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修订动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值复核,需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抗力的材料分项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不计入不同抗震等级的内力调整系数.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2 的要求; 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1 的要求。
20
(3)结构构件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 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构造抗震等级示例
性能要求 性能1 性能2
性能3 性能4
构造的抗震等级
可按非性能设计的有关规定降低二度采用,但不得低 于6度,且不发生脆性破坏
可按非性能设计的有关规定降低一度采用,当构件的 承载力高于多遇地震提高二度的要求时,可按降低二 度采用;均不得低于6度,且不发生脆性破坏
完好,承载力按 抗震等级调整地 震效应的设计值 复核
基本完好,承载 力按不计抗震等 级调整地震效应 的设计值复核
轻微损坏,承载 力按标准值复核
轻~中等破坏, 承载力按极限值 复核
基本完好,承载 力按不计抗震等 级调整地震效应 的设计值复核
有轻微塑性变形, 承载力按极限值 复核
有明显塑性变形, 承载力达到极限 值后降低少于 5%
设计使用年限70年: 取1.15~1.2;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取1.3~1.4
10
◆性能目标
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的预期损伤状态或使用功能(性能目 标)。应高于一般情况的设防目标。
抗震性能设计的性能目标(设防目标)
地震 水准
性能1 特殊设防目标
性能2 重要设防目标
性能3
性能4 (略高于基本
设防目标)
针对性:可选定针对整个结构、结构的局部部 位或关键部位、结构的关键部件、重要构件、次要 构件以及建筑构件和机电设备支座的性能目标。
灵活性:整体结构的不同部位可具有不同的性 能目标。
8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针对楼梯间作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可以提出确保大震下 能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
等效剪
切波速
(m/s)
I0
VS >800
0
800VS500 500VS>250
250VS 150
VS 150
场地类别
I1
Ⅱ ⅢⅣ
0
<5 5
<3 3~50 >50 <3 3~15 15~80 >80
28
★调整了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 别公式,并增补了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 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修订动态
******
***建筑科技大学 2010.8
1
大跨度屋盖结构抗震设计 (1)
(1) 大跨空间结构:跨度大于等于120m、悬挑长度大于 40m或单向长度大于300m的刚性大跨钢屋盖结构。
(2) 应按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多向输入:沿空间结构底部三向同时输入
不严重破坏,承 载力达到极限值 后降低少于10%
18
Ⅱ 承载力设计方法
(1)设防烈度下结构构件承载力按考虑地震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 核时,应采用对应于抗震等级而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 应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G S G E E S E K ( I 2 ,,) R R E
式中 I 2 —设防烈度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减震影响;
5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6) 4条原则
对选定的性能目标进行分析论证 性能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性能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不同性能目标的抗震计算要求 推荐方法 抗震性能设计的参考方法(附录M)
6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明确规定对抗震性能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 当建筑结构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时,应根据
—R U按材料最小极限强度值计算的承载力;钢材强度可取最小
极限值,钢筋强度可取屈服强度的1.25倍,混凝土强度可取立方 强度的0.88倍。
22
承载力设计方法
• 极限值复核,不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 整系数和内力调整系数,材料强度取最小极限值。 其中,钢材强度 的最 小极限值fu约为钢材屈服强度 的1.35~1.5倍;钢筋强度 取钢筋 屈服强度fy的1.25倍; 混凝土强度取立方强度的0.88 倍 。
(2)结构构件承载力按不考虑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核 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G S G E E S E K ( I , ) R R E
I—设防烈度地震动或罕遇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 减震影响; ζ—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 加 的阻尼影响。
16
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抗震承载力设计
Ⅰ. 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 承载力参考指标
17
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示例
性能要求
多遇地震
设防烈度地震
罕遇地震
性能1 性能2 性能3 性能4
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 关规定
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 关规定
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 关规定
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 关规定
(1)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为地面下20 m。 (2)判别公式:液化判别标准灌入锤击数临界值
原公式: N c r N 0 0 .9 0 .1 d s d w 3 /c
现公式: N c r N 0 0 .6 l n d s 0 .1 d w 0 .5 3 /c
其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 类型和不规则性、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 难易程度等,对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提出技术 和经济可行性的综合分析和论证。
性能目标应合适
7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性能目标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抗震性能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具有 明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按非抗震性能设计考虑抗震等级的地震效应调整系数;
—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 加的阻尼影响。
设计值复核,需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抗力的材料分项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入不同抗震等级的内力调整系数。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1 的抗震承载力要求。
19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承载力设计方法
◆弹性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 弹塑性分析可根据结构性能目标预期进入弹塑性状态 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增加阻尼的等效线性化方法 、静力或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15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 ▼可对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分析模型有适当的简化,但二 者的线性分析结果应基本一致; ▼应计入二阶效应、合理确定弹塑性参数; ▼应依据构件的实际截面、配筋等计算实际承载力; ▼可通过与理想弹塑性假定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着重 发现构件可能破坏的部位及其弹塑性变形的程度。
多遇烈 度地震 完好
完好
完好
完好
基本烈 度地震
罕遇烈 度地震
完好, 正常使用
基本完好, 检修后继续使用
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
检修后继续使用 简单修复后继 续使用
轻微至中等破坏,加固后继续使 修复后继续使用 用
轻微至中等破 坏,变形
接近严重破坏, 大修后继续使 用
11
直观表述
• 性能1:结构构件在预期的大震(罕遇地震)作用下 基本处于弹性状态;
• 性能2:结构构件在中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基 本完好,在预期的大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屈 服;
• 性能3:结构构件在中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已 有轻微塑性变形,在预期的大震(罕遇地震)作用 下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 性能4:结构构件在中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可 能屈服,在预期的大震(罕遇地震)作用下接近严 重破坏。结构的总体承载力略高于非性能设计的情 况。
当构件的承载力高于多遇地震提高一度的要求时,可 按非性能设计的有关规定降低一度且不低于6度采用, 否则仍按非性能设计的规定采用
仍按非性能设计的有关规定采用
26
局部条文修订和补充
27
★原场地类别Ⅰ类场地(坚硬土或岩石场地)中的硬质
岩石场地(Vs>800m/s)明确为 I 0 类场地。规范中允许 降低1度采取抗震措施的规定只适用于 I 0 类场地。(7)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3 的要求。
21
承载力设计方法
(4)结构构件按极限承载力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 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S G E S E K (I, ) R U
I—设防烈度地震动或罕遇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减震 影响; ζ—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加 的阻尼影响;
13
从抗震能力的等能量原理,当承载力提高一倍时,延性 要求减少一半,构造所对应的抗震等级大致可按降低一度的 规定采用。延性的细部构造,对混凝土构件主要指箍筋、边 缘构件和轴压比等构造,不包括影响正截面承载力的纵向受 力钢筋的构造要求;对钢结构构件主要指长细比、板件宽厚 比、加劲肋等构造。
R /FEk 5~6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地震动水准;性能目标;具体指标(承载力、变形)
一般情况,可选用抗震规范的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 震的地震作用。 对处于发震断裂带两侧10km以内的结构,应计入近场影响,若 地震动参数未计入近场影响,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以 外宜乘以增大系数1.25。 对设计使用年限不同于50年的结构,宜考虑实际需要和可能, 经专门研究后对地震作用做适当调整。
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峰值) 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 = 1.00:0.85:0.65 多点输入: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输入各独 立基础或支承结构的地震反应谱峰值或加速度时程峰值和频谱 特征不同,估计可能造成的扭转反应。
4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5)
第14章和附录N: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单建式地下建筑 ◆地下通道 ◆地下空间综合体等
•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4 的要求; • 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3 和性能 4 的要求 。
23
★抗震变形验算
I .不同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参考指标 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参考指标示例
性能要求 多遇地震
完好,按非性能 性能1 设计相关规定
设防烈度地震 完好, 变形小于弹性位移限值
完好,按非性能 基本完好, 性能2 设计相关规定 变形略大于弹性位移限值
罕遇地震
基本完好, 变形略大于弹性 位移限值
塑性变形不大于2 倍弹性位移限值
性能3
完好,按非性能 轻微损坏, 设计相关规定 变形不大于2倍弹性位移限
值
塑性变形约4~5倍 弹性位移限值
完好,按非性能 轻~中等破坏,
不严重破坏
性能4 设计相关规定 变形小于3倍弹性位移限值 变形不大于0.9倍
12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具体指标
抗震承载力指标; 结构变形能力指标; 或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体指标。
具体要求
在预期的不同的地震动水准下对结构不同部位的水平、 竖向构件承载力的要求(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形成塑性 铰、达到屈服值或保持弹性);
相应的构件延性构造的高、中或低要求。当构件的承 载力明显提高时,相应的延性构造措施可适当降低。
S G E S E K (I, ) R K
I—设防烈度地震动或罕遇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减震 影响; ζ—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加 的阻尼影响;
R K — 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承载力。
标准值复核,不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和内力调整系数,材料强度取标准值。
塑性变形限值
注: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下的变形计算,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可扣除整体弯曲变形。
24
Ⅱ. 变形计算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计算
25
★抗震性能设计的构造要求
结构构件细部构造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抗震等级,可 按下表的示例选用;结构中同一部位的不同构件,可区分竖 向构件和水平构件,按各自最低的性能要求所对应的抗震构 造等级选用。
■针对特别不规则、复杂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抗侧力结构的 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 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
■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机电设施,其相关部位的层间位移需满 足规定层间位移限值的专门要求;
■针对水平转换构件,为确保大震下自身及相关构件的安全而提
出大震下的性能目标 。
9
性能 1
性能 2,μ<1.5
2.8
1.0
1
3
性能 3,μ≈2
性能 4(一般构件μ≈5)
5
7
Δu /[Δue]
14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结构构件在不同性能目标的抗震计算要求
◆考虑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取值的不确定性,结构设计计 算应留有一定的余地。
◆分析模型应正确、合理地反映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楼盖在地震中是否基本上能整体或分块处于弹性工 作状态。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2 的要求; 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1 的要求。
20
(3)结构构件承载力按标准值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 效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构造抗震等级示例
性能要求 性能1 性能2
性能3 性能4
构造的抗震等级
可按非性能设计的有关规定降低二度采用,但不得低 于6度,且不发生脆性破坏
可按非性能设计的有关规定降低一度采用,当构件的 承载力高于多遇地震提高二度的要求时,可按降低二 度采用;均不得低于6度,且不发生脆性破坏
完好,承载力按 抗震等级调整地 震效应的设计值 复核
基本完好,承载 力按不计抗震等 级调整地震效应 的设计值复核
轻微损坏,承载 力按标准值复核
轻~中等破坏, 承载力按极限值 复核
基本完好,承载 力按不计抗震等 级调整地震效应 的设计值复核
有轻微塑性变形, 承载力按极限值 复核
有明显塑性变形, 承载力达到极限 值后降低少于 5%
设计使用年限70年: 取1.15~1.2; 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取1.3~1.4
10
◆性能目标
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的预期损伤状态或使用功能(性能目 标)。应高于一般情况的设防目标。
抗震性能设计的性能目标(设防目标)
地震 水准
性能1 特殊设防目标
性能2 重要设防目标
性能3
性能4 (略高于基本
设防目标)
针对性:可选定针对整个结构、结构的局部部 位或关键部位、结构的关键部件、重要构件、次要 构件以及建筑构件和机电设备支座的性能目标。
灵活性:整体结构的不同部位可具有不同的性 能目标。
8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针对楼梯间作为“抗震安全岛”的要求,可以提出确保大震下 能具有安全避难通道的具体目标和性能要求;
等效剪
切波速
(m/s)
I0
VS >800
0
800VS500 500VS>250
250VS 150
VS 150
场地类别
I1
Ⅱ ⅢⅣ
0
<5 5
<3 3~50 >50 <3 3~15 15~80 >80
28
★调整了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和判 别公式,并增补了软弱粘性土层的震陷判 别方法及相应的处理对策。(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
修订动态
******
***建筑科技大学 2010.8
1
大跨度屋盖结构抗震设计 (1)
(1) 大跨空间结构:跨度大于等于120m、悬挑长度大于 40m或单向长度大于300m的刚性大跨钢屋盖结构。
(2) 应按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多向输入:沿空间结构底部三向同时输入
不严重破坏,承 载力达到极限值 后降低少于10%
18
Ⅱ 承载力设计方法
(1)设防烈度下结构构件承载力按考虑地震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 核时,应采用对应于抗震等级而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地震作用效 应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G S G E E S E K ( I 2 ,,) R R E
式中 I 2 —设防烈度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减震影响;
5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6) 4条原则
对选定的性能目标进行分析论证 性能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性能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不同性能目标的抗震计算要求 推荐方法 抗震性能设计的参考方法(附录M)
6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明确规定对抗震性能目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 当建筑结构采用抗震性能设计时,应根据
—R U按材料最小极限强度值计算的承载力;钢材强度可取最小
极限值,钢筋强度可取屈服强度的1.25倍,混凝土强度可取立方 强度的0.88倍。
22
承载力设计方法
• 极限值复核,不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 整系数和内力调整系数,材料强度取最小极限值。 其中,钢材强度 的最 小极限值fu约为钢材屈服强度 的1.35~1.5倍;钢筋强度 取钢筋 屈服强度fy的1.25倍; 混凝土强度取立方强度的0.88 倍 。
(2)结构构件承载力按不考虑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的设计值复核 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G S G E E S E K ( I , ) R R E
I—设防烈度地震动或罕遇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 减震影响; ζ—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 加 的阻尼影响。
16
抗震性能设计方法 ★抗震承载力设计
Ⅰ. 结构构件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 承载力参考指标
17
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承载力参考指标示例
性能要求
多遇地震
设防烈度地震
罕遇地震
性能1 性能2 性能3 性能4
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 关规定
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 关规定
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 关规定
完好,按非性能设计相 关规定
(1)场地土液化判别的深度范围为地面下20 m。 (2)判别公式:液化判别标准灌入锤击数临界值
原公式: N c r N 0 0 .9 0 .1 d s d w 3 /c
现公式: N c r N 0 0 .6 l n d s 0 .1 d w 0 .5 3 /c
其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条件、结构 类型和不规则性、投资大小、震后损失和修复 难易程度等,对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提出技术 和经济可行性的综合分析和论证。
性能目标应合适
7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性能目标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抗震性能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具有 明确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按非抗震性能设计考虑抗震等级的地震效应调整系数;
—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 加的阻尼影响。
设计值复核,需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抗力的材料分项系数、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计入不同抗震等级的内力调整系数。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1 的抗震承载力要求。
19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承载力设计方法
◆弹性分析可采用线性方法; 弹塑性分析可根据结构性能目标预期进入弹塑性状态 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增加阻尼的等效线性化方法 、静力或动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15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结构非线性分析模型 ▼可对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分析模型有适当的简化,但二 者的线性分析结果应基本一致; ▼应计入二阶效应、合理确定弹塑性参数; ▼应依据构件的实际截面、配筋等计算实际承载力; ▼可通过与理想弹塑性假定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着重 发现构件可能破坏的部位及其弹塑性变形的程度。
多遇烈 度地震 完好
完好
完好
完好
基本烈 度地震
罕遇烈 度地震
完好, 正常使用
基本完好, 检修后继续使用
基本完好,
轻微损坏,
检修后继续使用 简单修复后继 续使用
轻微至中等破坏,加固后继续使 修复后继续使用 用
轻微至中等破 坏,变形
接近严重破坏, 大修后继续使 用
11
直观表述
• 性能1:结构构件在预期的大震(罕遇地震)作用下 基本处于弹性状态;
• 性能2:结构构件在中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基 本完好,在预期的大震(罕遇地震)作用下可能屈 服;
• 性能3:结构构件在中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已 有轻微塑性变形,在预期的大震(罕遇地震)作用 下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 性能4:结构构件在中震(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可 能屈服,在预期的大震(罕遇地震)作用下接近严 重破坏。结构的总体承载力略高于非性能设计的情 况。
当构件的承载力高于多遇地震提高一度的要求时,可 按非性能设计的有关规定降低一度且不低于6度采用, 否则仍按非性能设计的规定采用
仍按非性能设计的有关规定采用
26
局部条文修订和补充
27
★原场地类别Ⅰ类场地(坚硬土或岩石场地)中的硬质
岩石场地(Vs>800m/s)明确为 I 0 类场地。规范中允许 降低1度采取抗震措施的规定只适用于 I 0 类场地。(7)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3 的要求。
21
承载力设计方法
(4)结构构件按极限承载力复核时,应采用不计入风荷载效 应的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并按下式验算:
S G E S E K (I, ) R U
I—设防烈度地震动或罕遇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减震 影响; ζ—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加 的阻尼影响;
13
从抗震能力的等能量原理,当承载力提高一倍时,延性 要求减少一半,构造所对应的抗震等级大致可按降低一度的 规定采用。延性的细部构造,对混凝土构件主要指箍筋、边 缘构件和轴压比等构造,不包括影响正截面承载力的纵向受 力钢筋的构造要求;对钢结构构件主要指长细比、板件宽厚 比、加劲肋等构造。
R /FEk 5~6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地震动水准;性能目标;具体指标(承载力、变形)
一般情况,可选用抗震规范的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 震的地震作用。 对处于发震断裂带两侧10km以内的结构,应计入近场影响,若 地震动参数未计入近场影响,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以 外宜乘以增大系数1.25。 对设计使用年限不同于50年的结构,宜考虑实际需要和可能, 经专门研究后对地震作用做适当调整。
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峰值) 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 = 1.00:0.85:0.65 多点输入:考虑地震行波效应和局部场地效应,输入各独 立基础或支承结构的地震反应谱峰值或加速度时程峰值和频谱 特征不同,估计可能造成的扭转反应。
4
地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5)
第14章和附录N:地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单建式地下建筑 ◆地下通道 ◆地下空间综合体等
•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4 的要求; • 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满足性能 3 和性能 4 的要求 。
23
★抗震变形验算
I .不同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参考指标 结构构件实现抗震性能要求的层间位移参考指标示例
性能要求 多遇地震
完好,按非性能 性能1 设计相关规定
设防烈度地震 完好, 变形小于弹性位移限值
完好,按非性能 基本完好, 性能2 设计相关规定 变形略大于弹性位移限值
罕遇地震
基本完好, 变形略大于弹性 位移限值
塑性变形不大于2 倍弹性位移限值
性能3
完好,按非性能 轻微损坏, 设计相关规定 变形不大于2倍弹性位移限
值
塑性变形约4~5倍 弹性位移限值
完好,按非性能 轻~中等破坏,
不严重破坏
性能4 设计相关规定 变形小于3倍弹性位移限值 变形不大于0.9倍
12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具体指标
抗震承载力指标; 结构变形能力指标; 或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体指标。
具体要求
在预期的不同的地震动水准下对结构不同部位的水平、 竖向构件承载力的要求(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形成塑性 铰、达到屈服值或保持弹性);
相应的构件延性构造的高、中或低要求。当构件的承 载力明显提高时,相应的延性构造措施可适当降低。
S G E S E K (I, ) R K
I—设防烈度地震动或罕遇地震动,隔震结构包含水平向减震 影响; ζ—考虑部分次要构件进入塑性的刚度降低或消能减震结构附加 的阻尼影响;
R K — 按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承载力。
标准值复核,不计入作用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和内力调整系数,材料强度取标准值。
塑性变形限值
注:设防烈度和罕遇地震下的变形计算,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可扣除整体弯曲变形。
24
Ⅱ. 变形计算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计算
25
★抗震性能设计的构造要求
结构构件细部构造对应于不同性能要求的抗震等级,可 按下表的示例选用;结构中同一部位的不同构件,可区分竖 向构件和水平构件,按各自最低的性能要求所对应的抗震构 造等级选用。
■针对特别不规则、复杂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对抗侧力结构的 水平构件和竖向构件提出相应的性能目标,提高其整体或关 键部位的抗震安全性;
■地震时需要连续工作的机电设施,其相关部位的层间位移需满 足规定层间位移限值的专门要求;
■针对水平转换构件,为确保大震下自身及相关构件的安全而提
出大震下的性能目标 。
9
性能 1
性能 2,μ<1.5
2.8
1.0
1
3
性能 3,μ≈2
性能 4(一般构件μ≈5)
5
7
Δu /[Δue]
14
建筑性能抗震设计(3.10)
★结构构件在不同性能目标的抗震计算要求
◆考虑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取值的不确定性,结构设计计 算应留有一定的余地。
◆分析模型应正确、合理地反映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楼盖在地震中是否基本上能整体或分块处于弹性工 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