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血小板激活产物
体外循环期间的血液保护
体外循环期间的血液保护体外循环期间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体外循环血泵的机械转动和负压吸引等所产生的涡流和剪切应力变化、各种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使血液的质与量在短期内产生变异而引起机体凝血机制的变化,进而诱发全身炎症反应,都可引起术后诸多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
如何在围术期减少和避免手术及体外循环对血液的破坏,是减少血及血制品的输注量、预防术后并发症、维持体内生命器官功能的重要措施。
体外循环期间血液的保护重点在于减少血细胞的机械性破坏和血液凝固功能失常、纠正因体外循环操作对血液成份和功能的变化以减轻术中和术后失血和因血循环功能改变对机体器官功能的影响。
一、体外循环对血液成份的影响(一)体外循环对红细胞的影响体外循环血泵的机械挤压,氧合器、管路、微拴滤器以及各连接部位骤然口径变化的剪切应力和喷射力,低于1/3大气压的过大负压吸引,吸引术野血液过程中产生的气-血界及组织-血界,选用生物相容性较低的体外循环套路材料等多种因素均可破坏红细胞膜,导致急性溶血。
体外循环还使红细胞机械脆性增加,寿命缩短,诱发延迟溶血。
红细胞溶血后释放的二磷酸腺苷(ADP)可进一步激活血小板产生聚集。
溶血后的血红蛋白通过网织内皮系统处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达100mg/dl出现血红蛋白尿,超过300mg/dl可产生肾功能损害。
(二)体外循环对白细胞的影响通过直接途径或补体激活的间接途径激活白细胞,使其释放细胞因子、颗粒酶体内容物、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氧代谢产物等多种介质,进而诱发全身炎症反应。
(三)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预充液的稀释作用,氧合器的大面积吸附,人工材料异物表面等各种直接或间接途径均可激活血小板,使其发生粘附、聚集、收缩、释放等反应,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消耗性下降,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降低,出血增加。
体外循环机的血流停滞区及湍流部是血小板聚集之处。
鼓泡式氧合器及负压吸引管中的的气-血界面使血小板的减少呈指数增加。
低温、肝素、鱼精蛋白及漂浮导管的使用等均会对血小板数量及功能产生影响。
抗血小板药的临床应用
抗⾎⼩板药的临床应⽤抗⾎⼩板药的临床应⽤⼀、动脉⾎栓形成的危害性动脉⾎栓形成主要发⽣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动脉⾎管⾎栓形成在临床上可导致⼼绞痛、⼼肌梗死、缺⾎性脑卒中和周围⾎管闭塞症等常见多发病。
⼼脑⾎管栓塞是常见的病死原因,在我国⼈⼝的死因中约占半数。
⼆、⾎⼩板激活和动脉⾎栓形成⾎⼩板是由巨核细胞⽣成的⾎液中3种有形成分之⼀。
⾎⼩板在初期⽌⾎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正常⾎管内⽪细胞有抗⾎栓形成作⽤,⾎管受损破裂后⾎⼩板可黏附聚集于⾎管裂⼝处,形成⽌⾎栓⼦⽽达到初期⽌⾎。
在动脉粥样硬化时,由于斑块破溃从⽽激活⾎⼩板,⾎⼩板在破溃处黏附、聚集,并可黏附⽩细胞形成⽩⾊⾎栓。
因此,⽩⾊⾎栓和⽌⾎栓⼦的形成机制是相似的,不同之处是⽩⾊⾎栓发⽣于内⽪受损但⾎管未破裂,⽽⽌⾎栓⼦是形成于⾎管裂⼝处。
⾎⼩板黏附是通过其膜糖蛋⽩Ⅰb与⾎管性⾎友病因⼦(vWF)结合,进⽽与内⽪下组织结合⽽发⽣的。
激活的⾎⼩板膜糖蛋⽩IIb和IIIa形成复合体,通过纤维蛋⽩原与另⼀⾎⼩板的膜糖蛋⽩IIb/IIIa 复合体结合⽽出现⾎⼩板聚集体。
激活的⾎⼩板还释放多种活性物质,如ADP,TXA2,PF3等,可促进聚集体进⼀步发展,增⼤并且为凝⾎过程提供反应平台。
粥样硬化斑块和⽩⾊⾎栓使⾎管腔狭窄并影响⾎流,从⽽在局部可使⽣成的凝⾎酶积蓄达到有效浓度,使纤维蛋⽩原转变为纤维蛋⽩,并⽹络红细胞等形成红⾊⾎栓。
因此,动脉⾎栓的结构特点是⽩⾊⾎栓的头部和红⾊⾎栓的尾部。
从动脉⾎栓的形成过程可见,⾎⼩板的激活是动脉⾎栓形成的始动物,若能控制⾎⼩板不被激活即可阻⽌或延缓动脉⾎栓的形成。
三、抗⾎⼩板药的作⽤机制60年代初发现⼆磷酸腺苷(ADP)可以引起⾎⼩板聚集,因此建⽴了⽐浊法测定⾎⼩板聚集性,为体外分析⾎⼩板功能开辟了新途径。
当时,发现了不少可以促进⾎⼩板聚集的物质,如肾上腺素、凝⾎酶、⾎清素(5羟⾊胺)和胶原等。
随后,由于分⼦⽣物学、分⼦免疫学的发展,对⾎⼩板黏附聚集机制有了深⼊的了解。
机采血小板常温保存过程中代谢及体外功能变化的研究
机采血小板常温保存过程中代谢及体外功能变化的研究刘淑清【摘要】目的:研究机采血小板常温保存过程中代谢及体外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15U保存0~9d机采血小板的血气指标、葡萄糖、乳酸、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膜表面CD62p表达率、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水平、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进行系统监测,分析机采血小板体外保存过程中代谢指标与体外功能的关系.结果:血小板在体外保存9d的过程中,乳酸与H+逐渐堆积,pH值随之下降;血小板低渗体克反应在6d时开始明显下降;CD62p表达率随保存天数增加而逐渐增高,凝血酶激活后CD62p再表达率逐步下降,血气、葡萄糖、乳酸等代谢指标与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CD62p的表达率及再表达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代谢指标的监测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的变化,从而对血小板保存质量作出系统评价.【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3(032)011【总页数】3页(P115-117)【关键词】血小板保存;机采血小板;血气;低渗休克反应;CD62p【作者】刘淑清【作者单位】内蒙古血液中心,01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143目前国内机采血小板主要采用ACD-A抗凝剂——血浆悬浮保存,保存过程中通过消耗血浆和抗凝剂中的葡萄糖提供能量,以维持血小板的形态与功能。
笔者通过对保存过程中血小板的代谢规律与体外功能变化的系统监测,分析二者的相关性,为血小板保存方法研究和全面质量控制系统的建立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仪器与试剂:美国血液技术公司MCS十血细胞分离机和995E采集保存袋;ACD-A抗凝剂(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MEK-6180 K型血细胞计数仪(日本NIKONKOHDEN公司);AVL OMNI3血气分析仪(瑞士AVL公司);VITROS 950干化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强生公司);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Becton Dickinson)和CeIlQuest分析软件;APACT2聚集仪(四川美生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血小板振荡保存箱(美国Forma公司);H19321微电脑M pH计(HANNA公司);37℃恒温水浴箱(北京长安科学仪器厂)。
体外循环凝血常见原因
体外循环凝血常见原因体外循环凝血是一种在心脏手术和其他需要维持血液供应的医疗程序中常见的技术。
它通过使用体外循环机器来代替心脏和肺部的功能,保持血液流动,并维持患者的生命。
然而,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出现凝血问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本文将探讨体外循环凝血常见原因,并提供相关解决方案。
1. 异物激活凝血系统在体外循环过程中,异物(如人造材料、气泡等)可能与血液接触,激活凝血系统。
这种激活可能导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形成以及其他凝血反应的进行,最终导致形成微栓子或栓塞。
解决方案: - 使用低表面张力的材料制造体外循环设备,以降低异物激活凝血系统的风险。
- 定期检查和清洁体外循环设备,以防止异物积聚。
2. 补充抗凝剂不足体外循环过程中,抗凝剂的使用是必要的,以防止血液在体外循环器内凝结。
然而,抗凝剂的不足可能导致血液凝结和栓塞的发生。
解决方案: -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并根据需要调整抗凝剂用量。
- 确保抗凝剂供应充足,并定期检查抗凝剂储备。
3. 血小板功能障碍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功能可能受到抑制或受损,导致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能力下降。
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并对手术成功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 - 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并根据需要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 使用适当的药物来改善血小板功能,如丙种球蛋白、氨甲环酸等。
4. 纤溶系统异常激活体外循环过程中,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释放,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
解决方案: - 监测患者的纤溶系统指标,如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并根据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 使用抗纤溶药物来抑制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如氨甲环酸、氨基己酸等。
5. 血液稀释为了确保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维持血液流动,可能需要使用大量的液体来替代失去的血液。
这种补液会导致血液稀释,进而影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功能。
血小板在HIV-1慢性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艾滋病性病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Chin J A丨DS STD Vol.27 No.3 Mar 2021315 DOI: 10.13419/ki.aids.2021.03.28•综述•血小板在HIV-1慢性感染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吴逢英、张纪元2,代晓朋u,王福生1’2(1.解放军医学院,北京100853;2.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北京100039)摘要:血小板不仅介导机体止血和凝血过程,而且作为炎症细胞参与机体感染免疫。
在I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中,血小板内化吞噬H1V-丨,充当病毒感染CD4’T淋巴细胞的中介,并且保护HIV-1不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促进H IV-I在体内的系统传播与持续存在。
同时,活化的血小板可以通过释放促炎因子,维持系统的免疫活化和持续炎症反应。
而且,血小板通过与免疫细胞的结合精准调节免疫细胞功能,进而影响机体对H1V-1感染的免疫 应答。
本文旨在了解血小板在促进H[V-1感染与免疫致病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1型艾滋病病毒;血小板;感染;免疫;致病中图分类号:R512.91;R37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662(2021 >03-0315-04Research advances of the role of platelet in HIV-1 infection W U F e n g y in g1, Z H A N G J iy u a tr, D A I X ia o p e n g1 \W AN G F u s h e n g'2. (1. M e d ic a l S c h o o l o f C h in ese P LA, B e ijin g l00853, C h in a; 2. N a tio n a l C lin ic a l R esea rch C e n te r f o r In fec tio u s D isea se s, th e F ifth M e d ic a l C e n te r o f C h in ese P LA G e n era l H o sp ita l, B e ijin g100039)Corresponding author: W A N G Fusheng, Email: *****************; D A I Xiaopeng, Email: daixiaopeng2008@ Supported by the Clinical Scientist Program of Peking University (BMU2019LCKXJ013); the Excellent Youth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ese P L A General Hospital (2019-YQPY-009)Abstract: Platelets not only mediate the process of hemostasis and coagulation, but also participate in infection immunity as inflammatory c ells. In HIV-1 infection, platelets internalize and engulf HIV-1, acting as an intermediary for viral infection of C D4T cells, and protecting HIV-1 from recognition by immune system, thus promoting systematic transmission and continuous existence of HIV-1 in vivo. At the same time, activated platelets can maintain systematic immune activation and sustained inflammatory response by releasing pro-inflammatory factors. Moreover, platelets accurately regulate the function of immune cells by combining with immune cells, which in turn affects the immune response of the body to HIV-1 infec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 s to review the research advance of platelets i n promoting HIV-1 infection and immunopathogenicity.Keywords: HIV-1; platelets; infection; immunity; pathogenesis血小板由骨髓造血组织中成熟的巨核细胞产生,在机体 感染免疫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器械 血小板激活 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医疗器械血小板激活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医疗器械在现代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监控等方面。
而血小板激活作为一个关键的生理过程,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和了解医疗器械对血小板激活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血小板激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血小板的粘附、激活和聚集等多个阶段。
血小板激活的异常可能导致血液凝固过程的紊乱,从而引发许多血液相关疾病,如血栓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等。
医疗器械与血小板激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某些医疗器械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与血小板接触,触发血小板激活的过程。
这可能会导致血小板的异常聚集和血液凝块的形成,从而增加了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制定和遵守血小板激活标准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疗器械制造商设计和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产品,并帮助医疗保健提供者更好地选择和使用医疗器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血小板激活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行业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深入研究血小板激活机制,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优化医疗器械的设计,以降低其对血小板的激活程度,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医疗器械对血小板激活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血小板激活标准,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提高医疗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与监管,以促进医疗器械的发展和应用,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叙述和分析医疗器械对血小板激活的影响以及血小板激活标准的重要性:第一部分将引言,介绍本文的背景和目的。
在这一部分中,将概述医疗器械和血小板激活的基本知识,并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标。
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血小板激活的定义和机制。
血小板激活作为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对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功能至关重要。
我们将解释血小板激活的生理过程和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医疗器械对其影响的重要性。
造血干细胞体外诱导生成血小板研究进展
造血干细胞体外诱导生成血小板研究进展赵昕亚(综述);董林(审校)【摘要】Clinical platelet demand increases every year,but the platelet storage period is short.The problem is the uncertainty of the number of donors,which will result in insufficient clinical platelet supply.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an b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megakaryocytes to produce platelets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linical use.The various in vitro culture factors, especially the cytokines,are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elet in vitro inducing system .With technical advances on producing platelets in vitro,it′s believe that in the near future the platelets derived from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clinical blood source.%临床血小板需求量逐年增加,但血小板储存期短、献血者人数的不确定性等造成临床血小板供给不足。
造血干细胞可体外诱导生成巨核细胞,继而生成血小板,此途径对临床用血意义重大。
其中,体外培养的各种参数,特别是可以调控生成血小板的细胞因子,对构建血小板体外诱导培养体系有重要影响。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功能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第一杀手,占到患者死亡的30%左右。
研究者现在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的。
但是,当斑块破裂时相关成分会出现在动脉细胞外基质中,从而开启血小板凝集功能或动脉血栓。
与此同时,巨噬细胞来源泡沫细胞产生的组织因素也会启动血液系统的凝集作用。
这些过程均可引起血块的增加,且能引起从中风到心肌梗死(M I)的临床疾病。
现在,血小板抑制剂已成为急性心血管事件预防和治疗原则的主要用药。
其中,三种主要的血小板抑制剂是:阿司匹林,包括氯吡格雷在内的噻吩吡啶类派生物和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
因为GP IIb/IIIa拮抗剂仅能以静脉形式获得,无法用于医院外患者的长期治疗。
另一方面,患者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降低心脏疾病的长期风险。
近来,关于临床实验室是否应该测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血小板功能作用的问题存在着越来越大的争论。
本文讨论了测量这些抗血小板药物作用的药理学和可获得的实验室检测。
血小板和血块形成血小板在正常止血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
他们没有细胞核,但含有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派生生长因子、凝血因子(vWF)、P-选择素构成的α-颗粒及二磷酸腺苷(ADP)、血清素和钙组成的密集颗粒。
当发生血管损伤时,暴露的vEF和胶原蛋白结合到循环血小板上并激活他们。
激活过程中,释放α和致集颗粒(脱粒过程)从而聚集更多血小板到达血管损伤位置并增强血小板活性。
血小板也能合成和释放凝血烷(另一种活性调节物质)。
血小板活性过程中,细胞表面的GP IIb/IIIa受体变形,从而使纤维蛋白原(因子I)结合到血小板上。
同时,作为血凝固的一部分,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因子X III在血凝固过程最后一步交叉连接纤维蛋白。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结果是引起稳定血小板形成或构成基本的止血(图1)。
该简化图形展示了血液凝块形成的基本步骤。
体外血液凝固过程是两种不同方式的结果,血液凝集(左边)和血小板激活(右)。
体外凝血机制
体外凝血机制
在体外,凝血机制是人体血液凝固的过程。
当血液离开人体后,很快就会凝固,这是因为血小板和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血小板会释放出促凝物质,使得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凝块。
这个过程被称为血小板聚集。
同时,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也会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的牢固性。
然后,凝血酶会使纤维蛋白在XⅢa的作用下聚合交联,生成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并析出不溶性纤维蛋白副产物。
至此,血液已经凝固。
此外,血液凝固过程中还有抗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包括D-二聚体、L-抗凝系统等参与其中。
总结来说,体外凝血机制涉及了多个生物分子的复杂交互作用,最终导致血液凝固。
2019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发布清单
2019/7/24
2020/8/1
全国医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理治疗设备分技术委员会
2019年第60号
45
YY/T 1664—2019
甲状旁腺激素测定试剂盒
2019/7/24
2020/8/1
全国医用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9年第60号
46
YY/T 1665—2019
2019年第47号
17
YY/T 1648—2019
输液器具用过滤器的泡点压与细菌截留能力关联方法
2019/5/31
2020/6/1
全国医用输液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9年第47号
18
YY/T 1649.1—2019
医疗器械与血小板相互作用试验第1部分:体外血小板计数法
2019/5/31
2020/6/1
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
2019/10/23
2020/10/1
全国医用体外循环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9年第84号
53
YY/T 0513.1-2019
同种异体修复材料第1部分:组织库基本要求
2019/10/23
2020/10/1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2019年第84号
54
YY/T 0616.5-2019
2019年第47号
28
YY/T 0506.8—2019
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8部分:产品专用要求
2019/7/24
2020/8/1
全国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2019年第60号
29
YY/T 0639—2019
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16
外科植入物全髋关节假体旳磨损第2部分:测量措施
修订
YY/T
17
外科植入物全髋关节假体磨损第3部分:轨道轴承型磨损试验机旳载荷和位移参数及有关旳试验环境条件
制定
YY/T
全国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原则化技术委员会骨科植入物分技术委员会
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查中心
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查中心
制定
YY/T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查所
7
腺苷脱氨酶测定试剂盒
制定
YY/T
上海市临床检查中心
8
医用质谱仪第1部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制定
YY/T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查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查所
9
医用冷藏箱
修订
YY/T
全国测量、控制和试验室电器设备安全原则化技术委员会医用设备分技术委员会
辽宁省医疗器械检查检测院
10
制定
YY/T
中国食品药物检定研究院
71
一次性使用医用手套第5部分:抗化学物穿透持续接触条件下液体渗透原则试验措施
制定
YY/T
全国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原则化归口单位
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查中心
72
合成水激活聚氨酯玻璃纤维矫形绷带强度和固化时间测定试验措施
制定
YY/T
南京双威生物医学科技有限企业
73
接触性创面敷料性能评价用原则试验模型第5部分:评价止血性能旳体外模型
制定
YY/T
全国医用电器原则化技术委员会物理治疗设备分技术委员会
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查中心
22
肢体加压理疗设备通用技术规定
修订
YY
血小板颗粒释放机制及其对标本检验前变异影响研究进展
血小板颗粒释放机制及其对标本检验前变异影响研究进展张式鸿1, 房邦仁2, 叶曼曼1, 邓冠华2(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广东 广州 510080;2.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研究企业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530)摘要:血小板释放是指活化的血小板以分泌的形式释放其颗粒(α颗粒、致密颗粒和溶酶体颗粒)及内容物进入血浆的过程。
近20年来,抗血小板药物的开发推动了血小板释放机制及其对临床标本检验前变异影响的研究。
在体外,血小板释放与标本检验前变异紧密相关,因储血容器的材质及内部添加剂、剪切力、保存温度等因素可导致血小板形态改变、活化、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其释放颗粒及内容物并导致标本检验前变异,最终影响检验结果。
因此,有必要了解血小板释放对标本检验前变异的影响,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小板释放;血小板颗粒;检验前变异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echanism of platelet granule release and its effect on specimen preanalytical variation ZHANG Shihong 1,FANG Bangren 2,YE Manman 1,DENG Guanhua 2.(1.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80,Guangdong ,China ;2. Guangzhou Improve Medical Technology Co.,Ltd.,Enterprise Key Laboratory for Blood Compatibility of Medical Materials ,Guangzhou 510530,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Platelet release refers to the process in which activates platelets release their granules (α granules ,compact granules and lysosomal granules ) and contents into plasma. Over the past 2 decades ,the development of antiplatelet drug has led to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platelet release mechanisms and their effects on preanalytical variation of clinical specimens. In vitro ,platelet relea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preanalytical variation of the specimen. Factors including the material of the blood storage vessel ,internal additives ,shear stress and storage temperature may induce platelet morphological changes ,activation and dysfunction and consequently affect the release of platelet granules and contents. It will lead to preanalytical variation of specimens ,and finally influence the resul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platelet release on preanalytical variation of specimen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esults.Key words :Platelet release ;Platelet granule ;Preanalytical variation作者简介:张式鸿,男,1968年生,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研究; 房邦仁,男,1990年生,硕士,主要从事采血管表面血小板行为的研究。
血小板保存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保存的研究进展由于血小板制品具有显著而难以替代的止血疗效,因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既便如此,血小板制品在临床上仍长期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未来的供需矛盾还会更加突出。
从全血中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和去白膜法(BC法[1])。
欧洲各国应用白膜法分离制备汇集血小板[2.3]。
目前国内制备浓缩血小板的2种方法都在应用。
下面就血小板的保存作一综述。
122℃室温保存由于血小板寿命短,结构和功能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外保存时条件要求较严格。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血小板室温保存的研究,充分肯定了22℃持续振荡保存对血小扳活力维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已有许多国家将22℃作为血小板保存的常规温度。
认为保存24h的血小板具有与新鲜血小板相同的效果,血小板保存120h仍具有止血效果,而在保存过程中采用持续振荡可促进气体在血小板中的交换,防止血小板聚积,避免血小板.代谢产物形成高浓度,以及利于血小板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血小板的储存时间为3一5d, 1984年根据已有的实验数据将保存时间延长至7 d,由于细菌污染导致输血反应发生的原因,1986年保存时间从7d缩短到5d。
现在许多国家根据血小板成分制品是否开展无菌检测决1定保存时间,通常未进行细菌培养的血小板成分制品保存5d,经细菌培养的可贮存7d。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在保存8d后其体内和体外质量指标均无差异[4]。
血小板保存液(PAS)的研制和应用,改变了以往的储存环境,传统血小板成分制品经过离心,去除绝大部分血浆,制成“干血小板(dry Platelet)”,不仅节约了血浆,还大大减少了过敏、发热等输血反应,提高了输血质量。
目前在英国已得到注册的PAS有PAS-II、PAS-III、PAS-IIIM(SSP十)和Composol,每种PAS的使用都对应特定的血小板成分制品制备规程,一些学者研究发现血小板在PAS储存可延长约20dL[5,6]。
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保护措施研究进展
生 理 过 程 。 C B期 间 由于 血 小 板 的 损 害 而 导致 术 后非 外 科 在 P
性 出 血 等并 发 症 已 日渐 受 到 重 视 。 P C B可 造成 血小 板 获 得 性
功 能 障 碍, 现 为 不 仅 数 量 下 降 而且 功 能低 下 。 表 体 外 循 环 过 程 中 生 物 及 物 理 等 多 种 因 素 可 导 致 血 小 板
化 从 而 引起 血 小 板 获 得 性 功 能 障 碍 。 2 体 外 循 环 中血 小 板 受 损 的 表 现 和 机 理
仍 有 低 度 的 抗 凝 活 性 ,它 们 与 血 管 平 滑 肌 的细 胞 受 体 结 合 ,
抑 制血 管收 缩 , 小 血 管 和 毛 细 血管 出血 增 加Ⅲ 使 。肝 素 一 精 鱼 蛋 白复 合体 抑 制 血 小 板 功 能 , 般 需 6 1 h恢 复 正 常 。 一 ~2
1 . 温 5低
障 碍 的 程 度 及 血 小 板 收 缩 力 的 减 退 相 关 , 还 导 致 血 小 板 表 它
面 黏 附受 体 的减 少 , 而 引起 术 后 早 期 的失 血 。 从
11 .1其 它 因 素 贺 斯 和 佳 乐 施 是 目前 应 用 广 泛 的新 型 血 浆 代 用 品 。 i t体 外 研 究 表 明琥 珀 酰 明胶 对凝 血功 能 的 影 响 Ne H mi】
成 比例 。 要 其 活 性 超 过 4 %便 足 以 实 现 正 常 凝 血 功 能 。一 只 0 般 来 说 ,1 6 x 0/ 、体 内 凝 血 因 子 不 低 于 正 常 的 3 % , Pt 0 19L > 0 就 能 保 持 正 常 的凝 血 功 I ̄ I1 2 。
1 纤 溶 系统 的 亢 进 C B后 出 血 1 %~ 5 . 8 P 2 1 %与 纤 溶 有 关 。 但 引 起 C B术 后 凝 血 障 碍 并 不 常 见 。 P
医疗器械的体外血液相容性评价
➢ 生物瓣,一般使用的是猪的瓣膜或者牛的瓣膜,通过处理以后可以进行瓣膜置换。 在心脏瓣膜置换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瓣膜。 ➢ 生物瓣的优点是瓣膜置换以后不需要使用抗凝药物,避免了长期用药的麻烦,但是缺
点是瓣膜的寿命相对短些。
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主要手段,但是需要开胸、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等,对于 高龄、有开胸病史、心肺功能差等患者来说手术风险高,许多患者无法接受手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治疗(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将瓣膜通过导 管送入主动脉根部进行瓣膜定位释放,替代原有瓣膜,是瓣膜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炙手可热的 前沿技术,逐渐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标准化手术。
血液接触性材料/器械表面应具有的性质: 无粘附血小板作用,不发生血栓 No platelet adhesion, no thrombosis 不激活凝血系统,凝血时间长 Does not activate the coagulation system, and the coagulation time is long 无溶血作用 No hemolysis 不对其它血液成分产生不利的影响 Does not adversely affect other blood components
(2)评价方法 Evaluation method 血液学实验:白血球分类计数、溶血(血浆血红蛋白)、网织红血球计数等; 免疫学实验:补体C3和C5的裂解产物、第二通路补体激活产物Bb和C4a、中央C补体激活产物、末 端通路补体激活产物等实验 。
操作步骤:采血→加抗凝剂→ 加入温氏比容管→离心30min (3000转/min)→读数后再离 心5min→若刻度不变,即为血 细胞压积值
血小板功能与抗体检查
血小板功能与抗体检查血小板功能与抗体检查包括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血块收缩试验(CRT)、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血小板膜α颗粒膜蛋白-140测定(GMP-140)、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测定(PF3aT)、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测定、血小板第Ⅳ因子(PF4)测定、血栓素(烷)B2测定(TXB2)、血小板钙流测定、血浆纤维连结蛋白(Fn)测定、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IgG、IgM、IgA和补体C3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GPⅡb/Ⅲa)测定、抗心磷脂抗体(ACA)测定、血小板寿命测定等。
1.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之间互相聚集的特性称血小板聚集功能。
当血管壁受损后,血小板应立即黏附于受损血管壁的创面处,继之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形成白色血栓,以利止血。
在体外,将二磷酸腺苷(ADP)、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等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加入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内,通过肉眼、显微镜或血小板聚集仪观察血小板聚集反应,称为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见于动脉硬化、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血栓性疾病、肾炎、肾病综合征、家属性高脂血症Ⅲ型、脑血管病、外科大手术(如门脉高压行脾切除术)后等。
血小板聚集性降低见于血小板无力症、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硬化、肿瘤、坏血病、尿毒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维生素B12缺乏症、细菌性心内膜炎、使用影响血小板聚集性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右旋糖酐、保泰松、苯磺唑酮)等。
2.血块收缩试验(CRT)血液完全凝固后,由于血小板收缩蛋白的作用,使纤维蛋白网收缩,将网隙中的血清挤出,出现血块收缩现象,其收缩的程度取决于血小板的量和质、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凝血因子的水平、血细胞比容及试验时的温度。
观察血清量占原有全血量的百分比例,反映血块收缩的程度。
3.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血小板具有黏附于伤口或异物表面及互相黏附的生理功能,称为血小板黏附性。
血小板活化特异性蛋白GMP-140在体外循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活化特异性蛋白GMP-140在体外循环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马海涛;徐五音【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1994(000)005【摘要】本文利用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结合单抗SZ-51、S12的特异性及同位素的敏感性,用放射免疫法直接定量测定体外循环前后血小板膜上活化的标记蛋白GMP-140及血浆OMP-140颗粒含量的动态变化。
结果提示:(1)血小板膜上GMP-140含量于体外循环后开始升高,至停机时达到高峰,停机后逐渐下降,于术后24h恢复正常;(2)血浆内GMP-140颗粒含量峰值出现在术后2h,术后48h恢复正常。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了体外循环对血小板活化的规律。
【总页数】4页(P372-375)【作者】马海涛;徐五音【作者单位】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心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4.1【相关文献】1.心肌肌钙蛋白T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 [J], 钟星;林辉;蒋杰球;周明阳;何巍2.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小板四参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马芳芳;张奕霞3.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张学栋;潘有龙;宋文静;王亮邦;王晶4.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膜表面抗人活化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浆凝血噁烷B_2、6-酮-前列腺素F_(1α)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吾柏铭;潘宜智;洪小苏;刘励军;张莉丽;高岚;陈建昌5.血浆S100蛋白在体外循环围术期的浓度变化与临床意义 [J], 何庚戌;李伯君;要彤;高长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体外血小板计数新方法的建立
医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体外血小板计数新方法的建立乔春霞;侯丽;赵增琳;屈秋锦;褚祥宇;董传俊;魏振西;展荣凯【摘要】目的:对医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中的体外血小板计数方法的体系进行改进.方法:在枸橼酸钠抗凝全血中加入适量氯化钙溶液(10mmol/L)和肝素钠溶液(0.5U/mL、1.0U/mL和2.0U/mL)调整全血的抗凝状态,与样品接触后对全血中的血小板进行计数.结果:枸橼酸钠抗凝全血组阳性对照的血小板计数值均大于空白对照的50%,而加入氯化钙和肝素钠溶液(0.5U/mL或1.0U/mL)后建立的体系中黑橡胶的血小板计数值均小于空白对照的50%.结论:建立了一种评价医疗器械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中的体外血小板计数方法的新体系.【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8(024)005【总页数】3页(P40-41,151)【关键词】医疗器械;体外血小板计数;新体系【作者】乔春霞;侯丽;赵增琳;屈秋锦;褚祥宇;董传俊;魏振西;展荣凯【作者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济南25010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济南250101;山东恒信检测技术开发中心山东济南 250101;山东恒信检测技术开发中心山东济南 250101;山东恒信检测技术开发中心山东济南 250101;山东恒信检测技术开发中心山东济南 250101;山东恒信检测技术开发中心山东济南250101;山东恒信检测技术开发中心山东济南 250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7ISO10993.4/GB/T16886.4[1]指出与血液接触的医疗器械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时,需要对一些器械对血小板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进行评价。
ISO 10993-4:2017(E)[2]中对血小板激活试验的选择进行了调整,推荐试验为血小板计数和激活指示剂的测定或血小板形态学测定。
外泌体在生物体内的分泌与传递
外泌体在生物体内的分泌与传递外泌体被认为是细胞之间或细胞与体液之间的一种通讯方式。
它们是由细胞内的小体积囊泡膜材料所组成的,以分泌到体外的方式实现了许多生物分子的传递。
在此过程中,外泌体也被用于细胞的废物清理和细胞膜的修复。
本文将探讨外泌体在生物体内的分泌与传递。
外泌体的类型外泌体在细胞内部的产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由细胞质中的囊泡膜构成的。
这种类型的外泌体通常是由内皮细胞、乳腺细胞、神经元细胞以及免疫细胞等产生。
第二种是由细胞血液系统中的血小板产生的。
这类外泌体通常是与凝血和血栓形成有关。
第三种则是由细胞外基质结构蛋白的裂解所产生的外泌体。
这种类型的外泌体最初由癌细胞产生,随后也被人体中的正常细胞发现。
外泌体的分泌不同类型的外泌体在分泌时都有其独特的方式。
细胞质源性的外泌体通常是通过通过膜融合而被释放到体外。
而血小板源性的外泌体则是在血小板激活时通过膜破裂的方式被释放到体外。
细胞外基质源性的外泌体则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的激活来释放。
不论是哪种方式,外泌体的产生都需要受到细胞内的生化机制调节。
这些机制包括钙依赖性、启动子依赖性和蛋白激酶链等,它们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外泌体的分泌。
外泌体的传递外泌体通常被随着生物流体(血液、尿液、汗液等)传递到体内的其他部分。
外泌体中所携带的生物分子可以通过其它细胞的摄取和吸收方式得到传递。
外泌体中携带的分子类型非常丰富,包括蛋白质、核酸、糖脂等等。
这些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可以影响突破细胞膜,进入其它细胞,从而影响其它细胞的内部程序。
这是外泌体为什么被广泛研究的原因之一。
外泌体的功能外泌体的过程在细胞中扮演着重要的功能角色。
如上所述,细胞质源性的外泌体主要被用于与其它细胞的交流。
例如,T细胞可以通过释放外泌体来调节免疫系统。
血小板源性的外泌体则可以激活凝血。
外泌体还被用于维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废物清理和细胞的生长调节。
总结外泌体是细胞间、细胞与体液间通讯的重要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血小板激活产物(β-TG、PF4和TxB2 )的测定
1 范围
YY/T XXXX的本部分规定了在体外对医疗器械/材料进行血液相容性评价时,医疗器械/材料与血小板相互作用的体外血小板激活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医疗器械/材料表面血小板粘附性能和激活潜能的评价。
本部分中建立的试验体系适用于人血。
若使用动物血液,可在论证其适宜性的基础上进行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6886.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GB/T 16886.4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
GB/T 16886.1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材料
3 术语和定义
GB/T 16886.1、GB/T 16886.4、GB/T 16886.12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概述
当医疗器械/材料与人血接触后,血液中颗粒物质的升高可能是医疗器械/材料引起或促进出血或血栓形成的诱因。
如果血小板颗粒物质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则表明医疗器械/材料有激活血小板的潜能。
常见的血小板颗粒物质主要包括β-血栓球蛋白(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血栓素B2(TxB2)等。
5 试验原理(以β-TG为例)
ELISA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β-TG水平。
用纯化的β-TG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β-TG,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β-TG 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色。
TMB 在HRP 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
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β-TG呈正相关。
用酶标仪在450 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 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β-TG浓度。
6 试剂和材料
6.1 试剂
6.1.1 人β-TG、PF4和TxB2 ELISA试剂盒,应由有资质的供应商提供并经过验证。
6.1.2 新鲜健康抗凝人全血。
注1:为了防止穿刺时引起的血小板激活,采集的第一管血推荐弃之不用,建议采集的血液在4h之内使用。
试验结束后按相关规定处理血液及血液接触后的物品。
注2:为了排除溶血引起的干扰,可以考虑选择富血小板血浆(PRP)进行试验,并对适宜性进行验证。
6.2 试验对照
6.2.1 阴性对照(例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
6.2.2 阳性对照(例如:胶原蛋白、凝血酶、壳聚糖、ADP等)。
6.2.3 空白对照(未接触材料的血液)。
注1:一种材料或试剂往往并不能同时诱导所有颗粒蛋白产生阳性结果,因此各实验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阳性对照。
如胶原蛋白和凝血酶可能诱导PF4和TxB2的释放,壳聚糖及适当剂量的ADP可能诱导β-TG的释放。
本标准中的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仅为推荐,使用者对所选择试验对照的适用性进行确认后,可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对照。
注2:如需要时,可选择已上市的同类医疗器械作为对照样品。
7 仪器和试验器具
7.1 酶标仪、恒温培养箱、水浴摇床、离心机和制冰机等。
7.2 带盖试管。
如试管的材料是促血栓形成的(如玻璃),则会对试验产生潜在的干扰。
因此,推荐使用聚乙烯或聚丙烯材质试管。
7.3 血液采集管。
含3.2%(0.109 M)枸橼酸钠或参照试剂盒要求选用合适的采血管。
7.4 移液管(非玻璃管)。
8 样品制备
制备试验样品、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对照样品(如选择),各平行三份。
按GB/T 16886.12的要求制备试验样品,将样品或材料剪成小块以保证血液能完全覆盖试验样品。
空白对照同时平行制备三份。
注:增加接触比例理论上会增加测试材料对血小板激活反应的敏感性,可采用其他接触比例如GB/T 16886.12推荐的接触比例的1.5倍或2.0倍。
加以说明并阐述理由后,可采用其他模拟临床使用或能对潜在危害进行适当测定的比例。
9 试验步骤
9.1 抗凝人全血,颠倒混匀后室温保存备用。
9.2 将试验样品、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和对照样品(如选择)放入试管中,按比例在每支试管中加入全血。
空白对照为未接触材料的血液。
可选择在接触血液前,用相同比例的0.9%氯化钠注射液预湿每一试管中的材料,室温静置30 秒,加入血液前移除所有0.9%氯化钠注射液。
每组平行3管。
9.3 所有试管在(37±1) ℃的水浴中震荡孵育(60±5)min,适宜的转速为60 r/min。
9.4 孵育1h后,每个试管中加入终浓度为5 mM的EDTA来终止反应。
通常是在1.0 mL的人全血中加入0.01 mL的EDTA(500 mM)来达到适宜的终浓度。
9.5 轻轻混合每一试管,转移全部血液至另一相应标记的试管中,于1500g离心10分钟,取上层贫血小板血浆(PPP)用于检测。
也可以根据试剂盒要求制备和保存血浆。
9.6 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注:根据实际情况,可能需要将检测样品进行适当稀释。
10 结果计算
10.1 根据试剂盒要求绘制标准曲线,计算r2值和拟合曲线的方程式。
10.2 计算每管中血小板颗粒物质的含量。
10.3 分别计算三管试验样品、阴性对照、阳性对照、空白对照和对照样品(如选择)的血小板颗粒物质含量的平均值。
10.4 阳性对照和试验样品中血小板颗粒物质的含量与阴性对照或对照样品(如选择)的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10.5 试验样品、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的平均值除以空白对照的平均值或已上市对照样品(如选择)的平均值。
按下式计算与空白对照或对照样品(如选择)的百分比。
A×100 (1)
C(%)=
B
式中:
A——试验样品、阴性对照、阳性对照血小板颗粒物质含量平均值;
B——空白对照/对照样品(如选择)的颗粒蛋白含量平均值;
C——试验样品、阴性对照、阳性对照与空白对照/对照样品(如选择)相比的百分比(%)。
11 试验有效性
11.1 相关指标应符合试剂盒的要求。
11.2 阳性对照的含量应高于阴性对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3 阴性对照与空白对照相比的百分数应在80%~120%范围内。
12 结果评价
12.1 如采用统计学分析进行结果评价,试验样品应与空白对照或阴性对照进行比较,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与已上市器械进行比较有助于判断试验样品的结果是否可接受。
12.2 如采用百分比进行结果评价,试验样品与空白对照相比的百分比应在80%~120%范围内,如试验样品与空白对照相比的百分比小于80%或大于120%,则与已上市器械进行比较有助于判断试验样品的结果是否可接受。
12.3 所有生物材料都有可能对所接触的血液中血小板产生影响。
与生物材料接触的血液中β-TG、PF4及TxB2其中有一种或几种颗粒物质显著性升高可能预示着血小板的激活。
13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信息:
a)试验样品的描述;
b)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对照样品(如选择)的描述;c)试剂盒信息;
d)试验步骤;
e) 结果记录;
f) 试验结果;
g) 结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