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摘要】本文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地进行任务设计以及在设计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进行剖析,以使得“任务驱动”真正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
【关键词】任务设计主体性学科整合创新性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那么,怎样才能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只有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精心设计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从内心产生强烈的“探索信息世界、了解信息技术”的欲望,以积极探索问题、渴望解决问题的心态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自始至终维持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任务驱动”真正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一、任务设计应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
在教学时,即使课堂中的操作,学生原先已有所掌握,但在讲解时教师最好还是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梳理。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才能等加专心致志且有更大的获益。
在设计任务时,还应尽量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给学生创设一种“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二、任务设计应要有吸引力,体现趣味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而高中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已经初步形成,但依然充满好奇,习惯于游戏,喜欢各种生动有趣的形象,爱听动人的故事,容易被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所吸引。
5.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 教师素养: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 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应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形成有机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②简洁明了:
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反馈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 教学原则: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信息素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
- 教学方法:项目驱动、任务导向、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习效果,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应用能力。
- 教学组织:合理分配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如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 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思考如何将这些案例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 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如何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 讨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教师如何适应这些变化。
七、板书设计
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
4.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如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答案:示例:
教学方法:虚拟现实教学
应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一个三维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案。
答案:示例:
融入教学:介绍条形码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条形码扫描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和方法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和方法一、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首要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这包括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各种软件的使用、网络的基本知识等。
学生要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能够灵活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等,能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网页浏览,以及网络交流等。
2.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这包括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和利用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得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软件操作、网页设计、编程等实践性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二、教学方法:1. 注重实践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教师要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来进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操作技能。
也可以通过一些项目案例或者实战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注重问题导向教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注重问题导向的教学。
即通过一些问题或者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通过问题导向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教学还应该注重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呈现,可以更加生动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信息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及采用实践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多媒体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推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目录
•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 教学方法 • 教学策略 • 教学评价 • 教师角色与素养
01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
实践性原则
总结词
实践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详细描述
实践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同时,实践性原则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 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合作学习法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可以包括编程项目、 网站开发等。学生需要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交流、讨论和实践,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掌 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合作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 趣。
有效性原则
总结词
有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通过有效的教学 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详细描述
有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和解 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选择 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案例教学法
总结词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VS
详细描述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学 习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 学中,案例可以包括各种实际的信息技术 应用场景,如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网站 等。学生需要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 实践,了解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方案 和相关技术,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原则及方法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原则及方法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原则及方法论文信息技术教学不是单一的课程教学,而在于培养促进个人全面的发展,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要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是单一的教师教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也要遵循教学原则。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企业文化精神教育。
此原则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挖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此原则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重视教学实践、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3.启发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原则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的悬念、教师的做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4.巩固性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此原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第4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4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原则与教学方法
4.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一般原则
1.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 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方面含义: 首先,教学原则从属于教学目的,是为了实现 教学目的服务的; 其次,教学原则的确定有赖于人们对教学规律 的认识; 再次,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形式的设计与运用起指导作用。
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
感,更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形成
良好的继续学习的习惯。
4 .任务要具有真实性和合理性
• 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实际,要合理性,不能 为知识点随意设计任务。(如,唐诗的排 版、“画图”中的复制)
5 .任务要具有阶段性
• 为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
示 ④信息技术实验或操作的演示 慢 慢 慢
4.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
6、计算机游戏教学法
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游戏又回过头来加 强了认知活动。——皮亚杰 计算机游戏教学法指教师借用健康、益智 性等游戏软件进行教学,也指让学生利用已掌 握的知识,编写一些简单的游戏程序,寓教于 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或称 游戏化学习模式)
4.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
3. 提问法——发展学生思考力
第四章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
第四章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第一篇:第四章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第四章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学原则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的总结;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规划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的教学活动。
4.1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重视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
二、教学对象:作为学习的主体而存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工具软件不断涌现,学科知识量猛增;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领会、理解与之相关的方法,掌握其本质规律;在意义接受学习的基础上,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对学习的知识能够主动进行意义建构。
三、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关系1)民主化的教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知识垄断地位的瓦解;教师应以平等和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并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2)人性化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更需要需要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寓教于乐和寓教于情,是教学更生动和人性化。
4.2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互动性的教学: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多边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根据学科特点,有效使用各种电子化互动方式如:BBS、E-mail等;使课内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多样化1)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征、已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素养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如:通过信息作品赏析来培养学生态度情感方面的教学目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应遵循的几项原则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设计”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培文三元完小:邓小丽小学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初步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被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所广泛应用。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那么,如何设计优秀的“任务”呢?以下来谈谈本人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与心得。
一、趣味性原则“兴趣,是个人对客体有意选择并力求认识的一种倾向,只有认识趋向于客观对象时间较长,比较稳定作为一种倾向的才能叫做‘兴趣’。
”由此可见,“兴趣”有以下两个基本因素:一是产生有意选择并力求认识的一种倾向;二是这种倾向是比较稳定、长时间的。
因此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参与的主观情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用电子表格处理数据”这一课上,我让学生先将自己所在小组成员的语文成绩做成一个表格,然后排序,再将第一名、最后一名以及自己的成绩作上不同的标记,如:第一名的用红色显示,表示祝贺,并示意希望再接再厉;最后一名的用黄色显示,表示警告,并示意希望迎头赶上;给自己的成绩评定一个等级,用“★”的数量表示。
学生对这一“任务”非常感兴趣,每个学生的情绪及兴趣都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虽然做的内容基本一样,但他们的做法及版面设计却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有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之后,给页面加了非常漂亮的边框和底纹,同时在第一名旁边竖起了一个“大拇指”,在最后一名旁边加了一个感叹号;还有的学生在第一名旁边写上了“恭喜你!”,在最后一名旁边写上了“别灰心!”等激励性的语言和符号。
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自我评价。
这样具有趣味性和实际意义的“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阶梯性原则十个手指不一般长,何况四五十个学生呢!所以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充分的了解,设计具有不同层次的“任务”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从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
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总结词
合作学习法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方法,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详细描述
混合式教学
总结词: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两大趋势,它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
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数据库基础知识
介绍SQL语言的基本语法、查询和操作数据库的方法。
SQL语言
讲解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常见数据库开发工具的使用。
数据库设计和开发
数据库技术
04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
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项目等形式进行。
知识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是否能将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实践项目、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
创新性原则
VS
交互性原则强调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和合作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详细描述
交互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和分享。同时,教师还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讨论、实时反馈等,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详细描述
合作学习法
探究学习法
通过自主探究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总结词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和方法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和方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重点和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一、教学重点1. 培养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生需要具备信息检索、信息评价和信息应用等能力,以便能够高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获取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
2. 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的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知识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和实际操作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为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技术支持。
3.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际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设计和实际应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1. 注重实践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操作。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课、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 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实践项目实践是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项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开展一些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例如设计网页、制作动画、编写程序等。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 结合课外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外资源进行教学。
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也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了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对“学案导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探索,并就“学案导学法”的实施提出了一些见解,主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广泛使用“学案导学法”,以更好地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建构主义学案导学法教学体验有效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升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我们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上要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比较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采用“学案导学法”,是高中新课程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自己动手,才能逐渐达到“自悟规程,自能操作”的境界。
一、学案与学案导学法的概念“学案”是与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生学习方案,它是在教师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集思广益,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
教师编制的学案主要是提出学习问题,让学生解决,以训练和发展学生设计学习方案、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编制的学案主要是合理地设计、规划个体学习,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编制学案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学案有两种呈现方式,即纸质学案和多媒体学案。
“学案导学法”是一种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俗话说:不教定法。
但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获得乘数效应。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中,遵循信息技术的教学原理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为教学效果提供良好的保证。
首先,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为了有效地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我们首先需要创造一个自学的环境,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课程,为学生制定总目标,充分利用电脑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创造力等特点,在一流的目标下告诉学生。
例如,当你教文字处理软件,你可以告诉学生,他们将最终设计一个电子小报,并向他们显示一个模板的通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其次,教学内容分类和合理安排,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常教学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最基本的内容,是教导的基础。
学生只有能力掌握课程的内容,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有基本的了解,经常由老师领导来学习系统学生。
完 已经成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学生进门,你可以带学生开始他们的任务设计,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知识还没有学到,这些内容是第二类教学内容,他们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通常在完成问题的任务的过程中,这样的内容教师只要有适当的指导,学生可以自己从教科书或计算机访问,因此这类教学内容可以used基于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
第三类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学还是困惑,难以理解的内容,那是困难的教学,这样的内容要求教师拨打。
属于无处不在的问题,你需要与所有学生讨论学习,是个别问题可以单独咨询。
这样,从有自学和辅导的老师,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
再次,重新规划,安排教学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内容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实际的任务中,每个班学生看到的仍然是一个具体的任务,但后来任务更多小,功能也比较简单。
教学过程是老师带领学生使用电脑 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任务设置一些认知冲突,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提出问题。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所必需的一项基本素质。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浅谈。
1. 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相适应。
其次,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使学生明确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教学目标应该贴近实际,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教学方法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等方法,有理有据地解释和阐释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培养良好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资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和教学材料。
首先,教学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教学设备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材料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与时俱进,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4. 教学评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估应该是全方位的。
在教学评估中,应该评价学生在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方面的表现,同时还应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评估的方式应多样化,形式可以是考试、作业、实验、综合评价等。
在评估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学习成果,不断提高自我水平。
结语总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实践以及注重学生的全面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要不断创新,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完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与方法【浅谈信息技术课程中
的“任务”设计】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
一般说来,“任务”设计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设计“任务”时,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
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
“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例如,“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学会开机与关机”“掌握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
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教师讲或看教师示范要有效得多。
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任务”,是用非计算机手段难以实现的。
三、“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
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保存起来”。
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体现了与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费在输入文字上。
四、“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__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中指出:“鉴于可以预见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总之,他们必须学会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
面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学校的计算机等设备无法快速更新,教学内容很难超前或与社会同步。
学生学到的一些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不了多久往往就会过时。
因此,信息技术课在介绍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同时,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常言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具有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终身受益。
五、“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涉及到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
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
教师设计“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行排版,并自己画一幅小插图”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语文、美术学科的内容;在“利用Excel,创建本班同学某次考试的成绩表,计算出总分和平均分并排
出顺序,最后写一个简短的分析报告”这个任务中,就整合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内容。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