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与感觉器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前回 听觉,视觉
2.2.4 感觉的投射
感觉的过程的最后环节是将神经过程转化为感
觉,这个过程是在大脑皮层进行的。但是,最后我
们总是将感觉回溯到外部环境或感受器的部位,这
称之为感觉的投射。 即使直接刺激大脑皮层,所引起的感觉也是投 射外部的一定部位。比如,刺激中央后回顶部可以 引起来自下肢的主观感觉,刺激中央后回底部可以 引起来自面部的主观感觉。
物体的大小AB 像的大小ab
=
物体到节点的距离An 节点到像的距离an
6.1.3 眼的调节(accommodation)
(1) 视觉调节(visual accommodation): 在一定范围内眼能自行调节,使来自较近物 体的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
人和哺乳动物主要靠增加折光系统的折光力 来实现调节机能。方式:晶状体曲度增加。
集 音
传音 扩音
P277图12-20
①鼓膜
鼓膜
较好的频率响应
较小的失真度
பைடு நூலகம்
鼓膜振动与声波振动同始同终
②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 听骨链
锤骨
砧骨
镫骨
增压效应
鼓膜
听骨链
卵圆窗
(1) 鼓膜面积:卵圆窗膜面积 = 17 : 1
(2) 听骨链捶骨端长度:镫骨端长度=1.3 : 1
17×1.3≈22
③咽鼓管 咽鼓管 调节鼓室(中耳)与大气的压力平衡
5.4 听觉障碍
(1) 传导性耳聋 (2) 感音性耳聋
(3) 中枢性耳聋
5.5 声源方向的判定
声源发生的声音到达双耳时,双耳的声强差、 声音到达两耳时的相差是中枢判定声源方位的根据。 P283图12-29 (切断了狗左右脑半球的联系)对声源方向的定 位需要双耳协同工作,也需要两个半球协同工作。
第六节
刺激继续
AP频率↓
不同的感受器其适应的快慢不同
P269图12-7
2.2 感觉过程的一般原理
2.2.1 感受器的冲动原理
刺激
感受器电位 P266图12-2 P267图12-3
AP
2.2.2 感觉的传入
每一类感受器都有一定的传入通路以传导感受 器发放的冲动,最后传送到大脑皮层特定的区域。 传入通路: a. 非特异性丘脑皮层投射 上传除嗅觉以外的其它各种感觉的冲动,与感 觉的关系不大,主要起激活作用。 b. 特异性丘脑皮层投射 一条神经通路只传导一种感觉。
2.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1.1 适宜刺激(adquate stimulus)
各感受器都有自己最敏感的刺激形式
2.1.2 换能作用与放大作用
放大
P265图12-1
放大作用:
单个红光的光子只有3×10-19焦耳的辐射
能,然而一个感光细胞俘获单个光子所引起
的感受器电流却有5×10-14焦耳的电能。
在耳后乳突处或前额,便可听到音叉振动的声音,
这是通过骨传导听到的。
空气传导与骨传导相比,其效率要高得多, 正常人的听觉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导实现的。
5.2 感音装置与感音机制
5.2.1 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适宜刺激:
16 - 20000 Hz的空气振动疏密波
感音装置: 人和哺乳动物的感音装置是耳蜗(耳蜗管), 鸟和鳄鱼则是不发达的耳蜗管。低等脊椎动物依 靠椭圆囊和球囊的耳石与毛细胞来感受声波振动。
蜗微音器电位↓,突触递质的释放↓,耳蜗AP的发
放频率↓。
5.3 听觉的神经通路
从耳蜗核发生的神经纤维大部分交叉,还有部
分不交叉。所以听觉到皮层的投射是双侧性的,一
侧皮层的代表区与双侧耳蜗感觉功能有关。
此外,除听觉的传入通路外,还有一条传出通 路,它们下行到各级听觉中枢终止于毛细胞,调整 听觉的传入冲动。所以说,听觉感受器的活动也受 中枢神经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P281图12-27)。
调度反射:P287表12-1
6.1.4 眼的折光异常
(1)近视(myopia):眼球的前后径太长——凹透镜 (2)远视(hyperopia):眼的前后径过短——凸透镜 (3)散光(astigmatism):角膜表面上各经、纬线的
曲度不一致,或晶状体曲度异常——圆柱形透镜
生理意义:适应环境,感觉远距离的弱信号。
2.1.3 编码(coding)作用
刺激信息
AP序列
刺激的强度是通过单一Nf上AP频率的
高低和参加这一信息传输的Nf数目的多少
来编码的。
P266图12-2
2.1.4 适应(adaptation)现象 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一定时间后,感 受器发放神经冲动的频率逐渐下降,感觉 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叫做感觉 的适应或者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受器电位,这种局部电位就是耳蜗微音器电位。其
使毛细胞底部轻微去极化,从而增加突触递质的释
放,进而引起传入纤维发放神经冲动,这是耳蜗
AP的发放的直接动因(P281图12-26)。
反之,如果基膜向下位移时,覆膜与柯蒂氏
器之间的相对位移使毛细胞的纤毛向静纤毛方面
弯曲,从而使毛细胞的去极化程度↓,即使得耳
5.1.2 传音途径
① 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
声音经过外耳、鼓膜和听小骨传至内耳,是
声音传导的主要途径。另外,鼓膜的振动也可以
引起鼓室内空气的振动,此振动经卵圆窗传入内
耳。这两种传导途径叫空气传导。
② 骨传导(bone conduction)
堵塞双耳,阻断空气传导,将振动的音叉放
第五节
哺乳动物的声音感受器与听觉
耳作为声音感受器来说,它的适宜刺激是声波。 声波是一种机械振动波,人所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16 赫-20千赫。 人类的听觉器官——耳 分外耳、中耳、内耳。
耳的结构图
5.1 传音装置与传音途径
5.1.1 传音装置
(1) 外耳与中耳的集音扩音和共鸣腔作用 P277图12-19
底部
⑤某频率→某处(最大振幅处)毛细胞↑
中枢某部位产生某音调
其处Nf 兴奋
5.2.3 耳蜗神经冲动产生的机制:
耳蜗的功能 基底膜(科蒂氏器)振动
使毛细胞顶端纤毛与
覆(盖)膜发生相对位移
毛
细胞胞体产生感受器电
位,即耳蜗微音器电位
听N的AP
当声波传来时,毛细胞弯曲(P280图12-25) , 从而使毛细胞纤毛顶部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 K+通道开放,K+内流入纤毛内,形成去极化的感
此外,不同部位的皮肤感受两点之间最小距离 的能力也不同,也就是说两点阈不同。所谓两点阈 就是皮肤感觉能分辨出的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
在人体各部位的两点阈差别很大,背部正中
只 能 分 辨 两 个 相 隔 6-7mm 的 刺 激 , 手 掌 能 分 辨
2.2mm,而舌尖能分辨两个相隔1.1mm的刺激。
把手指插入汞中,只是在汞与空气的界面上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与感觉器官
第一节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及分类
感受器(receptor):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
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条件改变的
结构或装置。
感受器官(sense organ):感受器和非神经性
附属结构一起构成的感受装置。
1.1 感受器分类:
依所在部位分:
内R(interoceptors):位于身体内部。能感受内
晶状体变凸:
视近物 物像模糊(视网膜后方)
视区皮层
中脑正中核
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睫状小带)
晶状体变凸
视物清晰
物像前移
折光力↑
当眼作最大调节时才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称
为近点(near point)。
眼与近点的距离随年龄而增加 原因:晶状体弹性减小,导致其不能达到正 常的曲度。 花眼(老花眼):加凸镜 花不花,四十八
(2)瞳孔缩小: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 光 感光细胞 中脑顶盖前区
右动眼N核
副交感纤维
左动眼N核
右眼瞳孔括约肌收缩
左眼瞳孔括约肌收缩
特点:
互感性对光反射
(双侧性)
意义:
调节入眼光量;
保护视网膜; 增加视像清析度(瞳孔缩小可以减小球面像 差和色像差)。
(3) 两眼会聚: 视轴会合: 视近时,两眼同时内转,两眼视轴在物体处 交叉,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部环境变化。这些感受器的活动不一定能引起
主观上清晰的感觉。 外R(exteroceptors):位于机体表面。感受外界 环境的变化。这些感受器的活动可以引起主观 上清晰的感觉。 依接受刺激的性质分:机械R、化学R、温度R......
1.2 感觉的分类:
传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触觉、肌觉、内脏觉等。
哺乳动物的光感受器与视觉
适宜刺激:370-740 nm 的电磁波
6.1 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6.1.1 眼的结构
P285图12-33
最外层:巩膜(前 面称角膜) 中间层:血管膜 (从前至后分别称 为虹膜、睫状体、
脉络膜)
最内层:视网膜
6.1.2 眼的折光系统与成像
简化眼(reduced eye)
(前庭器官) P275图12-16
球囊、椭圆囊适宜刺激:直线变速运动及头部位
置的改变 半规管的适宜刺激: 角变速运动
椭圆囊与球囊的机能装置:
囊斑(毛C+耳石)
参考P274图12-15、P276图12-18
半规管的机能装置:
壶腹嵴(毛C+胶质终帽)
P275图12-17
感受机制:P274图12-14 毛C(感受器电位) Ⅷ (前庭N) AP
临床:
特殊感觉(special senses)
表面感觉(superficial or cutaneous sensations)
深部感觉(deep sensations)
内脏感觉(visceral sensations)
第二节 感觉过程的一般原理
感觉过程就是感受器接受了内外环境 的刺激,并把刺激的能量转变为一连串的 神经冲动,然后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神经 通路传送到各级神经中枢,并通过效应器 发生与刺激相适应的反射性活动。
耳蜗的结构
(P275图12-16 显示了前庭阶、骨阶和蜗管的位置关系)
5.2.2 感音机制——行波学说
外耳、中耳、内耳、听N、听中枢
行波(travelling wave)理论内容:
①蜗底部基底膜振动
②以行波方式沿基底膜传向蜗顶部
③低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远,最大振幅处靠近蜗
顶部
④高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近,最大振幅处靠近蜗
2.2.5 感受器的中枢抑制
感受器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向中枢传送神经冲
动时,还会接受来自中枢的传出神经纤维的调节。
一般来说,中枢的这种调节多数是抑制性的,以避
免感受器过度反应。
如视网膜,耳蜗,前庭等感觉器官均受中枢抑
制。
第三节 化学感受性
化学感受性(chemoreception): 指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对溶于水的化学 物质的感受机能。
嗅觉和味觉的感受器虽然形态结构不同,但
两种感受器的感受机制却基本相同。这两种感受
机能相互配合,相互影响。
3.1 嗅觉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嗅细胞(双极N元) 嗅细胞是一种胞体为卵圆形的双极N元,外 端长有嗅纤毛,内端变细成为无髓鞘神经纤维, 传导感受器电位。
嗅细胞起着感受刺激传导冲动的作用。化
学分子与嗅细胞接触时便与膜上的受体分子相
手指才有压觉,在汞中的其他部分没有压觉。这
表明对机械感受器的直接刺激是细胞膜的牵张和
变形。
机能装置:毛细胞
P273图12-13
机制:纤毛的弯曲方向决定传入N上N冲动的发放
频率的高低(P274图12-14)
4.2 平衡觉和位置觉
感受器官:
球囊(sacculus) 椭圆囊(utriculus)
半规管(semicircular canals)
结合,从而使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产生感受
器电流,轴丘处形成AP上传。
P271图12-9
3.2 味觉感受器
味觉感受器:
味蕾(味觉C+支持C)
P272图12-10
味觉C(感受器电位)
脑Ⅶ、Ⅸ神经(AP)
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味觉区分机制: 通过来自四种基本味觉的专用N通路上N信号 的频率和不同组合来感知各种味觉。 P272图12-11
感觉冲动(一级) 深感觉
脊髓 背根
延髓(二级)
换元 交叉
脊髓(二级) 浅感觉
换元 交叉
丘脑(后腹核)(三级)
特异性 丘-皮投射
顶叶中央后回(体觉区)
2.2.3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1)体表感觉(浅感觉)区: 中央后回 投射特点: 交叉 (头面部例外) 倒置 (头面部例外) 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 的灵敏度有关 (2)本体感觉(深感觉)区:
(1)味觉细胞的分布(舌背面、舌尖、舌侧面) (2)嗅、味觉细胞的更新(基底细胞) (3)味觉细胞的数量(年龄越大越少)
(4)舌面各部分对味觉的敏感性
(5)影响味觉敏感性的因素(食物温度、血液中的
化学成分)
第四节 机械感受性
4.1 触(压)觉感受器
机制:压力差 细胞膜的牵张与形变
AP
感受器电位
由于感受器在皮肤里的分布不均,所以不同部 位敏感度不同。四肢比躯体敏感,手指则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