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简介
ebola结构
ebola结构Ebola病毒结构及其相关特征Ebola病毒,又称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引起埃博拉出血热的致命病原体。
它属于Filoviridae科,是一种单链负链RNA病毒,具有复杂的结构。
在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中感染Ebola病毒后,会出现高热、出血、器官损害等症状,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
Ebola病毒的外观呈丝状或螺旋状,其直径约为80纳米,长度可达到1微米。
病毒的表面覆盖有许多刺突状的糖蛋白,这些突起使得病毒能够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而侵入宿主细胞。
Ebola 病毒的核心结构由核心包膜和负链RNA基因组组成。
Ebola病毒的核心包膜由多种蛋白质构成,其中包括糖蛋白GP和VP40。
糖蛋白GP是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蛋白,它能够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介导病毒的内吞作用。
VP40是一种结构蛋白,它能够形成病毒核心的外部膜,起到保护核心RNA的作用。
Ebola病毒的核心RNA基因组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它含有7个不同的基因,编码了病毒的各种蛋白质。
其中,NP(核心蛋白)、VP35(RNA复制和转录的辅助蛋白)、VP30(转录和复制的辅助蛋白)和L(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等蛋白质在病毒的生命周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蛋白质协同工作,使得病毒能够复制自身基因组,并产生大量的新病毒颗粒。
Ebola病毒的侵染机制复杂而精细。
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它首先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然后通过内吞作用被宿主细胞摄入。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病毒的核心RNA基因组开始复制并转录成mRNA,这些mRNA被翻译成病毒所需的蛋白质。
随后,新的病毒基因组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并通过细胞膜的融合释放到细胞外。
Ebola病毒的复制和扩散过程对宿主细胞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内的免疫系统被破坏,导致炎症反应加剧,进一步损伤器官。
此外,病毒还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破坏,导致出血现象的发生。
针对Ebola病毒的治疗手段目前尚不完善,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方式。
埃博拉防护措施
埃博拉防护措施简介埃博拉病毒疾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严重病毒性感染疾病。
该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血液或受污染的物体传播。
因其高致死率和传染性,埃博拉病毒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为了预防和控制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埃博拉防护的主要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环境防护和社区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预防埃博拉病毒传播的第一道防线。
个人应注意以下防护措施:1.勤洗手:经常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是预防埃博拉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
应当特别注意在接触感染者或有可能受到感染物体污染后洗手。
2.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在与可能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接触时,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防护服、口罩、护目镜等。
这些装备能够有效隔离感染源,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3.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和血液: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传播,因此,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是重要的防护措施。
4.正确使用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医疗废弃物需要经过专门的处理。
个人应当正确使用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并避免直接接触废弃物。
环境防护措施埃博拉病毒在环境中也能存活一段时间,采取适当的环境防护措施可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1.定期消毒:对可能受到污染的表面、物体和设备进行定期的消毒,以减少病毒的存活和传播。
2.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洁净的环境、通风良好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能够有效减少病毒在环境中存活和传播的可能性。
3.合理使用防护设施: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相应的防护要求配备和使用合适的防护设施,包括隔离区域、生物安全柜等,以确保病毒不会在环境中传播。
社区防护措施埃博拉病毒的传播不仅限于医疗机构,社区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来控制疫情。
1.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加强对埃博拉病毒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该病毒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公众正确识别症状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埃博拉(Ebola)介绍——好运人类
• 现今唯一对抗方法为注射NPC1阻碍剂, 埃博拉 病毒需透过NPC1进入细胞核进行自身复制, NPC1蛋白于细胞间进行运输胆固醇, 即使阻碍 剂会阻挡胆固醇的运输路线造成尼曼匹克症 (神经系统严重受损,肝肾脾骨髓病变)但那 是可以容忍的。
• 治疗首先是辅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 平衡电解质,修复损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 以及对并发症的治疗。病毒干扰素、康复者血 清对埃博拉无效。目前主要是支持和对症治疗, 包括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肾衰竭 时进行透析治疗等。
• 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 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病毒蛋白组 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 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 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 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 病毒蛋白组成
• 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 构成,因为缺少相应的蛋白,基因组本身并不 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 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 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有重要作用。
•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病人的血液、唾液、 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径传播。需要注意的是, 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应该只在有 防护措施防止工作人员和社区感染的地方 开展(4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 “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 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 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 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 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 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
• 最让人们感到悲伤的是这则事例:在扎伊尔和 苏丹西部第一次爆发的地方,扎伊尔318例感 染,有280例死亡;苏丹有285例感染,151例 死亡。最后由于病毒孵化期短,杀人的速度比 传播快,导致杀死一部分人之后无法再传播, 从而“阻断”了传染源。
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引言:伊波拉病毒,也称为埃博拉病毒,是一种由伊波拉病毒科内博病毒属(ebolavirus genus)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毒在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严重的疾病,具有高度致命性。
伊波拉病毒感染通常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内出血、外出血,甚至多个器官功能衰竭。
本文将对伊波拉病毒的病毒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毒学:伊波拉病毒属于负链RNA病毒家族,属单链直链RNA病毒。
该病毒由七个已知亚型组成,分别为苏丹亚型、扎伊尔亚型、象牙海岸亚型、卡萨伊亚亚型、利伯里亚亚型、阿拉伯亚型和“Bundibugyo”亚型。
其中,苏丹亚型和扎伊尔亚型是最具致命性的亚型,死亡率可达到90%。
二、流行病学:伊波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刚果南部扎伊尔河流域的伊波拉河发现,由此得名。
该病毒在非洲的刚果民主共和国、苏丹、乌干达、尼日利亚等国家流行。
近年来,伊波拉病毒也在东非的乌干达和肯尼亚被发现。
人类感染伊波拉病毒往往源于与感染了病毒的动物接触,如食用野生动物的肉类、接触其体液或摄入污染的水源。
三、病理生理学:伊波拉病毒感染后,暴露期通常为2-21天,在此期间没有任何症状。
然后进入急性病期,感染者会出现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咳嗽、嗜睡等症状。
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和内外出血症状。
该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内凝血和血小板减少,从而引起出血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四、预防和控制: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可用于治疗或预防伊波拉病毒感染。
因此,预防和控制成为关键。
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包括:1.加强对伊波拉病毒的监测和早期诊断能力,及时隔离和处理疑似病例;2.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伊波拉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3.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管理,维护卫生环境的清洁;4.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动物和人体液体,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如使用防护服、手套和口罩;5.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伊波拉病毒的威胁。
艾博拉病毒
埃(艾)博拉病毒(英语:Ebola virus)是丝状病毒科的其中一种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罹患此病可致人于死,包含数种不同程度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
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来源简介此病毒以非洲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埃博拉河命名(该国旧称扎伊尔),此地接近首次于1976年爆发的部落,刚果仍是最近四次爆发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径是透过患者体液传染,如血液、汗、呕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并无飞沫感染的证据。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仍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
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性危害第四级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病毒结构每个病原体是由链状的负链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构成。
3'端没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没有加帽(capping)。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
基因顺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两端的非编码区含有重要的信号以调节病毒的转录、复制和新病毒颗粒的包装。
如果缺少相应的蛋白,单基因组本身并不具备感染性,其中一种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组转录成信使RNA所必须的酶,它对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也有重要作用。
其所编译的蛋白中,NP是核衣壳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结构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扰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与病毒的入侵过程及细胞毒性有关,VP24和VP40与病毒的成熟释放有关,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后者是病毒基质蛋白。
传染方式:体液传染。
埃博拉病毒介绍
临床表现
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 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 并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 并慢慢被分解。 病人先是内出血,继而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 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 出血、脑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防治
●落实个人卫生与手部清洁,与患者接触后都必须洗手。 ● 由于疾病初期症状较不具专一性,医护人员照护所有患 者需提高警觉并配戴标准防护配备。 ●如有必要前往疫区国家,应先主动了解前往地区疫情概 况再考虑前往。 ●前往疫区时,应加强个人防护,避免至医院探病或接触 病人,并携带卫生纸、口罩、体温计、洗手乳等物品。 ●游期间避免接触或食用高危险性野生动物包括果蝠、黑 猩猩、大猩猩、猴、森林羚羊与豪猪等。 ●若出现高烧、严重倦怠、肌肉痛、头痛及咽喉痛等症状, 请配戴口罩,并立刻通报。
传播方式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方式是与患者体液直接密切接触, 其中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感染性最强。病毒可 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 而传染。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各 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 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 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10月6日发布公报说,埃博拉病毒 不通过空气传播,并且未有证据显示病毒出现变异。因此 一些关于埃博拉病毒可能会变异成可通过空气传播的说法 是没有根据的臆测。
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们都死得很难看病毒在体内迅速扩散并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EBV)属丝状病毒科
埃博拉病毒的病理特征
埃博拉病毒的病理特征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致命的病毒,常常会导致全身器官衰竭和出血症状,由于其高致死率和传染性惊人,全球都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
本文将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讲述埃博拉病毒的病理特征。
一、病毒的结构和分类埃博拉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Filoviridae家族。
病毒的直径约80nm,呈线形或棒状,长达1000nm。
该病毒有5个不同的亚型,分别是EBOV、SUDV、RESTV、BDBV和TAFV,其中EBOV是致病性最高的亚型。
病毒表面有刺突状的糖蛋白,其结构类似于“树冠状”,这被称为病毒的"金刚翼"。
二、病毒的病理过程1、感染过程埃博拉病毒的感染途径有接触感染、飞沫传播和污染的物品等多种方式。
在感染过程中,病毒主要侵犯人类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并在体内迅速复制,传播到全身各器官,最终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2、炎症反应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引发的炎症反应非常强烈,包括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包括热、寒战、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3、器官衰竭当病毒侵犯肝、脾和肾等多个器官后,这些器官就可能会出现衰竭症状。
例如,肝脏被破坏可能导致黄疸、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异常等症状,在冠状病毒大流行期间,已经有一部分人患有埃博拉病毒,严重加重了他们的病情。
肾功能衰竭可能导致尿量减少、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症状。
4、出血症状埃博拉病毒感染后引起了全身炎症反应和器官衰竭,这些基本上都是潜在的原因,导致了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出血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东西咳嗽、呕血、血尿、皮下出血和出血性休克等。
三、病毒诊断和治疗1、病毒的早期诊断病毒的早期诊断可分为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检测两种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实时荧光PCR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方法,免疫学检测包括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等方法。
2、病毒治疗埃博拉病毒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提供支持性治疗和抗病毒治疗两个方面。
埃博拉病毒
前 言
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征服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
学界面对的一道难以解读的“哥德巴赫猜想”。
-----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
居世界上最神秘的六种病毒之首!!! 第三起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几种最可怕的病毒
1、埃博拉病毒 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现,埃博拉病毒
爆发,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理化性质
常温下较稳定,对热有中等强度抵抗力,56℃不能 完全灭活,60℃30分钟能破坏其感染性 紫外线照射2分钟可使其完全灭活 对化学药品敏感,乙醚、福尔马林、次氯酸钠等消 毒剂可以完全灭活病毒感染性 钴60照射、γ射线也可使其灭活
主要症状
发热、全身酸痛、极度乏力、头痛、咽喉痛 恶心、呕吐、腹泻、皮疹
脏器功能受损
体内、外出血
埃博拉出血热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死亡率极高,可在流行地区迅速传播,发病后短时间
内即可死亡,至今无治疗特效药。
分 型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EBOV,1976年于扎伊尔发现) 苏丹埃博拉病毒(SEBOV,1976年于苏丹南部发现) 本迪布焦埃博拉病毒(BUNDIBOV) 塔伊森林埃博拉病毒(ICEBOV,1995年于瑞士科特 迪瓦西部一只死亡黑猩猩体内分离获得) 雷斯顿埃博拉病毒(REBOV,1989年于美国实验室猴 体内获得)
可能的宿主
狐蝠科锤头果蝠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传播,可通过病人或被感染
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及其污染物感染等。其他还
包括注射传播、性传播等方式。
高发地区
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
草原。
埃博拉病毒怎么消失了
埃博拉病毒怎么消失了发表时间:2020-12-22T14:52:21.87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3期作者:段云[导读] 埃博拉病毒,又被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恐怖的程度被称为是接触即死,无法治愈。
段云资中县人民医院四川内江 641200埃博拉病毒,又被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烈性传染病病毒,恐怖的程度被称为是接触即死,无法治愈。
我们一起来讲讲关于埃博拉病毒怎么消失了?一、什么叫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又译者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少见的病毒感染,1976年在苏丹南边和圭亚那(金)(古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域发觉它的存有后,引起医疗界的普遍关心和高度重视,“埃博拉病毒”从而出名。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造成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造成埃博拉病毒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感染,其造成的埃博拉病毒出血热(EBHF)是现如今世界最致命性的病毒性感染出血热,感染者病症与同是化学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其类似,包含恶心想吐、呕吐、腹泻、皮肤颜色改变、浑身酸痛、身体流血、身体之外流血、发烧等。
致死率在50%至90%中间,至死原因关键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流量休克或多发性肝功能衰竭。
埃博拉病毒,微生物安全级别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等比级数越大安全防护越严苛)。
病毒潜伏期达到2至21天,但一般在5天至10天内。
二、埃博拉病毒怎么消失了早在1976年,埃博拉第一次爆发是在苏丹南部和刚果的埃博拉河地区,它的存在与出现当时就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病毒也是因此得名。
当时埃博拉病毒爆发过两次,荼害了不少生命,自那之后就被大家格外重视,之后的年月里也偶尔会出现几起感染,但是都会很快被控制。
直到近几年以来,埃博拉病毒还是会鲜有的出现几例,之后有研究标明,认为携带该种病毒的宿主可能是果蝠,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当时没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治疗,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病(艾滋病和sara均为3级)。
埃博拉病毒简介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五点 五十六分。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五点 五十六分。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五点 五十六分。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五点 五十六分。
鉴别诊断
❖ 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要注重流行病学史。
❖ 做埃博拉病毒病可能诊断前应当排除的其它疾病。
3、马尔堡病毒。这是又一种致命性病毒。25% 的感染者死亡。
4、西尼罗河病毒。病初起时像是得了流感, 之后可能出现脑膜炎、其它脑疾病和阵发性疾病。 有1/10的感染者终身无法痊愈。
5、登革热病毒。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方病 。通过蚊子叮咬传播。50%的感染者死亡。
6、马秋波病毒。该病毒由老鼠携带。染病 初期表现为发烧,然后鼻子和牙龈开始出血, 胃肠内出血,30%的感染者死亡。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59657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五点 五十六分。
❖ 这场埃博拉大流行始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和利比 里亚边境的一个村庄。2013年12月2日,一位两岁男孩发 烧、拉黑便、呕吐,四天后死亡。男孩死亡一周后,他母 亲去世,12月29日,他3岁的姐姐去世,1月1日,他的祖 母去世。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五点 五十六分。
The single biggest threat to man’s continued dominance on the planet is the virus
Joshua Lederberg, Ph.D.
Nobel laureate
人类统治地球的最大威胁是病毒
23 August
Senegal declared Ebola case
23 March: WHO deployed experts
ebola埃博拉病毒简介
埃博拉病毒蛋白
埃博拉病毒是目前正在西非引起高致死率埃博拉出血热的真凶。
埃博拉病毒表面包裹着一层来自宿主细胞的膜,上面嵌有埃博拉糖蛋白。
一层基质蛋白在膜内支持着膜与中心柱状的核衣壳。
埃博拉病毒通过糖蛋白结合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锚定细胞,将基因组注入细胞内。
埃博拉糖蛋白与流感病毒、HIV的外壳蛋白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它们从细胞表面延伸出来,表面覆盖着糖链,以此来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
埃博拉糖蛋白是多变的,当它接触到宿主细胞表面,它会改变构象使得病毒与细胞足够靠近,以此进行膜融合。
下图是埃博拉病毒的模式图:
埃博拉病毒的基质蛋白称为VP40,支持着病毒并在出芽过程中起作用。
结构显示,VP40是一个六聚体,在每一条链的末端是一个柔性且多变的linker。
在病毒的中心,核衣壳保护着基因组,埃博拉核蛋白包裹着RNA,形成螺旋复合物。
核蛋白亚基之间的作用力并不像烟草花叶病毒那样稳定,所以埃博拉病毒常常呈现一个波浪形的结构。
当核衣壳蛋白进入细胞后,会作为一个RNA依赖的RNA聚合酶,进行病毒基因组
的复制。
埃博拉病毒课件ppt课件
4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 天,一般为5-12天
重症患者常因出血,肝、 肾衰竭或严重的并发症 死于病程第8~9天
患者急性起病,高热 畏寒、极度乏力、 头痛、肌痛、咽痛、 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
EBOF
病程6~7天躯干出 现麻疹样斑丘疹并 扩散至全身各部
发病2~3天可出现恶 心、呕吐、腹痛,腹
…… 5、登革热病毒。
…… 6、 马秋波病毒
……
病原学概述
埃博拉病毒:(-)ssRNA 单股负链病毒目
(1) (Mononegavirales)、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
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埃博拉病毒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EHF),此病于
(2)
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得刚果(金)的 埃博拉河地区首次爆发,患者死亡率高达90%,引起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2014年8月
Contents
1
埃博拉出血热简介
2
埃博拉病毒病原学概述
3
埃博拉病毒流行病学特征
4
埃博拉出血热临床表现
5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治疗和报告
6
预防控制措施
简介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 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实验室感染
病原学概述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 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尽管世界卫生组织苦心研究,至今没有辨认出任何有能力在爆发时存活的动物宿主,目前认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证实有效,埃博拉被列为生物安全第四级(Biosafety Level 4)病毒,也同时被视为是生物恐怖主义的工具之一。
尽管医学家们绞尽脑汁,作过许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实“身份”,至今仍为不解之谜。没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发后潜伏在何处,也没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规模爆发时,第一个受害者是从哪里感染到这种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类有史以来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这种病毒,没有疫苗注射,也没有其他治疗方法,实际上几近自己给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医生的话来说,感染上“埃博拉”的人会在你面前“融化”掉。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经感染的病人完全隔离开来。
结构形态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什么是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是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病毒,那么你对埃博拉病毒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埃博拉病毒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埃博拉病毒的简介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
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
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病毒的传播途径敏感细胞绿猴肾细胞(Vero)、地鼠肾细胞(BHK)、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培养EBoV。
病毒感染细胞后7h,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18h达高峰,48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
7~8天后细胞变圆、皱缩,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含体。
传播方法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
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
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
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
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
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
埃博拉病毒病
埃博拉病毒病(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概述•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WHO近期命名为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
背景•1976年6月-11月间,苏丹:284例发病,151人死亡(病死率53.2%)。
•同年9月-10月间,扎伊尔:318例发病,280人死亡(病死率88.1%)。
•1995年,刚果:315例发病,250人死亡(79.4%)。
•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病毒性疾病,病死率高达50-90%•已报道有1800人感染,1000人死亡(55.6%) 。
•该病毒属于生物安全4级(BSL-4)病原因子。
埃博拉出血热主要流行概况美国、意大利和菲律宾1989 -1996 Reston暴发Ebola目前的疫情病原学•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单股负链RNA。
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病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80nm。
•基因组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分为扎伊尔亚型(ZEBOV)、苏丹亚型(SEBOV)、本迪布焦亚型(BEBOV)、科特迪瓦亚型(CIEBOV)和莱斯顿亚型(REBOV)。
除莱斯顿亚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
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病原学-结构流行病学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可为本病传染源。
◆自然储存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埃博拉病毒介绍
埃博拉病毒介绍埃博拉杀人血淋淋埃博拉是民主刚果北部的一条河流,1976年一场烈性传染病首次肆虐那里,造成沿河55个村庄280人命丧黄泉。
由于这种病病因不明,便称为埃博拉病。
3年后,埃博拉病又在苏丹出现,也造成数百人死亡。
此后,这种不明病因的疾病每隔几年或10余年就要兴风作浪一次,或大打,或小闹,弄得全世界人心惶惶。
比如,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爆发,夺去245人的生命,2000年又出现在乌干达,导致近百人丧生。
埃博拉的凶险不仅在于其传染途径,而且在于其发病后致死病人的惨状和病人极度痛苦的样子。
埃博拉可以通过任何液体,包括血液、唾液、汗液、精液和任何分泌物传播,经过4—16天的潜伏期后,病毒在患者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侵袭各种器官组织。
病人首先表现高烧、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疼痛,继而出现呕吐、腹泻、内出血,半数病人在发病后第5天出现皮疹,大多数在第5-7天七窍流血而死亡。
最为恐惧的是,由于埃博拉病毒在体内侵蚀和毁坏各种器官,就像绞肉机一样绞碎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使得病人不断把坏死的组织从口中吐出。
当无数病人都这样口吐鲜血和坏死的组织,并产生广泛的内出血、脑部受损而挣扎着死亡时,无异于一场异常残酷激烈的战役结束后,在战场上留下尸横遍野的血腥场面,连空气中都散发着血腥味和浓烈的臭味。
同样,与SARS一样,埃博拉最易受感染的是医护人员。
1995年,埃博拉在民主刚果流行时,第一例被发现的病人就是医院的36岁的化验师金夫姆,因为他的工作是采集血样,因而最易受到感染。
刚开始医生诊断他时还以为他是痢疾,因为他的症状是发烧和腹泻。
但几天后金夫姆的病情就迅速恶化,出现流血、吐血,在发病后第4天金夫姆便死亡。
随后,参与医护金夫姆的5名医护人员也染病,且全部病死。
这种现代社会的烈性传染病震惊了国际社会,世界卫生组织(WHO)因此把埃博拉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病毒之一——“第四级病毒”。
埃博拉的庐山真面目如此凶险的疾病,如此猖獗的病毒,那么它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非常遗憾,从1976年发现这种病毒和疾病直到今天,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埃博拉的真相,目前只知道它是一种丝状病毒,其共同的特征是体积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仅由一个核酸核心和一个蛋白质外壳组成。
埃博拉病毒PPT
图3-3 埃博拉病毒的相关动漫
图3-4 刚果(金)贝尼安全埋葬
《血疫》是美国作家理查德·普雷斯顿所著的纪实 小说,叙述了美国弗吉尼亚州发生过埃博拉病毒的 事件,并对病毒进行了常规性的介绍,描写和渲染 其对人类的屠杀,以及人类与埃博拉病毒的抗争。
他感到眩晕,极度虚弱,脊梁塌下来,松弛无力,他失去了所有平衡感,进入了休克状态。他俯下身,头部搁在膝盖上, 随着一声痉挛般的呻吟,胃里涌出巨量血液,泼洒在地上。他失去知觉,向前倒在地上。房间里只听得见喉咙里的哽咽声,他已 经昏迷,但还在继续呕出血液和黑色物质。这时响起了床单撕裂的声音,那是大肠完全打开,血液从肛门向外喷射。血液里混着 肠壁组织。他排泄出自己的内脏。肠壁组织脱落,随大量鲜血一同排出体外。
注:埃博拉病毒为何如此致命? 埃博拉毒株能引起人以外的灵长目动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献报导有极少数人感
染此病毒,临床上无症状。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时后便不治身亡,病毒在体内 迅速扩散、大量繁殖,袭击多个器官,使之发生变形、坏死,并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内 出血,七窍流血不止,并不断将体内器官的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最后因广泛内出血、脑 部受损等原因而死亡。
PART 01
埃博拉病毒的地区 分布
PART 02
图2-1 埃博拉病毒
1. 接触传播为最主要的途径。病人或动物的体液、 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各种体液、器官及其污染物 而感染。
2. 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 因素。
3. 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 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single biggest threat to man’s continued dominance on the planet is the virreate
人类统治地球的最大威胁是病毒
病毒性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伤寒 恶性疟疾 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
胞增多症等。
疫苗研究
❖ Reversion of advanced Ebola virus disease in
nonhuman primates with Zmapp.
❖ 2. 第二种看法则认为埃博拉病毒很可能是一种古老病毒 演化出来的新种,自1976年以来的所有流行都是埃博拉病 毒逐渐扩散的结果,所有埃博拉病毒都来自 1976年扎伊 尔流行株。
果蝠的分布
近年在亚洲蝙蝠中也发现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在孟加拉进行的研究发现3.5%的蝙蝠有扎 伊尔型或莱斯顿型埃博拉病毒抗体,提示埃博拉病毒可能从非洲到了亚洲。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 根据当地的习惯,在葬礼上不少人接触了死者的体液,结 果相继发病,两名前来参加葬礼的人把病带回自己的村庄 ,一位医护人员在照顾病人时染病,并且把病传给更多的 人,导致疾病流行起来。
传播形式
➢ 家庭内感染
➢ 护理 ➢ 葬礼
➢ 院内感染
➢ 治疗、护理 ➢ 不安全注射
实验室感染
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治疗方案
无特效治疗措施,以 对症和支持治疗为主 ,注意水、电解质平 衡,通过输血等手段 预防和控制输血、控 制继发感染。 血清疗法 NPC1阻断剂
❖ “埃博拉病毒”症状:发烧、头痛、呕吐、腹泻、肾功能 障碍、体内外大出血。病发在近期大暑已土,火旺土崩, 脾胃弱虚不能化暑湿至上吐、下泻,金肺热燥无法疏导, 至使发烧、头痛,脾肺同时病变,可以快速危及生命,方 法清热解暑、导滞除湿立效。到立秋后缓解。
本迪布焦型(BDBV 2007):对人致病性更次,曾引起 暴发 25%
塔伊森林型(TAFV 1994):对黑猩猩致病性强,对人 似较弱
赖斯顿型(RESTV 1989):菲律宾和中国发现过,可以 感染人类,但至今尚无引起疾病或死亡的相关报道
全球既往疫情概况
No. EBV cases reported weekly: Jan-Sept 14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59657
❖ 这场埃博拉大流行始于几内亚南部,靠近塞拉利昂和利比 里亚边境的一个村庄。2013年12月2日,一位两岁男孩发 烧、拉黑便、呕吐,四天后死亡。男孩死亡一周后,他母 亲去世,12月29日,他3岁的姐姐去世,1月1日,他的祖 母去世。
23 July Nigeria declared outbreak
Not reported for 11 weeks indicating weak surveillance
system
No. EBV cases reported weekly: Oct 17
Genomic surveillance elucidates Ebola virus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during the 2014 outbreak.
❖
doi:10.1038/Nature13777
❖ Chimpanzee adenovirus vaccine generates acute and durable protective immunity against ebolavirus challenge.
❖
Nature Medicine; doi:10.1038/nm.3702
感染埃博拉病毒 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 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 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 蝠科的果蝠,但其在 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 不清楚。
萨尔图区CDC
埃博拉出血热
➢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 的一种发生于人类和非人灵长目动物(猴子、大猩猩和黑 猩猩等)的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美国传染病专家海曼作出这样 的描述:“埃博拉患者住的病房 里到处都是鲜血,被褥上、地板 上、墙壁上;他们吐血、便血 ……埃博拉是人类迄今未能征服 的致命杀手,是世界医学界面对 的一道难以解读的“哥德巴赫猜 想”。
鉴别诊断
❖ 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要注重流行病学史。 ❖ 做埃博拉病毒病可能诊断前应当排除的其它疾病。
诺贝尔奖得主: Joshua Lederberg
据英国《焦点》月 刊发表文章《几种 最可怕的病毒》:
1、埃博拉病毒。1976年在非洲中部出现 ,埃博拉病毒能使人体内脏破碎,感染者每 个毛孔都会往外渗血。高达90%的被感染者死 亡。
2、拉沙热病毒。医生们最早在20世纪50 年代注意到该病毒。一旦染上这种病毒,人 的内脏会大出血。每7个感染者中有1人死亡 。
分子结构
❖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 毒,有19,000个碱基,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 ,大小100nm×(300-1500)nm。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 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 粒结构蛋白。
o Outbreak spread to 5 countries
o Liberia: highest number of cumulative cases
o Half of infections occurring within the most recent month
23 March: WHO deployed experts
❖。
1976的一张照片, 当中有两名护士站 在金沙萨第三个病 例(Mayinga护士)前 。Mayinga护士于扎 伊尔金沙萨市的 Ngaliema医院接受 治疗
埃博拉病毒分型
扎伊尔型(EBOV 1976):对人致病性最强,曾引起暴 发 47-90%?
苏丹型(SUDV 1976):对人致病性其次,曾引起暴发 41-65%
1976年9月中旬,位于扎伊尔北部本巴(Bumba)地区 扬布库村的一间小教会医院的医生报告几十例相同病 例,比疟疾症状严重,包括出血性呕吐、鼻出血、出 血性腹泻,其中14位病人死亡,其余病人的病情也很 严重。
埃博拉病毒 的 概述
。。
❖ Karl Johnson 试图确定病原和宿主 ”
❖ 扬布库村发现的病毒被按流经本地 的埃博拉(Ebola)河的名字被命名 为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 。1976年首宗埃博拉病毒爆发造成 318人感染,病死率88%。
Hemorrhagic manifestation seen in nonhuman primates acutely infected with filoviruses.
一位传染病专家曾这样描述埃博 拉病毒感染者病死的恐怖景象: “ 病人体内外大出血,由于体 内器官坏死、分解,他还不断地 把坏死组织从口中呕出,我觉得 就像看着一个大活人慢慢地在我 面前不断溶化,直到崩溃而死。 ”
相关阅读:中国中药协会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
于印发中医药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专家指导意见(第一版)
的通知》
中国政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移动实验室检测队 ,将在塞中友好医院负责隔离防治中心的具体运作
。
❖ Ebola Virus 起源和未来:
❖ 两种假说:
❖ 1. 埃博拉病毒存在于丛林,自1976年以来的历次流行都 是偶然事件,是人类由于种种原因接触了埃博拉病毒的感 染对象和宿主而导致的。
基因组编码七个结构蛋白和一个非结构蛋白。基因顺序是 :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其中 每一种蛋白产物由一种单独的mRNA 所编码
埃博拉病毒结构示意图
Lifecycle of EBOV
Model of filovirus pathogenesis in primates
Mobile laboratory
21 March: Laboratory confirmation in Guinea
31March: Liberia declared outbreak of Ebola
26 May: Sierra Leone declared outbreak
23 August Senegal declared Ebola case
3、马尔堡病毒。这是又一种致命性病毒 。25%的感染者死亡。
4、西尼罗河病毒。病初起时像是得了流 感,之后可能出现脑膜炎、其它脑疾病和阵 发性疾病。有1/10的感染者终身无法痊愈。
5、登革热病毒。这是热带地区的一种地 方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50%的感染者死亡 。
6、马秋波病毒。该病毒由老鼠携带。染 病初期表现为发烧,然后鼻子和牙龈开始出 血,胃肠内出血,30%的感染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