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知识运用——修辞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各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初中语文课程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知识点。

1. 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明确的对比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句子结构。

通过比喻,我们可以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他是一只奔跑的猎豹",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速度非常快。

2. 拟人拟人是指用人的动作、情感等特点来描写非人的事物,给非人事物以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通过拟人,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情感。

比如,"夜幕低垂,大地沉默了",用来形容夜晚的黑暗和宁静。

3. 夸张夸张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感觉或者效果,故意把事物的特征或情况形容得异常强烈或者离奇。

通过夸张,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他的胃口大得能吃下一头牛",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食量极大。

4. 反问反问是指作者在陈述某种观点的时候,故意问出一个结果明显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反问,可以增加语言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通过这样的反问,可以使读者深思自己是否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

5. 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词语来表达连续的意思,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通过排比,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加强表达的力度。

比如,"他是勇敢的、聪明的、善良的,是一个完美的人"。

6. 比照比照是指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观点或者意境。

通过比照,可以更好地形容事物和情感,并且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月亮如闪亮的银盘,高悬在夜空中",通过将月亮比喻为银盘,形容了月亮的亮度和夜晚的美丽。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修辞手法运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修辞手法运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修辞手法运用知识点总结大全修辞手法是指作者通过巧妙使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或者强调特定意义的技巧。

在文学作品、演讲辞章、讽刺讽诘、广告宣传等方面都可以见到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某种隐喻意义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使受众更深入地理解被描述的事物,增加视觉和感官的联想,从而提升表达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比如:“她的笑容如同太阳一样明亮。

”在这个例子中,将她的笑容与太阳进行类比,强调了她笑容的明亮和温暖。

二、拟人拟人是将非人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使其具备人类的思维、感情和行为。

通过拟人手法,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化,让受众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认同。

比如:“时间在欢快地奔跑。

”在这个例子中,时间被赋予了人类的奔跑行为,使得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快速流逝。

三、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加强对某个事物的描述而放大其特征或程度。

通过夸张手法,作者可以突显某种情感或者特定事物的重要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比如:“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这个例子中的夸张手法强调了他的聪明,使读者对他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一个自然而然会产生肯定或否定答案的问题,来达到加强表达或者表达反义的意图。

通过反问,作者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某种观点或者起到讽刺的作用。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吗?”在这个例子中,反问手法强调了追求梦想的重要性,并引导读者思考自己对此的态度。

五、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使文句更加连贯、有节奏感,并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表现力。

比如:“她是美丽的、聪明的、善良的。

”这个例子中的排比手法使得读者对她的美丽、聪明和善良等特点有更直观的感受。

六、转喻转喻是将一个语境中的词语或表达转移到另外一个语境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艺术技巧,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技巧的关键。

本文将从字、词、句和篇章四个层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一、字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增强描写的效果。

例子:她的笑容好像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2. 拟人:赋予非人或抽象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例子:光芒在夜幕下若有若无地面露出微笑。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突出特点,增强感染力。

例子:她饭量极大,一顿饭能吃掉一头牛。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短语或句子,加强修辞效果。

例子:他要求我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

二、词的修辞手法1. 褒义反义词:通过使用具有褒义或反义的词语,对事物进行评价或对比。

例子:在她简陋的房间里,却有一种优雅的气息。

2.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达到简练明了的效果。

例子:他是一头“狼”,嗜血而冷酷。

3. 倍数修饰:用“倍”、“百”、“千”等词修饰表示数量,强调程度。

例子:孩子们欢声笑语,瞬间让这个小屋充满了百倍的幸福。

三、句的修辞手法1.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陈述或命令,增加表达的冲击力。

例子:你说说,谁能不心动呢?2. 省略:在表达中省去某些内容,使语句简练、生动。

例子:他步履轻盈,告别了繁华。

3. 排比句:通过用语和结构的排比,使句子更有节奏感和冲击力。

例子:时光飞快,日月如梭,转眼已到了放假的时候。

四、篇章修辞手法1. 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立的事物,突出其中的差异,增加文章的张力。

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河山壮丽的景色。

2. 推理:通过列举事实和推理逻辑,引导读者得出某种结论。

例子:这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因此可以推断作者是一个有才华且情感丰富的诗人。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修辞手法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形象地表达某种含义。

比喻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1.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使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眼睛的明亮程度。

2. "他是一只脱颖而出的孔雀",利用比喻来表达一个人特别突出或出类拔萃。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为了强调效果而将事物描述得过分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1. "他高兴得像获得了全世界的宝藏",通过夸张手法来强调一个人的极度高兴。

2. "她哭得像个泪如雨下的小河",通过夸张描述来表达一个人的悲痛之情。

三、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增加情感共鸣。

例如:1. "风儿呼啸着在树林中奔跑",通过拟人手法,将风与奔跑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力量。

2. "花儿低声细语,跳跃着迎接春天的到来",通过拟人手法,让花朵具备了说话、跳跃的行为,增添了春天的喜悦氛围。

四、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差异或相似之处的修辞手法。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特点。

例如:1. "他如一只孔雀般自信,像一只猎豹般迅速",通过比较手法来形容一个人自信和行动敏捷。

2. "她的笑声如清泉般悦耳,如夏日午后的蝉鸣般动听",通过比较来描绘一个人的笑声的美妙和动听。

五、排比排比是将同类词、短语、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并列的修辞手法。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修辞排序(知识盘点+试题)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题:修辞排序(知识盘点+试题)

专题5 修辞、语言运用、排序一、知识盘点。

(一)修辞手法【修辞盘点】所谓修辞,就是要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生动、有力,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和反问等。

【常见考点】1.修辞手法的判断。

比喻:有明显的本体和喻体,把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

拟人: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

排比: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

主要特征:语言凝练,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设问: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只问不答,答在其中。

对比: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人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以使特征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2.修辞手法的变换。

注意原句中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根据要求选用合适的内容补充。

如:雨一直下着。

雨一直下着,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

(改为拟人句)雨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下个不停。

(改为比喻句)(二)语言运用。

1.句子仿写。

【方法提示】(1)仔细揣摩例句,寻找和例句在内容上与结构上的相同点。

(2)依据例句的特点,仿抄相同点改写不同点。

(3)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要有创新。

②修辞要恰当。

③用词不能重复,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2.语言运用。

(1)根据词语联想写一段话。

【教材示例】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请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

竹子梅花蜜蜂路灯(提示:把握并提炼这些事物的精神如“竹子正直,梅花坚韧,蜜蜂勤劳,路灯奉献。

语言的运用——修辞

语言的运用——修辞

常见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 1)比喻: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按类型分有明喻、暗喻、借喻。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被比的事 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 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叫 喻词。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把平实的事物说得 鲜明生动,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2)拟人: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 思想感情,使之“人格化”。如: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把树木人格化了) 作用:可以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明 的印象;可以寄托感情、抒发胸臆,唤起读者的联想,引起共鸣。 (3)夸张;夸张是为了实现更突出、更鲜明的表达目的,对 事 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时间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修辞 方法。例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作用: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启发人们的联想,从 而给人 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排比:排比是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 一 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词组连续说出来的修辞方法。例如: 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这 是由四个内容相连、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分句构成的排比句。 作用:排比句式整齐,语意连贯,读起来一气呵成,具有节奏 感和旋律美。
4 思维能力拓展
排比和对偶的区别:排比和对偶都讲究形式整齐、结 构相似,但有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①排比是三项或 三项以上的排列;对偶是两项的对称。②排比各项字数限 制不严格;对偶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③排比中常用反复 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出现同宇现象。 共同讨论:
B 1、从修辞角度看,下列句子不属于比喻句的是 ( )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自的像雪。 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分析 此题考查辨析比喻句的能力。要正确辨识,关键是弄清比喻的 概念,有些句子,尽管有“像” “如同”等词、但 不是比喻。如 二者相比较:小红长得像她妈妈;表推测的:这种说法好像有一 定道理,等等。不应仅凭有比喻词就判 断为比喻句。

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本文中,将重点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语言表达中的应用。

1.比喻:通过将一个陌生的概念或事物与一个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描述和理解。

比如,“他的笑声如同春风般温暖”,用春风来形容笑声,突出了笑声的温暖和舒适。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类特质和行为,使其更加形象和生动。

例如,“时间如流水般匆匆流逝”,把时间比喻成具有意志的生物,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感。

3.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比如,“他能吃下一头大象”,用夸张的语言表达出他的食量之大。

4.对比:通过将两个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突出其差异,以便更好地表达观点。

例如,“她的微笑如阳光般温暖,而他的笑容却像寒冬的冰霜”,通过对比,展现了两者微笑的不同效果。

5.排比:对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进行排列,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比如,“你是我的朋友,你是我的家人,你是我的精神支柱”,通过不同的身份角色进行排比,强调了对方的重要性。

6.反问: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或思考,通过反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这样的行为合乎常理吗?”,通过反问,引发读者对行为的思考和质疑。

7.重复:通过在文章中多次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印象深度。

比如,“他的胜利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整个团队的胜利”,通过反复强调“胜利”,突出了胜利的重要性。

8.比较: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以深入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阅读和旅行都能开阔人的眼界,增加见识,但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通过比较,突出了阅读的优势。

9.讽刺:通过嘲笑或挖苦的方式,揭示出事物的荒谬和不合理之处,以达到让人思考和反思的效果。

比如,“他声称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可实际上,他却不断撒谎”,通过讽刺,揭露了他的虚伪行为。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二)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二)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二)真题引路:【2022年全国高考甲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③。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

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

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

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

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021年八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围棋是一种策略型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距离今天已经超过四千年的历史,被称之为棋类的鼻祖,也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围棋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

围棋的棋盘、棋子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盘分为四部分,可以视为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361个交叉点,和农历一年的天数大致相当;()围棋棋形变化无穷,棋理深奥幽玄,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围棋的胜负也和其他棋类不同。

其他棋类大多是斩尽杀绝或把帝后抓走才算胜。

但围棋中盘胜也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解析版)

第九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  第四讲  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语言文字运用专题第四讲修辞手法的判定与分析【知识精讲】一、修辞知识(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句一般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

2.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

典型形式:甲(本体)像(比喻词)乙(喻体)。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

典型的形式:甲(本体)是乙(喻体)。

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联结。

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3)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典型形式:乙(喻体)代甲(本体)。

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比喻的作用正确使用比喻,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4.使用比喻时应注意的问题(1)避免用生僻的事物设喻。

(2)要抓准相似点。

比喻的关键是“相似点”,没有相似点的比喻不能成立,相似点模糊不清也会造成费解。

反过来说,理解一个比喻句,根本就在于抓准“相似点”。

(3)要注意感情色彩。

比喻常常体现说话人的感情倾向,倾向错了,就会影响比喻的效果。

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四)修辞

语文语法基础知识(四)修辞

基础知识(四):修辞修辞方法的种类: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通感等。

一、比喻: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必须有恰似点。

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揣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儿。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二)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毛主席是太阳。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二、比拟: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1、拟人。

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2、拟物。

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三、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例如:前面走来一个红领巾。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30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修辞(PPT)课件29张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30语言文字运用之正确使用修辞(PPT)课件29张

五、随堂演练(一) 【答案】(1)以“东风”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万紫 千红的春天”喻创意丰富、制作考究的精品。(2)①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意义说得形象可感,增 强了文章说服力。②以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对美好未 来的期待,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分析构成”,2分。表达效果,3分;答出1点得2分, 答出2点得3分)
语言文字运用
考点30 正确使用修辞
一、考点解读
高考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考 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即辨析材料或句子中使用的修辞 手法及表达效果,所给材料与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 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二是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 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比如与“仿用句式”“语言表达连 贯”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二、知识储备——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 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收到一种均 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 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节奏 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6.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 子成串地排列。主要有成分排比、分句排比段落排比等。作用:节 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内容,增强感情。
四、典题导引 例2. 2021年全国甲卷第21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是我国较早大量种植和使用棉花的地区之一。新疆光照充
足,热量丰富,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拥有①,适宜棉花的种植 和生长,新疆棉尤其是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除了上 述自然条件,现代科技的应用也是新疆棉②。近年来,新疆棉品质 不断提升,同时③,但仍然供不应求。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24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含答案)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24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修辞手法讲义一、考点落实【考向讲解】本考点为全国卷必考内容,一般穿插在文学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仿用句式等题型中考查,2020新高考山东卷则专门设置了一道主观题考查“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效果,可见其在新高考中受重视的程度。

根据相关文件,“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共9种,备考中对这些内容要重点掌握。

【重点知识】根据修辞效果的不同,我们将上述9种修辞手法分为“生动形象类”和“增强语气类”两大类。

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在某些特定语境下,一些修辞手法可能兼有上述两种表达效果。

(一)生动形象类所谓“生动形象”,是指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得被描述事物的的某一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1.比喻定义:比喻,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分类: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借喻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作用: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增强文采。

2.比拟定义: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分类:①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②拟物。

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来写。

作用:①可以鲜明地表达爱憎之情。

②使语言风趣幽默。

③运用比拟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3.借代定义: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

分类: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工具代本体,专名代泛称,以结果代原因,形象代本体。

作用: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有文采。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借代)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修辞手法(借代)课件
【答案】D 【解析】比喻,其他均为借代。
狮子在西方文化里是凶残暴躁的,代表强权和威严,来到中国后,起初也 被奉为权威、庄严的代表。唐朝末年,烽烟不断,狮子慢慢地像“王谢堂 前燕”一样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久而久之,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引导, 人们对狮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民间把想象中的祥瑞加之其身,使狮子 乖巧祥和,最终成为中华瑞兽。狮子跃舞在佳节吉时之际、雄踞于高阁贵 府门前,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 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 化内涵。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借代内容并简要分析其 表达效果。(5分)
A.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D.上面坐着两位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区分借喻和借代的能力。A项,根据语境,“琼”“玉”的本体是雪,且本体 没有出现,因而是借喻,B项的“黄发垂髫”代指老人和小孩,C项的“锦鳞”代指美丽的鱼,D 项的“马褂”“西装”代指两位老爷,因而B、C、D皆为借代,所以选A。
例如: ①“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 “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终岁不闻丝竹声”,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④“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诗中以“杜康”代酒。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一项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文字运用:常见的九种修辞格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语言文字运用:常见的九种修辞格

一、说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格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⑵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⑶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⑷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⑸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⑻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⑼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二、必备知识梳理1.比喻⑴即打比方,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⑵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⑶两种特殊的比喻:博喻:连续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听觉、嗅觉、味觉等不同感觉相互沟通、交错起来写。

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⑷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

②化深为浅,通俗易懂。

③表达感情。

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是把物当人写。

拟物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运用比拟修辞,往往带有比较鲜明的情感色彩。

如:校园真美,花儿笑,草儿闹,柳条在拥抱。

眼前是瀑布嘶鸣,身后是张牙舞爪的敌人,他已经陷入绝地。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

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本体。

如:7T88这几天请假,语文课请董老师代上。

4.夸张⑴大或小:①他的心比天大,比海宽。

②他的心只有针眼那么大。

⑵快或慢:③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④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⑶前或后:⑤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⑥和他喝什么酒?他酒杯没碰到嘴唇,脸就红了!5.对偶⑴概念: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意思。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修辞方法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考点讲解】一、考查形式该知识点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属于表达应用,能力层级E.多以选择或语言运用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

(一)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二)比拟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语文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知识点总结

语文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知识点总结

语文修辞手法与语言表达知识点总结语文是我们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工具,掌握语文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知识点是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语文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他像烈火一样燃烧着青春的激情。

”2. 拟人:将非人格的事物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性格和行为。

比如:“树叶低头,害怕脚下的泥水。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地球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两地相隔,而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4. 排比:通过在句子或段落中重复使用同样的结构,使文章节奏感强,语言有力。

比如:“我飞翔在茫茫的云海中,我蔚蓝着天空,我绿草成茵,我点缀着大地。

”5. 对仗:将句子中的词语按照音节或韵律进行配对,使句子更加和谐。

比如:“杜甫立室七年余,篱落已争暖春色。

”6. 比照:通过对事物进行类比和对照,加深对其本质和特点的理解。

比如:“读书如行路,书本是指南针。

”7. 设问:借用问句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增加语言的表达力。

比如:“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金钱,亲情,还是友情?”二、语言表达知识点1. 成语与俗语:成语和俗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搭配,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比如:“一叶知秋”、“冰雪聪明”。

2. 诗词和经典句子:诗词和经典句子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可以用来装点语言的表达。

比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 情感表达:通过生动细腻的语言描述,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比如:“他痛苦地弯下腰,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落下来。

”4. 倒装句:将句子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调换,使句子更加突出和强调。

比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5. 感叹句:通过感叹词、语气词等来表达对事物的强烈感情和态度。

比如:“多么美丽的风景啊!” “哎呀,我真是太开心了!”总结:通过学习和运用语文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知识点,我们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类专题—语言运用:修辞手法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类专题—语言运用:修辞手法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类专题—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教学目标1.了解修辞手法考点;2.真题试卷剖析命题特点;3.梳理总结解题规律;4.对应考点训练提升。

一.考点分析考点解读往年高考对“修辞手法”的命题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一起考查。

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还有在文学类文本和古诗鉴赏当中也常以“表现手法”的方式出现对修辞手法的考查。

这两年高考题在语言运用题中,出现了对修辞手法的单独命题,要求分析修辞手法的结构和,考查进一步细化。

考查方式:选一选和简答题。

分值:3-5分。

命题的范围《考试说明》明确了要掌握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9种修辞手法。

考查规律“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没有直接考查名词术语(修辞的概念),而是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

二.真题回望来源1:2021年新高考卷Ⅰ: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欢腾的雄狮舞。

“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昨日在市文化艺术隆重举行,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

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元宵线上直播间里热闹非凡,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络绎没有绝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

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

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

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

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

【正确答案】①意义紧密相连。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辨析与运用 课件51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辨析与运用 课件51张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风雪中。”从语义上看 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答案:①原文在句式上具有整齐之美,读来也朗朗上口,语势较强, 再搭配后句,整体上骈散结合,句式灵动,显得错落有致;②原句 中袭击采用拟人手法,表达上更为生动形象,也增添了文句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③原句中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加谐调,风格上生动明快, 富有诗意,且与语句衔接更自然。
暗喻: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 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 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
比喻 大家族
借喻: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 体,而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博喻:是连用多个喻体来描绘和说明 一个本体。有时用多个喻体来描绘本 体的一个方面,有时用多个喻体描绘 本体的几种状态。
易混组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将甲比喻成乙,甲乙两物有明显的相似点。 比拟重在“拟”,将甲当乙来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这是人类辛劳与自然的馈赠共同作用的结晶。
雾是帝都重,霾是故乡醇!
找找看,能从中找到哪些修辞手法?
(一)基础强化 修辞辨析
回顾高考常考的、必须掌握的常见的九大修辞手法:三比两问借对夸+反复 比喻、比拟、排比、反问、设问、借代、对偶、夸张、反复
易混概念组:①比喻和比拟 ②借喻和借代
明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 都出现的比喻
结合语句分析比喻的相似性(修辞分析)
武汉市三月调考
主观题
在比较文本中渗透拟人修辞效果综合考察语句鉴赏(修辞分析)
修辞在高考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考查特点:
1.考查形式上通常在某个情境中与词语(成语)、标点符号、语病、 选用句式、补写等知识点相结合地考查,既有纵深的修辞句鉴赏, 又有横向的近似文本比较,题型不断创新,但修辞和文本对应分析 始终是考查重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六课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1.狭义的修辞就是指修辞格。修辞格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
类是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包





等;另一
类是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包







等。
答案:比喻 借代 比拟 夸张 双关 对偶 排比 反复
回环 顶真 粘连 镶嵌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1 2 3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2.比喻分为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引子“‘母鸡’与‘鸡蛋’”说明了什么?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话要说得准 确、明白、晓畅,还要说得鲜明、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这些都离不开修辞手法。汉语中的修辞手法有很多种,例如比 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等,又称为修辞格。语言表达中恰当 地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2017·江苏高考)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 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 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 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问题导学 典例剖析 迁移应用 知识架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 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B.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 C.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 D.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13.下列句子使用用典手法的一句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 B.东海曾经孝妇冤。 •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 D.江州司马青衫湿。
香—对比
• 8.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 一项是
• A.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B.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D.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9.下列诗词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的一项是
• A.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 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C.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D.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
• 14.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 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格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 是
• ①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②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③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A.借代 比喻 对偶 夸张 • B.借代 拟人 比喻 夸张 • C.设问 拟人 比喻 借代 • D.设问 比喻 对偶 借代
• 4.根据对偶的要求,下列四个诗句的下句, 组成四个选项,最合适的应是( )
• (1) 时挑野菜和根煮,。(杜荀鹤《山中寡 妇》)
• (2) 但愿暂成人缱绻,。(朱淑真《元夜》) • (3) 细水浮花归别涧,。 (元好问《淮右》) • (4) 沧海月明珠有泪,。(李商隐《锦瑟》 • ①蓝田日暖玉生烟②断云含雨入孤村 • ③旋斫生柴带叶烧④不妨常任月朦胧 • A.②①③④B.③①②④C.②④③① • D.③④②①
修辞手法练习
• 阅读 《语文知识手册》“修辞”部 分
• 目标:
• 把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 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准确判断。 • 重温经典诗词,巩固诗词知识。
主要修辞手法
• 比喻 比拟 衬托 对比 对偶 借代 夸张 双 关 用典 通感
• 1.下列诗句没有做到对仗工整的一项 是( )
• A.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 B.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C.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18.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 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 19.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是悬崖百丈—夸张 • B.俏也不争春—拟人 • C.樯橹灰飞烟灭—比喻 •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
• 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 是
• A.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 B.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
• C.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D.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
• 16.下列诗句都与梅有关,在修辞手法的 运用上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卜 算子·咏梅》)
•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 C.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林通《山园小梅》)
• D.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刘 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 2.以“近月江楼听水韵”为上句,下 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 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 A.临水楼台听涛声 • B.逢春枯木又发芽 • C.临风野陌醉花香 • D.临日山崖观海潮
• 3.下列句子与上联“江月不随流水去” 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风雨纵横乱入楼 • B.天风时送海涛来 • C.江上风清一燕来 • D.山色迎人秀可餐
• 5.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6.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 一项是( )
• A.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D.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 17.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拟人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 B.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借代 (杨炯《从军行》)
• C.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比喻 (班婕妤《怨歌行》)
• D.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夸张 (赵壹《刺世疾邪赋》)

• 10.下列诗句运用通感手法的是 • A.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 B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C.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 D.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1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以动衬静 手法的一项是
•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B.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橫。 • C.惊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 • 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