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4现代教育科学删减版)历史述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跨文化教育实践

合集下载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质检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质检

专题质检八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21四川高三“联测促改〞活动试题,29)孙中山在1905年要求第二国际执行局接纳其党时强调:“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由此可见,他( ),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可知孙中山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故A项正确;同盟会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故B项错误;孙中山反对资产阶级剥削,但材料中无法表达孙中山要废除资产阶级剥削,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2.1925年5月25日,上海?民国日报?报道:“国民党自改组以来……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内容,因而挺身参加者,据现知概数,已达百万以上。

〞材料说明( ),故A项错误;1924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国民党召开一大进展改组,根据材料“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内容〞可以得出新三民主义得到人民的支持,故B项正确;C项的三民主义指的是旧三民主义,故错误;1925年马克思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3.“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故A项错误;材料考察的是国人认识到孙中山方案的原因,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开展是三民主义实践后的结果,故B项错误;国人并非都是资产阶级,并不会关注纲领的性质,故C项错误;材料“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说明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进派和农民阶级等救国的尝试失败是国人关注孙中山主张的背景,故D项正确。

4.以下是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设计的四种国旗样式,其中最能反映社会革命要求的是( ),而蓝白井字旗上的“井〞字象征田地,故B项正确。

A项反映的是民族革命的要求,C、D两项反映了政治革命的要求,均排除。

教育内容总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

教育内容总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

教育内容总结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能力。

随着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本文将总结一些主要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教育模式1. 跨文化教育课程设计模式跨文化教育课程设计模式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础。

这种教育模式致力于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应用。

2. 国际交流项目国际交流项目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增进对于文化差异的认识。

在这种项目中,学生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亲身经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 跨学科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模式是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学生可以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来探讨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问题。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可以引入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从多个层面全面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技巧。

二、评价体系1. 跨文化交流能力评估跨文化交流能力评估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对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促进能力的提升。

评估内容可以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沟通技巧等方面。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团队合作等形式,综合考察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历程回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历程回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历程回溯申霞王建梁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的77年中,以会议论坛、发布报告、制定规划、研制成果、传播理念、支持经费、援助技术、协调行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引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先后历经以开展扫盲教育为主的“点”的聚焦,以倡导纵贯人一生的终身教育理念为引领的“线”的延伸,以追求覆盖全体的全民教育为追求的“面”的扩展,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的纵横立体的“体”的交融,这些阶段总体呈现出“点−线−面一体”的教育治理理念与实践轨迹,进而有效地承担和发挥了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思想实验者、能力培养者、标准制定者、合作推动者、信息交流站的角色与功能,有效地推动了全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治理演进历程“点−线−面一体”作者简介申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9,伦敦 WC1H0AL);王建梁(通讯作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3)04-0018-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联合国系统中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信息和传媒等途径构建与维护和平理念的专业性国际组织。

随着二战结束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全球各国重建教育体系与呼吁教育变革的需求日益强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46年成立至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所应对的历史挑战不断发生变化,①但始终致力于全球教育治理,通过教育理念创新、未来教育前瞻、教育变革引领、信息交流服务、教育实验指导、国际标准制定、教育评估检测、国际合作加强等方式,引领与促进全球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之所以要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历程,旨在通过回溯过往全球教育治理的历程,理清历史脉络,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可知得失”,进而可前瞻和预测联①张民选. 国际组织与教育发展[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历程回溯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未来趋势与走向,也可为我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历史借鉴与启示。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学团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学团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学团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教育信息》
【年(卷),期】2011(000)009
【摘要】7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体、信息素养与跨文化对话教席”正式落户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辛格、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国务院新闻办培训中心主任胡伟平、
【总页数】2页(P11-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8
【相关文献】
1.变味的传播与新闻——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
2.之四变味的传播与新闻——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清华大学继续工程教育教席”成立
4.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第十四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征文通知
5.中国科协继续教育中心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总装备部继续教育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第十四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征文通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概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发布的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

进行这种教育的真正方式不应只是局限于提供一些补充性内容,或局限于辅助性教学活动或某些学科,而应推进到所有的学科教学或整个学校的结构。

这种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所有有关的合作伙伴,包括家庭、文化机构与传媒,共同负责。

基于普遍的理解,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所设计的计划、课程或活动,而这些计划、课程或活动,在教育环境中能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于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理解。

此外,这种教育还能促进学生的文化融入和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并促进与各种歧视现象作斗争成为可能。

其目的应是从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到鉴赏相邻民族的文化,并最终发展到鉴赏世界性文化9。

我国1998年出版的《教育大词典》中也编写了“跨文化教育(cross-cultural education)”这个词条,该词典对跨文化教育的定义是:跨文化教育:(1)在多种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同时进行多种文化的教育,或以一种文化为主兼顾其他文化的教育。

(2)在某个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到另一个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信仰都不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去接受教育。

(3)专门设置跨文化的环境,让学生接受非本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教育10。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跨文化教育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教育活动,但也包括同一国家之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教育活动(即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民族教育),并延伸至同一国家之内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跨文化教育可以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域或性别等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活动。

跨文化教育从20世纪上半叶起就有各界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影响较大的跨文化教育理论流派有以下几个:一、文化变迁论此流派的人认为“文化变迁”就是:不同文化集团持续而直接接触的结果,9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第498-49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总结

高等教育学潘懋元总结

选择:1外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中世纪大学2中世纪大学是指12至16世纪欧洲产生的大学,其代表是12世纪建立的5所大学,即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以及英国的牛律大学。

3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学生大学”,以波伦亚大学为代表;另一种是“教师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

4中世纪大学有文、法、神、医4科。

四科均设的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成为中世纪大学的样板。

5美国:《莫雷尔法》是这场革命的标志。

政府赠予各州土地办大学,这种大学以‘为各州农业和工业发展服务”为宗旨,史称“赠地学院”或“农工大学’。

以康乃尔大学的校长安德鲁·怀特提出的“通用课程: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

6美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是密执安大学。

但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则一般认为是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7日本第一个教育改革令——《学制》。

1886年改东京大学为“帝国大学”,设法、医、文、理、工、农学院,是当时世界除美国外最早拥有技术科系的综合性大学。

8二战后美国1944年公布《军人权利法案》,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91862年,京师同文馆,我国近代第一所过渡性高等学校。

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同文馆开了创办新学校的先河。

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公立大学。

1898年5月,京师大学堂,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

是近代中国最著名、最正式完备的公立大学。

10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教育变革(孙中山、蔡元培)、北洋政府时期的复古教育(袁世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1蔡元培主持下制定形成的《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12“文革”结束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可简要概括为“拨乱反正、开创未来”8个字,这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

13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功能:促进人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发展。

14教育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

张红玲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

张红玲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不能代 替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 系统的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School Education
• 跨文化教育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因此人 文学科具有跨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可能。 • 应该在学校的各个学科教育中,全面倡导 跨文化教育思想,明确在不同学科开展跨 文化教育的具体目标。 • 特别要加强外语,历史,社会,艺术和科 学等学科的跨文化教育。
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06) • The term multicultural describes the culturally diverse nature of human society. It not only refers to elements of ethnic or national culture, but also includes linguistic, religious and socio-economic diversity. • Interculturality is a dynamic concept and refers to evolving relations between cultural groups. It has been defined as “the existence and equitable interaction of diverse cultur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generating shared cultural expressions through dialogue and mutual respect.”
•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ppens naturally through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the social and visual world within which the child lives. • While it is possible and necessary to include intercultural ideas in the taught „formal curriculum‟, the images and resources that surround the child are also crucial.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教育局理事会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教育局理事会

限量分发UNESCO/BIE/C.51/会议记录和决定日内瓦,2004年2月16日原件 : 法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教育局理事会第五十一届会议日内瓦,瓦伦贝路9--11号,瓦伦贝会议中心2004年1月28日--30日会议记录和决定理事会在第51届会议结束时通过了一份决定集。

其内容以加框的形式编入本会议记录中。

UNESCO/BIE/C.51/会议记录和决定-page 1 1.届会开幕理事会第51届会议于2004年1月28日至30日在瓦伦贝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与会者名单1参见附件9。

根据国际教育局理事会《议事规则》第6条第2款的规定,在卸任主席Aziz Hasbi先生(摩洛哥)由于身体原因而缺席的情况下,本届会议按姓氏字母顺序,由第一位副主席Ana Benavente女士(葡萄牙)宣布开幕。

Ana Benavente女士首先致谢Aziz Hasbi先生在主持两届理事会会议、主席团历届会议以及每次会晤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和第32届大会期间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

将向他正式致信感谢(参见附件8)。

2.通过议程和加注议程文件:UNESCO/BIE/C.51/1PROV+ADDENDUM根据行政小组组长的提议,理事会决定在议程中加入4B,以便在内部会议上,处理教科文组织内部监督局(IOS)2002年审计工作秘密报告中的建议落实事宜。

理事会通过了修订过的议程和加注议程(参见附件1)。

3.选举国际教育局理事会的主席、主席团及附属机构根据国际教育局理事会《议事规则》第5条第1款的规定,理事会在塞内加尔以第五b 选举小组(非洲)名义的建议下,选举Pedro Nsingui Barros (安哥拉)为主席团主席。

该候选人得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法国、黎巴嫩和海地以各自选举小组的名义的支持。

理事会一致通过这一选举,并表示祝贺。

新任主席感谢理事会成员对他本人以及对其国家的高度信任,该国家承受武装冲突40余年,其中内战长达27年。

当代教育研究中的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与中国特色

当代教育研究中的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与中国特色

当代教育研究中的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与中国特色作者简介:文娟,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讲师,上海200062;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上海200062。

内容提要:当代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以全球眼光透析中国问题,包括“问题的全球性”,“眼光和视角的全球性”,“方法的全球性”和“思维方式的全球性”。

研究者在跨学科、跨主体、跨语言、跨文体过程中,形成跨文化能力。

学会“坐在中国身上”思考全球问题,创造中国经验和中国知识,为此需有中国自觉和中国立场,基于中国本土进行长期教育实践,形成全球视野下“国际化”转化能力与表达能力。

关键词:教育研究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中国特色每个时代的教育研究必有每个时代的创造,创造的源泉与时代境遇难以分离。

同样“以学术为业”,今日学术人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时代的学术人既有神交汇通,也有迥异之处。

被所处时代的特异背景裹挟缠绕是当代教育研究者的宿命,它带来的不止是研究视野、研究方式的变化,更有研究者生存方式的变迁。

作为“在中国”做教育研究的我们,如何对自身时代境遇有清醒把握,如何在挑战向机遇的转化中,作出属于我们时代的学术贡献,完成降落此时此地的我们需要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恐怕并非空泛的期望和无根的言说。

一、以全球眼光透析中国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发表之后,引发的震撼至今还未消散。

它打动人心之处之一,在于倡导“寻找一种世界性的探讨方式”,[1]这一提法的意蕴尚未得到深究细察。

在我们看来,与其说它是“观点”,不如说更像先知式的“预言”,四十余年之后,它已经或者正在变成“现实”。

“世界性”即“全球性”。

肇始于经济领域的“全球化”,继而弥漫渗透于文史哲等传统学术领地及教育研究领域。

随之带来的学术价值仍需深挖细掘,如此,当代教育研究的时代特性才可能浮出水面,中国教育研究者才可能作出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全球化”赋予当代教育研究以“全球视野”的可能性。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21讲 课题60 现代社会的移民、多元文化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21讲 课题60 现代社会的移民、多元文化

材料导读
20世纪70年代后欧洲继续有限制条件的移民;欧洲的移民与欧洲的一 体化有关。 根据材料,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试答:__特__点__:__高__素__质__人__才__移__民__增__加__;__欧__共__体__内__部__人__员__流__动__性__增__强__。__
2.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 (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 制造业 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 力劳动。 (2)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 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贸易、金融等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0世纪80年代,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 知识精英 ” 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深化
二战后国际移民的形式、类型、原因、方向和影响
形式
科技移民
劳务输出
国际难民
迁移人 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 难民
迁移的 寻找更好的学习、 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力不 战乱、种族冲突、
原因 工作和生活条件 足,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治迫害
迁移的 发展中国家流向 方向 发达国家
发展中(贫穷)国家流向发 达(富裕)国家,人口稠密 国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3)华裔、印度裔移民的迁入 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
动丰富多彩
返回
强化关键能力
1.提炼信息
角度1 二战后初期的欧洲移民 材料 二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 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 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 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 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 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从国际组织动态看世界教育发展

从国际组织动态看世界教育发展

从国际组织动态看世界教育发展作者:秦昌威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02期国际组织是国际多边交流合作的平台,从重要的相关国际组织活动与动态可以了解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就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近两年的重大活动及重要出版物看当前世界教育的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目前重要的世界教育议程与行动计划,二是近期部分国际会议反映的教育动态,三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教育重点。

一、目前重要的世界教育议程与行动计划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四大世界教育议程与行动计划:(一)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旨在将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它提出的8项具体目标中,关于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小学教育,确保男童或女童都能初等教育,并推进包括教育在内的性别平等。

(二)全民教育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共同召开的世界教育论坛通过《达喀尔行动纲纲领》提了2015年要实现的六大全民教育目标:一是扩展和提高儿童早期看护和教育范围和水平,特别是对于弱势儿童群体;二是保证在2015年之前为所有儿童,特别是女童、处于恶劣生存环境中的儿童、少数民族儿童提供完全的、免费的、高质量的初等教育;三是设立合适的学习、生存技能项目,以通过公平的途径保证年轻人和成年人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四是将成年人,特别是妇女的识字率,在2015年提高50%,并且为成年人的继续教育提供保障;五是消除中小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并保证女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六是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所有人都能会识字、算术和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根据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全民教育的最新数据,在孟加拉国、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印尼、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9个人口大国中,中国的各项数据几乎都处于领先位置(见表1、表2)。

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包括在公共教育支出方面(见表3、表4)。

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别国经验与中国模式-2019年精选文档

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别国经验与中国模式-2019年精选文档

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别国经验与中国模式本文论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别国经验:日本的“政府主导模式”、加拿大的“政策指导模式”、德国的“能力主导模式”以及澳大利亚的“核心课程融入模式”。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坚持本土同步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体系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

可持续发展教育;别国经验;中国模式王巧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计划的推进,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变革动力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4-2015年全球密集性召开了系列国际会议。

2014年5月12-14日,在阿曼马斯喀特举行的全民教育会议上,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2015年后全球七大教育目标之一;2014年11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发布《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路线图》;2015年5月,世界教育论坛在韩国仁川召开,再次重申“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全球公民教育,培养能使公民过上健康和满足的生活,做出明智决定并应对地方和全球挑战的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目标;2015年5月,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部长咨询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

这些会议无一例外地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可持续发展教育正在成为刺激各国教育创新的新动力。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自1998年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发展项目(EPD)始,在教育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全委会的领导下,经过越来越多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与媒体的动员、研究和传播,这一抽象概念已经变成了越来越多中国教育工作者鲜活与生动的教育创新实践。

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已经纳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正在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战略主题。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别国经验《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国际实施计划》的统领下,联合国定义的世界各地区都制定了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战略,诸如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国家、欧洲和北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制度逻辑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制度逻辑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确定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核心概念之一。

随后,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受到我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高等教育新一轮国际化浪潮席卷全球,大大促进了各国教育之间的“无国界”交流与合作。

在这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国际化作为发展理念和战略规划,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由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面临诸多困境。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困境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把跨国界、跨文化、全球化的视野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主要功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和传送相结合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仍面临以下困境:第一,多元化制约。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受多元化制约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理念多元化。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以北美和西欧国际化教育理念为学习榜样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存在,而是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北欧、澳洲、东亚等教育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逐渐兴起。

不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之间既相互交融,也相互竞争。

(2)主体多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主体是以高校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组织体系,包括国家教育部、国际化教育培训机构、国际化教育旅游机构、海外留学机构、国际化教育NGO(非营利组织)等。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组织体系已较完整,但目前尚缺乏对多元化主体的有效管理。

(3)环境多元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多元化的环境,包括价值观多元化、教育制度多元化、经济制度多元化等。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答案完整版

《现代教育学》复习重点内容扈中平主编的《现代教育学》(第3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学校教育、教育学等含义1.教育:广义的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

2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②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

2.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4个基本立足点:①立足于揭示学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②立足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③立足于学校教育应有的价值立场④立足于学校教育的实践立场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三、《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等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的地位1.《学记》,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 柏拉图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史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任务,他的《理想国》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最早提出了完整地教育体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

3.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和有价值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教育的正统。

4.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穆勒评价:他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

四、夸美纽斯、卢梭、洛克、赫尔巴特和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1.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教育学之父”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永生做准备;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比较教育试题及答案汇集2010.7--2005.4

比较教育试题及答案汇集2010.7--2005.4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比较教育历年试题课程代码:0047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民族性”这一重要概念的是( )A.萨德勒B.康德尔C.汉斯D.朱利安2.在20世纪末,拉开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的研究报告是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 ) A.《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B.《主动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C.《改革中的美国教育》D.《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3.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化社会”概念的重要文献是( )A.《教育:财富蕴藏其中》B.《学会关心》C.《学会生存》D.《终身学习法》4.在教育行政方面,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体相互之间是“伙伴”关系的国家是( )A.美国B.法国C.俄国D.英国5.在社会科学方法时代,比较教育发展的反省期主要是指(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6.在贝雷迪划分的比较类型中,在两个对象国之间做的对称的比较属于( )A.对称比较B.平衡比较C.阐释比较D.并置比较7.为了帮助家庭条件差和功课差的学生完成学业,法国自1985年开始建立( )A.教育优先区B.最近发展区C.教育实验区D.教育改革区8.在下列德国中学中,其毕业文凭就是升入高等学校的资格证明,并因此被称为高等学校的预科学校的是( ) A.普通中学B.实科中学C.综合中学D.完全中学9.1971年6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对策》,由此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所谓的( )A.“第一次教育改革”B.“第二次教育改革”C.“第三次教育改革”D.“第四次教育改革”10.俄罗斯联邦规定初等普通教育和基础普通教育为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年限为( )A.8年B.9年C.10年D.11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2025年高考历史通史版配套课件 第52讲 现代世界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

2025年高考历史通史版配套课件 第52讲 现代世界的国家治理、经济生活和文化交流


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国
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
以避免战争、维护国 际和平与安全为中心 内容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法主要包括谈判的协调,斡旋与 调停,调查与调解,仲裁,司法解决,通过联合国、区域

解决国际争端的 方式多样化
组织以及区域办法解决
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社会作了很大的努力
(2)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①美国: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收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民 族和文化的 多样性 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②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 城市 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各民 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总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 族文化与 西方文化 相结合的新文化。 (2)表现 ①印度: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 价值取向,同时注意发展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呈现 多样化 特征。 ②新加坡、韩国:注意发扬 儒家文化 的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 的精华,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③埃及: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 阿拉伯 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 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3.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②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 自我管理 。 ③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 城市规划 、土地政策等地方 政府的决策。 (2)20世纪80年代以后 ①更加强调政府、 社区 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 政府功能。 ②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2016上海卷,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 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 时 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 ②巧归纳——推动20世纪国际法发展的原因

我国跨文化教育问题剖析

我国跨文化教育问题剖析

我国跨文化教育问题剖析作者:闫温乐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4期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二十世纪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也是二十一世纪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而产生的国际教育热点问题之一。

[1]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建议性文件,正式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广义上说,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

[2]自此,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渐成体系。

跨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在我国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既有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来自教育本身的问题,如跨文化教育的概念认知、跨文化教育的形式、内容、渠道等。

问题一:跨文化教育之概念界定目前关于跨文化教育的定义尚且没有权威的、为世界公认的解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将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属同一个概念,相关研究中,跨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词语也常被混合使用。

就我国而言,1994年到2008年之间,主题词为“跨文化教育”的国内研究文章有132篇,但经查阅,存在理论研究不足、重复论述和表层研究较多等问题。

比如有将多元文化教育直接等同于跨文化教育;有将跨文化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等同;有将国际交流等同于跨文化教育。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对跨文化的概念界定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尤其是与多元文化的区别上。

这些研究观点大致归纳如下:1.跨文化是动态的,表达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

多元文化是静态的,表明一种文化多样性存在的状态。

2.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内部,不同民族顺应或融入主流文化的同时,能通过互相交流,保持和发展各民族文化。

而跨文化教育主要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交流和融合。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跨文化教育是一种主动的互动式教育多元文化,主要关注多种文化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而多元文化教育隐含的含义是其他文化能被主流文化接纳。

历史文化人类学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历史文化人类学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历史文化人类学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作者:杨秋宁肖龙海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23期【摘要】当前,主张诸文化平等的文化多元论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共识,这些变化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针对我国跨文化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文章借鉴历史文化人类学中的模仿理论和实践性知识理论,对跨文化教育提出了“双向”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探求跨文化教育的本质需求,并设计了一些解决方案。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人类学模仿理论实践性知识【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跨文化教育研究和教学现状分析跨文化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

跨文化交际学源于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迅速发展。

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由外语教育界的学者引入以来,目前已经进入一个由传播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全面参与的新阶段。

由于起步较晚,我国跨文化研究和教学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其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近十余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步重视,但从论文的题目和内容来看,一般性讨论较多,主要涉及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比较多,而对于概念和理论的探讨较少。

其二,跨文化交际信心有待建立。

各院校的语言文学学科都在就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思考和探索,主张知识传授和素质培养并重,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但从调查来看,学生的交际参与度较强,而交际愉悦感和交际专注度方面表现较弱,因而影响到交际信心的建立。

跨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首先,从跨文化教学内容和方式看,跨文化教育理念比较滞后。

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外语教学中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基本上由各个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任课老师自行决定,尽管外语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但是具体的“跨文化能力”包含什么,也就是说“跨文化能力”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等一些跨文化教育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另一方面,传统教学中所运用的东西方文化价值比较法,文化背景知识等介绍仅把异质文化作为一个需要认知的对象,通常是一种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在交往中把被理解者(对话伙伴)作为完全客观化的认知对象,忽视其作为一个拥有其自身源泉的另一活生生主体的认知过程,结果难以做到“对话”的交流而影响交际的愉悦感。

跨文化教育的实施与评估

跨文化教育的实施与评估

跨文化教育的实施与评估1. 引言1.1 概述跨文化教育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促进人们的理解、尊重和交流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因为各国间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相互联系增加,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

因此,跨文化教育越来越被认为是培养全球公民所必需的一部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论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介绍其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探讨实施跨文化教育的策略,包括提供国际化学习机会和资源、发展跨文化交流项目和活动以及导入跨文化内容于课程中的方法。

最后,我们将探讨如何评估跨文化教育,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评估、教师和教育机构支持评估以及社会影响评估与质量保证方法。

1.3 目的本篇文章旨在探讨并分析跨文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和评估这一教育方法。

通过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和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跨文化教育,提高全球公民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从而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世界做出贡献。

2. 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跨文化教育是当前全球化时代中愈发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

它强调的是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具备跨越不同背景、价值观和信仰系统的能力。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探讨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跨文化理解与尊重是建立良好国际关系的基础。

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日益多元化、交流更为频繁的时代,人们必须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处并互相尊重。

通过跨文化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宽容、开放和接纳多元文化的态度,帮助他们树立尊重他人差异及观点的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其次,在全球化背景下,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成为迫切需求。

企业组织以及社会机构越来越需要员工拥有能够有效沟通和合作于多种文化环境中工作所需要的技能。

通过因应这个需求,跨文化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机会来学习不同文化的知识和传统,培养他们具备解决文化冲突、促进合作和协商的技能。

初中历史课跨文化比较(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课跨文化比较(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课跨文化比较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跨文化比较历史课程的开展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跨文化比较作为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能够引导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本文以初中历史课程为例,探讨跨文化比较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二、跨文化比较的内涵及意义(1)内涵:跨文化比较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比较不同文化间的异同,以期达到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历史。

(2)意义:跨文化比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助于消除文化偏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

三、跨文化比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选择合适的历史课题:为了进行跨文化比较,教师需要选择具有跨文化特性的历史课题。

例如,在中国历史教学中,可以选取与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相关的课题,如古代丝绸之路的交流、近现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等。

(2)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3)组织课堂讨论: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4)进行历史评价:在跨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避免片面理解。

四、跨文化比较教学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设计:(1)课题引入:介绍印度民族大义、埃及独立运动等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事件,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

(2)资料展示:展示印度民族大义运动中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埃及独立运动中萨达特的政治斗争等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民抗争方式。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印度民族大义运动与埃及独立运动的异同,引导学生从不同文化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述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跨文化教育实践赵萱张佩萍陈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建青实验学校,上海200051;建平中学,上海200135)[摘要]文中通过梳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促进跨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实践,旨在为我国未来开展跨文化教育所借鉴。

[关键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跨文化教育;历史梳理人类历史上跨文化教育实践源远流长,在UNESCO推动下,跨文化教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思潮。

一、历史溯源(一)酝酿与积累:探讨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UNESCO致力于通过教育、科学及文化来促进各国间合作,为和平与世界安全做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末颁布的条约肯定教育肩负着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国际理解与和平的重任。

《儿童的权利:教育肩负的复杂文化责任公约(1989)》规定:“儿童的教育应注重培养尊重自身的文化身份、语言和价值观以及所居住的国家的民族价值观”。

《移民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国际保护法(1990)》中提出:“移民工人子女的教育应为他们的母语和文化教学提供便利。

”除了颁布上述对于缔约国有约束性的国际条约之外,UNESCO还提出了很多宣言和建议,呼吁会员国采取行动。

《青年的国际理解精神的培养和有关国际组织的教学(1948)》提出:“当前教育要使儿童和青少年做好准备,能有意识地积极参与建设一个多元的、和平、安全及人人享有更完满生活这一共同目标的世界社会。

”《增进联合国宣言中所倡导的和平,相互尊重和人民之间的理解宣言(1965)》强调教育在促进和平、团结、国际层面合作的作用。

《作为学校课程和生活之组成部分的国际理解教育(1968)》中提出:“教育应帮助增进人们对世界和各国人民的了解,帮助青少年形成以相互欣赏和尊重的精神态度,应增进对世界各国及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的理解。

”《促进国际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和基本自由宣言(1974)》强调了学习不同文化、教授外语对于促进国际理解、世界和平的巨大作用。

《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偏见宣言(1978)》肯定教育对抗种族歧视发挥的作用。

《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1982)》中指出教育应培养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国际化视野、全球共生意识、传递世界各国文化与价值观。

1世界文化十年活动(1988-1997)提倡编写教材帮助青少年儿童理解各种文化及其表现形式。

2(二)理论与实践的拓展:跨文化教育(20世纪90年代至今)*作者-:赵萱(1985-),浙江金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教育文化与社会..张佩萍(1961,8-),浙江普陀,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陈佳(1976-),上海市建平中学英语教师,中学二级.1992年UNESCO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中首次提出跨文化教育,认为应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设计,旨在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从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入手促进学生融入多元文化,获得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涉及到教学方法和内容、教师培训、学校与社会互动等方面,提倡加强地区合作和国际协作并获得外部援助和各国教育系统的支持。

31996年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报告中称:“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并列举了世界各地一些跨文化教育的成功案例,如100多个国家3000多所学校参加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全球公民实践;利比里亚和平剧院开展解决冲突的培训;玻利维亚开展名为“生活学校”的“以双语为基础的跨文化教育计划”;芬兰和瑞典从1987年启动的“联合语言学校”项目以及“蓝色多瑙河”、“波罗地海”、“南地中海”、“加勒比海”等跨文化国际合作项目。

42005年关于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表现形式会议上进一步强调通过教育促进实现文化多样性5这一阶段UNESCO将教育与文化联系起来为世界和平服务并以此作为跨文化教育的崇高目标,跨文化教育实践也日渐兴盛。

6(三)阶段性总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经过数十年的积累,终于在2006年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跨文化教育的相关概念、历史发展脉络、指导性原则进行了梳理。

二、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跨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一)核心概念辨析在早期许多文献中跨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属并列概念,相互通用,如《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1992)》的中将这两个概念作为同义词来界定。

7纲要则是作了细致区分:“多元文化性一词描述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而跨文化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指不断发展的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公平互动。

”传统意义上多元文化教育旨在通过学习去容忍、接受、认同其他文化形式的存在,而跨文化教育则是以主动的姿态通过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互理解、沟通对话达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

多元文化教育着力于多民族国家内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跨文化教育则着眼于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乃至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教育,旨在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理解。

多元文化教育可以视作跨文化教育的一种实践。

8(二)跨文化教育的角色与定位跨文化教育不能只是在正规课程中进行简单的“添加”,而需关注作为整体的学习环境、教育过程,课程内容应包含语言、历史、非主导群体的文化只是等。

跨文化教育应培养学生与来自其他语言环境的人进行接触、沟通的能力,传授认识其他文化的基本技能;掌握职业技能,学会做事,获得一席之地;通过实施联合项目,学习管理冲突等理解并学会共存;最大限度发展个性,使人拥有更多的个人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个人责任,学会生存。

9(三)跨文化教育指导原则虽然各国开展跨文化教育的具体实践各有不同,但跨文化教育指导原则均为立足于创造各种机会就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10,纲要中提出3点原则:(1)尊重学习者文化差异,提供与其文化背景相适应的素质教育。

学校的课程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制定教学目标要尊重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和生活愿景,考虑其语言掌握现状,注重整合当地教学资源;通过教师培训,帮助其熟悉本国文化,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培养根据来自非主流文化族群的学习者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能力;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意识,认识到自身文化诉求。

(2)帮助学生主动、全面地融入社会。

跨文化教育要保证公平的教育途径为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所需的文化知识、态度和技能;消除教育系统中一切形式的歧视,通过法律条文,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获得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营造非歧视性的、安全、和平的学习环境传授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指导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参与社会活动的技能;培养教师将来自非主流文化的学生融入到学习过程的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能够选择适当的评估程序,重新界定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3)培养每位学习者具备足够的文化知识、态度、技能,使其能够为不同群体和国家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团结一致做出贡献。

培养学生尊重个人、群体、国家之间的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通过历史,地理、文学、语言、艺术、美学、科学和技术学科的教学加深对文化的认识。

学校要在平等的学习环境中提供学生相应的价值观指导,通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技能。

教师应承认作为学生个体间的文化差异,积极掌握人类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各种文化性质;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机构应重视区域知识系统、语言和社会风俗对于培养学生个体的影响;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应积极参与学校跨文化管理。

三、积极借鉴:中国基础教育场域中的跨文化教育实践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鼓励文化间交流,促进国际理解与沟通,成为创建多元共存社会的有效工具之一。

我国教育史上明确记载的跨文化教育实践可以追溯到周代专授四夷之学,同治年间设立的同文馆,但却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本土跨文化教育研究才刚起步,尽管这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如何处理多民族国家内部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突,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何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取舍,如何处理城市化趋势带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和国际化导向衍生的外籍子女教育问题,急需我们的教育肩负起培养师生形成各种文化和谐共处的观念,充分利用UNESCO发布的文件,树立师生跨文化教育观念,以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民的姿态去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1][2][5][6][8][9][10]UNESCO.E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06. Printed at UNESCO in Paris(ED-2006/WS/59) - CLD 29366,pp.21,22-24,26,28-30.[3]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03.[4]赵中建选编.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90年代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67-374.[7]黄志成,魏晓明.跨文化教育--未来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9-1-3日.Historical Analysis: UNESCO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ZHAO-Xuan(Education Department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The paper concludes UNESCO and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ope to benefit for futur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our countery.Key words:UNESCO,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Analy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