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中国史(解析版)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中国史(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29801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2.png)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中国史部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
据图可知,先秦时期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可见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可见新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排除A 项;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墨两家的思想,排除D项。
故选B项。
2.据记载,汉长安城在整体布局上呈现“由内而外,由小到大”的网状结构,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从而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
由此可见,汉长安城排水系统的成功布局A.有助于城市手工业合理分布B.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C.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D.为各地城市市政建设提供了样板【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
根据材料“由内而外,由小到大......使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保证了整个城市排水的通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长安城周密的排水系统网络清晰,层次分明,覆盖范围广,主要是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C项正确;“手工业合理分布”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A项;满足了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样板”之说,排除D项。
高三一轮复习试题(中国史部分)附解析
![高三一轮复习试题(中国史部分)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ebb5025f0e7cd185253615.png)
高三一轮复习试题(中国史部分)(含解析)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3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4“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
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5 《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2024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
![2024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2b722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38.png)
2024高三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A.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商朝的都城一直在安阳C.西周实行的是世袭制度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是郡县制2.关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甲午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关于中国现代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A.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B.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宣告成立C.1949年10月1日,中国民主同盟在北京宣告成立D.1949年10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二、简答题1.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2.请简述甲午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3.请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条路线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1.请论述中国近代历史中,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主要斗争及其意义。
2.请论述中国现代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答案一、选择题1.A2.C3.B二、简答题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秦始皇通过兼并战争,逐一消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甲午战争的原因: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的过程是,清军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
甲午战争的影响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
高三中国古代史练习题
![高三中国古代史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5831b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b9.png)
高三中国古代史练习题第一题:请简要描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了争夺统一天下的权力,中国大陆出现了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家,并且进行了长达250年的割据争斗。
这个时期的主要国家有:秦、赵、魏、楚、燕、韩和齐。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它的每个国家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紧张的战争和外交斗争。
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每个国家的统治者都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实力,以期在这场大乱中获得胜利。
然而,战国时期中国的乱世也孕育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的兴起,如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墨家的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题:请解释秦始皇统一中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君主,他通过一系列重要措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首先,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和726个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和统一。
这种行政制度成为中国政治的基础,在后来的封建王朝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其次,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工程,其中包括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陵墓群。
万里长城加强了中国北方的防御体系,为后来的统一王朝提供了重要保障。
陵墓群的修建则彰显了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和权威。
此外,秦始皇还进行了重要的改革措施,如实行一地一官制,建立起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标准,统一文字和法律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提高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第三题: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史上的两次重要经济变革。
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重要的经济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两次是商周时期的青铜时代经济和宋元明时期的市场经济。
青铜时代经济是指商代和周代的经济状况。
在此期间,青铜器的制造和交易成为了中国的主要经济活动,对社会财富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青铜器的生产需要大量资源和人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得专门从事青铜器生产和销售的商人阶级得到了崛起。
高三中国古代史测验及答案
![高三中国古代史测验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3a6fe8a58da0116c17494d.png)
高三中国古代史测验及答案
高三年级中国古代史测验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计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4分)
本卷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社会性质的变化B.分封制的瓦解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王权的加强
2.战国时战争不断,而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农民比奴隶具有人身自由B.各国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注重生产D.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因桀亡”,符合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观点
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
4.导致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事件是
A.城濮之战B.葵丘会盟C.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D.长平之。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
![卷01 中国古代史 -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分类整理(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fdf9c8c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b.png)
卷01·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的政治(2022年全国乙卷)1.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
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
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的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干政”是指干预朝政(中央权力),题干信息说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
故选A 项。
(2022年全国甲卷)2.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
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
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
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A.削弱了藩镇势力B.强化了分封体制C.凸显了专制集权D.动摇了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
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故选C项。
(2021年全国乙卷)3.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f6bab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3.png)
高三历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位人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农业圣人?a) 孔子b) 伏羲c) 志人d) 齐物答案:b) 伏羲2.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以下哪位皇帝在位期间国力最为强盛?a) 唐太宗b) 唐玄宗c) 唐高宗d) 唐中宗答案:b) 唐玄宗3.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史开始?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九一八事变d) 文化大革命答案:a) 辛亥革命4.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次重要战争,其中以下哪个事件导致了正式的全面抗战爆发?a) 卢沟桥事变b) 九一八事变c) 南京大屠杀d) 东北地区投降答案:b) 九一八事变二、填空题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间是______年。
答案:1949年2. 五四运动爆发于______年。
答案:1919年3.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______。
答案:指南针4. 首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收回了被租借给______的山东省。
答案:德国三、解答题1. 请简要阐述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结束。
它奠定了中华民国的基础,并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提供了条件。
辛亥革命的成功启示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请解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答案: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毁灭性影响的政治运动。
它导致了极端的政治混乱、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以及文化和教育体系的破坏。
数以百万计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工作者受到迫害,中国社会陷入了极度的恐惧和不稳定中。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历史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留下了长期的伤痕。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大全及解析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大全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35e5f8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10.png)
高三历史试题答案大全及解析一、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A. 统一度量衡B. 统一货币C. 统一文字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管理,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等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选拔人才B. 促进社会流动C. 增强中央集权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使得选拔人才更加公平,打破了世袭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是什么?A. 以朝贡贸易为主B. 以民间贸易为主C. 以官方贸易为主D. 以上都是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朝贡贸易为主,这种贸易形式体现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和地位。
虽然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也存在,但朝贡贸易是最主要的形式。
4.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A. 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B. 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C.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包括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这些矛盾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5.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A. 提倡科学B. 提倡民主C. 反对封建主义D. 以上都是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倡科学、提倡民主和反对封建主义,这些内容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选择题6.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及其影响。
答案: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是指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
该政策将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排斥其他学派,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
高三历史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高三历史考试题及答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d26a75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e.png)
高三历史考试题及答案大全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哪一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A|B|C|D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哪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禅让制D. 世袭制答案:B3. 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哪个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A. 鉴真B. 玄奘C. 王维D. 李白答案:A4. 明朝时期,哪一位皇帝实行了“海禁”政策?A. 朱元璋B. 朱棣C. 朱厚照D. 朱由检答案:B5. 清朝乾隆年间,哪一位官员因反对鸦片贸易而闻名?A. 林则徐B. 曾国藩C. 左宗棠D. 李鸿章答案:A6.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首任临时大总统是谁?A. 孙中山B. 袁世凯C. 黄兴D. 宋教仁答案:A7.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A. 1920年B. 1921年C. 1922年D. 1923年答案:B8. 下列哪一项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A. 淞沪会战B. 平型关大捷C. 台儿庄战役D. 以上都是答案:D9.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土地改革是在何时?A. 1949年B. 1950年C. 1951年D. 1952年答案:B10. 改革开放后,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A. 深圳B. 珠海C. 汕头D. 厦门答案:A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阅读以下材料:“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请分析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个重要特点,并举例说明。
答案: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合交替特点。
例如,秦朝统一六国后,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而秦朝灭亡后,中国又进入了楚汉争霸的分裂时期,最终由汉朝再次实现统一。
12. 阅读以下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它对晚清中国的影响。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对抗西方列强。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中国古代史(解析版)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中国古代史(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6468bd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9.png)
2024届高三历史周考练中国古代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表是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判断。
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工具类别数量性别男性墓(29座)女性墓(40座)纺轮117女石斧30男石锛60男石凿140男石刀40男A.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C.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及其性别属性”可知,在男性墓中,用于社会生产的石斧、石锛、石凿、石刀大量出现,而女性墓中却没有发现,说明这些生产工具是男性所特有,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是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在材料中无法判断,排除D项。
故选C项。
2.考古发掘显示,夏都二里头被外来者占领后,增加了一些外来样式的陶器,有的属于河北和河南两省交界处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属于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
之后,商人新建了两座城邑——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但其陶器风格多样程度甚至超过被占领后的二里头古城。
这些现象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D.显示了早期商业的盛况【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高三《中国古代史》选择100题2
![高三《中国古代史》选择100题2](https://img.taocdn.com/s3/m/eaa6444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0.png)
高三《中国古代史》选择100题2卷2一、选择题(每题1.5分)1. 下列对“盛世局面”的认识最准确的是A. 政治清明, 府库弃盈, 百姓家给人足B. 封建剥削大大减轻, 农民的负担已微不足道C. 封建剥削有所减轻, 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D. 盛世局面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2.《吕氏春秋·博大览》中说: “凡先王之法, 有要于时也。
时不与法俱在, 法虽今而在, 犹若不可法。
”下列历史事件不合上述观点的是A. 商鞅变法B. 秦建立中央集权制C. 王莽改制D. 周世宗改革3.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是A. 顺应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B. 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统治政策C.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D. 巩固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4. 下列改革, 促进社会形态变化的有①商鞅变法②周世宗改革③王安石变法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5.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 政府财政收入问题B. 大地主的特以问题C. 农业生产发展问题D.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6.王安石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已而衰。
此二者必然之势, ……流俗所共知耳。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 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同之谓也。
”他认为A. 国家兴衰关键在于能否任用贤才B. 社会安定是国家兴衰的关键C. 培养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D. 统治者的专权昏乱必然造成国家衰败赋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有经历多次改革。
据此回答第1~11题:7、西汉时期田租较轻, 甚至有十多年不收田租, 这意味着:A、休养生息政策得到长期维持B.农民负担大为减轻甚至没有负担C.田租在西汉税收体系中不占重要地位D.西汉统治者提倡节俭, 财政开支很少, 不需要大量收税8、唐朝时期的租庸调制: A、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B.使农民获得了少量土地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D.缓和了严重的阶级矛盾9、唐朝后期, 唐政府接受杨炎的建议, 实行两税法, 从而推动我国赋税制度重大变革。
高考 高三年级历史 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测评(1)(含答案)-精选教育文档
![高考 高三年级历史 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测评(1)(含答案)-精选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2815e7033687e21ae45a903.png)
18—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史复习(1)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2、在中国古代,诸如祭祀、田宅、租赋、户婚、立嗣等民事纠纷与轻微的刑事伤害,或由族长亲断,或由族长召集宗族会议解决,一般都不赞成个人擅自发起诉讼。
这说明()A.中国古代不重视国家立法B.家族法对社会秩序起调整作用C.中国古代法制观念深入人心D.家族法盛行推动民事法律制定3、《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这材料表明()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政治制度变革具有必要性C.周王室与周边少数民族间的矛盾突出D.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开始遭到破坏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姓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其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
这主要说明当时()A.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B. 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D. 分封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5、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知宗法制()A.在西周以后走向消失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C.是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6、“上古三代时期,商朝人将统御天下的权力看作是天帝的眷顾,并且这种眷顾是持久存在的。
而当周人取代了商人成为华夏共主之后,周人首次提出了天命的迁徙,统治者有可能因为失德而被天命所抛弃,取而代之者则会成为新的宠儿。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60337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7.png)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A. 西周B. 春秋时期C. 秦朝D. 战国时期答案:C2.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A. 仁B. 理C. 道D. 心答案:A3.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是哪一个?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B4. "唐宋八大家"中,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是什么?A. 诗B. 散文C. 戏剧D. 小说答案:A5. 下列哪个古代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A. 周朝B. 商朝C. 春秋战国时期D. 秦朝答案:A二、判断题1.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全国统一。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3.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科举制度。
正确/错误?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是宋朝。
5. 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
正确/错误?答案:正确三、简答题1. 请简述封建农民起义的影响。
答案:封建农民起义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起义军的崛起使得封建王朝的统治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引发了朝代更迭。
其次,封建农民起义的发生导致了农民的觉醒和意识觉悟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农民阶级的发展和士农工商阶级的分化。
此外,起义军成立了一些独立政权,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解释什么是科举制度。
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
它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典文化和政治理论,考试通过者可以成为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让士人具备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不再仅依赖出身和家族背景。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也使得士人的地位得到提升。
3. 解释"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案:"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念。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测试卷及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测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c76a7c852458fb770b5643.png)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测试卷及答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答案做在第Ⅱ卷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
在第11号墓中出土地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据此回答1-3题
1.秦代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
A.小篆B.楷书C.金文D.隶书
2.《田律》规定(大意):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
《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
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
3.《田律》的颁布,证实了下列那句史。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e6daf2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00.png)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
这种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
高考历史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历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285f5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b.png)
高考历史历史试题及答案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B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以下哪项产生了积极影响?A. 农业生产B. 文化发展C. 军事建设D. 经济繁荣答案:B3. 以下哪一项不是明朝时期的“三大发明”?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活字印刷术答案:A4. 清朝康熙年间,曾有哪位皇帝亲自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A. 乾隆B. 雍正C. 顺治D. 康熙答案:D5.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三国时期的?A. 曹操B. 刘备C. 孙权D. 诸葛亮答案:D...(此处省略其他选择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_______、_______、印刷术。
答案:指南针、火药2.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___。
答案:非洲东海岸3. 唐朝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而_______被誉为“诗圣”。
答案:杜甫...(此处省略其他填空题)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清朝末年“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
答案: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清朝末年光绪皇帝在1898年进行的一次政治改革。
主要内容有:改革科举制度,设立新式学堂;改革官制,裁汰冗员;改革财政,实行节约;改革军制,建立新军等。
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慈禧太后的干预,以及变法派内部的分歧等。
2. 请简述“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答案:“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国家内,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其基本内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
这一政策对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香港、澳门的繁荣稳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高三上学期历史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先秦————隋唐
![高三上学期历史单元测试《中国古代史》先秦————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eee75242a8956bec0975e31a.png)
阅后回答: (1)从材料一、二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3 分) (2)从材料三和材料四,我们可以看出西汉对外交往有哪些重要的类型?(4 分)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张骞通西域有哪些世界意义?(5 分)
() 2
A.50 岁以上
B.50 岁以下
C.40 岁以下
D.60 岁以下
11.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以下对这一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们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制约和监督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的产物 ③它的实行,加强封建君主的中央专制统治权 ④对隋唐以后封建社会政治发
展影响深远
A.①②③
/
高三上学期历史单元测试(1) —《中国古代史》先秦—隋唐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75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5 小题 75 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D.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矛盾尖锐
19.隋唐采取“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其实施的主要结果是
()
A.使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B.扩大了封建社会统治的阶级基础
C.缓和了庶族和士族地主之间的矛盾 D.大大加强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
瓷器是中华民族古代伟大文明的标志性成就之一,是中国的代名词。据此回答 20~22
3.隋朝兴修的大运河与黄河相连接的河段是
()
①永济渠
②通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试题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
”这说明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
适用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c。
巩固皇权D。
剥夺朝中大将兵权3.、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
”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4.“将兴辽东之段,自洛口开渠达涿郡,以通漕运”,这条运河是指A.通济渠B.永济渠C.会通渠D.邗沟5.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
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
”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唐通过有效管理促进城市商业发展B、唐商品经济繁荣C、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D、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6. 史载:唐太宗时曾有大臣奏请修长城、太宗一笑之,曰:“安事苦民。
”对这一史理解正确的是①唐太宗缺乏应有的文物保护意识②唐初无边患、长城已无防御作用③唐太宗重视发展经济、不愿浪费人力物力④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唐中央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7.《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 ) A,宗教色彩B,宗族色彩C,神权色彩D,皇权色彩8.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9. ,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馆你可能A,看到有青花瓷器B,看到有波斯等国传入的一些物品,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C,只看到少量的青铜器,而看不到铁器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10.有人这样评介一部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无论是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还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都围绕着民生境遇和人生境界,体现着对于人及其命运的终极关怀。
”这部著作应是A.《诗经》B.《离骚》C.《逍遥游》D.《庄子》11.右图所示,该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瑁,始乃一通焉。
”但罗马帝国的史书及其他西方史书中都没有记载此事。
下列推断中最符合逻辑的解释是CA.该书的史料有误,是一部“伪作”B.罗马帝国不屑与中国交往c.有人冒充使者以求利益D.汉桓帝为美饰自己而编造12.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出土竹简一千多支,秦简中有关于《田律》《仓律》《徭律》和《戍律》的记载。
这证实了下列哪一史料记载的正确性A.《汉书》“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C.《礼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D.《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13.“今为术,莫若用十二气为一年,更不用十二月,直以立春之日为孟春之一日,惊蛰为仲春之一日,大尽三十一日,小尽三十日,岁岁齐尽,永无闰余。
”这段文字应出自A.“太初历”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梦溪笔谈》14.在我国的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关于天文学方面的一种现象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日冲:古代天文学概念,指的是太阳、地球与月亮等其他星体成一直线的现象),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大地,即今日所说的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
”提出这一科学说法的是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15.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情节紧张曲折,对白幽默逗趣,是一部亦庄亦谐、亦喜亦悲的剧作,剧中的纪晓岚(即纪昀)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下列话题中正确的是.A.“他著述了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B.“他编纂了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C.“他主持编纂了~部庞大的类书”D.“他主持编纂了一部最大的丛书”16.《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
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A.有财力的富商能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17.“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它比欧洲最早的《佛罗伦萨药典》(1498年出版)早839年,比1535年颁发的世界医学史上有名的《纽伦堡药典》早876年,比俄国第一部国家药典(1778年颁行)早1119年。
”这部药典是A,《千金方》B.《四部医典》c.《唐本草》D.《神农本草经》18..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的电影《英雄》热播后,该片亦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
其中,不少网友笑话电影申的秦王说出“和平”二字,一些网友说“和平”一词最早见于《宋书》。
张艺谋指出,在更早的史书中的《秦始皇本纪》中,恰有“天下和平”四个字。
这本书应该是A.《汉书》B.《史记》C.《战国策》D.《资治通鉴》19.~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唐朝:大放异彩的艺术》一书,他需要查阅相关的书籍。
下列文献、书籍、艺术作品为他所需要的是A.《萧翼赚兰亭图》《颜氏家庙碑》《秦王破阵乐》.B.《妇女风鸟图》《兰亭序》《洛神赋图》C.《御龙图》《坤舆万国全图》《自叙帖》D.《女史箴图》《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20.下图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
读图,该书作者A.曾主持测量子午线的长度B,制作的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c.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D.是世界科学史上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宋应星21.据中国古代史书记载,有一朝代的统治范围“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此记载应该引自A.《史记·秦始皇本纪》B.《汉书·武帝纪》c.《资治通鉴·贞观十五年》D.《元史·地理志》.22.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城的外来居民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形成这~状况的社会原因有①唐朝社会发展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②唐朝实行和平友好的开放政策③陆路、海路交通发达④有负责对外交往的广州十三行机构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3.《梦溪笔谈》中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
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从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有①组织百姓竞渡,提供饮食②鼓励佛寺大兴土木③组织民众进行生产自救④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安于现状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24.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评论道:“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叉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可不读之书,普通大众不可不读之书。
”这“书”指的是A.《史记》B.《资治通鉴》C.《儒林外史》D.《四库全书》25.清代著名学者赵翼所说“其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这部“信史”是指A.《汉书》B.《墨经》C.《史记》D.《春秋》26.《四库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完成于清朝乾隆年间,所辑书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排列,共收书3457种,79070卷。
当时若采用印刷技术印刷该著作,可能做到的是①双色套印技术②彩色印刷技术③使用质地细薄的纸④使用机器印刷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27. 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A.春秋时期B.西汉C.南北朝D.北宋28.在古代中原地区开始大量使用右图所示汲水工具的时期,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情况是桔槔汲水()A.胡麻传入中原地区B.今天湖北一带的古代居民已经发明了馒头C.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D.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开始向农民征收茶税29.某学者在讲汉代某个专题知识时,要引用了右边三种文献,据此推知《左官律》的内容应该是()A.禁止王国之间,王国与各级官吏之间有任何联系B.凡是王国官吏都比同等职务的中央官吏低一级,且不得出任中央官职C.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D.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30.史学家唐德刚认为:“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替代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31.右图是现藏于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的“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此玉印是元成宗于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赐给西藏第五任帝师(帝师既是佛教萨迦派的高僧,又是宣政院的首长)扎巴俄色的印信。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①元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管辖的历史②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发展史③中国古代宗教史④西藏地方行政区发展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2..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A.国家大一统B.风水学成为主流C.天人合一 D.皇权至上33.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C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4..《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