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君 小小说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小小说百家论》之李利君论

(2013-04-04 19:49:01)

转载▼

标签:

百家

消费群

出版者

热心读者

宣言

文学路上的杂食主义者

杨晓敏

多年来,热闹的小小说领域,一直存在着这种相悖的现状:一方面是,一茬一茬的小小说写作者在批量涌现,以一种快捷灵便的方式,不断圆着自己的作家梦;另一方面是,真正对小小说文体进行探讨的人,却寥若晨星,致使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读了多年小小说之后,李利君顿觉豁然开朗:小小说原来这么有意思。于是,在这一本叫作《小小说的九十年代后》的评论集里,李利君终于阐发了自己的多重视角和多维思考。他不仅从容解构小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系统分析诸多小小说作家的创作得失。更有意思的是,由于生活在改革开放前沿,又在当地的宣传机关任职,李利君透过小小说现象,有远见地预言着小小说的文化经营意义,并且意识到营造这一文化景观的读者、作者、编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只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才会出现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的健康的文化产业。小小说,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到了轻骑兵的作用。通过略显粗疏的文字,李利君有选择地使用着连专业人士也容易忽略的新鲜词汇,梳理着一种来自民间的质朴的理性思辨。其生动传神,以及频繁传导出的综合性的文学、文化信息,的确令人刮目相看。李利君也写小小说,一篇《热闹》获奖并入选多种精华本,一度使他的文学创作才华得到彰显。可以说,在李利君身上,糅合了一个忠实读者、一个业余作者和评论者、一个文化产业现象编外观察员的多种角色。基于此,他称自己是一个“小小说的杂食主义者”,是恰如其分的自我定位。

在“文体研究”中,谈到小小说的现代机缘,李利君有感于纯文学出版和作家们所处的文学与市场环境,说出了一段颇有见地的话。他说:“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一种为纯文学争气的方式,一种靠自己的智慧获得利润空间和体面的方式,一种按大众审美趣味与纯文学之间内在关系和科学地运作的方式,一种最终以自己的强力,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消费者的经营方式,就在中国期刊纷纷落马的背景下,走到前台,浮出水面,唱响了刚强、向上和前进的旋律。它既不是靠降低自己的品位,也不是靠出卖自己的阵地,而是靠实实在在的作品,靠自己的智慧,在高歌猛进——这就是小小说。”

我们不妨把这一段话看成是“当代小小说宣言”。

对于30多位小小说作家的悉心研究,李利君倾注了自己的真切感受。一种平等的

朋友式的评头论足,几乎是零距离的心绪交流。与其说是审视别人,不如说就是剖析自己。正因为李利君也写小小说,所以才能理解别人在创作中所遇到的种种困惑。正因为长期追踪别人的创作历程,才能有画龙点睛式的独到见识。他读许行时,说“眼前总闪动着三国时的那位老将黄忠”,说白小易的作品“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感受”,说谢志强走的是“魔幻小小说”路子,说刘建超的选材令人“眼花缭乱”,珠晶的构思让人“心乱如麻”,说戴涛玩的是“绕来绕去”的游戏,说李永康属于性情深处的写作,说陈永林所有的作品都体现出“故事中心主义”,等等,可谓一语中的。然而,我更看重的是这种给人“送温暖”的态度。李利君在评介这些文友时,总是褒大于贬,多给赞美。这一和风细雨式的评判,洒进写作者心里,犹如春天里的几许温馨。我们每个人,当然包括那些采花酿蜜、集腋成裘的小小说作家,在生活或者写作道路上,是需要来自外界的鼓励的。许多情况下,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人产生意外的感动和动力。不要说是一篇小小说,即使是一部长篇小说,有时也需要掏红包才能博得一些“名流”无关痛痒的评论文字,而这些一贯被权威部门权威人士忽略的小小说写作者,于不知不觉中,被李利君毫无任何功利地真心爱上一回,该是酷夏的一缕清风和沙漠里的叮咚泉音了。据我所知,不少小小说作家是视李利君为写作知己的。

李利君之于小小说,无论评论还是写作,都属于典型的业余爱好。他和绝大多数的小小说作者一样,有自己从事的日常工作。正是这种偏爱或曰兴趣,才演绎出人生的一段精彩华章。因为那些并不闪光的字眼,支撑着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淡无奇的日子,带给我们的,是滚滚红尘中的传奇意味和简单快乐。

在《技巧研究》和《评论何为》两章里,李利君并没有一味地为小小说或写作者唱赞歌。他对小小说文体的精微见解,对小小说作家队伍和创作上的负面影响或者多种顽疾的提醒,是自己多年阅读、写作和思考的结果。他说:“技巧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宝藏。一个勤奋而又充满创造精神的作家,是可以在成文的规则之外,探索出新的、成功的表现方法的。”这无疑也是对时下作品数量多、精品少和有着模式化、雷同化的小小说写作,提出的另一种警示。一种新文体,之所以能在20多年来势成燎原,肯定有它内在的科学规律。从弱小到壮大、从粗糙到精致,小小说在走着一条不断自我完善的道路。唯有创新,小小说才能永葆鲜活的容颜。李利君谦虚地讲,自己是以指手画脚的身份进入小小说世界的,其实这偶然一得,已注定他一生与小小说结缘。

李利君的不同凡响处,还在于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营造小小说现象的刊物、编者的经营群体。文化产业的提法是近两年才叫响的。文化如何走向市场,如何在保持文化产品的优良质地的同时,又能赢得大众阅读市场,形成自己的产业链,是上自国家政策、下至基层经营者都在思考、实践的重大课题。李利君从小小说现象中,敏锐地意识到它蕴含的潜在的市场价值。他认为,郑州的百花园杂志社,在发展文化产业中是一个执鞭的早行人。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出版者,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营者。一般意义上的出版者和经营者,只关心发行量就够了。在某种意义上,百花园杂志社已成为小小说的“传教士”。他一直在密切注视着《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围绕小小说所作的全部努力。他还认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消费群不是天生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对于小小说来说,作者和读者都是消费群。或许,小小说留给李利君咀嚼的东西太多,他注意到小小说领域数年坚持的征文、笔会、评奖和编书等公益性活动,注意到小小说类刊物精心打造的新颖创意:读者星空、倡导者说、编辑手记、感言寄语等,他都给予了一如既往的肯定。

我个人所知,小小说理论大厦的建构,几乎凝聚了我国老中青三代优秀作家、评论家的心血与智慧:有王蒙、冯骥才、林斤澜、汪曾祺等,撰写妙笔生花的小小说言论;有阎纲、吴泰昌、雷达、胡平、南丁、丁临一、王晓峰等,在长期关注和参与小小说活动中,引发的有责任感的小小说评述;有江曾培、凌焕新、刘海涛、郑允钦、顾建新等,数年如一日对小小说(微型小说)坚持的审美拓荒;有邢可、郭昕、冯辉、寇云峰、王中朝等,在倡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