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是一种用于分离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的实验方法。
在PAGE实验中,蛋白质在电场的作用下,会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迁移。
分子量越大的蛋白质,其迁移率越慢。
PAGE实验结果的分析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蛋白质条带的数量:表示样品中存在的蛋白质种类。
•蛋白质条带的大小:表示蛋白质的分子量。
•蛋白质条带的形状:表示蛋白质的完整性。
以下是PAGE实验结果的常见分析方法:•标准品对照:使用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标准品作为对照,可以用来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SDS-PAGE:SDS-PAGE是一种常用的PAGE方法,在该方法中,蛋白质会被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还原剂处理,使其变性并失去其原有的结构。
因此,SDS-PAGE实验结果主要根据蛋白质条带的大小来判断分子量。
•非变性PAGE:非变性PAGE是一种不使用SDS和还原剂的PAGE方法,在该方法中,蛋白质可以保持其原有的结构。
因此,非变性PAGE实验结果主要根据蛋白质条带的形状来判断分子量。
以下是PAGE实验结果的常见示例:•单一蛋白质:如果样品中只有一种蛋白质,那么凝胶中将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条带。
•多种蛋白质:如果样品中存在多种蛋白质,那么凝胶中将会出现多个条带。
•蛋白质变性:如果蛋白质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发生变性,那么凝胶中可能会出现多个条带,或者条带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PAGE实验结果可以用于以下目的:•蛋白质纯度分析:通过比较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判断样品的纯度。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通过对比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大小和标准品条带的大小,可以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蛋白质鉴定:通过对比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大小和形状,可以进行蛋白质鉴定。
实验结果实验材料•样品:肌肉组织蛋白•标准品:蛋白质分子量标准品•凝胶:10% SDS-PAGE凝胶•染色剂:溴酚蓝实验步骤1. 将样品和标准品制备成均匀的溶液。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一、目的要求(1)学习电泳原理和技术(2)学习和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单体和少量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简称Bis)通过化学催化剂(过硫酸铵),四甲基乙二胺(TEMED)作为加速剂或光催化聚合作用形成的三维空间的高聚物。
聚合后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网状结构。
具有浓缩效应、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
血清蛋白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般可分成12~25个组分。
因此适用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的分离,且分离效果好。
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电泳材料的特性人工合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化学体系的组成及功能:Acr:丙烯酰胺Bis:甲叉双丙烯酰胺AP:过硫酸铵——化学催化剂TEMED:四甲基乙二胺——加速剂SDS是一种阴离子去垢剂,SO32-带负电荷。
在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可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
由于结合大量带负电荷的SDS,好比蛋白质穿上带负电的“外衣”,蛋白质本身带有的电荷则被掩盖了。
从而起到消除各蛋白质分子之间自身的电荷差异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一)试剂1、30%丙烯酰胺混合液(Acr:Bis 为29:1)称取丙烯酰胺(Acr)29g及甲叉丙烯酰胺(Bis)1.0g,用去离子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贮棕色瓶中于4℃保存,可用一个月。
2、1.5mol/L pH8.8 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三羟甲基甲烷(Tris)36.6g,加双蒸馏水至80ml使其溶解,调pH至8.8,然后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3、1.0mol/LpH6.8Tris-HCl缓冲液取1mol/L HCL溶液48ml,Tris5.98g,加双蒸馏水至80ml,调pH6.8,用双蒸馏水稀释至100ml,置棕色瓶中,4℃贮存。
4、Tris-甘氨酸电泳缓冲液称取Tris 6g、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850ml,调pH至8.3,加蒸馏水到1000ml,4℃贮存。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02 实验材料
所需的试剂和溶液
丙烯酰胺(AA):用于制备凝胶,是聚合反应 的单体。
甲叉双丙烯酰胺(MBA):交联剂,增加凝胶 的交联度。
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催化剂, 加速交联聚合反应。
所需的试剂和溶液
过硫酸铵(APS)
引发剂,产生自由基,引发聚合反应。
SDS
十二烷基硫酸钠,用于变性蛋白质并促使其 带负电荷。
发展新型分离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发展新型的蛋白质分离技术, 如二维电泳、毛细管电泳等,以提高蛋白质分离的分辨率和准
确性。
应用多维度分析
在后续实验中,可以将SDS-PAGE与其他蛋白质分析技术相结 合,如质谱技术、免疫学检测等,进行多维度分析,更全面地
了解蛋白质的性质和功能。
THANKS FOR WATCHING
白质带负电荷,从而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能够根据蛋白质分子量的不同
03
对其进行分离。
蛋白质的分子量测定
通过比较标准蛋白的迁移率和已知分 子量的标准蛋白,可以大致测定出待 测蛋白质的分子量。
蛋白质的迁移率与其分子量的对数成 反比,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待测蛋白与 标准蛋白的相对迁移率来推算其分子 量。
甘氨酸
作为分子量标准品。
Tris-HCl缓冲液
维持电泳过程中的pH值稳定。
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电源
为电泳提供电力。
凝胶板
放置凝胶的框架。
垂直电泳槽
提供电泳所需的基 本结构。
移液器
精确添加试剂和溶 液。
紫外透射仪
检测蛋白质条带。
实验前的准备事项
清洗电泳槽和相关器具,确保无残留物。 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溶液,并确保其在有效期内。
sdspage实验报告
sdspage实验报告SDS-PAGE实验报告引言: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
通过SDS(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作用,可以使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带有负电荷,从而使其按照分子量大小在凝胶上进行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SDS-PAGE技术分离和分析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样品,探究其分子量和纯度。
材料与方法:1. 样品制备:从不同来源(如细菌、植物、动物)获得蛋白质样品,并进行样品的提取和纯化。
2. SDS-PAGE凝胶制备:根据所需分离范围选择合适的凝胶浓度,并制备上胶液和下胶液。
3. 样品处理:将样品与样品缓冲液混合,并加入还原剂和SDS。
4. 电泳条件:将样品加载到凝胶孔中,进行电泳操作。
设置适当的电压和时间。
5. 凝胶染色:将电泳后的凝胶进行染色,以可视化蛋白质带。
结果与讨论:通过SDS-PAGE技术,我们成功地分离和分析了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样品。
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样品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迁移,其迁移速率与其分子量成反比。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蛋白质在凝胶上的迁移距离来推测其分子量。
观察到的凝胶图像显示出多个蛋白质带,每个带代表一个具有特定分子量的蛋白质。
通过与已知分子量标准品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推断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范围。
同时,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样品,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之间的差异。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观察到一些额外的带,这可能是由于蛋白质的不同修饰或附加物所致。
例如,糖基化的蛋白质可能会在凝胶上显示出多个带,每个带代表不同程度的糖基化。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蛋白质带的强度来推断其纯度。
如果某个蛋白质带非常明亮且没有其他杂质带的干扰,那么可以认为该蛋白质具有较高的纯度。
相反,如果某个带非常弱或有其他带的干扰,那么可能表示该样品中存在其他蛋白质或杂质。
结论:通过SDS-PAGE技术,我们成功地分离和分析了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样品。
通过观察蛋白质带的位置、分子量范围和强度,我们可以推断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纯度。
(完整版)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班级:生工xxx姓名:xxx同组人:xxx学号:xxxx日期:xxxx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 引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目前分离蛋白质亚基并测定其分子量的常用方法,为检测电泳后凝胶中的蛋白质,一般使用考马斯亮蓝(CBB)染色[1]。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并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的操作技术。
2 材料和方法2.1实验原理2.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性能及制备原理2.1.1.1 性能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能好,有弹性,透明,相对地化学稳定,对pH和温度变化比较稳定,在很多溶剂中不溶,是非离子型的,没有吸附和电渗作用。
通过改变浓度和交联度,可以控制孔径在广泛的范围内变动,并且制备凝胶的重复性好。
由于纯度高和不溶性,因此还适于少量样品的制备,不致污染样品。
2.1.1.2 制备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用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系统有化学聚合和光聚合两种。
本实验是用化学聚合。
化学聚合的催化剂通常多采用过硫酸铵(AP)或过硫酸钾,此外还需要一种脂肪族叔胺作加速剂,最有效的加速剂是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在叔胺的催化下,由过硫酸铵形成氧的自由基,后者又使单体形成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反应。
叔胺要处于自由碱基状态下才有效,所以在低pH时,常会延长聚合时间;分子氧阻止链的延长,妨碍聚合作用;一些金属也能抑制聚合;冷却可以使聚合速度变慢。
通常控制这些因素使聚合在1小时内完成,以便使凝胶的性质稳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两种系统,即只有分离胶的连续系统和有浓缩胶与分离胶的不连续系统,不连续系统中最典型、国内外均广泛使用的是著名的Ornstein-Davis高pH碱性不连续系统,其浓缩胶丙烯酰胺浓度为4%,pH = 6.8,分离胶的丙烯酰胺浓度为12.5%,pH = 8.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并测定分子量。
实验原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分离蛋白质的标准方法,可对不同来源和大小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
在本实验中,通过将蛋白质溶解于含有SDS和2-巯基乙醇等条件下的试样缓冲液中,以使蛋白质带有几乎相同的负电荷,通过电泳使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以大小不同的分子量在电场作用下移动,最终被染色,进行分离鉴定。
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材料:SDS-PAGE电泳装置、试样缓冲液、聚丙烯酰胺凝胶、蛋白质样品、电泳缓冲液等。
2.制备SDS-PAGE电泳凝胶:按照说明书,将聚丙烯酰胺凝胶拆封并放置在实验室温度下一段时间,使其柔软。
3.制备电泳缓冲液:按照说明书,取适量的Tris、glycine和SDS等物质,配制电泳缓冲液,使其达到所需浓度。
4.制备试样缓冲液:按照说明书,取适量的Tris、SDS和2-巯基乙醇等物质,配制试样缓冲液。
5.制备样品:取适量的蛋白质样品,在试样缓冲液中煮沸一段时间,使蛋白质分子展开。
6.装样:将制备好的样品加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装置样品槽中。
7.电泳:按照说明书,调整电泳缓冲液pH值和电泳电压等条件,开启电泳装置,进行电泳操作。
8.染色:将电泳板取出,进行荧光染色或银染色法。
9.图像处理:使用图像分析系统或其他软件,进行蛋白质条带的分析和图像处理。
实验结果:经过SDS-PAGE电泳后,样品中的蛋白质在凝胶中呈现出大小不同的分子量条带,通过荧光染色或银染色可以清晰地看到分离的蛋白质条带。
根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可以判断样品中含有哪些蛋白质。
(完整版)实验四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蛋白质分子量
实验四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蛋白质分子量姓名:mangogola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是:蛋白质在电泳中的迁移速率取决于其所带电荷、分子大小以及形状等因素,而大多数蛋白质与SDS 按一定比例结合(1:1.4/g:g ),这样使各种蛋白质的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而且形状为短轴相同的雪茄烟形。
由此蛋白质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仅取决于其分子量,在特定凝胶浓度下,一定范围内的蛋白质分子量对数与迁移率呈直线关系,选择分子量范围和性质与待测样品相近的蛋白质作标准蛋白,与样品同时电泳计算得到标准曲线,并根据待测样品的相对迁移率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分子量。
一.实验过程1.凝胶工作液的配制2.灌制分离胶将制胶玻璃板清洗安装紧密后,插入制孔器,在距制孔器下端1cm 处做一标记,取下制孔器将分离胶溶液加入两块玻璃板之间至标记处。
然后立即用注射器向凝胶液面轻轻铺上一层厚约0.5cm 的dd 水,目的是使凝胶面平整,放置待其聚合凝固。
3.灌制浓缩胶将分离胶上的双蒸水用注射器取出并用滤纸吸干,放入制孔器,用滴管灌入浓缩胶至玻璃板顶端待其聚合凝固。
4.待测样品的制备取0.1ml 透析除盐后的样品稀释液(浓度在0.2mg/ml 左右),加入0.1ml 样品溶解液,混匀后沸水浴5min ,冷却。
(沸水浴的目的是使蛋白质变性成肽链,便于与SDS 结合,甘油可以增加蛋白质的比重,便于沉降到加样孔底部,不易飘散) 5.加样和电泳将电极缓冲液注入缓冲液槽,然后轻轻拔出制孔器,加样后连接电泳仪,记录每个加样孔的样品类型及上样量。
浓缩胶使用50V 恒压,分离胶使用100V 恒压。
浓缩胶浓度4%,交联度2.7%[Acr (30%):Bis (0.8%)]溶液0.67ml dd 水3.05ml0.5M pH6.8 Tris-Hcl (0.4%SDS )溶液 1.25mlTEMED (原液)6ul将以上成分加入小烧杯中轻轻摇匀,加入10%的硫代硫酸铵0.026ml ,摇匀后灌胶。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蛋白”生化实验报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蛋白操作人:XXX 时间:XXXX 地点:XXXX温度:25℃一、实验目的:1.了解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分离检测蛋白的原理;2.掌握制作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方法;3.掌握电泳槽的正确摆放方法;4.掌握完成电泳后染色和洗脱额方法。
二、试验方法与过程:1 制作聚丙烯酰胺凝胶:1.1 安装玻璃板:搭配长短玻璃板,将玻璃板正确固定在架子上。
1.2 检查密封性:用移液枪将蒸馏水注入两块玻璃板之间,若页面没有下降,说明密封性良好,倒掉蒸馏水,用吸水纸吸干水分,进入下一步。
2 配胶2.1 配分离胶(12%):按顺序将下列溶液加入烧杯,搅拌均匀,迅速用移液器转移至玻璃板之间,加至约2/3的高度,在其上加蒸馏水使其上侧水平,室温放置约20min,将上层的水倒去,用滤纸吸干水分。
2.2 配浓缩胶(5%):按顺序将下列溶液加入烧杯,搅拌均匀,迅速用移液器转移至玻璃板之间,加至接近玻璃板上端,插入样梳,室温放置约20min,拔掉样梳3 样品的制备取40 μL样品,加入10 μL loading Buffer,金属浴煮沸10min。
12000rpm离心3min4 上样及电泳分别取20μL诱导前样品、诱导后样品、纯化后样品,8μLmarker上样,200V电泳30min。
5 染色、洗脱、观察将聚丙烯酰胺凝胶从玻璃板上取下,用蒸馏水冲洗数次后置于摇床上染色10min,倒掉染液,倒入洗脱液,置于摇床上,每隔10min更换洗脱液,直至条带清晰为止。
三、原始数据:从左至右分别为诱导前样品、诱导后样品、marker、纯化后样品、纯化后样品。
上样在上部四、结果处理与分析:电泳结果较好:电泳显示的条带还是较清晰。
经分析,诱导前的样品含有多种蛋白质,因此跑出的条带多且密集。
诱导后的样品可明显观察到也含有多种蛋白质,但有一条明显颜色深度及宽度大于其他条带。
结合marker条带分析,纯化后的蛋白的分子量位于35.0kDa至45.0kDa之间,约为38.0kDa;诱导后的样品为分子量约为38.0kDa、42.0kDa的蛋白被诱导表达。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引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通过电场作用下,将样品中的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从而得到蛋白质的电泳图谱。
本实验旨在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一组未知蛋白质样品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分子量及可能的功能。
实验方法:1. 准备样品:将待测蛋白质样品加入含有sds和还原剂的样品缓冲液中,使其完全溶解,并在100℃水浴中加热5分钟,使蛋白质完全变性。
2. 制备凝胶:按照实验要求,配制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缓冲液和凝胶溶液,并将其倒入凝胶模具中,形成凝胶。
3. 装载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入凝胶槽中,并连接电源,设定适当的电压和时间。
4. 电泳:开启电源,进行电泳,直至样品跑到凝胶末端。
5. 染色:取出凝胶,进行染色处理,以便观察蛋白质带的形成。
实验结果: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我们成功地将待测蛋白质样品分离出不同的带,得到了一张清晰的电泳图谱。
根据电泳图谱,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蛋白质在凝胶上形成了不同的带,这些带的位置和强度可以反映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相对含量。
讨论:通过对电泳图谱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待测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范围及可能的功能。
一般来说,蛋白质的分子量与其迁移距离成反比,即分子量越大,迁移距离越短。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电泳图谱上带的位置,推测蛋白质的分子量。
此外,通过比较待测样品和已知分子量标记物的电泳图谱,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确定待测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分子量标记物是一组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通过与其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待测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范围。
除了分子量,蛋白质的带的强度也可以提供一些信息。
带的强度反映了蛋白质在样品中的相对含量,即带越强,蛋白质的相对含量越高。
通过比较不同带的强度,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待测样品中不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结论: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和分析了一组未知蛋白质样品。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引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PAGE)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子分析技术。
它通过应用电场,将带电的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分离和测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DNA分子的大小和浓度。
材料与方法1. 准备聚丙烯酰胺凝胶:将聚丙烯酰胺粉末加入缓冲液中,并加热至溶解,制备成一定浓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
2. 制备样品:将待测DNA样品与DNA标记物混合,加入一定体积的加载缓冲液,并加热至退变。
3. 电泳操作:将准备好的样品注入凝胶槽,连接电源,施加一定电压使DNA分子在凝胶中移动。
4. 染色与观察:将电泳结束后的凝胶进行染色,使用紫外线透射仪观察和记录分离出的DNA带。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结果图。
图中展示了不同大小的DNA分子在凝胶中的分离情况。
根据DNA标记物的迁移距离和已知标准品的迁移距离,我们可以测量待测DNA样品的大小和浓度。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较大的DNA分子在凝胶中迁移较慢,而较小的DNA分子则迁移较快。
这是因为聚丙烯酰胺凝胶具有一定的孔隙结构,较大的DNA分子难以穿过这些孔隙,因此迁移速度较慢。
而较小的DNA分子则能够更容易地通过孔隙,因此迁移速度较快。
我们还观察到,在电泳过程中,DNA分子会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带有电荷,向阳极(电场的正极)移动。
根据DNA分子的电荷量、大小和凝胶孔隙的大小,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电场强度和凝胶浓度来控制DNA分子的迁移速度和分离效果。
结论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我们成功地分离和测量了DNA分子的大小和浓度。
这项技术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DNA测序、基因突变检测和蛋白质研究等领域。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注意凝胶浓度、电场强度和染色方法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总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一、实验目的1. 学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原理。
2. 掌握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载体的一种区带电泳。
该凝胶由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N, N-甲叉双丙烯聚酰胺(bis)聚合而成。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利用电泳和分子筛的双重作用分离物质。
arc和bis单独存在或混合在一起时是稳定的,但在具有自由基团体系时就能聚合。
引发自由基团的方法有化学法和光化学法两种。
化学法的引发剂是过硫酸铵Ap,催化剂是四甲基乙二胺(TEMED);光化学法是以光敏感物核黄素来代替过硫酸铵,在紫外光照射下引发自由基团。
采用不同浓度的arc, bis, Ap, TEMED使之聚合,产生不同孔径的凝胶。
因此可以按分离物质的大小,形状来选择凝胶浓度。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有圆盘(disc)和垂直板(vertical slab)型之分,但两者的原理完全相同。
由于垂直板型具有板薄,冷却,分辨率高,操作简单,便于比较和扫描等优点,因而为大多数实验室采用。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到电泳系统中能使蛋白质的氢键、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在一定条件下,大多数蛋白质与SDS的结合比为1.4g SDS/1g 蛋白质),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都带上了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从而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原有的电荷差别。
这样就使电泳迁移率只取决于分子大小这一因素,于是根据标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和迁移率所绘制的标准曲线,可求得未知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三、实验试剂与材料1. 30% Arc-Bis贮存液:30g Arc, 0.8g Bis, 用去离子水定容到100mL,过滤除去不溶性物质,用棕色瓶储存放置在4℃冰箱中。
2. Tris-HCl 1.0M pH=6.8、Tris-HCl 1.5M pH=8.83. 10% 过硫酸铵溶液4. TEMED(商品试剂)5. 2x Sample Loading Buffer:1.52g Tris,20mL甘油,2.0g SDS,2.0mL 2-巯基乙醇,1mg 溴酚蓝,用1M HCl调节pH至6.8,加蒸馏水稀释到100mL.6. 电泳缓冲液(Tris-Glycine缓冲液):Tris 6.0g,甘氨酸28.8g,SDS 1.0g,用去离子水溶解加入盐酸调节pH=8.3,再定容至1L。
实验十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蛋白质
实验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蛋白质【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技术和原理;2. 掌握用此法分离蛋白质组分的操作方法。
【实验原理】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遗传)工程实验中,常常要进行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工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进行蛋白质或核酸分离的一种电泳方法。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单体(acrylamide,简称ACR)和交联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N,N-methylene bisacrylsmide 简称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
通过改变单体浓度与交联剂的比例,可以得到不同孔径的凝胶,用于分离分子量大小不同的物质。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体系有两种:(1)化学聚合:催化剂采用过硫酸铵,加速剂为N,N,N,N-四甲基乙二胺(简称TEMED)。
通常控制这二种溶液的用量,使聚合在1小时内完成。
(2)光聚合:通常用核黄素为催化剂,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强度控制聚合时间,也可加入TEMED 加速反应。
聚丙烯酰胺凝电泳常分为二大类:第一类为连续的凝胶(仅有分离胶)电泳;第二类为不连续的凝胶(浓缩胶和分离胶)电泳。
一般地,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三种效应:①电荷效应(电泳物所带电荷的差异性);②凝胶的分子筛效应(凝胶的网状结构及电泳物的大小形状不同所致)。
③浓缩效应(浓缩胶与分离胶中聚丙烯酰胺的浓度及pH的不同,即不连续性所致)。
因此,样品分离效果好,分辨率高。
SDS即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简称SDS)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能以一定比例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一种SDS-蛋白质复合物。
这时,蛋白质即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并远远超过了其原来的电荷,从而使天然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差别降低仍至消除。
(完整版)实验8--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实验8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Mr原理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蛋白质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及分子的大小和形状。
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加入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简称SDS)和还原剂(如巯基乙醇)处理蛋白质样品,则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被还原,1g 蛋白质可定量结合1.4g SDS。
由于SDS呈解离状态,使蛋白质亚基带上大量的负电荷,其数值大大超过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
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表现出相等的电荷密度,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电泳时,它们纯粹按照分子的大小由凝胶的分子筛效应来进行分离,有效迁移率与相对分子量的对数成很好的线性关系。
用这种方法测定蛋白质的Mr,简便、快速,只需要廉价的设备和μg量的蛋白质样品。
所得的结果,在Mr为15000~200000的范围内,与用其他方法测得的Mr相比,误差一般在±10%以内。
因此SDS测定Mr的方法,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和迅速的发展。
现在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研究过的蛋白质已经有很多种了。
实验证明,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SDS和巯基乙醇后,巯基乙醇可使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SDS能使蛋白质的氢键、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SDS与大多数蛋白质的结合比为1.4gSDS/1g蛋白质。
由于十二烷基硫酸根带负电,使各种蛋白质的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它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类的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
在用SDS-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Mr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如果蛋白质-SDS复合物不能达到1.4gSDS/1g蛋白质的比率并具有相同的构象,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影响蛋白质和SDS结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⑴二硫键是否完全被还原:只有在蛋白质分子内的二硫键被彻底还原的情况下,SDS才能定量地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去,并使之具有相同的构象。
sdspage分离蛋白质实验报告
sdspage分离蛋白质实验报告
SDS-PAGE分离蛋白质实验报告
引言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技术,通过电泳原理将蛋白质按照其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
本实验旨在利用SDS-PAGE技术对不同来源的蛋白质进行分离,并观察其分离效果。
材料与方法
1. 样品制备:收集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样品,如动植物组织、细胞培养液等。
2. 样品处理:将样品加入SDS-PAGE样品缓冲液,并在100℃下煮沸5分钟,使蛋白质变性。
3. 准备SDS-PAGE凝胶:按照实验要求制备SDS-PAGE凝胶。
4. 样品加载:将处理好的样品加载到SDS-PAGE凝胶孔中。
5. 电泳分离:在设定好的电泳条件下进行电泳分离。
6. 凝胶染色:将分离后的蛋白质凝胶进行染色,观察分离效果。
结果与讨论
经过SDS-PAGE电泳分离后,观察到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在凝胶上呈现出不同的条带。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分离效果,可以发现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在分子量和丰度上存在差异。
此外,通过与已知分子量标准蛋白质进行对照,可以进一步确定待测蛋白质的分子量。
结论
本实验通过SDS-PAGE技术成功分离了不同来源的蛋白质样品,并观察到了它们的分子量差异。
这为进一步的蛋白质研究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
时,本实验也展示了SDS-PAGE技术在蛋白质分离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结语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SDS-PAGE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获得了宝贵的实验数据。
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应用这一技术,探索更多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相对含量,并通过电泳图谱的分析,探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原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和分离方法。
在该方法中,SDS(十二烷基硫酸钠)与蛋白质结合,使其带有负电荷,并且使蛋白质的形状变为线性。
通过加热样品,使蛋白质变性,并且加入还原剂β-巯基乙醇,使蛋白质的二硫键断裂。
在电泳过程中,样品在电场作用下,按照分子量大小在凝胶中移动。
通过比较样品和分子量标尺的迁移距离,可以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进行加热变性处理,并加入β-巯基乙醇进行还原处理。
2. 制备凝胶: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凝胶浓度,将凝胶溶液制备并倒入凝胶板中,插入电泳槽中。
3. 加载样品:将待测样品加入样品孔中,同时加入相应的分子量标尺。
4. 电泳: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电泳条件,如电压、电流和电泳时间等。
5. 显色:电泳结束后,将凝胶取出,进行染色或银染处理。
6. 分析:通过观察和测量凝胶上的蛋白质迁移距离,结合分子量标尺,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得到了一张完整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
通过观察电泳图谱,可以看到不同样品中的蛋白质在凝胶中有不同的迁移距离。
通过与分子量标尺的对照,可以估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实验讨论:根据电泳图谱的结果,可以对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迁移距离和相对分子量,可以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情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含量。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结论: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我们可以对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相对含量进行研究。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SDS-PAGE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SDS-PAGE实验的操作流程;3. 分析不同蛋白质在SDS-PAGE中的分离情况;4.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总结。
二、实验原理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SDS将蛋白质变性并赋予等电点,将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大小在凝胶中进行分离。
通过电泳操作,蛋白质会根据其分子量在凝胶中移动,最终形成不同的条带,便于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获取需要分析的蛋白质样品,并进行处理使其可以被SDS-PAGE分离;2. 制备凝胶:根据实验需要,配置聚丙烯酰胺凝胶,并在凝胶板中固定好;3. 样品加载:将处理好的蛋白质样品加载到凝胶槽中;4. 电泳分离:在设定好电压和时间的条件下,进行电泳操作,使蛋白质在凝胶中分离;5. 染色观察:将分离后的蛋白质用染色剂染色,然后观察分离的条带;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蛋白质的分析和解读。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样品:蛋白质样品;2. 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3. 电泳槽:用于进行SDS-PAGE电泳的设备;4. 电源:用于提供电泳操作所需电压的电源设备;5. 染色剂:用于染色观察蛋白质条带的染色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SDS-PAGE实验操作,观察到样品中不同蛋白质在凝胶中的分离情况。
根据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凝胶中形成了明显的条带,条带的位置和密度反映了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布情况。
通过染色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组成和含量。
六、实验结论SDS-PAGE实验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分离和分析,从而了解样品的蛋白质组成和特性。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SDS-PAGE可以有效地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分离,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实验报告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实验报告实验报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测定,并研究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2. 实验原理: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测定方法。
在此方法中,蛋白质样品首先与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反应,使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带有负电荷。
然后,蛋白质样品被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经过电泳分离。
由于SDS的作用,蛋白质在凝胶中的迁移速度与其分子量成反比。
最后,通过染色或蛋白质标记物检测,可以确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3. 实验步骤: a. 准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按照制备凝胶的方法制备所需的聚丙烯酰胺凝胶,包括配制凝胶溶液、注射样品孔和负载样品等步骤。
b. 样品制备:将待测蛋白质样品加入SDS缓冲液,并加热至高温,使蛋白质与SDS反应,使其带负电荷。
c. 电泳操作:将样品加载到凝胶中,连接电源进行电泳,设定合适的电压和时间进行分离。
d. 染色和可视化:电泳完成后,将凝胶染色以可视化蛋白质条带,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银染、共染等。
e. 分析和测定:根据标准蛋白质的移动距离和相对分子量,通过比较和分析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4.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和染色,观察到样品中的蛋白质条带。
根据标准蛋白质的移动距离和相对分子量,可以推断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实验结果可以用图表形式展示,包括蛋白质条带的位置和相对分子量的估计。
1/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比较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与已知标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之间的差异。
根据条带的位置和相对分子量的估计,可以推断样品中的蛋白质组成和含量。
讨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6.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关于样品中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和组成的结论。
总结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并指出实验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引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子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DNA分子进行分离和检测。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聚丙烯酰胺凝胶、TAE缓冲液、DNA样品、DNA标准品、电泳仪等。
2. 实验方法:a. 制备凝胶:将聚丙烯酰胺粉末加入TAE缓冲液中,搅拌溶解并加热至溶液变清澈,冷却后倒入凝胶板中,插入梳子,等待凝胶固化。
b. 样品处理:将待检测的DNA样品和DNA标准品分别与DNA加载缓冲液混合,加热至95℃,然后冷却至室温。
c. 电泳操作:将凝胶板放入电泳槽中,加入足够的TAE缓冲液,将样品和标准品分别注入凝胶孔中,连接电源进行电泳,根据需要调节电压和时间。
d. 显色检测:电泳结束后,将凝胶取出,放入DNA染色剂中,静置片刻后,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和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我们成功地对DNA分子进行了分离和检测。
观察凝胶成像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在凝胶中形成了明显的带状图案。
根据DNA标准品的带状图案,我们可以估计待检测样品中的DNA片讨论和分析:1. 凝胶浓度选择: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度会影响DNA分子的迁移速率和分离效果。
较低的浓度适用于较大的DNA片段,而较高的浓度适用于较小的DNA片段。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适中的浓度,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2. 电泳条件优化:电泳的电压和时间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过高的电压可能导致DNA片段迁移过快,难以分离;而过长的电泳时间则可能造成DNA片段过度迁移,导致结果不准确。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合理选择电压和时间。
3. 结果解读:通过观察凝胶成像结果,我们可以根据DNA标准品的带状图案,对待检测样品中的DNA片段大小进行估计。
这对于研究DNA序列、检测基因突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HCl), • 加 H2O 到 100ml (0.5M Tris-HCl
buffer). • 每大组1份
分离胶buffer
• 18.17g Tris, • 0.4g SDS, pH 8.8 (HCl), • Added H2O to 100ml (1.5M Tris-HCl buffer). • • 45.4275g Tris, • 1g SDS, pH 8.8 (HCl), • Added H2O to 250ml (1.5M Tris-HCl buffer). • 每大组1份
• 5:有多个亚基的蛋白质分子量在测定时 要结合其它方法。
六、参考资料
• 张龙翔等,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二 版),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马斯亮蓝G-250
• 50g硫酸胺 • 0.6gG-250 • 58ml磷酸 • 定容到400ml • 再加100ml甲醇 • 每大组1份
(3).样品处理
• A、标准蛋白质样品marker • B、用样品缓冲液配制1mg/ml的纯化蛋白质样品 • C、制备复杂样品
取叶片1g,加5ml样品缓冲液研磨,过滤, 12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备用。 将样品A、B、C都的沸水中加热10min,再置12000rpm 离心10min,取上清,备用。
• 在确定的条件下,某物质的迁移率为常数,是 该物质的化学特征常数
• 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成比例结合 的,因此
lg mw=K-bX
• 标准分子量
兔磷酸化酶B 牛血清白蛋白 兔肌动蛋白 牛碳酸酐酶 胰蛋白酶抑制剂 鸡蛋清溶菌酶
MW=97,400 MW=66,200 MW=43,000 MW=31,000 MW=20,100 MW=14,4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班级:生工xxx姓名:xxx同组人:xxx学号:xxxx日期:xxxx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 引言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目前分离蛋白质亚基并测定其分子量的常用方法,为检测电泳后凝胶中的蛋白质,一般使用考马斯亮蓝(CBB)染色[1]。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学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并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离蛋白质的操作技术。
2 材料和方法2.1实验原理2.1.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性能及制备原理2.1.1.1 性能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机械性能好,有弹性,透明,相对地化学稳定,对pH和温度变化比较稳定,在很多溶剂中不溶,是非离子型的,没有吸附和电渗作用。
通过改变浓度和交联度,可以控制孔径在广泛的范围内变动,并且制备凝胶的重复性好。
由于纯度高和不溶性,因此还适于少量样品的制备,不致污染样品。
2.1.1.2 制备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用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
聚丙烯酰胺凝胶聚合的催化系统有化学聚合和光聚合两种。
本实验是用化学聚合。
化学聚合的催化剂通常多采用过硫酸铵(AP)或过硫酸钾,此外还需要一种脂肪族叔胺作加速剂,最有效的加速剂是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
在叔胺的催化下,由过硫酸铵形成氧的自由基,后者又使单体形成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反应。
叔胺要处于自由碱基状态下才有效,所以在低pH时,常会延长聚合时间;分子氧阻止链的延长,妨碍聚合作用;一些金属也能抑制聚合;冷却可以使聚合速度变慢。
通常控制这些因素使聚合在1小时内完成,以便使凝胶的性质稳定。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有两种系统,即只有分离胶的连续系统和有浓缩胶与分离胶的不连续系统,不连续系统中最典型、国内外均广泛使用的是著名的Ornstein-Davis高pH碱性不连续系统,其浓缩胶丙烯酰胺浓度为4%,pH = 6.8,分离胶的丙烯酰胺浓度为12.5%,pH = 8.8。
电极缓冲液的pH = 8.3,用Tris、SDS和甘氨酸配制。
配胶的缓冲液用Tris、SDS和HCl 配制。
样品在电泳过程中首先通过浓缩胶,在进入分离胶前由于等速电泳现象而被浓缩。
这是由于在电泳缓冲液中主要存在三种阴离子,Cl-、甘氨酸阴离子以及蛋白质-SDS复合物,在浓缩胶的pH值下,甘氨酸只有少量的电离,所以其电泳迁移率最小,而Cl-的电泳迁移率最大。
在电场的作用下,Cl-最初的迁移速度最快,这样在Cl-后面形成低离子浓度区域,即低电导区,而低电导区会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因此Cl-后面的离子在较高的电场强度作用下会加速移动。
达到稳定状态后,Cl-和甘氨酸之间形成稳定移动的界面。
而蛋白质-SDS复合物由于相对量较少,聚集在甘氨酸和Cl-的界面附近而被浓缩成很窄的区带(可以被浓缩三百倍),所以在浓缩胶中Cl-是快离子(前导离子),甘氨酸是慢离子(尾随离子)。
当甘氨酸到达分离胶后,由于分离胶的pH值(通常pH = 8.8)较大,甘氨酸离解度加大,电泳迁移速度变大超过蛋白质-SDS复合物,甘氨酸和Cl-的界面很快超过蛋白质-SDS复合物。
这时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分离胶中以本身的电泳迁移速度进行电泳,向正极移动。
由于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单位长度上带有相等的电荷,所以它们以相等的迁移速度从浓缩胶进入分离胶,进入分离胶后,由于聚丙烯酰胺的分子筛作用,小分子的蛋白质可以容易的通过凝胶孔径,阻力小,迁移速度快;大分子蛋白质则受到较大的阻力而被滞后,这样蛋白质在电泳过程中就会根据其各自分子量的大小而被分离。
溴酚蓝指示剂是一个较小的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凝胶孔径,所以它显示着电泳的前沿位置。
当指示剂到达凝胶底部时,停止电泳,从平板中取出凝胶。
在适当的染色液中(如通常使用的考马斯亮蓝)染色几个小时,而后过夜脱色。
脱色液去除凝胶中未与蛋白结合的背底染料,这时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凝胶中被染色的蛋白质区带。
通常凝胶制备需要1~1.5小时,电泳在25~30mA下通常需要3小时,染色2~3小时,过夜脱色。
通常使用的垂直平板电泳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样品的电泳[2]。
2.1.1.3凝胶浓度和交联度与孔径的关系凝胶浓度根据被分离的物质的分子量大小确定。
当分析一个未知样品时,常先用7.5%的标准凝胶或用4~10%的凝胶梯度来试测,而后选出适宜的凝胶浓度。
凝胶的机械性能、弹性是否适中很重要,胶太软易断裂,;太硬则脆,也易折断。
2.1.2 SDS-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蛋白质分子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时,它的迁移率取决于所带净电荷及分子的大小和形状等因素。
如果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加入SDS和巯基乙醇,则蛋白质分子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分子量,而与所带电荷和形状无关。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SDS和巯基乙醇后,巯基乙醇能使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还原;SDS能使蛋白质的氢键、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形成蛋白质-SDS复合物。
SDS与蛋白质的结合带来两个后果:第一,使各种蛋白质的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使所有的SDS-蛋白质复合物在电泳时都以同样的电荷/蛋白质比向正极移动;第二,SDS与蛋白质结合后,还引起了蛋白质构象的改变。
这两个原因使蛋白质-SDS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只是蛋白质分子量的函数。
选择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球形或基本呈球形的蛋白质作为标准物,使其形成SDS复合物。
把这些复合物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分离,分子量小的物质泳动距离大,分子量大的物质泳动距离小。
测定出相对泳动率,用相对泳动率对蛋白质的分子量的对数作图,它们在一定范围内呈直线关系。
因此可作为标准曲线来检测样品蛋白质的分子量。
2.1.3染色原理常用的染料主要有氨基黑10B、考马斯亮蓝R250、考马斯亮蓝G250、1-苯胺基-8-萘磺酸,各有优缺点,本实验选用考马斯亮蓝R250,它的染色灵敏度比氨基黑高5倍,尤其适用于SDS电泳微量蛋白质染色。
2.2 实验材料2.2.1 试剂所用试剂有10%SDS、30%凝胶贮液(29%ACr-1%Bis)、分离胶缓冲液、浓缩胶缓冲液、10%过硫酸铵、TEMED、pH8.3Tris-Gly电极缓冲液、上样缓冲液、蛋白质Maker、0.25%考马斯亮兰R250染色液、甲醇:醋酸脱色液、异丙醇、tris-HCl (PH6.8)缓冲液、二硫苏糖醇、去离子水等。
2.2.2 器材所用器材有垂直板电泳槽、稳压稳流电泳仪、脱色摇床、50ml小烧杯、移液枪、枪头、玻璃棒、滤纸、表面皿、手套等。
2.2实验方法2.2.1SDS聚丙烯酰胺的灌制按说明安装玻璃板,橡胶条放在两玻璃板之间,确定不漏液,玻璃板放入电泳槽时,有凹槽的一侧向里,时刻保持玻璃片间的压力。
根据表1制备分离胶溶液,加入TEMED后迅速旋转混合物,用1ml移液枪将其注入两块玻璃板之间的间隙中(灌制红色板的上边缘)。
用枪在聚丙烯酰胺溶液上小心的覆盖一层异丙醇。
将凝胶垂直放于室温下。
(丙烯酰胺有神经毒性,故操作时应注意不要吸入其粉末,实验时应戴手套,剩余的聚丙烯酰胺溶液不要乱扔,待聚合后再处理)待聚合后(40min),倒掉覆盖层,用去离子水清洗凝胶顶部,尽可能倒掉凝胶上的液体,用滤纸吸干水分。
按表1配置浓缩胶,加完TEMED后迅速旋转混合,注满玻璃板间隙,插入梳子(写有1.5mm的一侧向里,先插入一侧,在从一侧向另一侧压着插入,以排除气泡)将胶垂直放置于室温下。
约30min聚合完成,拔出梳子(平行拔出),用去离子水冲洗胶孔,再用滤纸吸干水。
取出玻璃板,取下橡胶条。
表1分离胶与浓缩胶配制2.2.2电泳样品处理:将未加IPTG诱导的菌液37摄氏度摇至OD600=0.6-0.8左右,离心部分菌液分装,分别加入适量不含DTT与含DTT的上样缓冲液,其余菌液加至0.5mM 浓度的IPTG 20摄氏度进行诱导10h,分装菌液离心后分别加入适量不含DTT与含DTT的上样缓冲液。
电泳槽中加入300ml电泳缓冲液,所有样品均需煮沸10min,然后用20μl加样枪依次加入IPTG诱导前的蛋白样品(20ul)、诱导前加DTT的(20ul)、诱导后样品(20ul)和诱导后加DTT的(20ul)、蛋白Maker,其余空加入等量的上样缓冲液。
盖好盖子连接电源(红接红,黑接黑),慢慢调节电压至90V,进行电泳,待指示剂达到分离胶,把电压加到150V,至指示剂的红色条带移除胶体,停止电泳。
2.2.3染色、脱色将胶取出,并在右上角切个角,以标记顺序,放入培养皿中加入约40ml染色剂,放在摇床上染色1h,倒掉染色剂,先用清水洗几次,倒掉清水,再把胶放入脱色液中,脱色一天,每隔3h换一次脱色液,最后把胶取出来沥干水,拍照。
3 结果凝胶经脱色后观察结果,拍照得到的电泳条带如图2所示。
其中5、6、7、8条带为本组样品条带,所对应的样品分别为:IPTG诱导前的蛋白质样品、诱导前加DTT的蛋白质样品、诱导后的蛋白质样品和诱导后加DTT的蛋白质样品。
最左端的电泳条带所对应的样品为蛋白质Maker,条带9所对应的样品为缓冲液。
图1为蛋白质Marker的电泳条带图示。
4 讨论4.1 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及结论7、8条带和5、6条带相比,7、8条带的颜色更深。
说明IPTG 对蛋白质有诱导作用,能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变化,从而更易被染色。
6、8条带和5、7条带相比,6、8条带中最上方的那条带颜色很浅,几乎没有。
因为DTT 可以将蛋白质中二硫键的还原,用于阻止蛋白质中的半胱氨酸之间所形成的蛋白质分子内或分子间二硫键。
从而将大的蛋白质分子打断为若干小的蛋白质分子。
所以最上方的条带颜色很浅,也间接证明了这条带中的蛋白质富含半胱氨酸等能形成二硫键的氨基酸。
对比蛋白质Maker 电泳条带图示,从蛋白质电泳条带的整体来看,样品中大部分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8.4-116kDa 之间。
本次实验的电泳条带比较清晰,各条带对比明显,比较成功。
4.2 影响电泳分离的主要因素[2]4.2.1 待分离生物大分子的性质待分离生物大分子所带的电荷、分子大小和性质都会对电泳有明显影响。
一般来说,分子带的电荷量越大、直径越小、形状越接近球形,则其电泳迁移速度越快。
4.2.2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V/cm )是每厘米的电位降,也称电位梯度。
电场强度越大,电泳速度越快。
但增大电场强度会引起通过介质的电流强度增大,而造成电泳过程产生的热量增大。
电流在介质中所做的功绝大部分都转换为热,因而引起介质温度升高,这会造成以下影响:①样品和缓冲离子扩散速度增加,引起样品分离带的加宽;②产生对流,引起待分离物的混合;③如果样品对热敏感,会引起蛋白图1蛋白质Maker 电泳条带图示 图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Maker 1 2 3 4 5 6 7 8 9变性;④引起介质粘度降低、电阻下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