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透皮给药系统 PPT

合集下载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传统方法
如乳化法、凝胶法、溶剂挥发法、熔融法等。
新兴方法
如超临界CO2法、纳米技术制备法等。
透皮给药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
芬太尼贴片
适用于手术前、术后和癌 症病人的镇痛,可连续使 用3天。
糖皮质激素药物
可应用于过敏性皮炎,如 银屑病、荨麻疹等。
利多卡因50贴片
可适用于急性疼痛、慢性 疼痛、神经性疼痛等场合。
按药物分类
如防晒剂、皮肤病药、止痛药等。
常见的透皮给药制剂默病药物、 镇痛药等。
柔软顺滑,适用于酒精类、荷尔蒙类等药物的 透皮给药。
喷雾剂
可方便使用,适用于皮肤干燥的场合,如乳液 类。
药膏剂
质地较稠,适用于较强药效的药物。
透皮给药的应用领域
1
皮肤疾病
如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疾病的药物治疗。
2
止痛镇痛
如亚急性疼痛、术后镇痛等。
3
缓解症状
如晕车药、止吐剂、荷尔蒙替代疗法等。
透皮给药制剂的发展趋势
微针透皮技术
利用微针栓剂提升穿透性,提高药效和吸收效率。
纳米技术透皮技术
通过纳米技术包裹药物,提升药物的渗透性和效果。
生物传感透皮技术
将微型生物传感器贴于皮肤表面,检测身体生化指标,如血糖、血压等。
药物透皮给药的原理和优 势
药物透皮给药是利用皮肤渗透性,将药物逐渐地、持续地穿透到血液循环系 统中的给药方法。其优点包括便于使用、舒适性好、躲避首过代谢、减少药 物化学反应等。
透皮给药制剂的分类
按穿透机理分类
如化学透皮吸收剂、生物透皮吸收剂等。
按性质分类
如水溶性、油溶性、乳化性等。
按剂型分类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透皮给药制剂课件
药物。
4、醇类化合物 n 含有2~5个碳原子的短链醇能溶胀和提取
角质层中的类脂,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从 而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透皮透过。
23
5、其他吸收促进剂 n 挥发油 ,如薄荷油、桉叶油、松节油等 n 氨基酸及其衍生物 n 磷脂和油酸
24
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新技术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n 水溶性药物透过率非常低,虽可通过扩大给药面积 或多次给药增加透过程度,但容易增加皮肤的刺激。
n 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适于制备透皮传递系统,特别是 对皮肤具有强烈刺激性、致敏性的药物。
7
三、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皮肤结构和生理 8
n 1.表皮: 表皮由各种形态大小不同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 从基底层发育而成,这层细胞不断分化,由基底层向外推移分 化成棘层、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n 热塑性塑料,在一般有机溶剂中不溶,化学性质稳 定,机械性能强。
n 用于制取薄膜的聚氯乙烯常加入30~70%的增塑剂, 称为软聚氯乙烯。
37
3 聚丙烯(polypropylene,PP) n PP薄膜具有优良的透明性、强度和耐热性,吸水性很
低,可耐受100℃以上煮沸灭菌。 4 聚乙烯(polyethylene,PE) n 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和耐化学腐蚀性能,安全无毒,
n 制备:把药物分散在水溶性聚合物(如PEG)的水溶液中,将该 混悬液均匀分散在疏水性聚合物中,在高切变机械力下,形成 微小的球形液滴,然后迅速交联疏水聚合物分子使之成为稳定 的包含有球型液滴药库的分散系统,制成一定面积及厚度的药 膜,置于粘胶层中心,加防粘层即得。
粘胶层
闭合底盘
微型药库
粘性泡沫层
15
n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 后会引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超声透皮给药ppt课件

超声透皮给药ppt课件

-
10
2.空化效应
空化就是声致气泡各种形式的活性 ,在液体介质中很容易发生 空化现象。在负性期 ,气泡增大接近它们的平衡半径;在正性期 ,压力增大 , 引起气泡半径的减小(有时候是剧烈的减少) 。一旦气泡发生内爆 ,局部温度 可以升高到几千摄氏度。气泡增减和气泡的寿命依赖于超声的参数(声压的幅 度 , 环境压力 ,频率 ,液体特性 ,液体中溶解气体的存在) 。液体介质中空 化现象以稳态和瞬态两种形式存在。稳态空化是指那些在平衡半径 Rr 附近 振动多次的气泡〔平衡半径的单位μm ,Rr与频率F ( kHz)有关 : F ×Rr =3 000 ,即频率是 1 MHz 时平衡半径是 3μm ,频率是 20 kHz时平衡半径是 150μm〕 ,这些气泡在振动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二阶现象发生 ,包括辐射力 和微声流 ,后者可使振动气泡表面处存在很高的速度梯度和黏滞应力 ,足以 对该处的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产生生物效应 ,活体组织主要是这种气泡。瞬态 空化存在的时间非常短 ,在这个过程中 ,空化核迅速膨胀 ,随即又突然收缩 以至崩溃发生内爆 ,产生冲击波 ,使处于空化中心的细胞等生物体都会受到 严重的损伤乃至破坏。空化现象可能在细胞和组织存在 ,并对细胞和组织造 成一定影响。扫描电镜显示超声波(1. 1 MHz ,1. 5 W/ cm2)辐照后人皮肤角 质层表面有直径1~3mm的小凹陷 ,在超声波
超声透皮给药
超声透皮,即超生促渗,也称 超声药物透入疗法、是指利用超声波促进 药物经皮或粘膜吸收。
-
1
皮肤具有特殊的屏障功能,能够 有效的限制与外界环境的交换以及外源复合物 的渗透。然而,皮肤又是许多药物的主要给药 的主要途径。经皮给药的方式有很多优点:
(1)减少肝脏的降解:
(2)血浆浓度稳定;

经皮给药系统PPT精选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PPT精选课件
晕剂东莨菪碱和1981年硝酸甘油透皮制剂用于 临床以来,相继有雌二醇、芬太尼、烟碱、可 乐定、睾酮、硝酸异山梨酯、左炔诺酮等透皮 制剂。
5
经皮给药的特点: ①可以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
胃肠灭活;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
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④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
Condition N /(g/cm2/h)
Tab. 1 Comparison of average transdermal flux of piroxicam
Passive Diffusion
4.97±0.26
Passive Diffusion with Tween 80
8.42±3.96
Electroporation without Tween 80
Residual amount in skin (ug/cm2)
5 4 3 2 1 0
0
10
20
30
Time(hr)
flexible nano-liposomes in vivo conventional nano-liposomes in vivo flexible nano-liposomes in vitro
CAN VARY VIA CURRENT MANIPULATION
32
33
电流强度及脉冲控制元件
34
影响离子导入有效性的因素:
(1)药物的解离性质; (2)药物的浓度; (3)介质的pH值; (4)电流; (5)离子电极。
35
离子电导或电穿孔皮肤给药实验装置示意图
36
37
22

《透皮吸收篇》课件

《透皮吸收篇》课件

02
CHAPTER
透皮吸收技术的种类
被动扩散技术
01
02
03
04
扩散原理
利用皮肤的自然渗透能力,使 药物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
适用药物
脂溶性药物、小分子水溶性药 物。
优点
操作简单、无创伤、安全性高 。
缺点
药物渗透速率低、吸收效果不 理想。
主动渗透技术
扩散原理
通过外部能量或药物本 身的渗透作用,增强药 物在皮肤中的渗透能力
渗透和扩散问题。
皮肤过敏反应
某些人可能对某些透皮吸收药物产生 过敏反应,需要在使用前进行皮肤过
敏测试。
药物稳定性
透皮吸收药物需要保持稳定性,防止 在皮肤表面分解或失活。
药物剂量控制
透皮吸收药物的剂量控制相对困难, 需要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剂量 。
透皮吸收技术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的应用
纳米技术的应用
戒Hale Waihona Puke 贴片透皮吸收技术可以将特定成分通过贴 片形式渗透到皮肤中,抑制酒精的吸 收,降低饮酒欲望,帮助人们成功戒 酒。
06
CHAPTER
透皮吸收技术的未来展望
新材料的应用
01
02
03
高分子材料
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透皮 吸收的载体,提高药物的 稳定性和渗透性。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 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能够提高药物的透皮吸 收效果。
减肥塑形
局部塑形
透皮吸收技术可以将特定成分送 达特定部位,促进该部位的脂肪 代谢和肌肉紧致,实现局部塑形 的效果。
整体减肥
透皮吸收技术可以通过调节食欲 、减少脂肪合成等方式,实现整 体减肥的效果,帮助人们恢复苗 条的身材。

透皮给药系统

透皮给药系统
N,N二甲基甲酰胺
直链:庚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十八酸,戊酸,油酸 支链:异戊酸,异十八酸,新庚酸,新戊酸
烷基类:乙酸丁酯,乙酸乙酯,油酸乙酯,戊酸甲酯 脂肪族类:十酸异丙酯,丁酸异丙酯
柠檬酸,琥珀酸,水杨酸
丁二醇,甘油,己三醇,丙二醇
二甲基亚砜,癸基甲基亚砜
阴离子型:月桂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 阳离子型:苯扎氯铵 cetyltrimethyl ammonium 非离子型:聚氧乙烯烷基醚 泊洛沙姆 聚山梨酯 两性离子型:瞻烷酸钠 glycholic
1/ 2
dt 2t
微贮库型
新剂型设计
dQ
DP DSK P S P
D1S1 (1 h1
) 1
( K1
1
K
m
)

dt
DP hd DS hpK p
新剂型设计
第二节 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 一、影响药物经皮吸收因素
生理因素
皮肤的水合作用 角质层的厚度 皮肤的条件 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
剂型因素
新剂型设计
二、皮肤的基本生理构造和吸收途径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毛发)
(汗孔) (表皮下的毛细管)
(汗腺导管) (汗腺) (血管丛)
(真皮)
(角质层) (生长表皮) (皮脂腺)
(毛囊) (真皮乳头)
图 皮肤的结构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药物从介质中释放 表面皮脂层
新剂型设计
角质层
通过附属器
细胞内 细胞间 毛囊、皮脂腺 汗腺
粘胶分散型
新剂型设计
粘胶分散型的药物贮 库及控释层均由压敏胶组 成。
dQ dt
AK a / r Da ha
Cr
骨架扩散型

2016透皮吸收制剂 ppt课件

2016透皮吸收制剂 ppt课件

• ①溶解性和油水分配系数(K): 一般脂溶性>水溶性药物,K值适 中者具有较高的穿透性。
• ②分子特性:M >600难透过, M>3000不能透入,甾类药物-OH 数↑,穿透力↓。 • ③在基质中的状态:溶解态>混 悬态,微粉化>细粒。
2.基质和附加剂性质
• 基质和附加剂的组成及性能可影响药物在基质中的特性和 皮肤患处的生理功能,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三、应用离子导入技术
• 1含义
• 指利用电流将离子型药
物或能形成带电胶粒的
非解离药物经电极定位 导入皮肤、粘膜,进入 局部组织或体循环的一 种生物物理方法。(低
聚核苷酸、两性霉素、
酮洛芬 )用在皮肤上的 电压降一般为0.1V-5V。
2离子导入机理
• ①离子导入:通过毛孔和汗腺等旁路途径产生电位差。 • ②电渗作用:使皮肤两侧液体产生定向移动。 • ③诱导新生通道:电流使角质层类脂分子定向排列形成可逆性 孔穴,也称为电致孔。(电致孔在皮肤上电压降大于100V)。 • ④增强皮肤水合作用:电场下水合作用↑、药物的渗透力↑。
四、应用超声波技术
• 利用超声波的温热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或局部按摩作用最初应用于风 湿症和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现已应用于药物的透皮吸收。 • 作用机理 • 改变皮肤角质层结构:空化作用,脂质结构重新排列形成空洞。
对皮肤可能有刺激性和 过敏性
表皮对药物有存贮和代 谢作用
4
5
给药方便,可随时终止
第二节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
• 一、皮肤的生理构造与透皮吸收 过程 • 1皮肤构造 • 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毛发、 汗腺、皮脂腺①角质层:外来物 质的主要屏障,对脂溶性药物阻 力小(15-20um) ②表皮:胞内主要 是水性溶液,药物容易通过(50100um) 。③真皮:疏松结缔组织, 含水量30%,毛细血管丰富、对 药物穿透阻力小。④皮下组织: 脂肪组织,药物可通过血管和淋 巴管吸收。

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 透皮治疗系统PPT课件

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 透皮治疗系统PPT课件


制造

厂名
商品 名
构成 类型
背衬层材 料
贮库或骨架 材料
控释膜材 料
胶粘 剂

Alza/ Transd
贮库
酸 Ciba-
erm-
型药
甘 Geigy Nitro
袋封


肉色的铝 塑复合膜
硝酸甘油的 硅油混悬液
乙烯/醋酸 乙烯共聚

硅橡 胶

Key
Nitro-
整体 铝箔-纸复 聚维酮-聚乙

Dur I
第24页/共33页
2.皮肤(角质层)的水化
•角质层的水化能增加物质进入皮肤 的透过率,这可能是由于表皮组织 软化,孔穴直径增大而出现“海绵” 现象,从而有利于药物通过。
•若以水性物质为基质再加以绷带包 封,则有利于角质层的水化作用, 可以增加药物的经皮 第25页/共33页 渗透率。
(四)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
第26页/共33页
五、经皮渗透性的实验方法
(一)体外渗透性的实验薄膜 1.聚合物薄膜:各种微孔膜等。 2.动物皮肤:小猪和猴的皮肤近似于人的皮肤。 (二)体外通透性及渗透性实验
常用的实验装置有水平式扩散池、立式 扩散池(Franz扩散池)和流通扩散池等。
第27页/共33页
水平扩散池——Valia-Chien扩散池
1. 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
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 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释放是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 来而扩散到皮肤上;穿透是指药物透过表皮起局部作 用;吸收是指药物透过表皮后,到达真皮和皮下脂肪, 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2.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经皮给药系统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课件

③月桂氮卓酮 (laurocapam,azone)及同 系物
④有机酸、脂肪醇(油酸、亚油酸、月桂醇)
⑤角质保湿与软化剂(尿素、水杨酸、吡咯 酮类)
⑥萜烯类(薄荷醇、樟脑、柠檬烯等)
•经皮给药系统
•24
吸收促进剂一览表
类型
举例
药物
作用机制
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癸 基甲基亚砜
氢化可的松,水杨 酸,溴乙啡啶,茶 碱,氟灭酸,丙炎 松等
2)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 3) 血药浓度恒定,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
降低毒副反应
4)使用方便,随时中断给药
•经皮给药系统
•3
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
经皮给药系统─
膜控释型─ 复合膜型 充填封闭型
骨架扩散型─ 聚合物骨架型 胶粘剂骨架型
•经皮给药系统
•4
第二节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
表皮(epidermis)
铝箔及 纸复合 膜
硝酸甘 油
胶粘剂分 聚氯乙 塑化聚氟乙烯


丙烯酸酯 压敏胶
硝酸异 Frandol 胶粘剂分 聚酯 含药压敏胶
山梨醇 Co.

丙烯酸酯 硅纸 压敏胶
可乐定 Catapres 膜控 TTS
聚酯 液体石蜡-微粉 微孔聚丙 聚异丁烯 硅纸
硅胶-聚异丁烯 烯膜
压敏胶
芬太尼 Duragesi 膜控 c
雌二醇 Estrader 膜控 m
聚酯膜 羟乙纤维素乙 醇凝胶
聚酯- 乙醇 聚乙烯 复合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硅酮压敏 胶
聚异丁烯 压敏胶
雌二醇 Vivelle
胶粘剂分 EVA膜 聚异丁烯压敏

《经皮给药系统》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PPT课 件
一、简介
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通过皮肤传递药物的方法。与其他给药系统相比,它具 有许多优点,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二、含药透皮贴剂原理
经皮给药系统透过皮肤吸收药物,其原理涉及透皮吸收机制和贴剂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三、适用范围
经皮给药系统适用于多种药物类型,并可用于治疗广泛的疾病,包括但不限 于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四、优点和局限性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例如简便易用、减少了肠道和肝脏的代谢,但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药物吸收受限和不适用于大分子药物。
五、应用前的注意事项
使用经皮给药系统前需注意患者的禁忌症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药物的 有效吸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有许多典型病例可 以分享。
七、展望和未来方向
已有许多创新技术用于经皮给药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 药物递送和贴剂的持久性。
八、总结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多项优势和广泛的应用范围。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药物递送 的改进和新型贴剂的开发。
九、参考文献
相关研究论文和专业书籍与期刊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经皮给药系统的详细信息。

透皮技术PPT课件

透皮技术PPT课件

采用透皮技术将药物透过眼睑皮肤, 直接作用于眼球表面,治疗角膜炎、 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关节炎治疗
通过透皮给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关 节部位,减轻关节疼痛和炎症,如类 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系统治疗应用
心血管系统治疗
通过透皮给药,将药物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达到治疗心 血管疾病的目的,如高血压、心绞痛等。
呼吸系统治疗
利用透皮技术将药物透过皮肤吸收,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肺部,治 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治疗
采用透皮给药方式,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帕金 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特殊疾病治疗应用
糖尿病治疗
通过透皮技术将胰岛素等 药物直接送达皮肤,降低 血糖水平,治疗糖尿病及 其并发症。
药物在表皮细胞间的转运
药物在表皮细胞间通过细胞间隙进行转运。
03
药物在真皮中的吸收
药物在真皮中被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量、脂溶性、极性等理化性质影 响其在皮肤中的渗透能力。
皮肤状态与疾病
角质层的屏障作用
角质层的厚度、脂质组成和含水量等因素影 响药物的渗透性。
作用
透皮给药系统通过皮肤给药,能够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副作用,同 时能够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 果。
透皮技术优缺点分析
优点 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副作用;
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
透皮技术优缺点分析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适用于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等)。
皮肤的水合状态、角质层完整性及皮肤疾病 等因素会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
6
透皮给药的局限性
1.皮肤为人体天然的屏障,大部分的药物均 难以足够量地透过这道屏障,透皮给药不适 合剂量大的药物
2.药物的分子量、极性、熔点均影响药物的 透皮吸收
3.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及皮肤中的酶对某些药 物有降解作用
某些药物在皮肤中有贮留透皮给药
大家好
7
四、适合透皮给药的药物
1.药效学方面:
日本和韩国的TTS 研究与开发在亚洲也处于 领先地位。
专门从事TTS 研究的机构有:
Alza ( 美国加州)、TheraTech( 犹他州) 、 TBS( 新泽西州)、Cygnus 研究公司 (加州)、Conrex 制药公司(宾州)、 Pharmed( 慕尼黑)、Elan( 爱尔兰)、 国际TTS 工艺研究所(日本)
大家好
13
第二节 皮肤的结构和生理
角质层
大家好
14
第三节 改善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
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 制剂方法
化学促渗剂 离子导入技术 电致孔技术 超声促渗技术 激光促透技术 热穿孔技术 脂质体、包合物、微乳、微囊及毫微囊、
大家好
15
一、化学透皮促渗剂 含义: 透皮吸收促渗剂(penetration enhancer,
第六章 透皮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 述
一、含义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 TDDS)或透皮治疗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 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经毛细血管吸收进 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制剂
大家好
1
药典定义:贴剂系指可粘贴在皮肤上,药 物可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种薄片 状制剂。
(1)药理作用强和剂量小的药物 ;
(2)药物半衰期短、需较长时间连续给药的 药物,特别是慢性疾病的长期治疗 ;
(3)口服给药首过效应大或在胃肠道易失活、 刺激性大的药物
(4)普通药物剂型给药副作用大或疗效不可 靠药物
(5)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性反应的药物
大家好
8
2.药物的理化性质方面
(1)适宜的溶解度,在水和矿物油中的溶解 度最好均在1mg/ml 以上
PE),指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 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
理想的促促渗剂的种类
亚砜类 吡咯烷酮类 月桂氮 酮及其类似

脂肪酸及其酯 表面活性剂 醇类 多元醇类
萜烯类 胺及酰胺类 磷脂类 糖类 氨基酸类 大环化合物类 有机溶剂类 其他
Alza/Ciba-Geigy
Kimite-Patch Moon
韩国Myum
大家好
12
氯压定——降血压
Catapress-TTS
Alza
Catapress-TTS Ingeheim
Boehringer
雌二醇——骨质疏松、更年期症状
Estraderm
Ciba-Geigy
Estrapak 50另附1mg炔诺酮片剂12片 Elan/Astra
该制剂有背衬层、有(或无)控释膜的药 物贮库、黏合剂层及临用前需除去的保 护层。
贴剂可用于完整皮肤表面,也可用于有疾 患或不完整的皮肤表面。
其中用于完整皮肤表面,能将药物输送穿 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贴剂亦可称 为透皮贴剂。
大家好
2
二、透皮给药系统发展概况
1.中国 古代即有局部皮肤用药的软膏剂; 硬膏剂(黑膏药)则兼具内治与外治的作 用。
大家好
17
一、透皮促进剂----化学方法 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
60%以上浓度效果较明显
H3C S O H3C
皮肤刺激性较强
作用机制
使角质层细胞胞内结构蛋白变性
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长链的有序排列, 膜脂流动性增加
脱去角质层的脂质、脂蛋白而改变皮肤的 物理结构
大家好
18
癸基甲基亚砜
CH3-(CH2)9 S O H3C
Nitrodisc
Searle
Nitro-Dur
Key
Deponit
Schwarz Pharma
Millistrol tape
日本科药
大家好
11
硝心痛——心肌供血不足
Frandol tape
日本山之内
经两次工艺改进,面积减至40cm2,皮肤刺
激性大为降低
东莨菪碱——晕动症
Transderm-Scop
大家好
4
TTS发展的背景
1. 研究新药的难度增加,迫使人们进行新 剂型的开发工作。
开发新型药物制剂经费大大降低,时间大 大缩短
2.检测手段的提高,透皮给药可以定量地 进行研究,药动学的发展可以确定体内 外相关性
3.新的医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经皮 给药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大家好
5
三、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 1.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减
(2)分子量低,大分子难于扩散通过皮肤屏 障
(3)熔点低,以低于85 ℃为理想 (4)饱和水溶液的pH 在5~9
大家好
9
透皮给药实验已选用的药物
性激素
神经系统药
黄体酮、睾酮 、炔诺 酮、18-甲基炔诺酮、
雌二醇、前列腺素、
毒扁豆碱、吗啡、二氢 埃托啡、酮洛酸、芬太
尼等
加压素、雌孕激素+黄 消炎镇痛药
极大地克服了DMSO的缺点
皮肤的刺激性、毒性及不良臭味较小
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作用机制
能够与角质层蛋白作用,产生水性通 道
我国对TDD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始于80年代初, 对硝酸甘油、东莨菪碱、可乐定等药物的 TDD系统研究和开发已经取得了成果,并 获准生产。
我国的TDD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比较 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工业生产配套水平较 低,尚未能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大家好
3
2.国外研究近况
美国1981 年第一个TTS东莨菪碱TTS 上市
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透皮给药比口服给药更稳定地直接进入血液 2.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
次数,延长给药间隔。改善病人的适应性。 3.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给药等
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了毒副反应。 4.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 特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宜服的病人。
体酮等
消炎痛、酮洛芬、氟比
心血管药
洛芬、布洛芬、双氯芬
硝苯地平、尼群地平、
酸等
氨氯地平、消心痛、 平喘药
硝酸甘油、尼卡地平、 妥洛特罗、特布他林等
普萘洛尔,可乐定镇痉
剂等
• 解痉剂
–东莨菪碱
大家好
10
已上市TTS品种
硝酸甘油——预防心绞痛
Transderm-Nitro Alza/Ciba-Gei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