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汉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汉语历史悠久,世界上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 13 亿。汉语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辉煌成就。本文主要采用王力先生的分法,并将着重点放在了书法和语法发展等方面。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变给汉语既带来了变化,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汉语是世界上最有生命力的语言之一。

关键词:汉语书法语法白话文

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 13 亿。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在汉语研究领域里,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都有辉煌的成就,最古老的按字义编排的字典《尔雅》是战国时代编的。我国的汉语研究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更多地引进了大量西方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在汉语研究的分期上,吕叔湘根据“文言”和“白话”两种书面语言的出现和使用情况,以晚唐五代为界限把汉语的历史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大阶段。王力不同意以文体的转变作为汉语史分期,在《汉语史稿》中提出从汉语语法、语音变化角度这两处着眼,将汉语史分为四个时期:提出了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阶段说。另外还有瑞典学者高本汉的古汉语“五期说”,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的“五段八期说”,蒋绍愚先生的“三期说”等等。现在主张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三期分期的意见稍占主流,然而在起止时间上仍存有分歧,还不能算是一个统一的结论。

在汉语的内部构成方面,可分别以语音、语法、词汇乃至修辞、文字等为对象进行分期研究,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文字和语法上的阶段性成果,基本上采用了王力先生的分期法。

一、上古汉语(公元三世纪以前,三世纪、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世纪到7世纪),文字记录有甲骨文、青铜器上的碑铭、诗经集、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的易经。“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难于如实的反映口语。秦以前的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估计不至于太大,但汉魏以后逐渐形成一种相当固定的书面语,即后来所说的‘文言’。”[1]在文字方面,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由简入繁。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字。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大篆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

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小篆也叫“秦篆”。秦统一前,各诸候国使用的文字各不相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小篆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这一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其笔画复杂,形式奇特,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一直到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隶书基本上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的说法。隶书也是时代的产物,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而隶书主要是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这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风格也趋多样化,颇具书法艺术美。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又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并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所以叫做楷书。楷书始于东汉。

此时文字学理论也发展起来,有所谓“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之说。东汉末年,许慎的《说文解字》成为我国辉煌的文字学理论巨著。

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研究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上古期词汇上的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一个字基本上代表一个词,字义即词义,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一箪食,一豆羹。(孟子·告字上)晋文公卒。(左传·熹公32年。)语法的特点是:1、判断句式一般不用系词。如:吾所欲者,土地也。兵者,不祥之器。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如:沛公安在?莫我肯顾。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二、中古汉语(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世纪、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草书始于汉初。草书作为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代表作有张旭的《肚痛》帖、怀素《自叙帖》。

皇象,字休明,三国吴广陵江都人,官至青州刺史,著名书法家,特别见长于章草、八分。他的章草师法杜操,对当时的张子业、陈梁甫的书法也作了借鉴。他的草书与曹不兴绘画,严武的围棋等并称“八绝。”其《急就章》是古代的识字课本。章草本是隶书之〖草〗,所以隶意甚重,虽非蚕头,但处处保持〖雁尾〗。然而也能看出楷书的端倪。凡起笔之处,已有楷书的痕迹。可见由隶到楷是日趋简化的结果。《急就章》用笔沉稳,方圆结合,线条直而棱角分明,结体扁而方,少有纵逸之笔,给人以宁折不屈的力度。字体结构端庄中寓灵动,平稳肃穆,平正中寓含奇姿,点画穿插避让,朝揖互让,情趣备增。字形以体势方扁为主,笔短意长,并根据字形间有长方形或正方形,注意协调变化,呼应连贯。《急就章》方笔用顿法,带有楷书和隶书的方折笔意;圆笔用提法,带有篆书和草书的圆润笔意,暗含隶意,古趣盎然。古人对皇象书法评价甚高,唐张怀瑾曰:“右军隶书,以一形而众相,万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