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赏析1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撰写于1943年,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咬文嚼字》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咬文嚼字》赏析在《咬文嚼字》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

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3单元8咬文嚼字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3单元8咬文嚼字含答案

8 咬文嚼字本课话题——怀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作为一个贬义成语,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

但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因此就轻易同意这种观点和看法,而是敢于怀疑,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可以说没有怀疑就没有改变,没有创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

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

大胆怀疑,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为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陈宪章(清) 2.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李四光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4.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

——乌纳穆诺5.为了正确地认识真理,我们首先必须怀疑它并同它辩论。

——诺瓦利斯[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倒涎.( ) 憎.恶( ) 剥啄.( ) 岑.寂( ) 没镞.( ) 茗.烟( ) 付梓.( ) 灞.桥( ) 讥.刺( ) 清沁.( ) 搅.扰( ) 【答案】 xián zēnɡ zhuó cén zú mínɡ zǐ bà jī qìn jiǎ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落⎩⎪⎨⎪⎧落.枕( )落.汤鸡( )大大落.落( ) (2)嚼⎩⎪⎨⎪⎧咬文嚼.字( )咀嚼.( )倒嚼.( ) (3)藉⎩⎪⎨⎪⎧蕴藉.( )杯盘狼藉.( ) (4)乘⎩⎪⎨⎪⎧落入下乘.( )千乘.之国( ) (5)隽⎩⎪⎨⎪⎧隽.永( )隽.秀( ) (6)晕⎩⎪⎨⎪⎧轮外月晕.( )晕.倒( ) 【答案】 (1)lào/luò/luō (2)jiáo/jué/jiào (3)jiè/jí(4)chénɡ/shènɡ (5)juàn/jùn (6)yùn/yūn2.语境辨析法(7)他说话恶.( )气,真叫人恶.( )心,周围的人都憎恶.( )他。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收录了《咬文嚼字》这篇随笔,这篇课文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如何在写作文时运用咬文嚼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文库精品】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

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新人教版咬文嚼字课文分析

新人教版咬文嚼字课文分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2、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 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 示?
明确: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 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 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 。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 马虎不得。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3、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 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 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 ,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 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 ,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 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 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 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 上。
言的精练与吻合。 3、咬文嚼字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
,刻苦自励,精心玩索,推陈出新。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1、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 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明确: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 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 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 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 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 地使用语言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8课《咬文嚼字》(1)(4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8课《咬文嚼字》(1)(46)

ō 剥b啄
俗 滥 尺 牍
cén 岑 寂
灞 桥
qì n 清沁
付 梓làn 源自úbàzĭ
qiáng
解释下列成语 学富五车: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才高八斗: 自鸣得意: 清沁肺腑:
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厌恶、痛恨到极点。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 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趣味也没有。 形容富有文采。 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纯净的味道、感受渗入人的肺腑或内心。
反 馈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 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 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 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 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 条警示语是什么?
练 习
•小处不可随便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关于“推敲”的故事
思考:文章第五段开头两句话的作用是什 么?
(参考突破二)
关于“推敲”的故事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推——冷寂场合 敲——热闹场合
此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 寻常小事。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套板反应”
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惠山烹小龙团》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C.艰涩 松懈 马上
D.艰深 松懈 顿时
当堂检测
解析:A(艰深(道理、文词)深奥难懂; 艰涩(文词)晦涩,不流畅,不易理解。松 弛:不紧张;松懈: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 紧。顿时:立刻(只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局 面);马上:立刻。)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李广射虎 韩愈推敲
咬文嚼字 阅读
4.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联想使意蕴丰 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善于联想,意蕴丰富
5.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写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谈风景:春花秋月 叙离别:灞桥柳岸 做买卖:端木遗风 铅字排印:付梓、杀青
注意“直”“圆”二字的品味。
退出
3.韩愈改诗
4.苏东坡写《惠山烹小龙团》
5.做诗文的人从古籍中找辞藻、乞灵。
1.郭沫若改字
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②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不好,“这”字带有贬义
文字与情感有关
2.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 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 不能入之。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3.韩愈改诗
“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①文字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文学是艰苦的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
主管单位:上海市新闻 出版局 报刊刊期:月刊
主办单位:上海文艺出 版总社 报刊版面:
咬 文 嚼 字
朱光潜 ( 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 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 孟石,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 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 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 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代表作 有:《文艺心理学》、《谈 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导入新课: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 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 画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 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 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写 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 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 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 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 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A.数 B.一 C.几 D.若
“一”字,它凌寒独自开放,是 报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行者。
❖问题:
❖ 1、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中的“独携天上 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做了剖析。 作者想通过对诗句的分析说明什么问题?
❖ 2、对“杨柳细腰”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 系列例子,想说明什么?
❖ 时间:5分钟
❖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反)
❖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斟酌(正)
(一)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⑵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特色鉴赏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特色鉴赏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就写作技巧说,好文章的条理都是一样,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致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本文可以说是朱先生这一主张的生动体现。

(1)思路清晰。

围绕“尖刻的话语”的中心,作者用三个子论点进行了解释。

第一个次要论点是,“在文学中,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必须有一句我们不愿意放松的告诫”,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必须“尖刻的话语”;第二个论点是“咬字,表面上只是考虑字数的重量,实际上是在调整思想和情绪”,这解释了什么是“咬字”,或者“咬字”的本质是什么;第三点是确定“不灵活”论点的含义。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咬字”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

(2)举例精当。

本文最大特点,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分析丝丝入扣,说理精譬透彻。

不仅使人信服;而且使人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

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生动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

又如为了说明“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不仅思想的表达有误,惊讶、斩截的意味也已存无多,令人觉得“索然无味”。

这样就很好地论证了观点。

(3)新颖的想法高中数学作者对“刻板反应”感到厌恶,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习惯总是倾向于“刻板反应”,那么他与文学艺术就没有亲和力”。

可以说,本文是作者突破“董事会反应”促进创新的一个典范。

第一个话题是创新。

“咬字”一直是一个贬义成语,但作者借用它来解释他的文学主张,赋予了新的意义。

其次,郭沫若将“是”改为“此”,这是当代文坛公认的善于提炼人物的典型范例。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

咬文嚼字朱光潜原文及赏析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朱光潜先生1943年撰写的《咬文嚼字》,已收进现在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

朱先生《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其涵义,是《辞源》(1979年修订本)所注释的“指词句上的推敲”。

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并且还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卒读全文,豁然开朗,你不能不敬服朱先生的超人的慧眼和不同凡响的见解。

朱先生的这一独到的见解,再加上那么多翔实精当的例句,尤其是鞭辟入里的剖析,让中学生去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还说:咬文嚼字非“锱铢必较”不可,“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这话,无疑是很对的。

按朱先生的这一观点,我便想对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来咬嚼一番。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共三条,其一是: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例: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朱先生的这个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甚至更多的当代辞书的注释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可是,它们多没有例句,于是,人家就无话可说,或者,你想说,也很难说得好;既然,朱先生有例句,我们不妨先从朱先生的例句入手来咬嚼一番,看一看朱先生例句中“咬文嚼字”的涵义及其褒贬,与朱先生自己的“咬文嚼字释义”及其褒贬,是否吻合?或许,你从中还能弄清楚朱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到底确当与否?朱先生的例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是句子的大前提,“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是关涉着是否能够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这个大前提的告诫之语,其意思是说:如果“一味地咬文嚼字”,就不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反之,要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就“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或者是说: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必须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言下之意:单纯地咬文嚼字是不可能领会马列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的,还必须……,还应该……。

2019版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2019版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

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共48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共48张PPT)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并与下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表感情/谈作用)。
任蕃改诗的故事: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 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 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 )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 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江水”。
调 整 思 想 和 情 感
文字与意境有关
为 什 么
怎 么 样
达 到 艺 术 的 完 美
牛刀小试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 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 说出:
“轻风 “淡月
细柳” 梅花”后,
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后句加“映”,即成为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规范答题演示
(步骤一)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步骤二)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大山衔 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描景象)。
引”在文中有“带走”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 (步骤三) 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咬文嚼字
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 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 简》等。《西方美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共22张PPT)

七、课外拓展
⑴表现轻松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茂密的树 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 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从山凹间冉冉升起,发出柔和的光 芒,树上的鸟儿唧唧喳喳鸣叫着,像在议论什么好 消息,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流向远方。
早晨,微风习习,暖融融的太阳发出灿烂的光 芒,树上的鸟儿迎着阳光欢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 水一边跳跃着流向远方,一边哗啦啦地唱着歌儿。
一个女同学说,阿成变了,变得文雅了。 我听了,用脸笑了一下。
(阿城《周同学》)
七、课外拓展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 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 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⑴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轻松欢快 的心情。
⑵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 的心情。
三、筛选信息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无论阅 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
三、筛选信息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咬文嚼字,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 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一句话说法 改变,则意味也随之有所变化。
七、课外拓展
⑴表现苦闷伤感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惨淡的光芒,光秃秃的树 上有几只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瑟瑟寒 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唧 喳喳鸣叫着,令人烦躁,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地叹 息着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懒洋洋地爬上荒凉的山坡,发出惨 白的光芒,树上一只离群的鸟儿不时哀哀地鸣叫着, 树下的流水落寞地流向远方,无声无息。

最新高中语文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最新高中语文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古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方式灵活,笔调轻松,富风趣味性的批判款式。

文艺随笔很留意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留意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谈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彩,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化浅出。

3.给上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思学》《东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气,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不管浏览或写作,我们必需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本人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周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能够作为我们锤炼言语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气”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常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普通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

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本人的观点——“我们必需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必需”“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精确。

2.“联想起于习气,习气老是高兴走熟路。

熟路反抗力最低,勾引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别致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谈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彩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熟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收录了《咬文嚼字》这篇随笔,这篇课文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如何在写作文时运用咬文嚼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1(人教版必修5)

【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1(人教版必修5)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 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 和感情。
• 题目的含义: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 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 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主题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 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 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要有思路,或由表 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启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的表 情达意。
分析第三层:
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看法是 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 形象、声音。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 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 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思考:
本文的思想内容对你的阅读 和写作有什么启示?
•思考:
从本文的写作特点中你获 得了哪些写作的启示?
内容启示
• 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
是否到位。
• 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 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 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 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 的谨严态度。
分析第二层: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 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 示是什么?
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 见草中有虎。”
2).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 而惊讶之意。总之,一字增减,就会引起 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本文虽是一篇畅谈文学创作的随笔,但它更以其不同凡响的写作特色吸引了读者,使人受益匪浅。
二、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譬透彻。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如果文中不举事例,道理就会显得抽象晦涩;而事例如果不典型,道理就不能使人信服;而事例如果解说不好,道理也就讲不透彻。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入扣。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到“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的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的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人教新课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赏析1
《咬文嚼字》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一篇文艺随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朱光潜先生精妙的思想,更能领略此文独到的写作特色。
一、结构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一般的议论文在文章的开篇马上就会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演绎论证。而本文的结构虽简洁明了,但思路新颖别致。首先作者在文章开头例举四个事例,从不同角角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然后得出结论: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接着作者从正面援引实例,证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使文章意蕴丰富;紧接着又从反面援引实例证明误用字的联想意义就会产生“套板反应”这一流弊。最后作者才在文后点明主旨,指出了“咬文嚼字”的目标、要求和条件:要想使阅读与写作达到最高目标——艺术的完美,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互相吻合。
三、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作者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另外,作者对“套板反应”很是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当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因此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的,同时作者的这种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更是值得我们共同借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