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揭河底”冲刷期龙门-潼关河段的水沙响应

“揭河底”冲刷期龙门-潼关河段的水沙响应

第39卷第2期2017年2月人民黄河YELLOW RIVER V〇1.39 ,N o.2F e b.,2017【水文泥沙】“揭河底”冲刷期龙门一潼关河段的水沙响应张清,曹永涛,张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3)摘要:在分析黄河龙门站、潼关站历年高含沙洪水的基础上,建立了“揭河底”冲刷期潼关站汛期水沙量、洪峰期3 d水 沙量、洪峰、沙峰以及洪峰时段泥沙粒径等与龙门站的响应关系。

结果表明:龙门一潼关汛期水量响应关系较好,汛期沙量出现明显衰减,高含沙洪水的沙量减幅大于一般含沙量洪水的;潼关站洪峰期3d水、沙量均小于龙门站的,“揭河底”洪水的3 d水沙量大于没有发生“揭河底”洪水的;对于一场高含沙洪水过程,流量和含沙量沿程均会衰减,发生长距离“揭河底”冲刷洪水的减幅要小于没有发生“揭河底”冲刷洪水的;近年来发生的局部“揭河底”冲刷洪水含沙量的沿程减幅明显增大,潼关站洪峰期泥沙的中值粒径多小于龙门站的,而发生长距离“揭河底”冲刷的洪水泥沙粒径细化程度较低,这对三门峡库区和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非常不利。

关键词:洪峰;沙峰;泥沙粒径;水沙响应;“揭河底”冲刷;龙门一潼关河段;黄河中图分类号:P333;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wn.1000-1379.2017.02.004Water and Sediment Responses of the Longmen-Tongguan Reach During the Bottom Tearing ScourZHANG Qing,CAO Yongtao, ZHANG Yang(Key Laborator^^ of Yellow River Sediment Research,MWR,Yellow River Institute of Hydraulic Research,Zhengzhou 450003,China) A 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yper-concentrated floods,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responses of Tongguan and Longmen stations during the bottom tearing scour in aspects of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in the flood seasons,three-day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in the flood peak periods,the flood peak,the sand peak and the sediment dia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ty,the water amount response be­tween Longmen and Tongguan stations is good. But because of the river siltation,the sediment amount will b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and the attenuation magnitude of the hyper-concentrated floods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floods. Secondly,three-day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in the flood peak periods of Tongguan Station are always less than that of the Longmen Station. And,the three-day water and sediment conditions in the flood peak periods during the bottom tearing scour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flood periods. Thirdly,for a hyper-concentrated flood,both of the water and sediment amount will be attenuated along the reaches,but the attenuation magnitude of the long-distance bottom tearing scour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hyper-concentrated flood. For the partial bottom tearing scour happened in the recent years,the attenuation magnitude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sediment medium diameter of Tongguan Station is always less than that of the Longmen Station. And for the reaches where the bottom tearing scour occurred,the refinement of the sediment diameter is much smaller,which is quite negative for the deposition reduction of Sanmenxia Reservoir and the lower Yellow River.Key w ords:flood peak;sand peak;sediment diameter;water and sediment responses;bottom tearing scour;Longmen-Tongguan section;Yellow Riverl概述黄河“揭河底”冲刷是高含沙大洪水过程中短时 段内发生的河床大幅度剧烈冲刷现象,是高含沙量水 流作用下的一种特殊冲刷形式。

黄河2017年“揭河底”现象原因剖析

黄河2017年“揭河底”现象原因剖析

治黄科技信息2017年第5期黄河2017年“揭河底”现象原因剖析李军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揭河底”现象是指在黄河小北干流 河段,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时,河床淤积物从 河底被揭掀而起,成块、成片地露出水面,面积可达几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米,然后在 短时间内破碎、坍落,被水流冲散带走,河 床在短时间内被冲刷几米甚至近十米。

由于 “揭河底”现象的形成条件比较特殊,能真 正目睹的人很少,素有“黄河百年奇观”之称。

据统计,1950年以来黄河小北干流 共发生了 1次“揭河底”现象,均为在高 含沙洪水下发生的。

与之前龙门水文站的水 沙对比情况表明,1985年以来,小北干流 汛期来水量和来沙量都减少过半,特别是汛 期的水量、沙量发生锐减。

一定程度上表明 黄河中游洪水量级有所减弱,高含沙洪水发 生的概率大幅减少。

可以预见小北干流 “揭河底”发生的频率也会大幅度减少,这 一现象或将真正成为黄河百年奇观。

因此,此次获得的“揭河底”影像资料以及围绕 这一问题开展的研究就显得弥足珍贵。

“揭河底”现象发生的前提条件通过对黄河及其支流发生“揭河底”现象的实测资料研究,认为“揭河底”现 象发生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河床呈 明显的层理淤积结构特征,存在着具有一定 强度的成块(成层)的胶泥层沉积,且下 面有胶结强度极低的散粒体淤积物;其二是揭底河段发生一定的洪水过程,水流能量达 到揭掀条件。

河床层理淤积特征形成原因:与黄河中 游地区特殊的气象水文、暴雨洪水特性以及 黄土高原特殊的下垫面条件相关。

即细泥沙 来源区的洪水历时长,极细沙颗粒含量较 高。

相反,粗泥沙支流来的洪水峰型尖瘦,历时短、泥沙粒径粗,相应的极细沙颗粒含 量较低。

细泥沙来源区的洪水,由于极细沙 的存在,增强了泥沙在沿程淤积过程中的絮 凝作用,使得在泥沙沉降过程中,细泥沙颗 粒在絮凝作用下首先连结成絮团,絮团与絮 团再逐步连结成集合体,集合体甚至还会搭 接而形成网架,形成一个高蜂窝状结构,进 而在逐步沉淀、压密过程中形成不同尺度的 胶泥块;而粗泥沙来源区的洪水,由于极细 沙含量少,形成絮凝沉降的概率低,而相应 的粗泥沙在沉降过程中,包围或覆盖在胶泥 块(层)上,形成人们常言说的“透镜体”淤积形态。

黄河“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

黄河“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

黄河“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作者:刘雪梅翟莹莹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在广泛收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原型观测、理论与力学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四个方面,对以往黄河高含沙洪水“ 揭河底” 冲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认为黄河“揭河底”冲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过程,要使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与力学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借助试验成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等研究方法开展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机理的研究。

关键词:“揭河底”冲刷;原型观测;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O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现象是黄河小北干流及其含沙量较高的几条支流如渭河、北洛河等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有现象。

其特点是:河底大片的淤积物从河床上掀起,成块、成片地露出水面,面积可达几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米,然后短时间内破碎、坍落,被水流冲散带走。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河床往往会发生强烈下切,严重者可以将河床冲深几米乃近十米。

由于“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包括长年工作在黄河岸边的水利工作者和沿黄群众,能真正亲眼目睹“揭河底”现象的人很少,因而素有黄河百年奇观之称[1]。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通过研究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1. 原实测资料分析由于“揭河底”现象发生的随机性较强,难以捕捉其发生前后水流状况的实时资料,因此对其有详细历史记载的相对很少,这正是“揭河底”冲刷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

杜殿勖[2]、赵文林[15]、孙东坡[2]、程龙渊[14]等基于“揭河底”现象发生时,龙门站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的统计提出了“揭河底”发生时的水力条件,可为预测小北干河何时发生“揭河底”冲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这些水力条件并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跟随性较差。

对此,江恩惠[2]通过对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府谷河段、渭河临潼至华县一带及其相应支流的系统调查,取得大量的原型第一手感观和实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重新定义扩展了“揭河底”冲刷的概念。

游荡性河道“揭河底”机理及防治对策

游荡性河道“揭河底”机理及防治对策
( 4 8ms,94年 “ 达 ~ /)16 揭河 底 ” 发生 时 , 门水文 站 实 龙 测最大流速达 1.r s 2 n ,急速高含沙浓度洪水不仅能 1 / 启 动 淤泥 核体 , 能使 之 冲散 , 为悬 移质 泥 沙 , 流 还 成 水 中细 颗粒 泥沙 的增 多 , 进一 步 提高 了洪水 中含沙 量浓
浪滔 天 , 大块的河床淤积物被洪水掀起 , 出水面高 露 达 15m, 直 于水 流 线 , 成一 道 道 泥墙 , 即 又被 垂 形 随 冲散 , 时间长达 l 3 。 忽然间, h 泥墙不再 出现 , 漫滩洪 水归 于一 个数 百 米 宽的 深槽 , 面裸 露 , 滩 水位 很 低 , 水 流很急 , 但不再咆哮 , 水面平静 , 如同黄河壶 口以下的 龙槽 。 据统计 , 5 年以来 , 1 0 9 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共发生 过 9 揭河底 ” 次“ 冲刷 ,97 7 6日2 时 , 17 年 月 1 黄河小 北干流发生“ 揭河底” 许多人 目睹了全过程 。20 年 , 02 7 月初 , 黄河中游吴堡一龙门区间支流普降暴雨 , 洪水 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 。 月 4日晚 , 7 龙门水文站洪峰 流量达 4 0 3 , 0 / 最大含沙量 70 g s 6 ms 0 / , k m 从而具备了 局部“ 揭河底” 现象的形成条件。 2 “ 河底 ” 揭 被揭 起物 质分 析
御措施和治理对策。
[ 关键词 ]‘ 河底” 冲刷机理 ; ‘ 揭 ; 游荡性河道 ; 河流动力学原理 【 中图分类号 ] V 5 T 8 [ 文献标识码 ] c 【 文章编号 ]04 74 (0 1 1- 0 8 0 10 — 0 2 2 1 ) 10 2 — 2
1 “ 揭河底 ” 象 现
根据研 究资料 ,淤泥核体 中黏土的含量平均为

黄河淘沙对下游河口冲淤控制影响机理综述

黄河淘沙对下游河口冲淤控制影响机理综述

黄河淘沙对下游河口冲淤控制影响机理综述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也是世界上第六长河流,其流域面积约80万平方千米,流经黄土高原、内蒙古、宁夏、河北等地,最后注入渤海。

由于河源处泥沙含量极高,黄河水质混浊,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淘沙是指黄河水中悬浮物质与沉积物质在水流中输送、沉积和淘汰的过程。

这一过程直接关系到下游黄河河口地区的水沙运动和冲淤现象。

本文将以黄河淘沙对下游河口冲淤控制的影响机理为主题,进行综述。

黄河河口地区因为黄河的沉积作用,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冲淤问题。

黄河淘沙作为重要的沉积物质来源之一,对下游河口冲淤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淘沙对下游河口冲淤控制的主要影响机理包括水流动力作用、悬浮泥沙运移、沉积物质的形态变化以及流动河床的演变等方面。

首先,黄河淘沙主要通过水流动力作用对下游河口冲淤控制产生影响。

黄河水流中的泥沙随着水流的推动而运动,具有较大的冲刷和悬浮能力。

在黄河下游河口地区,黄河水流的冲刷能力十分强大,可以改变河床剖面形态和河口地区的沉积形态,影响河口的冲淤变化。

此外,水流动力作用还可以影响沉积物的输运速度和输运距离,从而影响河口地区的沉积分布。

其次,悬浮泥沙运移是黄河淘沙对下游河口冲淤控制的重要机理之一。

黄河水中悬浮物质和沉积物质是随着水流运动而进行输送的。

悬浮物质的质量浓度在黄河流域水文要素的影响下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而这些质量浓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河口地区的冲淤情况。

当黄河水中的悬浮物质质量浓度较高时,其运移速度会减慢,并在水流不稳定的地区造成淤积和沉积,使得河口地区的冲淤现象加剧。

而当悬浮物质质量浓度较低时,其运移速度则会加快,使得河口地区的冲淤现象减轻。

另外,黄河淘沙还通过影响沉积物质的形态变化来控制下游河口的冲淤情况。

黄河淘沙作为一种含有丰富沉积质的水,其中的泥沙成分和颗粒大小十分复杂多样。

沉积物质的形态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其在河口地区的沉积分布和沉水能力,从而影响到河口地区的冲淤情况。

高含沙量洪水与揭底冲刷 - 全国泥沙信息网

高含沙量洪水与揭底冲刷 - 全国泥沙信息网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泥沙研究成都2000高含沙量洪水与揭底冲刷焦恩泽侯素珍赵连军(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03)提要所谓高含沙量水流应当是“具有强大输送能力的非牛顿流体”。

从黄河中游的实际情况来看,含沙量中小于0.01mm的泥沙在70kg/m3以上的含沙水流,才能形成高含沙量水流。

河床发生揭底冲刷条件有三:河床有一定淤积厚度(可用同流量水位表示);具备高含沙量水流条件;有巨大的水流能量。

高含沙量洪水对河道治理是否有利有待近一步研究。

关键词高含沙量水流非牛顿体揭底冲刷1关于高含沙量水流的问题高含沙量水流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1][2][3][4][5],基本上是以黄河龙门水文站和渭河华县水文站的洪水资料为依据。

这些结果实际上是基于已经发生揭底冲刷过程的水沙资料,不是在发生揭底冲刷起始断面的水沙条件,研究揭底冲刷时应当采用发生揭底冲刷起点断面的水沙条件。

从北方多沙河流的生产应用的角度来看,既要考虑它是非牛顿流体,又要具有极强的输送泥沙能力的洪水。

从非牛顿体来看,用粒径小于0.01mm的百分比在85% 的沙样做流变试验,含沙量在20kg/m3以上时,水流就由牛顿流体转变为非牛顿流体,这样小的含沙量在北方河流中通常在枯水过程也经常出现。

如果从含沙量的大小来定义高含沙量水流,那么拜格诺曾经用粒径为1.36mm的沙样做实验,在体积比含沙量小于60%以前,水流始终保持为牛顿流体,显然不能把它称为高含沙水流。

由此可知,当含沙水流属于非牛顿流体又是含沙量比较大,并具有强大输送泥沙能力的洪水才是我们感兴趣的高含沙量水流。

粒径小于0.01mm的泥沙能够与水流组成非牛顿流体的悬浮液体,它具有承载和输送粗泥沙的能力,可以将上游来沙全部输送到下游,河床不淤甚至发生冲刷。

这种流体已经不是一般挟沙水流的流体,也不能用牛顿流体或者用一般挟沙水流的概念所能解释清楚的。

我们在分析黄河中游干支流水文资料中发现,含沙量中粒径小于0.01mm的含沙量在70kg/m3以上的高含沙量洪水,才具有输送粗泥沙和强烈冲刷能力。

揭秘黄河“揭河底”奇观

揭秘黄河“揭河底”奇观

了 国家 自然科学 基 金 的资 助 ,争取 使这 一 问题
的研究 有 新 的突破 。
( 转载 自《 黄 河报 》 )
做 好 汛 期 水 文测 报 工作 的几 点 认 识
王 玲 ( 黄 委水 文局 )
黄 河是 举世 闻名 的多泥 沙 河流 ,河 道 迁徙 易变 , 水沙 变 化 无 常 , 加 上 近 年来 气 候 变 化 , 黄 河 的水 沙情 势更 趋 复杂 , 常 出现 新情 况 新 问题 , 使 得 黄河 防汛 抗旱 形 势十 分严 峻 ,水 文作 为 防 汛 抗 旱 的尖兵 和参 谋任 重道 远 。
胶 泥层 下 面的 薄弱层 次 , 使 其紊 动增 强 , 一定 条 件 下形 成 的瞬 时上举 力 就能 把失 稳 的胶 泥块 从 河 底揭 起 。 然而 , 受制 于仪 器 的发 展水 平 , 目前 胶 泥块 底 部 紊动 能传 递规 律 、上举 力 的成 因及作 用 机
理 尚不完 全清 楚 近 两年 。研究 团队通 过 网络及 实 地调 研 发 现 , 目前 国际上 最新 研发 使 用 的薄 膜式 压力 传 感器 可 以为更 深 入揭 示这 一 现象 的水 下 机理 提 供转 机 。 2 0 1 2年 , 笔 者 申请 了 “ 揭 河底 冲 刷 期 胶 泥 层 底部 紊 动能传 递 规律 实验 研究 ” 项 目, 并 获得

2 ・

省( 区) , 行程 逾千 米 , 沿河走 访 老船 工 、 河务 工作 者, 搜 集 到大量 第 一手 资料 。利用 大量 资 料 , 研 究 团 队建 立 了清 晰 的 “ 揭河 底 ” 物 理 图形 . 并 首 次通 过 室 内水 槽试 验 成功 复演 了真正 意 义上 的 黄河“ 揭河底” 奇观 , 从 。 发生 “ 揭河底” 时. 黄 河 及 其 支 流 特殊 水 沙 过 程形 成 的特殊 河 床层 理淤 积结 构 ,是必 备 的 前 期边 界 条件 ,特 殊 的洪水 过 程则 提 供 了动力 条件 。 从“ 揭河底 ” 历 次 发生 以及 模 拟试 验 时 的水 沙条 件可 知 。其 发生 时 的水 流流 态无 一 例外 都 是 高含沙 紊 流 。 在 高含 沙紊 流 中 , 由于大 尺度 漩 涡具 有 不稳 定性 , 在 混掺 过程 中 。 会 不断 分解 成 中尺度漩 涡 , 即载能漩 涡 , 并 传递 到 床面 区以及

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

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

) ( ) 手 }
I1 Y
() 1
收 稿 日期 :07 0 — 7 20 - 7 1
式 中: d为可能掀起的淤积物块体最 大成层厚 度 , t为能坡 ; m; ,
维普资讯
第 3 第 4 0卷
20 0 8年 4月




Vo . 0 . 1 3 No. 4
YE L L OW R VER I
Ap . 2 0 r ,0 8
【 文 ・ 沙】 水 泥
黄河高含沙洪水 “ 河底” 揭 冲刷研 究综述
或超 过河 道 淤 积 平 衡 时 的 比 降 』 。
1 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1 1 关 于“ 河底 ” . 揭 冲刷 的机理
韩其为对黄河 中游 出现 的“ 揭河 底” 冲刷 的全 过程进行 了
专 门研 究 , 入 揭 示 了 其 内 在 机 理 , 究 了 土 块 起 动 、 始 翻 深 研 初
转、 上升运动 、 出水 面以及下 降至 河底等各 阶段 的力学关系 , 露
给 出 了相 应 的 方 程 和公 式 , 释 了“ 河 底 ” 解 揭 冲刷 的一 些 规 律 和
13 关 于 “ . 揭河底 ” 冲刷 的水 沙条件
综合分析 和总结文献 [ 1~2 、 ] 文献 [ ] 文献 [ 7、 9—1 ] 得 2 , 出“ 揭河底 ” 冲刷的水沙条件为 : ①含沙 量大于 4 0k/ 0 g m 且持 续时 间为 1 4 ; 6— 8h ②流量大于 60 0m / 且 持续时 间为 5~ 0 s
6h 。
特性 , 具体各个 阶段的力学方程和公式见文献 [ ] 5。
张 金 良等采 用 随 机 脉 动 压 力 分 布 方 法 研 究 了 黄 河 “ 河 揭

黄河河床演变的典型现象及相关研究概述

黄河河床演变的典型现象及相关研究概述

韩 其为 认 为 “ 揭河 底” 现象不 但与水 流条 件有关 , 与 还 沉积物分层 有密切联 系 , 针对黄 河 中游 出现 的“ 河底 ” 并 揭 现 象, 清晰地描述 了其发生 的动态过程 , 给出 了“ 揭河底 ” 现象土
块 起 动 后 上 升 运 动 、 浮 、 动 、 出水 面 、 沉 及 水 平 运 动 等 上 转 露 下 阶段 的力 学 条 件 。土 块 起 动 流 速 公 式 为


河道滩面高于黄河大堤 背河 地面 , 为举世 闻名 的地上 悬河 。 成 黄河水流泥沙过程表现 出强 烈 的非 恒定 、 非均 匀特 征 , 不平衡 输沙 问题 十分突 出, 出现 了诸 如“ 河底 ” 二级悬河 等典 型的 揭 、 河床演变现象 , 不少 专家 、 学者针对这些现象开展 了大量研究 。
式中: (。 D )为粒 径 D 。的单 颗 粒 泥 沙 起 动 流 速 ; A为 土 块 的 扁 度 ; 为 土 块 湿 容 重 ; 为 浑水 容 重 。 , ,
收 稿 日期 :0 0 3 2 2 1 —0 -6
1 2 “ 河底” . 揭 现象发 生 的机理
张瑞瑾提 出了“ 河底 ” 生 的必备 条件 : 是河 床上 揭 发 一
第3 2卷第 8期
21 0 0年 8月




Vo. 1 32 . No. 8 Au ., 0 0 g 2 1
YELLOW RI VER
【 综
合】
黄 河 河 床 演 变 的 典 型现 象及 相 关 研 究概 述
江恩 惠 , 韩其为 李军华 曹永 涛 , ,
(. 1 中国水利水 电科 学研 究院, 北京 104 2 黄 河水利科 学研 究院 水利部黄河 泥沙重点实验 室, 0 04; . 河南 郑州 40 0 ) 50 3

黄河龙门长河段揭河底冲刷现象分析

黄河龙门长河段揭河底冲刷现象分析

黄河龙门长河段揭河底冲刷现象分析
席占平;张留柱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1999(021)009
【摘要】通过对龙门站近几年掀起泥块露出水面再坍塌消失现象的观测分析,进一步认识到:这种现象既不是高含沙、大流量水流的特产,也不是长河段揭河底冲刷的主要现象;1954年9月洪水不属于长河段揭河底冲刷洪水;1951年以来7次长河段揭河底冲刷均未发展到黄淤49断面(老永济);揭河底冲刷洪水,主要是由吴堡-龙门区间为主的暴雨洪水组成的。

解剖各次长河段揭河底冲刷洪水过程的分段冲淤变化性质,较合理地计算了7次揭河底冲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席占平;张留柱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库区水文水资源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98.17
【相关文献】
1.“揭河底”冲刷期龙门—潼关河段的水沙响应 [J], 张清;曹永涛;张杨
2.黄河龙门段“揭河底”冲刷两种表现形式的分析 [J], 张清;江恩惠;张扬
3.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冲刷条件分析 [J], 陈江妮;李会荣;乔艳
4.黄河龙门~潼关河段“揭河底”洪水特性初步分析 [J], 冯相明;许珂艳;陈静
5.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揭河底"冲刷对策 [J], 郭全明;席秀娟;马继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中游揭河底洪水发生成因及对水文测报影响

黄河中游揭河底洪水发生成因及对水文测报影响

关键词 :揭河底” 洪水 ; “ ; 水文测报 中图分类"' V13 一: 2  ̄T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8 8 (0 9 1— 0 6 0 17 — 09 20 )1 0 7 — 2
黄河 中游夏季常常发生暴雨洪水 , 陡涨陡落 , 洪水 洪峰尖瘦。
因为黄河 中游处于多沙粗 沙区, 暴雨往往形成 特殊洪水 , 比如“ 揭
时 , 门最大含沙量达 到 52g , 龙 4k/ 以上 。 m ③龙 门断面平 均河床高
程 达 到 3 90 以上 。 7 .m
过“ 揭河底 ”9 7年 1 17 0月平 滩流量增 大为 8 2 m/, 5 3 3 河道排洪 通 s 畅, 过洪能力明显增 加。 从以上分析 中我们 不难 看出 ,揭河底 ” “ 洪水 测报必须从 以下 几个 方面着手 : ①完整控 制水流 沙变化过程 , 尤其是含 沙量变化 过程 , 在此基 础上加 密断面测验 ; 黄河 中游“ ② 揭河底 ” 洪水一般 具有涨 冲落淤特 征 , 峰前持续 时间较短 而峰后 时间较长 , 因此 峰
“ 揭河底” 对河 床具有强 烈的下切作 用 , 大河水位明显下 降 , 造成 沿河两岸电灌 站引水困难。 “ 揭河底 ” 对水文测报以及河道形态调整同样具 有很 大影响 : ①河 流纵 比降减小 , 回淤 时间最长 为 3年左右 , 回淤时 间主要 取 决于 冲刷深度大小 以及后期水沙条件 。 ②横断面形态表现为河槽 刷深 , 河道由宽浅 型向窄深型转换 , 两侧滩地有淤有 冲, 滩地总体 为淤积趋势 。③从河势变化上来看 :揭河底” “ 造成河道摆动的原 因上下段各不相 同。上段 主要受 禹门出口流势 的影响 , 有动力开 槽 的因素 。 而在河道下段 , 则主要受“ 揭河底 ” 长度影响 , 当达到一

黄河小北干流近期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影响(精)

黄河小北干流近期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影响(精)

黄河小北干流近期河道冲淤演变及其影响薛选世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全长132.5km,宽3~18km,平面形态呈哑铃状,河道纵0,河床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摆动不定,沿程有渭河、比降上陡下缓,为3~6000涺水河、汾河、涑水河等支流汇入,为典型的堆积游荡性河道。

1、近期水沙变化分析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水沙主要来自龙门水文站以上,来水来沙异源, 水沙量年际年内分布不均,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含沙量高。

近年来,由于黄河流域的降雨偏少、工农业用水增加、水库调节及水土保持的减水减沙作用等,使黄河小北干流来水来沙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1来水来沙不断减少据有关资料统计,1919~2005年,黄河小北干流龙门水文站多年平均来水来沙分别为289.6亿m3、8.582亿t,其中汛期(7~10月)来水来沙分别为163.4亿m3、7.511亿t。

多年平均含沙量29.6 kg/m3,最大含沙量1040 kg/m3。

1986年以后,进入黄河小北干流的水沙量大幅度减少,1987~1995年来水来沙分别比1919~1986年减少30.3%、41.1%;其中汛期减少幅度更大,分别减少48.5%、43.9%;非汛期来水来沙分别为126.1亿m3、0.921亿t,与1919~1986年平均值(132.8亿m3、1.152亿t)接近。

1995年以后,来水来沙减少更多,黄河干流进入了枯水枯沙期,1996~2005年来水来沙分别比1919~1986年减少48.9%、68.8%;其中汛期来水来沙减少幅度更大,分别减少65.5%、72.3%;非汛期来水来沙分别为98.50亿m3、0.662亿t,比1919~1986年减少25.8%、42.5%。

1.2 水沙量年内分配发生了新的变化,水沙条件更为不利1986年10月15日,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以来,进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水沙量的年内分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汛期水沙量占年总量的百分数分别较1987年前减少了13.5%和7.2%,减水幅度大于减沙幅度。

黄河龙门段“揭河底”冲刷两种表现形式的分析

黄河龙门段“揭河底”冲刷两种表现形式的分析

当上游高含沙洪水传播到此处河段时 , 流速迅速减小 ,
造成 泥沙 沉积形 成 淤 积层 , 遇 到 上 游 峡 谷河 段 具 有 较
强动 能 的洪水 时 , 就 易发 生“ 揭 河底 ” 冲刷 。
( 见图 3 ) , 洪水期大于 5 0 0 k #m 含 沙 量 过 程持 续 时 间约 9 h , 全 部 出现在 洪峰 过后 的落 峰期 。高 含沙 量过
道边界条件对局部 “ 揭河底 ” 冲刷的影响较 大。尽管局部“ 揭 河底” 对长距 离河道影响较小 , 但 是对 于局 部工程 出险会有 较 大的影响 , 应该 引起足够重视 。 关 键 词 :冲刷 形式;揭河底 ;龙 门段 ;黄河
文 献标 志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1 3 7 9 . 2 0 1 5 . 0 5 . 0 0 1 中 图分 类 号 :P 3 3 3 ; T V 8 8 2 . 1

要: 对黄 河龙 门河段“ 1 9 6 9・ 7 ” 和“ 2 0 0 2・ 7 ” 两场洪水的水 文资料进行 了分析 , 认 为“ 揭 河底” 冲刷 可分 为 两种 表现
形式 , 一种是“ 1 9 6 9・ 7 ” 洪水 期 间发 生 的 强烈 “ 揭 河底 ” 冲刷 , 另一种是 “ 2 0 0 2・ 7 ” 洪 水 期 间发 生 的 局 部 “ 揭河底 ” 冲刷 。 两种 “ 揭河底” 冲刷 发 生 的必 要 条 件 为 高含 沙洪 水 , 河 道 来 水 来 沙条 件 是 产 生 强 烈 “ 揭 河底 ” 冲刷 的 主 要 影 响 因素 ; 而 河
出龙 门后 河道 突然 扩宽 , 在2 . 5 k m 长 的河段 内河 宽 由 3 0 0 m( 龙门) 迅速 扩大 到 近 3 0 0 0 m( 黄淤 6 8断 面 ) 。

黄河揭底冲刷的形成条件分析

黄河揭底冲刷的形成条件分析
之则 小 。
m / , 大含 沙 量 8 6 k/ 揭 底后 实测 河 床深 度最 大下 降 达 s最 2 g m , 9m, 其揭 底 深度 向 下游逐 渐 减小 。
2 2 揭 河 底 的 含 沙 量 级 别 问题 .
从 以往 黄河 干支 流 实测 资 料可 知 , 般 发 生 揭 河 底 时 含沙 一 量要 达 50 k / 以上 , 次实 际 观 察 的 揭 河 底 时 含 沙 量也 达 0 gm 本
中图分 类号 :334 P3 .
黄 土塬 区受 到侵 蚀 冲刷 出现 较 大 含沙 量 , 即高 含 沙 量 伴随 着 较
1 揭 底 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揭 底 的 主要特 点 是在 高 含沙 水 流条 件 下 , 床 中的 泥块 被 河
水 流 掀 起 , 是 竖 立 起 来 , 后 向 下 游 倒 塌 , 位 在 短 时 间 内 大 先 然 水 幅 度 降 落 。 例 如 龙 门 断 面 17 年 实 测 洪 峰 流 量 为 1 0 90 3 80
到 了 5 0 k/ , 0 g m 因此 高 含 沙 量 可 以认 为 是 产生 揭 底 冲 刷 的必
要 条件 。
18 9 8年黄委 设 计 院开 展 了府谷 火电厂 防洪 围坝 设 计 , 们 我
于 6月 2 日下 午 2时许 在 天 桥 坝 下 孤 山 川 口下 游 乘 船 查 勘 5 时 , 现 当时 的水 流含 沙 浓度 很 高 , 发 鱼被 呛 得 浮 在 水面 上 , 有些
情 况下 也可 产 生小 规模 的揭底 冲刷 。从揭 底 冲刷 景观 和 相应 的 流速 及 泥 沙 颗 分 资 料分 析 , 揭底 冲刷 前 应 该 有 小 流 量 及
细颗 粒泥 沙 淤积 过程 。

“揭河底”冲刷对河道和工程的影响分析

“揭河底”冲刷对河道和工程的影响分析

“揭河底”冲刷对河道和工程的影响分析
张亚丽;薛选世;贾玉芳
【期刊名称】《陕西水利》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历史上发生“揭河底”情况的调查,分析了“揭河底”对河道和防洪工程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揭河底”河段发生强烈冲刷,刷槽淤滩,塑造相对窄深的河槽,提高河道过洪能力;另一方面,在发生“揭河底”时,河道发生大的摆动,造成滩岸坍塌、河道工程毁坏、引水工程脱流等危害.通过“揭河底”的利弊分析,提出减少“揭河底”的不利影响和保证工程安全的防护措施.【总页数】3页(P152-154)
【作者】张亚丽;薛选世;贾玉芳
【作者单位】陕西黄河河务局陕西渭南714000;陕西黄河河务局陕西渭南714000;陕西黄河河务局陕西渭南7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91
【相关文献】
1.“揭河底”冲刷期龙门—潼关河段的水沙响应 [J], 张清;曹永涛;张杨
2.黄河中游“揭河底”冲刷机理分析 [J], 胡天军;张苗
3.黄河龙门段“揭河底”冲刷两种表现形式的分析 [J], 张清;江恩惠;张扬
4.黄河“揭河底”冲刷机理及防治研究 [J], 李军华;江恩惠;曹永涛;张杨;
5.黄河“揭河底”冲刷期河道形态调整规律 [J], 江恩慧;曹永涛;张清;李军华;袁敏洁;刘月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中游“揭河底”冲刷机理分析

黄河中游“揭河底”冲刷机理分析

第39卷第3期2017年3月人民黄河YELLOW RIVERV〇1.39 ,No.3Mar.,2017【水文泥沙】黄河中游“揭河底”冲刷机理分析胡天军,张苗(临猗黄河河务局,山西临猗044100)摘要:黄河中游的高含沙洪水常会引起河床的“揭河底”冲刷。

根据力学基本原理,考虑淤积物受到的重力、浮力和沙粒之间薄膜水附加下压力、黏着力等的影响,利用淤积物失稳临界受力平衡条件推导出了均匀流态下分层淤积物失稳临界瞬时底速表达式。

经模型试验数据及原型观测数据检验,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机理分析;失稳模式;临界条件;“揭河底”冲刷;黄河中游中图分类号:TV143;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 10.3969/j.issn.1000-1379.2017.03.004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of Bottom Tearing Scour in Middle Yellow RiverHU Tianjun,ZHANG Miao(Yellow River Linyi Bureau,Linyi 044100,China)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ripping up bottom scour often occurs during hyper-concentrated flood period and intensive scour of the river bed is rapidly caused in the middle Yellow River,which greatly affected the river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echanics,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gravities of the piece of deposit and the force of buoyancy,the cohesive force of discrete grains,under the condition of force balance when the piece of deposit was raised,the paper obtained a theoretical formula for the threshold velocity of piece to move. The theoretical values from the fonnula gave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i士mental data from the simulation-test and the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Mawangmiao section.Key words:mechanism analysis; buckling mode; critical condition; bottom tearing scour; Middle Yellow River“揭河底”冲刷是指黄河中游发生高含沙洪水时,河床大幅度、长距离的剧烈冲刷,在短时间内最大冲刷 深度可达10 m,冲刷长度可达74 km,其特点是河床淤 积物以块体形式被水流卷起并带走。

黄河“揭河底”冲刷机理及防治研究

黄河“揭河底”冲刷机理及防治研究
本次研 究将 “揭 河 底” 冲刷概 念予 以拓 展 。认 为 :在 一 定 水 流 和河 床 边 界 条 件 下 , 河 床上沉积 的淤 积物 只要 以成 块 的形 式 被水 流揭起 、脱 离 河底 的现 象 都 称 为 “揭 河 底 ” 现象 ,并在此基 础上 ,将 “揭河 底 ” 冲 刷分
北干流 的峡谷 型河段 和 延水 等河 道 两边岸
显 的层理 淤积 结构特 征 ,存 在具 有一 定强 度 壁约束条 件较好 , “揭 河 底” 发 生 时河 床 一
据 统 计 ,1950年 以 来 ,黄 河 小 北 干 流 共发 生 了 12次 “揭 河底 ” 现 象 ,最 近 一 次 发生 “揭河底 ” 现象 是 在 2002年 7月 ,发 生在 小北 干 流 山西河 津河 段大 、小 石 嘴工 程 之 间 ,河 务 工 作 者 赵 国 勤 抓 拍 到 了这 一 现 象。当时 ,中央 电视 台 《新 闻联播》 栏 目 也对 这 一 自然现 象进 行 了及 时报 道 ,并 引 起 强 烈 的社会 反 响 ,新华 网 、 《人 民 Et报 》 等 媒体 以及各 大 网站纷 纷 转载 。
“揭河底” 概念 的拓展
研 究表 明 :“揭 河底 ” 发生 时 的流 量 变 化 范 围为 564 ~14500m /s,含 沙 量 变 化 范 围为 98.6 —933kg/m。,过 去 已有 研 究 成 果 认 为 的 流 量 与 含 沙 量 指 标 ,并 不 是 “揭 河 底 ” 发 生 的 必 要 条 件 。 此 外 ,调 研 中搜 集 的小北 干 流 引 洪 放 淤 输 沙 渠 和 小 浪 底 库 区 “揭 河底 ” 现 象 的相 关 资 料 表 明 ,河 床 底 部 的胶泥层 沉 积并不 需要 太长 时 间 ,只要 其 沉 积 强度 达到 一定量 级 即可 。

2022年水利工程中冲刷机制的综述论文

2022年水利工程中冲刷机制的综述论文

水利工程中冲刷机制的综述论文水利工程中冲刷机制的综述论文本文从冲刷机制简要综述局部冲刷原理和跌水冲刷机制,并对水舌导流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水利工程实施的建议。

目前,为防治洪水所造成的灾害及对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常见的手段有:在河道中设置防砂坝、潜坝等,这类结构具有控制流心、减缓河川坡度、拦阻或调解河床砂石及避免边坡过度冲刷等功能。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也须以重视。

关于跌水冲刷机制的研究,无论局部跌水冲刷或冲刷坑保护均有不错的效果、总结前人对跌水冲刷现象的研究,因其水理特性复杂,各种理论及试验条件的差别与限制,一直无法获得较为普遍的结论,所以本节以较为常用的机制做简要综述。

研究者以清水变量流均一粒径卵石河渠对于水工结构物下游局部冲刷问题的研究得到结论为:最大刷深不一定发生于最大流量作用时,当最大流量作用下溢流口呈现部分淹没时,则最大刷深可能出现于较小的流量作用下。

考虑冲刷坑射流的轨迹、扩散和泥沙颗粒的稳定性,建立平衡冲刷深度的关系式,并完成大规模实验和其他学者试验资料比较,其结果相当一致,证明其适用范围更大。

有人利用坝高、级配粒径、坡度、流量基线及尾水高度为模型实验变量,得到结论有:1)级配粒径卵石渠床对于冲刷的抵抗效果较均一粒径为佳;2)渠床坡度与冲刷深度成正比;3)尾水水深能形成水压作用,对于跌水能产生消能效果;4)变量流况最大刷深发生在退水段,而非发生在尖峰流量时。

1局部冲刷原理由于水工结构物对水流产生局部的干扰现象,造成结构物附近流场改变,使得底床剪应力增加所形成的冲刷现象。

在天然形成的隆起地形或水工结构物的设置导致河床局部产生的高低落差地形,当水流流经此区域时即形成自由跌水现象,并对下游冲刷形成跌水冲刷坑。

若此隆起的地形或於满泥沙的拦砂坝其地形条件为上游河床与跌缘处属于连续状态,不若拦河堰的上游存在一较深的水深,水流流经此区域其流速有减缓的效果,之后再产生跌水现象。

由于动床下跌水流况属于急变量变速流,流速会随时间及距离且变化激烈。

穿黄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

穿黄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2 06 19作者简介:金中武(1976 ),男,湖北崇阳人,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研究.文章编号:1001 5485(2002)S1 0047 04穿黄工程河段冲刷问题研究综述金中武,范北林(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10)摘要:通过对比分析穿黄河段历史冲淤演变、小浪底运用后的冲刷分析、不同比尺及工况泥沙模型试验和二维数学模型计算,有关公式的计算成果,对孤柏嘴隧洞断面河段的冲刷深度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冲刷深度、一般冲刷的最大水深及最低深泓点高程。

关 键 词:南水北调;穿黄河段;孤柏嘴断面;冲刷深度中图分类号:T V 143 文献标识码:A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跨越黄河干流的特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投资最集中和规模最大的关键性工程,属一类建筑物。

穿黄河段冲淤变化迅速,河道极不稳定,主流摆动幅度很大,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问题极其复杂。

穿黄工程河段的河床冲刷问题,涉及到隧洞方案的埋深问题,不仅影响工程的安全,也影响工程的投资和规模,因此,研究穿黄河段的冲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穿黄线路河段在不同情况下的冲刷深度及孤柏嘴3km 隧洞方案的河床冲刷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冲刷深度等。

1 河道冲淤演变1.1 历史时期冲淤演变孟津铁谢至沁河口是禹河故道,其冲淤变化主要受下游桃花峪为顶点的黄河下游冲积扇上流路变化所产生的溯源淤积与溯源冲刷的影响,长期以来呈缓慢淤积抬升的趋势。

其中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改道后其上游河槽产生了强烈的溯源冲刷,据推算,郑州铁桥处冲深约4m,伊洛河口冲深2~3m 。

1933年8月黄河中游发生了高含沙大洪水,洪水期间,孟津铁谢至郑州铁桥洪水位高,普遍漫滩,滩地淤高1~2m ,主槽刷深约2m 。

1938年6月至1947年3月,黄河在花园口人工决口改道入淮9年,据调考,冲刷可能发展到其上游100km 处的铁谢附近,伊洛河口处河槽刷深1~1.5m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
摘要:在广泛收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原型观测、理论与力学分析、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四个方面,对以往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认为黄河“揭河底”冲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过程,要使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与力学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借助试验成果和数值模拟结果等研究方法开展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机理的研究。

关键词:“揭河底”冲刷;原型观测;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o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现象是黄河小北干流及其含沙量较高的几条支流如渭河、北洛河等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有现象。

其特点是:河底大片的淤积物从河床上掀起,成块、成片地露出水面,面积可达几平方米甚至几十平方米,然后短时间内破碎、坍落,被水流冲散带走。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河床往往会发生强烈下切,严重者可以将河床冲深几米乃近十米。

由于“揭河底”现象形成条件比较特殊,包括长年工作在黄河岸边的水利工作者和沿黄群众,能真正亲眼目睹“揭河底”现象的人很少,因而素有黄河百年奇观之称[1]。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通过研究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1. 原实测资料分析
由于“揭河底”现象发生的随机性较强,难以捕捉其发生前后水流状况的实时资料,因此对其有详细历史记载的相对很少,这正是“揭河底”冲刷研究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

杜殿勖[2]、赵文林[15]、孙东坡[2]、程龙渊[14]等基于“揭河底”现象发生时,龙门站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的统计提出了“揭河底”发生时的水力条件,可为预测小北干河何时发生“揭河底”冲刷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这些水力条件并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实测水文泥沙资料跟随性较差。

对此,江恩惠[2]通过对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府谷河段、渭河临潼至华县一带及其相应支流的系统调查,取得大量的原型第一手感观和实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重新定义扩展了“揭河底”冲刷的概念。

即在水流作用下,河床沉积的胶泥层以块体的形式被水流揭起,脱离河底的现象,统称之为“揭河底”现象,划分为常见形式、潜移形式、极端形式。

并提出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开展原型跟踪观测,取得第一手跟随性较强的原型实测资料。

2. 理论与力学分析
2.1冲刷机理
韩其为院士[11]对黄河中游出现的“揭河底”冲刷现象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其尚未被阐释的机理。

研究了土块起动、初始翻转、上升运动、露出水面以及下降至河底等各阶段的力学关系,给出了相应的方程和公式(土块瞬时起动底速公
式、土块起动的时均速度等),清晰的描述了“揭河底”发生的动态过程。

张金良[12]等采用随机脉动压力分布方法研究了黄河“揭河底”冲刷过程中河床成块淤积物的起动,得出水流可能掀起的淤积物块体最大成层厚度,其研究思路颇具新意,值得借鉴。

缑元有[13]从力学的角度分 3个阶段 (包括结构密实片状物与河床脱离阶段、水中滑移阶段及翻转阶段 )研究了“掲河底”冲刷现象, 并推导出“揭河底”冲刷发生时的临界起动平均流速。

2.4判别条件和指标
张瑞瑾[10]等提出“揭河底”冲刷发生的必备条件为:①河床淤积物能够被水流掀起的条件
式中,为系数,为平均流速,为淤积物的平面面积,为淤积物厚度,为淤积物的湿容重,为混水容重。

直观此条件,淤积物的平面面积a是无法得到的。

②被掀起淤积物能够被水流带走的条件。

其中提到了水流挟沙力的概念,江恩惠认为挟沙能力可以反映“揭河底”发生后,块体坍落水中,泥沙向下游输送过程中的运移情况,并不能反映瞬时掀起过程中的动态力学关系,也就是说,能否用挟沙能力的概念来反映“揭河底”问题,值得商榷。

张红武[16]等提出了另一用水流挟沙力来解释的判别指标:
式中,为体积比含沙量,为平均流速,为水深,为床沙中径,为
卡门常数,混水沉速。

和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为悬沙中径,mm;为泥沙在清水中的沉速。

对于非均匀沙,应取平均沉速,由各级泥沙沉速加权求得,即
式中,为某级粒径泥沙沉速,为某级粒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质量百分比。

以上判别条件和指标的推导都提到了水流挟沙力的概念,江恩惠认为挟沙能力可以反映“揭河底”发生后,块体坍落水中,泥沙向下游输送过程中的运移情况,并不能反映瞬时掀起过程中的动态力学关系,也就是说,能否用挟沙能力的概念来反映“揭河底”问题,值得商榷。

3.模型试验
继缪风举的清水模型试验[3]和匡尚富的室内水槽试验[4],李军华,江恩惠等利用固结粉煤灰代替胶泥层,在水槽中首次成功复演了真正意义上的“揭河底”现象。

结合试验成果及高含沙流体力学、土力学等知识,指出“揭河底”的发生一般可以分为胶泥块分裂发展过程、淤泥块底部淘刷过程、淤泥块失稳揭出过程、淤积块翻出水面过程;印证了其建立的“揭河底”物理图形的准确性;但此次试验并未建立粉煤灰与胶泥质粘土力学性能指标的关系,不能为揭底冲刷发生的水力条件提供直接的理论支撑。

还确定了临界指标中的系数k值(取0.2),导出“揭河底”现象发生的临界力学条件[1,5,6]:
式中,为流速,为胶泥块的厚度,为河床纵比降,、分别为淤积物、高含沙水流的密度。

实验
4. 数值模拟研究
黄河是世界上河床演变最复杂多变的河流,“揭河底”冲刷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动过程,之前各家几乎都是在原型观测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理论推导、模型试验的手段开展相关工作的。

但却鲜有专家学者从数值模拟方面进行研究,所以一直以来此方法在“揭河底”冲刷研究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数值模拟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描述下的离散形式,使用计算机重新构造和求解问题,再根据分析人员的需求客观的揭示现象。

可代替在实验室或者是工地进行的昂贵、费时甚至危险的实验,对于不能通过直接计算、观察或者其他方法获得的比较具体而且完整的信息,数值计算手段比传统的实验方法更加实用[8]。

程文等认为“揭河底”冲刷时的输水输沙是一个非恒定不平衡的过程,并运用数学模型对龙门—潼关段“揭河底”冲刷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

经实测资料验证,在计算水面线、流量方面尚可,但不足以模拟“揭河底”冲刷中河床大幅度冲深,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揭河底冲刷的条件、水流和大幅度冲深之间的内在机理[9]。

但此研究为以后各学者进一步系统研究“揭河底”冲刷机理拓宽了思路,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5结语
由于“揭河底”现象的随机性,实测资料跟随性较差,加之技术手段的制约,使得对“揭河底”冲刷过程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揭河底”冲刷机理问题的研究尚未取得令人满意和突破性的进展。

要使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与力学分析、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发生“揭河底”冲刷河段的来水来沙情况及“揭河底”冲刷过程中有关水文泥沙资料,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借助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开展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机理的研究。

其中数值模拟作为实验模型和理论预测之间的桥梁,可以为理论提供依据、帮助加深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解释甚至发现新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军华,江恩惠,张清等.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机理探讨[c]// 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59-264.
[2]江恩惠.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模拟技术及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0.
[3] 谬风举,方宗岱. 揭河底冲刷现象机理探讨 [ j].人民黄河, 1994( 1) : 22- 25.
[4] 匡尚富. 高含沙洪水揭河底现象及机理研究[ c ] // 第一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5 : 201- 204.
[5] 江恩惠,李军华,曹永涛等.黄河“揭河底”机理研究及室内模拟实验[j].水利学报,2010,41(2):182-188.
[6] 江恩惠,李军华,赵连军等.黄河“揭河底”判别指标理论研究及验证[ j].水力学报,2010,41(6):727-731.
[7] 安书全.黄河“揭河底”冲刷实验研究[ d].南京:河海大学,2008.
[8] g. r. liu m. b. liu.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9] 程文,王新宏,钱善琪等.黄河龙潼段揭河底泥沙数值模拟[ 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1998,14(2) : 178~181.
[10] 安书全,江恩惠,陈毓陵等.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冲刷研究综述[j].人民黄河,2008,30(4):31~35.
[11] 韩其为. 黄河揭底冲刷的理论分析 [ j]. 泥沙研究, 2003( 4): 5~28.
[12] 张金良, 练继建,王育杰.黄河高含沙洪水“揭河底”机理探讨 [ j] .人民黄河, 2002( 8): 30~33.
[13] 缑元有.黄河揭河底冲刷现象的计算分析[ j].水力学进展,2004,15(2):156~159.
[14] 程龙渊等.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揭河底冲刷现象分析[j].
泥沙研究.2005(4):21-29.
[15] 赵文林,茹玉英. 渭河下游河槽调整及输沙特性 [c] // 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 : 102- 105.
[16] 张红武, 张清,张俊华. 高含沙洪水“揭河底“的判别指标及其条件 [ j].人民黄河, 1996( 9): 52-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