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三年级《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区别;(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传统文化遗产;(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内涵;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3. 运用文言文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区别;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5. 文学鉴赏: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6.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断句和表达,提高阅读能力;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的掌握程度;5. 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6.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风格;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异同;4.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5.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屈原的生平:介绍屈原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
1.2.2 屈原的思想:阐述屈原的“忠君爱国”、“人民至上”等思想。
1.2.3 屈原的文学成就:分析《离骚》、《天问》等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1.2.4 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探讨屈原对楚辞、浪漫主义文学等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1.2 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2.2.1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2.2.2 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理解其中的内容和精神。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3.1.3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屈原的思想和作品的文章。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屈原的生平、作品和相关的图片等。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与屈原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4.1.2 课堂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等。
4.1.3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4.1.4 写作练习:让学生现场写作,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安排4.2.1 课时:本章教学计划安排2课时。
4.2.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第二课时讨论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屈原的一生及其主要事迹。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人格特点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屈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屈原的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
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评价屈原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屈原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理解程度。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
《屈原列传》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
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屈原列传》优质教学设计1(第3课时)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作者司马迁的遭遇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
4.学习屈原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及伟大的爱国精神。
5.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并掌握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课时安排3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总结与探讨屈原的事迹,明白作者寄托的情怀。
2理解屈原的精神意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理解屈原的精神意义,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学设计一、欣赏文字,情景导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后人的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屈原的精神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回忆巩固,解答问题屈原为何一定要自投汨罗江?明确:(1)楚国政治黑暗,楚怀王、顷襄王听信小人谗言,屈原屡遭流放。
他志洁行廉,不能被小人所容,充满怨愤。
(2)屈原热爱楚国,但楚国在秦国的攻击下日渐衰亡,他却无力回天,心中的理想破灭。
屈原选择自投汨罗江的方式可以表达他对国家的热爱,使他的清白不受到玷污。
三、合作探究,研读文章1.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写屈原的?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2)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3)人物传记一般不需要作者直接评论,而司马迁为什么会发表自己的议论?2.小组交流。
明确:(1)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先以评价《离骚》“推其志”,再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最后以渔父和屈原之间的问答来表现屈原的志向。
《屈原列传》教案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提到《吊屈原赋》,补充结尾部分,探讨可知贾谊提出的道路就是离开楚国。再补充《离骚》,里面灵氛等人,也提出过同样的建议。
4.分析人物选择的必然性
(1)屈原的选择
屈原宁愿选择流亡乃至死,也不会选择和小人同流合污。从《离骚》看,屈原是认真考虑过离开楚国的可能性的,但是对故土的热爱,让屈原最终否定了这一条道路。
这个其实也只能算作影响屈原选择的因素之一。因为在屈原的时代,士人们周游列国,楚材晋用是一种常态,身为公族效命于别的国家的也大有人在。屈原做出他的选择,主要还是基于他自己个人的理念,个人的追求。
国君的好恶直接决定了屈原的政治命运。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导致屈原被放逐。靳尚、郑袖以及张仪,造成了楚国政治和外交以及内政的变局,是楚国衰落的推手,间接影响了屈原的命运。渔父曾劝说屈原,但是屈原没有走他提出的道路。
(2)时局变化
补充时局的变化,探讨可知屈原的个人沉浮始终与楚国的兴亡紧密相连。楚国衰亡是屈原最终选择自杀殉国的要原因。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屈原列传》与《苏武传》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现场中人物的不同选择。2.分析屈原的处境
(1)提出问题:课文中出现了哪些重要人物,他们对屈原的一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课文中先后出现的重要人物有楚怀王、上官大夫,张仪,靳尚,郑袖,顷襄王,令尹子兰以及渔父。楚怀王、顷襄王是国君,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是臣子,郑袖是宠姬,张仪是代表秦国利益的策士,渔父是隐者。
(2)另一条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司马迁还提出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贾谊《服鸟赋》中以庄子的齐物论为指导的“同死生,轻去就”,这条路和渔父的说法也有交叉。这一观点是道家完全超脱的理想。可以布置为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齐物论》,进一步探讨。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教学年级:高中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的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4)分析并欣赏《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列传》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2)学习屈原的高尚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3)认识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成语及其含义;(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4)分析并欣赏《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汇、古文句式的理解;(2)对屈原思想观念的深入剖析;(3)如何评价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屈原列传》的思想内涵;4.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屈原与其他历史人物的思想品质;5. 情感教育法:激发学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意识。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2)收集与屈原相关的资料,如故事、诗歌等;(3)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讲解《屈原列传》的背景和历史价值;(3)分析《屈原列传》的艺术特色,如寓言、比喻等;(4)让学生熟读并背诵《屈原列传》的重要段落;(5)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屈原列传》 教学设计
问题二: 请分别用不同 的符号圈出文 中记叙,议论 和抒情的句 子。
而体会 司马迁 在记叙 的基础 上发表 议论, 在议论
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
中又表
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
达感情
洁品质。
的写作
手法。
通过讲述司 马迁的经历 对学生思考 问题的深度 进行拓展:司 马迁和屈原 在人生经历 上又很多相 似之处,都曾 遭受陷害和 放逐,司马迁 是“借他人酒 杯,浇自己块 垒”,史学家 认为此篇可 以看作二人 的合传,作者 在议论的过 程中表达的 不平之气的 思想感情也 就可以得到 理解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 有用大段的文字夹
叙夹议, 赞扬了屈原的 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 并 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 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 紧密地连在一起。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
原者,名平,楚之同姓
也。”等。字词是学生读
请学生 默读课 文,划 分层 次,提 取圈点 出关键 词。学 生边读 边思 考。
此环节是为 了让学生理 清文本思路, 概括要点,在 整体感知的 基础上为下 一步思考作 者想要表达 的思想、观点 和感情做铺 垫。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研读赏析
懂文章的基础。
课后:
课后作业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 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 关练习。
七、教学反思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 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教师的点拨和 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 生为主体的理念。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 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 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 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 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该阶段最后讲读学生重 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 点 研 读 文 本 4 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 -11 自然段, 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 并 出 示 讨 论 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 题 :《 屈 原 列 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 传》是屈原的 放逐,司马迁是“借他 传记,为何却 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用 7 个自然段 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 的大篇幅写怀 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 王和其他人? 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 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 可以得到理解了。
《屈 原列传》 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理想,体会他的爱国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对话和事迹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2)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
2、教学难点(1)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手法,如对比、侧面烘托等。
(2)探讨屈原的悲剧命运对后世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形象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屈原。
他的诗歌充满了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伟大精神。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本文的背景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楚国在政治上逐渐衰落。
屈原作为楚国的大臣,一心想要改革图强,却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陷害。
(三)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范读课文,强调重点字音和停顿。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四)文言知识讲解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词(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颜色憔悴。
“颜色”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3、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名词用作动词,痛心。
(2)谗谄之蔽明也。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屈原列传》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事迹,认识他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理解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3.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艺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增强他们的人文关怀力。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2.《屈原列传》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2.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艺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讨论法。
3.分组阅读法。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以“屈原”为话题,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屈原”的印象和了解。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事迹,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介绍《屈原列传》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所具有的重要性。
三、阅读《屈原列传》(35分钟)1.分组阅读。
2.讨论并记录每个小组关于该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想。
四、讲解和讨论(30分钟)1.请学生分组呈现他们的阅读笔记,一起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2.让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简要总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本课以《屈原列传》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达到了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和事迹、《屈原列传》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讨论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和人文关怀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课堂讨论的深入程度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结合历史背景,回到历史现场,体会司马迁寄寓在屈原身上的观点与感情,鉴赏其评论方法;2.通过对司马迁、屈原二人面对生死的不同选择的认识,初步明晰正确的人生选择;二、教学课时25分钟三、课前预设通过文本细读,学生对《屈原列传》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及重点字词、课文结构已经基本掌握。
故本堂课为一节探究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而屈原则是中国诗坛上最早出现的一颗巨星。
李白评价:屈平词赋悬日月;余光中曾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两千多年,这位至今仍备受敬仰的诗人,为我们民族留下了念念不忘的财富,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感谢司马迁。
要知道,在先秦文献中,对屈原的记载可谓少之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烧经典之后,有关屈原的记载,几乎是荡然无存。
那么,在史料极少的情况下,司马迁为何依旧选择屈原并作《屈原列传》?一个是世代史官,一个是楚国贵族,他们的人生际遇有何相通之处?让我们一起回到历史的现场,回到司马迁的字里行间,走进文本,去感受历史语境中,两位先贤的生命对话。
(二)情感聚焦:“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在最后一段中寻找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倾向的词:“悲”“涕”“怪”“爽然自失”。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三)探究:太史公为何“悲”和“涕”1.理解“悲”和“涕”悲: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涕: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2. 阅读《屈原列传》《报任安书》,体会司马迁情感。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
屈原列传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人格特点;(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特点;2. 《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含义;3. 文言文阅读方法及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分析《屈原列传》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屈原列传》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3. 教学素材:相关屈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屈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容貌特点;(2)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3)提问: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屈原为何被称为“爱国诗人”?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屈原列传》,了解文章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经典段落,并做好笔记;(3)提问:请同学们分享你们认为的经典段落,并阐述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自主学习的结果,分析屈原的人格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3)教师点评,总结屈原的人格特点。
4. 深入解读(1)让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深入理解《屈原列传》;(2)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屈原的象征意义;(3)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屈原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的理解。
5. 评价与反思(1)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人格特点进行评价;(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3)提问: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你们有什么启示和感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特点;7. 课后作业(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屈原作品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屈原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如何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2)领会屈原作品中的哲理和美学价值;(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内涵;(3)文言文阅读技巧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特殊句式;(2)屈原作品中的深层次哲理;(3)如何评价屈原的文学成就和爱国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2)阐述《屈原列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引导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了解故事情节;(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屈原的了解;(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品味语言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2)共同探讨屈原作品中的哲理和美学价值;(3)对比分析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特殊句式;(2)解析屈原作品中的深层次哲理;(3)阐述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并背诵经典段落;(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与价值观问题;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屈原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阅读笔记:评估学生对《屈原列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4. 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屈原精神的感悟和价值观的树立。
最新-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
15、屈原列传教案【优秀5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下是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5篇15、屈原列传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
《屈原列传》教案(最新3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掌握本课重要的文言现象。
以下是给大家分享的3篇《屈原列传》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屈原列传教案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伐其功屈*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优秀3篇《屈原列传》原文和译文篇一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
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
”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主要思想观点;(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屈原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品质;(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观点;2.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 经典片段的背诵与理解。
三、教学难点1. 屈原作品中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想象;2.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3. 屈原精神品质的现代意义。
1. 导入新课:简介屈原及其作品《屈原列传》的特点和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圈点勾画生僻字词;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分析屈原的思想观点,解读经典片段;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屈原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特点;5. 练习巩固: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背诵经典片段;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精神品质。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片段;3. 选择一篇与屈原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观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能力;3. 学生对经典片段的背诵情况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提出的观点和分析的深度;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不同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4. 实践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屈原列传》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其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 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回顾已学过的屈原的诗歌,如《离骚》和《涉江》,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思想内核:正直与爱国。
2. 提问:屈原的生平事迹有哪些?他有哪些作品?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3. 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并分析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有哪些表现?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梳理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3. 分析课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屈原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对屈原与渔父对话的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了学生的个体差异?3.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4.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教学资源:1. 《史记》2. 《屈原集》3. 网络资源:屈原生平事迹、屈原作品等。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通过分析和解读,掌握屈原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
(3)通过比较和联系,了解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屈原的敬仰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屈原研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传统的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3. 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屈原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屈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屈原列传》文本,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研究情况和学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和楚辞的相关内容,了解屈原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屈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与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文本,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解读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讨论与比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观点。
(2)比较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探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择屈原的一篇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联系屈原的思想观点,探讨屈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司马迁《屈原列传》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
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汩罗江畔,
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汩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
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前提。
司马迁对之深信不疑,且由衷地推崇。
所以,他在《屈原列传》的开头就高度概括了屈原的颖脱之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在以下的具体叙事中,更突出地以屈原的怀才不遇与楚国灭亡之间的关系,反证其才能决不为虚。
才能与人品间的必然联系,所以,又多次称道屈原的卓异人品。
最突出的当然是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父的对话。
是否为屈原所作,后人亦多有怀疑。
但司马迁把它自然地融入传记的叙事之中,既增加了传记的文学色彩,又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屈原在“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时,绝不“与世推移”,“随流扬波”,而要“怀瑾握瑜”,“宁赴常流”亦不改“皓皓之白”的人品。
与诗歌
而楚怀王又于昏愦之中不能了解屈原,反而疏远、放逐了这位忠诚不阿的人才。
文中有几处写道:“疾王听之不聪也”“怀王之终不悟也”“此不知人之祸也”,正是司马迁读了《离骚》等诗之后,结合历史事实作出的评判。
这评判之中既有对悲剧制造者怀王的责难,又暗含着对自身命运同样不幸的悲戚。
作《离骚》”一段。
其“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意思与《报任安书》中所说的“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完全相同。
这即是为中国文学思想史特别关注的“发愤著书”说。
它不仅阐明屈原诗歌是其悲剧性情的自然发抒的特点,而且强调“发愤著书”的“忧愁幽思”中包含的是崇高的正义感,是高远的理想追求,是志士仁人为正义和理想而献身的悲壮情怀。
史,面对茫茫“旧闻”中无以数计的历史人物,将什么人选入传记之中,有他自己的选择准则。
除了那些对历史进程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帝王将相外,像屈原,如果作为一个仅仅担任左徒的“政治家”,还不可能为之立传。
但是,当司马迁读到屈原诗作的时候,他不仅被深深感动,而且从中体味到一种能真正影响民族命运的博大的精神存在,他就不能不为之立传了。
司马迁心中的“倜傥非常之人”。
所以,司马迁为屈原而“悲其志”,为屈原而临渊流涕,并采用屈原《涉江》诗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为屈原下一断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是说屈原诗中虽然称引了许多细小的事物,举了许多很切近的东西作比喻,但却有着博大而深远的旨意。
所以才引用了许多美人香草来作比
有着穿透“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诗人智慧与诗人魄力,同时也有着像屈原一样的悲剧命运。
他以诗人之心与屈原的灵魂对话,与许多个悲剧人物对话,于是,他便写出了一部堪称悲剧诗史的《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