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为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新行为主义教育强化理论
11级小教数学班 11247005 傅科亮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行为主义观点及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分析,说明新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在程序教学、教学管理和行为控制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新行为主义教育,斯金纳,强化理论,
新行为主义教育是以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教育思想。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盛行于欧美国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桑代克和加涅等。
斯金纳,是美国很有名望的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于1904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哈纳,毕业于哈佛大学。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学位,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印第安那大学和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受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的思想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影响,30年代就制定了一个从实验的观点来研究行为的纲领,并从事动物学习的研究。1931年发表《描述行为的反射概念》,1938
年发表《有机体的行为》等一系列文章。他设计了“斯金纳箱”,用白鼠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的理论。他主张把反射看成刺激和反应的相关,通过观察刺激和反应的共同变化,建立了刺激一反应的函数关系。1947年以后,斯金纳由印第安那大学回到哈佛大学,进行行为及其控制的研究。
斯金纳的教育思想在50年代的美国盛极一时,此后又对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影响,特别是现在各国纷纷尝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质上就是程序教学思想的延伸。在斯金纳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比如反馈原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定步调原则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性;小步子原则有利于减少学习错误等等。但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如教学程序机械刻板,忽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以及被切割成小步子的程序教材,使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等。
斯金纳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是按照“刺激——反应——强化”的程序进行的。按照这一程序进行教育训练,可以随意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学生的思维最终必须用行为解释,而这种行为又都是由外界引起和受外界控制的。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操作”和对某些行为的“积极强化”,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行为形成的规律,弄清行为与行为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并能够随时设计、塑造和改变学生的任何行为。
一、新行为主义关于强化原理的观点
新行为主义将人的外在行为作为研究的目标,通过对行为的观察来发现问题,进而根据
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对个体施加一定影响,使他们改变行为。针对有人对新行为主义者注重通过动物实验来说明或验证人类行为所进行的批评,斯金纳指出:“人类行为因其复杂性、多样性和成就性有别于其他物种的行为,但是行为的基本过程并不因此而有差异。”“我们之所以研究动物的行为,因为它比较简单。我们比较容易揭示动物行为的基本过程,并能长期地作出记录。我们的观察不会因为被试与主试间的社会关系而变得复杂化。对动物研究时条件比较好控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遗传背景和特殊的生活背景来控制各种变量。”从这些研究出发,他们得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行为及行为控制的重要观点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为矫正的整套理论。根据斯金纳等的研究,在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具体行为与直接后果之间的联系及反馈,对主体的行为起到了制约作用。如果其行为后果是令其感到满意的,这种行为就得到了强化,而主体则倾向于再次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来,以求得更多的满足。这就是一个强化的环节,如果一个行为反复得到强化,该行为就会成为较稳固的行为。相反,如果主体已经确立了这样的行为模式后,当他继续表现出该行为却没有立即得到强化的反馈时,主体就无法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满足,使主体产生减少此行为的倾向。这一过程被称为消退,如果一个行为持续的被消退,就会逐步减少直至消失。另外一种对行为的反馈是当主体表现出某行为后,得到了一种给他带来不良感受的刺激,这就是惩罚,惩罚的结果会使主体感到该行为是不受鼓励的,这样,他就会在以后的行为中避免再表现类似行为。
二、强化原理的应用
当新行为主义者将强化原理应用于教育和行为改变领域时,就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最为典型的就是在程序教学和行为培养方面。
(一)强化原理在程序教学中的应用
程序教学要求,当学习者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之后,立即给予及时的反馈,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地了解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喔开斯等发现,在发言中,得到正强化的学生,比那些被告知发言缺乏洞察力的学生,在临近结束时发言会更多。在程序教学中,如果把告知答案作为强化物的话,当学习者反应错误,则应当告诉他结果(有强化),这比什么都不说(无强化)更有助于其获得正确的知识。因此学习之后的反馈是很关键的,当学生得到了奖励,将增强其自信心,有助于他再次表现类似行为。而当他得知自己做错了,并不会影响其学习,相反会帮助他取得成功。
研究者发现,及时强化是很重要的,个体表现行为之后立即给予强化,有助于个体将行为后果和行为本身建立直接的联系,从而促进该行为的出现率提高。而不适宜的延迟强化,会导致学生的动机受到阻滞,迟到的强化往往不能向学生提供维持学习行为所必须的信息。
斯金纳指出:“要保持行为的强度,就必须强化。”为了使学习者能在行为之后得到强化,程序教学要求在编制教学材料时使每个连续的步子尽可能的小,使得强化的频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即小步子教学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成功。在使用教学机器时,当学生反应正确,机器就会发出强化刺激。而且学生操作机器本身就可得到一定的强化。借助强化原理来运作的教学机器,可以实现因人而异,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进度。这样教师就可以同时面对众多的学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强化原理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斯金纳强调强化在促进学习行为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可以使学生对未来将要出现的奖励感到高兴。为了达到这一长远目标,在学习中要不断地给以反馈,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斯金纳指出:“教师也常常设想,自己的作用只是指出学生错在哪里,但是如果指出学生对在哪里,常常会使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差异。”积极的强化比消极的反馈作用更为有效。如果学生的每个微小进步都能得到教师的奖励,就会极大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强化可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当教师将学生所完成的任务量与他们可能得到的奖励联系起来,就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类似方法还有对完成任务的时间间隔逐步采取缩小的措施,并根据其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一方法对于做作业速度慢或漫不经心的儿童是很有效的。
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当运用强化手段达到一定程度后,可采用自我控制法,使学生不再依靠外在强化而通过对自己实施奖励来建立或维持某行为。运用指导语通过语言来进行暗示或自我控制也是自我控制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运用指导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这样教育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掌握那些固定的知识了,而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手操作,学会观察,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表现出一定的道德修养来。
(三)强化原理在行为控制中的应用
新行为主义者对于强化方法的应用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技巧。如连续强化虽然简单,但在具体应用时往往会由于过多奖励而导致出现餍足现象,使强化的效果降低。所以控制行为时,要考虑强化物的特性、发放时机、发放次数、强化的间隔时间等。
当行为水平不同时,给以个体不同的强化物,这就是差别强化。差别强化使个体能够区分出自己尚未达到标准的行为,从而有效地改善行为。如当一个母亲正在忙自己的事时,对孩子的呜咽声没有回应,孩子就会提高声音,而一旦母亲对嚎啕大哭的孩子有所反应时,就等于给了孩子一次强化。这一强化的结果是以后孩子会更多地表现出哭闹行为来要挟家长了。
当然,新行为主义教育也有他的局限性,首先他仅仅局限于外部行为的控制,忽视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