 市 水 体水质恶化 的 主 因 。 [2] 美 国 的 长 期 监 测 资 料 显 示, 城市下游水 体 中 84% 以 上 的 污 染 物 来 自 于 城 市 地 表径流[3]。如何对城市非点源污染进行有效控 制 已 成 为 环 境 保 护 、水 利 工 程 、城 市 规 划 、市 政 工 程 、景 观 设计等专业人员必须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 [4] 降 雨 是城市非点源污染 的 直 接 驱 动 力,对 降 雨 形 成 的 径 流和城市下垫面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是城 市非点源污染控制的核心和关键 。 [5] 目前国内 绝 大 多数城市对于城市降雨径流仍以防洪排涝控制为主 导 思 路 ,以 简 单 、直 接 的 方 式 将 雨 水 汇 入 城 市 管 网 系 统,这样做无疑增加 了 城 市 管 网 和 污 水 处 理 厂 等 城 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如何解决好雨水排放和非点源 污 染 控 制 的 矛 盾 ,降 低 城 市 污 染 控 制 的 经 济 成 本 ,将 是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5期
沈 珍 瑶 等 :基 于 低 影 响 开 发 的 城 市 非 点 源 污 染 控 制 技 术 及 其 相 关 进 展
173
图 2 低 影 响 开 发 模 式 和 绿 色 建 筑 的 关 系 Fig.2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impact development and green building
zyshen@bnu.edu.cn
172
地质科技情报
2012 年
与城市传统非 点 源 控 制 思 路 对 比,LID 更 符 合 非 点 源 污 染 产 生 范 围 广 、迁 移 途 径 随 机 性 强 等 特 点 。 从理念上看,传统城 市 非 点 源 污 染 控 制 大 部 分 沿 用 了点源规模处理的 思 路,通 常 强 调 雨 水 的 高 效 收 集 和快速排放,最终汇 入 到 污 水 处 理 设 施 中 进 行 终 端 处理或者排放至 收 纳 水 体。 从 技 术 上 看,传 统 非 点 源 污 染 控 制 更 强 调 工 程 措 施 ,如 修 建 污 水 管 网 、污 水 处 理 场 、人 工 湿 地 、沉 淀 池 等 ,同 时 也 配 套 政 策 法 规 、 公众参与等非工程 措 施,最 终 目 的 是 形 成 一 套 行 之 有效的雨水径流 疏 导、末 端 处 理 体 系。 但 随 着 国 内 外 城 市 化 进 程 加 速 ,人 地 矛 盾 日 益 突 出 ,传 统 的 非 点
第 31 卷 20 1 2年
第5期 9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VSoelp.3.1 2N0o1.52
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非点源 污染控制技术及其相关进展
沈珍瑶,陈 磊,谢 晖,马 颖,冯 潇,魏国元
就具体技术措施而言,LID 包括了传统的非点源 污 染 控 制 与 雨 水 处 理 措 施 ,同 时 结 合 一 些 新 的 技 术 措 施 ,如 绿 色 屋 顶[11]、可 透 水 路 面 、雨 水 花 园 (生 物 滞 留 池)、植 草 洼 地 等(表 1),具 体 技 术 的 详 细 介 绍 可 参 考 相关文献。目前,国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单个 LID 技 术消减洪峰、去除污染物的机理研究方面[12-14]。 2.1.2 措 施 组 合
图1 传统雨水处理方式(实线)和 LID 雨水综合管理模式(虚线) Fig.1 Traditional stormwater treatment system an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system
从国内外的情 况 来 看,城 市 非 点 源 污 染 控 制 往 往涉及到城市规 划、市 政 工 程、景 观 设 计 等 多 学 科,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城市规划现有理念出发 分析,目前涉及到城 市 非 点 源 污 染 控 制 的 主 要 是 绿 色建筑(green building)理 念 和 绿 色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体系(GI)。现行 的 绿 色 建 筑 和 绿 色 基 础 设 施 评 估 标准中,雨水的综合 控 制 利 用 评 价 是 其 中 的 重 中 之 重,具体涉及建筑 优 化 选 址、建 筑 节 水 节 能、建 筑 材 料等方面内容 。 [9] 其基本理念是降低建筑开发 过 程 中所带来的土壤侵蚀和污染物携带。具体表现是以 更高容积率的建筑形态以及将建筑物和道路布局在
根据 LID 单个措施的 技 术 特 点,可 利 用 建 筑 - 道路-公共开发 空 间,形 成 点、线、面 合 理 分 布 的 空 间布局,从非点源产生、迁移的过程上合理设置 LID 措施,最终 形 成 社 区 层 面 的 雨 水 综 合 利 用 工 程 (表 1)[15]。源头控制,可选择污染 物 产 生 较 多 的 城 市 建 筑和停车场作为源头控制的重要区域。具体而言, 可设置绿色屋顶对 雨 水 进 行 滞 留 和 过 滤 收 集,同 时 在建筑周围具有一定的汇水面积的区域铺设不透水 铺面并设置生态过 滤 带 (如 植 草 洼 地 或 沟 渠),从 源 头上尽可能地收 集、入 渗、过 滤 场 内 雨 水;对 于 透 水 性较差地面,如停 车 场,应 尽 量 使 用 透 水 型 铺 装,并 结合渗透沟渠和雨 水 花 园 等 措 施 加 强 雨 水 滞 留,以 减少源头的污染物冲刷。
收 稿 日 期 :2012-06-23 编 辑 :刘 江 霞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杰 出 青 年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51025933) 作者简介:沈珍瑶(1967—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 从 事 流 域 非 点 源 污 染 控 制、流 域 水 环 环 境 管 理 等 方 面 研 究 工 作。E-mail:
1 低影响开发模式理念
LID 的概念最初由美国乔治省马里兰州环境资 源署 于 1990 年 代 提 出,其 理 念 基 于 水 文 等 效 原 则, 基本思路是通过大量分散式的微观景观尺度措施维 持和再现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条件。针对城市非 点源的控制,LID 主 要 是 通 过 截 留、渗 透、过 滤 等 措 施对雨水进 行 源 控 制,其 主 要 目 标 包 括:减 少 径 流 量 、削 减 洪 峰 、补 充 地 下 水 、减 少 土 地 侵 蚀 、截 留 污 染 物等,进 而 达 到 保 护 河 流 水 质 的 目 的。 一 般 而 言, LID 包 含 了 以 下 设 计 原 则:① 尽 量 维 持 原 有 水 文 条 件;②减少 建 设 项 目 的 不 透 水 铺 装;③ 充 分 利 用 入 渗 ,延 长 径 流 时 间 ,减 轻 开 发 建 设 项 目 对 自 然 状 态 的 冲 击 。 [7]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环境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摘 要: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 LID)技术与传统城市非点源控制技术相比,具有可持续、分散化、节省投资、 与 场 地 开 发 和 景 观 设 计 相 结 合 等 特 点 ,近 年 来 在 国 外 城 市 雨 洪 控 制 利 用 和 非 点 源 污 染 控 制 中 得 到 了 迅 速 发 展 和 广 泛 应 用 。 首 先 系统介绍了 LID 技术的内涵、特点以及与城市传统雨洪污染控制方法的区别,从理念上分析了 LID 和绿色建筑及绿色基础设施建 设体系的区别和联系;然后根据城市非点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路径,将 LID 划分为单个技术—措施组合—控制体系3个层次,分别 介绍了其技术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而简要介绍了 LID 在国内外的相关实践;最后提出了我国开展基于 LID 的城市非点源污染控制 的相关建议。 关 键 词 :低 影 响 开 发 ;城 市 非 点 源 ;绿 色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体 系 ;技 术 体 系 中 图 分 类 号 :TV125;TU992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7849(2012)05-0171-06
2 基于 LID 的非点源控制技术
2.1 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 结合 LID 基本理念,笔 者 根 据 城 市 非 点 源 污 染
的产生、迁移 路 径 将 LID 划 分 为 单 个 技 术 (局 地 层 面 )— 措 施 组 合 (社 区 层 面 )— 控 制 体 系 (流 域 层 面 )3 个层次,以实现雨水 的 综 合 利 用 和 非 点 源 污 染 物 梯 级 处 理 。 [10] 2.1.1 单 个 技 术
低 影 响 开 发 (low imp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 development,简 称 LID)是20世 纪 90 年 代 末 发 达 国 家 在 城 市 暴 雨 管 理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基础上提出的城市雨洪水综合 管理方法,其特点是 继 承 了 传 统 非 点 源 污 染 控 制 技
术,同时融入到城 市 规 划、景 观 设 计 中,成 为 目 前 绿 色基础设 施 体 系 (green infrastructure,简 称 GI)的 核心构成 。 [6] 国 内 针 对 LID 的 系 统 性 研 究 起 步 相 对 较 晚 ,研 究 力 量 相 对 薄 弱 ,仅 在 北 京 、上 海 、深 圳 等 少数城市开展了相关 实 践。 因 此,系 统 梳 理 LID 理 念和技术,有 针 对 性 地 分 析、构 建 基 于 LID 技 术 的 城市非点源污染控 制 模 式,将 有 助 于 推 动 我 国 城 市 非点源污染控制体 系 建 设,进 而 为 妥 善 解 决 城 市 发 展过程中雨洪带来的水环境问题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