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翻译之美
四季之美作文英语
![四季之美作文英语](https://img.taocdn.com/s3/m/ea76c16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bc.png)
四季之美作文英语English:The beauty of the four seasons is truly something to be admired. Each season brings its own unique charm and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it special in its own way. Spring is a time of renewal and growth, with flowers blooming and trees becoming lush and green. Summer brings warmth and long sunny days, perfect for outdoor activities and enjoying nature. Autumn is a time of change, with the leaves turning vibrant hues of red, orange, and yellow, creating a picturesque landscape. And finally, winter brings a blanket of snow, creating a magical winter wonderland where everything appears peaceful and still. Each season offers something different to appreciate and enjoy, reminding us of the beauty and diversity of the world we live in.中文翻译:四季之美确实值得欣赏。
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使其在某种特定的方式下变得特别。
春天是更新和生长的时期,花朵盛开,树木变得郁郁葱葱。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答谢中书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答谢中书书》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9342f4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c.png)
答谢中书书体裁:文言文题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作者:名字:陶弘景年代:南北朝描述: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翻译: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原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原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原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也是作者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谢中书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
谢徵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
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赏析二:思想内容《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徵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表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感受英语教学翻译之美
![感受英语教学翻译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ff30adcf33d4b14e852468d0.png)
2017·07文章先从赏析翻译大师钱钟书的作品入手来激发学生兴趣,再结合教材中的句子展开英汉互译训练,鼓励学生们踊跃尝试,在他们主动斟酌并形成较佳译文的过程中,既完成课时任务又引导学生领悟了翻译的准则“信、达、雅”。
让课堂教学有实效性地得到升华。
与此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英语作为语言学科不仅只局限于简单粗糙的日常交流和功利性的应试得分,还能引领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感,从而达到终身追求英语语言学习乐趣的境界。
摘要关键词英汉互译;信达雅;形美;意美;音美从2017年2月18日起,中国中央电视台一套在每周六黄金时段开始热播一档文化气息浓厚的节目《朗读者》,[1]在第一期节目中就邀请到了翻译界的泰斗许渊冲老先生,许老先生与主持人董卿的一席至真至纯的对话令无数观众和网友怦然感动。
这位96岁的耄耋老人谈起翻译,谈起诗词,动情处若青春少年,热泪盈眶,令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肃然起敬,这位老者瞬间上了热搜榜,成了网红并圈粉无数。
而笔者方思自己在英语教学这个岗位上已走过了二十二个春秋,此间虽兢兢业业,热忱待生,一丝不苟,还愚以为是位称职的英语教师。
今日突然惭愧地发现自己仅仅是个训练学生应付各级各类考试的教书匠,还从来没有帮助学生去认真挖掘和感悟语言之美,自觉羞愧难当。
故笔者感慨万千,暗下决心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引领帮助学生在应试中得高分,还要和他们一起享受语言的震撼美,从而引导他们对英语产生由衷的喜爱以致终身沉醉其中,以滋养心灵。
一、感受翻译之美,鼓励探究学习首先,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一段英文诗歌,并引用网络上的几种中文翻译,结果所有学生都惊呆了![2]原来翻译是如此的美好。
【英文原文】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This is why I am afraid;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针对这则原文,网上有普通翻译版、文艺版、诗经版、离骚版、五言诗版、七言绝句版、七律压轴版,等等,翻译各具特色、精彩绝伦。
翻译之美
![翻译之美](https://img.taocdn.com/s3/m/fce6bf986bec0975f465e2b7.png)
toward life.
(Helen Keller – Three Days to See)
•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把生命视作理所 当然。我们知道迟早自己会离开这个世 界,但是,人们通常把这一天想象得遥 遥无期。我们身强体健的时候,死亡是 不可思议的。死,我们很少想到。日复 一日,光阴无限。我们为区区小事而奔 忙,碌碌无为而不知自身对待生命的态 度何等消极冷漠。
• 1. The job began to
grow sour on him.
• 2. The market for these commodities shows signs of
turning sour.
• 1.他开始对这工作开 始感到乏味。
• 2.这些商品出现了滞 销的迹象。
2.1.4 英语转义的审美价值
• 1.汤姆毫无音乐鉴赏 力。
• 2.马琳的身世有不愿 他人提及之处。
• 3.他不善辞令。
• 1. All music is alike to Tom.
• 2. Marline has a history.
• 3. He does not shine in conversation.
3. big words (大词)
• big words(大词)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泛指语言中的大词、长词、难词、生 僻词,其正式程度及语域皆高出一般 词汇。大词,英汉皆有。然而,细心 读者会发现,英语使用大词,频率高 于汉语,且能溢出别样的美。
3.1.1 传递庄重
• 美国第35任总统John F. Kennedy在其就职演 说中有如此一句:
2. 1.4.2 丰腴美
汉语之美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汉语之美的英语作文带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1d8608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76.png)
汉语之美的英语作文带翻译The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Chinese language, with its rich history an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s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s in the world. Its beauty lies not only in its melodious tones and elegant pronunciation but alsoin it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expressive power.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the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Firstly, the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can be found in its pronunciation. Unlike many other languages, Chinese is a tonal language, meaning that the meaning of a word can change depending on the tone in which it is pronounced. There are four tones in Mandarin Chinese: the first tone is high and level, the second tone is rising, the third toneis falling-rising, and the fourth tone is falling. This tonal system adds a musical quality to the language, making it pleasant to the ears. Moreover, the pronunciation ofChinese characters is precise and distinct, allowing for clear communication and effective expression of ideas.Secondly, the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can be seen in its calligraphy. Chinese calligraphy is a unique art form that combines the beauty of writing with the beauty of painting. It is not only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strokes and lin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re carefully crafted and arranged, creating a harmonious and aesthetic visual effect. Calligraphy is highly valued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s considered a reflection of one's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Through calligraphy, one can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artistry of the language.Furthermore, the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lies in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Chinese characters are not merely symbols representing sounds, but they also carry deep meaning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Many Chinese characters are derived from pictographs, which are drawings that resemble the objects they represent. For example, the character "山" (shān) means mountain and is shaped like amountain. Thi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characters adds an extra layer of depth and complexity to the language. Additionally, Chinese idioms and proverbs are widely used in daily conversations, reflecting the wisdom and philosophy of Chinese culture.Lastly, the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can be found in its expressive power. Chinese is a language that allows for nuanced and poetic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sentences is flexible, allowing for various word orders and sentence patterns. This flexibility enables writers and poets to create vivid imagery and convey emotions effectively. Chinese poetry, with its strict rules and rhythmic patterns, is renowned for its elegance and beauty. Through the use of metaphors, allusions, and symbolism, Chinese poets can capture the essence of nature, human emotions, and the human condition.In conclusion, the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can be appreciated through its pronunciation, calligraphy,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expressive power. Its melodious tones, artistic writing, deep meanings, and poeticexpressions contribute to its status a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languages in the world. Learning and exploringthe beauty of Chinese language not onl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enriches our appreciation for the diversity of languages and the powerof human expression.汉语之美。
霍克斯《楚辞》英译本中“香草意象”翻译的美学体现
![霍克斯《楚辞》英译本中“香草意象”翻译的美学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dd241e0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0.png)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0期总第636期霍克斯《楚辞》英译本中“香草意象”翻译的美学体现摘 要:《楚辞》中“香草意象”的翻译不仅仅是翻译理论问题,也是哲学问题,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文化精神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香草意象”的丰富内涵给《楚辞》英译带来了较大困难,本文试以霍克斯的《楚辞》英译本为例,在对《楚辞》中部分“香草意象”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鉴赏意象翻译成果中的美学体现,探讨如何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香草意象”英译才能最大程度实现文化意象传播,并期望以此引起更多的译者更加重视意象翻译。
关键词:霍克斯;《楚辞》;“香草意象”;美学体现作者简介:徐思嘉(1998-),女,安徽芜湖人,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朱文翌,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百花齐放的瑰丽诗篇中,屈原以“气往栋古,辞来切今”的骇俗之作《楚辞》蜚声文坛,卓绝千古。
他采用原始风俗样式加工创造出血肉丰满的独特“香草美人”艺术典型,从而集中体现一种根底深沉、带有浓烈荆楚文化色彩的“香草”情结,将原始的活力、无稽的想象、狂放的意绪、复杂的情感表现得自由而又充分,继而营造了《楚辞》瑰丽的辞采,荡气回肠的浪漫氛围。
诗中江离、木兰、蕙芷、留夷、揭车、杜衡、扶桑、芰荷、芙蓉、申椒、杜若、薜荔等各不相同的“香草意象”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地域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屈原以香草自喻,并把自然香草与人品美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与此同时,这些各不相同的“香草意象”却为翻译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则,它们承载了丰富的语言文化信息,对文本功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不可不译;二则,它们所含蕴的文化信息多为汉族所特有,具有极强的“抗译性”。
二、审美体验与翻译活动的紧密联系美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而“趋美”(aesthetic wardness)也是人类语言的共性。
“文学翻译的美学体现”蕴涵于这一事实之中:审美活动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首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审美主体,无时无刻不面对审美客体,即原文和译文,译文产出后,一部作品被读者首次接受,读者便成了新的审美主体,而在接受过程中读者会将译本同已经阅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就包含着对作品审美价值的检验,读者的理解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译本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https://img.taocdn.com/s3/m/8044228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b1.png)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张培基英译散文《故都的秋》一、本文概述翻译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标准,以揭示翻译活动的审美本质和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对张培基英译的散文《故都的秋》进行深入分析。
张培基先生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以准确、流畅、优美著称,对原文的韵味和意境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再现。
通过对其译文的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美学在散文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的有效沟通。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一篇代表作,通过对北京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
张培基的英译本成功地将这种情感传递给了英文读者,展现了翻译美学在再现原作情感和艺术魅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翻译美学的理论与实践,也对提升我国散文的英译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翻译美学是一门研究翻译过程中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的学科,旨在探索翻译如何在保持原作美学价值的实现目标语读者的审美需求。
翻译美学理论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审美的再现。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原作的美学内涵,通过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原作的美学价值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翻译美学理论的核心在于“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的是翻译要传达原作的思想情感和意境韵味,保持原作的精神风貌;音美指的是翻译要注意原作的音韵节奏和韵律美,尽可能在目标语中再现原作的音韵之美;形美则是指翻译要关注原作的句式结构和修辞特点,使目标语的译文在形式上与原作保持一定的相似性。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如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以实现“三美”原则。
译者还需要注意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审美习惯,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翻译美学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有助于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翻译实践的不断提高。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929d434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6.png)
浅析中国翻译美学的发展历程【摘要】中国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翻译美学的概念和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中国翻译美学的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探讨中国翻译美学的现状和未来前景,以及对翻译实践的启示,揭示了其在翻译学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翻译美学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翻译美学,起源,发展阶段,主要特点,典型代表,未来发展,现状,未来前景,研究意义,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1. 引言1.1 翻译美学的概念翻译美学是指研究翻译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从审美角度探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艺术性和意义传达。
翻译美学通过对翻译活动中文本、语言、文化等因素的分析研究,探讨翻译的审美标准、美学原则和审美趋势,从而揭示翻译艺术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翻译美学旨在提升翻译品质,增强翻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翻译美学既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翻译美学的探讨和研究,可以深化对翻译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促进翻译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翻译美学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于提高翻译水平和推动翻译事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1.2 研究意义翻译美学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对翻译艺术和美学价值进行探讨和审美的理论体系。
研究翻译美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美学可以帮助提升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感知的分析,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更加深入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从而更好地保持原作风貌和意境。
研究翻译美学可以促进翻译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翻译美学的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拓展翻译理论的视野,推动翻译理论朝着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方向发展。
研究翻译美学对于提升翻译水平、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以及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5991a6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5.png)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摘要】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对《诗经》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介绍《诗经》的翻译历史,从中展现翻译的演变和挑战。
然后深入分析翻译美学视角,揭示翻译中的审美考量。
接着探讨英译诗经的特点和现代翻译对比,从语言、文化和审美的角度考察翻译的表现和限制。
最后总结翻译美学视角的重要性,指出对诗经翻译的启示,展望未来研究。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经翻译的复杂性和挑战,以及翻译美学视角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经》、英译、对比分析、翻译历史、视角分析、特点、现代翻译、语言、文化、审美、重要性、启示、未来研究。
1. 引言1.1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经》英译对比分析In the realm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 (诗经) have been a subject of great interest and scrutiny. The Book of Songs is a col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at dates back to the Zhou dynasty, known for its rich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analysis, we will explore the variou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Book of Songsfrom a translation aesthetic perspective,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different translations to uncover the nuances and complexities of translating such a revered and intricate work.2. 正文2.1 诗经的翻译历史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情感。
为什么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动听最漂亮最美妙的语言
![为什么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动听最漂亮最美妙的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f4d8d9b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6.png)
为什么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动听最漂亮最美妙的语言中国汉字具有英文单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汉语是世界上最动听最漂亮最美妙的语言。
1.从节约能源的从角度讲几乎联合国的每份文件都要翻译成中、英、俄、法、西、阿等六种语言版本,而中国汉字版的总是那其中最薄的一份。
毫无疑问这减少了对纸张等资源的消耗。
有人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得到的回答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50000到250 000个单词!天!能全部记下吗?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
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4 000个汉字来表达!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
2.从节省时间的角度讲中国汉字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一目十行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可以肯定的是,阅读表达内容完全相同的文件的表音文字版和表意文字版,你就会发现,阅读汉字版的速度比阅读表音文字版的速度要快得多。
不容置疑,这节省了我们宝贵的时间。
从发音来比较。
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
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4个声调,连乘的结果是2 900个声音,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是1 200个。
而英语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最多不会超过20×20=400个。
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
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
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他有400个发音,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9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2的9次方才大于400。
翻译之美:以《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为例
![翻译之美:以《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3296d87998fcc22bcd10d7d.png)
翻译之美:以《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信为例作者:张丹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文学作品蕴含的审美价值是作者观察生活的艺术结晶。
本文将探讨这封书信在整个小说中的作用,同时也将分析孙致礼与王科一译本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发掘作品中蕴含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书信;翻译;审美翻译之美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
在译本中,要实现原文的审美价值,即译者作为一名读者去体验原文之美,再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即根据翻译规范所进行的翻译活动,把原文转换为新的审美对象,最后原文的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得到实现。
本文选取的是《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给伊丽莎白的第一封信,同时它也是一封辩解信。
该信对小说背景的介绍、人物性格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着重对这封重要的信件所蕴藏的审美价值功能进行探讨。
一、该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和突转书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记录生活。
把书信融进小说则使小说情节联系更加密切,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更好的了解整部故事的发展脉络。
使读者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小说中人物生活背景、性格、观点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
在《傲慢与偏见》中,30余封书信时刻都在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这封辩解信则使小说情节进入了高潮。
伊丽莎白初见达西时,认为他冷漠、傲慢又刻薄。
接下来的几次会面使伊丽莎白笃定了自己的看法,再加上韦翰的挑唆、欺骗和花言巧语使伊丽莎白对达西更加厌恶。
同时,她觉得姐姐简的美好爱情也是由于达西的阻挠才破裂。
于是,达西首次求婚时,伊丽莎白声色严厉的拒绝了,而在文章结尾他们却结婚了,这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
这两人,一个带着傲慢,一个充满偏见是如何化解矛盾走到一起的呢?求婚失败后的第二天早上,达西就给伊丽莎白送去了这封长信,以此来澄清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偏见和误解。
该信的出现是整个小说的高潮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达西借这封信向伊丽莎白说明了自己家与韦翰家的渊源,以及与韦翰的恩恩怨怨,同时也向伊丽莎白说明了自己阻挠宾利与简的原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d59b9ee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e.png)
2013.02学教育7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本体现出的翻译美学张婵(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陕西西安710061)[摘要]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近现代以来,经过国内外多位翻译大家的精心翻译已经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苏轼的代表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各个不同版本的英译本,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关键词]水调歌头;翻译美学;语音;形式;意象一、引言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让国外读者朋友们也能亲身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不少翻译大家将其翻译为英语,让中国古典诗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国宋代著名文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北宋名词,不少海内外翻译大师倾其所力在保持原作的诗词魅力的基础上进行了英语翻译。
本文将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渊冲、林语堂、John ·A ·Turner 等的英译本来分析翻译美学在其中的具体呈现,分别从语音美、形式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分析和阐释其中蕴含的翻译美学,以及呈现出来的中国古典诗词在英译本中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为进一步探讨今后的翻译作品如何更好地展示出原诗词的艺术魅力寻找突破口。
二、翻译美学众所周知,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多种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语言、文字、风格、意境、思想等方面完全一样。
译者只能通过各种翻译手法使得译文在最大程度上接近原文,并且仍然葆有诗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https://img.taocdn.com/s3/m/256076339b89680202d825c8.png)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发表时间:2017-11-13T15:10:01.9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6期作者:杨曼[导读]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李白《将进酒》英译之“三美”比较
![李白《将进酒》英译之“三美”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692af1dc84254b35eefd3434.png)
娱——愤懑——豪狂”四个层面的强烈情感。全诗 富于想象和夸张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生动展示了 李 白狂放不羁、豪迈 自 信的性格特征 。充分表达了 他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无奈之情 。突出体 现 了其艺术个性 。 关于 《 将进酒》的英译研究 ,笔者以 “ 将进酒 英译 ”为关键词查 阅了 C N K I 、维普两个 国内最大
为不 易 ,而 中 国古 诗 的外译则 难 上加难 .由此引发
失 ;孟健的《 从< 将进酒> 的两个译本看 翻译标准》 吲
出许多的讨论和见解 。在众多的翻译标准中,许渊 冲先生基于大量 的亲身实践 .提 出了 “ 三美 ”原
则— — 意美 、音美 、形 美 。笔者 认为 ,这一 原则 对
直译 就 是 “ 请 饮酒 ” ,意译 就是 “ 劝酒歌 ” 。本诗描
要地位 ;昌志刚的 《 诗歌 翻译 中的美 的传递——
以< 将进酒> 的两种英译 文为例》 嘲 对 比分析 了美 国
著 名汉 学 家 S t e p h e n O w e n和 B u r t o n Wa t s o n的 译
6 3 ・
任永 刚 ,刘玉 红 :李 白 《 将进 酒 》英 译 之 “ 三美 ” 比较 也 。” 许 渊 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将 之移 用 、转化 为 翻译之 “ 三 美 ” 原则 。但 并 未集 中地 、系统 地 阐述 其 内容 .只
与一般的格律诗相 比, 《 将进酒》形散而神 聚, 节奏不拘一格 ,自成一体 ,口吻随意却不失大 气。这样的诗在音 、形 、意上都 自 具特色 .翻译时
的 中文 期 刊 全 文 数 据 库 .相 关 论 文 主要 有 以下 4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ac4c8ca4a8956bec0875e399.png)
中西翻译美学对古典诗歌英译的启发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同样也是文学作品中的最高形式,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抒情的方式将思想和情感充分表达出来,并同时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因此要将诗歌的意境再现于外国读者面前,使他们能充分感悟诗歌内涵,给翻译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因为诗歌翻译的特殊艺术性,所以将翻译美学作为理论视角进一步探索诗歌翻译,对于提高诗歌翻译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指导意义。
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文化积淀的不同,中西美学观必然形成差异,因此以美学为理论基础的翻译美学在中国和西方自然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
作为译者,应该通过中西方对比,更多的了解西方的美学思想,学习借鉴西方的翻译美学理论,在继承我国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完善诗歌翻译研究。
一、中西方翻译美学初探(一)中国翻译美学中国的翻译事业始于佛经翻译。
早在汉代的佛经翻译就已经脱离不了美学这条主线。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中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首先提出了“先质后文”的美学论述,“质”即指实质内容,“文”意为作品的感性形式。
文、质之争由此发源。
而后渐渐有了“文质统一”论,然后二者的统一调和才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将其作为翻译活动中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审美规律和审美标准,对我国的翻译活动及译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清末,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即译文要准确,做到不歪曲事实,不遗漏信息,但也不能随意增减内容;“达”指的译文要通顺明了;“雅”则指译文要有文采,选词要生动、形象。
此说将翻译美学推向了致,在译论美学中始终保持着中心思想的地位。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传统美学审美标准的“神似”与“形似”也是翻译标准之一。
将“神似”与“形似”作为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引入译学并以翻译实践之的第一人当属傅雷。
他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所强调的是避免译文的机械生硬,应还原作以神韵。
文言文谢谢的翻译中文
![文言文谢谢的翻译中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224e3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a.png)
昔者余游于江湖之间,览尽天下之胜景,赏尽人间之繁华。
然余心独怀,未尝不思归也。
今日偶得暇,遂赋斯文,以抒胸臆。
余行于途,见山水之美,心向往之。
山川秀丽,草木葱茏,鸟兽飞鸣,花香鸟语,令人心旷神怡。
余乃叹曰:“天地之大,何其美哉!此乃造物者之独钟,岂吾辈所能尽享?”余登高山,望云海茫茫,心驰神往。
想当年,李白登庐山,曾赋诗曰:“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余亦欲效仿古人,一抒豪情。
然余才疏学浅,未能写出如此壮丽之篇。
遂自嘲曰:“吾辈何敢望李白之项背?”行至江畔,见渔舟唱晚,余亦欲效仿,泛舟于江上。
江水潺潺,波光粼粼,鱼跃水面,好不惬意。
余乃赋诗曰:“江水悠悠去不还,渔舟唱晚乐无边。
愿随流水任东西,何惧浪高波涌间。
”夜幕降临,月明星稀,余独坐于江边,仰望天空。
月儿皎洁,宛如明镜,照亮了人间。
余心有所感,遂赋诗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余游历四方,见风俗各异,人情百态。
有慈眉善目者,有凶神恶煞者,有谦谦君子,有卑鄙小人。
余叹曰:“世间万物,皆有其道。
吾辈当以德服人,以仁待人,方得正道。
”余行至一村庄,见百姓安居乐业,老少咸宜。
余心大悦,遂赋诗曰:“村中百姓乐融融,老少相携话家常。
世间美景何处有?此村便是人间天堂。
”余行至一山寺,见僧人修行,心无旁骛。
余叹曰:“修行之道,非同儿戏。
吾辈当以清净心,追求真我。
”余游历之际,见世间沧桑,感慨万分。
余赋诗曰:“世事如梦,人生如戏。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余游历归来,感慨万千。
余赋诗曰:“江湖之远,风光无限。
世间繁华,终是过眼云烟。
余归去来兮,心向往之。
”译文:从前我在江湖之间游历,看遍了天下的美景,享受了人间的繁华。
然而我心怀乡愁,未曾不想归去。
今日偶然有空闲,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我的情感。
我在路上行走,看到山水的美丽,心中向往。
山川秀丽,草木茂盛,鸟兽飞翔鸣叫,花香鸟语,让人心旷神怡。
我感叹道:“天地如此之大,多么美丽啊!这是造物者独具慧眼,难道是我们这些凡人能够完全享受的吗?”我登上高山,望见云海茫茫,心神飞扬。
gentle sunset中文翻译
![gentle sunset中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2fea6e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a.png)
gentle sunset中文翻译
柔和的日落。
日落指的是每一天的太阳落山那一刻,落山的太阳是难以抗拒的美丽。
柔和的日落,是太阳落山时空气中朦胧的雾霭,或是夕阳渐渐沉入大海中,落日余晖洒落在大地上,将色彩点缀的云彩和周围的风景一起祭奠,尽头,是星星点点的繁星,久久不散。
柔和的日落,是一种宁静而和谐的境界,
替人们抹去一天的烦躁与疲惫,安抚内心。
柔和的日落,灿烂而宁静,让人们聆听大自然中最温柔的语言,真切
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以及自然之美,静静地欣赏这一份美好,沉思未来,纪
念过去,在柔和的日落下,可以把所有烦恼一扫而空,放下一切,沉浸在
这份自然之美之中。
bodyline中文翻译
![bodyline中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e5c403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5.png)
"bodyline"的中文翻译可以有多种含义,具体根据上下文和语境而定。
常见的几种含义如下:
身体曲线:通常指人体的线条美感或体态之美。
例如,舞蹈、健身等领域中经常强调身体曲线的优美性。
正面攻击:这个含义源自于板球运动中的一种战术。
在1932年,英国板球队曾经采用“bodyline”的战术,即针对澳大利亚队的投球方向多数瞄准身体位置,导致澳大利亚队员受伤,引发了争议和抗议。
身体轮廓线:在服装设计或裁剪中,bodyline可以指衣物的身体线条或轮廓线。
例如,一件连衣裙的bodyline可以指该连衣裙的整体线条和轮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首英文诗被翻成中文后,震撼,中文之美
楼主:繁一时间:2014-06-27 15:50:00 点击:131532 回复:698
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能像中文这样,产生出如此极具美感的文字来。
当我们不假思索地跟随者众人疯狂地学习英语的时候,是否能偶尔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欣赏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呢?
原文: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
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
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
你说你爱风,
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你说你也爱我,
而我却为此烦忧。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
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
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
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
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
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
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
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
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
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
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
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涼。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尤恐流年拆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