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第5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第11章 能 力
第12章 人 格
11.2 课后习题 详解
11.1 复习笔记
11.3 考研真题 详解
12.2 课后习题 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 详解
第5编 活动与发展
第13章 学 习
第14章 人生 全程发展
13.2 课后习题 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考研真题 详解
第1编 绪 论
第1章 心理 学的研究对
象和方法
第2章 心理 的神经生理 机制
1.2 课后习题详 解
1.1 复习笔记
1.3 考研真题详 解
2.2 课后习题详 解
2.1 复习笔记
2.3 考研真题详 解
第2编 人的信息加工
01
第3章 感 觉
02
第4章 知 觉
03
第5章 意 识和注意
04
第6章 记 忆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第5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第1编 绪 论
目录
02 第2编 人的信息加工
03
第3编 行为调节和控 制
04 第4编 人的心理特性
05 第5编 活动与发展
本书是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第5版)的配套辅导书(电子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梳理知识脉络,浓缩学科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 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详解课后习题,巩固重 点难点。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 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编考研真题,培养解题思路。本书精选部分参考价值较高的考研真题(含全国统考和 高校自主命题),及该学科相关经典习题,并提供详细解答。这些题目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重点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五版重点普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是普通人,即没有心理障碍或疾病的人群。
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第五版是该领域的经典教材,本文将重点介绍该教材的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发展与方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研究方法。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哲学思考,到现代科学研究。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等,这些方法对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心理学的生物基础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神经系统和生理机制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包括大脑结构、神经元活动、神经递质等内容。
通过研究人类的生物基础,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第三章:感知与知觉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感知和知觉过程,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的工作原理和感知过程。
通过研究感知与知觉,可以了解人类如何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信息。
第四章:学习与记忆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和记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记忆是将学习到的信息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通过研究学习和记忆,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学习能力和记忆机制。
第五章:情感与情绪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分类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情绪是情感的生理反应。
通过研究情感与情绪,可以了解人类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
第六章:动机与需要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动机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需要是人们满足动机的对象。
通过研究动机与需要,可以了解人类的行为动因和满足需求的方式。
第七章:人格与个体差异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格的概念、理论以及个体差异的影响。
人格是人们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差异是不同个体在人格上的差异。
通过研究人格与个体差异,可以了解人类的个体差异以及其对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第八章:社会心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人类的社会行为与互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五章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注意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有机体 的一种定向反射。 所谓定向反射,是指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 体便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 受这一刺激。 注意的主要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诱导规律。 正诱导 负诱导
第五章 注意
注意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Outline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
外部世界 个体自己
所谓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 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
评价:
优势: 智源限制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实验结果,而且这一理 论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因此也不必要问在 加工序列的哪个阶段有个过滤器。 缺陷: 这个理论的最大缺陷是不能作出预测。因为科学研 究的一个目标是预测。而这个理论却不能告诉我们, 人的智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一项任务包 含了哪些智源?
(5)内外干扰的排除。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随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对完成长 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一)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集中 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研究范式: 双耳分听实验 负启动范式 Stroop任务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
快速眼动睡眠的睡眠补偿—总是使人缺乏此阶段睡眠,然后使之正常化,会发现REM睡眠显著增加。(二)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两个特点:指向性(指人在某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指向性不同,人们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和集中性(当人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B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卡尼曼提出,诺尔曼和博布罗完善):
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注意可以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站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公共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同时,该理论还认为,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负责资源分配的机制,这个机制是灵活的。资源部分地决定于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的唤醒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分配到刺激的资源的量由认知系统的分配方略来控制。
局限性:有些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和刺激,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局限性是由感觉器官的性质决定的。另外,同一时间内进入意识范围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3.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察觉不到的心理活动,也不能调节和控制。常见的无意识包括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盲视等。
4.睡眠与梦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分耳实验否认)。
(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普通心理学》作者:彭聃龄【完结】
《普通心理学》作者:彭聃龄【完结】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也是学生学习心理学的一门入门课,在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普通心理学课程经过了50多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既有很雄厚的历史积淀,又有新时代的特色和创新的精品课程。
【目录】新版序言第一版序言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个体心理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第二节如何研究心理学一、心理学要探索什么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五、心理学科在科学大家庭中的地位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二、科学态度与方法三、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一、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心理学派别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脑的进化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二、元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四、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第二节神经元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四、神经回路第三节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三、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四、神经系统的发育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一、定位说二、整体说三、机能系统学说四、模块说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一、内分泌腺的概念二、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三、神经—体液调节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二、近刺激和远刺激三、感觉的编码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二节视觉…… 第四章知觉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六章记忆第七章思维第八章语言第三编行为调节和控制第九章动机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第十一章能力第十二章人格。
普通心理学笔记背诵版(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笔记——彭聃龄版 1—12第 1 页 共 12 页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05章 意识和注意
睡眠障碍
失眠 突发性睡眠症 睡眠窒息 日间嗜睡 梦游与梦话 夜惊与梦魇
梦
REM睡眠阶段会报告更多的梦,高达82%,带有较 多情感色彩;NREM阶段也会有梦发生,约54%, 梦的内容更像日间思维,较少情绪色彩和感觉表象。 几乎所有人都做梦;梦的持续时间和你感觉的时间 一致。身外之事可以成为梦的一部分。
梦的解释:人会什么会做梦?
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
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过程的最可靠的途径。 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主 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这些冲动和愿望在清醒状态下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受 到压抑和控制,而在睡眠状态下,意识的警惕性放松,这些 冲动和愿望就会在梦中表现出来。 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如显性梦境和潜性梦境,可以进行 心理治疗。
催眠疗法的主要适应症: (1)神经症。如神经衰弱、焦虑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 癔症、强迫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等。 (2)心身疾病,如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 (3)性功能障碍。
(4)儿童行为障碍,如咬指甲、拔头发、遗尿、口吃等儿童 不良行为。
(5)神经系统某些疾患,包括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神经痛、 失眠等。 (6)其它适应症,如戒酒、戒烟、术后镇痛、无痛分娩、减 轻癌和关节炎疼痛。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开端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请注意(看)黑板”、“请注意(听)老 师的话”
詹姆士,《心理学原理》:“注意是心理以清晰而又生 动的形式对若干种似乎同时可能的对象或连续不断的思 维中的一种的占有。它的本质是意识的聚焦、集中。它 意指离开某些事物以便有效地处理其他事物。”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五)
彭冉龄<<普通心理学>>课件(五)2008-04-27 20:19:41| 分类:心理学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中国民谚第一节情绪和情感的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和功能(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间的某种联系的维持或改变。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构的。
(Izard,1977)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是个体对不同情绪和情感的自我感受;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表情Emotion Expression)。
表情是在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的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是所有面部肌肉变化组成的模式。
面部表情模式能精细地地表达不同性质地情绪和情感,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
姿态表情是指面部表情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包括手势、身体姿势。
语调表情是通过谚语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来表达的。
生理唤醒(Physical Arousal)是指情绪与情感产生的生理反应。
它涉及广泛的神经组织,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
生理唤醒是一种生理的激活水平,不同于情绪、情感的生理反应模式。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Emotion/Feeling)区别:1、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相联系的,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2、情绪主要指感情的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生理机制活动的过程。
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
3、感情是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稳定的情感是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又通过情绪来表达。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1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5章 意识和注意)【圣才出品】
第5章意识和注意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答:(1)意识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同样,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舒服或饥饿等。
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即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无意识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常见的无意识有下列几种:①无意识行为。
即已经自动化了、不受意识控制的行为。
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
它是指个体觉察不到对自身的行为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③盲视。
即意识性的视觉丧失,而还是能够对投射到盲区的刺激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辨认的现象。
2.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用?答:(1)意识的局限意识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这种局限性通常是由感觉器官的特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
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另一特性是它的能动性。
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还可以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另外,有些个体会在特殊情况下产生“幻听”“幻视”等幻觉,即看见并不存在的物体,听到并不存在的声音等。
总之,意识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他们的意识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
北京师范大学彭聃玲教授《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超详细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1第二编人的信息加工第三章感觉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外部感觉接受外部世界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其中视觉、听觉、嗅觉接受远距离的刺激,又叫距离感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因而又叫机体觉,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远刺激是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因而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如一定波长的光线。
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等。
三、感觉的编码感觉编码(sensory encode)是指将刺激的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光幻视(phosphenes)19世纪德国著名生理学家缪勒(Johannes Muller)最早研究了感觉编码问题,并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学说(theory of specific nerve energy)。
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
缪勒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说明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
当代两种有代表性的感觉编码理论:①特异化理论(specificity theory)认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②模式理论(pattern theory)或模块理论(module theory)认为,编码是由整组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
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是由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某种感官引起的。
但是,人的感官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
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和感受性(sensitivity)。
05普心第五章【彭聃龄主编】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一、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指个体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对自己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觉知。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意识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1.意识是一种觉知。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二、什么是无意识(一)概念:无意识是个体不能觉知,却能影响其行为的心理现象。
(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3.盲视三、意识的特征(一)意识的自觉性(二)意识的能动性(三)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第二节几种意识状态一、睡眠和梦(一) 睡眠α波: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的脑电波。
β波: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的脑电波。
θ波:大脑处于受暗示状态(被催眠状态)的脑电波。
δ波:大脑处于睡眠和无意识状态的脑电波。
1.睡眠的阶段第一阶段:轻度睡眠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
持续40分钟。
(慢波睡眠)第四阶段:深度睡眠阶段,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有时发生梦游、梦呓、尿床等。
(慢波睡眠)前四个阶段为非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持续1小时--90分钟后,进入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睡梦多出现在该阶段。
2.睡眠的功能和失眠(P211-212)(二)梦1.梦的功能解释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荣格)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知观点(福克斯)2.关于奇异梦境的研究(P214)二、催眠催眠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使被试进入的一种好象睡眠的意识状态。
(一) 易被催眠者的心理特征1.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2.想象力丰富3.容易沉情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移(二) 关于催眠的理论解释1.催眠是角色扮演----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2.催眠是意识执行和监督功能的分离-----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三、白日梦与幻想(被动的意识状态)此时只包含很低的警觉水平,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梦二者之间,一方面清醒,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动产生。
0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2.无意识 (1)概念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 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 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 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在意识中。
(2)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①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
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②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
(3)随意后注意 ①定义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从特征 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 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类似 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又类似于 不随意注意。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 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③△波:睡眠状态时出现,频率更低,波幅 更大。
(3)睡眠的阶段 ①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 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 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其 持续时间约10分钟; ②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 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称为睡眠锭。在这一阶 段,个体较难被唤醒,其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 ③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 大,出现△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第三阶段 大约持续40分钟;
脑电 波
混合的、 频率和波 幅都比较 低的脑电 波
脑电波变 慢,波幅 变大,出 现△波, 有时会有 “睡眠锭 ”
身体 状态
浅睡眠状 态,身体 放松,呼 吸变慢, 很容易惊 醒
更难被唤 醒
持续 时间
10分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0分钟
第四阶段
出现更大、更慢 的△波
深度睡眠,个体 肌肉进一步放松 ,身体功能各项 指标变慢,梦游 、梦呓、尿床等 在此阶段发生 越来越短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四版全章节内容提要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人的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其他动物的心理现象。
它既研究意识,也研究无意识;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有时又被认为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2、心理学要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和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和心理结构、心理的神经机制、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的关系等。
3、由于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4、研究心理学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
5、心理学不仅是一门有吸引力的学科,而且提供了多种职业选择的机会。
6、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心理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而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需要具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知识和科学素养。
7、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实验方法是心理学最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采用观察法、测验法、相关法和个案法等。
8、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根源,一个是近代哲学的影响,包括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另一个是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它为心理学提供了一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
9、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
当时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等。
(完整版)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第一章心理学概论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作用
大脑额叶在有目的的主动注意和集中注意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 总之,注意状态既与皮质相联系也与皮质下结构相联 系,它们在不同注意形式的调节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 的。
不能解释选择性注意和注意分配。
2.衰减理论
代表人物:特雷斯曼(Treisman,1964) 主要观点: 有机体总的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信息加工系统中 存在着某种过滤器。但是,过滤器不是按“全或无” 原则工作的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的。 信息在通路上并不完全被阻断,而只是被减弱,其 中重要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级的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 双耳听音实验发现,被试能觉察出追随耳中87% 的词以及非追随耳中8%的词。
————负诱导
(2)过滤器处于信息加工系统的什么位置? (3)过滤器以什么原则进行工作来选择信息的?
(一)早期选择模型 1.过滤器理论
代表人物: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 主要观点:
来自外界输入的信息是大量的,但是人的神经系统高级
中枢的加工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为了避免系统超载,就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出一
评价:
优势: 智源限制理论可以解释许多实验结果,而且这一理 论不涉及信息加工阶段的分析,因此也不必要问在 加工序列的哪个阶段有个过滤器。 缺陷: 这个理论的最大缺陷是不能作出预测。因为科学研 究的一个目标是预测。而这个理论却不能告诉我们, 人的智源总量是多少?是如何分配的?一项任务包 含了哪些智源?
(二)持续性注意 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是指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 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
狭义:指注意持久地持续在一个特定的对象上。 广义:指注意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
向上,而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 发生变化。
注意的起伏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 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
一定的刺激。 就同一种心理活动而言,它不仅指向于一定的 对象,而且维持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 去。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的功能。 2.维持的功能。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动作的出现 2.无关动作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两种理论假设 :
注意起伏是感觉器官对单一刺激局部适应的结 果。 注意起伏与有机体一系列机能(如血压、呼吸、 神经元以及感觉过滤)的节律性变化有关。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 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原因 :
无关刺激的干扰 单调刺激长时间作用
(三)分配性注意 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是个体 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 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现在常采用双作业任务来研究注意的分配。
实验材料:
追随耳:There is a house understand the word.
非追随耳:Knowledge of on a hill.
结果:大多数被试报告听到的是:“there is a house on a hill”。且声称信息来自一个耳朵。 据此引入阈限的概念。指出,项目的意 义、熟悉度、上下文的关系和指示词以及人 的个性倾向性都是影响阈限的因素。
分配的条件: 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 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了 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建立起联系形成 了某种反应系统。 有研究指出,注意分配的实验中,并没 有排除注意迅速转换的可能性。
注意的转移 根据任务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将注意 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5)内外干扰的排除。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随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 意。
随意后注意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对完成长 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一)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集中 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研究范式: 双耳分听实验 负启动范式 Stroop任务
前者是积极主动的 后者是消极被动的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一)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注意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有机体 的一种定向反射。 所谓定向反射,是指每当新异刺激出现时,有机 体便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 受这一刺激。 注意的主要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诱导规律。 正诱导 负诱导
有时也会出现似注意而不注意、似不注意 而注意的现象。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按照目的性和需要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 分为:
(有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
根据注意的特性或品质,可将注意分为:
选择性注意 持续性注意 分配性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 1.什么是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指事先 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第五章 注意
注意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第一步。
Outline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
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
外部世界 个体自己
所谓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总是有 选择地朝向一定对象。 心理活动的集中性有两种情况:
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中 不易产生疲劳。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绝对强度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相对强度
(3)刺激物的新异性
(4)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
(1)需要和兴趣。 (2)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过滤器理论和衰减理论的共同点:
出发点相同,即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 外来信息必须经过过滤或衰减装置来调节。
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所以,这两个理论都被称为早期选择理论。
(二)后期(晚期)选择模型
代表人物:多伊奇和多伊奇(Deutsch & Deutsch, 1963)提出,诺曼(Norman,1968)加以修订。 主要观点: 所有的选择注意都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晚期,过滤器 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 注意的选择依知觉的强度和意义为转移。 这个模型能很好解释注意分配现象,也能很好解释 特别有意义的信息易引起人的注意,但不能很好解 释早期选择现象。
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的信息则迅速衰退。 它按“全或无”的方式进行工作。一次只能打开一个通 道通过信息同时就关闭其他通道。
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理论瓶颈理论。
实验研究:
实验范式:双耳分听实验(1954) 实验材料:左耳:852 右耳:176 任务:要求被试报告都听到了什么。 结果:多数被试以耳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收到的信息 (如,852,176)。 解释:每只耳朵是一个通道,过滤器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 单独通过。 遇到的挑战:无法解释通过非追随耳的特别有意义的信息为 什么能得到识别 。
总的评价:
对注意的机制进行综合研究,并把实验室的研 究与生活实践中人的注意力的研究结合起来 加以考察,看来,是今后注意理论研究的一 个重要方向。
End
选择性注意
Stroop效应
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 突时(如“red”)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 被试的命名时间要长于词义与颜色一致时(如 “green” )或其它中性条件(如“box” )时 的命名时间(Stroop,1935,被Macleod, 1991引用)。 自Stroop的经典研究发表之后,研究者或者直 接考察Stroop效应,或者把Stroop效应作为一 种工具,来探讨其它认知过程。
(3)过去经验
(二)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也叫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 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种高级的注意形式。它是在人的实 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2.引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1)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活动和行为的科学组织。 直接兴趣 (3)兴趣的作用。 间接兴趣 (4)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的功用。
(三)智源限制理论
代表人物:卡尼曼(Kahneman,1973),诺曼和 博布罗(Norman & Bobrow,1975) 主要观点: 把注意看作心理智源(或资源)(cognitive capacity),认为对输入进行操作的智源在数量上 是有限的。 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智源,那么注意就可 以指向另外的任务。 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从事操 作的智源的有限数量所决定的。 人在操作几项任务时根据特定数量的智源和输出在 质量上的变化,将智源量分配给这些任务的操作。
注意的产生是神经过程的负诱导。
(二)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的激活作用可以使大脑处于觉醒状态。
没有大脑活动的普遍激活,就不可能有注意。
(三)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作用
选择性注意必须有更高位的脑组织——边缘叶和大脑 额叶的参与。 边缘系统既是调节皮层紧张的结构,又是对新旧刺激 进行选择的重要结构。 一些研究表明,在边缘叶和额叶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神 经元,被称为注意神经元(新异物探测器)和定势细 胞(期待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