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
高考历史专题《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三年真题汇总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的统一》三年真题汇总含答案2023年1.(2023年北京)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
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A.无为而治B.戒奢从简C.崇文抑武D.严刑峻法【答案】C【解析】北宋统治者从宿将手中收回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地位等措施,反映出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特点,C项正确;无为而治与“扩大科举规模”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统治者戒奢从简的做法,排除B项;严刑峻法与“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等不符,排除D 项。
故选C项。
2.(2023年北京)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证据的是()①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③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④门第观念日趋淡化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官府的限制也更为松弛,体现了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①正确,宋代贱民基层显著减少,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体现了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正确;宋代伴随着科举制的日益完善,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局面,体现了门第观念日趋淡化,④正确,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并没有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中国古代外戚和宦官专权较为明显的朝代是东汉晚期、唐代晚期和明代晚期,②错误,排除ABD项。
故选C项。
3.(2023年北京)在地方管理上,元朝进行了制度创新,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南、北面官制C.猛安谋克制D.行省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为行省制,D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辽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2024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热点话题不断变化。
在2024年的高考历史科目中,将会涉及一些当下社会热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本文将围绕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展开讨论,探讨与该专题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可能涉及的历史事件包括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关系、文化变革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其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一过程涉及到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考生需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因、过程和成就,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另外,国际关系也是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使得国际关系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包括邻国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
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中美关系的变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都需要考生进行深入了解。
此外,文化变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考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当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现象。
例如,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都是考生需要关注的内容。
以上仅是对2024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的一些初步探讨。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了解,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要注意结合历史事件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问题进行分析。
只有全面了解历史的演变,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发展动态。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参加历史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方式来提高对历史热点专题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途径来感受历史的魅力。
此外,加强历史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通过解答历年历史试题来提升解题能力。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 第6课先秦至秦汉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课件
农业模式
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_精__耕__细__作____的农业 技术体系
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农业工具。
材质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制作从打击制作 耕作工具
到_____磨__制_____再到冶炼;战国时期,铁制农具逐渐推广
原始社会用陶器灌溉;人们已经懂得利用____杠__杆______原理灌 灌溉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末年出现牛耕和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 普遍,铁器时代到来,牛耕得到推广。随着社会发展,犁耕技术不断进步, 尤其是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奠定了后世传统耕犁的基本模式,大大提高了 古代农业生产水平。
史料证史——秦律体现的经济措施 史料 云梦出土的秦简中,出现了二十多个《秦律》的律名,如《田律》 《厩苑律》《仓律》等。……秦代规定市场设置有序化,形成了固定的商 品交易市场。《秦律十八种》之《司空律》《金布律》中均出现过 “市”“市肆”“南街”等名词。《金布律》有如下规定:钱十一当一布, 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 有卖及买也,各婴其贾(价);小物不能各一钱者,勿婴。在财政会计方面, 确立财政收支的凭证制度和审核制度——“上计制度”。如《田律》规定: “乘马服牛稟,过二月弗稟、弗致者,皆止,勿稟致。”
3.集镇、城市的兴起。 (1)集镇的兴起。 ①原始社会末期:___手__工__业__者___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古代集镇雏形形 成。 ②商朝:____商__人______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 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在商人和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 ______集__镇____。
⑤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⑥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⑦主张和而不同。 (2)特点和价值。 ①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②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中国人的___思__维__方__式___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 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01-2023届高考历史考点剖析专题卷 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0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2)考点0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3-7)考点0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8-11)考点0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2-15)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对文化堆积层的分析可知,半坡先民在其定居地居住了三四百年。
半坡人定居时久,聚落规模之大,人口之多是十分令人瞩目的。
这一分析结果说明半坡人( )A.已形成较稳定的农业经济B.建立了高效的管理系统C.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D.掌握了粟麦的复种技术2.据文献记载,商代历法己开始设置闰月,最初没有定制,有时甚至出现再闰或三闰的现象。
大约公元前6世纪后,中国已有十九年七闰的“章”法。
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观测技术出现重大进步B.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C.阴阳合历促进历法发展D.小农经济日益发展成熟3.周公依据宗法制原则分封诸侯,派同姓、母弟在各要冲地区建国,以嫡长子继承制来约束同姓,规定天子是“大宗”,诸侯是“小宗”。
这一举措( )A.分化姬姓宗族内部反叛力量B.维护王权政治体系的稳定C.强化血缘关系弱化政治关系D.导致诸侯分立局面的加剧4.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
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
这一现象(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5.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由贵族参加,战车兵器都由贵族自己装备;战国时期战争持续时间更长,战争规模更大,参战人数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大部分都是庶民,且武器装备都由国家提供。
这种变化( )A.源于礼乐制的破坏B.助推中央集权体制建立C.体现了统一的趋势D.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产生6.鲁国的执政季孙氏调动民众挖沟,孔子的弟子子路是当地的长官,他用自己的禄米做饭给民工吃。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中高考专题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考试总分:17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每题 5 分,共计150分)1. 据史料载: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
周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
这一制度在当时()A.具有社会规范作用B.解决了权力继承问题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利于中原文明的扩展2. 《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3. 右下方为宋代李嵩的《货郎图》,画家描绘了货郎的到来使偏僻乡村像节日般热闹的场景,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宋代( )A.风俗画盛行B.市民阶层扩大C.社会统一安定D.市坊界限被打破4. 按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②唐蕃“长庆会盟”③大祚荣受封为渤海郡王④八思巴被封为帝师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②①D.②①③④5.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这说明()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6. 明代法律规定:“其夫殴妻,非折伤,勿论;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制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
”这反映了( )A.明代法律存在等级观念B.小农经济滋生性别歧视C.明代政府禁止寡妇改嫁D.理学思想影响婚姻观念7.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中对满族群体与满洲贵族进行了本质上的划分,其思想观念也从整体上的大汉族主义转变为进行纯粹的反满洲政府的斗争。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练习及答案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练习:1.(2014浙江丽水8)“如果中国禁止英国人贸易或给他们造成损失,那么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最能证明马戛尔尼这一推论的历史事件是(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B.北伐战争C.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2.(2014山东德州6)“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3.(2014天津市3)与右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4.(2014江苏盐城4)史学家陈旭麓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这是因为,鸦片战争( )A.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B.激化了中国社会的矛盾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A5.(2014山东荷泽7)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核定关税、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
中国人同意这些条款部分是出于权宜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概念。
”“这些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及其附件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6.(2014呼和浩特4)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是( )A.香港岛B.广州C.澳门D.厦门【答案】A7.(2014广东省7)了解历史事件,常常需要知道事件的各个因素。
综合题7图中的要素,这页笔记记录的事件是(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A8.(2014广东揭阳5)在中国近代上,西方列强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其中道指中国社会性质改变的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A9.(2014四川遂宁1)我们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A.中国开放了通商口岸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C.签订了不平等条约D.中国战败了【答案】B10.(2014四川遂宁3)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
全国通用_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政治形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论及周王朝的统治模式,有学者指出,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
下列项中,对这一“统治模式”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④标志着中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及所学知识可得,这体现西周将分风之语宗法制相结合的一种现象,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②不符合题意,中国早期国家不是在西周开始的,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项。
2.(2022·浙江·高考真题)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答案】A【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2·湖南·高考真题)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
这()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动,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除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矛盾导致各家的盛行。
【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备战2025年高考历史之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4 明清社会转型1.(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清初《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小说出版盛行,广为传播,同时出现了满文版本进行刊印。
而对于清政府认为会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稳定的书籍则被列为禁书,进行销毁。
这导致了()A.世俗文化发展停滞化B.社会政治和平失序化C.政府的思想专制僵化D.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2.(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
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3.(2024·山东·高考真题)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
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4.(2024·北京·高考真题)《永乐大典》辑录了先秦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明成祖撰序:“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尽开物成务之道,极裁成辅相之宜,修礼乐而明教化,阐理至而宣人文……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总结性类书②明成祖标榜“文治”强调了图书的教化作用③国家统一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条件④《永乐大典》被明政府确定为儒学基础读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2024·广东·高考真题)明朝时,杭州西湖成为四方宾客“渴想”之地。
“城中人不事耕种,小民仰给经纪,一春之计全赖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览。
高考历史选择题24题汇总和知识整合
专题一:高考24题研究——中华文明的兴起与第一次社会转型(先秦)一、近7年考情分析:1.(2019•全国回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全国回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2019•全国回卷・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4.(2018•全国回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5.(2018•全国回卷・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6.(2018•全国回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7.(2017•全国I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2024年高考历史分类汇编(全国)专题05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学生卷)
专题05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1840-1894)1.(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
这体现了()城市上海汉口天津北京人次年份1846—1860143001861—187********1876—189********1891—1905353206714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2.(2024·浙江1月卷·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道光(皇帝)算是个幸运者,白莲教的事是他父亲嘉庆皇帝了结的;洪秀全的大动干戈则留给了他的儿子咸丰皇帝去担当。
但是,他躲开了这些,却躲不开另一种灾难,那就是相继困扰的边衅与外患。
”下列“边衅与外患”中,发生于道光时期的是()A.噶尔丹叛乱B.鸦片战争C.大、小和卓叛乱D.中法战争3.(2024·江苏·高考真题)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
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
上海洋布店的发展反映出()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B.外来经济因素逐渐渗入C.内地棉纺织业发达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4.(2024·北京·高考真题)《万国公法》译成中文时,某法国外交官说:“那个打算让中国人领悟我们欧洲国际法的人是谁?……他会让我们陷于无尽的麻烦之中。
”另有英文报纸评论道:“我们为中国提供的武器在日后到底是会瞄准我们,还是只会转向新的征服者,现在还不好说。
”这说明()A.引入《万国公法》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B.中国社会对当时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C.中国了解国际法将不利于列强对华侵略D.此时国际法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欧洲国家5.(2024·甘肃·高考真题)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以廉价棉纱倾销中国,另一方面从中国大量进口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高考历史热点专题通常指的是与历史学科相关的高考重点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与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重要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有关。
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围绕这些热点进行出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考历史热点专题。
1.中国古代史:包括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等。
2.中国近现代史:涉及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等。
3.世界史:包括古代文明、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全球化等。
4.重大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十月革命、纳粹德国的暴行、原子弹的使用、联合国的成立等。
5.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孙中山、毛泽东、华盛顿、拿破仑、马克思、恩格斯等。
6.历史现象:如封建制度的形成与解体、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兴起、民族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
7.历史理论与思想:如唯物史观、社会契约论、民主、自由、平等等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8.时事热点: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相关的历史问题,如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等。
在备考高考历史时,学生应该关注这些热点专题,通过阅读教材、参考历史资料、做历年高考真题等方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也要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2023-2024学年全国高中高考专题历史人教版高考模拟(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全国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考试总分: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2 小题,每题 4 分,共计48分)1. 《墨子》有云:“古者国君诸侯之以春秋来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严教,退而治国,政之所加,莫敢不宾。
”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B.宗法制积极的政治作用C.墨家对地方治理的理想化追求D.天子直接处理地方事务2.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重。
与此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3. 对如图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民族间经济交流加强C.社会分工扩大4. 1995年,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举办的关于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研讨会上,学者们认为非洲“吃饭靠大树”“财富看实物”“部族利益高于一切”的部族主义观念、封闭的农业文化性质等生产和消费文化与现代化精神背道而驰。
2001年,张宏明指出必须重建非洲文化才能使非洲摆脱边缘化的厄运。
这些观点反映了()A.学者对非洲史的研究观念相对滞后B.探讨非洲史的观念和途径比较清晰C.非洲传统文化不利于现代化的发展D.非洲文化与发展研究有待继续深化5. 汉代桑弘羊认为:“春夏生长,利以行仁;秋冬杀藏,利以施刑。
”其观点()A.体现了汉初无为而治的理念B.反映了汉代法律儒家化的特点C.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D.表达了对独尊儒术的强烈不满6. 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允准比利时商人创立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委派天津知府与洋商订立合同。
规定以旧城鼓楼为中心,方圆3公里内为公司经营范围。
下图为该公司成立后的情景。
据此可知()A.天津开放程度属全国领先B.天津交通领域新旧杂陈C.西方在华资本实现合法化D.清朝经济主权进一步沦丧7. “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
高考历史专题
第37讲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和破解生命 37讲 起源之谜 第38讲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38讲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二十单元 单元总结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39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39讲 第40讲 新文化运动的与马克思主义的 40讲 传播 传播 第二十一单元 单元总结
下一页
历史人教版
第41讲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41讲 第42讲 毛泽东思想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42讲 第二十二单元 单元总结 第4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4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 第二十三单元 单元总结 第44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44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二十四单元 单元总结
返回
第21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21讲 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十一单元 单元总结 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2讲 第23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和对外 23讲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十二单元 单元总结 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4讲 第十三单元 单元总结
下一页
历史人教版
第25讲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 25讲 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26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 26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 第十四单元 单元总结
选修四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古代中外的政治家、 古代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 近现代欧美和亚洲的革命家
下一页
历史人教版 热点链接
热点1 热点1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热点6 热点6 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 热点7 热点7 热点8 热点8 热点9 热点9 不动摇、不懈怠、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全球应对金融危机 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 中日朝《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
下一页
历史人教版
选考部分
高考历史微专题
高考历史微专题一、什么是高考历史微专题?高考历史微专题是指在历史科目中,相对于大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而言,所涵盖的比较小的、具体且有限的历史主题。
它通常是以某一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为核心,探索相关的历史背景、影响和意义。
二、高考历史微专题的重要性高考历史微专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考生的历史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研究高考历史微专题,考生可以扩展自己的历史知识面,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帮助考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问题:通过研究高考历史微专题,考生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和维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考能力。
3. 培养考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高考历史微专题,考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中的各种题型。
三、如何有效研究高考历史微专题?要有效研究高考历史微专题,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 系统研究基础知识:在研究高考历史微专题之前,首先要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只有建立了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微专题。
2. 注意积累和总结:在考生研究高考历史微专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和总结相关的历史知识。
可以通过做笔记、整理思维导图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便于日后复和回顾。
3. 深入思考和探索:在研究高考历史微专题的过程中,考生要主动思考和探索相关的历史问题。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历史背景和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
四、总结高考历史微专题是高考历史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它对于考生来说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高考历史微专题,可以拓宽历史知识面,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生在学习高考历史微专题时,应注重系统学习基础知识,注意积累和总结,深入思考和探索,从而更好地备战历史考试。
高考历史:历史专题知识框架
高考历史:历史专题知识框架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可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抗争史和探索史)。
本专题主要涉及:列强侵略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屈辱史)、近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争史)二个方面的内容。
而探索史主要在专题三中讲。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民主革命是实现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社会性质的不同,因此民主革命的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指寻求民族独立(反侵略)和社会进步(反封建)而进行的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本专题主要涉及农民阶级领导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涉及两条主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实现祖国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第一、第二课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包含三个阶段:(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的起步。
新中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而逐步确立了国家的三大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完善版含参考答案或解析
新课标高考历史41题历史图片题专题训练(含参考答案或解析)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示意图,提取两项相关唐、宋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唐代海陆并举宋代海路发达。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北方经济发展,南方得到开发,国力强盛,国际威望很高,保障了海陆丝绸之路的畅通。
宋朝民族政权并立,路上丝绸之路衰落,经济重心南移,制瓷业、丝织业、茶叶等生产发达,造船航海技术发达,促动海路交通。
信息:宋朝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建立的政权,如辽、西夏、金。
唐朝没有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说明:唐朝国家统一,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宋代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息:清代南北大运河通州段上,河上行船往来穿梭,桥上行人来往持续,岸上人群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像。
清代北京鼓楼前,店铺林立,百货竞陈。
说明:清代的北京,不但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商业城市。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从上面图表中分别提取这两国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41、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相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信息:①李鸿章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2分)说明:他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具有改革思想,受到当时开明知识分子的尊重;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信息:②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分)说明: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企业制度的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创办推动了教育近代化;近代海军的建立推动了军事近代化。
(2分)③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大,发展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评价要素:结果类、性质类、意义类高考不仅重视对历史背景要素和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的考查,更重视历史概念的结果要素和评价要素(即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等)的考查,要求考生回答“如何评价”、“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检测考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所谓“评价”,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高低,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积极与消极等等,也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等。
(一)结果类1.结果[概念解释]是指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
[应用训练]从中华民国成立到五四运动前,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了哪些方面的努力?结果如何?说明导致上述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
(1992年全国历史高考试题)[参考答案]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参议院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复辟帝制;发动护法运动。
孙中山的努力屡遭挫折,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彻底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些工作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基本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孙中山屡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局限性,不能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
2.效果[概念解释]是指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从词性上看,效果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1993年全国)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参考答案]以魏源为代表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先进人物,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
他领导的太平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后失败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他所发动的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是百日维新也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纲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总体上获得成功。
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运用这一思想武器,终于赢得了新中国,并指明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3.成果[概念解释]成果与效果词意相当,成果更明显地是肯定其积极面,即所取得的成就、成绩。
从词性上看是褒义词。
[应用训练]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最重要的成果是: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发展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解题思路]此题要求的是对斗争成果的重要程度做出分辨,四个备选项均是20世纪初期,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要成果。
此题限定语“最重要”的标尺是“历史地位”,某一行为产生的诸成果中,哪一个历史地位最重要,哪一个就是最重要的成果,此题的答案为A。
理由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是共和制对君主制的一次重大胜利,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4.后果[概念解释]后果指最后的结果,虽然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代替后果,但后果多用在消极的方面。
[应用训练](2003春季文综)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
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参考答案]中国物质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二)性质类1.性质[概念解释]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特点、根本属性,是本质特征。
性质常因所指事物的不同其具体含义也不一样,如关于战争的性质,则需要着重谈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性的,还是反侵略性的;如历史事件的性质,往往应考虑用阶级分析法,明确是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如革命的性质,就必须当以时的社会形态为出发点,从革命面临的任务、革命的领导者、革命的历史功绩方面来考虑。
下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应用训练]在下列战事中,具有反侵略性质的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百团大战[应用训练](2003春季高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将它们转变为:A.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B.工人群众的集合所有制企业C.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D.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参考答案] D[应用训练](1998全国)建国以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这一措施:A.兼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B.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C.兼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解题思路]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中国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但这其中的许多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属于社会主义的革命。
属于选择C。
2.实质[概念解释]即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
实质也就是本质,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不易改变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质。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简单直观地是无法正确认识的,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应用训练](2000年春季高考)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领悟“实质”的含义,它是被某种表面现象所掩盖的,其特点是隐蔽的、深刻的、稳定的,所以揭示实质就不能用简单的直观法去认识,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过渡时期总路线包含目的和手段两个方面,目的是实质性的,其目的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惟一的经济基础,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另外从技巧上说,B、C、D作为并列的同类现象,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区分出实质还是非实质。
正确答案A。
3.特点[概念解释]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因素,通俗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特殊性一般通过和同类事物比较、鉴别中得出结论。
[应用训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大特点是:A.外资大量涌入 B.民族工业崛起 C.政府名存实亡 D.原料大量出口[解题思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侵华也由原来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因而外资的大量涌入,也就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大市场特点。
故A项正确。
(三)意义类[概念解释]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
广义上的意义,一般说来性质、特点、作用、影响、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所以,当题目问及某一事件的意义怎样,上述提到的这几方面都应加以考虑。
[应用训练]“五四运动”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解题思路]此题就是典型的要从意义的各方面进行回答,它的答案涉及到五四运动的性质、特点、作用、伟大功绩、影响等。
[参考答案]①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③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④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作用[概念解释]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
[应用训练](2003春季高考)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解题思路]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解题时要注意打破思维定势,正确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据此分析B 项削弱了皇权的说法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为B。
2.影响[概念解释]影响是指通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事物(行为、思想、性质)所起的作用或改变。
作用和影响的含义基本相同。
但应该注意的是在历史问题中,接触到作用或影响,一般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作用或影响。
[应用训练](20XX年江苏)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国的有识之士继续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奋斗,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他们所作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凯独裁,反对袁世凯复辟。
影响: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
经济方面:兴办实业。
影响:“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文化方面:发起新文化运动。
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3.经验[概念解释]经验是指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是指实践范畴中的成功的因素,有学习推广的价值。
可以是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来源于反思的、即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
[应用训练](20XX年广东)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A.英法德B.英法俄C.美法德 D.美英法[解题思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三大理论基础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所以这一科学理论的诞生与这三个国家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