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

摘要:在广泛收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原型观测、理论与力学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四个方面,对以往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认为黄河“揭河底”冲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过程,要使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与力学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借助试验成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等研究方法开展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机理的研究。

关键词:“揭河底”冲刷;原型观测;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o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现象是黄河小北干流及其含沙量较高的几条支流如渭河、北洛河等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有现象。其特点是:河底大片的淤积物从河床上掀起,成块、成片地露出水面,面积可达几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米,然后短时间内破碎、坍落,被水流冲散带走。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河床往往会发生强烈下切,严重者可以将河床冲深几米乃近十米。由于“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包括长年工作在黄河岸边的水利工作者和沿黄群众,能真正亲眼目睹“揭河底”现象的人很少,因而素有黄河百年奇观之称[1]。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通过研究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1. 原实测资料分析

由于“揭河底”现象发生的随机性较强,难以捕捉其发生前后水流状况的实时资料,因此对其有详细历史记载的相对很少,这正是“揭河底”冲刷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杜殿勖[2]、赵文林[15]、孙东坡[2]、程龙渊[14]等基于“揭河底”现象发生时,龙门站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的统计提出了“揭河底”发生时的水力条件,可为预测小北干河何时发生“揭河底”冲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这些水力条件并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跟随性较差。

对此,江恩惠[2]通过对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府谷河段、渭河临潼至华县一带及其相应支流的系统调查,取得大量的原型第一手感观和实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重新定义扩展了“揭河底”冲刷的概念。即在水流作用下,河床沉积的胶泥层以块体的形式被水流揭起,脱离河底的现象,统称之为“揭河底”现象,划分为常见形式、潜移形式、极端形式。并提出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开展原型跟踪观测,取得第一手跟随性较强的原型实测资料。

2. 理论与力学分析

2.1冲刷机理

韩其为院士[11]对黄河中游出现的“揭河底”冲刷现象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其尚未被阐释的机理。研究了土块起动、初始翻转、上升运动、露出水面以及下降至河底等各阶段的力学关系,给出了相应的方程和公式(土块瞬时起动底速公

式、土块起动的时均速度等),清晰的描述了“揭河底”发生的动态过程。

张金良[12]等采用随机脉动压力分布方法研究了黄河“揭河底”冲刷过程中河床成块淤积物的起动,得出水流可能掀起的淤积物块体最大成层厚度,其研究思路颇具新意,值得借鉴。缑元有[13]从力学的角度分 3个阶段 (包括结构密实片状物与河床脱离阶段、水中滑移阶段及翻转阶段 )研究了“掲河底”冲刷现象, 并推导出“揭河底”冲刷发生时的临界起动平均流速。

2.4判别条件和指标

张瑞瑾[10]等提出“揭河底”冲刷发生的必备条件为:①河床淤积物能够被水流掀起的条件

式中,为系数,为平均流速,为淤积物的平面面积,为淤积物厚度,为淤积物的湿容重,为混水容重。直观此条件,淤积物的平面面积a是无法得到的。②被掀起淤积物能够被水流带走的条件。其中提到了水流挟沙力的概念,江恩惠认为挟沙能力可以反映“揭河底”发生后,块体坍落水中,泥沙向下游输送过程中的运移情况,并不能反映瞬时掀起过程中的动态力学关系,也就是说,能否用挟沙能力的概念来反映“揭河底”问题,值得商榷。

张红武[16]等提出了另一用水流挟沙力来解释的判别指标:

式中,为体积比含沙量,为平均流速,为水深,为床沙中径,为

卡门常数,混水沉速。和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为悬沙中径,mm;为泥沙在清水中的沉速。对于非均匀沙,应取平均沉速,由各级泥沙沉速加权求得,即

式中,为某级粒径泥沙沉速,为某级粒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质量百分比。

以上判别条件和指标的推导都提到了水流挟沙力的概念,江恩惠认为挟沙能力可以反映“揭河底”发生后,块体坍落水中,泥沙向下游输送过程中的运移情况,并不能反映瞬时掀起过程中的动态力学关系,也就是说,能否用挟沙能力的概念来反映“揭河底”问题,值得商榷。

3.模型试验

继缪风举的清水模型试验[3]和匡尚富的室内水槽试验[4],李军华,江恩惠等利用固结粉煤灰代替胶泥层,在水槽中首次成功复演了真正意义上的“揭河底”现象。结合试验成果及高含沙流体力学、土力学等知识,指出“揭河底”的发生一般可以分为胶泥块分裂发展过程、淤泥块底部淘刷过程、淤泥块失稳揭出过程、淤积块翻出水面过程;印证了其建立的“揭河底”物理图形的准确性;但此次试验并未建立粉煤灰与胶泥质粘土力学性能指标的关系,不能为揭底冲刷发生的水力条件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撑。还确定了临界指标中的系数k值(取0.2),导出“揭河底”现象发生的临界力学条件[1,5,6]:

式中,为流速,为胶泥块的厚度,为河床纵比降,、分别为淤积物、高含沙水流的密度。

实验

4. 数值模拟研究

黄河是世界上河床演变最复杂多变的河流,“揭河底”冲刷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过程,之前各家几乎都是在原型观测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理论推导、模型试验的手段开展相关工作的。但却鲜有专家学者从数值模拟方面进行研究,所以一直以来此方法在“揭河底”冲刷研究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数值模拟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描述下的离散形式,使用计算机重新构造和求解问题,再根据分析人员的需求客观的揭示现象。可代替在实验室或者是工地进行的昂贵、费时甚至危险的实验,对于不能通过直接计算、观察或者其他方法获得的比较具体而且完整的信息,数值计算手段比传统的实验方法更加实用[8]。

程文等认为“揭河底”冲刷时的输水输沙是一个非恒定不平衡的过程,并运用数学模型对龙门—潼关段“揭河底”冲刷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经实测资料验证,在计算水面线、流量方面尚可,但不足以模拟“揭河底”冲刷中河床大幅度冲深,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揭河底冲刷的条件、水流和大幅度冲深之间的内在机理[9]。但此研究为以后各学者进一步系统研究“揭河底”冲刷机理拓宽了思路,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