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本论的要点培训课件PPT(共 41张)

合集下载

资本论讲稿ppt

资本论讲稿ppt

二、资本论的创作历程
• 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从1843年起到 1883年谢世止,呕心沥血写作《资本论》 花费了40年时间。 •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与读者见面。 •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公诸于世。 • 1905年至1910年,考茨基将第四卷分别整 理出版。
颠沛流离的生活
马克思“ 流亡路线图”
1849年6月由于德国 当局的迫害举家迁 居英国伦敦 1845年2月被法国 政府驱逐出境转到 比利时布鲁塞尔
1848年3月被比利 时驱逐出境转到 法国巴黎 1843年迁居法国巴 黎
二、资本论的创作历程
1848年欧洲大革命失败,马克思和恩格斯到 了巴黎,他们认真地总结了革命失败的经验 教训,从中认识到,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 的工农联盟。
制作: 学号: 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一、马克思生平
• • • • • • • • 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 犹太藉律师家庭。 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 1837年,开始钻研黑格尔哲学,并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的 “博士俱乐部”。 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任《莱茵报》主编。 1843年6月,和燕妮结婚。 1847年,同恩格斯一起参加正义者同盟,将其改组为共产 主义者同盟。同年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 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
四、《资本论》的方法论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 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 一体。 “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 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列宁
《资本论》的方法论之一:逻辑

资本论全课件ppt

资本论全课件ppt

2、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即从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最简单的元 素、最微小的细胞,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逻辑与历史辨证结合的方法
即理论顺序与历史顺序辨证结合的方法。逻辑关 系源于历史并反映历史关系,历史关系决定逻辑关 系并接受逻辑关系的安排。
(三)《资本论》第一卷的意义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 深刻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 系的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 析,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 析,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 范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相对价值 形式
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一种 不可思议的神秘性,致使人对于商品象对于宗教中 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
第一、马克思揭露了商品拜物教的形式及 其本质。
商品的拜物教,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不在于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形式本 身。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关系 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
第二、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特 有的现象。
在孤岛上生活的鲁滨逊,他的个人劳 动和物的关系,是极其简单明了的,不具备 任何神秘性。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在劳动中社会关 系也直接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而不为物的 外客所掩盖。
《资本论》Ⅰ教学讲义
一、《资本论》第1卷总体介绍
(一)《资本论》第1卷对象和中 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这里的生产过程是指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资本论全ppt课件

资本论全ppt课件
17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深刻
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 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范畴。
18
简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发展而来的。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解剖 商品。
第三、通过分析商品而阐明的劳动价 值论是全部《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
(2)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和特征(2-4) (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5-12)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6)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8
第一卷第一篇
按照马克思写作计划,第一篇是作为全书的导 言来写的。这一篇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只是一 章,章名为《商品和货币》再版时改为三章,并 合成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 。
本篇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因为 简单商品生产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9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 体与价值量) (1)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第1自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的社会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以单个的商 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从 商品的分析开始。”
10
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 起点和历史起点:
(17)

资本论的基本概述PPT课件

资本论的基本概述PPT课件

写作出版过程
原来他是在认真写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皇皇巨著《资本论》。他 每天所摘录的大量资料,都是在为写作《资本论》做准备的。其 实,早在1843年,马克思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了,据有人统计, 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所藏图书中,马克思阅读过的书籍有 1500多种,他所摘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
局限性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 它没有考虑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 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 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
卡尔·马克思(1818.5.5-1883.3.14) 1818年5月5日诞生 于德国莱茵省南部特利尔市一个犹太族律师家庭。在波 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 接受了黑格尔哲学。
许多银行家和经理们开始读《资本论》,就是 许多西方普通民众也开始青睐起了《资本论》,他 们试图从中弄懂自己多年来所作所为的真实意义。 很显然,马克思再度成了时髦人物 ;英国媒体开 玩笑称,如果马克思还在世的话,《资本论》的巨 额版税收入会让他轻松进入福布斯富豪榜。
理论价值
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 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是一部光 辉的哲学著作,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 基本著作。是认识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 世界的理论指导。
资本主义的现象和本质
表面现象:资本家获得的是利润
深刻本质:资本家的一切生产都来源于 剩余价值
因此,《资本论》是从包含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细胞——商品开始写起
写作动因
一是对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 转向经济关系的研究,并走向社会主义。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因报》 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 意见的难事。……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 的最初动因。”《〈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选《资本论》PPT课件

马选《资本论》PPT课件




史 观 ) 政 治 经
政 治 经 济 学


•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
•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910年,《资本论》第四卷出- 版,考茨基整理
8
• •
1818年,出生 1842年,德国科伦,《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退出)
• 1、论文普遍出现问题 • (1)论点不清晰 • (2)结构框架缺乏逻辑性(论证) • (3)观点性错误 • 论点、论据、论证
-
44
(三)论文写作建议
• 2、怎么写 • (1)别人都怎么说? • (2)你的创新点?(两三句话表达清楚) • (3)怎么论证具有说服力?
• 注意事项: • (1)选题要小 • (2)看相关权威书籍和文章
-
12
二、主要内容
政治经济学====资本论
-
13
二、主要内容
政治经济学====资本论
-
14
二、主要内容
• 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 • 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 • 第三册: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 第四册:剩余价值理论。
-
15
“……长不处论,我即二的它著、们作是有主一什要个么艺缺内术点的容,整它体们。却”有一个



史 观 ) 政 治 经
政 治 经 济 学


• 1883年3月,马克思去世。
• 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894年,《资本论》第三卷出版,恩格斯整理
• 1910年,《资本论》第四卷出- 版,考茨基整理

《资本论》讲稿PPT课件

《资本论》讲稿PPT课件
9

先门
生大
从学
北师
京生
开欢
会迎
回王
校亚

10
郭大力教员自存的1938年版《资本论》
11
12
13
内容提要
一、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与《资本论》写作简介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资本论》第一卷引发的思考
14
一、马克思 经济学思想的理论来 源与《资本论》简介
15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30
叙述方法:从抽象到具体
从商品入手—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 (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价值—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呈现出的 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态)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 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 力来代替。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马克思《全集》23卷、8、7
28
二、《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为揭示剥削奠 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9
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
表面现象: 产业资本家—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家—利 息; 大土地所有者—地 租; 劳动者(工人)— 工资。
本质上: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
所有矛盾都包含在“细胞”—商品形态中
商品拜物教
38
二、《资本论》的主要思想内容之 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 规律。主要要求、
作用形式、作用 条件、主要作用。
价值规律
39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资本论》中的一个“崭新的因素”

浅析资本论的要点培训课件PPT实用课件(共41页)

浅析资本论的要点培训课件PPT实用课件(共41页)
❖第一部分:《资本论》 的理论要点
❖第二部分:学习《资本 论》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 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
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 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生产理论。 3、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 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 的资本积累理论。
浅 析 的《 要资 点本 论 》
背景
马克思为写作这本书用 了整整20年的时间。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 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
第二三四卷在他1883年 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 出版。
知识架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七篇)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三篇)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七篇)Leabharlann 目录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三个过程
《资本论》 归结
三条线索
十大理论
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基础:劳动价值论
中心: 剩余价值
三个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流通过程
分配过程
三条线索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榨取剩余价值是生产的惟一 目的和动机;生产社会化和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是基本矛盾,决定阶级斗 争和“两个必然”。
第七篇 资本积累理论的 主要内容
第七篇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 本 积 累 的 历 史 趋 势
资 本 积 累 的 一 般 规 律
扩 大 资 本 积 累 的 途 径
资 本 积 累 的 源 泉 和

《资本论》解读 ppt课件

《资本论》解读 ppt课件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构想提供了理论起点
提供分析解决现时问题的有力工具
开辟了解释现实问题的科学视角。 提供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范式。 呈现了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分析中应用的经典案例
。 确立了当今全球化时代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指导原
则。
谢谢聆听
《资本论》第一卷扉页
献给 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 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二、行文解读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第三卷)
1.产业资本如何参与剩余价值分配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的价值=c+v+m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m:剩余价值
c+v=成本价格
利润
二、行文解读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原因:有机构成不同与周转时间差异 实现:竞争——资本的部门转移 结果: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G:货币资本—货币形态 W:商品资本—商品形态 P: 生产资本—生产形态
简单:G — G′
成本度量
1. 流通时间(技术分析) (1)流通时间是资本增殖的一个必要条件。 (2)单个资本来说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互相排斥。 (3)流通时间对于一定量资本作为生产资本执行 职能的规模的缩小与扩大,起着消极作用。
资本 有机构成
70c+30v
剩余价值率 100%
剩余 价值
30
产品 价值
130
利润率 30%
80c+20v
100%
20 120 20%
90c+10v
100%
10 110 10%
二、行文解读
(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二重性:总量增加和利润率下降。 一种长期趋势。

资本论课件PPT课件

资本论课件PPT课件

社会总产品实现问题探讨
01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社会总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生产资料用于满足生产消
费,消费资料用于满足个人消费。
02 03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需要满足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两个条件。价值补偿要 求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实物替换要求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得 到替换。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被资 本家强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出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 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剖析
劳动力成为商品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 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被资 本家强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出
资本论定义与核心思想
资本论定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 表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核心思想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理 论,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揭示 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剩余价值理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 造的新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01
资本论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01
资本论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资本论定义与核心思想
资本论定义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代 表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核心思想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剩余价值理 论,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 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揭示 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资本论》第一篇第一二章.ppt

《资本论》第一篇第一二章.ppt
(2)特殊的等价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从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上看: 第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他的表 现系列永无止境。 第二,这种价值表现是杂乱的,因为一种商品可以通 过许多不同种商品而表现其价值,从而有许多不同的 价值表现。
第一章

商品
第三,可以说扩大的相对的价值形式只是由简 单的相对的价值表现的总和,还没有获得统一 的表现形式。
第一章

商品

(3)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特有的现象 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有现象。在 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不存在商品拜物教。 马克思分析了不存在商品拜物教的四种非商 品经济的社会形式,论证了商品拜物教的历 史性。
第一章的主要方法和重点段落


1.本章的主要方法是矛盾分析法,分析事物 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一节是分析使用价值和 价值的对立统一;第二节是分析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第三节是分析使用价 值形式与价值形式的对立统一;第四节是分 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物的人格化和人格 的物化的对立统一。 2.重点段落讲解: P56第二段, P58第二段, P70第一段。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一章第三节和本章都是讲货币的起源和 实质,但是第一章第三节是通过价值形式 的发展引出货币,第二章是从交换过程的 现实矛盾来说明货币的产生;第一章第三 节侧重于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的逻辑演绎, 第二章则侧重于揭露交换过程的矛盾,概 括交换发展的历史。
第二章 交换过程



一、交换同时也就是货币形成过程。 二、上章第三节从理论上分析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和 货币的产生,本章则从历史角度分析货币形成过程。 这是一、三章之间的逻辑过渡。 三、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商品自己不 会运动,需要有个人格化代表,交换中的人就是以 商品代表的身份——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而彼此相互 对立的。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要求必须 通过交换才能解决。交换中每个商品所有者都想把 自己的商品当作一般等价物(与其它商品直接相交 换),所以,哪种商品也不是一般等价物。

2019资本论选读第十讲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和现实意义.ppt

2019资本论选读第十讲资本论的理论要点和现实意义.ppt

《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社会 化大生产论述给我们的启示
• 关于商品、货币及价值规律 的论述; • 关于剩余劳动对经济建设意 义的说明; • 关于资本积累理论的论述。
《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社会 化大生产论述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微观经 济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宏观经 济运动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关于经 济增长问题的论述,对我国当前经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极具现实意义。
借贷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的本质、 利息率 二、资本主义信用和银行资本
三、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四、虚拟资本
第六篇 地租理论概述

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 地租的不同形式、形成条件 以及产生原因,说明了超额 利润是怎样转化为资本主义 地租,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参 与剩余价值瓜分的,从而揭 示了这一领域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的特点。
写作要求及交卷时间
二、写作要求
学员可在以上题目中任选一个,也可 根据教材、参考书目和教师授课内容, 在不超出上述题目内容范围自定题目, 论文字数4000字左右。要求独立思考, 注意学术规范,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 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楚,文字顺畅。
三、交卷时间
具体时间由分院确定,最迟应在2015 年6月底之前交稿,逾期成绩降等。
论文题目(二) 4、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主要内容 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 5、试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 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6、关于马克思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考 7、试论马克思商业的地位与作用理 论给我们的启示
论文题目(三)
8、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 内容及其引发的思考 9、试论马克思信用理论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0、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思想 及其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 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 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013年八大经济热点事件 中国大妈炒 金榜上有名…
无言的结局…
第二篇-第六篇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
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主义工资 剩余价值规律
从宏观的角度研 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和流通,从而揭示社 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和按比例发展规律。
社会总资本理论
社会总资本是全 社会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是社会资本的各个独 立部分运动的总和。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理论
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 再生产,叫简单再生产。 虽然简单再生产不是人类 社会再生产的典型形式, 但它却包含了再生产的基 本规律。
马克思认为,地租是土地使用者由于使 用土地而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 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按照地租 产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将地租分为三 类: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前 两类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普遍形式,后 一类地租(垄断地租)仅是个别条件下产生 的资本主义地租的特殊形式。
第七篇 总论
浅 析 的《 要资 点本 论 》
背景
马克思为写作这本书用 了整整20年的时间。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 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
第二三四卷在他1883年 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 出版。
知识架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七篇)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三篇)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七篇)
目录

4、心中没有过分的贪求,自然苦就少。口里不说多余的话,自然祸就少。腹内的食物能减少,自然病就少。思绪中没有过分欲,自然忧就少。大悲是无泪的,同样大悟无言。缘来尽量要惜,缘尽就放。人生本来就空,对人家笑笑,对自己笑笑,笑着看天下,看日出日落,花谢花开,岂不自在,哪里来的尘埃!
第七篇 资本积累理论的 主要内容
第七篇 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容
资 本 积 累 的 历 史 趋 势
资 本 积 累 的 一 般 规 律
扩 大 资 本 积 累 的 途 径
资 本 积 累 的 源 泉 和
资 本 主 义 再 生 产 的 本 质
二、《资本论》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二卷概述
标题:资本的流通过程。 内容为三篇: 第一篇资本循环理论; 第二篇周转理论; 第三篇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即产 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第一部分:《资本论》 的理论要点
第二部分:学习《资本 论》的现实意义
一、《资本论》 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共七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篇:通过对商品和货币本质、商品经济的
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的分析,创立了马克思的 劳动价值理论。 2、第二-六篇:通过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 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马克思的剩余 价值生产理论。 3、第七篇:通过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的考察, 说明剥夺者要被剥夺的历史趋势,创立了马克思 的资本积累理论。
十大原理
一卷: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生产 论、资本积累论;
二卷: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 生产论;
三卷:产业利润论、商业利润论、 借贷利息论、地租论、总论。
一个结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学习《资本论》 的现实意义
学习《资本论》现实意义
《资本论》揭示的基本原理,不仅对正确分 析、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而且对我国经济建 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 亡的“灭亡论”,它同时也是一部社会主义 的“建设论”。
谢谢大家,再见!

1、不是井里没有水,而是你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而是你努力的不够多。

2、孤单一人的时间使自己变得优秀,给来的人一个惊喜,也给自己一个好的交代。

3、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所以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理论
商品交换产生的条件 商品的特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性 价值规律 货币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 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关系。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 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在金属货币流通 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 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最为关键。
第五篇 借贷资本理论概述
该篇讲述生息资本和信用理论,其中 心是揭示借贷资本是如何参与对剩余价值 的瓜分的。
第六篇 地租理论概述
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地租的 不同形式、形成条件以及产生原因, 说明了超额利润是怎样转化为资本主 义地租,土地所有者是如何参与剩余 价值瓜分的,从而揭示了这一领域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社会总资本的扩 大再生产,是一部分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生产在规模扩大的条 件下重复进行。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理论
1、资本积累的两个条件 2、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三、《资本论》 第三卷的主要内容
《资本论》第三卷概述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 值过程的统一,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 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二 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共七篇。
资本循环周转理论概述
研究了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阐明了 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循环的条 件、周转的方式以及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 生产的影响,从而揭示了资本运动的客观 规律。
第一阶段 (购)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二阶段 (产)
Hale Waihona Puke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空 间并存、时间继起
第三阶段 (销)
商品资本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概述
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三个过程
《资本论》 归结
三条线索
十大理论
一个结论
一个基础 一个中心
基础:劳动价值论
中心: 剩余价值
三个过程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流通过程
分配过程
三条线索
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 榨取剩余价值是生产的惟一 目的和动机;生产社会化和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 盾是基本矛盾,决定阶级斗 争和“两个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